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宋安之

    打仗打的是軍需糧草打的是經濟,這是一般朝代遇到的問題。

    而宋朝打仗的問題是重文輕武!

    漢唐是崇文尚武的平衡模式,五代十國大亂世是重武輕文模式,宋朝則是矯枉過正了,沒有回到漢唐崇文尚武的模式,而是重文輕武。

    宋朝是怎麼個重文輕武呢?

    在宋朝重文輕武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當時當兵入伍並不是一件光榮的事情,而是比較恥辱的事情,由此可見軍人的地位之低。

    像大名鼎鼎的狄青就因為年少犯事,被刺面而發配從軍,可見軍隊的成分不太好。狄青屢立戰功被千古仁君宋仁宗破格提波為樞密使,結果呢,因為文臣猜忌排擠,被貶為陳州通判,最後抑鬱而終。

    不只是軍人地位低。

    而且宋朝皇帝善於以文制武,因為宋太祖趙匡胤就是武將篡位來的,所以宋朝皇帝認為文官最多誤事,不至於像武將那樣篡位,就喜歡以文官來指揮軍隊來統兵。

    用不懂軍事的文官統兵,遇上軍事天才還好說,而且軍事天才能有幾個呢?遇不上呢,不就是扯淡了嗎?

    軍人武將地位底下不說,還用不懂軍事的人統兵,就是有再多的糧草,有再多的錢,又有什麼用呢…

  • 2 # 容我漫溯

    (請看到最後有番外哦)打仗打的是金錢、打的是糧草,沒錯,這是普遍意義上後勤保障對於戰爭的重要作用,然而戰爭走向千變萬化,尤其是長期以來中原政權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博弈,經濟並不決定一切。

    定州市開元寺塔

    舉個例子

    當前社會滿浮躁的,比如筆者所在地方,每到廟會是派出所最忙的時候,打架鬥毆成了家常便飯,一個車位、三言兩語,乃至對視個眼神都能讓人打起來,打完就要接受處理,情節輕的調解,嚴重的拘留、判刑,不管怎樣,賠錢是少不了的少說幾百幾千,直動輒上萬。所以慢慢流行了一句話:打架就是打錢。這跟打仗可是極為相似,實力強的不怕打,“打他十萬塊的”這話也有人說過。有錢,必然是在案件處理中的優勢因素,不過它不是萬能的。比如把人打死了、對手又狠又窮、嫌疑人跑路了、當事人的舅舅在法院上班……在這些情況下,錢就不太靈光了。

    秦檜夫妻跪像

    宋朝的確有錢

    宋朝國祚三百餘年,還分了一北一南,從頭至尾被四面的敵國壓制。不可思議的是,它是古代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人均GDP幾乎超越了中世紀的歐洲和內戰結束初期的中國50年代。北宋一個小兵,工資達到50貫錢(也就是五萬錢),領工資的事都大有花錢僱人代勞者!

    偏安江南一隅的南宋,富庶更是了得,從當時及後世很多文學作品裡就可窺一斑。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宋的敵人就窮嗎

    終其一朝,宋都是強敵林立,不知是生不逢時還是自家不爭氣。遼、西夏、金先後以及持續欺壓宋國,最終北宋滅於金車,南宋終於蒙元。

    遼國立國較宋要早,長期經營草原、東北和幽燕地區,形成了特有的農牧混合經濟模式,同時手工業發達,聯結西域絲綢之路的便利帶來了商業繁榮。其財政收入能達到宋國的四分之一。

    金國和西夏在崛起和發展的過程中也都摸索出了適合自身特點的經濟模式,加之北宋源源不斷提供給幾國的歲幣以及軍事打擊的另一產互市的存在,也都使各國經濟更具活力。

    這樣看來,宋與周邊國家的戰爭,絕不是富人打窮人那麼樂觀,況且宋朝的武將制度和對待國防的原則註定它是個不厲害的富人。

    太祖太宗留下的弱根

    1、假如宋太祖趙匡胤死後有靈,他是萬萬想不到自己的子孫這般不爭氣。作為開國的馬上皇帝,趙匡胤的志向與他的能力同樣高。事實上宋朝立國平定南陳後趙匡胤一直努力致力於開疆拓土,奈何英年早逝,不明不白的死在了年輕弟弟的斧聲燭影裡,否則再給些時間,象秦皇漢武那樣統一天下未嘗不能實現。

