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黃誠

    天道無親,恆與善人。老天爺安排你來人間是想你做個善人。何為善人?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惡矣。道可道,非恆道也。

  • 2 # 劍蘭修竹

    謝邀請!《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宇宙萬物由無極與太極派生和演變而來的,無,天地之始,有,萬物之母廣有無相生,難易相承。以道蒞天下,無往而不治。從物質世界、生物世界、人類世界、粒子世界、量子世界、精神意識世界的起源及發展變化歷程來看,都印証這一核心思想的正確性和科學性。《道德經》的宇宙觀與大爆炸理論相佐,認為宇宙萬物是從無極零而來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極形象地描繪出了太極圖;中華先民認識了零,阿拉伯人發明了零,瑪雅文明也結識了零,是非常了不起的。《道德經》的世界觀認為上善若水,凡事亦用空無的態度處理,不可枯執,不要鑽牛角尖,看淡得失榮辱,水到無盡處,坐看雲起時。

  • 3 # 穀神不死

    老子的《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就是啟發人們去認識自然規律,去追求做事遵循自然規律。

    《道德經》裡的價值觀,我認為是尊重自然界的各種生命,尊重自己,讓所有生命都能夠表現出其存在的意義!

    至於宇宙觀,我學識不夠淵博,從《道德經》裡還沒有參悟出來。

  • 4 # 王強的價值經營

    “道”是老子哲學的最高核心範疇,其核心思想就是道生萬物,有無相生,它體現了“道”的辯證統一特性。在這裡,我不準備用教科書中傳統的角度去照本宣科,而是用現代科學觀念來加以闡述。

    有人誤以為,既然“道生萬物”,萬物為“有”,“無中生有”,那麼“道”就是“無”。“道”在《道德經》中 共出現了76次,而“無”出現了104次,正確理解“無”對我們認識“道”有極大幫助。因此,“無”是我決定寫《道德經》札記系列時最先想到的主題,可直到這篇札記完成之前,我都沒能寫出。

    究其原因,我發現,“道”不能簡單地解釋為“無”。老子早在《道德經》第二章就告訴我們“有無相生”,這裡“生”是陰陽五行相生相剋關係之一,意為滋生、轉化、化生。“有”與“無”為二元對立、共存的辯證統一體,只會互換轉化,不可各自獨立存在。有“無中生有”,就必定有“有中生無”,兩者一併才能是“道”,這一點與《易經》的“一陰一陽謂之道”是一脈相承的。老子的“有無”與易經的“陰陽”是對應的,如何理解“有無相生”、“一陰一陽”則是我們用現代科學解讀老子“道”的關鍵。

    老子和先祖們認為:“道”主宰世間萬物執行生長,是宇宙萬物的本源。

    現代科學證實:世間萬物的執行生長是能量轉化所致,世間萬物實質上是能量的不同形式,“能量”是宇宙萬物的本源。

    因此,我們可以用現代科學的“能量”來解讀老子的“道”:

    道生萬物,萬物就是物質,表現為“有”。“無中生有”並不是說“道”是“無”,這是典型的望文生義,拉郎配了。“道生萬物”的正確理解是從“無”中化生“有”,也就是“有無相生”。“無”是不可理解為我們通常的“沒有”,“無”應該理解為“有”的對立。那麼,現代科學又該如何解釋“有”與“無”?

    現代科學已經證實能量是守恆的:能量一直永恆地存在,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只會在其內部從一個形式轉化成另一個形式。

    當這種形式是可以感知的存在,馬克思將其定義為“物質”,我們將之對應老子的“有”、易經的“陽”;反之,則被稱為“非物質”,對應“無”、“陰”。有無、陰陽是能量的存在形式,“有無相生”、“一陰一陽”是能量在物質和非物質形式之間的相互轉化。

    能量守恆,不生不滅、不增不減。能量存在形式的轉化表現為萬物的生成、消亡和再生。

    《道德經》第一句的“道可,道非,常道”也可做相應理解,“可”為可以感覺的存在,“非”是不可以。但無論如何,能量是永恆存在的,不為人的意志而轉移,不可思議,這就是“道”。

    所以,我們用現代科學解釋:道就是能量及其形式轉化的存在。

    能量是最大的存在,包羅永珍,能量之外沒有其它存在,只是在其內部轉化存在的形式,老子稱之為“道法自然”。

  • 5 # 共論矛盾

    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不會吃飽了撐的,跟你探討一堆玄乎的東西。

    文字,竹簡等等,所有書寫宣傳的資源,都是稀缺的戰略物資。

    只有符合統治者的統治要求,才會動用這些資源的。

    無為而治,只有讓百姓無所作為,才能保帝王江山永固。

    整個道德經,就是探討無為而治的綱領性檔案的彙總。

    也為催生明君愚民的儒家思想,作出了積極貢獻。

  • 6 # 離相如如

    《道德經》的核心是無為!

