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劇說時代
-
2 # 布丁紀
《狗十三》是曹保平第一部用別人劇本拍攝的影片,這個劇是當年“北電”本科畢業生焦華靜的畢業答辯劇本,帶有一定的自傳性質(片中的“家”就是焦華靜小時候的家)。
這是一部成長題材的影片,講狗和十三歲女孩李玩的故事。片中以李玩與狗的關係為線索,串聯起生活中的瑣碎小事:從不要狗、慢慢接受狗、失去狗、尋找狗、被迫認下另一隻相似的狗、慢慢接受、再次失去、再次尋找、第二隻狗死去、到街頭與第一隻狗遇見放棄相認。整個過程十分清楚且充滿張力,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李玩一步步進入成人世界。
曹保平個人很注重電影的敘事性,從鏡頭排程、構圖、到音樂鋪排、剪輯都極為講究。
片中每個鏡頭如何拍都經過了導演的深思熟慮。故事開始時,在李玩與爺爺奶奶一起吃飯的場景中,導演選了短焦以拉遠李玩與爺爺奶奶之間的距離,暗示了親情的疏離;在狗走丟後,有一場李玩找狗的戲,導演使用了晃動的鏡頭畫面並將時間拉得很長,長到觀影者聽到李玩聲嘶力竭的“汪汪”聲已經近乎麻木,而這正是導演埋下的一個伏筆,此刻不論是李玩還是觀眾的心理狀態都已經被推倒極致了;隨之而來的“家暴戲”中,導演選擇將場景拉近,使鏡頭是作為敘事參與者存在,而非簡單的記錄者,觀眾的情緒隨著父親激烈的行為瞬間被引爆。而另一方面,李玩歇斯底里地奔跑與喊叫並非完全是因為狗丟了,更多的是對壓抑的家庭成長環境的發洩:
“我不是非得要一隻狗”。
插圖:蝙蝠的視角暗示了李玩的心理,處在青春期的她同樣的慌亂無助,處處碰壁。有網友說:青春就像闖進了教室的蝙蝠,緊張慌亂找不到出路。
除了鏡頭的排程,構圖與配樂上,導演也頗具匠心。影片中多次出現這樣的場景:李玩在窗臺邊,窗臺邊有很多鐵柵欄,而鏡頭是從外面拍的。整個構圖很像一個籠子,將李玩困在裡面,極具象徵意味:暗示了李玩在家庭及社會規則的束縛下對自由的渴望。另外,曹保平請了著名的音樂人白水為電影配樂,樂器上選擇了笛子和大提琴等,緩慢低沉的音樂奠定了整個片子陰鬱的基調。剪輯方面也是相當的良心,在吃狗肉的戲中,選擇了在很前面的地方鋪音樂,背景音在李玩吃狗肉的時候整體呈上升的趨勢,音樂連帶鏡頭畫面的力量將感情向上推,瞬間擊中觀眾的淚點。
當然,曹保平並不滿足於單純的敘事,同樣有著超乎敘事之外的野心,企圖透過敘事帶出社會文化現象,由現實表象的呈現深入到文化肌理的反思。
如片中以“酒箱裝小狗”,看似日常,卻隱喻著“酒肉(桌)文化”。李玩所經歷的並非只有一次“家暴”,在她的整個成長過程中,暴力從未停止。“家暴”背後體現了傳統文化的東西,即父權社會下的三綱五常“我打你,是因為我愛你”,此時的暴力還只停留在家庭中。當李玩隨父親開始進入社會參加應酬時,父親為了討好領導可以讓未成年的女兒一而再的當眾喝酒,暴力再一次出現,此時父親是作為旁觀者與推波助瀾者,施暴者則是冰冷無情的社會。
