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愛在他鄉的季節
-
2 # wangyizuog
非常寬泛。我僅從經驗學的角度,淺談自己的一點文學認識。文學是人類社會的記載和回憶,也是許多文學大師的思想和生活的感悟和經歷。文學讓我們從豐富的悠久的人類社會活動中學習知識,認識世界,創造未來的生活。文學作品是你的心靈與大師的對話,大師的思想和人生的哲學以及對生活中的真諦。都在文學作品中體現,所以我們在文學作品中學習知識,尋求真理,形成自己的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自己的人生哲學。對於我們的生活和我們的創造,都是具有非常實用價值和指導意義的。
-
3 # 幸福有你3833
人為什麼需要文學,其實這是個宏觀的大題目。文學是社會現實生活的反映。反之,有怎樣的生話,就有怎樣的文學。文學與社會的生活息息相關,這就是人為什麼需要文學的根本原因。
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淵源流長,僅有文字的歷史就達四千多年,是世界上文學歷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在蔓長的歷史發展程序中,我們勤勞、勇敢、智慧的祖先,創造出了極其輝煌燦爛的文化。
在中國豐富的文化遺產中,文學是其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也不難看出文學的發展是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各個時期的文學都形象地反映和記載了社會人們的現實生活和精神風貌。
勞動創造了文化,文化產生了文學,文學反映了生活,生活豐富了創作,創作激發了想象,想象蒙生了精神,精神立起了雄心,雄心改變了世界。文學以感染人的精神世界來實現現實世界的發展。
文學是門藝術,“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就是對文學藝術的最好詮釋。它最早源於原始人類的口頭創作的歌謠和神話故事開始,歷經發展演變至今已形成小說、詩歌、散文、雜談、漫畫等種種形式,以滿足人們對不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文學作品取自生活,又高於生活,是對社會生活的一種進步的引領,旨在塑造和弘揚社會生活所應有和所要達到的一個理想境界,引導和鼓舞人們向著積極的目標前進。它關係到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成員。
-
4 # 做個有心人丶
文學是一種多維的、複雜的、廣延性極強的事物。關於文學的通行含義是:文學是藝術門類之一,是主要表現人類審美屬性的語言藝術,包括詩歌、散文、劇本等體裁。並且和非文學有很多的區別點例如文學的語言富有獨特表現力,讓語言更富有表現力,再者文學總是要呈現審美形象的世界,這種審美形象具有想象、虛構和情感的特徵。文學傳達完整的意義,本身構成一個整體,最後,文學蘊含著似乎特殊而無限的意義。總而言之,文學是複雜的,內容豐富的,它來自於生活,表現生活,並且是為了生活而存在的。我將以文學的主體中的作者和作品為點表達我的觀點。
圖片來自網路 首先是作品的書寫著——作家。作家的一聲最大的成就或許就是寫下文字,流傳於世。但作家也不是天生的,也是在經歷了人類自然成長的過程,透過學習知識,積累人生經驗之後寫作出來的。在作家寫作之前會經歷人生百態,在這其中人難免會有七情六慾,會對人生有所思考,有所困惑,這都暗示人去寫作去抒發感情,表達人生的困惑,所以文學是作者表達自己各種情感的一種手段,抒發自己情懷的方式。正如司馬遷所說,大抵聖賢發憤之所作意有鬱結,不得通其道故往事
