-
1 # 大沭陽建偉
-
2 # 南朝居士
太監是皇帝的家人,奴才,是皇權的延伸,皇帝的打手,替皇帝做事的人,而且,最主要的是,太監離開了皇帝的信任,馬上就什麼都不是了,所以他們只能維護皇權,忠於皇帝,你說,他不信任太監,信任誰呢?
只是在你眼裡,太監都是十惡不赦的,文官武將都是忠心耿耿的,才有這樣的偏見。
實際上呢,你搜一下“秦淮八豔”,哪一個不是東林黨人包養的?你看看明末那些投降滿清的文官武將,哪一個是清流?大明快滅亡了,那些清流正人君子在幹嘛?
拋開這些的偏見,你就知道,實際上,太監才是忠於皇帝的,是皇帝用來抗衡文官集團的人,用他們來監督官員,而不是皇帝昏庸才信任太監的。
至於袁崇煥,你看看他被殺時,他手下將領直接把軍隊帶走了,這是什麼性質的事?
你千萬不要說,袁崇煥軍隊有威望,得軍心,他被“冤殺”,所以部將不滿,把軍隊帶走了。
這隻能說明,袁崇煥把軍隊軍閥化了,這隻軍隊已經不是大明的政府軍,而是袁崇煥的私人部隊了。
一個文官,利用皇帝的信任,擅殺同級別的武將,然後把軍隊軍閥化,讓外族打到京城,這樣的人,你說該不該殺?
有人說,崇禎皇帝不信任袁崇煥。
恰恰相反,如果崇禎不信任袁崇煥,袁崇煥是沒辦法把軍隊軍閥化的,
如果崇禎不信任袁崇煥,對他跟其他人一樣,他大可以在周邊設定同級別的武將制約他,還可以不給下面武將的人事權,這樣他是沒辦法將軍隊私有化的,
可是崇禎呢?把周邊跟袁崇煥級別相當的文官武將都調走了,袁崇煥提拔祖大壽等人,崇禎也同意了,這樣,袁崇煥自然一家獨大,
朝廷官員,袁崇煥可以利用崇禎調走,但毛文龍,崇禎好像沒辦法調動,那袁崇煥就只有親自動手了,
以袁崇煥的身份,殺毛文龍,這跟造反就沒區別,但事已至此,崇禎也只能默認了,
萬萬沒想到,滿清打到了京城,這讓袁崇煥有點措手不及,也讓崇禎怒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袁崇煥被凌遲的時候,大家都爭著要買他的肉吃了,
至於他的部下,直接把軍隊調走了,崇禎也只能讓袁崇煥寫信安撫,
這支軍隊已經不是崇禎可以調動的了,但他還得定期給錢安撫,不然,隨時投降滿清的。
你說,你是崇禎,你會怎麼做?
-
3 # 張洵美
首先 這個命題錯誤有一 即“鎮守幾十年邊關的袁崇煥” 因為袁崇煥在遼不過數載 根本達不到幾十年這個長度 由此看出題主對於此處崇禎帝之所以殺袁崇煥的不知 故而筆者只需要說明下崇禎因何殺袁崇煥即可
論雲:
按題曰“崇禎帝信太監”云云 《明史》《明通鑑》《東華錄》《清太宗實錄》皆載 惟下筆不一 茲考《大清太宗實錄·卷五》曰:“先是,獲明太監二人,令副將高鴻中、參將鮑承先、寧完我,巴克什達海監守之。至是還兵,高鴻中、鮑承先遵上所授密計,坐迫二太監,故作耳語云:今日撤兵,乃上計也。頃見上單騎向敵,敵有二人來見上,語良久乃去,意袁巡撫有密約,此事可立就矣。時楊太監者,佯臥竊聽,悉記其言。庚戌,縱楊太監歸。後聞楊太監將高鴻中、鮑承先之言,詳奏明主。明主遂執袁崇煥入城,磔之。” 清人但謂思廟一聽太監奏言而誤入反間之計 遂殺崇煥 不一絲猶豫 此誤明史者也 蓋清人以明帝中反間之計而殺崇煥 是指明帝之昏聵也 後來者乾隆之平反袁崇煥可知矣 書中亦不載溫體仁 錢龍錫門戶之傾故事 亦可知矣
