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國學小陳

    在東北王張作霖的奉系裡,有一員將領和張學良亦師亦友,最後卻背叛了張作霖,他就是讓張作霖、張學良父子又愛又恨的郭松齡。

    郭松齡出身遼寧瀋陽,據說是唐朝名將郭子儀的後人。當時東北有俄國和日本的駐軍,被當地人不喜,統統稱為俄國鬼子、日本鬼子,郭松齡因身材魁梧,又衣著樸素,外貌上與當時的白俄士兵相仿,因而得了一個外號“郭鬼子”。

    張學良小時候就在奉軍總部與郭松齡見過面了,郭松齡為張學良講了東北的地大物博,以及當時的東北被日俄兩國瓜分資源的現狀,在張學良心中埋下了一顆自強的種子。青年時期的張學良好折騰,最後被老江湖張作霖拿話套住,進入了奉軍自辦的陸軍學校講武堂學習。緣分讓張學良與教官郭松齡又一次見面了。在講武堂裡,郭松齡不但教給少帥先進的軍事知識,還給他灌輸救國救民的道理。

    張學良本來就有正義感,對西方的先進思想也不排斥,兩人逐漸成為亦師亦友的關係,連張學良的夫人于鳳至和郭松齡的夫人韓淑秀也變得情同姐妹,韓淑秀遇到經濟上的困難,于鳳至也二話不說,用自己的私人財產幫助她。

    在講武堂,郭松齡對所有學員一視同仁,要求嚴格。漸漸地,張學良身上的少爺脾氣少了,學會了嚴於律己。又天資聰慧,得郭松齡傾囊相授,軍事知識和素養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畢業後更把郭松齡調到自己麾下,一起操練新軍,整頓軍紀。

    奉軍的錢袋子在王永江這個財神的打理下,變得日漸豐盈。張作霖野心也隨之變大,把目光望向了關內。在總參謀長楊宇霆的策劃下,發動了第一次直奉戰爭,這場仗也是一塊試金石,在直系軍隊先進的戰術和猛烈的大炮轟擊下,奉軍老牌部隊節節敗退,折兵損將、慘不忍睹。

    在山海關前,還是張學良和郭松齡的三八旅頂住了壓力,一番苦戰後,粉碎了吳佩孚的直軍攻佔奉天的計劃,最後兩軍議和。張作霖休養生息後,發動了號稱復仇之戰的第二次直奉大戰,郭松齡率所練之新軍勢如破竹,一鼓作氣打到秦皇島,此戰以奉系的勝利而告終。

    這兩場有名的大戰展現了郭松齡卓越的軍事才能,也奠定了郭松齡在奉軍中的地位。深受老帥、少帥父子倆的器重和信任。郭松齡字茂辰,張學良人前常說郭茂辰就是我,我就是郭茂辰,足見其厚愛。張學良後來還為郭松林爭取到統領奉軍最精銳的七萬新軍的權力。張學良不在天津的時候,整個軍團郭松齡一人說了算。

    郭松齡身居高位,軍事指令也下達通暢,無人掣肘,按理說應該心滿意足才是。不料郭松齡卻暗中聯絡馮玉祥、李景林,打著清君側、擁立張學良的口號,徹底背叛了奉軍,並通電全國。郭松齡為什麼會反張作霖?爭論一直不曾停息。在小陳看來,不外乎有以下幾點。

    一、與楊宇霆的私怨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奉軍新軍裡一直分為兩派,一派是郭松齡為代表,在國內陸軍學校畢業的陸大派,另一派則是在日本陸軍學校畢業的留洋派,像楊宇霆、姜登選、韓麟春都在此列,兩派因軍事理念的差異一直看對方不順眼。而且楊宇霆一直建議張作霖挺進關中,統一全國,迎合了張作霖的野心。而郭松齡卻希望奉軍可以好好經營東三省,華人不要自相殘殺。

    第二次直奉大戰以奉軍大勝結束。張作霖把各個省封給手下,其中把安徽封給楊宇霆,山東封給張宗昌,把江蘇封給姜登選。而此戰最大的功臣郭松齡卻什麼也沒得到。趾高氣揚的楊宇霆和落寞的郭松齡,成了讓兩派的矛盾迅速激化的鮮明寫照。其實張作霖是把郭松齡與張學良捆綁一起。等張學良徹底接班那一天,郭松齡在整個奉軍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惜他沒等到這一天。

    二、新舊兩派的矛盾

    張作霖團隊裡有兩種人,一種是當年一起刀口舔血的把兄弟,這些把兄弟為張作霖的崛起提供了巨大的助力,深受東北王的信任。隨著歷史車輪的轉動,他們陳舊的作戰思路和帶兵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戰爭的要求了,第一次直奉大戰的潰敗就說明了這一點。

