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南史
-
2 # 夕陽滿天
歷史上最不想當皇帝的人是隨唐時有個瓦崗寨,在那裡,找了一個武將程咬金當皇帝,天天想著不當皇帝,立時也找不到別人。徐茂公,叫去找一個替換程咬金。派了一夥人去找,半路碰到官府,押解犯罪人前行。犯人囚禁在木籠裡,就砸壞木籠,問犯人名字,回答:叫李密,把李密刼到瓦崗寨,換下程咬金,因為他最不想當皇帝。
-
3 # 青花瓷168345685
記得有個叫許由的高人,最不喜上位。但如果是為解民倒懸,造福民眾而一展抱負而要權的人,也值得景仰,愛戴和崇拜。這樣偉大的人,歷史上屈指可數啊。至於家天下者不勝列舉,謀私利者如過江之鯽,什麼時候都有啊。惟有請上位者,請對我們老百姓好一點,畢竟沒有老百姓,也就沒有"皇帝",否則,真真正正的也就成了"孤家","寡人"了。
-
4 # 古今輝映詩和遠方
應該是宋欽宗吧?金人大舉入侵,宋徽宗把爛攤子強行丟給他,據說傳位大典宋欽宗當場嚇暈,昏迷狀態下接受百官朝賀,當了皇帝
-
5 # 食堂開講
題主可能是想問有哪些皇帝本來不想當皇帝。
其實古代很多帝王在繼位的時候都會謙虛的表示自己不想當,就算手下人一直“勸進”,一直勸他當皇帝,他也會再三拒絕,怎麼著也來個兩三次。
比如劉備、李淵、朱元璋、宋英宗等等這些皇帝,都是拒絕了很多次手下人的“勸進”,這才看在“天下蒼生的份上”,順應群眾的呼喚,“勉為其難”的當上了皇帝。
搞得不是他自己想當皇帝,而是手下人逼迫他一樣。
這樣的拒絕其實就是政治作秀。
表面上是拒絕的,內心是誠實的。這種拒絕是假拒絕,不是真正的拒絕。
吳奇隆版李煜
但有一個人卻是真的對皇位一點興趣都沒有,這人就是有著人間詞帝之稱的南唐後主李煜。
李煜為什麼對皇位毫無興趣呢?這得從南唐開始說起。
一、小和尚建國。
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黃巢起義爆發,天下大亂。
五代十國一代梟雄,有十國第一人之稱的楊行密,也加入造反大營,逐漸崛起於江淮一帶。
景福元年(892年)八月,唐朝封楊行密為淮南節度使,楊行密正式割據淮南,成為南方最大的割據政權。
乾寧二年(895年),楊行密攻下了濠州,得到了一個意外的戰利品——一個八歲的小和尚。
這個小和尚,小名彭奴,是一個在戰亂中失去雙親的不幸孤兒,父母死後,他被迫在濠州、泗州流浪。
後來,他被伯父送到濠州開元寺出家,勉強寄身一佛寺謀生。
彭奴這段經歷倒是和明太祖朱元璋有些相似。
結果,就在彭奴當小和尚的時候,他不幸淪為楊行密的戰俘。
但這次被俘,改變了這個小和尚的命運。
楊行密非常喜歡小和尚彭奴,決定讓他還俗,把他帶回家,做自己的養子。
可楊行密的親生兒子們似乎有某種預感,一看見彭奴就討厭他。
楊行密只能將彭奴送給自己手下大將徐溫做養子,徐溫給彭奴改名徐知誥。
此時的楊行密怎麼也沒有想到,日後徐知誥將搶奪他打下的江山。
