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群體都形成了自己的規範(norms)。所謂規範,就是群體成員共同接受的一些行為標準。群體規範讓群體成員知道自己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從個體的角度看,群體規範意味著,在某種情境下群體對——個人的行為方式的期望。
群體規範被群體成員認可並接受之後,它們就成為以最少的外部控制影響群體成員行為的手段。不同的群體、社群,群體規範也不同,但不管怎樣,所有的群體都有自己的規範。
群體的正式規範是寫入組織手冊的,規定著員工應遵循的規則和程式。但組織中大部分規範是非正式的, 比如,你用不著別人告訴你就知道,在公司總部老闆來視察時,不能扔紙飛機,也不能無休止地和同事閒聊。同樣,我們都明白,在參加求職面試時,談到自己對以前的那份工作不滿意的地方時,有些事情不應該談(如,在工作中難以與同事和上司處好關係),但有些事情談起來就比較合適(缺乏發展的機會,工作不重要或者沒有多大意義)。事實證明,即使是高中生也知道,在這種面試中,有些答案比其他答案更符合社會期望。 一個工作群體的規範就像一個人的指紋一樣,每一個都是獨一無二的。但就大多數工作群體而言,規範還是可以劃分出一般的型別。
第一類群體規範大多與群體績效方面的活動有關。群體通常會明確地告訴其成員:他們應該多努力地工作,應該怎樣去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務,應該達到什麼樣的產出水平,應該怎樣與別人溝通等等。這類規範對員工個人的績效有巨大的影響。他們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調整僅僅根據員工的能力和動機水平所作出的績效預測。
第二類群體規範是群體成員的形象方面的,包括如何著裝,對群體或組織表現出忠誠感,在何時應該忙碌,何時可以聊聊天。有些組織制定了正規的著裝制度,有些則沒有,但即使是沒有這類制度的組織,組織成員對於上班時該如何著裝,也有些心照不宣的標準。個人表現出對群體或組織的忠誠感是很重要的。比如,在許多組織中,尤其是對專業技術人員和高層經營管理人員,公開尋找另一份工作,被看作是不合適的。
第三類群體規範為非正式的社交約定。這類規範來自於非正式群體,主要用來約束非正式群體內部成員的相互作用。比如,群體成員應該與誰一起吃午飯,上班時和下班時應該與誰交友、社交遊戲等等,都受這些規範的制約。最後一類群體規範與資源的分配有關。這類規範主要涉及到員工報酬,困難任務的分配,新型工具和裝置的分發等等。 群體規範是怎樣形哎的?為什麼它們能夠發揮作用?回顧一下有關這方面的研究,我們就能回答這些問題。
一般來說,群體規範是在群體成員掌握使群體有效運作所必須的行為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起來的。當然,群體中的一些關鍵事件可能會縮短這個過程,並能迅速強化新規範。大多數群體規範是透過以下4種方式中的一種或幾種形成起來的:(1)群體成員所做的明確的陳述,這名群體成員通常是群體的主管或某個有影響力的人物。例如,群體領導可能具體地強調,在上班時不得打私人電話或者喝咖啡,休息的時間不得超過10分鐘。(2)群體歷史上的關鍵事件。這種事件通常是群體制定某種重要規範的起因。比如,在工作中,一個旁觀者離機器太近而受了傷,從這以後,群體就有了這樣的規範:群體成員應時時注意,除操作者之外,任何人不得進入離機器5英尺之內的地盤。 (3)私人交誼。群體內部出現的第——個行為模式,常常就為群體成員的期望定下了基調。比如,學生中的友誼群體的成員在第一次上課時,就坐在——起。如果以後上課時,有人坐了“他們”的位子,他們就會感到惱怒。
(4)過去經歷中的保留行為。來自於其他群體的成員在進入一個新群體時,會帶來在原群體中的某些行為期望。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工作群體在新增新成員時,喜歡吸收那些原來的背景和經驗與現在群體相近的成員,因為這種新成員所帶來的行為期望, 與現在群體中業已存在的行為期望可能比較一致。 作為群體的一個成員,你肯定渴望被群體接受,這樣,你就會傾向於按照群體的規範做事。大量事實表明,群體能夠給予其成員巨大壓力,使他們改變自己的態度和行為,與群體標準保持一致。
個體是不是接受所有他們所在的群體給予他們的從眾壓力呢?很明顯,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人們通常參加多個群體,而這些群體的規範是不相同的。在有些情況下,這些規範還可能互相矛盾。那麼,個體該怎麼辦呢?答案是,他們遵從自己認為重要的群體的規範,這些群體可能是他們現在已經參與的,也可能是他們希望以後能夠參與的。這種個體認為很重要的群體,是參照性群體,其特點是:個體瞭解群體中的其他人;個體認為自己是這個群體的一員或者渴望成為這個群體的一員;個體感到群體中的成員對自己很重要。參照群體的定義也可以看出,不是所有的群體都能給予其成員相同的從眾壓力。