    而新派則是張作霖蒐羅來的各處人才,以王永江、楊宇霆為代表。他們在軍事、政治、經濟各方面進行著革新,讓張作霖愈發器重。兩派的矛盾也在日益激化當中,不過郭松齡確是一個例外,他雖身處新派,但因其性格剛直、自尊心過強,落得個兩邊不討好,孤家寡人一個。

    三、民族大義

    郭松齡曾經參加過孫中山先生的隊伍,對三民主義很是認同。他的夫人韓淑秀也是同盟會會員。郭松齡有一顆救國救民之心,在得知了張作霖在日本大量採購軍火、準備大打內戰的訊息後。郭松齡很反感。

    四、性格偏激

    郭松齡自尊心太強,不削與人交往,被楊宇霆擠兌後,兩人關係變得勢如水火。張學良居中調停,請兩人坐下來一起吃飯,郭松齡聽說楊宇霆也要到場,不顧張學良的好意,憤然缺席。

    後來直奉大戰,郭松齡在作戰部被姜登選擠兌,竟然違抗軍令,擅自帶走部隊。戰場抗命,已經形同造反,可以就地槍決的。不過張學良卻沒有處罰他,只是找到他讓他把作戰部隊帶回去。後來郭松齡在背叛奉軍以後,把姜登引誘出來殺害了。後來楊宇霆失勢,郭松齡手握7萬精銳的兵權。按理說應該大氣一點,他卻在火車站當面譏諷楊宇霆,像一個報復成功的孩子。

    雖然郭松齡反叛奉軍前期節節勝利,可簽訂合作密約的另外兩方,馮玉祥、李景林卻不想真的和郭松齡合作。最後兩方居然為了爭奪利益自己打了起來,讓郭松齡後院失火。再加上張學良用飛機發布傳單,傳單裡有一句“吃張家飯,不打張家人”足顯張學良之才智,令反戰情緒在郭松齡的軍隊裡迅速蔓延。幾件事兒疊加起來,註定了郭松齡的敗局。

  • 2 # 老劉侃講壇

    郭松齡反奉的兩大元兇實際是兩大人物,第一個人物是孫中山,第二個人物是張作霖。可以說,這兩個人物對郭松齡的影響,就是郭松齡最後造反的根源。

    先說孫中山。郭松齡早年追隨過孫中山,接觸過“世界大局、社會潮流”之類的新知識,他仰慕孫中山,甚至在骨子裡他嚮往共和。所以,即使郭松齡後期一直在舊軍閥中,但他實際上卻是一個新式人物。換句話說,郭松齡這廝,是開過天眼的。也正因此,最終,郭松齡造反時,甚至都不覺得自己是造反,而是基於民族大義之舉!這個我們今天暫且不討論。

    可以說,孫中山的思想就相當於一顆種子,這顆種子種在郭松齡的心裡,郭松齡的反奉,有一半力量來自這顆種子。如果說這顆種子是白色的,那麼接下來這顆種子就無疑是黑色了。沒錯,這顆種子,正是張作霖。

    郭松齡跟了張作霖以後,一直不被看中,這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就與他早年跟隨孫中山有關。因為張作霖不看重郭松齡,所以郭松齡的的軍旅並不順利。這種抑鬱不得志的狀態有了戲劇性逆轉是在他收了一個特殊學生以後開始的。

    人有的時候就是如此,運氣來了門板都擋不住。在東北講武堂任職時,郭松齡一不小心收到一個學生,這個學生不是別人,正是少帥張學良。正是在遇見他以後,郭松齡才開始借船出海,扶搖直上。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郭松齡的軍事才幹就是他的準備。張學良在發現他的軍事才幹以後,如獲至寶,尤其兩人還如此地“臭味相投”,這叫什麼,緣分啊,估計張學良和郭松齡如果有男女之分,兩人絕對是一對璧人。不過,同性也沒關係,也有很多種可能嘛。於是,兩人亦師亦友亦哥們地混著,後來,兩人都覺得這不夠,於是乾脆結拜了兄弟。

    張學良在講武堂畢業後,隨即被張作霖委派為衛隊旅旅長。其上任後的第一件事,便是將郭松齡調為衛隊旅參謀長併兼任第二團團長。隨著張學良在父親的提拔下一路高升,從團長旅長到軍團長,軍中細務完全交與郭松齡打理,並給予完全信任,口頭禪是:茂宸即我,我即茂宸。郭松齡坐了火箭筒一直直升以後, 其勢頭可謂如日中天啊。他與張學良的關係,自然也就越發好了。但兩人關係好了以後,郭松齡對張作霖的態度並未發生轉變。心理學上有個“首因效應”,大意是第一印象很難被改變,郭松齡這種天生有情結的人就更加如此了。