夫袁崇煥之死也 即死於黨爭之手 當建州破關叩門 崇煥帥兵以衛 謗者謂其先與建州通和 伺思廟不許 蓋帝必欲蕩平“建虜”耳 故崇煥先殺文龍以示皇太極 遂縱建州入關 兵臨京師 以期城下之盟 沸沸揚揚 比楊太監謂崇煥與建州之“密約” 帝大怒 乃下詔獄 然未如清人所言隨即“磔之。” 按其時閣臣錢龍錫不為閹黨所容 當閹黨王永光充吏書 起同黨的史(礻+徒) 高捷 錢龍錫扼之不得 其輩遂以龍錫與崇煥屢通書 訐和議 是殺文龍也 龍錫為之謀也 溫體仁 王永光主持之 是欲興此大案 一網打盡 將入輔相者 而其時愛國者迷濛其中 遂惡崇煥 故明人多保錢龍錫無逆 而不敢保袁崇煥無通敵 卒致被禍 死於政治之手
袁崇煥雖有市米資敵 與清議和之名狀 然究竟不至於為黑袁者論為漢奸 當清主皇太極提兵繞道蒙古 避薊鎮 通州 而直奔京師去 時人有論 縱敵至城下款和者 此亦為一定之理 迨及今日 尚爭論紛紜 然當其時皇太極奇襲京師 其嘗親提九千精騎日夜兼程凡百二十里 疾馳京師 考時人周文鬱載 崇煥嘗謂“君父有急,何惶他桖,苟得濟事,雖死何憾”云云(《邊事小紀·卷一》)此忠君愛國可知 雖欲以言和 然大節不虧 但明人門戶之見報私慾而詆譭為能事 悲夫 論者多挾門戶之見 難免有失偏頗 僕但就歷史中經過者言之 期圖共鳴耳
-
4 # 朔風飛揚鐵甲依然在
就是信了他,差點北京城都被建奴打下來了!你還想怎麼樣?建奴入關第一大功臣,袁嘴炮袁大督師是也!你沒見建奴奴酋乾隆把袁嘴炮洗白成英雄了嗎?你沒見到多少滿遺包衣奴才使勁給袁嘴炮歌功頌德嗎?
-
5 # 饞嘴肥貓鏟史官
說說我的觀點吧。明朝肯定是個最黑暗的朝代。
袁崇煥的慘死根本就沒有那麼簡單。我認為,袁崇煥是被明朝君臣上下和宮庭內外一齊害死的。
由於曾經度過一些陰暗的歲月,我從來不憚以最壞的惡意去揣測別人。
袁崇煥的死,是因為他斷了別人的財路。
一、東江轉餉,斷了朝廷某些重臣的財路。
我認為朝廷中一些重臣非常可疑。毛文龍島主虛報軍餉可不是一次兩次了,積年都是這樣,而且數額越來越大,理由越來越多,謊報戰功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也有人舉報彈劾,可是偏偏什麼事都沒有,這個情況很不正常。
不要給我說什麼牽制作用,如果連明朝的死忠――北韓,都起不到牽制作用,毛文龍那點渣渣還能起個屁的作用。況且,想牽制,至少得有牽制的思想,一介唯利是圖的奸商而已,哪有半分為國分憂的覺悟。
這樣的道理,明粉們也許因為理解能力的原因,無法明白,但明朝那些大臣難道不明白。
揣著明白裝糊塗,自然是因為有利可圖。利從何來?利就從毛文龍部的餉銀裡來。
據記載,毛文龍部的軍餉是由經由登州方面經手發放的,這麼個環節就有意思了。
在崇禎元年四月,兵部下文讓登州巡撫管轄東江兵馬錢糧,而實際負責發餉的則是專管山東財政的布政司。
毛文龍在崇禎二年三月的東江餉疏中有這麼一句:
“每運津運十萬所至止滿六七萬,餘俱報以漂沒”。
“漂沒”是什麼意思?
