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為為52051314

    李自成大軍攻破城門以後,崇禎能逃到哪呢。太子藏匿民間,沒兩天就被搜出來了。一說被獻出來了。亂世之時,各自自顧不暇,哪有那麼多忠義之士來救皇帝。即便有幾個不怕死的,又如何能抗拒大順軍的鐵騎。崇禎不是一般人,走到哪都很醒目。根本無處可藏。別說城破之日無路可逃,就是大順軍還沒圍城,只要進了居庸關。崇禎就是死路一條了。可能有人舉慈禧的例子。這兩者是不一樣的。八國聯軍破城以後,並未派軍追擊或者搜尋慈禧。他們並不打算推翻清政府。而李自成是要革明朝的命來的。

  • 2 # 江左吏

    崇禎帝是想過南遷的。

    從明史來看,當時李自成破宣府和大同以後,布聲了一道討明檄文,其中的一句——“君非甚黯,孤立而煬蔽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儘管李自成說“君非甚黯”——皇帝並不壞,朱由檢還是頒佈了一道“罪己詔”,深刻地為國家危亡而檢討,一再聲稱都是朕的過錯。他的本意是想凝聚日趨渙散的民心,挽狂瀾於既倒。可惜的是,事已至此,空話已經於事無補了。

    崇禎皇帝隨後第一次想到南遷,並召見了附馬都尉鞏永固,鞏永固也極力表示贊同——理由是“宣大已失,京師實不能在守,闖逆兵峰朝夕將至矣”。

    隨後,左中允李明睿也上書皇帝“南遷”,但是遭到內閣首輔陳演,兵科給事中光時亨的極力反對。崇禎無奈,從他後面回覆給李明睿的奏摺中可以看出——“汝意與朕合,但外邊諸臣不從,奈何?”。

    都察御使李邦華是支援李明睿的,他寫給皇帝的秘密奏疏,提出折中方案,派遣太子“南遷”,把南京作為陪都,留下一條退路,維繫民眾的希望。朱由檢看了他的奏疏,讚歎不已,興奮得繞著宮殿踱步,把奏摺揉爛了還不放手——這應該是他第二次有了南遷的想法。但是他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立即召見了陳演,對他說:李邦華說得對!不過陳演是堅決反對“南遷”的,他故意向外透露了這個訊息,並且鼓動言官猛烈抨擊“南遷”的主張。

    言官的猛烈抨擊讓崇禎皇帝受到了巨大的壓力——他臨終曾說“文官皆可殺”,估計就是來源於此——立場發生變化,隨後做出一個決定:死守北京——這個絕對不是他的本意——理由是:如果朕一人單獨而去,宗廟社稷怎麼辦?陵寢怎麼辦?京師百萬生靈怎麼辦?國君與社稷同生死,就道義的正統。 而內閣這時也出了一折中的方案——讓太子去南京監國。該方案被崇禎否決。他認為太子太小不足於服眾,事實上南明的發展證明他的這個觀點是正確的,如果他不去南京,讓太子去是沒什麼效果的!

    崇禎皇帝“南遷”問題上,前後判若兩人,實在是身不由已,關鍵在於內閣堅決反對。陳演也有壓力,不得不乞求辭職。崇禎帝在罷免他的前一天,對陳演說了這樣一句這樣的的話:“朕不要做,先生偏要做;朕要做,先生偏不要做。”對這位首輔的消極輔政,顯得無可奈何。所謂“朕要做,先生偏不要做”的事,就是“南遷”。繼任的內閣首輔魏藻德,更加老奸巨滑,採取明哲保身的態度,對“南遷”不置可否。當鞏永固、項煜提議“南遷”時,他都在場,始終一言不發,用沉默來表示委婉的否定。使得崇禎感到孤立無援,在龍椅上身舒足,仰天長嘆。

    美國著名的漢學家魏斐德的《洪業——清朝開國史》,談到“南遷”不成時,有這樣一段透闢的分析:這對後來滿清佔領北京時的形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滿清比較完整地接管了明朝的政權,擁有了他們最缺乏的東西,由此接手了明朝幾乎全部漢族官吏,依靠他們接管天下,並最後征服南方。崇禎皇帝的決定還導致諸多皇位繼承權的曖昧不定,以致派系傾軋,削弱了南明政權。此外,反清復明陣營也因此少了一批立志收復失地,光復北方家園的北方人。崇禎皇帝的這一自我犧牲的決定,就這樣最終毀滅了後來復明志士堅守南方的許多希望。