    宋太宗趙光義在軍事上是個有膽無腦的人,雖然同樣不乏野心,但野心比能力大的太多,勉強拿下北漢,在幾次對遼戰爭中折戟,也就無力對外了。

    請君回溯歷史,不管是漢、隋、唐甚至三國的魏,無不盡力把太行山和燕山犖犖的把控在手中,後世明朝的朱棣甚至遷都北京,以天子鎮國門,可見這一地域對於防禦草原少數民族、保持中原穩定安全的極端重要。

    宋卻沒有拿下它。宋初北方形勢穩定後,國境線基本維持在了今天的雄安新區拒馬河一線。在這之後的長期拉鋸戰裡,拒馬河北到定興涿州、南到保定、正定一帶,都淪為飽受蹂躪的戰場。至今涿州和定州還留存有宋遼戰爭時建構的瞭敵塔。

    華北平原地勢平闊,根本沒有什麼障礙,遼軍隨時能夠南下,無論大規模軍事行動,還是小範圍隨機的入境劫掠,進退自如,如同出入家門一般輕鬆。

    大大小小的戰爭或騷擾,始終讓北宋疲於應對,挾手縮腳。

    范仲淹

    2、性格特點截然不同的弟兄二人,是中國歷史上難得沒有對開國功臣大開殺戒的皇帝,也得利於他們手創的“杯酒釋兵權”的妙招,你好我好大家好。從此以文御武,書生打仗。就是這個妙招,使宋朝三百年間軍力羸弱、面對外敵始終不能揚眉吐氣。

    雖然也出過象范仲淹“大範老子”這樣的狠茬,據說鎮嚇的西夏幾十年裡不敢主動犯境,然而這畢竟是極少個例,而且如范仲淹“腹中有數萬甲兵”,也在他的《漁家傲》裡寫道: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詞裡滿是對宋國重內輕外政策的憂憤和無奈。辛棄疾、岳飛等能人志士,也同樣在這樣的尷尬境遇中奮鬥、掙扎。

    幸好會過日子

    宋朝是最讓後人爭議的歷史王朝。軍事外交困境,給宋朝帶來了極不光彩的一面;經濟的繁榮,又將其置身五千年文明史的巔峰。

    漢、唐、明、清都有過大治的盛世,漢景帝時國庫穿錢的繩子因為長久不動用而爛掉、貞觀和康乾時出現了萬國來朝的盛況,而真正的“國富民足”,只有宋朝這個並不算大一統國家的“非主流”朝代做到了。

    宋朝的文風鼎盛,卻並沒有象歷代儒家那樣抑商,皇帝和重臣對做生意都不反感。以農業為基礎、“農商並重”的經濟政策給宋帶來了經濟活力和實力。從文學作品中看,孫二孃、武大都能籍開店餬口養家,作為官員的楊志遇上橫事生活窘迫也會拿把祖傳的寶刀到集市上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更加直觀的顯示出北宋民間經濟的活躍。

    商業和製造業的空前繁榮的經濟,除了帶給老百姓溫飽的生活,更有效的支撐了幾乎從無休止的對外戰爭和歲幣賠款開支,維持並不強大的宋朝政權蹣跚的走過了相當漫長的三百二十年。

    有錢人群畫像

    宋朝有錢,沒錯,有錢沒有幫它打敗敵人,卻是它存續下去的必不可少的維生素。

    番外:

    大家都知道,國家的一項大動作“雄安新區”的規劃建設,基本上是以京津冀腹地的白洋淀為為依託的。而白洋淀的歷史以往,卻很少人關注過。

    宋遼戰爭那些年,太行山以東的平原上,在當時有宋朝設定的遂州、雄州兩個軍州,分別據守東西兩路要地。兩州之間是天然形成的低窪溼地,有諸如大溵古澱等十大窪的說法。是以地勢複雜、交通極為不便,車馬不通,據說曹操北征烏丸時手下的大謀士郭嘉就在這裡染病去世。

    兩州夾一水的地形地勢,再有背後保安州和真定互為犄角的倚靠支撐,能夠有效抵擋遼軍南下。今天保定市徐水區西部的遂城鎮村北還可以看到一段高大的土墩,那就是遼國蕭太后修葺加固的戰國燕長城;雄安新區的雄縣縣城裡還有比較完整的宋遼古地道。

