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任克說
-
2 # 歷史趣文
問題不在於殺與不殺,而在於是否殺得人頭滾滾。
而兩者的區別,主要在於出身和敵對勢力(是誰讓我皇上晚上睡不著覺)。
出身問題漢高祖劉邦,最早是沛縣泗水亭的亭長,是從底層一步一步爬上皇帝寶座的。
唐太宗李世民,是屬於隴右貴族,祖上承襲唐國公。
可能大家會問,殺不殺功臣跟出身有什麼關係啊,這其中的區別可就大了。因為出身問題,他們更換朝代的形式就不一樣,漢高祖屬於農民翻身把家唱,唐高祖屬於是貴族間勢力的爭鬥。其結果就是,造成功臣和敵對勢力的分佈的不同。
敵對勢力先說漢高祖劉邦,漢朝在改朝換代後,原先秦的利益集團基本上被打死滅掉了,部分投降的都是被打殘了。而從龍之功的諸如韓信、英布、彭越之流,都是原先一方諸侯或者是盟友,他們手握重兵,成為新的利益集團。打完仗就要分蛋糕,沒有舊秦的敵對勢力,項羽也搞死啦,接下來的敵人在哪裡呢。那麼韓信、英布、彭越這些“功臣”,就成了影響皇權的敵對勢力了。為了鞏固自身政權,殺得人頭滾滾那也就不足為奇。
再來看看唐太宗李世民這邊,他們是屬於貴族之間的爭鬥。唐朝最有名的世家大族成為“五姓七望”,出了李世民所在的隴右李氏集團外,還有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等世家大族。即使新朝建立,也是貴族間的平衡和妥協,沒辦法把其他人全部幹掉的。而秦瓊、程咬金等功臣,有些原來是李家的家臣,有些是李世民收穫的小弟,都是屬於隴右李氏集團的人。唐太宗扶持這些功臣形成新貴,是為了平衡和壓制其他世家大族的,這些友軍,槍是不會對準自家人動手的。
類似的還有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明太祖的嗜殺成性,當然這兩例又有不同之處,但核心之處在於:功臣是否會影響皇權,會,那麼你就是敵人得死,不會,那麼我們還是好朋友大家吃好喝好。
-
3 # 崑崙山的神龍
唐太宗不殺功臣而漢高祖殺,個人認為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出身不同。唐太宗李世民是關隴貴族出身,天生身份高貴,因此天下豪傑自願投靠他們家族,要幹一番大事。投靠之日君臣關係便已確定,雙方都覺得理所應當。而漢高祖劉邦出身低微,很多開國功臣是跟他一起長大的,對他知根知底,知道他過去其實就是一個流氓混混,難免存在他能當皇帝我也能當的心思。劉邦自己也知道這種情況,因此對功臣也極不放心。
二、年齡不同。李世民登基時才二十多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他有把握能控制住功臣,掌握天下局勢,不用擔心自己死後的身後事。而劉邦登基時已經接近六十了,不知何時就要駕崩了,他在位期間用在東征西討,也是存了自己死後兒子鎮壓不住功臣的心思,因此只能自己在位期間都解決了。
三、功臣掌握的權利不同。唐朝初期功臣手中也就只有幾百親衛,很難對皇權造成威脅。而漢朝初期,好多異性王擁有各自封地,能拉出幾十萬兵馬與中央正面開戰,對皇權威脅太大。
-
4 # FrDH
唐太宗是個心黑手硬之人,連哥、弟、侄子都能殺的人,主要得位不正,當時天下還不穩定、內有藩王,兒子造反,各大世家霸佔朝堂。外有突厥。吐谷渾。吐藩等國騷擾。再殺功臣就沒人保他的皇位了,主要採取,懷柔。連親等手段。當時的功臣都是心懷敬畏。
漢高祖劉邦是黑社會出身。有些大臣功高蓋主。奪得天下後又尾巴翹起來了。殺了有利內部問題。
-
5 # 鄔斯大人
字|1613字,閱讀用時4分鐘
中國古代,對於皇帝如何處理開國功臣,歷來就是一個充滿爭議性的話題。
李世民和劉邦作為各自王朝的締造者,都是很優秀的皇帝,但是在功臣勳貴的問題上,兩人的處理方式則完全相反,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尊卑等級確立的先後順序上兩人不同。李世民的功臣多是在他做秦王時才投靠到大唐旗下,歸他調派,所以從一開始李世民和尉遲恭、秦瓊這類功臣有著明確的尊卑等級關係。一個是主子,一個是奴才,因此,當李世民成為皇帝后,臣子的內心不會有太多失衡、嫉妒的感覺,因而李世民完全可以駕馭,臣子也會比較忠心、聽話。