    郭松齡始終覺得,自己能逆襲,張作霖的五虎上將之一,全靠張學良的賞識,與張作霖一毛錢關係也沒有。

    但按理說,張作霖再怎樣也是張學良的老子,而且張作霖與張學良屬於一個派系,他沒有什麼理由去背叛張作霖。

    分析一個人的行為,往往需要從性格入手。郭松齡這個人的最大特點,就是理想主義,這個不難理解,就是心理學層面上講的追求完美,表現就是強迫症。

    郭松齡這個理想主義者,用他的理想忽悠別人跟著他幹大事,他就要做好被理想欺騙的準備。他的理想主義,就是讓奉系軍閥變成孫中山宣揚的那種“共和”。正因為此,所以,當郭松齡看到奉系內部的各種獨裁、爭權奪勢、貪汙、齷齪時,他萌生了改變這一切的想法。他的改變方式是:把張作霖幹掉,讓他兒子張學良坐第一把交椅。

    這個邏輯其實本身就有問題,要知道當時奉系的腐敗等問題,已根本不是換個帥能解決的了。所以,郭松齡即使反成功了,也註定是痛苦的。換句話說,他根本不瞭解那個時代,更不曉得在亂世最大的遊戲規則就是毫無規則。

    反心已起,萌生了想法之後,接下來就是等一個合適的時機行動了。這是古往今來所有造反者都知道的。

  • 3 # 水木快快刀

    郭松齡(1883-1925),字茂宸,漢族,出生於遼寧省瀋陽市東陵區深井子鎮漁樵村,是唐朝名將汾陽王郭子儀的後裔。奉系著名愛國將領之一。

    郭松齡倒戈反奉原因有四:

    一、與楊宇霆的私怨

    奉軍新軍裡一直分為兩派,一派是郭松齡為代表,在國內陸軍學校畢業的陸大派,另一派則是在日本陸軍學校畢業的留洋派,像楊宇霆、姜登選、韓麟春都在此列,兩派因軍事理念的差異一直看對方不順眼。而且楊宇霆一直建議張作霖挺進關中,統一全國,迎合了張作霖的野心。而郭松齡卻希望奉軍可以好好經營東三省,華人不要自相殘殺。

    第二次直奉大戰以奉軍大勝結束。張作霖把各個省封給手下,其中把安徽封給楊宇霆,山東封給張宗昌,把江蘇封給姜登選。而此戰最大的功臣郭松齡卻什麼也沒得到。趾高氣揚的楊宇霆和落寞的郭松齡,成了讓兩派的矛盾迅速激化的鮮明寫照。其實張作霖是把郭松齡與張學良捆綁一起。等張學良徹底接班那一天,郭松齡在整個奉軍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惜他沒等到這一天。

    二、奉系軍閥新舊兩派的矛盾

    張作霖團隊裡有兩種人,一種是當年一起刀口舔血的把兄弟,這些把兄弟為張作霖的崛起提供了巨大的助力,深受東北王的信任。隨著歷史車輪的轉動,他們陳舊的作戰思路和帶兵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戰爭的要求了,第一次直奉大戰的潰敗就說明了這一點。

    第一次直奉戰爭後,奉軍內部逐漸形成了“老派”、“新派”。老派是奉軍中的實力派,絕大多數都是和張作霖一起出道的結拜兄弟,成員有張作相、張景惠、湯玉麟、孫烈臣、吳俊升,這些人在奉軍中都擔任軍政要職。新派分為“士官”派和“陸大”派,都是軍校出身的人,“士官”派大多是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的,以楊宇霆為首腦,成員有姜登選、韓麟春、於珍、常陰槐、王樹常、於國翰、邢士廉等人,這些人對楊宇霆甚為依賴,視楊為“智囊”、“精神領袖”。

    而新派則是張作霖蒐羅來的各處人才,以王永江、楊宇霆為代表。他們在軍事、政治、經濟各方面進行著革新,讓張作霖愈發器重。兩派的矛盾也在日益激化當中,不過郭松齡確是一個例外,他雖身處新派,但因其性格剛直、自尊心過強,落得個兩邊不討好,孤家寡人一個。

    三、民族大義

    郭松齡曾經參加過孫中山先生的隊伍,對三民主義很是認同。他的夫人韓淑秀也是同盟會會員。郭松齡有一顆救國救民之心,在得知了張作霖在日本大量採購軍火、準備大打內戰的訊息後。郭松齡很反感。

