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桃花庵主竹林散人

    可以回答一波兒。

    諸葛亮是我們家喻戶曉的人物,可以說千百年來,諸葛亮已經成為了智慧的化身,已經是天才的代名詞。而諸葛亮之所以獲得這種稱號,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三國演義》的影響。

    魯迅先生曾經評價過《三國演義》,大致意思就是《三國演義》的諸葛亮被描述成了多智多謀,這個形象近似於妖人。

    可以說三國裡的諸葛亮是被誇大了,是被人為的拔升了。

    我想用一句話評價諸葛亮“政治上的強人,軍事上的次強人”,他仍屬於三國裡第一梯隊的軍事強人,但絕不是第一強人。可以說郭奉孝等人的謀略是高於他的。

    並且三國裡的很多故事都有虛假成分,所謂空城計等大多都不是諸葛亮所為。

    但諸葛孔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忠於蜀漢,忠於劉備,人格魅力絕不是平常人所能有的。

    正所謂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孔明能夠獲得眾人敬仰,絕不是偶然,武侯是值得敬佩的。

  • 2 # 小鎮月明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和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當然是有區別的。

    《演義》的諸葛亮,未出隆中以三分天下,赤壁之戰中更是舌戰群儒,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等到劉備兵敗夷陵時,又是諸葛亮八卦陣嚇走陸遜,平安居五路,七擒七縱孟獲;後六出祁山,上演了空城計,死諸葛嚇走活司馬等好戲。總之,在羅貫中的筆下,諸葛亮是智慧的象徵,三國無人能敵。就像魯迅先生說的“狀諸葛足智而近妖”。

    真實的諸葛亮當然沒有《三國演義》說的那般神奇,但同樣出色。 按照正史的記載,諸葛亮擅長內政,治蜀期間,很好的平衡了荊州集團和益州集團的矛盾,律法嚴明。但同時也不能否認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唐玄宗時期諸葛亮是武廟十哲之一,與孫武,吳起,白起,韓信等戰神並列。

    雖然說諸葛亮的幾次北伐都沒有取得重達進展,只因受困於蜀國的國力所限。但是誅王雙,斬張郃,破郭淮,降姜維都很好的說明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就連司馬懿也感嘆“天下奇才也”。

    不管怎麼說,諸葛亮的能力毋庸置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更為重要的是諸葛亮的那份忠心,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 3 # 孤寂飛鷹

    《三國演義》中最為成功的一個角色非諸葛亮莫屬,書中將其描繪為一個文韜武略集大成者,忠、智無雙,所謂“諸葛之智近乎妖”可稱對其最佳讚譽。

    歷史真實的諸葛亮與演藝當然會有很多不同。當然一致性也是有很多的,若非賢達也不可能被一部演藝就為後世傳頌至今。

    首先,諸葛之文采就不輸於同時代的三曹。《出師表》、《誡子書》都可稱為千古名篇,為後人敬仰。

    其次,諸葛之忠義可謂高潔。,一生志願不負託孤之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者皆效法諸葛以為榮。

    再者,諸葛之文治堪稱楷模。治下的蜀漢雖然偏安一隅,卻可勇於挑戰曹魏。法度之明也以己作責。

    以上均是演藝與史無甚區別的。但若說這區別最大的當是演藝將諸葛的殺伐謀斷近乎於神話了。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既不曾借箭(那是魯肅),也不曾空城(一種說法是趙雲,其實並沒有可靠實據),最多是個參軍(參謀,到頭也就是參謀長)。但這些好像絲毫不會影響諸葛亮在人們心目中的既定形象,因為他已經是我們民族傳遞了數百年的文化符號。尤其為人傳頌感佩的是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 4 # 野人野史

    我從小喜歡歷史,其實就是因為《三國演義》,這是我看得第一部大型小說,演義裡的諸葛先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以呼風喚雨、點燈延壽,內政、軍事更是無人能及,隨手發明點東西都可以讓專業人士瞠目結舌的,真是無所不能、無所不曉。