劉邦和功臣在創業時以兄弟相稱,關係較為平等、親近,彼此之間即使有矛盾也可以私下調解。一旦劉邦從兄弟變成自己的主子後,這種身份、地位、角色的巨大變化、轉換,一定會讓功臣短期內難以適應、接受,所以內心的失落、失衡、嫉妒也會隨之表現出來,當兄弟的矛盾變成君臣的矛盾時,臣子犧牲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所以,李世民和功臣的關係一直是尊卑等級明顯的君臣關係,劉邦和功臣則是從兄弟到君臣的轉換。
第二,人格魅力或者說品行的差異。相比劉邦的自私、虛偽、狹隘,李世民就大度、真誠多了,所以李世民優秀的品質就能使眾臣信服,可以說一定程度上,他是用人格魅力征服了身邊人。但劉邦個人的品性顯然不如李世民,所以當他成功後,身邊有一些人對他提出質疑、不服管教就很正常,那麼劉邦只能透過非和平的手段予以處理。
第三,為君者個人能力的不同。劉邦最大的能力在於識人用人、心機頗深,政治手段也比較高明,但是軍事和領導力上就顯然不如李世民了。李世民不僅會識人用人,而且軍事能力和領導能力都非常突出,雖然他的成功也離不開武將謀士,但他自己始終處於一個主導的地位,沒有過分依賴武將、謀士,因此李世民的功臣在功績方面,沒有功高震主的情況出現,因此彼此的關係就比較和諧。
打天下時更多是靠武將,李世民本身就是一個武將,所以他在能力方面就可以壓制住那些驕兵悍將。然而劉邦在戰時對於謀士、武將的依賴很高,特別是軍事才能以及領導力上,他都不及韓信,所以他的處境就比較危險,功高震主的情況一旦出現,他的權威和地位已經受到了質疑。
第四,胸懷、氣度上的差距。李世民比較包容,氣度不凡,他不僅對自己的功臣比較包容,也對隱太子李建成的舊部比價包容,所以那些曾經對他不滿的人也能被他折服。當大唐征服草原民族時,因為善待、包容曾經的敵人,所以他有了“天可汗”的美稱,反觀劉邦,他能做到這一點嗎?不行。劉邦的氣量狹小注定了他在當皇帝后不會與臣共享富貴。
第五,原生家庭、成長環境對於個人後天成長的作用與引導。李世民是貴族出身,其見多識廣,在隋朝為官時就已經對政治的複雜性有了客觀的瞭解。所以他對權力、地位、財富的認識上就比較自然,就和現在的富二代是一個道理,不缺錢和地位,所以對於財富等的渴望上沒有那麼突出。
但是完全從最底層出身的劉邦就不同了,因為貧窮、卑微,所以對於財富、權力、地位的貪婪、渴望是絕對要高於李世民這樣的公子哥的,所以一旦這樣的人有了機會,他一定會拼命去得到這些,因此一旦有人威脅他享受這些時,他自然不會同意。
所以千萬不要忽略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後天成長的影響。
第六,時代環境的差異所造成的儒家等級觀念影響力大小的不同。劉邦出生在戰國後期,當時道家、法家、儒家思想並存於時,雖有周朝確立的社會等級制度,但並沒有儒家思想作為統治思想後所確立的等級制度那樣森嚴。真正的儒家思想成為國家意志是在漢武帝時期,在這之後儒家思想確立的非常嚴格的社會尊卑等級制度才算是在全國正式被確立了下來。因此八百多年後的唐朝,人的尊卑等級意識就非常強,所以君臣之道的遵守上也是要絕對優於漢的。
第七,政治制度不同所造成的對皇權約束力大小的不同。漢初是分封制,劉邦的異性功臣很多被封王,其在各自的封地內擁有對軍事、政治、經濟的很大的控制的權力。所以韓信這樣的諸侯王和劉邦的等級、權力大小差異並不是非常明顯,這就意味著劉邦對他們的控制力比較弱,也就是說諸侯王對於劉邦的威脅很大,畢竟他們有自己的軍隊啊。所以漢高祖之後才有七國之亂、廢封削藩,面對這樣的臣子,換了哪一個皇帝都睡不安穩,殺他們也是可以理解的。
唐朝時期,國家已經有了成熟的郡縣體制模式,中央集權做的肯定比漢朝強很多,皇帝對於皇權的控制能力上肯定也要強於漢代。李世民的功臣們只是一個臣子,即使有人被封王封侯,那也是虛職。所以即使他們想造反也沒有那個實力和資本,同是功臣,但是李世民和劉邦的功臣的地位、權力等有著巨大的不同。所以李世民不用擔心臣子會造反,而且憑藉李世民的能力和品德,誰又會反呢?
