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易理愛國客家人乙乙

    世人皆知劉伯溫精通六爻預測,但是他從來不給朱元章預測,但劉伯溫別無所長卻偏偏精通預測,為什麼朱元章會重用他呢?原因是劉伯溫對人類社會的人情事理了然於心,就算不起卦預測一樣可以推理出每個事件的結果成敗,他提供給朱元璋的建議都是最適合的處理方式方法。起不起卦推出的結果都是一樣的,所以預測絕對不是靠什麼術數的結果。凡學術數者,都掉進術數裡邊出不來。

  • 2 # 青山282196006

    劉伯溫其人,應為天上星宿轉世,除了自身聰明外,最主要是有天書《天河群星》裡的秘術相輔,對預測,風水,相命及天機瞭如指掌,只因有的事關天數,不能一一盡釋而被人以為,文不及善長,武不如徐達。現代人又有幾個知道有《天河群星》這部天書?又有幾人識得天機?

  • 3 # 大眼睛看見的世界

    提到劉伯溫的本事,首先他已體經被古代民間基本上處於一個被神化了的境界,那他的這些成就名譽成就包括神話的形象肯定是不過分的。

    在我個人來看劉伯溫,基本上就是一個神童從他上學到中舉僅僅只是用了9年的時間,在這期間同時學習了《六甲天書》和《奇門遁甲》在這地理和天文上的造詣就已經被家鄉譽為有魏徵諸葛之才可想而知他在學習上已經超出了當時那個年代的普通人,26歲就已經是一個正八品了後遭人陷害辭官。(建議可以看一下相關的歷史這段經歷很精彩)真正使他使他大放異彩的時候正是他 助明開國,輔佐朱元璋滅陳友諒誅張士誠等當時龐大的勢利。手段可謂神人在當時的情況 民間也有傳言也曾出手斬斷兩條龍脈

    而在民間流傳劉伯溫的本事那就是是不勝數了,流傳甚廣的也有 搗孔明碑 天葬墳 千里求師 在個人看來這一些的傳說包擴正史可能會有誇大的東西,但是在中國歷史上所扮演的角色體現出的智慧和手段也不愧是一名奇才異士。

  • 4 # 庸人良品

    大家好!不知為何劉伯溫在歷史上名氣並不太大。那麼為什麼呢?

    劉伯溫,名劉基,他的字叫伯溫,浙江青田人。元至順間舉進士。博通經史,尤精象緯之學,時人比之諸葛亮。朱元璋聞劉伯溫名,禮聘而至。他上書陳述時務十八策,倍受寵信。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進《戊申大統歷》。奏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武宗正德九年才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代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可見,劉伯溫是在朱元璋舉事後期加入,是戰時朱元璋的謀臣。他有多大本事呢?

    首先,朱元璋“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過程,主要還是靠徐達、常遇春這些戰將勇猛,劉伯溫只是戰略上給予朱元璋一些建議。心平氣和講,朱元璋的戰略眼光、決策能力遠遠高於劉備之流,本身就是個傑出軍事家,所以劉伯溫即使有諸葛之才,也難有用武之地。

    其次,朱元璋是個極其聰明的人,疑心病重,是左手不放心右手的人,在明朝建立過程中老朱太勤勞了,事必躬親,所以周圍的人很難作為。看起來,朱元璋還是個老鄉觀念挺重的人,喜歡大量起用赤腳朋友,所以一定程度上劉伯溫參與與重大決策機會不多。

    第三,在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起用了胡惟庸這批人後起之秀,疏遠了劉伯溫、宋濂等人,我想朱元璋應該腦子沒有問題,在他看來劉伯溫可能恃才自傲,實際不太喜歡。某種程度上講,劉伯溫很可能是戰時英雄,治世平庸。事實上大明初期,朱元璋把朝政理得還行。

    第四,劉伯溫有意疏遠朱元璋。劉伯溫熟讀歷史,深諳君臣之道,清楚朱元璋是殺心極重的皇帝。對功成名就之人大多殺而後安。所以劉伯溫有一段時間歸隱故里。在我看來,他是無用武之地才被迫作出這樣的選擇。中國文人多少都有一點兒陶淵明的自在唸頭。

