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九卿1234
-
2 # 家庭理財顧問
從歷史的角度,姜維算是一個忠心赤膽的人,他的忠心赤膽在對諸葛亮的戰略上更忠實,以致於諸葛亮死後,不遺餘力的去執行。但是其能力配不上雄心,沒有諸葛亮的才能而行諸葛亮所未完成之事,多次北伐耗傷國力,最後的結果只能以失敗而告終。
諸葛亮死後,蜀國的政治先後由蔣琬、費禕掌管。蔣琬還考慮過伐魏,興復漢業。費禕就全無與魏爭天下的思想了。費禕對姜維說:“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原,況吾等乎?且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
如其功業,以俟能者。”(《三國志·蜀志·姜維傳》蔣琬、費禕執政時期,蜀國大體上採取了保境安民政策,軍事活動比較少。
費禕死後,姜維在蜀掌權。諸葛亮對他很賞識,稱他“思慮精密,敏於軍事,心存漢室,才兼於人。”費禕時,姜維“負其才武,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三國志·蜀志·姜維傳》)。
姜維掌權後,又恢復了對魏的戰爭。他仍是貫徹諸葛亮的軍事路線,重點首先在爭取佔有隴西。姜維自以為是天水人,“練西方風俗,兼負其才武,欲誘羌、胡以為羽翼,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同上)他數次出兵,都是爭奪隴西。
姜維的抗戰及其失敗
景元三年(262),司馬師以鍾會為鎮西將軍,都督關中。司馬昭謀伐蜀,朝臣多以為不可,獨司隸校尉鍾會贊成。司馬昭遂以鍾會都督關中,籌劃伐蜀。他對朝臣們說:“自定壽春以來(指討伐諸葛誕),息役六年,治兵繕甲,以擬二虜(指吳、蜀)。⋯⋯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後,因巴蜀順流之勢,水陸並進。此滅虞定虢,吞韓並魏之勢也。計蜀戰士九萬,居守成都及備他境不下四萬,然則餘眾不過五萬。今絆姜維於沓中,使不得東顧。直指駱谷,出其空虛之地,以襲漢中。⋯⋯以劉禪之暗,而邊城外破,士女內震,其亡可知也。”(《晉書·文帝紀》)
姜維聽得司馬昭派鍾會都督關中,已經看出司馬昭的詭計,趕忙從沓中上書後主說:“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今陝西略陽南陽平關)、陰平橋頭(今甘肅文縣境),以防未然。”(《三國志·蜀志·姜維傳》)後主信任宦官黃皓,迷信鬼巫,黃皓說王人告訴他,魏決不會進攻,劉禪即把姜維的奏章壓下,朝中群臣都被矇在鼓裡,什麼也不知道。
景元四年(263),魏國兵分三路大舉伐蜀。西路由徵西將軍鄧艾率領,帶兵三萬從狄道(今甘肅臨洮)向甘松、沓中進攻,目的是纏住姜維,使他不能從沓中回撤。中路由雍州刺史諸葛緒率領,帶兵三萬從祁山(今甘肅西和縣北)向橋頭進發,截斷姜維的歸路。東路是主力,由鍾會親自率領,帶兵十萬分從斜谷(今陝西郿縣南)、駱谷(今陝西盩厔南)、子午谷(今陝西鄠縣南)三道,向漢中進發。這時,姜維提出的禦敵的方案是:“敵至,諸圍皆斂兵聚谷,退就漢、樂二城,使敵不得入平,且重關鎮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遊軍並進以伺其虛。敵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縣(懸)糧,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後諸城並出,與遊軍併力搏之,此殄敵之術也。”(《三國志·蜀志·姜維傳》)鍾會十萬大軍,浩浩蕩蕩殺向漢中,蜀軍就是按照姜維的方案作禦敵的安排。這時蜀在漢中的守軍,有一萬來人。於是撤諸外圍守軍,分為兩部,分別退守漢(今陝西沔縣東)、樂(今陝西城固)兩城,守城軍不過五千人。
鍾會進入漢中,瞭解了這種情況,並不留在那裡攻城,只派兩位偏將帶領一部分軍隊把漢、樂兩城包圍起來,自己卻帶領大軍越過漢中向陽安關進發。魏軍不傷一兵一卒,不戰而取下漢中。
姜維在沓中,聽得魏軍主力已到漢中的訊息,急忙從沓中向漢中轉移。後面鄧艾跟蹤,緊追不放。姜維到了橋頭(今甘肅文縣東南),橋頭大道已被魏將諸葛緒佔領。姜維假裝要從諸葛緒軍的北面過境,靠著地熟、人熟、情報快,在諸葛緒撤兵向北去堵截的時候,他卻折回頭以快速行軍通過了橋頭,等到諸葛緒再回到橋頭的時候,姜維領兵剛剛過去。
姜維走到陰平,鍾會已經攻下陽安關口,正向白水關(今四川廣元西北)進軍。姜維急忙會合由成都開來的廖化、張翼率領的援軍,一同退守劍閣(今四川劍閣)。劍閣,有大、小兩座劍山,相隔三十里,群山相連,形勢絕險。姜維守住劍閣,鍾會屢攻不下。後方遙遠,糧運困難,軍隊給養大成問題。鍾會一籌莫展,打算退兵。鄧艾進兵到陰平(今甘肅文縣),聽得鍾會被姜維阻止在劍閣,正欲退兵,急忙寫信給司馬昭報告軍情:大軍已深入蜀境,功告垂成,千萬不能撤退。他認為從陰平走山路向南,出劍閣西面一百多里,可以襲擊涪(今四川綿陽)。涪在劍閣後面,離成都不過三百里,是成都的門戶。如果軍隊到涪,姜維勢必撤兵來救,這樣,鍾會的大軍就能不戰而取劍閣,如果姜維不來援救,涪守軍勢弱,必然容易攻下。鄧艾信送出後,不待司馬昭的回示,就照信上所說的計劃,自陰平向南進軍了。鄧艾所走的這條路,實在艱險。山高谷深,七百里地很少人煙。鄧艾一路鑿山開路。遇到險要之處,兵上們便攀著樹枝,緣著懸崖,一個拉著一個的前進。鄧艾就這樣翻山越嶺來到江油(今四川江油),駐守在江油的蜀軍,大吃一驚,便向鄧艾投降了。
鄧艾由江油進一步迫進涪。
蜀漢軍駐涪的主將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他沒有乘鄧艾遠來疲憊還沒有站住腳步的時候向鄧艾進攻。他的部將黃崇再三向他建議,諸葛瞻不肯接受。鄧艾進攻了,他的人馬都是處在不進就死的處境,攻勢非常勇猛。諸葛瞻被迫退守綿竹。鄧艾派人去勸他投降,說:“若降者,必表為琅邪王。”(《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附子瞻傳》)瞻大怒,立斬來使。鄧艾攻入綿竹,諸葛瞻和黃崇都死在戰場上。他的兒子諸葛尚,聽得父親戰死,說:父子為國家大臣,沒能早殺黃皓,致使國破家亡,有何臉面活下去。也力戰而死。
鄧艾進軍到雒(今四川廣漢),離成都只有八十里。後主招來群臣會議。有的主張到南中去,有的主張到東吳去。光祿大夫譙周勸後主投降。後主猶豫了半天,最後也就聽了譙周的話,向鄧艾投降了。只有後主的一個兒子北地王劉諶,很有點烈性和氣節。他憤慨地對後主說:如理窮力屈,禍敗將及,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於地下,奈仍屈辱投降!後主不聽。劉諶覺得大勢已去,無力挽回,便帶著妻子到他祖父劉備廟裡大哭一場,先殺妻兒,然後自殺。
後主投降以後,又命姜維向鍾會投降。蜀漢的兵士聽得要向敵人投降,都氣得拔刀砍石頭。有的史書記載稱蜀亡時有二十八萬戶,男女九十四萬口,將士十萬二千人,吏四萬人。
自後主延熙十六年(253)到延熙二十年(257)的五年之間,姜維五次伐魏。延熙十九年在上卦南段谷(今甘肅天水西南)一次戰爭中,因另一路軍隊誤期,姜維被鄧艾打敗,戰士“星散流離,死者甚眾,眾庶由是怨起,百隴以西亦騷動不寧”(《三國志·蜀志·姜維傳》)。段谷敗後,不僅姜維的威望大減,蜀國蜀軍也元氣大傷。蜀漢後主劉禪是個庸材,他為政四十年,前期因有諸葛亮、蔣琬、費禕等輔政,政治較為清明。但在費禕之後,他聽信宦官黃皓,政治昏聵。就連大將軍姜維也因害怕黃皓陷害而不敢駐在京城成都。
