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孝陵衛小校
-
2 # 世界人文通史
元朝的疆域主要由三部分構成,第一、首都所在的中書省(相當於直隸);第二、中央直轄管理的西藏和青海地區,也就是宣政院轄地;第三、全國的十大行省。以上這三部分就是元朝的疆域構成,也最早奠定了中國版圖的雛形。明朝與元朝的疆域的差別主要集中在蒙古和東北兩大區域,如下所示:
圖一、1330年的元朝版圖圖二、1445年的明朝版圖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由南向北完成統一的王朝,用朱元璋的話說就是“先取山東,後平川陝,於是諸路皆克,遂得天下”。明朝在北伐的過程中,雖然消滅了北元政府(捕魚兒海之戰後,北元取消帝號,已經不再是封建政體),但是始終沒有能夠同化蒙古各部。《明史》稱:終明朝兩百餘年,漠北的邊患始終未能解決。由此可見,明朝不能繼承元朝所有疆土的主要原因就在這裡。
圖三、元朝與明朝的北部疆域對比元朝的疆域是否能達到今天俄羅斯的北冰洋地區至今仍然有很大爭議,畢竟《元史》只是稱元朝北部可以到達陰山以北更遠地區,但不可否認的是元朝對漠北、漠南地區擁有很強的控制權,畢竟蒙古草原是蒙古各部的傳統遊牧地區。
元朝設定的嶺北行省在理論上可以管轄整個漠北地區,而朱元璋興起於南方,對於漠北地區無法適應。永樂年間的朱棣北伐,最好的結果也就是蒙古北遁,避而不戰。等到明軍南撤回去,各部落又繼續放牧。明朝沒有在漠北設立有效的行政機構,就連名義上控制的漠南和河套地區也很快失去。因此,明朝北部疆域始終不如元朝遼闊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第一、明朝未能徹底消滅北元的殘餘力量,更沒有同化蒙古各部。
第二、蒙古高原是傳統的放牧地區,物產貧瘠,對於農耕民族而言沒有意義。
圖四、元朝與明朝的東北疆域對比元朝在女真金國的東北故地設立了遼陽行省,管理遼闊的遠東地區。終元朝一朝,遼陽行省始終存在,沒有中斷和廢置。元朝之所以這麼重視遼陽行省,是為了配合徵東行省(北韓)進攻日本。徵東行省廢置以後,遼陽行省就與北韓接壤。由於蒙古在東北地區進行了移民,控制力相對較強。元朝末年時,朱元璋勸降了遼東地區的元朝將領納哈出,明軍開始進入東北腹地。不過明朝的戰略重心是始終是北方草原,對於東北地區只是在名義上進行管理。明朝沒有在東北設立正式的佈政史(行省)機構,而是使用奴兒干都司管轄朵顏蒙古三衛和遠東的女真部落,實行脆弱的羈縻統治。
宣德年間以後,為了節省國家開支,明朝徹底放棄了奴兒干都司,轉而依賴零碎的衛所管理東北。在這種背景下,明朝對東北的控制力已經大大減弱,朵顏三衛和女真都先後脫離出去。奴兒干都司廢棄以後,明朝的主要控制範圍已經退縮回遼東,這不得不說是明朝統治者的短見。
-
3 # 大明湖畔的二狗
明朝作為封建時代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曾創造了輝煌的成就。明朝開國軍隊曾追亡掃北,威震大漠,將蒙古人打得聞風喪膽。然而,明朝的疆域面積比起元朝少很多,讓許多人為之扼腕。
其實對於關內的掌控上,明朝實際控制的土地要多於元朝。而關外大片土地未曾納入大明版圖,則與元朝的二元帝國性質有著很大關係。
二元的大元帝國
忽必烈所建立的元朝,既是蒙古帝國的主體延續和宗主,又因實行“漢法”而進入中原王朝序列。
在長城以南,元朝的政治體現為蒙漢文化互相滲透。雖然元朝壓制漢人,但由於漢人龐大的人口基數,漢文化強大的同化力,以及華夏體系與農耕經濟的高度契合性,使得蒙古或色目法都不可能有效治理廣大的漢地。
因此,對於農耕區域,元朝不得不依賴漢人,讓漢人保持原來的生活方式,由漢人士紳在基層發揮其重大影響力。
但就長城以北的地區而言,由於400毫米等雨線的限制,主要經濟模式還是遊牧經濟。留在蒙古高原的蒙古人保留著原來的生活方式和習俗,完全不受漢人影響。南北之間形成了很大程度的斷裂。由此,元君主具備了兩重身份——中原王朝的皇帝和蒙古帝國的大汗。
明朝的尷尬
明朝建立後,確實希望繼承元帝國所有疆土。為了拉攏蒙古人,朱元璋宣稱“昔胡漢一家,胡君主宰;邇來胡漢一家,大明主宰”,並承認元朝的正統性。實際上,朱元璋對元朝是厭惡的,賜高麗國書中就聲稱“元非我類,入主中國百有餘年,天厭其昏淫,亦用殞絕其命”,之所以對其正統性承認,還是出於政治的需要,希望繼承元的二元帝國。
那麼,朱元璋的統戰工作有沒有效果呢?