在古人眼中的成功人生有三種,也就是三不朽,分別是立德、立言、立功。唐人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中對德、功、言三者分別做了界定:“立德謂創制垂法,博施濟眾”;“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於時”;“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在後人對“三不朽”的解讀中,“立德”係指道德操守而言,“立功”乃指事功業績,而“立言”指的是把真知灼見形諸語言文字,著書立說,傳於後世。可見古人對文學給予了巨大的人生價值定位在其中。司馬遷說: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髕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曹丕在《典論》裡說:蓋文章經國認業,不朽之盛世。那這是古人的看法,今人更多是精神慰藉,像卡夫卡、王小波。當然也有生存動力,像大多數網路小說作家,當然更不方有另類的想法。比如記錄生活的點滴或希望等到他人的認可。
所以當作家無論什麼起因寫作的,當他的原始想法成功獲得時那文學對於他而言就是有價值的,文學的存在的價值也就存在了。
圖片來自網路 作者的創造需要被閱讀——讀者讀者是文學的堅定擁護者兩者是相互存在證明的,離開文學那麼就不會有讀者,離開讀者文學也就沒有了意義。所以文學和讀者是相互相存的。作者站在一種第三者的狀態看萬物萬態,始終保持旁觀者的冷靜。而讀者很大程度要進入故事裡面享受的。例如曹雪芹在寫《紅樓夢》時我相信他是遊離於文字外的,不會因為喜歡誰而將其按照自己喜歡的設定寫的,如果是這樣那《紅樓夢》只能是曹雪芹自己夢了。但是讀者嚐嚐需要深入進去讀書,感受作品裡面的蘊藉。
感受到自身存在的獨特。人的一生在世,或長或短,總有和他人相同或不同之處,透過文學我們可以窺視各種各樣的,生活在各個階層的,不同的人,並以此為標準尋找到自己存在的獨特性。
文學捍衛著個體的獨特,它將一個人不厭其煩的探索自己的喜好,悲歡,探述生命深層次的意義。
人類最堅實的防線。中國古人罵那些無恥之徒,什麼殺父弒母,偷雞摸狗常用無知小兒,有辱斯文這樣的文明話語。可見古人對不讀聖賢書的人是定位到無恥之徒的,即使沒有那麼誇張也是以鄙夷的態度看待的。《紅樓夢》裡的賈政一直希望自家可以透過科舉入仕而不是驕傲於自己是皇上特封的官職,這或許能看待成古人對‘文化人’的看重。在現在學生的犯罪率是遠遠低於沒有接受完整的教育的青年人的教育的,手持聖賢書一定種程度上是起很大的教育作用的。例如我們從小讀三字經,千字文。當然也會有手持聖賢之書,口出粗暴之言的情況,但文學的教化作用一直是人類安全文明生存的堅實防線。
圖片來自網路 能免於庸俗,激發一個人去思考拼搏。一個人和一根蘆葦最大的區別是我們會思考。我們活在當下、及時行樂,不被無謂的苦惱糾纏,可長久這樣地活著,畢竟有些虛無,但凡人活著——只要還沒麻木到阿Q那個程度——就免不了要追問為什麼活著,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短暫一聲,恍惚如夢。我們總要需要一個可以使自己滿意的人生意義來答覆自己。評論家李敬澤的 《為文學申辯》 有一個論斷:文學永遠不會消亡,因為人是會死的。這話乍聽沒有邏輯,其實卻很接近本質。人類生來赴死的命運,會一直產生對文學的需求。因為沒有哪一種藝術形式是像文學這樣,對“意義”有著偏執般的追求。《紅樓夢》中寫: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紅樓終歸一夢,然而它卻仍舊能流傳於世,這對曹雪芹短暫的生命而言,是虛無和現實的碰撞。
文學是始終反抗虛無的,它固執地抽離於當下,將目光投向了更遠的地方,在那裡構築著意義。曹雪芹寫 《紅樓夢》 時自述:“我之罪雖不免,然閨閣中本自歷歷有人,萬不可因我之不肖,一併使其泯滅……”他相信只要故事完成,就能儲存下一些個體的豐富,從而使過去的一切不至於消失。我們終究要尋找人生的意義,可這是一個悖論,人生的意義只能透過死亡才能完成,而一旦死亡來臨,它對你而言也就不復存在了。文學消除了這個悖論,讓我們得以在虛無的同時反抗虛無,在高於生活的同時介入生活。我們閱讀文學,也就是閱讀著生命。一場旅行告終,一段因緣了卻,一個故事接近尾聲,一本小說翻到了末頁。每個生命都只是經過,文學讓我們看到了完成。