    但是事實呢?今天我就給大家說下真實歷史上的諸葛亮吧。

    父早亡,童年坎坷

    東漢光和四年,泰山郡丞諸葛圭第二個兒子出生了,取名為亮,他生於官宦世家,本應成為一個官二代,可惜一切在他8歲的時候就變了,諸葛圭病死,也就是說諸葛亮的家中沒有了頂樑柱。其時他哥哥諸葛瑾15歲,負責照顧母親,而諸葛亮和他弟弟諸葛均及兩位姐姐則跟隨叔父諸葛玄去往荊州投靠劉表,諸葛玄當時作為劉表的從屬,一家生活也算優渥,只可惜後來諸葛玄應劉表舉薦去豫章郡與人爭奪太守的位置,於建安二年死於西城,此時諸葛亮17歲,他帶著一家人去到南陽臥龍崗,開始躬耕田野的生活。

    顯才華,初露崢嶸

    建安12年,10年過去了,諸葛亮雖然生活在一個小農村裡面,但他時時刻刻關注著天下大勢,司馬德操稱讚他為臥龍,起初他見曹操平定北方必定要對荊州用兵,而他又不看好劉表,因此他曾又一次北上新野找過劉備,但當時劉備對這個名聲不顯得的年輕人不太重視,只是引為普通的賓客,直到徐庶向劉備舉薦,劉備也因此而三顧茅廬,最終請出諸葛亮。(諸葛亮與劉備之前相識是《魏略》裡面提到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魏略)。

    諸葛亮出山之後,建安十三年,諸葛亮作為大使到東吳力勸孫權出兵抵抗曹操,然後就回荊州了。(至於火燒新野和草船借箭還有借東風這些都和諸葛亮沒關係,還有三氣周瑜這也是假的,周瑜是病死的,不是氣死的)

    《三國志》:曹公敗於赤壁,引軍歸鄴。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赤壁之後,劉備奪取荊州,這時的諸葛亮其時還並沒有展露過多少軍事才能,他一直都是處於內政的崗位上的,所以戰後劉備就派他去管理荊南三郡。

    《三國志》: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建安十六年,劉備帶著龐統去往益州,到龐統死了,諸葛亮才臨危受命帶著趙雲進川一直攻打到成都於劉備匯合,直至這一次諸葛亮才真正顯露出他軍事上的才能。但是在成都平定之後,雖然劉備對他更多了倚重,但還只是任命他坐鎮後方,也就是類似於荀彧在魏國的地位,上面的常鎮守成都和足食足兵完全可以說明。

    在郭衝的條亮五事裡面有一則野史,或許能幫大家看清當時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當然野史這東西是不太可信的)

    曹公遣刺客見劉備,方得交接,開論伐魏形勢,甚合備計。稍欲親近,刺者尚未得便會,既而亮入,魏客神色失措。亮因而察之,亦知非常人。須臾,客如廁,備謂亮曰;“向得奇士,足以助君補益。”亮問所在,備曰:“起者其人也。”亮徐嘆曰:“觀客色動而神懼,視低而忤數,奸形外漏,邪心內藏,必曹氏刺客也。”追之,已越牆而走。

    上面有一句是“足以助君補益”,也就是說劉備認為在伐魏這件事上,這個刺客是隻比諸葛亮差一點的,如果真是有大能的怎麼會派來做刺客,所以他說的也只是談一些皮毛的東西,而這些就能夠作為諸葛亮的補充了,可想當時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並未顯露多少。

    受重託,威名盡顯

    直至章武三年,劉備夷陵戰敗,諸葛亮和李嚴被託孤,諸葛亮才稱得上真正的龍游大海,開始開府治事,再過了三年,他開始了南征,僅用了半年時間就平定了。(七擒七縱孟獲這個事爭議也是頗多的,但是單從半年能平定就足夠說明了諸葛亮軍事天賦還是不錯的)