    宋國北部駐軍為了強化兩個軍州之間溼地的阻敵通用,有戰略的疏通水道、開挖溝漕,經過多年經營,愈發難忘通行,逐漸形成了白洋淀的前身。從高空俯視,今天的白洋淀即使水量遠不如古時,也是河叉縱橫、溝渠密佈,實在蔚為壯觀。你乘坐一葉扁舟徜徉其中,如果沒有當地人引路的話,絕對難以走出這玄奧的迷宮。這也是為什麼當初日軍侵華時到處橫行,卻在這一窪溼地裡吃了大虧的原因。

    白洋淀俯瞰圖

    回到古時。宋國針對遼國的入侵,開挖水地阻斷交通抵抗,有效也是極為脆弱的。每年入冬後,北邊的拒馬河和兩個軍州之間的溼地凍的如同鑄鐵,水面與平原成為嚴絲合縫的整體,馬蹄踏在冰面上連個小坑也不會有。於是這道天然屏障立即失去了作用,遼國鐵騎從冰面上長趨之下,透過防衛薄弱的州城間隙,很容易到達宋國腹地侵擾劫掠。

    這也醞釀產生了一件怪現象:在宋遼相對和平沒有大動作的年月,每當遼軍從結冰的白洋淀南下搶劫大宋的財帛人口時,駐紮在遂州和雄州的大宋軍隊也會同時北上,擾動大遼的幽州周邊,以示報復和牽制——倒顯得有些志氣。

  • 3 # 戰厲浩

    謝邀,我是真的不想說宋朝這個奇葩朝代,如果站在後周皇室和華夏人民的角度講的話,柴榮對你趙匡胤不薄吧,將他的江山社稷和兒子家人託付給你,你卻奪了他的江山,還將他的妻兒流放,他另外幾個兒子被迫改姓,你留下個重文輕武的開國政策然後你也被你弟弟害死了,真是報應。得國不正,豈能容你?

    之後因為你這一有史以來華夏最荒唐的治國之策,導致國防軍事一蹶不振,可以說宋軍從軍備到軍制和戰鬥力相當於戰國時期的燕國。你宋朝有錢,拿那麼多錢去冗兵,什麼意思呢,就是每年花重金招人來當兵,無門檻的。這不就是怕軍隊強了造反嗎?

  • 4 # 鬼影問道化真身

    兩宋時期經濟實力雄厚,也就意味著戰爭潛力雄厚。雖說打仗打的就是錢,但是戰爭勝負除了戰爭潛力外,還與戰爭實力息息相關。

    戰爭實力包括軍隊的戰鬥毅志丶將帥的軍事才能、國家軍隊的裝備狀況、國家的預警機制丶國家的應急方案、國家的平戰結合情況、國家的前瞻性國防政策……。老實說宋朝在國家的戰爭實力方面做得很不好:

    1,宋朝的文官體制對軍人的壓制作用很大,導致軍人地位偏低,待遇不太好。即便立了軍功,所獲獎賞也遠不如上級文官。因此宋軍戰鬥毅志不強,很多有門路的能人不願從軍。相比之下游牧民族,以軍功高低來論功行賞,戰鬥激情自然要高一些。

    2,遊牧民族將帥很多都是依靠戰功,才得到賞識提拔,進而成為將帥。宋朝經常是文官直接充任將帥,有一些人即便讀過兵書,即便武藝高強,但是缺乏行伍經常,實際上依然是外行。宋軍的最大特點就是外行指揮內行。雖然也不乏人才,但是很多時侯也不盡如人意!

    3,宋朝的軍事裝備優良,但是由於軍隊由文人主導,所以軍事裝備的針對性和適用性並不出色。相比之下,遊牧民族的軍事裝備是透過長期的征戰實踐總結而來,雖不見得多麼高大上,但是很適用。

    4,宋朝太過富裕繁華,國家決策階層自我陶醉,醉生夢死,對周邊局勢漠不關心。不注重國家預警機制的建設。例如宋朝居然對党項諸部的統一,熟視無睹,對西夏立國無動於衷。

    宋朝從來沒有過國家預警機制,不能及時察覺周遭局勢異動,並且及時介入,加以應對。

    5,宋朝缺乏國家應急方案,一旦有突發事件,就手忙腳亂,胡亂應對。例如西夏入侵丶金國來犯,如果北宋能有合適的應急方案,也不至於那麼狼狽。女真金國入侵時,僅來了幾萬人馬,而北宋則有百萬大軍,幾千萬人口。居然手忙腳亂,稀裡糊塗的亡國了。倘若有完備的應急預案,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6,宋朝不注意平戰結合,習慣苟且偷安,而且忽略潛在的風險。倘若平時做好平戰結合,在軍民轉換丶本地民兵訓練丶國土防禦網絡上多下些功夫,女真金國再厲害,也無法僅憑几萬人馬,就輕鬆滅掉北宋。