元朝時,有40個萬戶駐守於中原。由於朱元璋的安撫政策,有36個萬戶留在中原。朱元璋命他們穿漢服用漢字習農業,與漢人互相婚配,於是這兩百萬上下的蒙古人漸漸都融入漢人當中。而明朝對於內地蒙古人的安撫優待,配合明軍出塞打擊草原上的蒙古人,也使得很多蒙古高原的蒙古人快速歸降,進入漢地融入華夏體系。
然而草原上絕大部分的蒙古人依然不肯接受明朝的統治,選擇繼續效忠於北元的大汗。這並不僅僅因為明朝君主沒有可汗的頭銜。
唐朝也曾試圖建立二元帝國,李世民就被遊牧民族稱作“天可汗”。但唐王朝憑藉軍事威懾、政治籠絡、聯姻建立起來的塞北統治並不穩固。貞觀三年(629年)唐滅東突厥,永淳元年(682年)後突厥便復國,總共控制60餘年。玄宗朝雖然攻滅了後突厥,草原的霸權又被回鶻汗國佔有。
蒙古高原極為廣袤,面積達200萬平方公里,幾乎相當於整個長城以南的北方漢地;而降水稀少,環境惡劣,不宜於農作。遊牧民的遷徙性,註定了他們難安易動的特質,相對於定居農民要桀驁不馴得多。
在機槍和機動車輛發明之前,中原王朝發兵蒙古高原,要面臨極大的後勤壓力,即所謂的“距離的暴虐”。秦始皇征討匈奴,“轉輸北河,率三十鍾而致一石”,一鍾為六石四鬥,則轉運效率為一百九十二分之一。
而遊牧民族又富於馬匹儲備,機動性強,在廣袤的高原上極難捕捉。由於成吉思汗將蒙古高原上的諸多遊牧民族整合為廣義的蒙古部族,明朝要對遊牧部落分而治之便比唐代越發不易。元清兩朝曾給予蒙古人高於漢人一等的地位並輸送大量物資來籠絡牧民,這是漢人建立的明朝不可能做到的。
所以,朱元璋的統戰工作雖然起到了一定效果,但終究還是治標不治本,哪怕祭出胡蘿蔔加大棒,也奪不走黃金家族在草原上的威望,降服不了桀驁不馴又轉移如飄風的蒙人。
在譚其驤先生所繪製的著名地圖中,明朝繼承了元對於東北和西藏的全面控制,這版地圖影響力很大。然而外華人卻不承認,他們繪製的明朝地圖往往只包括關內和遼東。
而國內也有很多人認同外華人的看法,認為大明朝在遼東邊牆以北,以及西藏缺乏駐軍,所以並不算控制東北地區和青藏高原。事實是否如此呢?