    第五,劉伯溫治世之策與朱元璋不同。朱元璋為保子孫太平,也可能功臣庸將們驕淫跋扈,使其深惡痛絕。畢竟草民皇帝缺少貴族氣質,少有容人之雅量。朱元璋行事有效,簡單粗暴。劉伯溫這等文人很可能看不慣,即使重回朝庭,大多無為。估計朱元璋也不會聽他。

    縱觀古今,人才最大的作用是用來埋沒的。遇上有德無才的主子,往往大放異彩。遇到聰明絕頂,又自有一套的皇帝,大多明則保身,混點實惠,得個好名聲罷算了。

  • 5 # 歷歷可考

    劉伯溫(1311-1375年),名劉基,字伯溫,以字行。劉伯溫自幼聰穎異常,天賦極高。在家庭的薰陶下,他從小就好學深思,喜歡讀書,對儒家經典、諸子百家之書,都非常熟悉。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術數之類更是潛心研究,頗有心得。他的記憶力非常好,讀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而且文筆精彩,所寫文章非同凡俗。他14歲時入處州郡學讀《春秋》,17歲師從處州名士鄭復初學習宋明理學,同時積極準備科舉考試。天生的稟賦和後天的努力,使年輕的劉伯溫很快在當地脫穎而出,成為-一帶的大才子、大名士,開始受到世人的矚目。他的老師鄭復初就曾對劉伯溫祖父說:"他日這個孩子必定會光大你家門楣,振興劉氏家族!"西蜀名士趙天澤在品評江左人物時,將劉伯溫列為第一,將他與諸葛孔明相比也可以與我象比了,說劉伯溫他日一定會成為濟時大器。

    劉伯溫果然是人中之傑。他於元統元年(1339年)考取進士,從此進入仕途,開始他在中國歷史舞臺上的精彩表演。

    最初,劉伯溫希望為元朝政府效力,透過做官來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他在中進士後不久,被任命為江西高安縣丞,後又任元帥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議往往得不到朝廷的採納,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壓制。劉伯溫非常失望,先後3次憤然辭職,回故鄉青田隱居。

    劉伯溫隱居青田期間,潛心著述。他將自己的思想和對社會、人生的見解進行了一番總結,創作了著名的《郁離子》一書。而當此之時,全國的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全國各地反元起義風起雲湧,元王朝的統治已搖搖欲墜,但各支反元義軍又互相紛爭,各不相讓。劉伯溫靜觀天下形勢,經過一番分析,認為在眾多的起義軍中,以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最有真龍天子之氣,他領導的一支紅巾軍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隊伍。

    公元1360年,義軍統帥明太祖兩次向隱居青田的劉伯溫發出邀請,劉伯溫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終於決定出山輔助明太祖,希望透過助朱氏打江山來實現自己治國平天下的宏偉大志。與當年諸葛亮"隆中對"相似,劉伯溫初次與朱氏相見,就提出了"時務十八策"。明太祖一見劉伯溫之後,更是大喜不已,從此將劉伯溫視為自己的心腹和軍師。

    劉伯溫出山之後,忠心耿耿地為朱氏政權效力,積極為明太祖出謀劃策。他為朱氏制訂了"先滅陳友諒,再滅張士誠,然後北向中原,一統天下"的戰略方針。而明太祖得到劉伯溫的輔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劉伯溫為他定下的戰略、戰術行事,先用誘敵之計大敗陳友諒,挫其銳氣,再於公元1363年在鄱陽湖與陳氏決戰,將其勢力徹底消滅。第二年,又依計將張士誠的勢力消滅。然後,明太祖派部隊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時準備在南方稱帝。

    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稱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為朱氏最後平定天下、開創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劉基,作為開國元勳之一,被任命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為了表彰劉伯溫的特殊貢獻和巨大功勳,明太祖還下詔免加劉伯溫家鄉青田縣的租稅。這是處州地區惟一不加稅的一個縣。不久又追封劉伯溫的祖父、父親為永喜郡公。