    7,宋朝沒有前瞻性國防政策。一不關心周邊局勢。二對國家長遠走向漠不關心。三不有計劃的爭奪有可能得手的周邊土地,有計劃的擴大國家實控疆域。

    實際上進攻是最好的防守,發動有大勝算的戰爭,消滅潛在的敵人,才是止戰衛國的最好辦法。

    俄羅斯之所以不畏強敵,就是國土縱深大。北宋滅了,還有南宋,也是因為宋朝有足夠的迴旋餘地。蒙元滅南宋就是因為南宋迴旋餘地不如北宋,退無可退,只能退到崖山那種絕境,最終滅亡。

    話又說回來,宋朝再怎麼不濟,也存活了三百年,反觀遊牧民族政權,起得快,衰得也快,很多遊牧民族政權甚至可以說是來如風,去無蹤。究其根本還是宋朝經濟實力強大,而遊牧民族國家,經濟實力不行。

    綜上所述,國家的安危靠軍事戰力,國家存續,經濟實力才是關鍵!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再強大的軍事戰力也無法保得國家長久!前蘇聯軍力強大,但是依然完蛋了,關鍵就是經濟實力報歉,難以支撐國家的正常運作!

  • 5 # 史海尋蹤

    南北兩宋,共歷三百多年,被凌虐於遼金,被滅於蒙古。宋朝時經濟發達,工商業繁榮,文化興盛,是古時一個文明的高峰。奇怪的是,這麼一個學習又好,家又有錢的宋,一直被北邊只會放馬的鄰居欺負,甚至北宋時還遭到入室搶劫。

    兩宋經濟發達而軍力疲弱,偏科嚴重的根源在哪裡呢?

    源頭從老祖宗趙匡胤就開始了

    趙匡胤原來就是後周柴榮手下的禁軍頭領,趁著柴榮病死幼帝繼位的空檔,搞了一場小政變,才謀奪了柴家天下。上位後的太祖心裡很不踏實,擔心武將們也照著他的法子來。

    於是趙匡胤藉著喝酒,把那些手握重兵的、能打的武將都遣散:如今天下太平,大夥拿著錢回家養老吧!然後又對掌兵制度大加改革,將兵權緊緊的攥在皇帝自己手裡。

    首先是撤消了都點檢這麼一個官,這個位子他坐過他知道,權力太大,能直接掌握禁軍。將都點檢掌兵權一分為三,稱“三帥”,而且這三帥只負責日常管理,沒有發兵權。

    然後設立樞密院管理軍務,直接負責於皇帝。這樣還是不放心,樞密院只管調兵,而統兵由將帥們負責。如此,發兵權和統兵權分離開,太安全了。統兵的將領們,也是不定期更換,以免人頭混的太熟,防止軍中出現獨立山頭。至於戰爭期間,任命文官或親信太監作為總指揮,大戰略則由皇帝親自定。

    這造成了軍隊的使用上環節過多,統兵將帥們受到來自各方的牽制。而且頻繁的調動也使得“將不知兵,兵不知將”。而且兵士們也因缺乏訓練和管束,長期不務正業,甚至禁軍連領取軍糧時,“不自荷而僱人荷之”。軍隊此種狀況,還妄談什麼戰鬥力呢?

    宋軍的數量雖多,很大部分是無用之兵

    宋朝行的是“募兵制”,類似如今的僱傭軍,你來當兵,國家給你發工資。宋朝有一百二十萬軍隊,數量多而精兵少,在饑荒年時,收納大批流民、饑民當兵,以維持社會穩定,當兵能吃飽飯,還能領工資,這差使多好啊!

    不僅是軍隊,宋有重文輕武之風,軍隊待遇如此高,文人們的福利更是差不了。除了正常任用官吏,甚至還養了大批無事可做的“冗員”。

    每年宋朝大部分支出,都用於養活這麼多的文武人員,銀子再多也不是很寬裕啊,要命的是“養而無用”。

    宋朝打不過遊牧民族跟兵種結構也有關係

    宋軍主要兵種是步兵,騎兵只有少量。這種兵員結構只能是防禦性的,略通軍事都能明白,同等數量的騎兵對步兵在野戰上,騎兵的優勢是碾壓式的。即使打不過,騎兵也能借助高機動性迅速撤離。因此宋朝的邊防,一直處於被動防守的狀態,結果越守地盤越小。