再比如,李玩在夜晚一直聽到的鳥叫聲,她一直篤定是樓上人家養了一隻鳥,最後偶然發現,發出聲響的是一個患有精神病的油膩大叔。有時候,我們決定真實的東西,未必是真的,有些事情就是說不清的。無疑爺爺是寵愛李玩的,但是當李玩撼動了他“一家之主”(宗族之主)尊嚴的時候,他選擇了無視李玩父親對李玩的打罵,直至最後他也沒有向李玩說一句:“對不起,我把狗弄丟了”。
片子的糾結與可貴之處就在於它將生活的複雜性完全呈現出來:好與壞本就雜糅在一起,而當這些再與親情相聯絡時,作為子女的我們無處可逃。不像《Sunny燦爛的日子》那麼浪漫,也沒有《小時代》、《致青春》的瑪麗蘇情節,這部片子就是我們的狗13青春:“我這是為你好,等你長大就明白了”。
當然,片子也是殘忍的,很多人以為當李玩吃下狗肉的時候便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禮,而我卻以為,當李玩在街上認出丟失的狗卻平靜地離開時,她才真正變成了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被她拋在身後的不只是那隻陪伴她度過孤獨夜晚的“愛因斯坦”,還有她的青春。
當你再能失去的都失去了,你也就差不多長大了。
如果你看不懂《狗十三》,那你是幸運的。(反正另一個你在平行時空過得也不好)
-
3 # 搶鮮影視
看了《狗十三》,感觸特別深,而且是深有感觸!
中國父母總覺得是自己給了孩子生命,他們認為,自己對孩子做什麼都是對的,都是應該的。但其實,孩子不是自己想來到這個世界的,他們是被迫的,所以為人父母應該盡力給予他們好的生活。
更不能把他們當做自己的所屬物,孩子是人,不是你們的“東西”,更不是狗。
經常打罵孩子更是可恥的,這不是“愛”,這是為人父母的無能,父母總是從大人的角度思考問題,也想當然的以為孩子也得從這個角度思考,可是你讓孩子怎麼去理解?他們是小p孩啊!孩子發脾氣,大人最喜歡說“你衝誰發脾氣呢”,可是孩子也不想啊,他們不知道怎麼處理事情,他們需要你們幫忙,需要你們引路,可是大多數父母呢?只知道責罵,還說“罵你是為了你好”。
最讓我觸動的鏡頭,是李玩吃狗肉那一段,我打了個寒顫。吃下狗肉的那一刻,似乎,生活的一切美好也被吃下去了
我覺得作為電影的《狗十三》,更像是一部紀錄片。我也希望大家看完能有所反思,不論你以為人父母,或者還是個嚮往愛情、婚姻的孩子,都能從中有所感悟。
-
4 # 無悔的愛4690
從本片表現出來的形式,表面看起來感覺好像都是非常普通、非常平常的事情。這在當今中國式的家庭中,表面看起來是再普通不過的家庭中出現了很平常的現象。
本片的主人公李玩,是父母離異後跟隨爺爺奶奶生活的一個13歲的初中女學生。
13歲的初中女學生正處於青春發育發育期,思想自然有些叛逆,可是她又能怎麼樣呢?