    建興五年,流傳千年的《出師表》出世,諸葛亮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北伐事業,五次北伐也是諸葛亮人生中最後的輝煌,期間他改善連弩,如潑雨般的箭矢打得魏軍騎兵潰不成軍,發明木牛流馬幫助軍隊後勤運輸(真實的木牛流馬是有的,但是沒有演義中那麼的神奇,只是可以省力的獨輪車而已)。

    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

    期間發生的空城計,氣死曹真是虛構的,以木雕嚇退司馬懿也只是姜維和楊儀的主意。但單是能嚇退司馬懿就能說明司馬懿對他的忌憚。上面說司馬懿在蜀軍撤退後去看他們的營寨,嘆他天下奇才,應該是指他佈陣防守的才能。

    身先死,壯志未酬

    五次北伐,除了斬殺王雙、張郃,再無其他建樹。但是他已經沒有時間了,為了北伐事業他廢寢忘食,身體早已燈盡油枯。建興十二年的秋天,在漫天楓葉飄舞的時節裡,他靜靜的躺在軍營的病榻上,永遠的合上了他那睿智的雙眼。他用27年修身、齊家,又用了27年治國、平天下,只是知道靈魂隨著楓葉飄飛的那一刻,都沒法實現平天下的願望。

    寫到這裡也是頗多感觸,即使他沒有演義寫的那麼神,可是他依然是諸葛亮,依然是我們後人應該敬仰的諸葛孔明。

  • 5 # 冇有用

    我認為最大的區別在於《三國演義》突出的是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而歷史上的諸葛亮更善於治國理政。

    《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最為後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在戰場上如何神機妙算,出奇制勝,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等等。

    比如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舌戰群儒、七擒孟獲、空城計等,這些流傳後世的故事史書中皆無載。皆為小說作者杜撰,目的在於神化諸葛亮,讓作品更具吸引力。

    史書《三國志》裡的諸葛亮更善於治國理政。劉備稱帝后,拜封諸葛亮為丞相,總管政務。政事無論大小,全由諸葛亮裁斷。對外與東吳連好結盟,對內平定南部諸郡,頒定法律制度,整治全國軍隊。法令嚴正賞罰分明。改善民生,使得國家安定,百姓富足。諸葛亮在軍事上具備帥才,善於制定國家戰略方針、作戰計劃,但不善於在戰場上具體實施。

    《三國志》作者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諸葛亮的治國政治才幹或許不亞於管仲、蕭何,可惜他找不到像城父、韓信那樣的名將,所以才自己領兵。致使自己的功業難成,統一的理想不能實現。

  • 6 # 病殘詩人

    三國誰有神算功,

    應當屬於羅貫中。

    大小戰役千百計,

    皆他筆下成或空。

  • 7 # 耕夫聊齋

    歷史上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出生徐州琅琊郡望族,先祖諸葛豐曾為漢元帝時司隸校尉,司隸校尉基本和後來的御史大夫、現在的中央紀委書記相當的職務職責。主要為督察中央朝廷及地方各級官員。諸葛亮祖父地位可謂重要顯赫。諸葛亮父親諸葛珪做過泰山郡丞,也是地方大員。諸葛亮3歲喪母8歲喪父。後隨叔父、豫章太守諸葛玄生活(豫章,今江西南昌),建安二年叔父去世,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隆中,今湖北襄陽)。

    隱居隆中的諸葛亮比較孤傲,常喜歡吟誦自己創作的《梁甫吟》,《梁甫吟》詩格樂府,詩句質樸明瞭,簡潔文雅,少文采而不淺俗。其時,諸葛亮才氣並不為大多數人認可。地方名士司馬徽、龐德公、徐庶、崔州平、黃承彥等是少數認可其才華的人。