    沒辦法啊,北方遼闊的大草原都在別人手裡,家裡地方太小,沒有地方養馬。

    燕雲十六州一直是歷代宋皇心中的痛

    自從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送給契丹後,一直就控制在北方民族手中。宋太宗趙光義曾經去搶過兩次,都是大敗而回,自此一代不如一代逐漸滅了這個念頭。

    燕雲之地易守難攻,包括京津河北山西北部,自古有“失燕雲必禍中原”的說法,你攻人家,雄關險隘,人家攻你,出來就是華北大平原,河南大平原,正利於騎兵突進。宋朝邊防很尷尬,家裡大門都在別人手裡攥著,只能被遼金蒙古輪著當“提款機”來使用,來欺負了…

  • 6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宋朝的經濟很好,可是軍事孱弱,這幾乎成了一種定論。其論之初,見於1939年出版的《國史大綱》,其中第六編兩宋之部第31章標題即為“貧弱的新中央”,其下之細目則為“宋代對外之積弱不振”,“宋室內部之積貧難療”。在此書中,對宋代“積貧”和“積弱”,作了相當詳細的論述,其結論是“始終擺脫不掉貧弱的命運。

    其時正值抗戰時期,言稱宋朝“積貧積弱”,有著針砭時弊之感。文中認為宋朝弊病叢生,這個冗兵、冗官、冗員,使得宋朝空負歷代以來最為富裕之王朝,卻如沉痾難治,不僅難以重現漢唐榮光,即使自身也在外族的輪番衝擊下亡國。

    中原政權其實是一個非常早熟的政權,組織能力遠遠超過其他三個文明古國,這可能是由於中原地區遠古時代必須要有大量的人力來興建農田水利設施有關(黃河氾濫使得人們必須要團結起來應付天災)。這種生產生活習性,與北虜的逐水草而居、南蠻的熱帶雨林提供豐富的物產有很大不同。中原政權由此,從周王朝開始,就建立起了一套運轉自如的政治體制。這種政治體制,使得華夏諸國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大面積殖民,勢力越發強大起來。

    可是政治體制不是科技研發,這屬於軟性建設的範疇,即使遊牧民族一時半會學不會,花個幾百上千年,天天看,天天學,總能學到點皮毛。就如同戰國時期的魏國,率先變法強大,這樣一來,身處魏國的有識之士,就能感受到並看到魏國變法的各項落地措施。這些人在人才濟濟的魏國沒有用武之地,就去到偏遠的秦國大展身手。遊牧民族也是如此,被華夏諸國打到陰山以北啃沙子,痛定思痛,深刻反省後也開始了自身的政治建設。

    任何政治制度的建設都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上的。遊牧民族在政治上的學習並非是出於生存的目,地處苦寒之地的遊牧民族地廣人稀,經濟基礎薄弱,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差。為了生存,草原上一直是貴壯賤老的叢林法則。這與中原地區的“養老”制度全然不同。所以,遊牧民族在政治制度上的建設是不徹底的。所以,遊牧民族往往興衰無常,一戰失國的例子比比皆是。

    北方遊牧民族學習中原王朝政治經驗,最為突出的例子是慕容鮮卑。由於慕容鮮卑靠近漢地,比起更為偏北的部落更加感受到中原王朝的強大。所以,他們一直認為中原的皇帝都是天上人才做的。繼之而起的北魏,更是掀起了全民漢化的熱潮。當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後原因有很多,但是在政治體制上的全面漢化,使北魏帝國盛極一時。

    經過隋唐兩代,北宋時,契丹已經在東北地區堅韌地存在了500多年了。他們經常被周邊的民族欺壓,直到他們發現背後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缺少組織,形不成合力,才在耶律阿保機的帶領下建設起了國家。當然,這其中也有不少因唐末戰亂避居東北的漢人的功勞。

    遊牧民族發展到契丹時,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裡的組織建設領域已經進化到了頂峰了,接下來的政治制度的演進更主要是君主集權的設定的禁錮社會思想的修補措施。對於遊牧民族而言,科舉制、八股文之類過於複雜且毫無必要,他們只需要有宋朝之前的中原王朝的制度建設就足夠了。

    鑑於唐朝的教訓,宋朝發展和完善了軍事制度,崇文抑武。可是,宋朝當時所處的時代並沒有發生近代的科技爆發,他們所處的時代依然是冷兵器時代。文明相對更為發達的宋朝的戰爭成本遠遠高於遊牧民族的同時,在戰鬥力方面同樣無法體現出強大的綜合國力。