她本來不能喝牛奶,因為一喝牛奶他就要嘔吐,但是爺爺奶奶和爸爸都要強迫她喝,大人們的理念之中是“成長中的孩子,喝牛奶對身體好”,因此即使吐了也要她每天喝,她只能逆來順受。
在學習方面,她感興趣的功課是物理,但是父親在和老師交流意見的時候,老師說她英語差,應該在英語上報一個補習班的建議,她的父親就毫不猶豫的給她報了英語補習班。
可以說這些都是典型的中國式的教育理念,孩子在家庭之中是沒有發言權的,只能聽從大人的安排,因此她變得沉默寡言,逆來順受。就是有人挾給他不愛吃的狗肉,她也默默的叫啐了吞嚥下去下去,只是感覺她都不知道自己嘴裡嚼的是什麼東西。
父親用一個酒箱子裝了一條寵物狗帶回來給她,她才感覺有了相互依靠的朋友、閨蜜和親人的樣子。
狗十三感覺就是小狗和主人工李玩,因為李玩著這年剛好十三歲。
這部劇看似極其普通的故事情節,一個青春其女孩的成長經歷,但反映出來的是兩代人,三代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差距,一條溝——鴻溝橫亙在中間。
中國式的教育方式就是這樣的,在家庭裡父母在孩子面前就是權威,孩子是沒有發言權的,只能聽憑父母的安排,父母就一句話,“這都是為你好”,就把這孩子所有的志向,所有的理想和所有的愛好全部扼殺掉。李玩就是這樣,他在父母的面前只能變成一條溫順聽話的小狗,不能反抗,就是反抗也無用,因為在中國古代一直延續下來的教育理念就是“不教不打不成人,黃金路上出好人”,這條古訓,古人流傳下來的至理名言,已經深深的紮根在了華人的潛意識裡。
而這種教育理念在西方人的世界裡是不可取的。
對於重男輕女的表現形式,在中國的社會也是再普遍不過了,但這裡表現的方法就是爺爺的態度,非常凝重的說,“男孩子不同於女孩子”。家裡增添了一個男孩子,就增加了一個寶貝,名字,就不能像女孩子那樣隨便,而是要好好的推敲推敲,最後終於提出了一個滿意的男孩子的名字——昭昭。
昭昭:指明亮,光明。語出《楚辭.九歌.雲中君。“爛昭昭兮未央”。王逸注:“昭昭,明也”。而他自己的名字“李玩”,是父親略一思忖就起好了。哪裡像同父異母的弟弟的名字那樣斟酌來斟酌去考證來考證去,費了這麼大的周章。
父親因為打了李玩,後來感覺有一些後悔,所以買了一條小狗回來哄她。剛開始李玩是很反感小狗的,但是小狗幫她吃了她吃不下的牛奶,慢慢的小狗成了她最好的朋友,在學習上她愛好的是物理,愛因斯坦是物理學的泰斗,因此他順手就把“愛因斯坦”的名字拿過來給了小狗。
但是不巧的是小狗跟著奶奶上街買菜途中走丟了,這可以說是無情的傷害了她的心。曹保平老師設計的這一個情節,可以說是相當有深意的。後來買了一條新的小狗來欺騙她,這兩個情節寓意的深刻是非常震撼的,小狗丟失就是她所有的志向和所有的理想,所有的愛好都要被抹殺掉,而新的小狗的加入,家庭裡的所有人都符合愛因斯坦,而且告訴你玩這就是愛因斯坦,也就預示著。在中國式的家庭裡。孩子是不能有志向,不能有理想的,只能朝著父輩給設計的路走一句“爸打你,是愛你”。就把他裝在心裡的東西扼殺在肚子裡了。
這一句“爸打你,是愛你”,以及“不教不打不成人,黃金路上出好人。恨鐵不成鋼。打在你的身上,痛在我的心上。這些振振有詞的中國式的棍棒式教育,歷經幾千年代代相傳傳承下來的至理名言,我們都有過這方面的體會,父母親在體罰我們的同時,他們深情並茂,非常悲痛的渲染,我們也在哭她們也在哭,我們的哭是因為我們做錯了事,(儘管有時候我們的想法是要把自己的真心表達出來),父母的哭是因為我們違背了他們的意願。不按照他們的思維方式做事,他們就覺得痛心。