從崇禎二年閏四月,袁崇煥開始在覺華設東江餉司,繞過了山東布政司,改由寧遠轉餉。
收到袁崇煥親自送來的糧餉,毛文龍很親自赴寧遠道謝。再也沒說過“漂沒”。
不知道歷年來,這個“漂沒”具體是怎麼瓜分的,但我認為,時任山東布政使的人肯定是其中一員。
二、剿殺毛文龍,斷了宮內閹宦的財路。
王化貞死後,魏忠賢成了毛文龍的後臺,毛文龍冒捷冒餉再無任何阻攔,誰敢參劾毛文龍,誰就會倒黴,如:王一寧、劉之鳳、夏之令、袁化中、姜曰廣、王夢尹等,或被論死,或被斥逐,都是魏忠賢對毛文龍庇護而為。
閹宦千方百計袒護一個邊將,到底是出於什麼原因,誰都明白。
甚至在魏閹伏誅以後,崇禎內宮閹宦仍然與毛文龍保持著密切聯絡。
“內官王國興擅到海上,稱密旨召毛文龍,蹤跡詭秘”。
北韓史料《光海君日記》記載:
“(毛文龍)既而欺逛中朝,遷以接濟遼民二、三十萬,歲發帑銀二十萬,潛結宦官魏忠賢輩,都不發包,入諸內擋。島糧則專責中國。虛張捷報,至作毛大將傳,鋪張戰伐之績。蟄居孤島,徒事張皇,轉增功賞,官至後軍都督。”
潘士聞彈劾毛文龍的參本中記載:
“有謂內臣稽查兵餉,犒賞五萬。文龍自知虛冒轉送內臣,復以五六萬金送內臣不點人馬.差毛承祿押送銀鞘,上船將船底壓破,令登兵下海撈取。將登兵打死三人,淹死二十與餘人者。”――《崇禎新政紀略》
由此可見,毛文龍與宦官的關係,實在並不尋常。如果不是為了錢財,才有鬼了。
而袁崇煥殺帥收島,斷了內宮閹宦的財路,當然會被恨之入骨。
三、整編皮島,斷了明朝商家的財路。
《仁祖實錄》六年十二月丁亥曹啟曰:
“毛都督於島中,接置客商,一年收稅,不啻累鉅萬雲。若使都督不盡入己,其補軍餉,豈淺鮮哉? ”
我早就不止一次說過,皮島根本就不是個軍事據點,而更像個商貿集散批發市場。
毛文龍的部下兼親戚的陳繼盛招認:
“當初軍兵聞奏之數,驗其實額,則未滿十分之一,而浪費錢糧,終歸虛套。冒姓毛人,則厚其廩料,其餘將官,則待之太薄。客商買賣之際,掊克入己,彼此商賈,並皆稱冤。”
真是好生意,大明王朝不收商業稅,皮島收。說明買賣還是相當的紅火嘛。
《遼海丹忠錄》細緻的描繪了商人們在皮島繁榮活動的場景:
“商販利重,他也路途險阻,守支需遲,在餉司,卻也省一項渡海船腳,又免一種風濤虧損干係,移文登萊,乞寬海禁,除硝黃盔甲軍器,恐有漏入夷境等情,聽登萊人運發,或聽東江自行關領,其餘糧食貨物船隻,查無夾帶違禁物,竟聽給引開洋,前至皮島。凡到島的,毛將軍念他遠涉風濤,為身亦為國,極其體恤。米麥草料軍糧,細絹備旌旗,布匹備衣甲,都是軍需,既驗收,即便給批,著赴登萊關領對支,仍加犒賞。凡是交易的,都為他平價,不許軍民用強貨買,又禁島民詎騙拖賴。那些客商,哪一個不願來的。”
日本和暹羅的商人也來到島上,“日市高麗、暹羅、日本諸貨物以充軍資,月十萬計,盡以給軍贍賓客。”
甚至出現了西洋商人的形跡“島中有紅衣國所獻炮具。”
內地,有毛文龍家鄉的浙商,還有晉商,徽商等,域外有北韓、日本、暹羅等客商,人戶甚盛。兩島間集戶口萬餘,貨物堆積如山。這些多是南貨,以手工業品為主,而北貨大多來自北韓和後金控制的遼東陸上地區,以人參、貂皮等土產為主,東江鎮成為集散百貨中心。