    只能說,在宋代,遊牧民族經過幾千年的學習,終於出師了,能夠打敗師傅了。藉由歷史的發展走向,師傅此時的唯一破解之法,乃是研發科技,將強大的經濟實力透過軍事能力體現出來而不是錦衣玉食,只滿足於口腹之慾。宋代人最會享受生活,說到底,也與當時的人們缺少科技領域的投資方向有關。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因為其他民族和部落也在進步。宋代最為可惜的是即將取得突破的前夕,被野蠻落後的勢力終結了。中國封建時代古典社會的發展高峰,永遠定格在了宋朝。

  • 7 # 日常刷下線

    這個問題的答案太簡單了,就三個字司馬光!中華民族最大的禍害出現的年代必然是國家極弱的年代。

    自太祖建國以來,宋朝看錯了一件事,就是必須拿下幽雲十六州,這是一個戰略級別的錯誤,由於燕山的阻隔幽雲地區適合防守但是不適合進攻,而要拿回這裡進攻又是無法避免的。問題就像雞和蛋的問題螺旋上升。

    問題到了神宗開始有了正確的解決方案,拿下河套地區,我們可以參照最會打遊牧民族的皇帝漢武帝的職業歷程,就會發現漢武帝漢狩四年前沒贏過,漢狩四後沒輸過,問題在哪?就是漢狩四的漠南之戰,拿下了河套地區,也就有了真正的牧馬地。也有人會說中原王朝有錢可以買馬,怎麼就不行了,關鍵問題是買的馬的品質和年齡參差不齊,對軍隊行軍來說是噩夢。正是在河套地區戰馬的加持才有了大漢雄風,明犯強漢,雖遠必誅的豪情!在神宗和王安石的努力下終於部分控制了河套地區。緊接著我們的主角司馬光出手了,他夥同妖后高皇后叛賣國家。把已經拿下的土地無償交給西夏。中華民族從此喪失了振翅高飛的機會。

  • 8 # 生活問道

    說起戰爭,有一句俗成的話“金錢為膚武為骨”。這句話用在宋代時期就是最好的寫照。

    宋代(北宋)為什麼可以發展起來?

    首先是和北宋的國策有關,北宋的建立第一次確立了文化治國的先進理念。自春秋戰國開始,任何一個國家(朝代)的建立,無論文人騷客多麼的經天緯地之才,其地位也是從屬於武力,是要為開疆拓土服務的。這種從屬關係,很難將先進的革新理念應用於社會發展。被壓抑了千百年的知識理論厚積薄發,在北宋時得到了施展的沃土。

    我們在來看看北宋建國和其他朝代的不同,西漢在推翻了秦代後又耗費了大量的精力去消滅內在外在的潛在的威脅,直到文景之治才逐步恢復元氣,漢武帝的登臺拉開了百年雪恥之戰。漢武帝晚期雖然領土面積空前,但是也耗光了之前所有國庫家底,而國家變法圖強也半途而廢。所以民間有了西漢滅於漢武的說法,東漢的中興不過是續命而已。東漢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

    至三國歸晉-----五胡亂華-----隋唐-----五代十國每一次的朝代更迭都是血淋淋的戰爭史。後者戰勝前者,都是生產工藝前進,知識理念先進的集中表現,這也為宋代的集中爆發創造了條件。

    這是宋代可以發展起來的重要內因。

    宋代選擇了不同的發展道路。

    不同於任何一個時代的更關鍵的是宋代沒有在國家穩定這件事上耗費太多精力。杯酒釋兵權將社會動盪的影響力降低到了最小限度,在保證了軍隊穩定的同時,前期軍事力量並沒有實際的消弱。這是宋代可以集中精力搞發展的保證。

    趙匡胤某種程度上更像是穿越者,他的經歷之傳奇更是匪夷所思。其在做皇帝之前體驗過各地人民的疾苦,瞭解普通老百姓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因此趙匡胤在國策制定上富有針對性,重文輕武也是因事嚮導,直擊民間最尖銳矛盾。

    而且,北宋時期為了恢復農業生產,長期以來的稅賦是歷朝歷代最低的,這也是以農業為主的社會能很快穩定下來的又一個重要因素。宋代重文輕武的政策,從根本上確立了國家發展方向,使大批有才華的人願意投身到國家建設中來。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先進生產工具的應用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同時還引進了優良的品種,短時間內國家的糧食產量充盈,不但可以滿足日常消耗,多餘的糧食還被開發利用在釀酒等副產品在市場流通。可以說,農業的進步是促成社會大發展的基礎。

