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細水
-
2 # 星下靜思
聰明,通常是智力和才能的通俗說法,但聰明的人並非都是全面發展的人,尤其是在權力場上,做事的方式方法用的對不時頭,權力這把雙刃劍,能傷人,更能傷自身!
在古代的官場上,人大體可分為這麼幾類:第一類,有德有才的人;第二類,有德無才的人;第三類,無德無才的人;第四類,有才無德人。前三類人且不說,與這第四類人相處是極其恐怖的,因其有才讓人崇敬,因其無德會禍及他人!他幹壞事的才能越大,對人的禍害越深。
諸葛恪就是第四類人,自幼遺傳了很高的智商,卻沒有學會如何“修身、齊家、平天下”的道理,。在位高權重的時侯,沒有韜光養晦、低調做人,而是恃驕而專,飛揚跋扈。
諸葛恪在受孫權託孤之重的初期,還是注重革新,執政頗得民心。在抗擊魏國來攻時也頗有功勞,卻在伐魏失敗後,為掩飾個人過錯而大開殺戒,開始獨斷專權。因怕人說,用殺戮來堵人嘴,明顯過於殘暴失德。在這種形勢下,同為託孤之臣的孫峻看不去了,會合吳主孫亮,將諸葛恪及其死黨以赴宴為名誘入宮中,一舉消滅。
聰明沒用到正路上,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位高權重、功成名就時,更應韜光養晦,激流勇退才是求全之策!
-
3 # 那年的物理系
很不錯的問題,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為什麼諸葛恪最後會落得滿門誅殺的下場。先看下史料關於諸葛恪的記載;
《三國志》“恪將徵淮南,有孝子著縗衣入其閣中,從者白之,令外詰問,孝子曰:‘不自覺入。’時中外守備,亦悉不見,眾皆異之。出行之後,所坐廳室屋棟自折。自新城出住東興,有白虹見其船;還拜蔣陵,白虹復繞其車。”還有他死前一夜,“恪將徵淮南,有孝子著縗衣入其閣中,從者白之,令外詰問,孝子曰:‘不自覺入。’時中外守備,亦悉不見,眾皆異之。出行之後,所坐廳室屋棟自折。自新城出住東興,有白虹見其船;還拜蔣陵,白虹復繞其車。”
古人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人有所不明”,這對誰都在所難免。但若在關涉身家性命這樣的大事上有所不明,就會鑄成十分可怕又無可挽回的大錯,那就只能給他人和後人留下教訓而已,豈有他哉!
再有,剛愎者必自毀,驕狂者必自敗。這大概算是一條鐵律。任何人,無論他多麼聰明靈慧,才智超人,只要他矜己凌人,傲視一切,剛愎自用,固執己見,等待他的必然是失敗,甚而是滅亡。三國時期諸葛恪的所行所為就是教訓。
-
4 # 奇妙古怪大自然
性格決定命運吧,諸葛恪的滅亡,完全是咎由自取,他雖然聰明卻沒有大智慧,離諸葛亮的境界差的遠了。
諸葛恪可以說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所以自小就無憂無愁,還在各個場合也表現出他確實聰明過人,機辨無雙。
但也正是在小小年紀就過得讚譽無數,才養成了他剛愎自用,浮躁自負,盛氣凌人的性格,為他最後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要知道,有德無才者,其善多為小善,謂之平庸。無德無才者,其惡多為小惡,謂之猥瑣。有才有德者,其善多為大善,謂之高尚。有才無德者,其惡多為大惡,謂之邪惡。
諸葛恪就是一個典型的有人格缺陷的有才者,造成的後果才會那麼嚴重,最終在後來造成了眾判親離的結局,人死族滅的結局。
其實他的這種缺陷,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但是孫權離曹操劉備的眼光差遠了,才把他拔苗助長一樣把他提到那麼高的位置,等他造成惡果的時候,已經無人能治了。
《三國志》作者陳壽的記載也是這樣看待他的:諸葛恪才氣幹略,邦人所稱,然驕且吝,周公無觀,況在於恪?矜己陵人,能無敗乎!若躬行所與陸遜及第融之書,則悔吝不至,何尤禍之有哉?
-
5 # 師明禮
性格決定命運,諸葛恪剛愎自用的性格害死了他。
諸葛恪這個人,特別的風趣,有急智,比如說有一次,孫權問他,你爸爸(諸葛瑾)和你叔叔(諸葛亮)誰更優秀?
諸葛恪:我爸爸。
孫權:為啥?