北韓《仁祖實錄》記載:
“毛都督於島中,接置客商,一年收稅,不啻累鉅萬雲。……中國則京外商人,雲集椴島,齎持銀參,換貿物貨者,不可勝數”。
“島中之馬市不罷,則譯官商賈輩買賣之路不絕”。
皮島一時成為中朝之間的交通和貿易中心。
袁崇煥殺了毛文龍,就破壞了繁榮的貿易,斷絕了眾多商人的財路。
而明朝商人是有背景的,這些背景誰都明白是怎麼回事。商人沒了財路,這些背景們自然也少了財源。
如果皮島商業繼續發達,李自成進京了,就絕不止能刮出七千萬兩了,所以,李自成也應該恨袁崇煥。
四、商路中絕,斷了後金皇太極的財路。
皮島是後金最大的貿易伙伴和採購中心。
問:毛文龍全軍部下有兩萬八千人,為什麼他要二十多萬人的糧草供應?
答:加上後金軍總數。
當然,做為商人,毛文龍不可能白給,這不符合商業精神,這自然是有代價的。
人參和貂皮等土特產。
當時後金經濟落後,所產糧食僅供食用,若遇災荒之年,便不敷食用。加上受明朝經濟禁運封鎖的影響,後金各類民生必需品甚是缺乏。透過與皮島的貿易,與北韓的互市等經濟交流方式,後金不僅補充了其自身所需的各類民生必需品,還用與北韓貿易所得,轉向蒙古買馬,從而壯大軍事力量,這對後金的軍事擴張與發展意義極其重大。
“遼人渡海,避處各島及諸州縣間。毛文龍號召為一軍,歲餉八十萬,皆從登州達皮島中。而遼地一切參貂之屬,潛市中土者亦由登地內輸,由是商旅之往來雲集登海上,登之繁富遂甲六郡”。
北韓商人將人參、銀兩、糧米等運往皮島,從皮島商人手中換取中原內地的綢緞、青布、紙張等日用生活品,轉賣給急需這些物品的後金商人,再從後金商人手中換取人參、銀兩和貂皮。
毛島主商業頭腦靈活,看到人參利潤大,就武力驅使島上的遼民去後金地盤上去偷採人參,逃跑的人被捉住了,就殺頭,送往大明朝廷當成戰績請功。
他偷採人參的事被皇太極發現,雙方還發生了矛盾。但在“我取登州,爾取山海關”的共同理想下,雙方最終沒有翻臉。
《清太宗實錄》記載:
“羅璧、哲爾德、清善、雅賴、率步兵千人。往新城一路。遇明故將毛文龍屬下采參船四、擊之。殺六十人。毀其船 ”
“是日、備禦傅克察、率每牛錄下步兵四人。往新城一路。遇明故將毛文龍屬下采參者七十人。殺之 ”
“是日、遣額駙楊古利、及阿山、楞額禮、雅賴、率騎兵百人。步兵二百人。往雅爾古地方。躡蹤捕緝。遇明故將毛文龍屬下采參者。殺九十六人。生擒千總三員。及其從人十六人以歸 ”
《明清史料甲編》記載:
“文龍拘錮難民,不令一人渡海,日給之米一升,命往夷地掘叄,遭夷屠殺無算。其畏死不肯往者,聽其餓死島中,皮島白骨如山。”
袁崇煥殺毛文龍,整頓皮島,導致了後金的商路斷絕,糧食和日用日益緊張,給皇太極帶去了難以克服的經濟危機。明清和議也始終難以達成,雙方無法正常貿易,後來,皇太極不得不冒險帶兵長途迂迴,擄掠明境。
俗話說的好,你斷人財路,人斷你活路。袁崇煥這一舉動,使眾人恨到咬牙切齒,恨不得活著分吃他的肉!