    郭松齡敢於起兵反奉,不僅因為他是一名民主革命者,與張作霖等舊式軍閥有本質區別,同時也與張學良的充分信任和縱容有著密切的關係。張學良秉承父親張作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作風,對郭松齡有著超乎尋常的信任,這在奉系集團內部早已成為美談。因此當郭松齡“對張作霖的軍政措施,時常表示不滿”時,張學良對郭松齡則“每表同情”,並不加以制止。

    四、性格偏激

    郭松齡自尊心太強,不屑與人交往,被楊宇霆擠兌後,兩人關係變得勢如水火。張學良居中調停,請兩人坐下來一起吃飯,郭松齡聽說楊宇霆也要到場,不顧張學良的好意,憤然缺席。

    後來直奉大戰,郭松齡在作戰部被姜登選擠兌,竟然違抗軍令,擅自帶走部隊。戰場抗命,已經形同造反,可以就地槍決的。不過張學良卻沒有處罰他,只是找到他讓他把作戰部隊帶回去。後來郭松齡在背叛奉軍以後,把姜登引誘出來殺害了。後來楊宇霆失勢,郭松齡手握7萬精銳的兵權。按理說應該大氣一點,他卻在火車站當面譏諷楊宇霆,像一個報復成功的孩子。

    郭松齡的這場兵變,雖說出發點是為了救國救民,消滅內戰,不過不難發現雙方背後有日俄兩國的影子浮現。

  • 4 # 歷史早知道

    張作霖之所以能從一個綠林成為“東北王”,並不是他對東北有著強有力的控制權,而是他實際上是作為各方利益妥協的最終一個結果。他的背後是無數人藉著他的名義去實現自己的個人目的,特別是日本人,還是東北四分五裂的各方的勢力。

    無論從做人做事上,還是思想上,郭鬼子郭松齡其實原本就和張作霖不是一路人。

    郭松齡反奉真是原因

    一、郭松齡和張作霖思想的偏差

    郭松齡有著自己的想法,他更信奉武力。他信奉軍隊的紀律和戰鬥力,郭松齡的情商不高,偏孤傲。而張作霖信奉的是“江湖不是打打殺殺,而是人情世故。”張作霖做事不會在一個點上去糾結,鑽牛角尖。他懂得進取,更懂得妥協。

    第一次直奉之戰,使得張作霖意識到,他們江湖的那一套再往以後就不行了,以後再進取,靠的是槍桿子,是自己的軍隊的戰鬥力。

    二、當了張學良的擋箭牌

    也是第一次直奉之戰,使得郭松齡在軍中徹底冒頭了。如果有未來,郭松齡的做法本質上就是某個選項。但是張作霖考慮得更多的是,把郭松齡這杆槍留給張學良來使用。這個做法本質上和千百年來有為的帝王做法都一樣。

    在很多場合下,郭松齡的成功代表的不只是自己,而是代表張學良。所以他雖然功勞很大,但是卻集中了別人的矛盾,還得不到相應的獎賞。

    張作霖可以培養張學良,為以後接自己班做準備,另外也是希望張學良能夠靠過硬的軍功,去在奉軍中,乃至整個東北形成強有力的威信。

    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郭松齡實際上非常尷尬。因為他幾乎吸引了奉軍中所有其他勢力的敵意。別人對張作霖如此捧張學良心裡即便不滿,但是也不便表達,所以把矛頭針對郭松齡是再說難免的。

    三、對東北規劃發展理念的矛盾

    另外郭松齡在對東北的發展理念上,和張作霖是有很深的矛盾的。

    郭松齡是反對張作霖入關逐鹿中原的,奉軍本質上除了自保以外,還有擔負守邊的責任,更何況日俄都早就對東北虎視眈眈?一旦奉軍開拔關內,東北空虛容易引狼入室。但是張作霖在當大元帥的路上,實際上也是無法回頭的。因為軍閥的本質決定了他不可能偏安一隅的,自己不努力往前拱,不斷給追隨自己的手下人帶來新的利益點,各種矛盾就會叢生,別人就會搞到他的頭上,久而久之東北王實際上是坐不穩的。

    如果軍閥們都偏安一隅,不去擴大地盤是實力,也就沒有民國軍閥混戰的亂象了。

    四、奉軍派系的矛盾

    和楊宇霆、姜登選之間的矛盾本質上是兩個派系的最大矛盾。

    士官系和陸大系的矛盾,一直到最後東北軍散了,這個恩怨都沒最終有個了結。二次直奉戰爭,郭松齡的功勞很大,但是使得張作霖得益最大的,其實還不是戰場上的那點勝利,而是劫取直系的幾千萬軍火,這個功勞,楊宇霆首當其衝。但是這個是恰恰是以前的那種慣用手段得來的,而不是一刀一槍打下來的。