諸葛恪:我爸爸會選明主,我叔他不知道。
孫權大笑。
諸葛恪的爸爸諸葛瑾面長似驢,孫權就命人牽一頭驢來,貼個紙條,寫著“諸葛子瑜”(即諸葛瑾),諸葛恪求添兩字,變成了“諸葛子瑜之驢”,孫權大笑,將驢賞給了諸葛恪。
諸葛恪反應如此機敏,很受孫權喜歡,但是他性格剛愎自用,不太能聽得進別人的話,有一次他要求討伐山越,所有人都反對,他爸爸諸葛瑾說,諸葛恪要麼興旺諸葛家,要麼讓諸葛家流血。
孫權臨死前,想讓諸葛恪做託孤大臣,但是又覺得他性格剛愎自用,猶豫再三,最後還是讓他做了託孤大臣,輔佐孫亮。
另一個託孤大臣孫弘和諸葛恪不和,想借此機會除掉諸葛恪,被諸葛恪知道後,將孫弘殺死。這是諸葛恪第一次面臨生命危險,他這次贏了 ,但是卻沒有銘記在心,第二次就被別人殺了。
諸葛恪成為託孤大臣之後,整頓東吳政治經濟民生,頗有成效,每次出門,民眾都爭相一睹他的風采,宛如今天的粉絲一般。
魏軍司馬師攻吳,被諸葛恪大敗,於是諸葛恪封侯,晉丞相位,由於此戰,諸葛恪驕傲自滿,決心伐魏,遭到了東吳上上下下的反對。
諸葛恪率兵伐魏,果然失敗,受到東吳民眾和官員的怨恨,而此時另外一位權臣孫峻一直想爭權,就和吳主孫亮合謀,以吳主之名,請諸葛恪赴宴。
諸葛恪在當天接連遇到多次不祥之兆,甚至有人給他遞條子說有危險的情況下,仍然參加赴宴,結果被殺死,享年51歲。
諸葛恪有三子,長子因罪被諸葛恪毒死,次子聽說諸葛恪被殺,逃跑被殺,三子攜母投魏,也被抓住殺掉,諸葛恪一族全滅。
-
6 # 萌萌的小肥熊
聰明絕頂但不知進退,強極則辱。
1、剛愎自用,勞民傷財。諸葛恪擔任輔政大臣之後,多次對曹魏發起戰爭,希望靠勝仗來增加自己的威望。但東吳的國力不如曹魏,多次戰爭都無功而返,讓百姓的生活受到了極其嚴重的影響,導致國內怨聲載道。
2、擁兵自重,威脅皇權。伐魏失敗後,未主動承擔責任,大權獨攬,引起小皇帝忌憚,不知進退,對大臣皇帝多有怨言。
-
7 # 泊圖泊途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句話可能要重新解釋更能說明問題。小時候出類拔萃、長大了未必會非常優秀或者未必結果美好。
諸葛恪很聰明,有個典故眾人皆知。諸葛瑾面孔狹長,孫權和群臣就拿其長相來取笑,一次將諸葛瑾的名字貼在了驢的臉上(要是真有這樣的事,估計孫權是喝醉了),諸葛瑾臉上有點掛不住,諸葛恪反應很快,請求在紙上填字,孫權應允,就有了“諸葛瑾之驢”。孫權被這聰明打動,把驢賞賜給他。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恪)
還有一件事,由於諸葛兄弟從侍兩主,也是經常被談起的話題。一次孫權問諸葛恪,諸葛瑾和諸葛亮誰更聰明。諸葛恪的選擇自然是他的父親,理由在外人看來很冠冕堂皇,但是在孫權身上卻很奏效。諸葛恪說,從服侍的主公來看就知道諸葛瑾聰明,這一石二鳥,把孫權也誇的美滋滋。
但是這些聰明只能說諸葛恪反應敏捷,的確有小聰明,第一件事的聰明還頗具少年特有的思維方式。但這不能不能說明他有智慧,也不能證明他有政治頭腦且善於保護自己。可以提一句孔融,有“孔融讓梨”的典故,但是他長大後又提出“父母無恩於子女”的在曹操看來是不孝的話,看起來完全不是出自一人之口。只能說,成長中,人的思維方式會改變。漢文帝時期,有個虎圈嗇夫因為口齒伶俐差點被漢文帝提攜,大臣張釋之說周勃和張相如都是不善言辭的長者,卻有很強的能力,我們可以學習古人的指揮,伶俐者未必有大才。
諸葛恪不能稱得上是庸人,但是感覺就是和頂級官員差點東西。可能就是濫權和結局。諸葛亮也大權獨攬,還除掉了同為託孤之臣的李嚴,但是《出師表》確實讓人感動,他也的確成了後世的道德模範。諸葛恪面對的內部環境比諸葛亮要複雜,孫家的宗室旺盛,並且由孫權開頭的宗室相殘貫穿於整個後孫權時代,諸葛恪似乎沒意識到危險。
諸葛恪在官路上算是順風風水,陸遜死後,諸葛恪被任命大將軍,接替陸遜管理荊州之地。孫權死後,在孫峻的建議下諸葛恪成為託孤之臣,後來也是孫峻弄死的諸葛恪。孫峻是孫堅弟弟孫靜的後人,這種子埋得夠深。