    北宋的知識傳播和對外貿易

    先進生產力離不開知識的傳播,北宋慶曆年間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讓知識傳播成為可能。宋代之前只有少數上層人士掌握知識,不但是統治階級有意而為之,也是沒有傳播知識途徑造成的。禁錮於盲勢必會造成閉關鎖國。

    隨著知識的傳播,人們眼界開拓,思想進步。使造船業達到了一個頂峰,在此基礎上航海業也得到了大力發展,指南針的發明使遠途貿易變成現實,商業的興盛讓宋代的GDP佔當時世界的87%。

    很多人質疑宋代(北宋)為什麼對並不太強大的遼國採用綏靖政策,即使戰場上取得了勝利,依舊採用賠款了事。這一方面是因為後期軍事力量薄弱,文人主政有關,更主要的是戰爭的賠款僅佔北宋當時GDP的2%。當時北宋的國策是用金錢來結束戰爭,把更大的精力放在發展上。另外,當錢太好賺了,也就不思進取了。果不其然,無論是遼,還是金都倒在了大宋金錢的溫柔鄉里。

    南宋讓全國發展格局發生了鉅變

    趙匡胤最初的國策制訂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無可厚非。只是後來的繼任者固步自封,不求變化,始終抱著組訓作為金科玉律不放。在發展的同時,也痛失了大量國土,不得不遷都至南方。

    之前中國版圖上,南方始終是文化的貧瘠之地。而文化確是衡量一個地區是不是先進與文明的重要標誌。

    隨著國都的南遷,國家的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不可避免的向南發展,至今,南方都是中國經濟,金融的核心地帶。

    財富本身沒有錯誤,錯誤的是掌握他的人。宋朝一次次用金錢消災解難,因此對於金錢的迷戀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好運氣總有用完的時候,不思變必有亂!終於,失去了骨頭大宋在輝煌了二百餘年後,倒在了蒙古鐵騎之下。隨著大宋的砰然倒地,中華文明出現了斷檔。“崖山之後無華夏”雖然有失偏頗,但對中華文明的缺失確是切實存在的。

  • 9 # 東方評史

    中國古代有四大發明,其中有兩項是在宋朝出現,這說明當時的宋朝時很牛的。

    不僅如此,宋朝還是中國歷史上最富裕的朝代,沒有之一。

    其當時的國民生產總值所佔世界的比重,大抵相當於今天的美利堅國家的經濟所佔世界的比重。

    科技這麼發達,國家經濟有這麼富裕,人口的數量據說在當時已經過億,就這一人口數量的優勢而言,把契丹、党項、女真和蒙古四個敵對國家的人口數量加在一起也不如它自己多。

    有這麼好和這麼多的優勢,按道理說應該是穩穩地完虐周邊的少數民族,即便是達不到完虐,在軍事上對其形成強大的優勢也應該不算難事。

    但問題的關鍵是,它不但達不到這種軍事上的優勢,而且還常常的處於不斷的被動挨打狀態。

    想一想我們先前的王朝可都不是這樣的。

    秦朝就無需多說了,蒙恬將軍率領著三十多萬大軍開進河套地區,驅趕匈奴就像驅趕羊群一樣。

    那些在戰爭中殺紅了眼的秦軍一見到匈奴兵,就像見到獵物一樣興奮,雖說未能深入大漠將匈奴部落全殲,但是這一仗已經打的匈奴人足以心驚膽裂。

    此後的漢匈戰爭,雖說前前後後的打了三百多年,雖說在此之前高祖皇帝也被圍白登山,雖說也曾十分屈辱的實施過和親政策,但在用屈辱換來了強大之後的漢帝國,最終將匈奴打的幾乎是亡族亡種。

    淝水之戰、還有此後的大隋王朝和大唐王朝,都在開疆拓土和與外族的作戰中打的非常出色。

    所有這些事實表明,曾經的華夏民族不僅是一個戰鬥的民族,而且還是一個殺氣十足的戰鬥民族。

    一個既有作戰智慧、又有作戰經驗和戰鬥意志非常充足的民族。

    但是到了宋朝為什麼就不行了呢?

    曾有學者說,趙宋王朝之所以在軍事上處於劣勢,是因為它失去了產馬的燕雲十六州地區。

    其實是一派胡言!