    而且在戰爭的過程中,原本故意讓給張學良打榆關吃的桃子,結果愣是打成了攻堅戰;結果反而被姜登選在九門口摘了桃子,而姜登選要擴大戰果的時候,預備隊又被郭松齡未經請示就給調走了。所以這裡面的矛盾一言難盡。

    五、楊宇霆的打壓

    這就導致了楊宇霆刻意打壓郭松齡,使得郭松齡真的就“走投無路”了。原本張學良保舉郭松齡做安徽督軍,結果楊宇霆從中作梗,他就出不了東北。的確張作霖也擔心這個不安分的郭松齡。

    六、輕信了馮玉祥的話

    馮玉祥承諾郭松齡如果反奉成功,就把東三省都給郭松齡,這是郭松齡鋌而走險的一個很大的誘因。

    用張作霖的那句話,郭松齡還是太書生氣了,誰的話都敢信。其實直系是怎麼敗的?最終真正原因還是不是因為馮玉祥反水?馮玉祥這一輩子為了革命理想,背叛了無數的帶頭大哥,忽悠孫中山進京,結果連孫中山都病逝北京。

    七、不肯捨去自己裡的勢力

    本來郭松齡就面對兩個為難的抉擇,要麼離開,要麼反奉。離開的損失實在是太大了;所以只能鋌而走險,反奉。但是郭松齡一開始還是挺聰明的,打著張學良的旗號,部隊也挺有戰鬥力,眼看還就真能成事。

    張作霖立馬求救日本人,簽了一堆條約,關東軍派兵打了郭松齡。張學良一看形勢不對,立馬調轉和張作霖站到了一起,少帥一表態。再加上敗仗,郭松齡反奉的合法性立刻就支離破碎了。

    “郭松齡反奉”雖然責任是多方面的,但是遺患無窮,為後來的悲劇埋下了很深的伏筆。 首先,關東軍透過交戰,瞭解了奉軍的真實實力,為後來九一八事變埋下伏筆;其次,張作霖為了打敗郭松齡,和日本人簽了很多條約,結果打贏郭松齡之後,立馬耍賴,拒不履約,

    導致了日本人非常痛恨張作霖,為後來的皇姑屯事件埋下了伏筆。再次,為張學良上臺後,自毀封疆,處理掉楊宇霆和常蔭槐埋下了伏筆。

    其實我們綜合來看,郭松齡的反叛有政治理念的不合,有派系的爭奪,但實質還是郭松齡的膨脹和不滿,欲取而代之,沒有認清自己,而肆意妄為舉兵反叛。

  • 5 # 於愛瑤宸

    道不同不相為謀。 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立場也不一樣。 郭松齡的心裡面存在的民族大義,而張家父子同樣沒錯。 他們只是想法不在一條道上。奉系就好比家族企業,肯定是維護自己利益,當時國家處於動盪階段,你能說我奉系帶頭反抗外來侵略,回頭就被別人吞併麼,不可能。 而郭松齡想的是民族統一,即使到最後真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我想他早晚還會因意見不同而反奉的。其實後來張學良在西安事變的做法。應該有很大的影響是從郭松齡教他的時候買下的種子。