由於諸葛恪大權在握,獨斷專行,也聽不進別人的話。酷熱之中,久攻新城不下,部下報告說士兵多有死傷,雙腿浮腫不能打仗,諸葛恪認為部下在撒謊。還有勸諫者直接被諸葛恪奪了軍權。這場戰爭以失敗告終,士兵或被魏軍俘虜或死於坑窪之中。回到朝堂,又廣用親信,怨聲載道。
孫峻看到時機已到,同孫亮擺了個鴻門宴殺死諸葛恪。諸葛恪敗就敗在沒那份實力還逞那份強。為人高調還不籠絡人心。這不能說她有大智慧。孫和是孫權以前的太子,也是諸葛恪外甥女婿,也被孫峻逼死。孫和也是倒黴,之前被孫權廢了太子名號用的就是他妻叔的由頭,這回則是妻舅。
-
8 # 南方鵬
民間有說法,諸葛氏一門三傑龍虎犬分侍三國,龍是諸葛亮,犬是高平陵變後淮南三叛的諸葛誕,虎就是最先出仕東吳的諸葛瑾。諸葛瑾胸懷寬廣,溫厚誠信,與孫權交談從來都是溫文爾雅,不疾不徐而能達到目的,讓孫權大為歎服說“子瑜與孤從事積年,恩如骨肉,深相明究,其為人非道不行,非義不言”,多次在吳蜀之間勸和,曾跟從出征攻襲關羽,呂蒙死後領南郡太守,孫權稱帝后,封諸葛瑾為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生有三子一女,長子就是諸葛恪。
諸葛恪因功加封丞相,之後驕傲自滿,目無餘子,對魏中國產生輕敵之心,大舉出兵伐魏遭受新城之敗,久順之人難經打擊,回朝後為掩飾過錯更加獨斷專權,大開殺戒,被宗室孫峻聯合吳主孫亮,以赴宴為名將諸葛恪及其死黨誘入宮中,在宴會上殺死諸葛恪,至孫休時才為他平反。
-
9 # 大飛熊騎士
正史上,諸葛恪沒說過比叔叔諸葛亮聰明這話吧,倒是諸葛亮點破了諸葛恪滿門被誅的死因。根據《三國志.諸葛恪傳》,孫權是問諸葛恪,你父親諸葛瑾和叔叔諸葛亮誰比較有才能?諸葛恪回答,自然是父親諸葛瑾了,理由就是諸葛瑾懂得選擇明君,孫權大笑。反倒是諸葛亮挺了解他這位侄子的,當他得知諸葛恪在東吳接替徐詳擔任節度官時,急忙寫信陸遜說:“家兄年老,而恪性疏,今天讓他擔任緊要的軍糧後勤,感到不安,希望陸遜轉告孫權。”於是,孫權轉而讓他領兵《三國志》注引《江表傳》。
諸葛恪果然是有才能的,轉為軍事後,諸葛恪表現出過人的才幹,立下不少功勞。甚至,諸葛瑾去世之時,諸葛恪已經開拓了自己的事業,有自己的封爵,都不用繼承諸葛瑾的爵位官職,由弟弟諸葛融繼承了。但是,諸葛亮也好,諸葛瑾也好,顯然都是十分了解諸葛恪的。諸葛瑾認為,此子可能會給家族帶來禍害,後來果然應驗。造成諸葛恪後來的滅族遭遇的,恰恰就是諸葛恪有過人的才幹,品行卻支援不了才能。換句話說,諸葛亮在寫給陸遜的信中,說得很客氣了,諸葛恪不但是性格疏漏,而且急功近利,無論是發生在諸葛恪身上的大事,小事,都可以看出這一點。
諸葛恪從小就是以“急智”聞名,除了迴應孫權所問的“兩諸葛才能之論”外。還有一次,孫權開玩笑說寫信讓諸葛亮送馬來給諸葛恪,諸葛恪趕快拜謝。孫權說,馬未到,怎麼就先謝了?諸葛恪說,蜀漢不過是東吳在外的馬廄而已,詔書一下,馬很就會到,怎麼能不謝呢?所以,諸葛恪是踩著蜀漢和東吳的同盟關係,以及叔父諸葛亮,來表現自己的才智,顯然是急功近利,還多少帶著不擇手段。這就怪不得陸遜對諸葛恪有意見,孫權也嫌諸葛恪剛愎自用,不打算讓諸葛恪成為首席託孤大臣《三國志》注引《吳書》。
但是,孫權去世後,諸葛恪還是以大將軍兼太傅成為託孤重臣了,原因有幾個。第一,諸葛恪確實有才能。第二,孫權後期打壓本土士族,託孤大臣中,諸葛恪,呂據都屬於江北士族。第三,孫峻對諸葛恪大力舉薦,當然可能此時就已經“包藏禍心”。諸葛恪一登上高位,性格缺陷就徹底暴露了。先是東興之戰,諸葛恪取得大勝,這估計自陸遜“石亭之戰”以來,東吳沒有達到過的成績了。所以,此後,驕傲的諸葛恪更是把“急功近利,性格疏漏”的特點表露得淋漓盡致。接下來的“新城之戰”,諸葛恪以多打少,就是拿不下新城,直到瘟疫大起,諸葛恪依然不顧軍士的死活,急於拿下新城立功,結果傷亡慘重。
所以,諸葛恪從這時開始失去東吳的民心,被孫峻找到了可趁之機。這是最可惜的,諸葛恪本不應該中伏的,宮中的張約,朱恩都遞字條給他了,但是諸葛恪還是被勸說入宮見孫亮,所以才中了孫峻的埋伏,這就是性格疏漏所造成的。諸葛恪死後,東吳更是走下坡路了。因此,諸葛恪只圖眼前之利,連謀身之術都忽視,這樣怎麼比得上諸葛亮呢?