    在大秦王朝統一之後,蒙恬將軍所率領的三十萬秦軍其中大部分都是步兵,除了漢帝國所擁有的騎兵數量較多之外,其他的王朝比如說在淝水戰役中的東晉軍隊,也大部分都是步兵。

    因為中原王朝是以農耕為主,缺少馬匹是很正常和很現實的,再看看大唐王朝的軍隊,不也是照樣以步兵為主麼,他們為什麼就打的那麼出彩!

    之所以宋朝打得如此窩囊,其實原因也不復雜,那就是這個民族已經沒有了血性和殺氣。

    更為可悲的是不僅沒有了血性和殺氣,而且還變成了一群待宰的羔羊。

    極其富裕的生活沒有為大宋王朝帶來安定,如果上升到國家層面上來說的話就是重文輕武。

    假如具體分析的話,就是這個國家的民眾上到政府機構的人員,下至平民百姓,大多數都在不務正業。

    國家豐厚的收入為這個帝國的臣民帶來了豐富多彩的滋潤生活,下層人在種地、經商,中層人士在學習孔孟之道、之乎者也,上層的官員在鬥雞玩鳥、在吟詩作對,皇帝在挖地道去妓院嫖娼作畫,官員在用十萬貫的厚禮過生日。

    戲院、賭場和妓院在深深的滋潤著以農耕生活為主的中原王朝。

    那麼那些生活困苦的遊牧民族在幹什麼呢?

    他們一出生就是在馬背上騎馬射箭,而騎馬射箭是遊牧民族生活的全部,即便是如此的勤奮,他們仍然處在生活的半飢餓狀態,惡劣的生存環境鑄就了他們強悍的性格。

    他們上馬能戰,下馬為民,他們即便是不用任何的訓練就是一名出色計程車兵。

    而如果把一個種地的農民和賭博的二流子轉換成一名合格計程車兵,需要用大量的時間來進行培訓,可即便如此仍然不敵來自於北方的遊牧民族。

    更何況整個的帝國臣民生活在滋潤窩裡在享受生活而變得不能自拔。

    這種狀態之下,如何跟來自於北方的遊牧民族作戰?

    就算在軍事上不佔先天的優勢,也並不是無法可想,看看大秦帝國是怎樣打仗的吧。

    大秦帝國計程車兵論體質和訓練絕對不會比趙宋王朝計程車兵要好,身高不行、士兵的生活待遇更不能和宋軍士兵相提並論。

    陳勝吳廣起義時,由周文率領的張楚兵馬已經抵達咸陽附近,這時的秦朝政府其實是無兵可用的,而這時的章邯卻站了出來,自願率領著二十萬修建秦陵的囚徒出戰應敵。

    二十萬囚徒是一個什麼概念?換句話說就是從沒有過參軍經歷和打仗的經驗。

    但就是這群從未打過仗的囚徒,一旦拿起了武器就立馬變成了一群作戰出色計程車兵。

    那麼為什麼宋朝計程車兵就做不到這一點?其實原因很簡單,那就是這個民族已經沒有了血性和殺氣。

    整個的大宋王朝,從一開始在軍事上處於劣勢到最後被蒙古滅掉,缺乏的不是錢糧,也不是戰馬和兵員素質,而是缺乏的是民族的血性和殺氣。

  • 10 # 歷史的拐點

    戰爭確實燒錢。往往一場戰爭的消耗可能是和平年代幾年甚至是十幾年財富積累。

    但是戰爭的勝負,從古至今都是綜合國力的比拼。

    兩宋政府確實經濟實力雄厚。尤其是南宋僅僅保留半壁江山卻有世界GDP總量的一半以上。事實也證明,經濟實力的雄厚確實延長了國家壽命。使得虎狼之師的女真只能望江興嘆,使得橫掃亞歐的蒙古鐵騎歷歷三帝經數十年方才平定南宋。你如何說它不強。

    北宋亡於女真。那是失了地利。北宋汴梁城以北除了黃河便是一片坦途。女真騎兵朝發夕至,完全沒有應對的機會,都城便被包圍了。此外,在我看來北宋朝廷失敗還有戰略決策一再失誤,僥倖心理作祟。以及嚇破膽量的趙構的一味退讓。正應了那句話“非戰之罪也。”

    南宋亡於元朝,則是失了天時。遇見了如日中天的蒙古人。多少古文明多少古國家都被征服。南宋能夠支撐到最後本就是實力的體現。

    可見經濟實力確實戰爭勝負的重要依據。但是絕對不是唯一憑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知道自己究竟是偏向理科思維,還是文科思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