蜀漢晚期,朝政是相當腐敗的。公元261 年,吳派使臣薛珝來蜀,回國後對吳主孫休說到蜀國情況是:“主暗而不知其過,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聞正言,經其野民有菜色。”
朝政腐敗導致了蜀國的快速衰亡。姜維的愚忠並未能改變蜀國的命運,所謂:將帥無能累死三軍,兵雄雄一個,將熊熊一窩。體現了有一個名主良臣的重要性,對國家、對百姓都是福祉。
-
3 # 老權趣說歷史
愛讀演義,當然也很喜歡趙雲,孔明等人傑,但真真論起英雄,姜維必是獨佔一席之地的。
1.姜維是降將,本來忠於魏國,但歸降之後,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並無反覆徘徊。我常常在想,蜀漢確實是缺人才,如果沒了姜維這樣一個降將,簡直無法想象蜀國要怎麼撐的下去。
2.整個三國,能稱智勇雙全,能衝鋒陷陣做先鋒,能運籌帷幄當軍師,能統兵千萬為元帥,且又時運俱佳確有兵權在手的,除姜維外還有何人?不說三國,放眼整個中國歷史,這樣的人物有幾個?再加兩個條件:一,有這些優勢但依然忠心耿耿,忠君報國的。二,沒有因功高震主而被害被逐的。目之所及,僅姜維一人而已吧。
3.姜維是個真正的理想主義者,一個為理想而奮鬥的強者。我相信以他的智商不會不知道蜀漢江河日下,無力迴天。以他的能力,魏吳兩國肯定追著屁股後面請。而他與劉禪並無三顧之情誼,卻依然縱情奮鬥。也許他的夢想是有些自私,除了報效大漢外也有實現自己功名的動機,但誰又能因此否認他對自己理想的堅守和忠誠。
4.姜維人生最濃墨重彩的一筆不是九伐中原,而是最後的詐降。這是個人英雄主義的最佳註解,是隻手擎天,獨立扶起將傾大廈之勇氣,之能力,之膽色,之意志。試想我們人生中遇到一點困難挫折就氣餒畏縮,而姜維遇到的是君主投降國家滅亡之痛苦,是隻身一人無一兵一卒之窘境,是對手泰山壓頂的巨大優勢,是自己幾無任何餘地的卓絕逆境,但他還是堅持著,籌劃著,用智與力意圖再寫傳奇,而他的傳奇不是我們普通人這樣的豪車豪宅,屌絲迎娶白富美,而是復國,重建一個已經被滅的國家!
回答了很多問題,這次是最感性的,不得不說確實很崇拜姜維,之前也常為姜維鳴不平,畢竟三國前期的英雄威名太著,姜維又總是被譏諷窮兵黷武。細讀姜維,智勇雙全是他的能力,堅持理想是他的品質,功高自守是他的德行,詐降謀復是他的意志,對待武侯會有長使英雄淚滿襟的不甘和憐惜。但對姜維,縱使失敗,那股豪氣依然直幹雲霄,雖千年已已,猶充盈世間。
-
4 # 豹眼看歷史
就題主這個問題,既然是《三國演義》中的姜維,那就按《三國演義》說話吧。
姜維一生兩次投降,確切地說,應該是兩次跳槽吧。
這兩次跳槽,都可以說是出於無奈,而且後人似乎詬病不多。
從跳槽之後姜維的所作所為,也可以看作姜維是一個赤膽忠心的人。
01
姜維,天水郡冀城人,父早亡,事母至孝。諸葛亮攻打天水郡,姜維用計先敗趙雲,再敗孔明。
孔明認為姜維是真將才也,有意收服。於是,使用離間計,困降姜伯約。並將平生所學所得,全部傳授於他。
在諸葛亮病逝之後,姜維逐步挑起蜀漢軍事大任,接續諸葛丞相伐魏大業,屢有戰功,最後官至大將軍。
02
姜維詐降
諸葛亮兵出祁山,與曹真對陣。姜維出詐降計,賺殺曹真大將費耀。此乃兵不厭詐,各為其主。曹真學業不精,怨不得別人。
03
諸葛丞相六出祁山,姜維八次伐魏,可謂忠於蜀漢,勤於丞相囑託。
由於後主聽信宦官黃皓讒言,以閻宇取代姜維。姜維為避禍屯田漢中。
後來,魏將鄧艾 從陰平小路偷襲成都成功,後主劉禪降魏,敕令姜維投降。
姜維見手下眾將士人心思漢,又生一計。假降鍾會,策動鍾會謀反,不想機密洩露,與鍾會一起被殺。
就姜維一生,忠於蜀漢,無奈蜀漢氣數已盡。
其師父諸葛亮尚且不能完成統一大業,只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姜維亦只能勉為其難,盡心盡力而已。
但整體而言,姜維是對蜀漢赤膽忠心的人,理應值得尊重。
-
5 # 大何大何
姜維忠心赤膽應該可以這麼說吧,諸葛亮也曾經評價姜維,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有膽義!
姜維原是魏中郎將,因受同僚們的猜疑,後來投降了蜀漢。 姜維在蜀漢受到了諸葛亮的重用,諸葛亮一直在栽培他。諸葛亮和費禕相繼去世後,姜維開始執掌蜀漢軍權,他秉承了諸葛亮的遺志,繼續率軍北伐曹魏,史稱姜維北伐又叫九伐中原。由於國力損耗過大,蜀漢朝中大臣多有反對,後面不得不作罷。
司馬昭五道伐蜀之時,姜維率軍據守劍閣,阻擋鍾會大軍。魏將鄧艾趁姜維鍾會相持劍閣之際,偷渡陰平,直取成都,蜀漢後主劉禪獻城投降。姜維聽到這個訊息後,拔劍擊石,以洩心頭憤怒。不久後,劉禪也命令姜維投降,無可奈何的姜維率部下向鍾會投降了。
姜維對蜀漢就這麼亡了心有不甘。他利用鍾會的謀反之心,勸其據川而自立,鍾會同意了,於是他們一拍即合。不料,事情敗露,姜維與鍾會都被殺害。
-
6 # 文士野
姜維是不是赤膽忠心,關鍵要看物件。如果是對曹魏而言,姜維算是叛逃的人,可是對於蜀漢,對於劉禪,對於諸葛亮肯定是赤膽忠心的
首先,姜維繼承了諸葛亮匡扶漢室的遺志。諸葛亮過世後,姜維的一生,就獻給了偉大的北伐事業。三十餘年,共開展北伐十一場,平均三年一次,這其中,總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可謂是勝不驕敗不餒。
北伐,難道只是為了爭權奪霸嗎?早知道,當初諸葛亮隆中對策,提的可是匡扶漢室的旗幟。也許劉備不這麼想,但是諸葛亮至少是這麼想的。
所以姜維北伐,不僅是為自己,為了劉禪,也是為的諸葛亮未盡的理想。
其次,姜維繼承了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
其實姜維本可以選擇安穩的人生,以他的才智,要北伐成功是不容易的,可是要守住蜀漢,偏安一隅,還是可以的。畢竟歷史上偏安在川蜀大地的政權也不在少數。
況且諸葛亮過世之後,姜維所要面對的困難,不知要比諸葛亮困難多少倍。
首先在才能與威望上,姜維不如諸葛亮。當初諸葛亮可是以託孤大臣的身份接管蜀漢大權的,幾乎整個蜀漢朝廷,都依著他的意願辦事。而姜維,不過是頂著諸葛的門徒身份,還是個曹魏叛逃過來的人物,效力蜀漢。所以先有蔣琬費禕,後有權臣黃皓,處處可以掣肘。比如費禕,就經常制裁姜維軍隊,每當他要北伐的時候,給他的兵力也不會超過萬人。
不僅當權的掣肘姜維,將領們也意見不統一,比如常做先鋒的廖化,就經常抱怨姜維北伐是勞民傷財。
同時在人才上,姜維能用的人,也不如諸葛亮時期,除了夏侯霸等聊聊數人,幾乎沒什麼知名的或者成長起來的人才,而諸葛亮當時,好歹還有魏延馬岱關興張苞等人自己姜維他自己可用。
自己的人才梯隊沒上去,偏偏對手確實長江後浪推前浪,鄧艾,陳泰,郭淮,鍾會等人,一波一波,一潮一潮地起來。
所以北伐這是,要勝利基本是無望。你去做,還容易被人說你是“志大才疏”的人。
姜維就是揹著這樣的罵名,去做明知不可為的事情。
最後,姜維還繼承了諸葛亮捨身報國的風骨。我們都知道,最後連劉禪都投降了,川蜀大地,沒有幾個人想著劉氏江山,只有姜維一直想著復國大業。
-
7 # 小螺號嘀嘀的吹
姜維雖然一開始是魏國將領,但是歸降蜀漢後,對蜀漢絕對是忠心耿耿,嘔心瀝血,甚至為之付出了生命!