唐昭宗天覆二年(902年)三月,楊行密被封為吳王,楊行密正式建國,史稱南吳、楊吳、淮南、弘農。
南方諸國裡,南吳是實力最強大的一個,放眼中原,南吳國力僅次於與五代。
於是資本雄厚的楊行密開始和朱溫展開生死爭奪,但是兩人誰也奈何不了誰,朱溫無法南下,楊行密也無法北上。
楊行密之所以被稱為十國第一人,就是因為他擋住了朱溫南下的腳步,沒有楊行密,南方諸國都會被滅。
天祐二年(905年),楊行密病逝,長子楊渥繼位。
但是虎父犬子,楊行密一代梟雄,生的兒子蠢笨如豬。
楊渥也是個二貨,朝政大權逐漸落入張顥、徐溫之手。
天祐四年(907年),張顥、徐溫發動兵變,控制軍政,楊渥大權盡失。
天祐五年(908年),張顥殺楊渥,立楊行密次子楊隆演為南吳國主。
不久張顥隨被徐溫所殺,至此南吳大權盡掌握在徐溫之手。
徐知誥可是徐溫的養子,對徐溫十分孝順,徐溫非常喜歡這個養子。
於是,徐知誥的機會來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徐知誥馬上成為南吳朝堂一顆明日之星。
天祐十二年(915年),徐溫受封齊國公,兼任兩浙招討使,開始鎮領潤州(今江蘇鎮江),以升、潤、宣、常、池、黃六州為齊國,徐溫居住升州,設立大都督府。
天祐十四年(917年),徐溫遷治金陵,以其子徐知訓在廣陵(即揚州)輔佐楊隆演,但大事都是徐溫遙為決定。
而徐知誥則出鎮潤州(今江蘇鎮江),成為封疆大吏。
天祐十五年(918年),徐知誥的運氣來了,徐溫頭號接班人徐知訓居然被部下朱瑾殺死。
徐知誥抓住了機會,率兵入廣陵,和養父徐溫一起把持朝政。
徐知誥執政後,為了收攬民心,寬緩刑法,推廣恩信,收攏了一大批人馬,儘管徐溫身居金陵遙秉大政,但人心已大多歸向徐知誥。
南吳武義元年(919年),楊隆演稱吳國王,任命徐溫為大丞相,徐知誥為左僕射、參知政事兼知內外諸軍事。
武義二年(920年),楊隆演病逝,徐溫立其弟丹陽郡公楊溥為吳國王,改元順義。
其實楊渥、楊隆演、楊溥哥仨都是傀儡,南吳的主人實際姓徐,徐溫才是南吳的太上皇。
南吳順義七年(927年),徐溫在行軍司馬徐玠的勸說下,派次子徐知詢到廣陵,準備讓他代替徐知誥執掌朝政,徐知誥迎來一次致命的威脅。
然而,或許是佛祖保佑,不久徐溫病死。
徐溫一死,徐知詢根本就不是徐知誥的對手,徐知誥三下五除二,就剝奪了徐知詢的兵權,成為南吳頭號權臣。
同年十一月,徐知誥慫恿吳王楊溥稱帝,改元乾貞,徐知誥自己則封為太尉、中書令、都督中外諸軍事。
實際上,徐知誥這是在為自己稱帝做準備,楊溥只是個幌子。
徐知誥加緊籠絡人心,一方面對楊氏舊臣竭力懷柔,“高位重爵,推與宿舊”;另一方面則積極扶持自己的勢力,大力招徠、獎拔北來士人。
經過十年苦心經營,徐知誥不僅完全獲得了楊氏舊臣的支援,而且融合了北方人與江南人兩大勢力,史稱“羽翼大成,伸佐彌眾”。
太和七年(935年)徐知誥被封為尚父、太師、大丞相、大元帥、齊王,並將升州、潤州等十州之地劃為齊國。
徐知誥搖身一變,成為楊溥的爹,徐知誥一想,這樣一來自己不和楊行密、徐溫同輩了嗎?