《永寧寺碑記》記:“永樂九年春(1411),特遣內官亦失哈等率官軍一千餘人,巨船二十五艘,復至其國,開設奴兒干都司。”
明朝多次派遣宦官亦失哈作為欽差太監到外東北,巡視奴爾幹都司。永樂十一年(1413年))亦失哈第三次巡視時在奴兒干城(清朝稱廟街,亦作廟屯,今俄羅斯尼古拉耶夫斯克)修建了永寧寺。
宣德七年(1432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亦失哈第九次和第十次巡視奴爾幹都司,修復了被當地土人摧毀的永寧寺並立宣德碑,刻《重建永寧寺記》碑文,並宣諭土人,此後永寧寺再未被當地人破壞,哪怕到了清朝永寧寺因年久失修而自行坍圮。
到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日本人間宮林藏到永寧寺遺址時還看到“眾夷至此處時,將攜帶之米粟、草籽等撒於河中,對石碑遙拜”,當地人對永寧寺碑敬若神明。直到沙俄奪取外東北,才將永寧寺碑搬走。
而大明對於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也一直維持著有效的控制。一方面明朝頒發的敕書對於貿易有著關鍵作用,體現出政治和經濟的控制。另一方面明朝也重視對各部女真的軍事控制,如建州女真的李滿住、董山不忠於明,就遭到成化犁庭的致命打擊,而後來王杲反明,又被李成梁平定。
而明朝採取封官設衛,分而治之的手段統治女真,在明末努爾哈赤崛起導致控制體系崩潰之前,都是頗為有效的。另外明朝還廣泛地興建了驛站道路系統,深入東北腹地以控扼女真。
對於青藏高原的控制,也不能以駐軍來論之。西藏有一個典型特點就是地形高峻,難以駐軍佔領。自元以來,中原王朝控制西藏的關鍵仍是依靠輸入物資,透過賞賜和貿易對西藏進行財政補貼。清末民國時在西藏並無駐軍,而西藏仍不願受英人攛掇分離,正是因為經濟上依賴內地之故。
明代官方茶馬貿易使用的金牌信符,正面“信符”兩字,背面為“皇帝聖旨,合當差發,不信者斬”的篆文,每三年徵發一次。屆時明朝官軍會深入西番各部,進行貿易,並以此宣稱統治權。
在青海省檔案館珍藏的“拒虜納馬”告示中明確說——“西番都是大明皇帝的疆土,番人都是大明皇帝的赤子。大明皇帝因爾番族得茶則生,無茶則死,每年爾合當差發,依期納馬,即給爾茶篦,以全爾性命,又加賞勞。爾子子孫孫,受中國恩,真是與天地生成一般,該得盡忠報效,永做藩籬……番漢合併剿虜,使虜不能駐牧西海,爾等自無顧慮,歲歲納馬易茶,永享安樂。”
明朝的武裝使團更是屢次深入青藏高原,巡視賞賜,以宣示主權。
《明史·侯顯傳》:宣德二年二月復使顯賜諸番,遍歷烏斯藏、必力工瓦、靈藏、思達藏諸國而還。途遇寇劫,督將士力戰,多所斬獲。還朝,錄功升賞者四百六十餘人。
明宣宗時代,宦官侯顯遍歷青藏高原進行賞賜,並擊潰了不服明朝的地方武裝勢力,昭示了明朝對於西藏的統治權。
西藏各地面的大小宗教首領,由明政府承認委任。明朝對西藏採取“有而不治,多封眾建”的管理方式,一方面建立衛所體系,令西藏土著勢力廣修驛站道路溝通藏區與內地,另一方面對藏傳佛教各派分而治之,設立三大法王加五大教王的體系,並往往封西藏重要宗教首領為國師,召至明京城講經,予以尊崇。
另外,明朝在青藏高原東緣還設立了松潘衛,有駐軍遙制西藏,如果西藏有變需要干預,便可如侯顯率武裝使團入藏一樣發兵。這一切的一切,都證明明朝對於西藏是有控制力的。
比起元朝,明朝大大加強了對於雲貴高原的控制。當然,雲貴地區在歷朝歷代都是一個不斷消化的半獨立政治實體。譬如漢朝看似廣大,內部卻遍佈各種不服王化的半獨立政治實體,華夏網路存在嚴重的斷裂。而後續各朝,則將這些斷裂區域一步步消化。
貴州方面,有明一朝,貴州的播州楊、水西安、水東宋、思州田這四大土司全部被消滅,貴州從“因雲南而從此借一線之路以通往來,一線之外,悉皆夷峒”的狀態,經營成為朝廷能基本實控的地區。
元朝時期雲南主要依賴土司治理,人口絕大部分是土著。而明朝攻佔雲南後,又擊潰了麓川王國,拓地至緬甸北部,其雲南行省大於從元朝繼承的狀態。之後明朝在雲南一方面削除土司,改土歸流,一方面進行空前的大移民,建立衛所,駐軍屯田,增加雲南的漢人比例,並推行教育,普及王化,文廟、科舉制使得雲南與內地有了共同的信仰。到明末,雲南的漢人比例已經多達50%以上。
經過明朝的經營,雲南和貴州得以擺脫大部分地區的羈縻狀態,進入漢地十八省之列。
小結
古代和現代的疆域觀並不完全一致,一味只看面積大小而評價每個王朝的領土政策,是不客觀的。不能穩固控制的土地,往往容易失去,歷朝歷代的經營,才有我們今天版圖的基礎。
參考資料
元史 . 明史
論元朝的蒙漢二元政治文化體制 . 許瀅
元史十八講 . 李治安
明朝漢藏人民茶馬互市的珍貴記錄 . 景慶鳳
-
4 # 歷歷可考
上圖,明初北方先是北元,再是韃靼、瓦刺,他們就像打不死的小強,熬過了朱元璋,朱棣,沒滅亡反而越來越壯大,最後倒是抓了明英宗。
歸根到底,就是明朝心有餘而力不足!