    隆中隱居時的諸葛亮,少年才俊,欲娶妻。黃承彥有一女,有才而貌醜,黃承彥對諸葛亮說:小女才與君相配,然貌較醜,頭髮黃面板黑,許你為妻,你可願意?諸葛亮欣然應了這門親事。黃女實在貌醜非常,與諸葛亮極不相配,為鄉間人笑話。

    建安六年,劉備又被曹操打敗,投奔同宗劉表,寄居新野,積極結識籠絡各種人才。名士司馬徽指引劉備:一般才子難識天下大勢,唯有“臥龍”“鳳雛”能助你成就偉業。後徐庶向劉備舉薦諸葛亮,方知諸葛亮就是“臥龍”,然後劉備親自且多次前往拜訪諸葛亮,力邀諸葛亮出山。諸葛亮被劉備誠懇感到,為他謀劃了“三分天下”的宏偉藍圖,並輔佐劉備建立蜀漢政權。

    歷史上的諸葛亮,是著名的政治家,有政治遠見,善謀略,在諸侯紛爭時遊刃其間,或合縱或連橫,聯吳抗曹的政治戰略規劃便是其政治遠見的體現。為劉備政權建立的關鍵核心人物。

    歷史上的諸葛亮也是著名的軍事家,其戰略戰術佈置能力非同一般。戰役指揮到戰略規劃,皆非常優秀。

    歷史上的諸葛亮還是著名的文學家,前後《出師表》,情感真摯,文采飛揚,為千古佳作。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以歷史為線索依據,一生經歷總體與歷史相符,只是在具體事件是描述上或誇大,或以他事附加,比如赤壁之戰,歷史上此戰主要是周瑜周公瑾之功,但《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前、中、後皆是乎盡在諸葛亮掌控之中,事件皆按諸葛亮設想發展,且關鍵時候如果沒有諸葛亮便前功盡棄——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再如草船借箭一事,根本就是其他人的事情,作者借用描述成諸葛亮的聰明之事例了。為的是表現諸葛亮上通天文、下曉地理、運籌帷幄、一切盡在掌握之中的的非凡能力。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最受大家喜愛的人物之一,小說塑造諸葛亮這一人物也算非常成功,但正是羅貫中把諸葛亮這個人物寫的太能力強大,便缺少真實感了。魯迅說羅貫中“狀諸葛亮之智而近於妖”,這個評價非常客觀和貼切。

    《三國演義》作為文學作品,是非常成功的,我們讀《三國演義》也要從文學角度欣賞,對其中描述的具體事件,不必用歷史事實去相較。欣賞文學看《三國演義》,研究歷史看《三國志》吧

  • 8 # 度她餘生7561

    《三國演義》是小說。真是的三國是歷史。

    真實的歷史是不會根據某些人的思路和意願發展的。而小說是可以根據自己的思想還有想法去添油加醋。這個問題想說明白就要往深處挖,《三國演義》是誰寫的,作者的背景是怎樣的,他寫這本書想表達什麼?

    《三國演義》歷史主線不變,裡面的人物和事物很多都是虛構的還有很多誇大的成分,不過是作者想透過這些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才華。

    真正歷史中的三國沒那麼浪漫,戰到後來形成了三個大的軍閥,他們之間為爭地盤發生的一些故事

  • 9 # 文沐

    對於諸葛亮的記載,主要出自《三國志》和《資治通鑑》為了打字方便,我後面簡稱志和通鑑。都知道,志是紀傳體,通鑑是編年體,就拿這兩部和小說比較。

    對於諸葛亮的開篇,兩部史書都寫到了亮自比管樂,祖籍琅琊。但不同的是志沒有記載亮的住址,而通鑑記載的是亮居於襄陽隆中,看清楚,是襄陽,不是南陽!接著第二個不同,志裡面只記載了徐庶引薦諸葛亮,而且不是走馬薦諸葛。通鑑除了這些 記載之外,還記載了水鏡先生薦諸葛,演義裡的創作來源應該是來自於這裡。在此之後,兩本書接著的都是一大段隆中對,內容幾乎一樣,巧的是,演義裡這一段也基本是照抄的,除了出師表是照抄的原文,這段內容應該算得上是小說和正史切合最高的一個部分了。