後來,袁崇煥下了大獄,大家就千方百計地合夥整死了他。
-
6 # 青言論史
首先,有關崇禎輕信太監之言幹掉袁崇煥的證據,只來自於《明史》,而《明史》在有關明亡清興這一段史實的可靠性是出了名的打問號;其次,就算是真有其事,袁崇煥之死也不是因為這一件事。
所謂皇太極設反間計讓崇禎信以為真,《明史》是這麼記載的:“會我大清設間,謂崇煥密有成約,令所獲宦官知之,陰縱使去。其人奔告於帝,帝信之不疑。”
有關這一點,當年明月早就指出來:這是拿《三國演義》當慣了教科書的清人照模子套出來的,拿崇禎當羅貫中筆下的曹操了。因為除《明史》以外,無論是《明季北略》還是《國榷》,都沒有記錄這一事件。
而且用腦子想想也知道,皇太極上哪兒抓宦官給他當反間計的實施者去?崇禎二年的北京之圍,又沒有攻破城池,也沒有崇禎派太監去前線的記載,那麼久居深宮的宦官怎麼會被抓住?而且就算抓住了太監,為什麼不寫明這個宦官姓甚名誰,什麼單位供職?
好,就算那個宦官品級太低導致他的名字沒有記載,那請問崇禎就會這麼輕信一個連名字都沒有被記錄在案的宦官的話?崇禎可是單槍匹馬鬥倒了宦官的大boss魏忠賢的皇帝,他能這麼輕信?事實上,崇禎一直是個疑心很重的人,聽誰的話都不全信,他為啥要信之不疑?
而且,就算是《明史》自己,也承認袁崇煥之死並不完全因為崇禎中了反間計:“魏忠賢遺黨王永光、高捷、袁弘勳、史褷輩謀興大獄,為逆黨報仇,見崇煥下吏,遂以擅主和議、專戮大帥二事為兩人罪。捷首疏力攻,褷、弘勳繼之,必欲並誅龍錫。法司坐崇煥謀叛,龍錫亦論死。”實際上,袁崇煥是中了“結黨”的罪名,壓彎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他結交內閣大臣。
所以,根本不存在信不信任的問題,因為這條史料本身就有問題,袁崇煥之死,也絕不僅僅這麼簡單。
-
7 # 璽言春秋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先說一句,崇禎皇帝如果連袁崇煥這樣級別的邊防統帥的忠誠問題都搞不明白還要靠一個不清楚怎樣逃回的太監,那麼他的天下別說十七年了就是七個月都守不了。
崇禎中了皇太極反間計而冤殺忠良袁崇煥這個橋段我們仔細一想是經不起推敲的。
首先袁崇煥從下獄到最後被殺前後歷經八個月,中計後不是因憤怒立即就把袁督師砍了而是想了八個月才想明白?
其次,袁崇煥既然想投降投敵,為什麼不把關寧防線整個交給皇太極,而是讓皇太極辛苦的繞道蒙古入關?豈不知,有了關寧防線要比讓袁崇煥繼續潛伏下去作用要大的多。縱使想直取京師,從山海關出兵遠比繞道蒙古要便利的多。
最後,在這個太監逃回之前飽受後金軍劫掠之苦的京畿百姓以及京官們就紛傳袁崇煥是帶路黨,崇禎不信,這個太監逃回來一說崇禎就信了!信了以後,如此嚴重的事態崇禎竟然沒有立即拿下袁崇煥,還讓他總督天下勤王軍,還讓他在左安門領兵抵抗後金軍,而不怕他把左安門出賣給後金?