群體對於其成員的從眾(conformity)壓力,對於群體成員個人判斷和態度的影響,在阿希(S010monAsch)的經典實驗中得到了充分證明。
阿希把七八個被試者組成一個小群體,並讓他們都坐在教室裡,要求他們比較實驗者手中的兩張卡片。一張卡片上有1條直線,另一張卡片上有3條直線,3條直線的長度不同。這3條直線中有1條線和第一張卡片上的直線長度相同。如圖8—5所示,線段的長度差異是非常明顯的。在通常條件下,被試者判斷錯誤的機率小於1%,被試者只要大聲說出第一張卡片上的那條直線與另一張卡片上3條直線中的哪一條長度相同就可以了。但是,如果群體成員開始時的回答就是錯誤的,會發生什麼情況呢?群體要求從眾的壓力,會導致不知情的被試者(USS)改變自己的答案,以求與群體其他成員一致嗎?阿希想知道的就是這一點。為此,他做了這樣的安排:讓群體其他成員都作錯誤回答,而這一點是不知情的被試者所不知道的。而且,阿希在安排座位時,有意讓不知情的被試者坐在最後,最後作出回答。
實驗開始後,先做了幾套類似練習。在這些練習中,所有被試者都作出了正確回答。但在做第3套練習時,第一個被試者作出了明顯錯誤的回答, 比如,圖8—5中的C線段與X一樣長。下一個被試者也作出同樣錯誤的回答, 再下面的人都是如此,直到不知情被試者為止。不知情被試者知道,B與X長度相同,但別人都說是C,他面臨的選擇形勢是:自己可以公開地說出與群體中其他成員不同的答案嗎?或者,為了與群體中其他成員的反應保持一致,而作出一個自己堅信是錯誤的答案?
阿希所獲得的結果表明:在多次實驗中,大約有35%的被試者選擇了與群體中其他成員的回答保持一致,也就是說,他們知道自己的答案是錯誤的,但這個錯誤答案與群體其他成員的回答是一致的。
從這個實驗中,我們可以得出什麼結論呢?阿希實驗的結果表明,群體規範能夠給群體成員形成壓力,迫使他們的反應趨向一致。我們都渴望成為群體的一員,而不願意與眾不同。我們可以把這個結論進一步展開:如果個體對某件事情的看法與群體中其他人的看法很不一致,他就會感到有很大的壓力,驅使他與其他人保持一致。
所有群體都形成了自己的規範(norms)。所謂規範,就是群體成員共同接受的一些行為標準。群體規範讓群體成員知道自己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從個體的角度看,群體規範意味著,在某種情境下群體對——個人的行為方式的期望。
群體規範被群體成員認可並接受之後,它們就成為以最少的外部控制影響群體成員行為的手段。不同的群體、社群,群體規範也不同,但不管怎樣,所有的群體都有自己的規範。
群體的正式規範是寫入組織手冊的,規定著員工應遵循的規則和程式。但組織中大部分規範是非正式的, 比如,你用不著別人告訴你就知道,在公司總部老闆來視察時,不能扔紙飛機,也不能無休止地和同事閒聊。同樣,我們都明白,在參加求職面試時,談到自己對以前的那份工作不滿意的地方時,有些事情不應該談(如,在工作中難以與同事和上司處好關係),但有些事情談起來就比較合適(缺乏發展的機會,工作不重要或者沒有多大意義)。事實證明,即使是高中生也知道,在這種面試中,有些答案比其他答案更符合社會期望。 一個工作群體的規範就像一個人的指紋一樣,每一個都是獨一無二的。但就大多數工作群體而言,規範還是可以劃分出一般的型別。
第一類群體規範大多與群體績效方面的活動有關。群體通常會明確地告訴其成員:他們應該多努力地工作,應該怎樣去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務,應該達到什麼樣的產出水平,應該怎樣與別人溝通等等。這類規範對員工個人的績效有巨大的影響。他們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調整僅僅根據員工的能力和動機水平所作出的績效預測。
第二類群體規範是群體成員的形象方面的,包括如何著裝,對群體或組織表現出忠誠感,在何時應該忙碌,何時可以聊聊天。有些組織制定了正規的著裝制度,有些則沒有,但即使是沒有這類制度的組織,組織成員對於上班時該如何著裝,也有些心照不宣的標準。個人表現出對群體或組織的忠誠感是很重要的。比如,在許多組織中,尤其是對專業技術人員和高層經營管理人員,公開尋找另一份工作,被看作是不合適的。