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不僅諸葛亮為了蜀漢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對於諸葛亮的傳人姜維,同樣是為蜀漢嘔心瀝血。姜維本來是魏華人,在諸葛亮北伐時,姜維被懷疑有異心,姜維不得已投降蜀漢。在諸葛亮去世後,姜維逐漸掌握了蜀漢的兵權,並繼承諸葛亮的遺志,繼續繼續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值得注意的是,公元263年,在蜀漢滅亡後,姜維依然在試圖恢復蜀漢,不過結果是自己被魏軍所殺。雖然本來是魏華人,但是姜維卻願意為蜀漢“死而後已”。姜維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呢?
首先,對於姜維來說,本來是魏華人,卻願意為蜀漢“死而後已”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幾點。一方面,根據陳壽在《三國志》的中記載,姜維出生於公元202年,並且幼年喪父。姜維的父親姜囧曾是天水郡功曹,時逢羌、戎叛亂,姜囧挺身護衛郡守,死在戰場。由此,姜維小的時候,還是曹魏還沒有篡漢自立,也即名義上,姜維是東漢王朝的子民。特別是姜維的父親姜囧,也是東漢朝廷下的天水郡功曹。在自己的父親戰死沙場後,姜維受賜官為中郎,天水郡參軍。
由此,在筆者看來,很可能是受到父親的影響,並且自己年少的時候還是屬於漢朝人,所以姜維很可能和劉備、關羽、張飛等人一樣,都存在忠於漢室,並希望光復漢室的心理。而對於劉備建立的蜀漢,目標就是北伐曹魏,光復漢室。公元228年,諸葛亮率軍蜀漢大軍北伐曹魏時,當時魏國隴右五郡中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百姓紛紛起事響應。也即對於姜維身邊的不少人,都對漢朝存在一定的感情,不然也不會諸葛亮的蜀漢大軍一到,就紛紛起事響應了。因為曹丕是篡漢自立,其建立的魏國很難一下子完全在影響力取代東漢朝廷。
更為關鍵的是,在諸葛亮的大軍到來時,天水太守馬遵獲得了這一訊息,並且知道各縣都響應蜀軍,所以懷疑姜維等人異心,於是扔下姜維等人,連夜隨郭淮逃往上邽。對於天水太守馬遵,之所以懷疑姜維存在異心,很有可能是姜維平時就表現出懷念東漢朝廷的行為了。綜上,結合姜維所在的時代背景,筆者認為姜維跟諸葛亮一樣忠於東漢朝廷,至少是更加認同東漢,而不是曹操、曹丕的魏國。所以,雖然自己本來是魏華人,但是願意至死都在為蜀漢效力。另一方面,姜維對於蜀漢的忠心不二,也和諸葛亮的知遇之恩存在一定的關係。
古時的人都講氣節,因為是那個時代的文化氛圍的產物。所謂士為知己者死,諸葛亮給了他知遇之恩,劉備給了諸葛亮知遇之恩。今天我們讀出師表的時候,可能無法體會到諸葛亮在文中提到“臣臨表涕臨不知所云”,那種感情。在古代知遇之恩只能用性命來報答。《三國演義》雖然有很大程度的杜撰,但是卻受到廣大群眾的好評說明什麼,華人內心還是認為仁德治天下,信義行天下。姜文在劉禪都投降了,還想著復興漢室。
-
8 # 段輝時
姜維算得上是忠心赤膽的人。
我為什麼這樣說呢?下面我們來看看姜維的生平。
《三國演義》記載:姜維,字伯約。自幼博覽群書,兵法武藝,無所不通;奉母至孝,郡人敬之。後為中郎將,就參本郡(天水郡)軍事。此時,姜維是魏國天水郡一名參將。
建興五年(227年),蜀丞相諸葛亮率軍出祁山,首次北代,大敗魏都督夏侯楙於南安後,又設計取天水、安定二郡。被姜維識破其計,姜維將計就計,敗蜀軍於天水城外。諸葛亮賞識其才幹與膽略,稱姜維為涼州上士,且想招為己用,於是巧用反間計,使姜維走投無路,最終降蜀。諸葛亮見姜維來降,大喜,說‘吾不喜得三郡,喜得伯約也’。
姜維歸蜀之後,諸葛亮把平生所學傾囊相授,兵法、戰策一一講解,悉心培養,把姜維預定為自己的接班人。姜維也被諸葛亮的高風亮節,滿腹經綸所折服。從此,死心踏地追隨諸葛亮南征北戰,忠心耿耿做漢臣。
姜維武藝精熟,智勇雙全,文武具備。隨諸葛亮五出祁山,戰功累累,拜為徵西將軍。
建興二十六年(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姜維奉命斷後,蜀軍平安退回成都。後主劉禪遷姜維為輔漢將軍,封平襄侯。
姜維繼承諸葛遺志,在他總督蜀國內外軍事期間,率領蜀軍九伐中原,取得五次勝利,給魏國從沉重打擊。
後期,蜀後主劉禪溺於酒色,信用宦官黃皓。姜維素與黃皓有隙,遭其忌,被迫以屯田之名,避禍沓中。
景耀六年(263年),魏國晉王司馬昭決定伐蜀,命鍾會領兵三十萬從駱谷襲漢中;將軍鄧艾領兵十萬從陽平取沓中。姜維先在沓中與鄧艾戰,後又到劍閣拒鍾會。鄧艾領軍從陰平小路偷襲成都,江油守將馬邈不戰而降,諸葛贍戰死綿竹,魏軍直逼成都。後主劉表驚慌失措,聽信佞臣譙周之言,開城出降,蜀國滅亡。
後主投降之時,姜維正在劍閣與鍾會相持,姜維拒往隘口,鍾會大軍不能進,糧盡將欲退兵。姜維忽接後主詔命,令蜀軍投降,將士們心有不甘,憤怒不己,撥刀砍石,但又無可奈何,姜維只得率領蜀軍投降鍾會。
姜維雖降,但心底還想要復國。暗使人與後主書,曰‘願陛下忍辱少時,臣定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他想出一計,利用鍾會對自己的賞識,挑撥鍾會與鄧艾的關係,離間二人,借鍾會之手謀殺鄧艾,再慫湧鍾會謀反,殊殺魏將,最後藉機除掉鍾會,再迎回後主劉禪,恢復蜀國。可惜計謀進行到一半時,事情敗露,姜維、鍾會都被魏將殺害。史稱姜維‘一計害三賢’。
以上都是姜維生平事蹟,姜維之心,始終為漢,幹載之下,炳炳如丹。所以,我說姜維算得上是忠心赤膽的人。
-
9 # 畫素說
在《三國演義》中,有這麼一個人給我留下了留下了無比深刻的印象,此人本為魏國參將,在諸葛亮北伐魏國時投奔蜀國,從“大魏”到“大漢”,爾後便“死心塌地”的為蜀漢效力,在諸葛亮死後蜀華人才衰落,這個人不失時機的站出來繼承諸葛亮的遺志,多次北伐魏國,以圖復興大漢,甚至在劉禪投降後,蜀漢已經滅亡之時,仍然詐降以圖復興蜀漢政權,無奈最終死在了魏軍手裡。為了蜀漢政權就如諸葛亮一般,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著實讓人佩服。(▲為蜀國付出一生的姜維劇照)
這個人就是姜維,對蜀漢忠正不二的姜丞相。
當然對於那些忠於曹魏的人來說,姜維自然是叛逆,自然不能算是赤膽忠心。但在那個時代而言忠於正統才是主流思想,而蜀漢政權就是漢室正統,曹魏屬於篡漢自然不是正統,所以姜維由魏入漢,可以說是棄暗投明、歸順正統,為報諸葛亮知遇之恩,半生苦苦堅守早已風雨飄搖的蜀漢政權,為蜀漢拼盡末了一絲力氣,自然是赤膽忠心!