因此,李世民和劉邦對於功臣處理方式的差異也就不難理解了。
-
6 # 老王來談古說今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殺功臣的事屢見不鮮,古代有一句話叫“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所謂功高震主、莫須有的罪名見得是太多了。其實一個開國君主殺不殺開國功臣,並不在於皇帝本身,而跟當時的所處環境所決定的。劉邦處於李世民的境地下,很可能不會殺功臣;李世民處於劉邦的境地下,可能也殺功臣。
唐太宗為何不殺功臣而漢高祖殺?我覺得可以從下面幾方面分析。出身不同。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隋朝的貴族,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見識廣,氣量自然也不會差到哪裡去,所以能容忍下屬,下屬立的功勞越多,他們感到的是欣慰,高興,反過來看漢高祖劉邦是亭長出身,官職卑微,是從底層崛起的,難有容人之量。
自信心。唐太宗李世民是個十分自信的人,雖然自己的手下戰功無數,但自己有足夠的信心能夠駕馭他們。李世民是個文武雙全的人,當了皇帝以後都曾多次御駕親征,經常衝鋒陷陣,武藝十分高強。而劉邦卻沒有這個自信,他雖然能夠識人,但是這些人他駕馭不了。
屬下。唐太宗的屬下都是屬於情商高,有自知之明之士。秦瓊在唐太宗掌權時候已經退休了,李靖本身就非常謙虛,所以李世民對他們也很放心。而劉邦手下這幫人,韓信了,彭越了,英布了,他們都實力強勁,又野心勃勃,拿韓信來說,滎陽之戰,劉邦被包了餃子,韓信眼瞅著就不救,在垓下之戰前,韓信與彭越就是不攻擊項羽,直到劉邦許以高官厚祿,倆人才行動。劉邦稱帝后不殺他們才怪。
劉邦有硬傷,他就是目光太短淺,手段不高明。試想他能夠很好的籠絡好韓信,彭越等人,那麼後來再與匈奴的決鬥中,讓這些人領兵打仗,說不定漢朝就不需要忍到漢武帝時候才出手,以韓信的能力,彭越的機動性,匈奴單于雖然厲害,恐怕也不是他們的對手。
所以,李世民不殺功臣,並不是因為仁慈,而是因為沒有對他可造成威脅的臣子,劉邦殺功臣也是形式所迫。
回答完畢。
讓我們一起探討歷史。
-
7 # 大悟龜說國學
我個人認為像唐太宗、趙匡胤、劉秀、劉備等他們能善待功臣,而劉邦、雍正、朱元璋、勾踐等不能善待功臣,原因取決於幾點:
1,年齡問題,2,出身問題,3,性格問題,4,功臣自身問題。
1,年齡問題,先說說年齡問題,主要是開國皇帝如果打下江山年齡已經很大的,但是主要功臣年齡不大,為了給子孫後代留下一個好治理的江山,就需要把影響下一代皇帝的功高震主的大臣在自己有能力的時候殺掉,以免影響繼位新君。朱元璋、劉邦都有這個原因。