    以上個人愚見。見笑

  • 6 # 打字費勁

    郭松齡這個人,是很自負、剛愎的,有沒有氣量。郭松齡自詡為革命者,他有自己的理想,想打造一個新的中國,他自己說:他痛恨張作霖的獨裁。但是郭松齡雖然有理想、自詡為革命者,但他本身是沒有主義的,他本身也是期盼大權獨攬,他覺得自己大權獨攬是為了中國的民主進步,而張作霖如果大權獨攬就是軍閥。我舉六個例子證明郭松齡的虛偽:一是郭松齡殘忍虐殺姜登選。郭松齡反奉,姜登選單人匹馬去見郭松齡,勸郭松齡罷手。郭松齡反把姜登選悶在棺材裡如土,姜登選被活活悶死,郭松齡失敗後,姜登選被韓麟春重新安葬,發現姜登選掙脫開縛手的繩子,滿棺材都是姜登選的抓痕。試問,如此殘忍好殺的郭松齡,他算什麼民主進步人士。二是郭松齡反奉時實際上沒有號召力,他趁著張學良不在部隊,打著張學良的旗號反奉,矇騙士卒說張學良想反他老子,結果張學良在巨流河發了傳單,郭軍知道張學良其實是不想反張作霖的,立刻軍心渙散。由此可見,郭松齡其實在東北不怎麼得人心,他只是卑鄙的狐假虎威。其三是郭松齡其實也想當軍閥。張作霖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勝利,郭松齡渴望牧守一省,做個土皇帝。但是張作霖沒有滿足他的要求,郭松齡由此不滿。其四是郭松齡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張學良指定作戰計劃,由韓麟春、姜登選在山海關正面佯攻直軍,郭松齡率軍繞直石門寨側襲,這個類似於馬來之虎山下奉文的蠍子戰術,是妙計。張學良讓誰率軍側襲直軍,就是送誰功勞,韓麟春不忿,有微詞,郭松齡的自尊心受了打擊,他決定不要自己學生送的功勞,他決定不停張學良將令,擅自更改作戰計劃拿更多東北軍戰士的生命,強攻山海關來堵住韓麟春的嘴。郭松齡強攻山海關不克,就自己與自己生氣,率所部脫離戰場,不知欲意何為。郭松齡本該被治死罪,張學良單人匹馬在一個追回郭松齡,仍給郭松齡迂迴石門寨側襲直軍的戰功。直軍戰敗,郭松齡不但不慚愧自己的不尊將令、擅離職守,反而真的自以為沒有自己奉軍就會戰敗,不感激張作霖、張學良父子對他法外開恩,還責怪張作霖不封他為封疆大吏。可見郭松齡不但好大喜功、自以為是、不知感恩、胸無大局、志大才疏,更不拿普通士兵的命當命。其五是郭松齡在護法戰爭中得孫中山賞識,被孫中山提拔,而孫中山護髮失敗,郭松齡立刻悲觀的投靠奉系。可見郭松齡也不是一個堅定的革命者。其六是郭松齡數次自詡為郭子儀後裔。郭子儀是中唐名將,到了民國,時間久遠,真不知道郭冬臨憑什麼說自己是郭子儀後裔,郭松齡不過是想蹭名聲罷了,和朱元璋說自己是朱熹後代沒啥不同。郭松齡這是何等虛榮?連祖宗都敢亂認。

    但是郭松齡在反奉時,拒絕日寇拉攏,確實有民族氣節。

  • 7 # 冰哥聊史論古今

    郭松齡是近代民國時期奉系軍閥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和張學良的關係尤其親密。但是由於他在關鍵時刻發動了反對張作霖的起義,最後功敗垂成,結果被張作霖所殺。

    要知道郭松齡一直是奉系的重要人物,張作霖和張學良可謂都是比較信任他的,給予他高官厚祿。那為何郭松齡非要最後起來造反,導致自己無法得到善終呢?這其中很大一個原因是因為郭松齡和楊宇霆的矛盾。因為在奉軍中有兩派勢力互相鬥爭,郭松齡屬於國內陸軍學校畢業的,而楊宇霆等人屬於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的,雙方的理想,目標還有治軍理念都有相當大的差別。

    再就是奉系老大張作霖對這些人厚此薄彼,最終惹惱了郭松齡。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奉系軍閥取得了很大的勝利,其中郭松齡在其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勞。但是事後張作霖卻賞罰不公,把山東封給了張宗昌,安徽封給了楊宇霆,而作為最大功臣的郭松齡,卻什麼也沒有得到。而郭松齡本人的性格也有很大的問題,他過於自傲,不屑與人交往,本來張學良多次想緩和他和楊宇霆的緊張關係,可是一直不能成功。

    郭松齡在開始起兵反奉的初期,形勢還是非常有利的,當時他還聯絡了馮玉祥等軍閥一起反奉。可惜後來馮玉祥等人也並不是真心為郭松齡出兵,所以打著打著他們就退縮了。而奉軍畢竟是張家的軍隊,多年來一直奉張家父子為主,所以在張學良出面之後,郭松齡的軍隊就不再那麼受郭松齡的控制了。而在關鍵的時刻日本人也出手,最終導致郭松齡功敗垂成。本來張學良還想保住郭松齡的命,但是張作霖卻搶先出手,殺掉了郭松齡夫婦。