      洪武三年(1370年),劉伯溫被任命為弘文館學士,受"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稱號,賜封誠意伯,食祿241石。至此,劉伯溫本人的事業和青田劉氏家族的發展,都如日中天,達到了最輝煌的鼎盛時期。

    作為一代軍師和智者,劉伯溫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時疾惡如仇,得罪了許多同僚和權貴,同時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後,毅然選擇激流勇退,於洪武四年(1371年)主動辭去一切職務,告老還鄉,回青田隱居起來。

    劉伯溫在青田過了2年的隱居生活,本來希望遠離世間是非爭奪。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實在太高,他的名聲實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間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這就無法避免政敵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劉伯溫的政敵胡惟庸當了左丞相,指使別人誣告劉伯溫,說他想霸佔一塊名叫"茗洋"的"有王氣"的土地做自己的墳墓,圖謀不軌。早就對劉伯溫放心不下的明太祖,聽到誣告後果然剝奪了劉伯溫的封祿。劉伯溫非常惶恐,於是親自上南京嚮明太祖謝罪,並留在南京不敢回來。後來,胡惟庸升任右丞相胡惟庸天下第一大奸臣可與秦檜相提並論,劉伯溫更加憂慮,終於一病不起。

    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劉伯溫由皇帝朱元瘴所派使者護送回家,不久在家憂憤而死,終年65歲。

      劉伯溫在南京時,胡惟庸曾派太醫為劉伯溫診病送藥,但劉伯溫吃了他的藥後,病情加劇。因此,當時人們懷疑劉伯溫是胡惟庸下毒致死。他死後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因而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縣是1948年析置的新縣,縣名就是為了紀念劉基。

    劉伯溫不但是一位謀略大師,也是一位著名的學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流傳於世的有《郁離子》10卷和《誠意伯文集》20卷。其中。代表作《郁離子》一書在中國思想上和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劉伯溫死後,葬於青田武陽夏山。據說,劉伯溫死前曾預言胡惟庸必敗,到時明太祖會為自己平反昭雪,他還特留下一封密奏給兒子,要他在日後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時候再上奏。5年後,胡惟庸果然垮臺。又10年後,劉伯溫果然被平反。明太祖還賜給劉氏家族金書鐵券,特批劉氏成員可憑此免一次死罪。

      人物評價

    蔡元培稱他:“時勢造英雄,帷幄奇謀,功冠有明一代。”

      老百姓對他評價:“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某外國學者對評價他:“際會風雲,平定海宇,既闢一代之規模,又闡一代之文章,蓋誠意伯劉公一人而已矣。”

  • 6 # 這個歷史很正

    劉伯溫雖然沒有能掐會算這麼誇張,但確實是個文武全才。劉伯溫自小就被人高度評價,入仕後還被有識之士比作諸葛孔明。可見其才智之高。而且從他給朱元璋效力時提出的《時務十八策》更是證明了他的才能。