慢慢的我們像劇中的主人公李玩一樣,長大了我們變成社會這個大舞臺中的一滴水中,我們參加了工作,我們結婚生珠,慢慢的孩子長大了,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也繼承了上一輩傳承下來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把以前我們經歷過的教育方式,又轉手拿來對待我們的下一代。
而片名為什麼定為狗十三呢?狗,就是先後出現在劇中的兩條寵物狗,十三,就是十三歲的初中女學生李玩。在片中李玩雖然生活在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裡,但是和爸爸相處的時間,卻沒有和爺爺奶奶在一起生活的時間長,但她在爺爺奶奶和爸爸之間是沒有情感交流的,因此她在家裡是很孤獨和寂寞,這時愛因斯坦的出現,她的心靈深處才感受到了一些溫暖,一些Sunny,而兩條愛因斯坦的出現,可以理解為討厭時可以任意丟棄,需要時可以隨時把它拿回來。而李玩不是也一樣嗎?她的志向,她的理想,她的愛好,什麼都不能要,所有的東西都必須要丟棄,只能照著父輩指定的路走下去,李玩和兩條狗的命運多麼相像啊!所以這個片名好像就是“狗≠十三”。
-
5 # 競步走
看完狗十三帶給我的沒有以往觀影后的喜悅感,心裡五味雜陳一些悲傷一些淒涼一些反思一些頓悟。
這部片子整體來說很虐心,不光虐孩子還虐大人,作為一個女孩的單身爸爸,看到一個敏感脆弱的小孩子,經歷了悲傷的事情歇斯底里發作後被大人鎮壓,學會了隱藏學會圓滑學會世故,心情很沉重,人成長過程中要割捨那麼多真實的情感去迎合大人的世界,放棄抵抗然後活成自己不喜歡的樣子,然後一代繼續重複下去。
所謂成熟就是妥協嗎,放棄自己的堅持變成大人模樣,對於孩子來說很悲哀,作為家長為了生存忽略或者無法顧及孩子內心也很悲哀,所以片子很虐,玻璃心不要看了。
-
6 # 獨舞風中462
我更多的感覺到的是小孩的不懂事和大人的不易!他爸喜歡趨炎附勢?他爺爺奶奶不喜歡她?那個小姑娘說白了只喜歡她自己而已。連她的那個後媽我看到的也是勁量討好她。為什麼他還這樣?
-
7 # 靈夕圖文音畫
這日閒來無事,在支付寶抽獎時抽到了優酷會員,於是去優酷上看一看有沒有什麼好的電影。就在手指在螢幕上滑動時,看到一部電影《狗十三》。感覺這名字起得挺新穎,於是便點來觀看。
13歲的少女李玩,由於父母離異,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正處於青春期的她渴望瞭解、陪伴和愛。在“要聽話”的中國式教育裡,李玩也完成了屬於她的“成人禮”。電影中,父親希望透過一條寵物小狗完成與女兒的和解與溝通,李玩為狗取名“愛因斯坦”,暗潮湧動的青春因“愛因斯坦”意外走失,開啟了它洶湧又無奈的成長之路。
李玩十二歲,母親在她幼時離家,父親再婚與繼母生了個弟弟。父親焦慮著該如何告知李玩新生兒的到來,卻意外因課業起了爭執,為此父親決定買一隻小狗哄勸女兒。熱愛物理學的李玩將小狗取名為“愛因斯坦”,但有一天,爺爺買菜遛狗,卻不小心把狗弄丟了,李玩知道狗不見了之後,出門瘋狂的尋找,表姐和爺爺勸她天冷回家,李玩一心牽掛著“愛因斯坦”,執意不肯回家,還不小心推倒了爺爺,使其扭傷了腳。
一隻狗丟了,在成人的世界裡最多覺得很可惜,但是在李玩看來“愛因斯坦”就是她的全部。最後無論李玩如何瘋狂的尋找,狗還是沒有找到。看到李玩這樣,繼母想了一個主意,買了一隻新狗騙李玩說找到了,可李玩在看到第一眼的時候就知道這隻狗不是她的“愛因斯坦”。李玩為愛因斯坦走失的事情難過不止,家人為此也不得安寧。