-
5 # 之夢之芸
明朝作為封建時代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曾經創造了輝煌的成就。明朝開國軍隊曾將蒙古人打得聞風喪膽,威震大漠。而他的疆域面積比起元朝少很多,讓許多人扼腕。首先,元朝在政權形式上並未真滅亡,而北方長城之外的蒙古草原,西北的戈壁大漠,都有大量蒙古勢力繼續與長城以南的明朝帝國對抗著。經過劇烈的分裂動盪,蒙元殘存依舊保持著“元”為國號的朝庭,明朝始終無法對漠北,西北蒙古人的勢力範圍直接的控制。蒙古人,在明初曾經被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一再打壓下游牧部落落魄得如喪家之犬一樣。而到了明英宗前期,蒙古瓦剌部落又日漸崛起,起勢力不僅涵蓋蒙古草原,而且西向擴張了新疆,青海一帶。明英宗在親信太監王振的慫恿下親率幾十萬大軍御駕親征,不想皇帝本人也被瓦剌俘虜。從那一後,明朝再也沒有制定攻滅蒙古諸部落,將其領地納入版圖,只是在長城沿線嚴密構築軍事防禦體系,來制衡蒙古。這期間明朝為了疆域的擴充套件同今天的越南一帶原住民進行過激烈的攻打,但都遭到了原住民的強烈抵抗,因兒,明帝國受不了這“蠻荒之地”的鉅額軍事消耗,沒幾年就主動放棄了。所以說他的疆域為什麼沒有元朝時期大。倒是後面的滿清政權,歷經百年基本完整的接收了蒙古勢力範圍將其攻滅。
-
6 # 溪流裡的魚9
根本管不過來。在蒙古的大汗看來,所謂的元朝代也是我們自己的叫法而已。是派來的一個親王子的來管理而已。隨著拉鋸戰開打,明打多少下來就佔領了多少區域。要不說如果沒有清朝,國土面積不可能那麼廣
-
7 # 大馬哈魚12
從來疆土不是繼承下來的,都是靠將士們的血打下來的。元朝只是成吉思汗的子孫後代之一。成吉思汗死後分四大塊。各個國家都是獨立的關係。明朝朱元璋與元軍的交戰的主要是在北京地區。隨元末反元的烽火雲起。元朝選擇敗退是一直沒有與漢族融和。元朝它是逃出去的,和明軍的較量應該是漠北。
-
8 # 文史輕論
首先要明確認知——雖然元朝被推翻了,但不是完完全全地被趕盡殺絕——1368年元朝被朱元璋所領導的農民起義聯軍推翻,朱元璋登上皇位,開創大明朝,此刻北方還未完全收復,元廷殘部還佔有大都,後來雖然朱元璋北伐時攻佔了大都,元廷卻退居漠北盤踞,史稱北元。
要知道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首例少數民族一統中原的國家,元朝徹底滅亡南宋流亡政權後,元朝還持續對外擴張,元朝的疆域因此不斷擴大——東起日本海,南抵南海諸島,西至天山一線,北聯包貝加爾海。
加上元朝的前身為大蒙古國——所轄有:西遼,西夏,花刺子模,金朝等政權的全部領土疆域,。
從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國。接至忽必烈定國號元開始到元朝敗退出中原後,北元政權一直延續到1402年。在這段時間內……可以說,並沒有完滅亡元朝,只是把元朝統治者趕出了中原。北方一帶的疆域實際還在元朝殘部及北方少數民族部落的掌控之中。
北方邊境:明朝初期雖然在外蒙古邊境一線設有幾十個站點為邊防線,由於防區的農耕土地都處在寒冷地區,不利於農業生產,於是明朝廷把邊境線南移。到明中期……蒙古勢力復興後,又迫使明朝廷把邊境防線收縮內遷,並修築長城距蒙古人於長城之外。