於是,徐知誥謙虛地推掉尚父、丞相之職,真正的頭銜是大元帥、齊王。
第二年,徐知誥宣佈遷都,要將南吳國都遷到自己的大本營金陵府。
升元元年(937年)十月,徐知誥受禪稱帝,國號大齊,改元升元。
命運就是這麼神奇,誰能想到,當初那個無家可歸的小和尚,有朝一日竟然能成為皇帝。
升元三年(939年)徐知誥恢復李姓,改名為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至於是不是,只有佛祖才清楚),又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
南唐就這麼建立了。
南唐是十國裡面積最大的政權,北面、西北面與中原政權以淮河至大別山一線為界;西面與南楚沿蘄州、黃州和鄂州相隔;南面隔南嶺與南漢分界,東南面;隔武夷山與閩國為鄰;東面與東北面,在蘇州、無錫一帶與吳越國相望。
李昪主政期間,奉行“息兵安民”國策,對內輕徭薄賦,勸課農桑,鼓勵商業,發展文教,造就了江淮地區和平安定的社會環境,促進了南唐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使得南唐國力大增,人才輩出。
對外休兵罷戰,堅持自守,敦睦鄰國,結好契丹,借契丹之力壓制中原王朝,甚至於當死敵吳越國發生天災時,南唐群臣都勸他趁機出兵攻滅吳越,他卻堅決拒絕,認為國內百姓需要休養生息,不應開戰,並派使者去慰問吳越。
當時大臣馮延巳譏諷他為“田舍翁”,你丫就一小富即安的土財主。
但實際上,李昪頭腦十分清醒,他深知中原王朝是南唐死敵,中原王朝一穩定,對南方諸國就是泰山壓頂之勢,一旦南唐貪圖眼前小利,對周邊小國用兵,中原王朝必會發兵南下,到時南唐危矣。
南唐當務之急就是修煉內功,積攢實力,為北伐做準備等北方大亂,趁機北伐,定鼎中原,到時再掃滅群雄。
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才是南唐應該用兵的方向。
因此,當時機沒有出現後,李昪一直沒敢輕舉妄動,耐心等待機會。
簡單來說,就是猥瑣發育,穩住不浪,尋求機會,一擊斃命!
升元七年(943年)二月,李昪因為服丹中毒,背上生瘡不久病情惡化,不幸去世,終年五十六歲,其長子李璟繼位。
這個和尚皇帝,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
二、敗家子。
李昪在位七年,竟然積下了超過一千萬緡的銅錢,為兒子留下了豐厚的家產,南唐財力之豐厚,冠絕天下。
在他臨終前,他囑咐李璟,繼續奉行他的政策,千萬別對周圍小國動手,耐心等待北伐機會。
結果,李璟一看自己老爹給自己留了這麼豐厚的家產,就開始浪了。
保大三年(945年,後晉開運二年)八月,李璟趁閩國內亂,發兵滅閩。福州守將李仁達先投降南唐,後將福州轉投吳越。
表面上南唐連得建州、泉州、漳州、汀州、劍州五州之地。
實際上兩年後,被他自己任命的清源軍節度使留從效從漳、泉二州逐出。
兩年裡,南唐陷入閩地戰事泥潭,李璟最後只是名義上佔有了閩地。
而此時正是北方中原混亂到極致的一年,就在這時,契丹和後晉爆發戰爭,一舉滅亡後晉。
不久,劉知遠以一鎮之地,下山摘桃,就像回外婆家一樣,來了次太原開封遊,順順利利建立後漢。
試想,如果南唐此時沒有閩地的麻煩,以一國之力,號召中原百姓反抗契丹,李璟有沒有機會執天下牛耳,成為中原之主?
保大九年(951年,後周廣順元年)十月,李璟又趁南楚內亂,派大將“邊佛子”邊鎬發兵滅楚。
南唐疆域彷彿一下又增加了十多個州,然而一年不到,被稱為“邊佛子”的邊鎬就將楚地搞得一團糟,馬希範的舊將劉言將其趕出湖南。
楚國的嶺南之地為南漢所得,剩餘各州紛紛歸順新的湖南之主劉言。
而這一年正式郭威篡漢建周之年,內有慕容彥超叛亂,外有北漢、契丹來襲。
試問,如果南唐深陷南楚泥潭,李璟和北漢、契丹南北夾擊,李璟有沒有機會,逐鹿中原,成為真正的皇帝?