但全家人都說是,連她一向以為最懂她的表姐也一同欺騙她說是,李玩不願屈服這個謊言,執意要找到自己的“愛因斯坦”。這次李玩又鬧了一場,跟新朋友一起出去喝酒,深夜未歸,幾乎從不出門的奶奶放心不下,出去找她,迷路走丟了,父親滿腔怒火在門口撞見拿著酒瓶子晃晃悠悠的李玩,頓時摔了女兒的酒。粗暴的拉著女兒往車上去,在找回了奶奶之後,狠狠的毒打了她一頓,直到李玩道歉認錯不鬧了,才止了手。
就像父親很難想象李玩就為了一隻狗,鬧得整個家雞犬不寧一樣,他根本不會知道自己隨意送的一隻狗對李玩來意味著什麼,更不會想到“愛因斯坦”的丟失對李玩意味著什麼。沒有人在意“愛因斯坦”的丟失,沒有人在意李玩為何如此傷心。李玩的毫無存在感,就像她的名字一樣。
為了安撫李玩,家人將另一隻同品種的小狗代替愛因斯坦。在全家人的壓力之下,李玩越來越沉默。
繼母及新弟弟的加入讓李玩覺得自己像個局外人,當家人稱呼新來的小狗為“愛因斯坦”,她開始發現自己無法逃脫成人世界為她編織的謊言。
最後,李玩遇到了真正的“愛因斯坦”,她沒有認它,她已懂得放它走才是最好的結局,有時唯有沉默,才能保護自己想保護的一切,她藏起了自己的稜角,懂得了向成人世界妥協。但最後她躲在巷道里失聲痛哭的樣子,那才是真實的她,李玩被迫著長大了,令人心痛的是這條路上只有她一個人。
“你長大了,應該懂事了”。 “爸打你,是因為愛你”。 這些影片中的臺詞,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在大家小時候,經常聽到的言語,成家立業後又經常對孩子說的話呢? 這些看似愛之深的父母用語,托起了《狗十三》女主李玩看似平常但又殘忍的青春蛻變。
2013年的《狗十三》,塵封了五年,終於見於天日。國內青春題材近幾年已經流入各種型別電影,但一提到經典青春影片,我只想起當年的Sunny很刺眼,姜文的《Sunny燦爛的日子》,其他的青春影片質量參差不齊,基本上總差一口氣去擊中觀眾要害。
而《狗十三》的到來,未映先火,被大家捧為十年來最好中國產青春片。
為什麼!
因為《狗十三》給予了每一位國內觀眾青春一面鏡子,從這鏡子中我們找到了自己的成長影子。
-
8 # 亮子DDG
另類青春片
和觀眾建立情感溝通
2015年的《烈日灼心》和2016年的《追兇者也》,連續兩部犯罪題材電影,讓曹保平被更多的觀眾熟知,“犯罪題材導演”也成為了他的標籤。就算曹保平2008年的作品《李米的猜想》,那也算是一部愛情和犯罪題材電影。其實在上述三部電影之間,曹保平還拍攝過一部青春片《狗十三》,拍攝完成5年之後,這部電影終於要和觀眾見面了。
即將於12月7日上映的《狗十三》,以一個十三歲的女孩和兩隻狗為線索,講述了女孩李玩從童年到成年的成長故事。電影2011年開始拍攝,2013年完成後曾獲第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水晶熊最佳影片獎、第21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影片獎等獎項。
電影《狗十三》選擇了家庭與成長作為切入點,沒有懷孕、車禍、打架等中國產青春片常用的橋段,卻讓更多觀眾感受到了真實。不論是爺爺奶奶倍加疼愛卻不知道李玩不能喝牛奶的細節,還是爸爸氣急敗壞的家暴,抑或是大人一句句“你怎麼還這麼不懂事”的責罵,都戳中了現場不少觀眾的淚點。“這絕對是最真實的中國式家庭教育,片中很多情節真的讓我感同身受,我悄悄哭了好幾次。”一位女觀眾在結束後一邊用紙巾擦拭著眼角,一邊對記者說道。網友“Mumu”的點評更是代表了很多人的觀點:“原來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或者說,如果沒有共鳴,你不知道你有多幸運……”