我在回答‘明史可信度……’一題的時候說‘清乾隆時期,藉著拔高袁崇煥否定崇禎開始了對明朝歷代帝王的抹黑之路’。要知道清軍入關是打著替崇禎報仇的旗號,仇報完了,卻把人家家給霸佔了這是幾個意思?所以崇禎必須剛愎自用;所以崇禎必須不辨忠奸,寧信宦官而不信大臣;所以崇禎必須得有一個昏君的形象……只有這樣‘大清’才能以‘天降正義’拯救大明萬民的理由合理的入主中原。
我們可以看到,袁崇煥的忠誠是沒有問題的,只是他的能力還沒有強到像岳飛那樣能力挽狂瀾的程度。所以我們看到在乾隆朝後袁崇煥就突然成了明朝的‘岳飛’;所以我們看到為了讓人們更多的將袁崇煥向‘岳飛’哪聯想,就搞出了崇禎誤中反間計而冤殺忠良的橋段流傳開來。
如此一來,就是不明說,我們看過之後,崇禎剛愎自用、不辯忠奸的昏庸形象自己就在我們的心裡冒了出來。感嘆過後,還好有我‘大清’的心裡會不會也不由自主的冒出?
-
8 # 大小叢生
這個問題本身就有誤,崇禎皇帝沒有相信一個太監的話,袁崇煥也沒有鎮守邊關幾十年。當年崇禎皇帝殺袁崇煥,猶豫了八個月,根本不可能就是一生氣就殺人。袁崇煥守關很有成就,在抗擊清軍(後金)的戰爭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基本上對於後金是採取守勢的。
這個問題會出現是有原因的,《明史》是清朝修的,對於崇禎皇帝肯定是多多貶言,說崇禎因為中了反間計而殺了袁崇煥,由於佐證太少,基本不可信,因此太監之言並不可信。那麼袁崇煥為什麼被殺,筆者以為有一下三點原因:
一是袁崇煥已犯死罪,只是崇禎皇帝護著,最終崇禎還是放棄了。殺袁崇煥是當時朝野的呼聲,不殺不足以平民憤,崇禎本來想給袁崇煥一次機會,任他回去守關,可是朝中大臣無一人願意放袁崇煥回去。崇禎不得已,猶豫幾個月,殺了袁崇煥,但是放過了袁崇煥家人,只是流放而已。為什麼袁崇煥犯了死罪,其中三點最引人注目,第一是“以謀款則斬帥”,袁崇煥擅殺毛文龍,無疑是殺大將以資敵,死罪無疑。第二是以市米則資盜,沒有皇帝的允許,擅自與後金議和,有叛國之嫌。第三“縱敵長驅”,袁崇煥總攬邊防大權,任由京城被後金所功,弄得天下震動,國家動盪。
二是君臣之間有嫌隙。崇禎皇帝開始對於袁崇煥是無條件地支援的,袁崇煥也是無比忠誠著崇禎,但是最後做不成君臣。崇禎處在國內多事、焦頭爛額之時,一聽袁崇煥五年解決後金,當然是喜出望外。袁崇煥原本是從長計議,但是已誇下海口,難以收拾,起初袁崇煥還是理想主義,一到邊關就務實起來,但是崇禎表面說不在乎,一個五年結束了,還要來來個五年,朝臣都不同意了。崇禎其實心裡還是計較的,“信人不疑”從來不是崇禎的性格。袁崇煥跟而不擊,置京城於後金攻擊之下,雖然有各種理由,但是沒有用的,當後金出現在京城之下,袁崇煥的命運就已經註定。
三是怕尾大不掉。關寧鐵騎是守關利器,但是那些將領都被袁崇煥餵飽了,非袁崇煥不能節制,這是歷朝歷代武將的大忌,既然崇禎都指揮不動關寧鐵騎,那麼把袁崇煥放回去,還能指揮得動嗎?