其次姜維並非一開始就打算投降諸葛亮,而是在被己方營壘所拋棄後,迫於無奈之下才投降諸葛亮,可見姜維並非不忠不義之徒。姜維入蜀之時正值馬謖街亭大敗、諸葛亮北伐之戰敗局已定之際,足可見姜維並非其有心離魏入蜀。(▲諸葛亮)
姜維入蜀之後,又依附戰功和諸葛亮的提拔一起高升,直至侯拜將,做到了蜀國上將軍之位,士為伯樂者死。姜維被迫入蜀受到的是諸葛亮對他的正視和培植,與其在魏國所受到排擠和懷疑,形成了巨大的對比,或許這就是姜維對蜀漢政權赤膽忠心的緣故。(▲忠義姜維)
在加上古人對忠、義非常的看中,甚至忠義高於性命。姜維生於東漢末年,所以在姜維的內心深處,必定多多少少對漢王朝還存在著歸屬感。而劉備劉皇叔的身份使蜀漢政權具有了“正統”性。對以將“規復華夏、討賊興漢”為標語的蜀漢政權,作為東漢遺民的姜維自然是更加看中和有親切感,所以當姜維知道自己被己方營壘所拋棄的時候,對於諸葛亮的招降,姜維才會不加思索的加入進去,並且為之付出一生。
最後《三國演義》一書更多的揚漢抑魏!所以姜維對於蜀漢的赤膽忠心就被說成了忠義,對於曹魏的離開那也只是棄暗投明。
-
10 # 老王春秋觀史
《三國演義》中,姜維算不算忠心赤膽的人?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姜維起初是屬於曹魏的,諸葛亮北伐,姜維等人投降諸葛亮,從曹魏一方來看,姜維算是背叛,算不得忠心赤膽。但姜維在曹魏時間並不長,而且是在被迫的情況下投降的,因此也算不得背叛。從姜維到蜀漢直至蜀漢滅亡,姜維所做所為來看,姜維怎麼都算是一個忠心於蜀漢的人,而且是忠心赤膽。
從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太守疑之可以分析出姜維衷心的是漢室諸葛亮第一次出兵北伐兵出祁山的時候,作為官拜中郎,天水郡參軍的姜維和當時的天水太守馬遵一起在各地巡查途中,得到蜀軍前來攻打的訊息,太守馬遵不是趕緊阻止力量防禦,反而是先懷疑上了和自已一起巡查的姜維和功曹梁緒、主簿尹賞、主記梁虔等人有疑心,扔下將為等人自己先跑路了。
姜維等人隨後趕到太守馬遵所在的上邽城,可是由於太守的懷疑,城門緊閉,不讓姜維等人進城,無奈的將為等人只得連夜趕到冀縣,可是這邊也不放這幫人進城,肯定是太守傳來了訊息,不然不可能不放姜維等人進城。那麼問題來了,太守馬遵為什麼會懷疑姜維等人呢?
作為一個太守,肯定是有些能力的,不可能諸葛亮一率兵到來,首先懷疑自己的手下。那麼不僅就會讓人想到,姜維這幫人肯定在平時的言行中有一些話被太守聽到了,認為姜維幾個有投敵叛變的可能才會起疑心的。那麼只有一個可能,在平時的言論中,姜維等人表現出了忠於漢室的想法,而不是忠於曹操。作為太守肯定知道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只是一種矇騙天下人的伎倆,並不是為了恢復漢室。那麼姜維等人的忠於漢室的言論在太守看來就是危險的,諸葛亮所在的蜀漢一直以匡扶漢室,以漢室正統自居,這時來攻打天水,姜維等經常發表忠於漢室言論的這一幫人就存在隨時降蜀的可能。為了天水的安全,自然要派出隱患,所以太守才會扔下這幫人趕緊逃跑。
最終被逼無奈的姜維等人只好投降了剛剛到來的諸葛亮。也算是真正的實現了自己忠於漢室的願望。
姜維在蜀漢的一生也確實算得上是忠心赤膽從來到蜀漢陣營後,諸葛亮發現了姜維的才華,因此得到了諸葛亮的悉心培養,可以說姜維是被諸葛亮作為未來的接班人培養的。而姜維也確實不負諸葛亮的期望,一生都在為蜀漢的事業奮鬥。
從諸葛亮五丈原病逝後,北伐的大業可以說只有姜維繼承了下來,並且按照諸葛亮的遺志遺志在鍥而不捨的執行著。姜維在駐守漢中的時候,一直在做著歸化羌胡的努力,目的就是為了拉攏羌胡為蜀漢所用,藉以增強蜀漢的實力。當時作為宰相的費禕卻對姜維的做法不感冒,因此每次姜維想興兵前往,都被費禕掣肘。使得姜維每次率領的軍隊都不超過萬人,可就是這樣,姜維依然鍥而不捨的努力著。
費禕被刺身亡後,姜維獲得了督內外軍事的權利,從此,姜維開始了其一生中的十一次北伐。曾經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大勝兩次;小勝三次;不分勝負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可以說姜維很好的繼承了諸葛亮北伐的遺志。
姜維的北伐,並不是像人們想象的窮兵黷武,其實姜維和諸葛亮之所以發起北伐,一是為了匡扶漢室的遠大志向,二是為了透過北伐,使蜀漢居安思危,我們都知道,蜀漢所在的地方就是一個四面皆可防守之地,如果只是安於現狀防守的話,時間長了肯定會產生懈怠,古代為什麼那麼多割據四川的政權最後會滅亡,就是因為思創良好的防禦使得這些割據政權忘記了安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只有出兵北伐,才會使蜀漢政權產生危機感,不至於在安樂中亡國。可以說這也是諸葛亮和姜維為了蜀漢的一片苦心。
由於宦官黃皓弄權,使得姜維避禍沓中屯田,等到曹魏來攻打蜀漢的時候,姜維也是率兵在劍閣抵擋住了鍾會的大軍,可是天不遂人願,蔣舒投降,為曹魏進攻打開了缺口,鄧艾引兵偷襲成功,最後後主劉禪投降。可是就是這樣,姜維也是沒有失去對蜀漢的忠心,詐降鍾會,並且利用了鍾會的野心,鼓動鍾會叛曹,可惜最終鍾會兵敗,姜維被殺,其一心為腐刑漢室的願望也落了空。
可以說,姜維的一生對蜀漢都是忠心耿耿,直到死,還在為蜀漢復興做著自己的努力,你說姜維算不算對忠心赤膽之人?