談到拍攝這部電影的原因,曹保平說他也是無意中看到了這個劇本。“看完後我覺得很有同感,就想把它拍出來。”曹保平說,在他看來,“這部電影和每個家庭都有類似的地方,我相信和每個觀眾都能在情感上有溝通。”
果靖霖零片酬出演
拍完家暴戲非常內疚
《李米的猜想》中的周迅,《烈日灼心》中的鄧超、段奕宏、郭濤,《追兇者也》中的劉燁、張譯,都曾因為曹保平的電影獲得過各大電影節的最佳男女演員獎項,也驗證了曹保平挑選演員的眼光獨到。
《狗十三》的主演張雪迎現在已經是一位明星,不過在7年前拍攝的時候,她還是一位普通的初中生。“說實話7年前拍的時候,我對電影和角色也沒有那麼多的感受和理解。”張雪迎回憶,那個時候她對劇本也沒有特別的理解,“我只能把自己完全進入李玩那個角色,因為那時我也是一個普通的初中學生,展示的就是我們最真實的生活。”
另一位主演果靖霖更是零片酬出演了《狗十三》。“導演找我演,我就問給錢嗎?導演直接說沒錢。”果靖霖笑著說道,後來拍攝《烈日灼心》的時候,曹保平又找到了他,“我又問這次給錢嗎,導演說給。我就想導演肯定是想要‘補償我’。不過接下來半年時間,導演就不見了,再也不跟我提演《烈日灼心》的事兒了。”果靖霖的玩笑話,讓全場觀眾都笑了起來。
當然,拍攝《狗十三》可沒有這麼輕鬆。果靖霖片中飾演張雪迎的爸爸,一段家暴戲是片中情感衝突的高潮,也讓很多觀眾落淚。“那就是真打,沒什麼可說的,就是真實的呈現。”回想起拍攝那段戲,果靖霖還一直撓頭,欲言又止,看起來十分內疚。張雪迎趕忙接過話說,“當時果爸爸(果靖霖)一直不停給我道歉,都快哭了,他其實做了很久的心理建設,因為只有真打,出來的效果才會特別好。”
現場眾星現身
張譯吐槽導演“不靠譜”
當晚的映後見面會“曹保平青春局”絕對是高朋滿座,不僅曹保平、張雪迎、果靖霖、代旭等主創現身,當燈亮起時,還有兩位特殊的觀眾出現在了觀眾席,原來演員大鵬和歐豪也來到電影院觀看了這部電影。隨後演員張譯也從後臺走了出來,而在見面會的中途,還有多位藏身在觀眾席中的演員驚喜現身——《悲傷逆流成河》的女主演任敏,演員李夢等,都來為曹保平的這部《狗十三》站臺。
任敏在現場“表白”曹保平,說看完電影后導演立刻成為了她的偶像。張譯則開始“吐槽”曹保平有點“不太靠譜”。“拍攝《追兇者也》前,導演找到我,問我裡面有三個角色,想演哪一個,我反問導演你覺得我適合哪一個,沒想到這次見面就這樣結束了。”張譯說這之後的半年時間,曹保平再也沒找過他,他甚至還推掉了另一部電影:“很久過後第二次導演又約我見面,又問我想演哪個角色,我就問導演你想好讓我演哪個角色了嗎?”第二次見面也沒有結果,當然最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張譯憑藉《追兇者也》獲得了第8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男演員、第24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等獎項。
-
9 # 那誰非誰
近幾年青春類電影中個人很喜歡的一部影片,沒有懷孕、墮胎、離家出走、沒有車禍、失憶、死亡。很生活化的場景和故事,真實得讓你看完後不禁回想自己的青春。13歲的李玩說“你也會慶幸自己終於長大了,不管怎樣,會長大的。長得還不錯,沒有成為特別不快樂的那種人。你不會一直活在不快樂的十三歲,而那個十三歲的你終於也被理解了。”被理解,青春走完之後,成為大人模樣後,當時的13歲少年被理解了,可中途經歷的無奈,被磨平的稜角與誰可說?青春是場兇殺案”,被謀害的是不會合群,是特立獨行,是奇思異想,然後按照大人或世俗期許的樣子成長著。
“你看,這個孩子好懂事啊。”
“你怎麼知道她是不是害怕、沉默、妥協呢?”