第三類群體規範為非正式的社交約定。這類規範來自於非正式群體,主要用來約束非正式群體內部成員的相互作用。比如,群體成員應該與誰一起吃午飯,上班時和下班時應該與誰交友、社交遊戲等等,都受這些規範的制約。最後一類群體規範與資源的分配有關。這類規範主要涉及到員工報酬,困難任務的分配,新型工具和裝置的分發等等。 群體規範是怎樣形哎的?為什麼它們能夠發揮作用?回顧一下有關這方面的研究,我們就能回答這些問題。
一般來說,群體規範是在群體成員掌握使群體有效運作所必須的行為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起來的。當然,群體中的一些關鍵事件可能會縮短這個過程,並能迅速強化新規範。大多數群體規範是透過以下4種方式中的一種或幾種形成起來的:(1)群體成員所做的明確的陳述,這名群體成員通常是群體的主管或某個有影響力的人物。例如,群體領導可能具體地強調,在上班時不得打私人電話或者喝咖啡,休息的時間不得超過10分鐘。(2)群體歷史上的關鍵事件。這種事件通常是群體制定某種重要規範的起因。比如,在工作中,一個旁觀者離機器太近而受了傷,從這以後,群體就有了這樣的規範:群體成員應時時注意,除操作者之外,任何人不得進入離機器5英尺之內的地盤。 (3)私人交誼。群體內部出現的第——個行為模式,常常就為群體成員的期望定下了基調。比如,學生中的友誼群體的成員在第一次上課時,就坐在——起。如果以後上課時,有人坐了“他們”的位子,他們就會感到惱怒。
(4)過去經歷中的保留行為。來自於其他群體的成員在進入一個新群體時,會帶來在原群體中的某些行為期望。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工作群體在新增新成員時,喜歡吸收那些原來的背景和經驗與現在群體相近的成員,因為這種新成員所帶來的行為期望, 與現在群體中業已存在的行為期望可能比較一致。 作為群體的一個成員,你肯定渴望被群體接受,這樣,你就會傾向於按照群體的規範做事。大量事實表明,群體能夠給予其成員巨大壓力,使他們改變自己的態度和行為,與群體標準保持一致。
個體是不是接受所有他們所在的群體給予他們的從眾壓力呢?很明顯,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人們通常參加多個群體,而這些群體的規範是不相同的。在有些情況下,這些規範還可能互相矛盾。那麼,個體該怎麼辦呢?答案是,他們遵從自己認為重要的群體的規範,這些群體可能是他們現在已經參與的,也可能是他們希望以後能夠參與的。這種個體認為很重要的群體,是參照性群體,其特點是:個體瞭解群體中的其他人;個體認為自己是這個群體的一員或者渴望成為這個群體的一員;個體感到群體中的成員對自己很重要。參照群體的定義也可以看出,不是所有的群體都能給予其成員相同的從眾壓力。
群體對於其成員的從眾(conformity)壓力,對於群體成員個人判斷和態度的影響,在阿希(S010monAsch)的經典實驗中得到了充分證明。
阿希把七八個被試者組成一個小群體,並讓他們都坐在教室裡,要求他們比較實驗者手中的兩張卡片。一張卡片上有1條直線,另一張卡片上有3條直線,3條直線的長度不同。這3條直線中有1條線和第一張卡片上的直線長度相同。如圖8—5所示,線段的長度差異是非常明顯的。在通常條件下,被試者判斷錯誤的機率小於1%,被試者只要大聲說出第一張卡片上的那條直線與另一張卡片上3條直線中的哪一條長度相同就可以了。但是,如果群體成員開始時的回答就是錯誤的,會發生什麼情況呢?群體要求從眾的壓力,會導致不知情的被試者(USS)改變自己的答案,以求與群體其他成員一致嗎?阿希想知道的就是這一點。為此,他做了這樣的安排:讓群體其他成員都作錯誤回答,而這一點是不知情的被試者所不知道的。而且,阿希在安排座位時,有意讓不知情的被試者坐在最後,最後作出回答。
實驗開始後,先做了幾套類似練習。在這些練習中,所有被試者都作出了正確回答。但在做第3套練習時,第一個被試者作出了明顯錯誤的回答, 比如,圖8—5中的C線段與X一樣長。下一個被試者也作出同樣錯誤的回答, 再下面的人都是如此,直到不知情被試者為止。不知情被試者知道,B與X長度相同,但別人都說是C,他面臨的選擇形勢是:自己可以公開地說出與群體中其他成員不同的答案嗎?或者,為了與群體中其他成員的反應保持一致,而作出一個自己堅信是錯誤的答案?
阿希所獲得的結果表明:在多次實驗中,大約有35%的被試者選擇了與群體中其他成員的回答保持一致,也就是說,他們知道自己的答案是錯誤的,但這個錯誤答案與群體其他成員的回答是一致的。
從這個實驗中,我們可以得出什麼結論呢?阿希實驗的結果表明,群體規範能夠給群體成員形成壓力,迫使他們的反應趨向一致。我們都渴望成為群體的一員,而不願意與眾不同。我們可以把這個結論進一步展開:如果個體對某件事情的看法與群體中其他人的看法很不一致,他就會感到有很大的壓力,驅使他與其他人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