綜上,袁崇煥被羈縻之時,命運就已經註定,跟太監沒有關係,只不過遇到這麼倒黴的時代,崇禎想做明君做不成,袁崇煥想做忠臣也做不成,歷史是無情的,現實更是如此。
-
9 # 歷史神秘人
崇禎這個皇帝對誰也不相信,何況是他身邊的太監,崇禎只相信自己,所有的百官和太監他都不相信,而袁崇煥崇禎也不相信。
袁崇煥並沒有去遼東邊關鎮守幾十年,其實袁崇煥在遼東的邊關也只有幾年而已。史書記載,崇禎殺袁崇煥是聽了太監說袁崇煥投敵了,所以崇禎就殺了袁崇煥,這就是清朝的史書說皇太極使了個反間計,讓太監聽到了袁崇煥投敵的情報,而崇禎聽了就殺了袁崇煥,其實這個是清朝的史書瞎編出來的,不可信。崇禎殺袁崇煥是有原因的。
袁崇煥在去遼東任職的時候,為了取得崇禎對自己的信任和信心,嘴上吹噓,只要自己去遼東,五年就可以平定遼東了,袁崇煥吹牛的話,誰都不當真,崇禎卻當真了,因為崇禎是個小氣心胸狹窄的皇帝,他最恨是別人騙他啦,你袁崇煥吹的牛不能實現,崇禎肯定會算賬的。崇禎很高興,就讓袁崇煥去遼東上任了,袁崇煥剛開始還是幹得不錯的,用火炮堅守城池,還用炮搞死了努爾哈赤。可能是戰績輝煌,袁崇煥就得意忘形起來,期間袁崇煥竟然設計殺害了毛文龍,這個做法讓崇禎記恨袁崇煥。毛文龍在皮島建立對抗後金後方的基地可是起到了非常大的戰略意義,每當皇太極出兵打明朝,毛文龍就抄皇太極的老巢,讓皇太極非常痛恨,去打吧,皇太極沒有水軍啊,也只好望洋興嘆了。毛文龍的皮島有力的牽制了皇太極的後方,為明朝的堅守作出了貢獻。而袁崇煥就因為毛文龍不聽他的調遣竟然殺了毛文龍,這就觸犯了崇禎的權威了,要知道毛文龍和袁崇煥是同級別的大臣,你袁崇煥沒有資格殺毛文龍的,你把他殺了,你還把皇帝放在眼裡嗎?帝皇的權威是不允許挑戰的,袁崇煥就挑戰了崇禎的皇權,崇禎自然就恨上了他,只是為了大局著想,崇禎暫時放過袁崇煥。
有一次皇太極竟然繞過明朝的防線,直接包圍了北京城。這下子崇禎就慌了,立馬要袁崇煥調兵馬回來保護皇城,袁崇煥是帶兵來到了北京城,只是他遲遲不和皇太極對陣,一直堅守不出兵,崇禎每次叫他去打,袁崇煥就是不聽命令,因為袁崇煥知道和後金的騎兵打野戰是不行的,只會白白的送了性命,可是崇禎不知道這個道理,他只知道讓袁崇煥趕緊解圍,,而袁崇煥遲遲不出兵就讓崇禎很懷疑袁崇煥的心思了,多疑的崇禎認為袁崇煥可能和皇太極已經暗地裡商量好了,不然的話皇太極怎麼這麼容易就突破防線包圍了北京城了。袁崇煥可是率領著明朝最精銳的軍隊啊,如果哪天袁崇煥有了不臣之心,崇禎這個皇帝還當的安穩嗎,如果袁崇煥真的和後金合作了,崇禎還怎麼抵擋的住啊!畢竟袁崇煥之前殺了毛文龍,就有不臣之心了,哪天調轉槍頭威脅崇禎也是有這個可能的。因此多疑的崇禎為了免除後患,為了自己的皇位著想,也就有了殺崇禎的心思了。於是崇禎騙袁崇煥進城商量糧草的藉口,把袁崇煥抓住下牢,最有意思的是所有的官員並沒有為袁崇煥求情,他們也想袁崇煥死,於是在大家都有這樣的心思下,袁崇煥最終被判投敵,實行凌遲處死,就這樣,一代名臣就這樣被殺了。
崇禎表面是信了太監說袁崇煥投敵的話,其實崇禎內心是相信自己,不信任那些手握重兵的將領,這就是封建王朝皇帝固有的通病罷了!