    其文主要以《時務十八策》為例。在朱元璋尚還弱小時,就給他規劃了一個發展方向。

    策一:告訴朱元璋天下為有德者居之,要他修身修德。

    策二:告訴朱元璋蒙元國運已去,紅巾軍又在中原,你可以先經略東南,也就是往東南發展,割據東南。事實證明這條策略非常有效,迅速為朱元璋奠定了爭霸的基礎。

    策三:以陳涉為例,告訴朱元璋緩稱王,這樣不會引起其他割據勢力的針對。

    策四:建康為六朝古都,先佔據建康(南京),以南京為依託向東南發展勢力。

    策五:說陳友諒殺主自立,屬於篡位,來歷不正,不得信任

    策六:要朱元璋輕徭役,以元朝無道告誡朱元璋,得民心在著得天下。

    策七:任用賢能,以桀紂為例,只有政治清明才能得到士族得歸附。

    策八:用人不問其出身,只要有真才實學都可予以眾人,則四方有才能的人都回來歸附。

    策九:物盡其才,發揮每個人的長處,是治國用人之道。後面朱元璋的職業世襲制度就受此影響。

    策十:耕戰一體,兵民一體。閒事耕作,戰時打仗。

    策十一:賦稅取之於民,不能索要無度。

    策十二:大力打擊雞鳴狗盜之輩,使得百姓安居從事生產,與民休養生息,才能長治久安。

    策十三:利益要個大家分配,賞罰分明。

    策十四:不論是否敵人善戰,都要做好完全的準備。

    策十五:多聽取大家的意見,不要獨斷專行。眾志成城方能發揮最大的優勢。

    策十六:軍隊所到之處,給與百姓田產,使得百姓歸附,而後編訂戶籍,實行保甲制度。

    策十七:興教育,尊師重道,以儒家文治整頓社會風氣。

    策十八:適時適度,不能一味的以力服人,因勢利導。

    這十八策,所涉及的事務從方方面面都概括進去了,也為朱元璋後期能稱王打下了基礎。

    可以說朱元璋能夠一統天下絕對十離不開劉伯溫的支援的。

  • 7 # 歷史的影子

    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說明劉伯溫在民間的評價很高,很多地方都有關於劉基的傳說,說他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載,能掐會算,知道天文知道地理。

    那麼,劉伯溫真有這麼神麼?我們不妨來看看幾個關於他的傳奇故事。

    傳說清朝入關初年,在江南地區大肆殺戮。有一個親王帶領清軍打到江南以後還師,從南方往北方走,走到了劉基的故鄉青田縣,說劉基既然是個神人,那麼他的墳墓必然要留意,就把他的墳墓挖開,看看有什麼神秘。一挖不要緊,發現一個石碑,這個石碑上寫了句話,“順治三年春,如何開我墳”,就是說剛剛建立的清朝,入關不久,你怎麼能夠開我的墳呢?他已經預測到這一年清朝的軍隊要挖開他的墳。而且碑的背面寫了幾句話,把這個親王嚇壞了,說“貝勒貝勒,天下無敵。生於北方,死在浙直”。結果親王回去以後嚇得一身病,一命嗚呼了。

    還有人說劉伯溫曾經得過一部天書。一次劉基在山中獨坐,突然發現牆壁上有四個字,“山為基開”,這座山為劉基而開。他走上前去,山突然開啟一道石門,繼續走進去,又一道石門開啟,只見一個道士橫臥在石床上,指著一本書。劉基上前一看,是一部兵書。道士一翻身,問,什麼人進來?你對這部書有興趣嗎?如果你明天能夠把這個書的內容背誦下來,我就把我掌握的全部術數全部本領傳授給你。劉基記憶力驚人啊,這部書第二天就倒背如流,所以他就得到這個道士的真傳,成為神人。

    當然,這些都是民間的傳說,那麼真實的劉伯溫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劉基小時候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他在石門山那裡讀書。他讀書“七行俱下”,五經俱通,後來精通天文、術數之學。不僅懂得儒家學說的五經,而且還懂得天文、數學,這就跟我們剛才所講的,他能掐會算,懂得天文就有關係了。

    當時正逢科舉之年,劉基他不夠年齡。按規定25歲可以參加科舉考試,他才21,就虛報年齡報考,一舉中了舉人,再舉中了進士。

    劉基考中進士以後,被任命為官員。但是,他先後四次辭官,期間著書立說,最著名的一本書叫作《郁離子》。他在《郁離子》當中表達了對社會的批評,同時,他也表達出了自己身懷滿腹經綸想貢獻給社會、為社會做一點事情的心境。

    元朝末年,社會黑暗,天下已經開始大亂。這個時候,群雄並起,既有張士誠,又有陳友諒,還有大家都知道的朱元璋。朱元璋到了浙東以後要找賢才。當時浙東有什麼人呢?號稱有四學士。劉基、宋濂、葉琛、章溢。劉基就是其中之一。