-
11 # 九卿1234
在我看來,在《三國演義》裡,姜維可以算是赤膽忠心的人物。
赤膽忠心,那麼姜維真正忠心的是誰呢?是對他有知遇之恩的諸葛亮,更是恩師的遺願——復興蜀漢。這個人自從歸降蜀國,就一直盡心竭力完成這樣的使命。
有人說他歸降敵國,不說明他其心不忠嗎?在我看來,姜維更忠於自己的志向。一旦明確了志向,他就比誰都要忠心的多。更何況,姜維的首次歸降是出於諸葛亮的計謀逼迫。
其實,他的幾次歸降都有他的忠心和情義在裡面。
眾所周知,姜維在北伐大業中十分活躍,儘管許多同事並不怎麼看好這件事,甚至只給一些些軍隊士兵,但從中卻可以看出姜維將諸葛亮的遺願堅定不移地繼承下來,當做自己此生奮鬥的方向。
諸葛亮說:“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
又說:“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
對其評價甚高,而也正是姜維,苦苦支撐著搖搖欲墜的蜀國。
最後,鄧艾用計,綿竹失守。本來堅守陣地的姜維就這樣接收到了來自劉禪的歸降命令。但是此時姜維並沒有坐以待斃,他決定假意歸降,在挑撥鍾會,加大其與鄧艾之間的矛盾,希望借鍾會之手除去鄧艾,之後策反鍾會歸降蜀漢,聯合對抗司馬昭,最後藉機除去鍾會。但沒成想,鍾會保密措施這麼差,反倒自己先丟掉了性命,姜維也最終飲恨自盡。
在我看來,姜維即使在國破之際都想著如何能再令蜀國崛起的精神實在是令人敬佩。如同勾踐臥薪嚐膽,其中的酸楚並不能為人所知。
雖然他曾歸降,但結合時局和他所做出的種種努力,姜維的赤膽忠心不容置疑。
-
12 # 家庭理財顧問
從歷史的角度,姜維算是一個忠心赤膽的人,他的忠心赤膽在對諸葛亮的戰略上更忠實,以致於諸葛亮死後,不遺餘力的去執行。但是其能力配不上雄心,沒有諸葛亮的才能而行諸葛亮所未完成之事,多次北伐耗傷國力,最後的結果只能以失敗而告終。
諸葛亮死後,蜀國的政治先後由蔣琬、費禕掌管。蔣琬還考慮過伐魏,興復漢業。費禕就全無與魏爭天下的思想了。費禕對姜維說:“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原,況吾等乎?且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
如其功業,以俟能者。”(《三國志·蜀志·姜維傳》蔣琬、費禕執政時期,蜀國大體上採取了保境安民政策,軍事活動比較少。
費禕死後,姜維在蜀掌權。諸葛亮對他很賞識,稱他“思慮精密,敏於軍事,心存漢室,才兼於人。”費禕時,姜維“負其才武,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三國志·蜀志·姜維傳》)。
姜維掌權後,又恢復了對魏的戰爭。他仍是貫徹諸葛亮的軍事路線,重點首先在爭取佔有隴西。姜維自以為是天水人,“練西方風俗,兼負其才武,欲誘羌、胡以為羽翼,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同上)他數次出兵,都是爭奪隴西。
姜維的抗戰及其失敗
景元三年(262),司馬師以鍾會為鎮西將軍,都督關中。司馬昭謀伐蜀,朝臣多以為不可,獨司隸校尉鍾會贊成。司馬昭遂以鍾會都督關中,籌劃伐蜀。他對朝臣們說:“自定壽春以來(指討伐諸葛誕),息役六年,治兵繕甲,以擬二虜(指吳、蜀)。⋯⋯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後,因巴蜀順流之勢,水陸並進。此滅虞定虢,吞韓並魏之勢也。計蜀戰士九萬,居守成都及備他境不下四萬,然則餘眾不過五萬。今絆姜維於沓中,使不得東顧。直指駱谷,出其空虛之地,以襲漢中。⋯⋯以劉禪之暗,而邊城外破,士女內震,其亡可知也。”(《晉書·文帝紀》)
姜維聽得司馬昭派鍾會都督關中,已經看出司馬昭的詭計,趕忙從沓中上書後主說:“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今陝西略陽南陽平關)、陰平橋頭(今甘肅文縣境),以防未然。”(《三國志·蜀志·姜維傳》)後主信任宦官黃皓,迷信鬼巫,黃皓說王人告訴他,魏決不會進攻,劉禪即把姜維的奏章壓下,朝中群臣都被矇在鼓裡,什麼也不知道。
景元四年(263),魏國兵分三路大舉伐蜀。西路由徵西將軍鄧艾率領,帶兵三萬從狄道(今甘肅臨洮)向甘松、沓中進攻,目的是纏住姜維,使他不能從沓中回撤。中路由雍州刺史諸葛緒率領,帶兵三萬從祁山(今甘肅西和縣北)向橋頭進發,截斷姜維的歸路。東路是主力,由鍾會親自率領,帶兵十萬分從斜谷(今陝西郿縣南)、駱谷(今陝西盩厔南)、子午谷(今陝西鄠縣南)三道,向漢中進發。這時,姜維提出的禦敵的方案是:“敵至,諸圍皆斂兵聚谷,退就漢、樂二城,使敵不得入平,且重關鎮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遊軍並進以伺其虛。敵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縣(懸)糧,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後諸城並出,與遊軍併力搏之,此殄敵之術也。”(《三國志·蜀志·姜維傳》)鍾會十萬大軍,浩浩蕩蕩殺向漢中,蜀軍就是按照姜維的方案作禦敵的安排。這時蜀在漢中的守軍,有一萬來人。於是撤諸外圍守軍,分為兩部,分別退守漢(今陝西沔縣東)、樂(今陝西城固)兩城,守城軍不過五千人。
鍾會進入漢中,瞭解了這種情況,並不留在那裡攻城,只派兩位偏將帶領一部分軍隊把漢、樂兩城包圍起來,自己卻帶領大軍越過漢中向陽安關進發。魏軍不傷一兵一卒,不戰而取下漢中。
姜維在沓中,聽得魏軍主力已到漢中的訊息,急忙從沓中向漢中轉移。後面鄧艾跟蹤,緊追不放。姜維到了橋頭(今甘肅文縣東南),橋頭大道已被魏將諸葛緒佔領。姜維假裝要從諸葛緒軍的北面過境,靠著地熟、人熟、情報快,在諸葛緒撤兵向北去堵截的時候,他卻折回頭以快速行軍通過了橋頭,等到諸葛緒再回到橋頭的時候,姜維領兵剛剛過去。
姜維走到陰平,鍾會已經攻下陽安關口,正向白水關(今四川廣元西北)進軍。姜維急忙會合由成都開來的廖化、張翼率領的援軍,一同退守劍閣(今四川劍閣)。劍閣,有大、小兩座劍山,相隔三十里,群山相連,形勢絕險。姜維守住劍閣,鍾會屢攻不下。後方遙遠,糧運困難,軍隊給養大成問題。鍾會一籌莫展,打算退兵。鄧艾進兵到陰平(今甘肅文縣),聽得鍾會被姜維阻止在劍閣,正欲退兵,急忙寫信給司馬昭報告軍情:大軍已深入蜀境,功告垂成,千萬不能撤退。他認為從陰平走山路向南,出劍閣西面一百多里,可以襲擊涪(今四川綿陽)。涪在劍閣後面,離成都不過三百里,是成都的門戶。如果軍隊到涪,姜維勢必撤兵來救,這樣,鍾會的大軍就能不戰而取劍閣,如果姜維不來援救,涪守軍勢弱,必然容易攻下。鄧艾信送出後,不待司馬昭的回示,就照信上所說的計劃,自陰平向南進軍了。鄧艾所走的這條路,實在艱險。山高谷深,七百里地很少人煙。鄧艾一路鑿山開路。遇到險要之處,兵上們便攀著樹枝,緣著懸崖,一個拉著一個的前進。鄧艾就這樣翻山越嶺來到江油(今四川江油),駐守在江油的蜀軍,大吃一驚,便向鄧艾投降了。
鄧艾由江油進一步迫進涪。
蜀漢軍駐涪的主將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他沒有乘鄧艾遠來疲憊還沒有站住腳步的時候向鄧艾進攻。他的部將黃崇再三向他建議,諸葛瞻不肯接受。鄧艾進攻了,他的人馬都是處在不進就死的處境,攻勢非常勇猛。諸葛瞻被迫退守綿竹。鄧艾派人去勸他投降,說:“若降者,必表為琅邪王。”(《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附子瞻傳》)瞻大怒,立斬來使。鄧艾攻入綿竹,諸葛瞻和黃崇都死在戰場上。他的兒子諸葛尚,聽得父親戰死,說:父子為國家大臣,沒能早殺黃皓,致使國破家亡,有何臉面活下去。也力戰而死。
鄧艾進軍到雒(今四川廣漢),離成都只有八十里。後主招來群臣會議。有的主張到南中去,有的主張到東吳去。光祿大夫譙周勸後主投降。後主猶豫了半天,最後也就聽了譙周的話,向鄧艾投降了。只有後主的一個兒子北地王劉諶,很有點烈性和氣節。他憤慨地對後主說:如理窮力屈,禍敗將及,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於地下,奈仍屈辱投降!後主不聽。劉諶覺得大勢已去,無力挽回,便帶著妻子到他祖父劉備廟裡大哭一場,先殺妻兒,然後自殺。