好吧,就算北伐不成功,總能搶點地盤吧,要知道後蜀可是白得了秦鳳成階四州之地。
總觀,李璟的這兩場對外用兵,看似紅紅火火,恍恍惚惚,連滅兩國,可這都是泡沫勝利。
南唐實際只得到了窮得鳥不拉屎的汀、建兩州,漳、泉二州只是名義歸屬南唐;
至於南楚的地盤,南唐連名義上也沒撈到。
李璟乾的就是賠本賺吆喝的買賣,白白浪費了兩次絕佳的北伐機會不說,還把自己父親留下的豐厚遺產的遺產給揮霍一空。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迎,反受其殃。
柴榮出征圖
李璟是浪費了大把機會,後周世宗柴榮沒有。
柴榮穩定形勢後,馬上起兵攻打南唐。
顯德五年(958年)三月,在柴榮三次御駕親征的打擊下,南唐皇帝李璟接受喪權辱國的條約,軍事、政治、經濟上遭遇前所未有的挫折。
軍事上,南唐割讓江淮十四州,守江必守淮,南唐喪失淮河防線,這叫割地;
政治上:李璟去帝號,不再稱皇帝,改稱國主,南唐全國奉後周正朔,用後周顯德年號,這叫稱臣;
經濟上:南唐向後周進奉歲幣,獻銀十萬兩,絹十萬匹,錢十萬貫,茶五十萬斤,米麥二十萬石,這叫賠款;
喪權辱國,割地賠款,稱臣納貢,南唐被柴榮打成了三級殘廢。
從此,南唐的國君,其實已經不叫皇帝了。
三、讓位大戲。
經此打擊,李璟覺得這皇帝當得沒什麼意思,他是真不想當這破皇帝,開始想傳位給三弟李景遂。
但他弟弟不幹,這亡國之君誰當誰倒黴,誰會給自己找不痛快?
李景遂果斷拒絕,並請求流放。
後來李璟沒辦法,後來又想傳位給太子李弘冀,李弘冀倒是想幹,非常想過把皇帝癮。
但這事得請示柴榮,柴榮表示不行,你這麼好的送財童子咋就能退位了,老李,你繼續幹。
得,李璟就接著幹吧,李弘冀失去了一次登基的大好時機。
李弘冀上位不成,只好耐心等待機會。
顯德六年(959年)六月,柴榮病逝,李璟鬆了一大口氣,這個殺星終於死了,李璟開始處理南唐內亂。
這年八月,擔心皇位被李景遂搶去的李弘冀竟然喪心病狂的將其毒殺,同時性好猜忌的李弘冀把目光對準了李煜。
李煜是李璟第六子,原名李從嘉,被封為鄭王。
但是李煜五個哥哥,除了太子李弘冀全都早亡,故而李煜也算是李璟次子。
因此,李弘冀對李煜恨之入骨。
這把李煜給嚇壞了,大哥能殺叔叔,就能殺兄弟,自己要是擋了他路,照樣必死無疑。
沒辦法,李煜長相異於常人,豐額駢齒、雙目重瞳。
豐額駢齒就是額頭很寬,牙齒重疊參差不齊,看上去挺寒磣的,和帥哥搭不上邊,但在古代這叫富貴相。
其實豐額駢齒並不打緊,李煜好歹是個王爺,這點異相不算什麼。要命的是重瞳,重瞳又叫對子眼,外觀上看是一個眼睛裡有兩個瞳孔,實際上是瞳孔發生了粘連畸變,從O形變成∞形,這是不太常見的醫學現象。
但古代認為這是聖人之相,中國歷史上見於正史記載的重瞳的人只有六人,倉頡、舜帝、晉文公、項羽、高洋還有李煜。
也就是說,李煜重瞳讓人感覺他是個要做帝王的人。
因此李弘翼總覺得李煜覬覦皇位,對他處處提防。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李煜無心皇位,卻飽受哥哥猜忌。
無奈之下,他開始遊山玩水,自稱號鍾隱居士,蓮峰居士,寄情詩詞歌賦,不參與政事,向兄長表示自己對皇位沒有半點想法。
在這種情況下,李煜寫下兩首《漁父》詞,一首寫道: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無言一隊春。一壺酒,一竿綸,世上如儂有幾人?”