  • 3 # linux每日談

    作為萬人以上的君主,沒有人願意做亡國之君的,其實崇禎皇帝並不是不想外逃,只是各種原因很複雜,且聽我來給大家分析分析!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今天我們不談崇禎失敗的原因,至分析,失敗以後為何不外逃,無非如下兩種情況:內因:

    崇禎是一個非常勵精圖治的皇帝,只是生不逢時罷了,由於前幾任皇帝已經將國家衰敗的差不多了,又有大奸臣魏忠賢當道,故此,經營了數十年的皇帝,好不容易扳倒魏忠賢,有恰逢連年乾旱,百姓民不聊生,內憂外患,崇禎真的事太累了,也也是他最後實在沒有心思出逃的內因,面對一個支離破碎的、氣數已盡的王朝,崇禎自知無力迴天,一次次的挫敗感也讓他的精神更累,他不想再堅持了;同時崇禎是一個很有自尊心、自視甚高的人,對他而言走向死亡比逃跑更有尊嚴。

    外因:

    當時的崇禎,其實是無處可逃。北有清國,內又流寇四起,他根本沒有還能夠依託的力量,當時吳三桂就說,讓我從山海關出發,就是死活不到北京城啊,想了又想,崇禎與其自殺,別不他法。最後失落的悲慘的亡國之君的名稱。

  • 4 # 知史說史鑑史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條基本國策令崇禎皇帝沒法逃離,最終在煤山殺死了太子公主老婆等人,為了氣節也是為了祖宗的誓言要不然就無顏面對列祖列宗了,在前期與滿清的戰爭中就意識到既要對抗八旗軍隊還要圍剿李自成的起義軍兩線作戰令大明元氣大傷,崇禎皇帝秘密派遣與滿清議和結果遭到告發眾臣想不出主意反對不得不草草了結。李自成心甘情願為大明出兵抗擊滿清軍隊只要糧餉一個封號就像松江的梁山軍隊一樣報效國家因為大臣反對也沒成功。最後李自成攻入北京,眾臣投降崇禎皇帝留下了“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臨死之前,崇禎在自己的藍袍上寫下了68個血字,“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明朝時期文人的氣節達到了一個高峰是中國最後的種子,清軍入關之後因為地方抗議更是有“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的政策,屠殺了眾多百姓。因為明朝自建國以來就定下了規矩“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明太祖朱元璋從小父母雙亡在地主家放牛為生活不下去了四處流浪到寺院當和尚後來加入到起義隊伍中領袖郭子興認為朱元璋是個人才領兵打仗身先士卒還把養女嫁給他就是受蒙古族壓迫起義,得到高人劉伯溫指點勢如破竹擊敗元朝統治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吸取了宋朝卑躬屈膝送上歲幣仍然不得善終的歷史教訓建立了一個有骨氣的政府。此後明英宗朱祁鎮因土木堡之變被蒙古鞍韃擄去,明朝立了新皇帝朱祁鈺以示大明朝的不屈不撓。到最後崇禎皇帝因為氣節自殺身亡,大明百姓更是反抗清軍幾十年。在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殺到紫禁城下之前,崇禎皇帝是可以帶領太子到南京建立政權的,大臣們也紛紛贊成而這時候,崇禎皇帝依然堅守古訓沒有逃亡南京承擔起了皇帝應有的責任,崇禎皇帝雖然也犯了許多錯誤但最後亡國在大是大非面前他卻如此的堅定令人敬佩。我們今天的人對明朝的滅絕是充滿惋惜之情因為清王朝做的實在是太差了,落日的餘暉,反觀明末之時萬曆朝出兵北韓擊敗日本軍隊,海上打敗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海上馬車伕。其實一個封建王朝以農立國都有它的存亡規律,當所有土地集中到了富商巨賈手中,再遇到天災人禍,活不下去的農民們就該起義了。這是歷史的必然,即使崇禎皇帝沒有死中興明朝日後還會有一個崇禎皇帝亡國的。

  • 5 # 亮仔學史

    崇禎皇帝作為亡國之君,雖然亡國之災不完全在他,但他的剛愎自用,好高騖遠,不敢擔當絕對是明朝滅亡的加速劑。

    雖然作為皇帝他做到了“君王死社稷”的諾言,但我想這並非是他真心希望的,只是形式危急,四面楚歌,想逃卻逃不掉了。

    這還要從崇禎皇帝的性格說起。1642年,明朝面臨清朝和農民起義軍兩年夾攻之時,崇禎皇帝就想過與清朝議和,並秘密派兵部尚書陳新甲辦理此事,但誰知陳新甲與清朝來往的書信被書童誤以為是給皇帝的奏章呈了上去,結果此事引起了軒然大波。