    據記載,說劉基一見到朱元璋以後,就給上了一個《時務十八策》,就是把他在信中提到十八項策略和方式進獻給朱元璋。按照朱元璋後來對於劉基貢獻的回憶,說劉基為他“勘定天下之機,措安黎庶之道”,一起討論如何平定天下的策略,還討論如何使百姓得到安定的辦法。

    到此為止,劉基都是紙上談兵,打仗到底怎麼樣?到戰場上試一試。劉基到了南京三個月,就碰上了一場戰爭。不出劉基所料,陳友諒依仗地廣人多於至正二十年,順江而下,直接攻打朱元璋的地盤,奪取了朱元璋在應天府附近的重鎮太平,現在是安徽當塗。你想,朱元璋剛剛奪取南京,立足未穩,這時候遇到了強敵怎麼辦?他下面的將領意見不一了,有的人說陳友諒的勢力太大,我們要避其鋒芒,撤離躲一躲;有的人說,南京城的鐘山地勢很高,我們不如在鐘山上面安營紮寨;也有人甚至說不如投降。

    在大家議論紛紛的時候,劉基來到了會場,一言不發,看大家說的什麼話。這時候劉基示意朱元璋,說你隨我來,咱們有話單說。朱元璋說,我看出你要說話,你說,什麼意見吧。劉基說,先賜我尚方寶劍,斬那些號召投降的。別看他們先發制人,我們後舉的也可以得勝,現在就是要統一軍心,誘敵深入。結果這一仗打勝了,奠定了劉伯溫在朱元璋軍隊當中的軍事地位。

    之後,又爆發了鄱陽湖大戰,朱元璋在這遭遇了他的勁敵—陳友諒。

    這一場戰爭打得非常長。陳友諒的船是上下三層的大船,上面都包了鐵皮,上下說話聽不到,馬可以在上面行走,而朱元璋是小船。大船有大船的優勢,小船有小船的靈活,於是朱元璋下令火攻。在這場火攻當中,陳友諒的弟弟戰死。陳友諒一下子洩氣了。弟弟死了,而且跟朱元璋打了這麼長的時間,離開自己的後方很遠,所以供給就發生了問題,這時候陳友諒他們就準備撤離。

    劉基又提出了一個計策,說現在要封鎖湖口,斷絕他們的迴路。後來陳軍糧食斷絕又突圍不成,士氣低落,而陳友諒又在亂軍之中被一隻飛石流彈射中頭顱,穿過眼睛而出,陳軍慘敗。朱元璋打敗了陳友諒這個強敵。

    第二年,朱元璋的西邊全部掃平了,所以下一個目標就是張士誠。“先漢後周”,朱元璋就按照這個計劃,最後實現了統一天下的大治。

  • 8 # 有些歷史太調皮

    諸葛亮、張良、劉伯溫這樣的人才,幾百年才出一個,老百姓都稱之為神人,也就是說作為人,確實挺神的,但畢竟還是人,能掐會算的是神,所以不能算能掐會算,只能算智慧過人。

    胡適說:“歷史名人就是一個讓老百姓任意打扮的小孩。”對於劉伯溫這樣極其智慧的人,老百姓總願意把他打扮的一切盡如人意,於是民間關於他的傳說數不勝數,但都不外乎神仙下凡一類,然後,前知五百年,後知一千年,而實際上,朱元璋遇見劉伯溫的時候,他看見的是一個50歲的老頭而已。

    ▶在朱元璋攻城拔寨的時候,劉伯溫最“神”。

    後人說劉伯溫能化腐朽為神奇,這是誇張了,但他能點石成金,確實事實。在他輔佐朱元璋攻城拔寨的過程中,他一直扮演的是一個“導師”角色,作為一個戰略家,總是能夠冷靜清晰地判斷當前形勢,他能看到朱元璋看不到的地方,這就是他作為神人的地方,比如:他想到到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可能造反,也想到朱元璋最大的敵人,是內部的紀律,他制定了許許多多戰爭的方案,最後都得以實現,和朱元璋配合4年,一個小小的割據政權,已然成為南國霸主。