-
10 # 清水空流
空有其名罷了,實際上沒有什麼能力。太中大夫陳韙評價孔融“小時了了。實際上,這句話形容諸葛恪最貼切不過,小時候的諸葛子瑜之驢和讓張昭飲酒實在說明不了什麼,不過是小聰明而已知子莫若父,諸葛瑾對兒子的評價:“恪不大興吾家,將大赤吾族也”可謂一語中的,成也是他,敗也是他。
諸葛恪(203年—253年),字元遜,東吳權臣,諸葛亮之侄,東吳大將軍諸葛瑾長子。諸葛恪體格肥胖,幼小以神童著稱,深受孫權喜愛,在丞相陸遜病逝,諸葛恪升任大將軍並代領其兵。神鳳元年(公元252年)孫權病危時命諸葛恪任命為託孤大臣。孫亮登基受封太傅。擊敗曹魏國取得東興大捷,天下震動。從此之後,居功自傲獨斷專權。公元253年十月,宗室孫峻瑜吳主孫亮,將諸葛恪誘入宮中誅殺,時年五十一歲。後諸葛恪平反。
諸葛恪死於何處?死於自己死做,諸葛恪有小聰明,沒有大智慧。孫權曾經問諸葛恪,你爹跟你叔,誰本事大?是人都知道諸葛亮要比諸葛瑾強,但諸葛恪卻說:當然是我爹。因為他知道跟誰幹,孫權大笑。這事只能說諸葛恪馬屁拍的好之外,實在說明不了什麼。而且這都是諸葛恪小時候的事情,成年以後,諸葛恪做丹陽太守。政績出色,而此時已經進入三國尾聲,在諸葛恪五十歲的時候。正式執掌東吳朝政。成為第一權臣。呂岱曾對諸葛恪有一番勸誡,遇事多思。諸葛恪道“當年季文子三思而行,孔子聽了後評論說,思兩次就可以了。如今您勸我“十思”,是知道在下的不足啊”顯然,此時的諸葛恪已經膨脹。諸葛恪最大缺點是:浮躁和自傲。凡是不願多想,目無餘子,瞧不起任何人。諸葛亮在給陸遜的信裡說諸葛恪“性疏”就在於此。
而由於少年成名,諸葛恪太傲,既看不起不 如他的人,也看不起比他強的人(他也不認為有人比他強)。而且會把這種瞧不起明顯的帶出來。這就是自戀了,自戀的人,基本上都沒有謙卑之心,聽不得忠言諫言。這樣的人肯定成不了大事。少年成熟過早但情商幾乎沒有增長。政治上幼稚導致他的失敗,剛愎自用自以為是。偶然得勝便以知兵了 ,就此反濫用民力,窮兵黷武,引發內外不滿,也讓自己戶滅九族。
諸葛恪政治生長環境太優越了,自小就被孫權培養,未受挫折,一旦有挫折就不知道怎麼辦了,凡事太自信,性格剛愎自用,新城一戰,完全是僥倖得勝。但他自己卻認為他高於司馬懿,諸葛亮。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太簡單了。
諸葛亮是歷史公認的聰明人。
連對手的曹魏集團立傳,都對他稱讚不已。
中國有名俗語叫‘聰明過頭’。
你能狂妄自大到比最聰明的聰明人還聰明,那我只能再送你句‘謙受益,滿招損’了。
(有喜歡的,來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