2,出身問題,比如劉邦的出身就是個鎮長,跟著他打江山的人大多都是一個階級的人,所以打下江山後,劉邦認為他們都有能力像他一樣會當皇帝,所以,劉邦就要殺死這些有可能會做皇帝的功臣。因為他們的能力、實力和經驗在劉邦看來也具備。成人的世界裡政治家的世界裡只有實力,沒有對錯或者道德,所謂道德是儒生所為。真正政治家只有實力和結果,沒有對錯。朱元璋也一樣,所以他們的出身貧賤,就會不自信,就會更加珍惜自己所得到的東西,所以他們寧願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留下罵名,也不願意自己的江山出現動亂的可能。所以出身貧賤的皇帝功成身退後,就會更加肆無忌憚殺戮功臣和防範於未然。
3,性格問題,做為朱元璋和劉邦,他們性格中的猜疑成分很深,所以疑心病很重,所以這種領袖,跟著他們打江山的時候他要用你,但是功成身退時他就會疑心病更大,所以這個時候就是到了退隱山林的時候,如果功臣不退,那就只能等死。
4,功臣自身過於功高震主,過於功高自居,比如太宗時候尉遲敬德因為過於自高,要不是太宗敲打點醒他,估計將來就是個死,像年羹堯一樣。越是高位的人越要落落大方、謙虛低調,隱藏自己。
-
8 # 老梁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有過研究!
唐太宗為何不殺功臣而漢高祖殺?這個問題其實在老梁看來是無法比較的,畢竟兩個人兩個不同的時代背景和性格特徵,很多東西都不太好說,但是如果咱們娛樂一下放在一起比較的話,老梁就給大家講講這裡面的條條框框:
一、身份地位不同唐太宗李世民嚴格來說和漢高祖劉邦有著非常明顯的區別,那就是劉邦是大漢的開國皇帝,而李世民不是。所以說劉邦面對的局勢就和李世民完全不同了,劉邦這一幫陪打打天下的功臣們,本來就和劉邦這個“地痞無賴”性趣相投,而且年齡相差不大,所以劉邦在世的時候還可以鎮得住這群老臣,等劉邦一死,這群位高權重的老臣們看就不一定把儲君放在眼裡了,這天下可就不一定姓劉了,所以劉邦肯定得為後人著想,這群老臣有些就不得不除了,比如韓信,蕭何等,張良比較知道進退,很早就溜了,倒是不用老劉擔心了。
但是李世民可不一樣,開國皇帝是李淵,李世民上位的時候可還年輕,沒有什麼開國老臣位高權重威脅他(畢竟玄武門一搞,該弄死弄走的都差不多了),所以他當然就不會下手了,這點就和劉邦沒法比,開國皇帝嘛,最後哪個不是滿手的鮮血,不光有敵人,還有功臣呢(比如明太祖朱元璋)
二、個人性格差異這一點大家應該都能想明白,李世民可是非常非常愛惜自己名聲的一位皇帝,殺兄奪位已經讓他很難受了,就更別說再大殺功臣啥的了,他禮賢下士還來不及呢;這一點老劉就不行,劉邦亭長出身,而且極具江湖痞氣,他哪裡管這些,凡是對自己不利,對自己的劉氏江山不利的,他都會心狠手辣,除之後快,這是個人性格差異,就註定處理結果不同!
三、所處環境有異正所謂老子英雄兒好漢,這李淵很厲害,生出的孩子就都很強(建成、世民、元吉),而李世民的孩子也不差,很早的太子直接被老李除去了,他哪裡鬥得過李世民,而接下來的李治其實也不是個善茬,很低調內斂的一個狠人;劉邦的孩子就不行了,他本來也就是個地痞,孩子劉盈好是好,就是太仁弱,後來還被呂后給控制了政權,所以說劉邦得幫自己的孩子啊,一方面保護戚夫人的孩劉如意,一方面打壓呂雉,一方面還得提防開國老臣,沒辦法,只能殺!殺掉一切有威脅的人,這才是王道!