    於是才會有預知後世1000年的《燒餅歌》,人們願意相信這樣的神人是存在的,但他留給朱元璋的錦盒(據說朱元璋要求劉伯溫將未來的預言,留下來交給自己的子孫,讓他們在必要的時候開啟,從而獲得指引),朱允炆開啟後只是一把剃刀和一串佛珠,崇禎皇帝朱由檢選擇煤山上吊,就說明劉伯溫的錦囊實際上並不存在。

    ▶劉伯溫不是神,因為他自己都不相信神仙

    劉伯溫的才能是不容懷疑的,他的《時務十八策》一點也不比諸葛亮的《隆中對》遜色,和朱元璋合作的這些年,他不遺餘力地拽著朱元璋像那個夢想奔跑,而朱元璋也從來不脫離軌道,正是因為劉伯溫那種異於常人的智慧,總是能成功的事實。

    可是天下一統之後,劉伯溫就不神了,原因是朱元璋開始執行他“狡兔死走狗烹”的機制,儘管這樣,劉伯溫的諸多政策,他也小心翼翼地實踐著,不然劉伯溫也不會告老還鄉後,還被言辭激烈的地逼回來。

  • 9 # 何以當歌

    明初時期,朱元璋打天下,作為謀臣的劉伯溫功不可沒,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著稱於世。在朱元璋建立王朝的過程中,劉基曾為其積極出謀劃策,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後來被封為誠意伯,很受皇帝的信賴。

    劉伯溫,本名劉基,漢族,字伯溫。 劉基天資聰明卻好學習,聰慧過人,由父親教導識字,十分好學。看書的速度極快,據說一目十行。12歲考中秀才,鄉間父老皆稱其為“神童”。

    朱元璋率農民起義軍到達劉伯溫的家鄉後,一天在街上遇到劉伯溫,朱元璋見他文才出眾,聰明絕頂,並勸說他參加起義軍。劉伯溫經過反覆考慮答應了。 劉伯溫隨朱元璋攻打姑蘇時,朱元璋曾感慨的說道,什麼時候能把江南拿下來,劉伯溫則說,豈只江南,整個中國都全由你一統天下。 不久,朱元璋就攻下了姑蘇,幾年後建立大明王朝,果真實現了劉伯溫當初的預言。

    對於朱元璋身後之事,劉基首先預言道:“我朝大明一統江山,移南偏北闕,雖然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防乃孫。”意思就是說,太子雖然是嫡出,但是最後繼承皇位的卻是文星。這個文星是你的孫子。果然,太子早逝,朱元璋最後把皇位傳給了孫子朱允炆。

    明成祖朱棣,為人驍勇善戰,朱元璋遺囑朱允炆繼承帝位。燕王朱棣哪能服氣一個黃口小兒登上帝位,果然,他以“清君側”為名,率領大軍趕跑了朱允炆,自己登上了帝位。登上帝位的朱棣決定遷都北京,但是遷都事宜重大,此事交給誰呢?想來想去,非劉伯溫莫屬。劉伯溫對朱棣說:他曾做過一個夢,夢中玉皇大帝說,朱棣要蓋新房可以,但是不能超過玉皇大帝的天宮。朱棣同意後下旨此事交由劉伯溫辦理,皇宮建好後,永樂帝驗收,一萬個滿:意。但是心中還記得劉伯溫曾說過的夢,問道:皇宮的房間數有多少?劉伯溫回答: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只比玉皇大帝的天宮少半間房。朱棣一聽,高興得嘴都合不攏了。由此可見,劉伯溫不僅會預言,在官場上的為官之道更是其中翹楚。

    而劉伯溫所創的《燒餅歌》更是一首甚為準確的預言詩歌,全文共計一千九百一十二字,是用隱語寫成的“預言”歌謠,《燒餅歌》是從一定的規律排來,涉及到“象、數、理、佔”的應用,唸的時候晦澀難懂,得不到其句中真正含義,等到事情真正發生之後,他的預言有巧妙的與事實契合。這種事情發生不只是一次,他預言身後事,預言未來事,皆讓人驚歎。