另一首寫道:
“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
《漁父》原本是唐朝教坊曲名——《漁歌子》。
最為有名的是中唐詩人張志和的《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漁父長年生活在青山綠水之間,看起來自由自在,成為古代詩人筆下瀟灑、浪漫的隱者象徵。
李煜這兩首《漁父》淺白如話,情調悠揚,意境悠長,由淺入深,直抒胸臆,讓讀者產生共鳴,被他的真誠所打動,
李煜一是表達自己嚮往自由,二也是為向李弘冀剖白心跡,表示自己無意於皇位,只願意作一個不問世事的隱者漁父。
可自由恰恰是出身帝王之家的李煜不可追求的東西,他渴望自由,卻終身不自由;他渴望快活,他的快活卻註定是虛假的快活。
正所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想上位的李弘冀沒能上位成功,不想上位的李煜反而成功當上了南唐國主。
李弘冀毒殺李景遂的暴舉惹怒了李璟,李璟以其殘害親叔叔而廢除其太子之位。
顯德六年(959年)九月,李弘冀病逝,李煜成為李璟事實上的長子,李煜就這樣成為了太子。
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六月,李璟病逝。
當年七月李煜登基。
就這樣,在老天爺無情地玩弄下,一心只想做漁父的李煜反而成為新一任南唐國主。
注意,李煜從來都不是皇帝,只是南唐國主。
而且他是真的不想當這破國主。
四、舔狗李煜。
就這樣李煜開啟了自己的帝王生涯。
可李煜運氣不好,他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四個字來形容就是內憂外患。
先看內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南唐這個小朝廷,問題卻十分多,日後大宋王朝出現的問題,幾乎都能在南唐身上找到痕跡。
第一,南唐社會矛盾激烈,土地兼併問題十分突出,再加上李璟、李煜生活奢侈無度,更讓南唐百姓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第二,政治黑暗,朝中奸佞橫行,黨爭激烈,政治傾軋十分嚴重。
第三,庸主無能。南唐自李昪之後,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李璟本人秉性庸懦,優柔寡斷,賞罰不公,不是什麼治國之才。李煜也不是什麼英主,像極了他的父親,除了沒條件窮兵黷武,幾乎遺傳了李璟所有的缺點。
歐陽修就曾評價李煜道:
“性驕侈,好聲色,又喜浮圖,為高談,不恤政事。”
第四,外患嚴重。
李煜繼位之時,正值新生的大宋王朝如日中天之際,南唐早就被後周打成了三級殘廢。
趙匡胤更是志在統一天下,並制定了先南後北戰略,南唐就成為趙匡胤要解決的物件和盤中大餐。
李煜一繼位,就奉行李璟生前的外交策略,對宋朝稱臣納貢,無節操跪舔到底。
乾德元年(963年)三月,趙匡胤拿下荊湖,李煜大為震驚,荊湖一下,接下來宋朝如果向東向南,可就輪到自己捱打了。
李煜一方面加緊戰備,一方面更加恭敬的稱臣納貢,並派人犒賞慕容延釗大軍,恭喜你連滅兩國。
十二月,李煜再次上表趙匡胤,請求罷除詔書的不名之禮。陛下,您以後就直呼我名字就好了,江南國主我擔當不起。
乾德三年(965年)趙匡胤滅亡後蜀,南唐再次震恐,又一個國家完蛋了,南方諸國越少,距離宋朝滅唐就越近。
開寶三年(970年)趙匡胤準備滅南漢,開戰前趙匡胤還讓李煜寫信勸降南漢。
這就好比曹操讓劉備寫信給孫權,勸孫權向曹操投降,怎麼看都不可思議。
唇亡齒寒,等趙匡胤滅了南漢,接下來不就該輪到李煜了嗎?
李煜也不傻,他自然知道南唐和南漢其實是唇齒相依的關係,假如南漢真的投降的話,接下來就該輪到趙匡胤收拾他了。
然而李煜真就為趙匡胤寫了封勸降信。有意思的是,幾年後,當趙匡胤打他的時候,他寫信給吳越,信中說道
“今日無我,他日豈有君”。
由此可見,李煜是懂得唇亡齒寒的道理的。
可這個時候,就算李煜知道趙匡胤是在侮辱他又能怎樣?