    要知道,明朝末年的書生是極強的噴子,都是一副“慷慨赴國難”樣子,對陳新甲口誅筆伐,一致認為他是漢奸賣國賊。

    崇禎皇帝為了推卸責任,把所有罪名都安在了陳新甲身上,並且下令將他處死。

    有了上一次的教訓,朝臣們都看透了皇帝的嘴臉,雖然有人提出來南遷,也是崇禎皇帝默許的。但大臣堅決反對,回頭南遷成功與否暫且不說,這丟掉北方半壁江山的罪責肯定又落在了自己的身上。

    可以說,正是崇禎的不敢擔當使得君臣之間相互提防,都不想背這個千古罪名。等到了李自成包圍了北京城,崇禎皇帝也只有上吊才能避免遭受被俘的侮辱。

  • 6 # 九們提督

    其實,在北京城被李自成軍攻破以前崇禎黃帝是有機會逃走的,但即使是逃走,崇禎帝也是絕沒有翻盤的機會的。

    當時,大明政權面臨的情況是:北有後金政權虎視眈眈,已吞東北三省和北韓半島,蒙古東部科爾沁部已明確表示支援後金政權,出兵出馬,西有闖王李自成部鬧的歡,已佔領陝西,山西和河南大部,西南流寇張獻忠佔領四川等地。朝廷內部君臣離心離德,甚至是崇禎帝的老岳父都不肯為崇禎帝籌措軍餉出力,只捐出區區一萬兩銀子。以至於崇禎在上吊前都說“群臣誤朕”。而李自成部在北京烤略群臣一個月就弄出7000多萬兩銀子,這是多大的諷刺。這又從一個側面說明當時的崇禎帝真的是“孤家寡人”了。

    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之前崇禎帝曾在朝堂上問過群臣,意思就是說我們遷都南京以圖捲土重來,收拾舊山河。但群臣都不變態,因為誰都不想背這個勸皇帝逃跑的鍋,當然,崇禎帝也不想背這個丟失國土的鍋,所以二者都在裝傻充楞。以至於後來沒有機會逃跑了。

    崇禎帝上吊前估計也曾經權衡過遷都南京的得失:南京那邊也有一套完整的政治體系,人家能容下他嗎?畢竟他那會已經是一個喪家之犬了,他深知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也非常清楚已經沒有人會為他和他的大明王朝出力了。與其是逃跑屈辱的苟活還不如悲壯的為國捐軀,起碼還贏得一個“君王死社稷”的美名。所以,留給崇禎帝的道路其實只有一條,那就是讓他為他的大明王朝殉葬。所以他也就不逃跑了,心安理得的煤山上吊了。

  • 7 # 星空63948

    與崇禎的性格有關,他有很多次機會力挽狂瀾但他都錯失了,假使他重用孫承宗,恢復舊山河或許有難度,但至少不會太過被動。

  • 8 # 傲視群雄NO1

    事實上思宗的確逃了-----紫禁城後的煤山,之前叫景山,後來因為囤積皇城冬天所需的煤炭。所以叫煤山,相傳景山夲來長年有朱棣後留下的御林軍,只是只有三百人,之前都不得已派出去守城了。這肯定成肉包子打狗,結果可想而知。思宗見老夲賠光了,順便就上吊了,留下勿傷我百姓遺旨。

  • 9 # 心周心長客91

    首先來說,崇禎作為亡國之君,明朝的滅亡責任來說不完全在他,但是因其剛愎自用,好高騖遠等性格絕對是明朝滅亡的加速劑。

    崇禎

    首先來說,明朝朱棣後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等,其次外逃這個鍋誰背,在1642年,明朝面臨清朝和農民起義軍兩年夾攻之時,崇禎皇帝就想過與清朝議和,並秘密派兵部尚書陳新甲辦理此事,但誰知陳新甲與清朝來往的書信被書童誤以為是給皇帝的奏章呈了上去,結果此事引起了軒然大波。作為大臣都知道誰提議外逃要不當場處死,要不等到逃到安全地方後在處死,即使破城也有可能存活希望,所以大臣基本不願意提議南遷等,沒有大臣開口,即使崇禎有意南遷,也不好..