  • 10 # 堅持是一門學問1

    在公元1368年,朱元璋打敗了元朝的統治者,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而朱元璋又是草根出生,後來成為皇帝實在是太勵志了。絕對的平民皇帝,所以朱元璋經常和劉邦在一起相比。而在明朝初期的時候的大臣也和西漢初期頗為相似,在西漢有“蕭何、韓信、張良”這西漢三傑,而在明初有三傑“劉基、李善長、徐達”這三個人。明初這三個人最為神秘玄幻的當屬劉伯溫劉基了,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由此可見他的神機妙算真的是著稱於世了。而除開這個之外,劉基還有更加厲害的本事,這個本事實在是讓人覺得震驚,他可以上知五百年下知後來發生的五百年。

    前知五百年,這個真的很好辦到,如果你認真學習就算是知道前面發生的幾千年也沒問題,而如果一個人要知道未來的五百年發生的事情,這個就要有預言家的本事了,而劉基為什麼有這個本事,他有什麼樣的事蹟可以佐證他做到了這些?在世人傳說之中,有一個燒餅歌的故事,這首歌也正是劉基後知五百年的證據。而叫做燒餅歌,其實也是發生在皇宮之中的事情,據說當時朱元璋正在吃燒餅,突然太監告訴朱元璋劉基來了,朱元璋就把燒餅放在碗底,然後再讓劉基進來。

    劉基再進來之後,朱元璋本著和這位大智謀家開玩笑的語氣和他說,他問道:“先生深明數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如果是普通臣子一定會想著怎麼樣矇混過關,但是劉基不一樣,劉基真的是認真回答,並且妙語連珠。“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此乃餅也。”劉基這樣回答道,不僅僅準確猜到了碗底下面究竟有什麼,而且還很誇了下朱元璋一個馬屁。朱元璋之後非常開心而且還非常驚訝,而既然知道劉基有著這樣的能耐,朱元璋這樣有野心的人,就打算問一點別的有用的事情。

    之後朱元璋丟擲問題:“天下後世之事若何?”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大明王朝在之後會怎麼樣,前景會是什麼樣的?劉基知道後,不緊不慢地回答::“茫茫天數,我主萬子萬孫。何必問哉。”但是朱元璋依舊不屈不撓,劉基知道自己今天再怎樣推脫都是逃不掉了,所以劉基在確認朱元璋不會認定他罪,取他性命為前提下,就告訴了朱元璋下面的對話。

    我朝大明一統世界,南方終滅北方終,嫡裔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日防西。都城雖鞏固,防守嚴密。似覺無虞,只恐燕子飛來。”這句話明顯地預言了之後朱元璋將會選取自己的孫子朱允炆為皇帝,而燕王朱棣取而代之的預言。

    “此城御駕盡親征,一院山河永樂平;禿頂人來文墨苑,英雄一半盡還鄉。北方胡虜殘生命,御駕親征得太平。失算功臣不敢諫,舊靈遮掩主驚魂。國壓瑞雲七載長,胡人不敢害賢良;相送金龍復故舊,靈明日月振邊疆。”這段話更加神奇,準確地預言了明朝後來幾個朝代發生的事情,甚至明英宗和伯顏帖木兒的友誼都描述在裡面。當然朱元璋聽到之後,一頭霧水。劉基說的話,對於他來講對不對,他都不知道,但是朱元璋非常明白劉基的能耐,多疑的朱元璋為了自己的子孫後世剷除了幾乎所有的老臣,劉基作為巨大的隱患自然在內。但是這個“燒餅歌”的可信度並不高,疑點很多,很有可能是後人為了神化劉基所做,也有可能是後世的帝王之術。

  • 11 # 孤城影隨

    華上下幾千年歷史,王朝輪迴不斷,硝煙四起,在漫漫歷史長河之中,有無數能人異士,比如聖人孔夫子,謀略出眾的諸葛孔明,直言不諱的魏徵等等,這些人或許是以治國謀略出眾而聞名,或許是以善於打天下而名留青史。

    但是有一種能人異士,在漫漫幾千年時光當中也很少出現。這種人能夠推演天機,能夠預演王朝命運的神人。無論是在歷史記載當中,還是在現代社會的考證之中,他們的神秘的面具始終不曾被揭下,那麼這樣的人都有誰呢?