他有一萬條理由去救南漢,卻仍然不敢對抗宋朝。
李煜只能抱著鴕鳥心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只要戰火沒有立即燒到自家門前,就不去管他人瓦上霜。
死道友不死貧道,趙匡胤滅南漢,關我什麼事,有什麼事等他滅了南漢再說。
開寶四年(971年)二月,趙匡胤滅亡南漢,並屯兵漢陽。
李煜憂心如焚,可他一點辦法都沒有,只能求菩薩顯靈,求祖宗保佑,別招來宋朝大軍。
這有用嗎?就算他叫破喉嚨也沒人來救他。
絕望的李煜只能每天與臣下設宴酣飲,憂愁悲歌不已。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開寶五年(972年)二月,李煜再次放低了姿態,降制示尊,李煜已經把自己的姿態放到不能再低的地步了。
但是沒用,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開寶七年(974年)九月十八日,趙匡胤命潁州團練使曹翰奔赴荊南,充當滅唐先鋒,拉開宋滅南唐之戰的帷幕。
然後從九月二十一日開始,趙匡胤水路並進,以曹彬為主帥,為李煜準備了五路大軍的豪華套餐。
曹彬
十月十八日,曹彬正式發兵,發起滅唐之戰。開寶八年(975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曹彬率領宋軍攻破金陵城,接受李煜的投降,南唐正式滅亡。
開寶九年(976年)正月初四日,曹彬命翰林副使郭守文帶著李煜等五十五個南唐降臣來到了開封。
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月初八日,李煜在開封病逝,結束了自己悲劇的一生。
結語、
如果有得選,李煜是真的不想當這個破國主。可歷史卻不容他拒絕,讓他成為了南唐末代國主。
南唐滅亡,李煜是有責任,他在位期間昏招迭出,殘害忠良,寵信憐憫。
可就算他勵精圖治,也改變不了南唐結局。
宋朝對南唐已呈泰山壓頂之勢,非人力可以挽回。
命運如此安排,真是叫人無奈,李煜他終將接受亡國之君的人生結局。
李煜是一個亡國之君,他用才情奠定宋詞基礎;
李煜是一個階下之囚,他用生命書寫千古絕唱;
李煜是一個失敗帝王,他是渴望自由卻從來都沒能自由的倒黴蛋;
李煜是一個人間詞帝,他是中國歷史上詞學藝術成就最高的帝王。
就這樣罷,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死了,李煜來過。
-
6 # 悟空訪道
此問有點意思,那就說唐初老程咬金,本該在位十八年,可他一壺貓尿下肚,就幹了十八天,他年過的賊快,一天一個年,咳,瞎扯淡,想知原由問老徐,估計秦瓊也知道。
-
7 # 94310417小云
中國歷史上最不想當皇帝的人有很多,李顯之長子可立為太子,但他心無旁騖,為人處世低調,自知無帝王之命,乃推讓其三弟隆基為太子,因而他是身處世外的高人仙官。大宋王朝的趙桓也是被迫為帝的,以及南唐皇帝李煜也是免為其難為帝的。
-
8 # 老馮說史