所以,你看大人以為的想法,可能並不是孩子真實的想法。李玩的爸爸和爺爺奶奶是愛她的,但情感之外互相瞭解、溝通才是懂得彼此想法、維護親情的重要紐帶。
-
10 # 你猜17313226
“你知道人總是這樣的。比如我買了一件綠毛衣,從交了錢的那一刻起我就開始後悔,紅色的那件好看呀,但要是買了紅的,我肯定也會後悔,對吧。嗯,就像人在夏天很難記起冬天有多冷,到了冬天,忘了夏天有多熱,你看,如果存在平行宇宙,這樣的問題就好解決啦。”十三歲的李玩,她的青春和大多數人一樣,不狗血,沒看頭。睜開眼睛去上學,放了學就著急往家跑,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但在普通的人生,也會有一個“有點酷”的地方——她物理學的特別好,她愛讀《時間簡史》。 她與絕大多數人有一個差別。父母離異,父親再婚,自己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再婚的父親與繼母生了一個兒子,為了讓李玩的心理落差不會太大,父親送給了李玩一條狗。剛開始的李玩並不喜歡它,當這條狗喝掉了她吐掉的牛奶,在她回家時會開心的迎上去之後,李玩對它改觀了。與它同吃同住,並給它取了一個名字——愛因斯坦。 故事的轉折點來源於爺爺上街買菜時,將愛因斯坦弄丟了。 李玩發了瘋的出去尋找愛因斯坦,但最終找尋未果。為了讓李玩變得不再消沉,繼母想出了一個辦法——再買一隻與愛因斯坦相似的狗。但這隻狗一看到李玩不會像愛因斯坦那樣乖巧,而是對她吼叫,這讓李玩一眼就發現它不是愛因斯坦這個事實,李玩非常生氣,但又不得不將她的倔強壓在心底。 倔強孤僻與溫柔順從的分割點,則是因為奶奶為了尋找出去喝酒的她而走丟。父親怒極之下打了她。而後父親對李玩的道歉——我打你,是因為我愛你,你不懂,是因為你太小。打一個巴掌給一個甜棗,更使人感覺到好像是自己的童年被在大熒幕上一點點放大。 而那之後,李玩的性格發生了轉變。她開始去帶著“愛因斯坦”遛彎並開始努力學習自己並不擅長的英語。在英語考了全年級最高時,父親答應她帶她去看天文展覽,面對父親搞錯的時間,也只是懂事的說一句沒關係。 世界上不會有不透風的牆,父親最終告訴了李玩,繼母為他生了一個弟弟。看著被愛包圍著的弟弟,從小孤僻的李玩的內心也許充滿了苦澀。 在去看展覽之前的2個小時之前,父親帶著她們去參加了一個應酬,應酬上,她喝了自己不喜歡的牛奶,被迫接受她不太感興趣的東方文化,就這樣,她錯過了時間,最終也錯過了展覽。“愛因斯坦”又要被送走了,因為它咬了弟弟。李玩沒有了第一次的反抗,她只是說,不要把它送到狗肉店去。她在學著做一個聽話的孩子,那會用風吹涼麵條的女孩子最終在慢慢消失。 兩個愛因斯坦,一個走丟,一個被剝奪。 在李玩的升學宴上,父親的朋友不知情,特地為她點了一道菜,狗肉。桌上的大人一個個臉色難看,默不作聲。李玩只是猶豫了一下,說了聲“謝謝叔叔”,舉起了筷子。 李玩,終於變成了一個不跟家人較真、不再給他們“添堵”的大人了。