    所以郭松齡反奉主要是因為自身比較偏激,再加上張作霖賞罰不公,同時作為新派軍隊也不願意在參加軍閥之間的混戰,搞得民不聊生。

  • 8 # 蘭臺

    郭松齡反奉就是因為他想做東北王,如此而已。

    所有認為郭松齡反奉是因為孫中山先生感召、出於民族氣節的說法都是錯誤的。

    郭松齡本人也許有進步思想,但是郭松齡反奉這件事本質上和以往北洋軍閥爭權奪利並沒有什麼不同。

    軍閥內部一直都是派系林立,奉系軍閥自然也不例外。

    在郭松齡反奉之前,最嚴重的派系之爭就是以郭松齡為代表的“少壯派”與楊宇霆為代表的“元老派”之爭。

    但其實背後是張學良與張作霖父子對於奉系最高權力的爭奪,郭松齡和楊宇霆只是代理人而已。

    第二次直奉大戰前,郭松齡居然對張作霖提出如果直奉大戰,奉軍獲勝,那麼請張作霖不要任命元老派的人,比如楊宇霆這些人擔任督軍等職務。

    大家想想看,郭松齡有什麼資格對張作霖提出這麼離譜的建議?這等於是剝奪張作霖人事權。

    而更誇張的是張作霖居然答應郭松齡這個要求。

    而直奉大戰後,張作霖出爾反爾,委任楊宇霆擔任江蘇督軍,張學良則第一時間把當時駐紮在江蘇的奉軍兩個主力旅撤到了江蘇與山東邊境,公然拆楊宇霆的臺。

    而由於張作霖父子之間權力之爭很微妙,所以很多時候兩父子讓郭松齡與楊宇霆在臺前打擂臺,如果郭與楊在此期間“假傳聖旨”,一時半會其實是分辨不出來的。張作霖確實有把握楊宇霆不會乘亂取利,可郭松齡卻背叛了張學良。

    郭松齡反奉完全就是他利用張家父子爭權產生的混亂為自己火中取栗。

    根據西北軍韓復渠的說法,是郭松齡主動在東京聯絡他的(郭與韓都受邀去東京參觀日軍演習);而根據日方史料,郭松齡在反奉期間曾派林長民和殷汝耕向日本方面保證,郭松齡執掌東三省也絕不會損害日方在東三省的一切權益。

    郭松齡發動反奉戰爭初期完全是打著張學良的招牌,就連張作霖方面都以為是張學良的意思,張作霖還讓人給張學良打了一封電報,表示張作霖完全願意讓位於張學良先生,把張學良臊得差點要跳海。

    結果等郭松齡形勢一片大好後,郭松齡就公開表示請張學良出國考察三五年,等他把東三省治理好了後,再把東三省交給張學良。

    有誰會相信張學良出國三五年後,郭松齡真會把東三省交給張學良?

    還有人認為郭松齡反奉之所以失敗,是因為郭松齡不答應日本方面的條件,可這不是事實,事實是日本方面根本就沒給郭松齡談過條件。

    日本人是直接找到張作霖開出了“簽署《滿蒙新五路條約》就支援”的條件,張作霖直接答應了,然後日本就決定支援張作霖了。

    綜上所述,郭松齡反奉本質上和北洋其他軍閥爭權奪利的戰爭沒有任何區別。

  • 9 # 史論縱橫

    好久沒有和大家講近代軍閥了,讓很多讀者久等了,在這裡我做一下自我檢討,我這個人做事比較專一,寫古代史的時候就一門心思寫古代史,寫近代史的話,必須全身心的融入進去。

    郭松齡反奉這件事絕對是近代史上一件十分重要的大事,然而由於事發突然,結束的也迅速,其影響看起來不是那麼大,這就大錯特錯了。

    奉軍是從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戰時期達到巔峰,到1925年雖然楊宇霆等人為孫傳庭擊敗,但是奉軍精銳並沒有出動,奉軍的精銳全在少帥手中,由於少帥是甩手掌櫃,郭松齡就掌握了這支軍隊,1925年反奉事件,郭松齡將這支精銳撲騰個夠嗆,對奉軍造成不估量的損失。

    隨後,奉軍在國內軍閥角逐中一敗塗地,進而誘發1928年的皇姑屯事件,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可以說都跟郭松齡反奉事件有著深刻的關係。

    基於這個立場來看,郭松齡反奉造成的影響是十分惡劣的,然而卻有人始終站隊郭松齡,認為郭松齡是一個愛國軍閥。

    那麼,本文就來講講郭松齡反奉始末,讓大家對這件事有一個更深層次的瞭解。

    郭松齡是奉天人,據說是唐朝中興名將郭子儀的後裔,然而搞笑的是,郭子儀是歷史上少有的忠臣,以功高不震主而著稱,與郭松齡形成巨大的反差。

    郭松齡早年就讀奉天小學堂,隨後選入奉天陸軍速成學堂,1913年考入中國陸軍大學,以其學歷來說,應該算是當時中國比較緊缺的軍事人才了,然而郭松齡因為一味地參加革命運動,曾追隨孫中山到廣州發動護法運動,總是遭遇挫折,最終一事無成。