所謂時勢造英雄,情勢逼人之下,都沒辦法,沒有什麼帝王就是特別嗜殺的,很多時候對老臣下手也是沒辦法, 就像朱元璋一樣,為了自己的天下,犧牲別人,人都是自私的,這點無可厚非!這也就是李世民和劉邦的幾點區別,對此,你又怎麼看呢?
-
9 # 小小小百科全書
李世民雖然不是開國皇帝,但本質上和開國皇帝也差不多。整個唐朝江山有一大半是李世民打下來的。而李淵又在位時間太短了。所以說李世民是開國皇帝勉強也說的過去。李世民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一位著名的皇帝,雄才大略自然不必多說。單單就是對待功臣這方面確實做的可圈可點。歷朝歷代開國功臣都避免不了“鳥盡弓藏 兔死狗烹”的下場。過分一點的比如明朝朱元璋。差點把功臣都殺光了。好一點的宋太祖趙匡胤也是“杯酒釋兵權”奪走了大將們的所有權利。唯獨李世民一人。在建立唐朝之後幾乎就沒有殺過功臣。李世民是一個狠人。他殺兄弒弟,搶了嫂子和弟媳充入後宮,兒子女兒也沒少殺。但就是開國功臣從沒有主動殺過。而且還締造了君臣相合的佳話。
李世民不殺功臣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有三。第一、李世民需要功臣們或者說他們的家族統治唐朝的天下。李世民由於出生勳貴,也就是所謂的世家大族。而李世民家族造反也是得益於其他世家大族的支援。所以說造反成功之後李世民必定要讓出部分利益給他們。而李世民時期的開國功臣大多又出自於世家大族。所以李世民為了唐朝的穩定只能溫水煮青蛙,而不會大肆殺戮。再說了隋唐時期世家大族的力量可是連皇帝都十分害怕的。唐朝時期氏族排名。李世民的李家竟然也只排名第二位。由此可見當時世家大族的能量有多麼巨大。
第二、唐太宗野心很大。在他眼裡還有無數的敵人需要征服。“飛鳥盡良弓藏”如果“鳥”還有很多的話,那麼“弓”也就不需要藏了。唐朝統一之後再李世民看來突厥、土谷渾、高句麗、吐蕃、新羅、百濟等異族都是自己的敵人。都需要自己去征服。皇帝之所以殺功臣就是因為四海昇平沒有敵人怕功臣造反。而李世民是一個要征服世界的男人。所以永遠都不會缺少敵人。自然功臣們一直都會有用武之地。
第三、李世民自信可以鎮壓一切。而且李世民在繼位的時候非常的年輕。他還有漫長的生命來統治這個國家。而劉邦則不然。劉邦建立漢朝之後歲數就已經不小了。古代人都短壽。劉邦也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多久。他有自信可以鎮壓功臣們。但是他不敢保證他的繼承人能不能夠鎮壓那些驕兵悍將。所以他需要掃平一切的安全隱患。作出屠殺功臣的事也就不足為奇了。
除此之外,劉邦是一個草根出身。草根出身相對來說由於早前的經歷。他們十分的沒有安全感。對於他們來說喜歡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草根出身的皇帝都非常的狠。比如劉邦,再比如朱元璋。兩個人殺起功臣來一個比一個狠。之所以會這麼做就是因為患得患失。劉邦這種人有能力不假。但是格局方面對比李世民這種貴族出身就要小很多了。因為劉邦低賤的出身導致他對權利的渴望達到了極限。在沒有奪取天下的時候他們可以容忍部下分割他的權利。因為別人需要替他打天下。一但奪取天下之後劉邦這種帝王第一反應就是收權。因為他就是造反出身的,所以十分明白權利的可怕性。造反的人也時時刻刻防止別人造反。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劉邦奪取天下後第一時間就是誅殺異姓王。之後更是立下規定“非劉姓不得封王”。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劉邦實際上是很沒有安全感的。一個沒有安全感的皇帝作出屠殺功臣大肆收權的行為也就不難理解了。
-
10 # 東方史證