最後遇見愛因斯坦,也只是看似淡然的說一句:“我好怕他認出我來,向我撲過來啊”。而後自己一個人默默吞下所有淚水。大人們愛李玩嗎?當然,只是方式不對。 孩子似乎總不被理解,可大人看起開也是事出有因。成人的世界同樣有苦楚、有糊塗、有自己的無奈。痛哭的李玩爸爸或許也有曾討厭的大人。 可能也埋怨過父母不懂自己,但家長說你要聽話,要理解大人;酒桌上曲意逢迎,可能也有自己的看不慣,可挫敗教他學會掩飾;每個人都是一塊石頭,我們都會用自己的堅強倔強面對世界,但最後,不過是被磨去稜角。成長是個中性詞,但故事最後,人們把它變成了貶義詞。成長是一瞬間的事,一個巴掌就足夠讓人清醒。但我希望這個巴掌不會打掉屬於你的“小確幸”與“小倔強”。 願在另一個平行的世界裡,實現那些你想的曾經。願你歷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 最後一句,小影覺得這首音樂太配這部電影,也配,曾經的自己。
回覆列表
看完《狗十三》我想說如果不能給孩子一個的家庭那就努力給他一個健康的教育吧。
《狗十三》電影整個氣氛還是很壓抑的,電影沒有說教,沒有批判,只是把血淋淋的現實真實的展現在人們的面前,沒有告訴人們怎麼去解決,卻給人帶來了深深地震撼,發人深省,讓人反思。
父母離異的李玩被養在爺爺奶奶家,爸爸新組建的家庭,後媽給她生了個弟弟大家一塊瞞著她。
爸爸送來了一條狗,李玩本來是拒絕的,可是半夜裡小狗的哀嚎讓李玩想起了被父母拋棄的自己,感覺同病相憐,然後把小狗抱在自己床頭。
李玩給狗起名愛因斯坦,因為她熱愛物理。有一天爺爺買菜時把愛因斯坦丟了,李玩放學回家後,大人們一塊坐著,告訴她愛因斯坦丟了,李玩自己跑出去四處尋找愛因斯坦。爺爺和堂姐勸她回家,氣急敗壞的李玩推到了爺爺,弄傷了爺爺的腳,李玩自己四處張貼尋狗啟示找她的愛因斯坦。沒辦法家裡人又買了條一樣的狗,告訴她愛因斯坦找到了。可是李玩一眼就看出了這不是愛因斯坦。她哭鬧然後大發脾氣的跑出了。多年沒出門的奶奶出去找她,迷了路,李玩拎著啤酒走到家門口被父親帶著去找奶奶。找到奶奶回到家以後,李玩被爸爸打了,嫌她太任性,太不懂事。事後爸爸給她道歉,希望她能夠懂事,能夠長大。
李玩無奈接受了第二個愛因斯坦,可是調皮的弟弟因為打狗被咬傷,愛因斯坦被送到狗肉店裡。
李玩找遍了所有狗肉店沒有找到愛因斯坦,她的心有一次被狠狠地傷害了。沒有人去理會她願不願意,她在這個家裡總是顯得可有可無,那麼孤獨無助。經歷一系列的事情,李玩慢慢學會了把自己的情緒隱藏起來,學會了偽善的笑。
不能喝牛奶的她,可以忍受著吞下牛奶,飯桌上不知情的叔叔夾來的狗肉,她可以默默咀嚼吞下。
影片的最後李玩終於長大了,也懂事了,可是這種長大的背後是無數次的傷心痛苦和被忽略的孤獨和無助。
看完這個電影真的想說,離婚後再婚如果處理不好對孩子確實有很大的傷害。如果有了孩子就去自覺的多學習科學的教育方法,不要因為自己不當的教育讓孩子在成長的路上揹負太多的心酸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