東北地區:雖然朱元璋設了遼東都司,經營遼東,後金崛起後,遼東又落入後金之手。
西北地區:明初西北的哈密,沙州,安定,阿端衛,曲先,蒙古等包括明朝西北疆界的新疆在內,原本都屬於明朝屬地。後來被吐魯番攻陷,然後又奪回,再又失去,幾經易主,1528年後,嘉峪關以西還是被吐魯番所佔據。
西南地區:1370在完成青藏地區統一後,於1382年明軍又收復了雲南全境,統治範圍已擴充套件至緬甸,寮國大部分地區,及泰國西北部至孟加拉灣。
好景不長,到明中期,後期還是被周邊國家所侵佔。
如此以來,明朝的國土疆域自然減少了。透過以上的史料例證分析——自然就明白了明帝國為什麼沒能完全繼承元朝的疆域。
-
9 # 老段快樂談
我是影檢視觀,一個歷史愛好者,我來答您這個問題,明帝國為什麼沒能繼承元朝疆域呢,首先明帝國沒能繼承元朝疆域的主要是長城以北的地方,四大汗國不屬於元朝,那這些地方我們今天不討論。那我們漢人的明帝國為什麼沒能繼承元朝的龐大疆域呢。下面是本人愚見,望指教:
一、歷史問題
從隋朝開始,北方胡人開始合法化的進入中原生活,並在唐朝得到極大發展,他們學習了中原的先進文化並帶回北方草原,使草原上的生活環境得到改善。人口開始增加,讓本來就善戰的北方胡人進一步提高了戰鬥。其實自唐朝以後關外、草原和西域就已經是胡人的天下,那些地方只能是胡人輪流坐莊,漢人不但失去這些地方的控制力,甚至被他們擊敗,就算是明朝也只能實行糜呢統治。所以從歷史方面來看,明朝時胡人統治北方之勢已成。
二、蒙古問題
在唐朝以後,北方少數民族也開始融合,從以前的幾十支大小部落到元朝時候的蒙古一枝獨秀,成吉思汗的後代更成為蒙古的黃金家族,使蒙古族有了有了向心力,這個向心力在明朝時候對蒙古還是有很大作用的,捉了明英宗的也先也不能自立為汗,也要尊崇黃金家族,這個向心力使蒙古不在輕易的分裂。就算被明大將藍玉和朱棣打的打敗也沒有像匈奴一樣北逃,黃金家族在蒙古族就在。由於這一特性,使得明朝想繼承元朝疆域必須血戰,無法對蒙古進行分化,必須徹底消滅所有蒙古人。
三、氣候問題
我記得史書上有記載,霍去病打敗匈奴的時候,匈奴王廷是個滴水成冰的地方,可想而知當時草原地方的氣候如何,但在明朝時候雖然說北方寒冷,卻沒有相關的記載,可見當時蒙古地區的氣候環境已經得到改善。環境的改善導致草原畜牧業發展良好,蒙古人不在過份依賴劫虐中原漢人。但在氣候不好的時候他們的南下行動卻會導致漢人的災難。因此環境的改變也造成了蒙古人不能輕易被徹底打敗的重要原因。
四、明帝國自身問題
1、職責問題:我大明帝國得國最正毫無疑問,驅除韃虜恢復中原是明帝國最恢宏的功業,但也是因為這一功業限制了明帝國的發展,因為從這第一句話就說明了明帝國是個漢人王朝,首先驅除韃虜說明明帝國對待其他民族的政策一定是鐵血的,殘忍的,其目的就是將韃虜驅逐出去,第二句是恢復中原,明帝國志在恢復中原,這說明明帝國從建立開始就沒有打算繼承元朝的疆域。因為這貌似超出了他的職責範圍。所以明帝國開始就註定了他不是一個像唐一樣開放的帝國。繼承元朝疆域的事情不在他的職責範圍之內。
2、朱元璋問題:朱元璋是農民出生,似乎對擴大疆域沒有那麼大欲望,守著自己家的一畝三分地就好,建都南京對北方鞭長莫及,而且在軍事最鼎盛的時候斬殺能戰善戰之將,自廢武功,以為能靠朱棣永遠助守北方,豈不知養寇自重的道理!朱元璋的問題是出身過低,對人心把握不足,家長式作風嚴重。在蒙古最衰落之時沒有對蒙古不進行窮追猛打,而是著急處理身後事,導致蒙古得以喘息。給後世帶來無窮無盡的煩惱。