    孔明出山之後,初出茅廬,什麼都沒有,全是空白的,什麼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一概沒有出現,書中記載出山之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劉琮降曹,志裡穿插了劉琦上屋抽梯的片段,這段小說裡也有的。兩部史書,共同記載了徐庶降曹是在當陽長坂,對徐庶說的話,記載也幾乎一樣:本欲與將軍共圖霸之業者。今夭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好像徐啞巴的形象也毀了。。。

    再往後就是求救於孫將軍,準備赤壁之戰,舌戰群儒也是沒有的看到,諸葛大人僅僅是說服了孫權而已,就像一次攻辯的過程(不知道攻辯是什麼的自行百度辯論賽流程)。

    說服了孫權後就是被傳唱千古的赤壁之戰了,通鑑說劉備守在樊口,只說了合力拒曹,由此可見劉備在赤壁之戰也就是打了打游擊。就這樣打完架後,諸葛亮得到了他有記載的第一個官職,軍師中郎將,這個官職應該等於從七品或者八品,不算高啦。

    然後劉備入蜀,志記載的十分簡單,僅僅是說劉璋讓法正請劉備,拒張魯,先主打完張魯再回來打掉了劉璋,然後諸葛亮升為軍師將軍,這個官兒等於正六品。

    攻下成都後,志記載: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通鑑裡面記載相對詳細,提到了法正和張松計議,暗地獻策劉備,後面的戰爭也比較詳細,但是都沒有突出孔明,可見孔明在入川戰役裡,也沒有什麼突出表現,至於升官,是大家都升了。

    志中對入蜀到劉備稱尊號之間的事蹟基本上空白,先主外出,僅有“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的記載。通鑑中記載了諸葛亮幾次動嘴說服別人,首先是說服了埋怨法正的人;其次說服了法正反對峻法;最後說服了劉備不殺蔣琬。由此可見,諸葛亮在那時的作為是以內政為主的。打仗的外事,法正 參與的比較多。劉備進位漢中王后,諸葛亮的官職並未單獨點出,當在餘者範圍內。直到劉備稱帝,才和三國志一樣記載了諸葛亮為丞相。不過志中記載的是諸葛亮苦勸劉備登基,通鑑裡記載的是費禕反對劉備登基,劉備不開心了。讓筆者奇怪的是,諸葛亮傳裡沒有記載伐吳,是不是從側面說明伐吳諸葛亮寸功未立呢,還有待推敲。後面就是白帝城託孤了,這段三部書裡記載也十分相似。劉禪登基後,封武鄉侯,不久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繼續往後是南征的內容,志一筆帶過,通鑑記載了七擒七縱,並說終亮之世,不復反。

    第一次北伐,亮自貶三級,第二次北伐,斬王雙。第三次北伐,糧盡而還,復丞相職位。這裡通鑑記載了後出師表,志無記載。第四次北伐,志中記載木牛流馬,射殺張郃。第五次,志中記載與司馬懿對壘,相持百餘日,不久疾病,後卒于軍中。(建興八年那次沒打起來,諸葛亮傳也無記載,故不提。)通鑑記載大體無差,只是比較詳細些。

    筆者自己的感覺上,諸葛亮的口才絕對是一流,說服的人不可謂不多。其次在內政方面,可能比法正更有話語權。但是法正死前,軍事上的權威貌似略有不如。雖然後面諸葛亮的軍事能力也有很強的體現,但是也無法掩蓋前期領兵出征比較少的事實。

  • 10 # 家國子華心經教育

    或許《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有渲染、擴大、演義、不實的成分,相信真實裡的諸葛亮也定有過人之處,也絕非等閒之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知沒有結果的愛情還要不要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