    1644年中

    其次在1644年崇禎吊死煤山這一年,歷史上有四個政權,大明,大清,大順,大西。對於崇禎來說,北方有滿八旗虎視眈眈一直想要南下。內部有李自成的大順,張獻忠等農民起義等,即使逃出去,但是翻盤拯救大明的機會也寥寥,還不剩以死殉國。

  • 10 # 熙鑰公子

    公元1644年,大明的江山社稷危機四起,皇太極帶領滿蒙鐵騎擁兵關外,李自成的部隊摧城拔寨,戰事直逼北京城下,勢如破竹。危急存亡之時,崇禎皇帝本可以遷都躲過這場浩劫,然而他優柔寡斷的性格缺點,導致遷都時機一誤再誤,最後無處遁逃,最終自縊結束了他悲催的命運結局。

    當李自成的部隊跨過黃河,崇禎皇帝召見了李明睿,討論應對之策。李明睿官居左中允,是個專門處理太子事物的官。李明睿認為,目前形勢危機,最好的辦法就是把首都遷到南京去。崇禎說遷都事關重大,不知天意如何?李明睿說,天意太神秘,事在人為,人定勝天。得趕緊把首都從北京遷到南京符合天意,時不我待,崇禎覺得甚是有理。於是在皇帝的授意下,李明睿上疏,主張把首都遷到南京去,皇帝召大臣商議,結果遭到大臣們的一致反對。

    兵科給事中光時亨上疏彈劾,說李明睿主張遷都是邪說,甚至揚言,不殺李明睿不足以安民心。李明睿上疏反駁,遷都之時應審時度勢,唐玄宗不南遷,沒有以後大唐的恢復;宋朝不南遷,就沒有以後南宋150年的基業,明如果不南遷,就不會有以後大明王朝的中興。崇禎贊同李明睿的主張,當面斥責光時亨,可無奈大臣或沉默不言,或堅決反對,此事不了了之。

    可是到了第二天召集內閣人員開會,又有人提及南遷之事,崇禎皇帝卻突然轉變。他說,祖先百戰定都北京,若賊寇來朕南逃,如何要求軍民共守城池,如何懲處將士棄城而逃之罪?然祖廟社稷和京城百萬生靈又將如何?敵軍雖勇,若有天地祖先之靈保佑,有眾先生輔佐,或有轉機。若不幸城破,國君死社稷,乃古今之正。顯然,崇禎皇帝已經下決心要和大明江山共存亡了。

    幾天之後,李自成的大軍攻陷了山西的太原和大同,形勢更加危急。崇禎皇帝召集滿朝文武到文華殿議事,有人再次提出南遷之意,可眾大臣都沉默不語,皇帝感到了巨大的壓力。此時,左都御史李邦華提出,讓太子“監撫南京”的建議,即讓太子監管南京,穩定南方,以防不測。崇禎非常認同,可眾大臣依舊沉默不語,皇帝再度猶豫不決。

    又過了幾天,李自成打到了宣化(河北張家口),離北京僅有幾百裡之遙,形勢更加危急。此時,有人提出護送太子南下監撫南京,還未等皇帝表態,兵科給事中光時亨跳出來說,眾位大臣想要護送太子到南京,意欲何為,難道想模仿唐肅宗靈武故事不成?

    唐肅宗靈武故事發生在唐朝安史之亂後,當時唐玄宗南下到成都,太子李亨被護送北上靈武(寧夏銀川),太子李亨即位,即唐肅宗。光時亨此舉把矛頭直接指向想擁立太子南下的大臣,這個罪名太大了,那些大臣都閉了嘴。崇禎皇帝對光時亨十分反感,隨即問道,那既然如此,該何戰如何守?光時亨一言不發。事已至此,各位大臣再度陷入沉默。崇禎皇帝恨恨地說,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為亡國之臣。

    由於沒有及時遷都,當李自成大軍攻陷北京城後,崇禎皇帝就被困紫禁城。公元1644年的3月18日晚,崇禎皇帝悄然獨自走出紫禁城北門,爬上萬歲山,見北京城內戰火四起,內心無比沮喪。回首自己一生,少年時除閹黨英姿勃發,即位後勤政治國,殫精竭慮。可是為何自己勵精圖治十八年,他手中的大明王朝卻落得國破家亡?

    崇禎皇帝無處遁逃、悔恨交加、生無可戀,最終留下一份血詔,其中有這樣一句話:諸臣誤朕,朕無顏見先帝於地下,將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決勿傷我百姓一人。隨後,崇禎皇帝在一棵老槐樹上自縊,立國276年的大明王朝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問你們是要像劉邦那樣“無賴”的勝,還是要像項羽一樣血性的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