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古文有吧!
到了東方的碣石山上,以觀看大海
字面意思就是這樣...
具體的文言虛詞什麼的查查古文字典,比較有把握.
生活在東漢末年,與蜀、吳爭霸中國的魏王(武帝)曹操(公元155-220),歷來是一個有爭議的歷史人物。
但作為一個詩人,他的才華和他對中國古典文學的貢獻,卻得到一致的公認。
以他為首的建安文學集團的出現(建安是漢獻旁的年號),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一個很輝煌的時期。建安詩風,一掃兩漢詩家以取悅帝王為能事的浮華靡麗的頹風,蒼勁悲壯,剛健豪放,被文學史家譽之為"建安風骨"。《魏書》說,曹操"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絃,皆成樂章"。
曹操留傳後世的詩作不多,只有二十餘首,但可以說首首都是千古傳誦的名篇。其中的《觀滄海》,是他唯一的一首純粹描寫自然景色的作品: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是總題為《步出夏門行》一名《碣石篇》四首組詩的第一首。詩中寫的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東征烏桓,勝利回師途中,時值深秋,登碣石山,所看到的渤海壯麗景色。
《碣石篇》組詩共四首,其餘三首是:描寫班師歸途所見的冬天地景色《冬十月》、寫黃河以北的氣候和民風的《土不同》和《龜雖壽》。這四首全是四言詩,四言是最早見諸於《詩經》的盛行於周代的民歌的一種詩體,在曹詩中得到很好的繼承和發展。
中國古典詩詞中永吟大海的作品不少,但能與曹操的《觀滄海》相匹敵的,可以說是極其少見的。你看,大海在詩人的筆下氣勢是何等的磅礴,景象是何等雄奇:波動不息的海水汪洋無邊,碣石山與海中的島嶼聳然對峙;山下茂密的樹木與豐美的水草呈現一片蓬勃的生機;寒氣襲人的秋風乍起,掀動滔天的波浪;大海吞吐萬物,包孕宇宙,好象連太陽、月亮、星辰和銀河都閃現在無垠的海濤之中。
詩人用海上瑰麗景色的描寫,形象地表達了他在戰爭中取勝後的那種躊躇滿志、情意飛揚的心境。
中學古文有吧!
到了東方的碣石山上,以觀看大海
字面意思就是這樣...
具體的文言虛詞什麼的查查古文字典,比較有把握.
生活在東漢末年,與蜀、吳爭霸中國的魏王(武帝)曹操(公元155-220),歷來是一個有爭議的歷史人物。
但作為一個詩人,他的才華和他對中國古典文學的貢獻,卻得到一致的公認。
以他為首的建安文學集團的出現(建安是漢獻旁的年號),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一個很輝煌的時期。建安詩風,一掃兩漢詩家以取悅帝王為能事的浮華靡麗的頹風,蒼勁悲壯,剛健豪放,被文學史家譽之為"建安風骨"。《魏書》說,曹操"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絃,皆成樂章"。
曹操留傳後世的詩作不多,只有二十餘首,但可以說首首都是千古傳誦的名篇。其中的《觀滄海》,是他唯一的一首純粹描寫自然景色的作品: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是總題為《步出夏門行》一名《碣石篇》四首組詩的第一首。詩中寫的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東征烏桓,勝利回師途中,時值深秋,登碣石山,所看到的渤海壯麗景色。
《碣石篇》組詩共四首,其餘三首是:描寫班師歸途所見的冬天地景色《冬十月》、寫黃河以北的氣候和民風的《土不同》和《龜雖壽》。這四首全是四言詩,四言是最早見諸於《詩經》的盛行於周代的民歌的一種詩體,在曹詩中得到很好的繼承和發展。
中國古典詩詞中永吟大海的作品不少,但能與曹操的《觀滄海》相匹敵的,可以說是極其少見的。你看,大海在詩人的筆下氣勢是何等的磅礴,景象是何等雄奇:波動不息的海水汪洋無邊,碣石山與海中的島嶼聳然對峙;山下茂密的樹木與豐美的水草呈現一片蓬勃的生機;寒氣襲人的秋風乍起,掀動滔天的波浪;大海吞吐萬物,包孕宇宙,好象連太陽、月亮、星辰和銀河都閃現在無垠的海濤之中。
詩人用海上瑰麗景色的描寫,形象地表達了他在戰爭中取勝後的那種躊躇滿志、情意飛揚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