    但《道德經》的無為不是不作為,也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要自以為是,不要破壞事物的客觀規律,要隨勢而為,順(天)道而為。最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即什麼都作得很好,很妥當的至高境界!八十一章,五千多字都是為這兩個字作註解的!

    ……

  • 7 # 真葡萄樹

    道德經的世界觀方法論就在第一章第一頁:“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看懂了這一頁其他的東西都能夠推出來,並且《道德經》的後面的很多東西都是違背前面這個世界觀方法論的,所以學術界很多人認為道德經是偽書,是有道理的。《道德經》的第一章第一頁不是偽書!後面的東西不一定!

  • 8 # 李志勇LZY

    天地物人,存認續實,形成真道,給準正理,統一觀念。

    困求多元,個家族國,社人類共,互益同新,發展社會。

    天規月調,地律經緯,物人事業,政經文法,共遷文化。

    家和親近,鄰朋友間,公小於私,幫困解難,德高望重。

    以上寫出,雖然是個人認為,但決不強加任何組織個人。

    但對於老子寫出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我試給理,去講道德。不過是想對他的偉大的《道德經》,在全新時代,試給一種續新發展,只有這樣,才有希望讓它不斷髮揮更大的作用。若能發表,謝請參考。

  • 9 # 追夢時光

    核心思想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道德透過社會的或一定階段的與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道德和正義,儒家學術思想授受的系統。

  • 10 # 剛日讀史

    若論道德經的核心思想,當解析聖人老子為何留下五千字的經文傳世?而道德經又展示了怎樣的世界觀呢?下面聽吾細細述說。

    道德經由來:

    春秋時期,傳說函谷關守將伊喜用望氣術察覺即將有聖人從東方而來。不久,果真有一老者騎著青牛,往函谷關走來。伊喜大喜,恭恭敬敬的接待侍奉老者,並苦苦哀求老者傳授成聖法門,於是老者留下五千字經文,並瀟灑而去。伊喜如獲至寶,遂認老者為師,學習經文,並將之命名為《老子》,因為留下經文者即是鼎鼎大名的老子——李耳。後世人因經文內容劃分,亦稱作《道德經》。

    道德經內容分上下兩篇:道經篇和德經篇。

    道經開篇即明義,直接用成道後的宇宙觀描述這個世界的終極奧義。世界上存在的與不存在的,皆出自於——“道”。

    存在的指我們所知所感的世界萬物。

    不存在的指比如夢中的世界一樣,是不存在的。

    第 一 章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無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萬 物 之 母 。 故 常 無 , 欲 以 觀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觀 其 徼 。 此 兩 者 , 同 出 而 異 名 , 同 謂 之 玄 。 玄 之 又 玄 , 眾 妙 之 門。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講“道”是無法講出來的,講出來就不是道了,只是用“道”這個字表述那個終極意義。下一句意思同上。這一章是講述這個世界是由“道”組成。

    下面第二章到第十六章,是闡述修道理論和修道方法。尤其系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講明,修道就是要修到念頭虛無,靜到極致,然後才有“歸根”、“覆命”,莊子說咱們平常人是假人,要透過修煉才能返璞歸真,迴歸到真人來。真人者,黃帝內經上有記載:

    餘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而能達到真人的程度才叫歸根,覆命。毫無疑問,老子就是這個程度的真人,又因他留下道德經傳世,有教化的天大功德,故世人稱其為聖人。一個組織因想把老子的教化思想傳播給更多人,所以成了道教。

    迴歸正題,德經篇就是具體為人處世,治國安邦的行事建議,給人指明,修道就要修德,德都修不好,談何修道。為何要修德,因為德行越近於完善的人,其修道的修行就會並遂之漲,甚至修德到最高處,也是道了。如下原文:

    修 之 於 身 , 其 德 乃 真 ﹔修 之 於 家 , 其 德 乃 餘 ﹔修 之 於 鄉 , 其 德 乃 長 ﹔修 之 於 邦 , 其 德 乃 豐 ﹔修 之 於 天 下 , 其 德 乃 普

    如一一贅述,非長篇大論不能詳盡,若概括來說,道經篇講修道的,德經篇是講修德的。兩者合一,就是教人成為德行完滿的成聖方法之書。

    所以道德經核心思想,是教人由凡成聖的方法。這也是老子為何留下此經文之初衷。世界觀只有成道後才能明白那不能道之“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助聽器麥克風的區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