    我們耳熟能詳的有協助周文王和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的姜子牙,有在春秋時期佈下了讓後人為之迷惑的迷局鬼谷子,還有用兵如神的徐茂公等人。似乎每隔幾百年在亂世之中總會出現這樣的一位神人,不知道是亂世造神人,還是神人造亂世呢?

    在明初時期,有一個人叫劉伯溫,史書能夠記載的,當然是能夠考證的真實事件,但是老百姓最喜歡聽的可是神話傳說,關於劉伯溫最為有趣的故事,便是他廣為流傳的燒餅歌。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在1368年的一個早上,朱元璋在他的寢殿內吃早餐,他的口中正咬著一塊燒餅,就在這時,有人進來通報,劉伯溫求見。朱元璋早就聽聞了劉伯溫的大名,在傳聞當中,劉伯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天機歷算,無一不知。朱元璋雖然性情暴戾,但是誰不喜歡自己身邊能夠有名士輔佐呢?便將劉伯溫請了進來。

    朱元璋想要考驗劉伯溫是否如傳聞當中那麼神奇,便將自己還沒吃完的燒餅放在了飯碗底下。劉伯溫走進大殿之內,朱元璋問他“你可知道我的飯碗底下是什麼東西嗎?”劉伯溫不慌不忙,用一句詩從側面道出了飯碗底下是燒餅。朱元璋十分欣喜,便開始和劉伯溫探討國家大事以及王朝命運。於是關於燒餅歌和燒餅的故事也就這麼流傳開來了。

    儘管朱元璋性格不好,相貌也稱不上端莊,但是他是一個殺伐果斷的合格皇帝,明朝也是他建立下來的功業,但是明憲宗朱見深便不如朱元璋了。明孝宗朱佑樘尚處於嬰兒時期的時候,萬貴妃把持著大權,若不是有太監相護,朱佑樘很有可能就遭此毒手了。明孝宗是一個合格的皇帝,但是命運並不垂青於他,他的壽命實在是太為短暫了。

    而後來的明武宗朱厚照卻又是一個玩樂無度的君王,藉著皇帝的權力在他的有生之年痛痛快快地玩樂,大明王朝也逐漸走向衰敗落寞。沒有繼承人的明武宗,為了不使皇權旁落他家,就從旁支當中選擇了一位繼承者,那就是嘉靖皇帝。但是嘉靖皇帝也並沒有將大明王朝帶回正軌當中,妄圖修仙以換得長命百歲。在最後王朝權政,落在了閹人手中,歷史上第一個掌管了朝政大權的宦官魏忠賢也就這麼出現了。

    儘管後來崇禎皇帝將閹黨一行人殺光殺盡。但是他啟用的東林黨人卻也並不想為當時已經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作出貢獻,而是想奪取已經衰弱的皇權。幸好當時朝廷之中的賢臣拼死相互,大明王朝的皇權才沒有落在其他家的手裡,但是明光宗和明熹宗卻並不是當皇帝的命,沒多久,風雨飄搖的大明皇朝就徹底破滅了。

    在崇禎皇帝執政的期間,明朝徹底結束了。劉伯溫的那一首燒餅歌,貫穿了整個明朝,句句皆是真話。順治成為了清朝第一個皇帝,明朝長達276年的歷史走向了終結。儘管在今天看來,“燒餅歌”顯得十分不可思議,但在仍有許多用科學都無法解釋的異象的今天,就讓我們保留這最後一點神秘的想象吧。

    現今不管燒餅歌的傳言是否屬實,但是流傳下來的故事,也有一定的依據,劉伯溫雖然能掐會算,但到最後,自己還是被朱元璋提防,告老還鄉病死家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荷塘月色中作者怎樣描寫荷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