-
10 # HannibalLecter
不是他不相信袁崇煥,是因為在資訊不對等的時代,袁崇煥玩得實在是太大了,換成是任何人都無法相信他。
將在外打仗,皇帝把萬千兵將交給你,說白了就是把命交給你了,而且對於明末那個情況,內有內亂,外有韃子,全國就這麼多精銳錢糧,託付給一個大將以後,短時間之內是沒辦法再組織這麼多人的。
明朝最後兩個皇帝年輕,最開始對能夠幫他抵抗外敵的將領,特別是能幹的人,都是很信任的。比如說孫承宗,老孫大爺在邊疆修城屯田,花多少錢,朝廷都是願意的。而作為孫承宗一手提拔起來的愛將,袁崇煥最開始的策略,也是——
一、用遼人守遼土;
二、以遼土養遼軍;
三、以守為主,等待時機。
在這個階段,大家都很愉快,說白了皇帝派你們去邊疆就是要你們建立起牢牢的防線,如果能夠不花國家的錢,能夠自給自足,就更完美。
直到天啟六年,後金首領努爾哈赤病逝。
這時候袁崇煥開始開腦洞,想要議和。剛開始皇帝是允許他乾的,但是後來想來想去,又不同意了,一直下詔禁止。但是袁崇煥處於戰略目的,一直拿議和這件事忽悠皇太極,主要還是給自己爭取時間。到這個時候開始,他的行為,天啟就看不大明白了,但是還是選擇支援他。
不久以後,崇禎上臺了,崇禎的性格要激烈敏感很多,他是親手把魏宗賢除掉了,也就是說這個時候沒有誰在皇帝耳邊說袁崇煥壞話了,然後崇禎賜予袁崇煥尚方寶劍、蟒袍、玉帶與銀幣,皇帝的態度是,你好好守邊疆,你要啥我給啥。而袁崇煥的平臺對奏告訴皇帝——五年復遼。這簡直讓崇禎激動慘了。
而袁崇煥去了遼東干了什麼呢?
崇禎二年,未經任何請示,誅殺大將毛文龍。
毛文龍是什麼人?最開始從一支敵後游擊隊,自給自足發展起來有了敵後根據地的集團軍司令,牢牢牽制著後金軍隊,你袁崇煥居然說殺就殺了。以前這支軍隊可以制約後金,也可以制約你,現在你把它主將殺了,前線也就你說了算了。可怕不可怕?
崇禎二年,和蒙古做生意,換糧食。
皇帝讓你出去驅逐韃虜,你居然和他們做起買賣來了。
同年年末,戰略失誤,防守失當,讓後金軍隊突破喜峰口,一路殺到北京,這時候袁崇煥帶兵回京,在廣渠門外駐營,還要求進城。
對於崇禎來說,兩年前,你給我說你五年平遼,你要啥我都給你了,你出去不到兩年,先自毀長城,然後和敵人議和,做生意,現在好,把敵人放到我家門口,你還帶著大軍要求進來和我一起喝茶。你讓我怎麼相信你?
這個時候,敵人再使點反間計,朝內有人再吹吹耳旁風,袁崇煥基本就完了。
經過審判對他的定罪,可不是得罪了公公大人,而是“通虜謀叛”,“擅主和議”,“專戮大帥”,說實話這三條罪名哪一條都不過分,哪一條他不犯,韃子也不可能殺到北京。所以說,在中國封建帝制的政治環境裡,尤其是資訊及其不對等,一切要靠猜靠看行動的條件下,你千萬不要太有創造性,覺得自己比皇帝和滿朝文武還聰明。
回覆列表
本身這就是一個故事,所謂利用太監的離間計。清朝為了汙衊崇禎編的故事。
袁崇煥被殺在當時可以說是必然的,無論皇帝是誰。袁崇煥作為前線將領只能做戰術方面的決策,不能在戰略方面做太多。偏偏是袁崇煥對於戰略方面所為太多,而且是越權。
殺毛文龍,到滿清弔喪。都沒經過朝廷批准就幹了。這都是皇帝獨有的權利,幹了就等於造反。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都輪不到一個邊疆幹部去做。這已經是破壞了中央集權,威脅到國家政權穩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