後主投降以後,又命姜維向鍾會投降。蜀漢的兵士聽得要向敵人投降,都氣得拔刀砍石頭。有的史書記載稱蜀亡時有二十八萬戶,男女九十四萬口,將士十萬二千人,吏四萬人。
自後主延熙十六年(253)到延熙二十年(257)的五年之間,姜維五次伐魏。延熙十九年在上卦南段谷(今甘肅天水西南)一次戰爭中,因另一路軍隊誤期,姜維被鄧艾打敗,戰士“星散流離,死者甚眾,眾庶由是怨起,百隴以西亦騷動不寧”(《三國志·蜀志·姜維傳》)。段谷敗後,不僅姜維的威望大減,蜀國蜀軍也元氣大傷。蜀漢後主劉禪是個庸材,他為政四十年,前期因有諸葛亮、蔣琬、費禕等輔政,政治較為清明。但在費禕之後,他聽信宦官黃皓,政治昏聵。就連大將軍姜維也因害怕黃皓陷害而不敢駐在京城成都。
蜀漢晚期,朝政是相當腐敗的。公元261 年,吳派使臣薛珝來蜀,回國後對吳主孫休說到蜀國情況是:“主暗而不知其過,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聞正言,經其野民有菜色。”
朝政腐敗導致了蜀國的快速衰亡。姜維的愚忠並未能改變蜀國的命運,所謂:將帥無能累死三軍,兵雄雄一個,將熊熊一窩。體現了有一個名主良臣的重要性,對國家、對百姓都是福祉。
-
13 # 老權趣說歷史
愛讀演義,當然也很喜歡趙雲,孔明等人傑,但真真論起英雄,姜維必是獨佔一席之地的。
1.姜維是降將,本來忠於魏國,但歸降之後,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並無反覆徘徊。我常常在想,蜀漢確實是缺人才,如果沒了姜維這樣一個降將,簡直無法想象蜀國要怎麼撐的下去。
2.整個三國,能稱智勇雙全,能衝鋒陷陣做先鋒,能運籌帷幄當軍師,能統兵千萬為元帥,且又時運俱佳確有兵權在手的,除姜維外還有何人?不說三國,放眼整個中國歷史,這樣的人物有幾個?再加兩個條件:一,有這些優勢但依然忠心耿耿,忠君報國的。二,沒有因功高震主而被害被逐的。目之所及,僅姜維一人而已吧。
3.姜維是個真正的理想主義者,一個為理想而奮鬥的強者。我相信以他的智商不會不知道蜀漢江河日下,無力迴天。以他的能力,魏吳兩國肯定追著屁股後面請。而他與劉禪並無三顧之情誼,卻依然縱情奮鬥。也許他的夢想是有些自私,除了報效大漢外也有實現自己功名的動機,但誰又能因此否認他對自己理想的堅守和忠誠。
4.姜維人生最濃墨重彩的一筆不是九伐中原,而是最後的詐降。這是個人英雄主義的最佳註解,是隻手擎天,獨立扶起將傾大廈之勇氣,之能力,之膽色,之意志。試想我們人生中遇到一點困難挫折就氣餒畏縮,而姜維遇到的是君主投降國家滅亡之痛苦,是隻身一人無一兵一卒之窘境,是對手泰山壓頂的巨大優勢,是自己幾無任何餘地的卓絕逆境,但他還是堅持著,籌劃著,用智與力意圖再寫傳奇,而他的傳奇不是我們普通人這樣的豪車豪宅,屌絲迎娶白富美,而是復國,重建一個已經被滅的國家!
回答了很多問題,這次是最感性的,不得不說確實很崇拜姜維,之前也常為姜維鳴不平,畢竟三國前期的英雄威名太著,姜維又總是被譏諷窮兵黷武。細讀姜維,智勇雙全是他的能力,堅持理想是他的品質,功高自守是他的德行,詐降謀復是他的意志,對待武侯會有長使英雄淚滿襟的不甘和憐惜。但對姜維,縱使失敗,那股豪氣依然直幹雲霄,雖千年已已,猶充盈世間。
-
14 # 豹眼看歷史
就題主這個問題,既然是《三國演義》中的姜維,那就按《三國演義》說話吧。
姜維一生兩次投降,確切地說,應該是兩次跳槽吧。
這兩次跳槽,都可以說是出於無奈,而且後人似乎詬病不多。
從跳槽之後姜維的所作所為,也可以看作姜維是一個赤膽忠心的人。
01
姜維,天水郡冀城人,父早亡,事母至孝。諸葛亮攻打天水郡,姜維用計先敗趙雲,再敗孔明。
孔明認為姜維是真將才也,有意收服。於是,使用離間計,困降姜伯約。並將平生所學所得,全部傳授於他。
在諸葛亮病逝之後,姜維逐步挑起蜀漢軍事大任,接續諸葛丞相伐魏大業,屢有戰功,最後官至大將軍。
02
姜維詐降
諸葛亮兵出祁山,與曹真對陣。姜維出詐降計,賺殺曹真大將費耀。此乃兵不厭詐,各為其主。曹真學業不精,怨不得別人。
03
諸葛丞相六出祁山,姜維八次伐魏,可謂忠於蜀漢,勤於丞相囑託。
由於後主聽信宦官黃皓讒言,以閻宇取代姜維。姜維為避禍屯田漢中。
後來,魏將鄧艾 從陰平小路偷襲成都成功,後主劉禪降魏,敕令姜維投降。
姜維見手下眾將士人心思漢,又生一計。假降鍾會,策動鍾會謀反,不想機密洩露,與鍾會一起被殺。
就姜維一生,忠於蜀漢,無奈蜀漢氣數已盡。
其師父諸葛亮尚且不能完成統一大業,只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姜維亦只能勉為其難,盡心盡力而已。
但整體而言,姜維是對蜀漢赤膽忠心的人,理應值得尊重。
-
15 # 大何大何
姜維忠心赤膽應該可以這麼說吧,諸葛亮也曾經評價姜維,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有膽義!
姜維原是魏中郎將,因受同僚們的猜疑,後來投降了蜀漢。 姜維在蜀漢受到了諸葛亮的重用,諸葛亮一直在栽培他。諸葛亮和費禕相繼去世後,姜維開始執掌蜀漢軍權,他秉承了諸葛亮的遺志,繼續率軍北伐曹魏,史稱姜維北伐又叫九伐中原。由於國力損耗過大,蜀漢朝中大臣多有反對,後面不得不作罷。
司馬昭五道伐蜀之時,姜維率軍據守劍閣,阻擋鍾會大軍。魏將鄧艾趁姜維鍾會相持劍閣之際,偷渡陰平,直取成都,蜀漢後主劉禪獻城投降。姜維聽到這個訊息後,拔劍擊石,以洩心頭憤怒。不久後,劉禪也命令姜維投降,無可奈何的姜維率部下向鍾會投降了。
姜維對蜀漢就這麼亡了心有不甘。他利用鍾會的謀反之心,勸其據川而自立,鍾會同意了,於是他們一拍即合。不料,事情敗露,姜維與鍾會都被殺害。
-
16 # 文士野
姜維是不是赤膽忠心,關鍵要看物件。如果是對曹魏而言,姜維算是叛逃的人,可是對於蜀漢,對於劉禪,對於諸葛亮肯定是赤膽忠心的
首先,姜維繼承了諸葛亮匡扶漢室的遺志。諸葛亮過世後,姜維的一生,就獻給了偉大的北伐事業。三十餘年,共開展北伐十一場,平均三年一次,這其中,總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可謂是勝不驕敗不餒。
北伐,難道只是為了爭權奪霸嗎?早知道,當初諸葛亮隆中對策,提的可是匡扶漢室的旗幟。也許劉備不這麼想,但是諸葛亮至少是這麼想的。
所以姜維北伐,不僅是為自己,為了劉禪,也是為的諸葛亮未盡的理想。
其次,姜維繼承了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
其實姜維本可以選擇安穩的人生,以他的才智,要北伐成功是不容易的,可是要守住蜀漢,偏安一隅,還是可以的。畢竟歷史上偏安在川蜀大地的政權也不在少數。
況且諸葛亮過世之後,姜維所要面對的困難,不知要比諸葛亮困難多少倍。
首先在才能與威望上,姜維不如諸葛亮。當初諸葛亮可是以託孤大臣的身份接管蜀漢大權的,幾乎整個蜀漢朝廷,都依著他的意願辦事。而姜維,不過是頂著諸葛的門徒身份,還是個曹魏叛逃過來的人物,效力蜀漢。所以先有蔣琬費禕,後有權臣黃皓,處處可以掣肘。比如費禕,就經常制裁姜維軍隊,每當他要北伐的時候,給他的兵力也不會超過萬人。
不僅當權的掣肘姜維,將領們也意見不統一,比如常做先鋒的廖化,就經常抱怨姜維北伐是勞民傷財。
同時在人才上,姜維能用的人,也不如諸葛亮時期,除了夏侯霸等聊聊數人,幾乎沒什麼知名的或者成長起來的人才,而諸葛亮當時,好歹還有魏延馬岱關興張苞等人自己姜維他自己可用。
自己的人才梯隊沒上去,偏偏對手確實長江後浪推前浪,鄧艾,陳泰,郭淮,鍾會等人,一波一波,一潮一潮地起來。
所以北伐這是,要勝利基本是無望。你去做,還容易被人說你是“志大才疏”的人。
姜維就是揹著這樣的罵名,去做明知不可為的事情。
最後,姜維還繼承了諸葛亮捨身報國的風骨。我們都知道,最後連劉禪都投降了,川蜀大地,沒有幾個人想著劉氏江山,只有姜維一直想著復國大業。
-
17 # 小螺號嘀嘀的吹
姜維雖然一開始是魏國將領,但是歸降蜀漢後,對蜀漢絕對是忠心耿耿,嘔心瀝血,甚至為之付出了生命!