防止語言的退化,萎縮。人類產生了語言代表著人類文明的一個巨大進步。並在此基礎上逐漸進化,繁衍出了文字,文學。假若沒有了文學存在那語言的嚴謹性將大大退化。例如演講稿是為了更好的組織語言的文字,沒有了文學語言的邏輯性將會大打折扣,所以文學對防止語言的退化,萎縮有很大意義。
骨子裡的優雅要靠文學的陶冶。孔子講“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一個人或者整個社會想要一團和氣,建設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標準社會不能沒有文學的薰陶。
讓世界不再陌生。嬰兒從小便接收到母親對他的愛意和母親的教導“我是媽媽,他是爸爸……”因此我們開始認知世界,但當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就需要上學,接觸教育,透過文學更好的瞭解這個世界。例如從《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中讀取哲理故事。當再次成長後我們也需要更上一城樓的瞭解這個世界,我們讀《紅樓夢》可以瞭解那個時代富貴人家的繁華生活。
彌補感性的缺失。讀者在閱讀文學作品時會與人物情節產生共鳴彌補一個人感性的缺乏。例如《紅樓夢》中尤二姐吞金逝去的時候我們能感受到女子存活的不易,王熙鳳對尤二姐懷男孩的極度,賈璉的動情等等。
固化轉瞬即逝的過往。時光如炮彈,一發不可收拾。我們在享受生命時光中的快樂的同時,也必須承擔著時光流逝,身體衰老的心酸。在這心酸的時光流逝之中如果我們的記憶會衰老,對往事的人事越來越模糊。加入記下幾筆閒字一做回憶,也是人生大幸。 所以文學是一種挽留,是對人們酸甜苦辣的經歷的挽留,是對青春歲月、一切美好的一種挽留。
文學的題材多樣,終有一種適合記錄自己的過往。
文學是種陪伴,讓人類不在恐懼。我曾看一部動漫,名字是《我想吃掉你的胰臟》,裡面的主人公春樹是一個格外內向的孩子,不喜歡交朋友,似乎是因為受過傷害,認為書中的故事比真實世界更有樂趣。這和現實生活中的不乏存在安靜的孤獨旅行者,以書為城堡,盾牌保護自己。
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時我們便面臨著自己是誰,為什麼要來,來的價值是什麼的的終極拷問。我們會感到無辜,迷茫,害怕,但透過文學閱讀感受他人對人生的領悟,或許會使我們頓悟。
-
5 # 風聽雨說
人靠身體和心靈活著,身體出現殘缺、疼痛可以透過藥物及治療鍛鍊等保持生命體徵;心靈出現偏差空虛變異等情形就需要安撫修正,而文學則提供了最有力的補救。因為文學讓心靈安靜平穩反思振奮有力而不至於偏廢,文學是心靈保健品!
-
6 # 湖畔悠悠心
人為什麼需要文學?抒發情感,解決慾望,化解焦慮,提高認識。
一. 回答這個問題我以為應從文學是怎樣產生的說起。從而說明人為什麼需要文學。
中國很早就有系統的理論。如“物感”說: 《禮記.樂記》:“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後動,故形於聲。”
我們人類在生活中發聲音,是由心生成的。幹活累了要發聲音,高興了要發聲音,悲傷了也要發聲音。那最早的一聲感嘆就是詩歌,就是文學創作。搬運大樹木時為協調一起用力的吆喝聲就是勞動號子——就是詩歌。
荀子認為人的“性”是天生的。所以叫“天情”。說明人有情感被激發的機制和審美的需要。也就是具有“感物”的基礎。
《淮南子》說的更直接:“喜怒哀樂,有感而自然者也……情發於中而應於外”
《毛詩序》說的更明確了:“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你看!歌曲,舞蹈就這樣產生了。
人為什麼需要文學:人在生活中抒發情感的需要!