拒絕當皇帝的人,我認為應該有兩個人,一個叫做李憲,一個叫做趙桓。下面分別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倆人。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李憲。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親王的身份被追封為皇帝的人。至於為什麼會被封為皇帝,他的故事非常傳奇。李憲原名李成器,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哥哥,母親是唐睿宗的原配皇后劉氏。換句話說他是嫡子,又是長子,也就是嫡長子。這哥們最初也是被封為太子的,可是老三隆基的功勞太大了,他參與了神龍政變,對大唐有“再造之功”,所以為了避免一系列的尷尬,李成器在景雲元年冊封皇太子時,李成器是堅決推辭太子之位。李成器有句名言:“儲副者,天下之公器,時平則先嫡長,國難則歸有功。若失其宜,海內失望,非社稷之福。臣今敢以死請。”所以堅辭太子之位。李成器與李隆基的禮讓故事成了千古典範。李隆基即位後也沒有虧待自己的大哥,在李成器薨逝後,追封為讓皇帝。
然後我們來看一下趙桓,他就是著名的宋欽宗,年號靖康,著名的靖康之恥就發生在他身上。他是宋徽宗的長子。靖康元年,在北宋疆域被金朝一步一步蠶食的情境下,宋徽宗不願意擔任亡國之君的責任,接受李鋼的建議,把皇位讓給身為太子的趙桓。可是老爹留下的攤子太爛了,他實在不願意背鍋,趙桓在父親面前還在氣喘吁吁呢,就被父親一把抓過去摁在龍椅上,接著給他披上一件龍袍。無奈只能“臨危受命”,在做皇帝兩年之後,自己和老爹一起被金朝俘虜。
-
9 # 風大豬也能飛
皇帝是封建時代帝國的最高統治者,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無數人對這個位子夢寐以求,但凡事都有例外,有人就視這個位子如燙手山芋,惟恐避之不及。
第一個是十六國時期後趙的第二位皇帝石弘。石弘是後趙開國皇帝石勒之子,石勒登其後,立石弘為太子、大單于。但石弘這個人對政治沒什麼興趣,反而非常熱衷於文學,“虛襟愛士,好為文詠,其所親暱,莫非儒素。”(《晉書》)因此,後趙的軍事大權最終完全落到了石勒養子石虎手裡。石勒死後,石弘不敢繼承皇位,石虎“劫太子弘使臨軒。”(《資治通鑑》)石弘淚流滿面,堅決不肯當這個皇帝,石虎狠狠教訓了石弘一頓,“逼立之,改年曰延熙。”(《晉書》)第二年,石弘又帶著皇帝的印信,親自到石虎府上請求把皇位讓給石虎,石虎仍舊不答應,逼著石弘繼續當皇帝。不過,一個月後,石虎還是把石弘給廢了,自己當上了皇帝。
第二個是唐朝時的李憲,是唐睿宗李旦的長子,六歲時就被立為皇太子,武則天當上皇帝后,太子之位被廢。後來中宗李顯復位,韋后專權,毒殺了中宗,李隆基等人與太平公主聯手剿滅韋氏,擁立李旦登基。當時要重立太子,作為嫡長子的李憲是第一人選,許多大臣都擁護他,太平公主也表示全力支援他,但李憲卻說:“太子是儲君,我是一個閒人,怎麼能當如此大任呢?”第二天他就上書睿宗說:“儲君,是國家的職位,太平時節應以嫡長子為先,國難之時就應歸於有功的。如果處理不當,就會讓海內失望,這不是國家的吉祥事。臣斗膽以死請求不要立我為儲君。”然後推薦李隆基為太子。睿宗有些猶豫,李隆基也認為李憲是長子,應立長子為皇太子。李憲跪下懇切地說:“太子是天下之本,三弟為大唐立下這朽之功,他才是眾望所歸的太子人選啊。”說完之後但大力叩頭並泣不成聲。李旦認為李憲之言確是發自肺腑,於是便同意了李憲的請求,立李隆基為太子。李隆基登基後,對李憲信任有加,兄弟之間非常親密。李憲死後,李隆基追諡其為讓皇帝。