    最後郭松齡還是靠人介紹,投入到奉軍當中,擔任講武堂的戰術教官,估計也沒少輸出革命思想,郭松齡的幸運之處在於,本來應該在奉軍內穩坐冷板凳,結果卻因為遇上了少帥,而改變了機遇,至於是不是郭松齡巴結少帥,咱也就不扯了,但是有一點是,沒有少帥,絕對不會有郭松齡。

    少帥對郭松齡很信任,將部隊都交給他來帶,然而郭松齡反奉的時候,卻絲毫沒有顧忌到這一點,很多人對郭松齡反奉這件事解釋為愛國主義情懷下的反軍閥鬥爭,其實純屬扯淡,郭松齡就是一個野心勃勃的無恥小人。

    說他愛國源自他自己的說辭,他說因自己不滿於張作霖勾結日本發動內戰,所以才反奉,因為反對奉軍參加內戰,所以在奉軍內部率先開啟內戰?這叫什麼邏輯?

    郭松齡反奉思想,是基於其隨著兵權的增加而日益驕橫的野心,在第二次直奉大戰中,奉軍大獲全勝,結果在分贓的時候,張作霖手下五虎將,張作霖將安徽督軍和江蘇督軍的位置給楊宇霆和姜登選,張宗昌自己奪了山東,李景林得了直隸軍務督辦,只有郭松齡沒有“分封”,讓他感覺不滿,實際上,張家已經將全部精銳交給他來帶,只要少帥上位,他就是太子洗馬,然而他還是不滿足,最後急不可耐地發動了反奉事件。

    因為自己在軍中威望不足,還是打著少帥的旗號反奉的,少帥這個人心眼軟,能力不足,因此才讓郭松齡得逞,自己則成了光桿司令,當初郭松齡承諾,要老帥交出政權,讓少帥當政,當進軍順利的時候,話鋒一轉,自己要主政東北,其狼子野心可見一二。

    其實,郭松齡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人,他本身既不是革命派,也不是反日派,而是野心派,他一直苦心將自己打造成為一個作風優良,不貪汙受賄的苦行僧形象,實際上就是為了給自己以後篡權埋下伏筆,當時王莽篡漢的時候,把自己包裝得跟一個聖人一樣,郭松齡走的就是這條路。

    透過取得少帥的信任,一步步掌握奉軍精銳的指揮權,進而發動反奉起義,自己當奉系的領導人,實際上,想都不用想,他當上奉系頭子後,也比那些新軍閥好不到哪裡去,愛國純粹是幌子。

    然而,因為其假愛國而引發的真禍國,給近代中國帶來的災難是無法衡量的。

    1925年11月21日,郭松齡發出反奉通電,到12月25日兵敗被殺,前後只維持了一個月,可見其並不得軍心。

    拋開這些不談,單論實力來說,有人說郭松齡是奉系五虎將中最能打的一個,這句話其實沒有錯,他要做一個師長或許還行,要說做主帥,明顯缺乏縱觀全域性的能力,以後有機會,再跟大家講講郭松齡的軍事能力。

  • 10 # 歷史軍魂

    奉軍內部存在著派系,分為老派和新派兩個派系。老派是和張作霖一起打天下的結拜兄弟,如張作相、張景惠等,多數人為綠林出身,沒有多少知識文化;新派又分為士官派和土派。士官派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首領為楊宇霆、土派則畢業於國內的陸軍大學和保定大學,首領為郭松齡,這二人分別得到張作霖和張學良的重要。第二次直奉大戰中,郭松齡的功勞最大,事後楊宇霆當上了江蘇督軍、姜登選當上了安徽督軍,唯獨郭松齡職務什麼都沒得到,引起了郭松齡的心懷不滿。

    郭松齡反奉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他的救國情懷。郭松齡反對武力擴張,主張退兵出關、保境安民,但是與張作霖的野心相悖。郭松齡在日本觀操時得知奉軍在江浙戰爭中失敗,並與日本訂立了合約,這是促使其與馮玉祥、李景林簽訂密約共同反奉的原因。

    張學良非常信任郭松齡,憑藉張學良的信任和自己的地位。從日本回到國內的郭松齡手握七萬奉軍的精銳部隊反對張作霖。郭松齡手中的部隊幾乎是張氏父子的精華,因此,張作霖手裡的部隊根本不是其對手。郭松齡離張作霖的老巢奉天僅有一步之遙,可惜的是日本關東軍出面幫助張作霖,郭松齡反奉最終失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十二歲“弒母”孩子的出路何在?去學校?回家?步入社會?我們該如何面對並教育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