二. 從古今中外大量名人名著的文學創作心理分析得出結論:抒發宣洩情感,平衡心理狀態,解決慾望,化解焦慮——需要文學。
弗洛伊德認為每個人“為太強烈的本能需要所迫促”,“渴望榮譽,權勢,財富,名譽,和婦人的愛”,由於不能滿足,便壓抑到無意識裡,故有著太多的痛苦。而本我受到壓抑總想得到解脫與滿足,於是產生了夢。“夢是現實中得不到滿足的慾望改頭換面的象徵性表現。”
中國古代小說中的“人鬼戀”就是這種解脫壓抑的需要。
“藝術創作正如做夢,可以透過幻想使慾望得到滿足,這就等於‘白日夢’”(學者金道行語)
他還說:“ 弗洛伊德把文學創作為解脫壓抑,付諸白日夢,使慾望得到滿足,叫做‘昇華’。藝術家有著強大的昇華稟賦,既可使幻想得到快樂,又為他人共同欣賞。‘昇華’是一種宣洩,它使被壓抑的慾望成為高尚的情緒,這就成了文藝的實質。”
司馬遷也說“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以舒其憤”於是他提出“發憤著書”說
司馬遷不僅提出“發憤著書”說。 而且他身體力行“以就極刑而無慍色”的堅忍之志受宮刑之後發憤寫出《史記》傳之後世。
歌德失戀於是寫了《少年維特的煩惱》才從苦惱中解脫出來。
梅堯臣的《悼亡》《書哀》《夢睹》……等詩篇所以能有著震撼人心靈的力量就是他在寫作時曾有著震撼自己心靈的焦慮體驗。“
這種從具體生存困境所感受到的焦慮及其文學袒露遠比那種虛假的甜美生活描述有力一千倍。”(陀思妥耶夫斯基語)
三. 文學作品可以讓我們相互交流認識社會,可以歌頌真、善、美;鞭撻假、惡、醜。
孔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原文釋義:孔子說:“同學們怎麼不學詩呢?詩可以激發情志,可以觀察社會,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遠可以侍奉君王,還可以知道不少鳥獸草木的名稱。”
其實一切文學作品都有這樣的作用。讀《紅樓夢》我可以瞭解封建社會。讀巴爾扎克可以瞭解資本主義社會。 我們在閱讀文學作品時不僅得到審美的愉悅。而且可以提高我們的修養。 關於這一點,大家都有深刻體會我就不多說了。
簡言之人:人為什麼需要文學?抒發情感,解決慾望,化解焦慮,提高認識
-
7 # 遇見安苒
巴金曾說過:“文學可以掃除我們心靈上的垃圾,需要它來帶給我們希望、勇氣和力量”第一:文學的產生讓人在精神上有了依賴。
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生活總是在忙碌中進行的,有時候你會發現,自己長期的生活沒有出口。用什麼去排解呢?有的人喜歡上了旅行,有的人喜歡上了書法,有的人喜歡上了運動。這一切都是因為人們在精神上需要更豐富,才能化解內心的孤獨和寂寞,才能守住內心的平靜,不會覺得浮躁和鬱鬱寡歡。文學的產生,讓人們多了一個精神上的安慰,文學又給人很多開悟和智慧,這從長遠來說,是最適合於人們的一種精神安慰方式,所以人們在接受了文學後,慢慢就喜歡上了文學。
第二:文學是高於現實生活的真實生活的寫照。為什麼很多人喜歡文學,又有很多人在寫文學作品,就是因為文學最終反映的是現實生活,反映的是眾多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和各種煩惱。當人們看到文學作品中描述的場景和故事的時候,就似乎能感同身受,覺得似乎是在講自己,也覺得似乎是在看旁人的一個故事。這種真實感讓人依賴文學,就像鄰居家發生了什麼事情,必須來看看的那種依賴,所以人們就在長期的故事的薰陶中,慢慢接受和喜歡上了文學。
事實上,很多作者寫文學作品,就是基於他自身或者周圍的現實世界,而寫作的。他們想用這種文學作品來反映社會百態,告訴人們一些人生道理。人們在有了這種安慰和智慧上的引導後,就會越發的喜歡上閱讀文學作品。
第三:文學裡優美的句子和精彩的故事情節總是很吸引人。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裡有這樣一句精彩的句子:“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他用這樣一句話,詮釋了這部書的中心主題,也讓人明白了不是隻有物質的東西才可以讓人開心,其實月亮這種有希望的東西才更值得人們期待和珍惜。
優美的句子總是能吸引到人,給人在生活中一種力量,並引導人們朝著正確的人生方向走去。文學的這種功能,讓它變成了大家追捧的物件,也讓人學會了在這個社會上的生存之道。
同樣,文學中總是會講到一些故事,然後用故事去告訴人們道理,教會人們很多生活方式,讓人們帶著希望生活。
這就是文學最大的魅力,是我們精神財富的產物,是我們需要的希望種子。
所以說,人需要文學,是因為人需要精神上的支撐,而文學就具備這種功能。
-
8 # 楊柳
文學是指用語言文字塑造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通常以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影視等文學體裁。各體裁中又有不同的表達形式。
於作為高等動物的人而言,不僅僅需要吃穿住行這些維持生命的必需,也需要更多的精神食糧——既需要藝術來充實、美好我們的精神世界。
文學作為藝術的一種,同書畫藝術等其它藝術門類一樣擁有外在的、實用的欣賞價值,同時也擁有內在的精神價值,用來美化、充實人們的精神領域也就是需要的。
-
9 # 大悔憶智周
我曾經說過,“文學就是人們想要的生活”。
因為就算寫的是黑暗與悲慘,明裡暗裡都有著是非善惡的秩序存在,而現實有可能是無序的,沒有真相、黑白顛倒的,甚至沒有光亮和人性的!