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不僅諸葛亮為了蜀漢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對於諸葛亮的傳人姜維,同樣是為蜀漢嘔心瀝血。姜維本來是魏華人,在諸葛亮北伐時,姜維被懷疑有異心,姜維不得已投降蜀漢。在諸葛亮去世後,姜維逐漸掌握了蜀漢的兵權,並繼承諸葛亮的遺志,繼續繼續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值得注意的是,公元263年,在蜀漢滅亡後,姜維依然在試圖恢復蜀漢,不過結果是自己被魏軍所殺。雖然本來是魏華人,但是姜維卻願意為蜀漢“死而後已”。姜維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呢?
首先,對於姜維來說,本來是魏華人,卻願意為蜀漢“死而後已”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幾點。一方面,根據陳壽在《三國志》的中記載,姜維出生於公元202年,並且幼年喪父。姜維的父親姜囧曾是天水郡功曹,時逢羌、戎叛亂,姜囧挺身護衛郡守,死在戰場。由此,姜維小的時候,還是曹魏還沒有篡漢自立,也即名義上,姜維是東漢王朝的子民。特別是姜維的父親姜囧,也是東漢朝廷下的天水郡功曹。在自己的父親戰死沙場後,姜維受賜官為中郎,天水郡參軍。
由此,在筆者看來,很可能是受到父親的影響,並且自己年少的時候還是屬於漢朝人,所以姜維很可能和劉備、關羽、張飛等人一樣,都存在忠於漢室,並希望光復漢室的心理。而對於劉備建立的蜀漢,目標就是北伐曹魏,光復漢室。公元228年,諸葛亮率軍蜀漢大軍北伐曹魏時,當時魏國隴右五郡中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百姓紛紛起事響應。也即對於姜維身邊的不少人,都對漢朝存在一定的感情,不然也不會諸葛亮的蜀漢大軍一到,就紛紛起事響應了。因為曹丕是篡漢自立,其建立的魏國很難一下子完全在影響力取代東漢朝廷。
更為關鍵的是,在諸葛亮的大軍到來時,天水太守馬遵獲得了這一訊息,並且知道各縣都響應蜀軍,所以懷疑姜維等人異心,於是扔下姜維等人,連夜隨郭淮逃往上邽。對於天水太守馬遵,之所以懷疑姜維存在異心,很有可能是姜維平時就表現出懷念東漢朝廷的行為了。綜上,結合姜維所在的時代背景,筆者認為姜維跟諸葛亮一樣忠於東漢朝廷,至少是更加認同東漢,而不是曹操、曹丕的魏國。所以,雖然自己本來是魏華人,但是願意至死都在為蜀漢效力。另一方面,姜維對於蜀漢的忠心不二,也和諸葛亮的知遇之恩存在一定的關係。
古時的人都講氣節,因為是那個時代的文化氛圍的產物。所謂士為知己者死,諸葛亮給了他知遇之恩,劉備給了諸葛亮知遇之恩。今天我們讀出師表的時候,可能無法體會到諸葛亮在文中提到“臣臨表涕臨不知所云”,那種感情。在古代知遇之恩只能用性命來報答。《三國演義》雖然有很大程度的杜撰,但是卻受到廣大群眾的好評說明什麼,華人內心還是認為仁德治天下,信義行天下。姜文在劉禪都投降了,還想著復興漢室。
-
18 # 段輝時
姜維算得上是忠心赤膽的人。
我為什麼這樣說呢?下面我們來看看姜維的生平。
《三國演義》記載:姜維,字伯約。自幼博覽群書,兵法武藝,無所不通;奉母至孝,郡人敬之。後為中郎將,就參本郡(天水郡)軍事。此時,姜維是魏國天水郡一名參將。
建興五年(227年),蜀丞相諸葛亮率軍出祁山,首次北代,大敗魏都督夏侯楙於南安後,又設計取天水、安定二郡。被姜維識破其計,姜維將計就計,敗蜀軍於天水城外。諸葛亮賞識其才幹與膽略,稱姜維為涼州上士,且想招為己用,於是巧用反間計,使姜維走投無路,最終降蜀。諸葛亮見姜維來降,大喜,說‘吾不喜得三郡,喜得伯約也’。
姜維歸蜀之後,諸葛亮把平生所學傾囊相授,兵法、戰策一一講解,悉心培養,把姜維預定為自己的接班人。姜維也被諸葛亮的高風亮節,滿腹經綸所折服。從此,死心踏地追隨諸葛亮南征北戰,忠心耿耿做漢臣。
姜維武藝精熟,智勇雙全,文武具備。隨諸葛亮五出祁山,戰功累累,拜為徵西將軍。
建興二十六年(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姜維奉命斷後,蜀軍平安退回成都。後主劉禪遷姜維為輔漢將軍,封平襄侯。
姜維繼承諸葛遺志,在他總督蜀國內外軍事期間,率領蜀軍九伐中原,取得五次勝利,給魏國從沉重打擊。
後期,蜀後主劉禪溺於酒色,信用宦官黃皓。姜維素與黃皓有隙,遭其忌,被迫以屯田之名,避禍沓中。
景耀六年(263年),魏國晉王司馬昭決定伐蜀,命鍾會領兵三十萬從駱谷襲漢中;將軍鄧艾領兵十萬從陽平取沓中。姜維先在沓中與鄧艾戰,後又到劍閣拒鍾會。鄧艾領軍從陰平小路偷襲成都,江油守將馬邈不戰而降,諸葛贍戰死綿竹,魏軍直逼成都。後主劉表驚慌失措,聽信佞臣譙周之言,開城出降,蜀國滅亡。
後主投降之時,姜維正在劍閣與鍾會相持,姜維拒往隘口,鍾會大軍不能進,糧盡將欲退兵。姜維忽接後主詔命,令蜀軍投降,將士們心有不甘,憤怒不己,撥刀砍石,但又無可奈何,姜維只得率領蜀軍投降鍾會。
姜維雖降,但心底還想要復國。暗使人與後主書,曰‘願陛下忍辱少時,臣定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他想出一計,利用鍾會對自己的賞識,挑撥鍾會與鄧艾的關係,離間二人,借鍾會之手謀殺鄧艾,再慫湧鍾會謀反,殊殺魏將,最後藉機除掉鍾會,再迎回後主劉禪,恢復蜀國。可惜計謀進行到一半時,事情敗露,姜維、鍾會都被魏將殺害。史稱姜維‘一計害三賢’。
以上都是姜維生平事蹟,姜維之心,始終為漢,幹載之下,炳炳如丹。所以,我說姜維算得上是忠心赤膽的人。
-
19 # 畫素說
在《三國演義》中,有這麼一個人給我留下了留下了無比深刻的印象,此人本為魏國參將,在諸葛亮北伐魏國時投奔蜀國,從“大魏”到“大漢”,爾後便“死心塌地”的為蜀漢效力,在諸葛亮死後蜀華人才衰落,這個人不失時機的站出來繼承諸葛亮的遺志,多次北伐魏國,以圖復興大漢,甚至在劉禪投降後,蜀漢已經滅亡之時,仍然詐降以圖復興蜀漢政權,無奈最終死在了魏軍手裡。為了蜀漢政權就如諸葛亮一般,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著實讓人佩服。(▲為蜀國付出一生的姜維劇照)
這個人就是姜維,對蜀漢忠正不二的姜丞相。
當然對於那些忠於曹魏的人來說,姜維自然是叛逆,自然不能算是赤膽忠心。但在那個時代而言忠於正統才是主流思想,而蜀漢政權就是漢室正統,曹魏屬於篡漢自然不是正統,所以姜維由魏入漢,可以說是棄暗投明、歸順正統,為報諸葛亮知遇之恩,半生苦苦堅守早已風雨飄搖的蜀漢政權,為蜀漢拼盡末了一絲力氣,自然是赤膽忠心!