3、軍事實力問題:
朱元璋以後,除了朱棣沒有大有為之君,終明一朝沒有出現盛世,奇葩君主不斷。明英宗更是敗掉60萬家底,使得蒙古不但得以延續更是煥發第二春。
4、民族政策問題
由於第1條職責問題的原因,導致明帝國周邊民族基本上都是明帝國的敵人,明帝國近300年的時間四處邊疆基本都是動盪不安,西南叛亂、西北異族、東南倭寇,甚至連苗族都是明的敵人,樹敵過多,使得明帝國的力量進一步分散。
以上各種說明了明帝國既不想、也不能繼承元朝的疆域,其實有些問題在一開始就能猜到結局,從明帝國開始建立就說明了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帝國,他以後的路線會怎麼樣。
-
10 # 小桃子和人參果
關於這個問題,要先回到你的題幹裡出現的概念混淆問題,首先你提到明帝國,中外歷史學家並沒有約定俗成的把中華地理疆域內出現的明朝稱為明帝國的習慣。其次,你提到的元帝國,恰恰是國際上流行的說法。我們習慣的稱元帝國在原遼金北宋南宋區域內的統轄區域上建立的朝代稱為元朝。所以,有個問題就要問你,為什麼我們會把唐,宋,元,明,清要稱為中國歷史上的朝代而非中華地理疆域內出現的獨立國家呢?
回覆列表
首先“繼承”的概念需要明確,繼承是指將死者生前的財產和其他合法權益轉歸有權取得該項財產的人所有。簡單的說雙方須是親故,朱元璋是蒙古人的親故嗎?還是元順帝下詔將皇位傳給朱元璋了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何來繼承一說。
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更替有兩種,一種是禪讓,一種是革命。
禪讓制要上溯到堯舜的上古時代,國家政權正式採用禪讓的方式轉讓始於曹魏政權的曹丕,大家大致體會一下什麼樣的情況下才會採取禪讓的方式,禪讓制一直持續到北宋趙匡胤。國家政權以禪讓的方式過度,大抵能保持先朝的疆土。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清朝,由於時處近代,其政權更迭已不能用禪讓來表述,用西方的說法叫“歸政於民”,當時宣統帝所下詔書為退位詔書,中華民國是承位的主體,因此清朝的疆域是被民國繼承的,這也是我們現代法定領土的淵藪。
最早的革命是商滅夏、周滅商,史稱“湯武革命”,此後歷次武力改朝換代皆屬革命。革命所得領土就並不是先朝領土的全部了,這取決於革命者自身的實力,換句話說打下來的才是你的領土。朱元璋建國顯然歸於此類,對於元朝而言,朱元璋所屬的紅巾軍是叛軍,對於朱元璋而言,他是要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因此,大明立國的疆土取決於明軍的實際控制區域,明軍沒有能力滅掉北元,自然也就無法獲得草原的控制權。蒙古人沒有臣服於大明,明朝自然也就無法獲得元朝疆域的所有權,更何況元朝自身都無法保持對開國初期領土的控制,更別說明朝了。
唯一一個擁有草原地區疆域的漢族王朝是唐朝,那是因為唐朝滅掉了東、西突厥,各部落稱太宗為“天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