其次,文學是超越物質的精神、情感享受。
其三,文學可以豐富我們的人生。
其四,文學可以幫助我們認識生活。
其五,文學可以幫助我們提高生命的層次。
其六,文學可以幫助我們掌握書面語言。
-
10 # 汝有神
文學讓我變得寬廣坦然,上帝在我身邊,我敢對魔鬼發話。
聽著,如果沒有文學、藝術、宗教、哲學等人文精神的代代傳承,科技這頭怪獸也許早就把我們滅了,即使不滅恐怕也都變成一群恐龍,殭屍。只會改天換地,不會感天動地,只有腳步聲,沒有心跳聲,只會流血不會流淚,只會恨不會愛,只會戰不會和……以文學為目的的人文藝術,像春天之於花一樣,讓我們日日夜夜逐漸又逐漸的變得柔軟、飽滿,寬廣、細膩、溫良,使科技這頭怪獸至今還在我們的馴養之中。——麥家《解密》松樹千年終是朽,槿花一日自為榮。
縱觀千古對月,無論歷史的長河怎樣洗滌舊跡,無論留下的事物怎樣斑駁破碎,文學依然閃耀著我們為之傾倒的光芒。
就如餘老先生所說——文學沒有新舊,只有好不好。
讀遍歷史,熟知帝王將相的人不會輕易被權力所折服。
熟知天文,通曉地理的人不會被奇怪的現象所迷惑。
讀過馬克吐溫的人,會懂得什麼才是真正的幽默,什麼才是低階趣味。
讀過柏拉圖的人,會懂得什麼才是人生的完善。
翻開史書典籍,我們才能瞭解到歷史的和過去的某個角落,曾發生的那些故事。
當你親手撫摸一下,當手觸碰在上面的時候,你體會到那沉寂千年的韻味,以及那或許迷亂,或許輝煌,或是榮耀,或是恥辱,或許血腥的過去和曾經佇立在這片土地上那些千年前的帝國。很喜歡一段話:
我的命運就是生活在變動的亂世風暴之中,而你(文學)也許會如同我們希望的那樣,在我身後活得長久,將會遇上一個更美好的時代。
遺忘的沉睡不會永遠延續,當黑暗被驅散時,我們的後人會再次在先世純粹的光芒照引下向前邁進。
回覆列表
人為什麼需要文學?
文學是一個大概念,它包括很多種形式合和類別。
比如:詩歌(古詩,現代詩,散文詩),打油詩,古詞,散文和小說。文學創作是我們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文學承載著人們對歷史的瞭解和傳承!
文學作品,有它的歷史背景和人文背景,我們可以從文學作品中瞭解、探究我們未知和已知的東西。一部好作品,有它一定的文學價值和歷史價值。我們可以從《三國演義》中,瞭解當時的歷史重大事件和歷史變遷。可以從魯迅作品中,瞭解當時社會底層人民無知的《藥》、愚昧的《祝福》、貧困虛榮的《孔乙己》……,這些作品深刻揭露了黑暗政府統治下的勞動人民,水深火熱的生存狀態!魯迅之所以棄醫從文,就是想用文學創作,來喚醒人們的良知和麻木的心靈!
我認為人類離不開文學,就像離不開糧食一樣,有人說:“文學是人類的精神食糧”。我認為對!很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