漢高祖殺功臣、唐太宗不殺功臣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漢高祖殺功臣的原因。
劉邦殺的這些功臣都是從劉邦的死對頭項羽那邊跑過來的,出身就有問題;在楚漢戰爭中都立下了赫赫戰功,但又有接受指揮不很痛快的過節;彭越英布韓信又有封建社會之大忌造反的問題或嫌疑;所以劉邦呂后決定殺他們。而且後來劉邦對肖何、張良也不放心;劉邦臨死前還命令陳平去殺掉忠心耿耿的樊噲。這說明劉邦感到自己駕馭這些功臣名將都有阻力。而他的兒子劉盈儒弱,本想廢了他的太子之位,但呂后張良請到商山四皓力保,才作罷。他更擔心劉盈難以駕馭開國功臣名將。特別是劉邦48歲造反,54歲當皇帝,覺得自己年令大了時日不多,應及早處理開國功臣名將,為年少兒子接班掃清障礙。劉邦考慮的首要問題是兒子接班江山永固。劉邦殺功臣並不是韓信說的“狡兔死 丶良狗烹 ,飛鳥盡、良弓藏”,天下打平了用不著功臣良將了,才殺他們。而是怕他們不服駕馭甚至造反才殺他們。
李世民不殺功臣的原因。
一是因為開國功臣名將都是鐵桿。唐朝開國皇帝李淵時間很短。透過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當皇帝,功臣名將都是自己的鐵桿,直接一起出生入死。而且唐朝建立後,功臣名將不直接管軍隊,只是有戰事時,選將掛帥,將帥對朝廷構不成威脅和危險。功臣名將被優養起來,沒有造反可能。所以沒必要殺功臣。二是李世民當上皇帝時春秋正盛年青力壯春風得意雄心勃勃。李世民28歲當皇帝。當皇帝后集中精力,集中人才,依靠這些功臣名將安邦治國平定天下。這麼年輕,根本不可能考慮百年以後的事情。不存在功臣名將不聽駕馭不聽後世皇上駕馭的問題。所以沒有必要殺功臣名將。
回覆列表
漢朝和唐朝都是我們中國歷史當中的兩個偉大王朝,而其締造人劉邦和李世民也是大家經常討論的物件。但是王朝的建立都離不開團隊的合作,而劉邦締造漢朝時就是藉助了很多人的力量。不過俗話說能夠同患難但卻不能同富貴,在成功建立王朝以後,劉邦開始了清掃。對此很多人都會將劉邦和李世民進行對比,都認為李世民不殺功臣為什麼劉邦卻要殺?實際上這和當時的環境以及人物性格有關。
李世民李世民跟隨自己的父親起兵,一路上靠著手下的能人異士披荊斬棘,最後幫助父親建立了唐朝。但是李世民原本是不能當皇帝的,而皇位也是來路不正。而之所以李世民不殺功臣和這個有關,首先建立唐朝時的那些功臣們一開始都不屬於皇家班底,因為李世民還不是皇帝。其次當時李世民仍然需要手底下的人對他支援,所以他籠絡大臣還來不及,又怎麼會去殺呢?
性格李世民是比較自信的性格,他認為一個成功的皇帝應該是能夠做到駕馭自己手下的人。再說李世民是貴族出身,從小就感受和體會到了階級之間的難以跨越。所以他對誰都有著天然的威壓感,再加上他不屑於用殺功臣的方式來鞏固自身的王權,他認為獎勵制度才是令人信服的方式。
劉邦劉邦是漢朝的締造者,同時也是和秦始皇同一時期的人物。他感受到了秦朝時期的慘絕人寰,因此才會走上謀反這一道路。也就是說劉邦是當時的受害者,而且也是那些貧苦百姓的代表。所以當他成為皇帝以後,一時也無法轉變自己的身份。同時他在建立漢朝以後,所採取的制度是郡縣和分封同時進行。這麼一來他很難不會擔心這些諸侯們以後會不會反叛,畢竟在漢朝之前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
性格劉邦的性格是敢於用人,而且懂得用人。但是正因為對於手下人的足夠了解,所以才能明白手下人的厲害之處。剛從平民搖身一變成了皇帝,這種巨大的權力誘惑誰又捨得放棄呢?所以留劉邦殺功臣,真的是因為害怕手下人背叛他。也許劉邦活著的時候還能鎮住場面,但是他死了之後如何保證江山不會易主?所以劉邦必須殺了這些功臣以絕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