其次姜維並非一開始就打算投降諸葛亮,而是在被己方營壘所拋棄後,迫於無奈之下才投降諸葛亮,可見姜維並非不忠不義之徒。姜維入蜀之時正值馬謖街亭大敗、諸葛亮北伐之戰敗局已定之際,足可見姜維並非其有心離魏入蜀。(▲諸葛亮)
姜維入蜀之後,又依附戰功和諸葛亮的提拔一起高升,直至侯拜將,做到了蜀國上將軍之位,士為伯樂者死。姜維被迫入蜀受到的是諸葛亮對他的正視和培植,與其在魏國所受到排擠和懷疑,形成了巨大的對比,或許這就是姜維對蜀漢政權赤膽忠心的緣故。(▲忠義姜維)
在加上古人對忠、義非常的看中,甚至忠義高於性命。姜維生於東漢末年,所以在姜維的內心深處,必定多多少少對漢王朝還存在著歸屬感。而劉備劉皇叔的身份使蜀漢政權具有了“正統”性。對以將“規復華夏、討賊興漢”為標語的蜀漢政權,作為東漢遺民的姜維自然是更加看中和有親切感,所以當姜維知道自己被己方營壘所拋棄的時候,對於諸葛亮的招降,姜維才會不加思索的加入進去,並且為之付出一生。
最後《三國演義》一書更多的揚漢抑魏!所以姜維對於蜀漢的赤膽忠心就被說成了忠義,對於曹魏的離開那也只是棄暗投明。
-
20 # 老王春秋觀史
《三國演義》中,姜維算不算忠心赤膽的人?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姜維起初是屬於曹魏的,諸葛亮北伐,姜維等人投降諸葛亮,從曹魏一方來看,姜維算是背叛,算不得忠心赤膽。但姜維在曹魏時間並不長,而且是在被迫的情況下投降的,因此也算不得背叛。從姜維到蜀漢直至蜀漢滅亡,姜維所做所為來看,姜維怎麼都算是一個忠心於蜀漢的人,而且是忠心赤膽。
從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太守疑之可以分析出姜維衷心的是漢室諸葛亮第一次出兵北伐兵出祁山的時候,作為官拜中郎,天水郡參軍的姜維和當時的天水太守馬遵一起在各地巡查途中,得到蜀軍前來攻打的訊息,太守馬遵不是趕緊阻止力量防禦,反而是先懷疑上了和自已一起巡查的姜維和功曹梁緒、主簿尹賞、主記梁虔等人有疑心,扔下將為等人自己先跑路了。
姜維等人隨後趕到太守馬遵所在的上邽城,可是由於太守的懷疑,城門緊閉,不讓姜維等人進城,無奈的將為等人只得連夜趕到冀縣,可是這邊也不放這幫人進城,肯定是太守傳來了訊息,不然不可能不放姜維等人進城。那麼問題來了,太守馬遵為什麼會懷疑姜維等人呢?
作為一個太守,肯定是有些能力的,不可能諸葛亮一率兵到來,首先懷疑自己的手下。那麼不僅就會讓人想到,姜維這幫人肯定在平時的言行中有一些話被太守聽到了,認為姜維幾個有投敵叛變的可能才會起疑心的。那麼只有一個可能,在平時的言論中,姜維等人表現出了忠於漢室的想法,而不是忠於曹操。作為太守肯定知道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只是一種矇騙天下人的伎倆,並不是為了恢復漢室。那麼姜維等人的忠於漢室的言論在太守看來就是危險的,諸葛亮所在的蜀漢一直以匡扶漢室,以漢室正統自居,這時來攻打天水,姜維等經常發表忠於漢室言論的這一幫人就存在隨時降蜀的可能。為了天水的安全,自然要派出隱患,所以太守才會扔下這幫人趕緊逃跑。
最終被逼無奈的姜維等人只好投降了剛剛到來的諸葛亮。也算是真正的實現了自己忠於漢室的願望。
姜維在蜀漢的一生也確實算得上是忠心赤膽從來到蜀漢陣營後,諸葛亮發現了姜維的才華,因此得到了諸葛亮的悉心培養,可以說姜維是被諸葛亮作為未來的接班人培養的。而姜維也確實不負諸葛亮的期望,一生都在為蜀漢的事業奮鬥。
從諸葛亮五丈原病逝後,北伐的大業可以說只有姜維繼承了下來,並且按照諸葛亮的遺志遺志在鍥而不捨的執行著。姜維在駐守漢中的時候,一直在做著歸化羌胡的努力,目的就是為了拉攏羌胡為蜀漢所用,藉以增強蜀漢的實力。當時作為宰相的費禕卻對姜維的做法不感冒,因此每次姜維想興兵前往,都被費禕掣肘。使得姜維每次率領的軍隊都不超過萬人,可就是這樣,姜維依然鍥而不捨的努力著。
費禕被刺身亡後,姜維獲得了督內外軍事的權利,從此,姜維開始了其一生中的十一次北伐。曾經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大勝兩次;小勝三次;不分勝負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可以說姜維很好的繼承了諸葛亮北伐的遺志。
姜維的北伐,並不是像人們想象的窮兵黷武,其實姜維和諸葛亮之所以發起北伐,一是為了匡扶漢室的遠大志向,二是為了透過北伐,使蜀漢居安思危,我們都知道,蜀漢所在的地方就是一個四面皆可防守之地,如果只是安於現狀防守的話,時間長了肯定會產生懈怠,古代為什麼那麼多割據四川的政權最後會滅亡,就是因為思創良好的防禦使得這些割據政權忘記了安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只有出兵北伐,才會使蜀漢政權產生危機感,不至於在安樂中亡國。可以說這也是諸葛亮和姜維為了蜀漢的一片苦心。
由於宦官黃皓弄權,使得姜維避禍沓中屯田,等到曹魏來攻打蜀漢的時候,姜維也是率兵在劍閣抵擋住了鍾會的大軍,可是天不遂人願,蔣舒投降,為曹魏進攻打開了缺口,鄧艾引兵偷襲成功,最後後主劉禪投降。可是就是這樣,姜維也是沒有失去對蜀漢的忠心,詐降鍾會,並且利用了鍾會的野心,鼓動鍾會叛曹,可惜最終鍾會兵敗,姜維被殺,其一心為腐刑漢室的願望也落了空。
可以說,姜維的一生對蜀漢都是忠心耿耿,直到死,還在為蜀漢復興做著自己的努力,你說姜維算不算對忠心赤膽之人?
回覆列表
在我看來,在《三國演義》裡,姜維可以算是赤膽忠心的人物。
赤膽忠心,那麼姜維真正忠心的是誰呢?是對他有知遇之恩的諸葛亮,更是恩師的遺願——復興蜀漢。這個人自從歸降蜀國,就一直盡心竭力完成這樣的使命。
有人說他歸降敵國,不說明他其心不忠嗎?在我看來,姜維更忠於自己的志向。一旦明確了志向,他就比誰都要忠心的多。更何況,姜維的首次歸降是出於諸葛亮的計謀逼迫。
其實,他的幾次歸降都有他的忠心和情義在裡面。
眾所周知,姜維在北伐大業中十分活躍,儘管許多同事並不怎麼看好這件事,甚至只給一些些軍隊士兵,但從中卻可以看出姜維將諸葛亮的遺願堅定不移地繼承下來,當做自己此生奮鬥的方向。
諸葛亮說:“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
又說:“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
對其評價甚高,而也正是姜維,苦苦支撐著搖搖欲墜的蜀國。
最後,鄧艾用計,綿竹失守。本來堅守陣地的姜維就這樣接收到了來自劉禪的歸降命令。但是此時姜維並沒有坐以待斃,他決定假意歸降,在挑撥鍾會,加大其與鄧艾之間的矛盾,希望借鍾會之手除去鄧艾,之後策反鍾會歸降蜀漢,聯合對抗司馬昭,最後藉機除去鍾會。但沒成想,鍾會保密措施這麼差,反倒自己先丟掉了性命,姜維也最終飲恨自盡。
在我看來,姜維即使在國破之際都想著如何能再令蜀國崛起的精神實在是令人敬佩。如同勾踐臥薪嚐膽,其中的酸楚並不能為人所知。
雖然他曾歸降,但結合時局和他所做出的種種努力,姜維的赤膽忠心不容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