第三個是宋欽宗趙桓。北宋徽宗末年,金兵大舉南下,節節勝利,徽宗擔心自己成為亡國之君,決定把皇位讓給自己的兒子趙桓。這種時局,趙桓當然也知道這個皇帝是不好當的,於是就堅決推辭,誓死不從,甚至數次哭暈過去。無奈這下,宋徽宗宣佈自己得了重兵,讓趙桓必須前來看望自己。無奈之下,趙桓只得進宮。哪知一進宮,就有幾個宦官拿著龍袍向趙桓身上套,趙桓拼死掙扎。宋徽宗沒辦法,只得下令內侍將趙桓敲暈,然後強行給他穿上龍袍,然後抬大大殿安放龍椅之上,接受大臣的慶賀,趙桓就這樣成了皇帝。北宋雖然換了皇帝,但在戰場上卻毫無起色,最終父子二人都被金人俘虜並挾持北去,釀成歷史上有名的靖康之恥。
第四個是北宋亡後的張邦昌。金人滅了北宋後,無力完全統治中原,於是便想從漢人中選一個人當皇帝,替他們管理中原,最終選中了張邦昌。張邦昌先是以自己的身體不好為理由推辭皇位,後來又“欲引決”,找了根繩子想一了百了。眼見張邦昌不肯登基,金人便宣佈張邦昌不當皇帝便要血洗東京開封,宋齊愈、王時雍等人也輪番勸進,有人甚至對張邦昌說,你要死當時在城外的時候為什麼不死?現在想當忠臣立牌坊,讓全城人陪你一起死啊?無奈之下,張邦昌只得登上皇位,並定國號為大楚。不過,他登基後並沒有把自己當成皇帝,而是將自己辦公的桌椅朝西擺放(皇帝應坐北朝南),並堅決不許大臣向他行跪拜禮。如果有人為了巴結他而向他行跪拜禮,他就“東面拱立”,以示自己不接受之意。同時,他稱自己為“予”而不是皇帝才能用的“朕”,他下發的公文稱為“手書”而不是“聖旨”。他的心腹王時雍用“陛下”稱呼他時,他還憤怒地將王時雍狠狠地批評了一頓。金軍撤退時,他脫下龍袍換上孝服,率文武百官對著囚禁徽欽二帝的大營跪拜痛哭。金軍撤走後,他立刻將宋哲宗的第一任皇后孟氏迎入宮中,上尊號“宋太后”並請其垂簾聽政,然後上書說自己“所以勉循金人推戴者,欲權宜一時以紓國難也,敢有他乎?”隨即宣佈退位,並還政給康王趙構。
第四個是近代的曾國藩。剿滅太平天國後,曾國藩在漢人中的威望如日中天,獲得無數人的擁戴,湘軍勢力中的胡林翼、左宗棠、曾國荃、彭玉麟、鮑超、郭嵩燾、李元度等人也勸曾國藩自立為帝,恢復漢族江山,甚至太平軍的降將也勸他為帝,但曾國藩對所有勸進一概拒絕。李元度攻克安慶後寫一聯“王侯無種,帝王有真。”曾國藩收到後立刻將之撕毀,並將李無度好生斥責。左宗棠也曾寫過一副對聯“神所憑依,將在德矣;鼎之輕重,似可問焉。”曾國藩收到後,立刻將下聯改為“鼎之輕重,不可問焉。”胡林翼在其過生日時,密書一紙條,寫道:“東南半壁無主,我公其有意乎?”曾國藩見了,惶恐無言,悄悄將紙條撕碎。進入南京後,曾國荃、左宗棠、彭玉麟、鮑超四人曾招集湘軍高階將領二十餘人,密謀重演黃袍加身一幕,在一個深夜擁入曾國藩臥室,但曾國藩不待眾人開口,便書一“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之條幅,表明自己無意自立。
歷史上,還有其它不想當皇帝者,比如李煜,他並不是真不想當皇帝,而是認為自己無機會,所以表現出對皇位毫不感覺興趣,從而避免遭到猜忌。而趙曙、趙擴等人,則是知道皇位非自己莫屬,所以表現出不想當皇帝的姿態,就像獻帝禪位,曹丕三次推辭一樣,不是不想當,只是做下姿態而已。
回覆列表
北宋時期最後一位皇帝,宋欽宗趙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在中國的封建歷史上,即位稱帝應該是歷朝歷代每個皇子夢寐以求的事情,因為一旦坐上了皇位,就意味著自己擁有了無上的權威,擁有了生殺欲奪的權力。
當上了皇帝意味著整個天下都是你的,所以多少人窮極一生,甚至不惜鋌而走險,謀朝篡位,殺兄殺弟,只為嘗一嘗當皇上的滋味。
宋欽宗趙恆卻是個例外,為了不做這個皇帝,他用盡了所有方法,哭鬧、絕食、苦苦哀求,就是為了不做皇帝,甚至寧願去做一個衣食無憂的百姓。
導致宋欽宗趙恆不想當皇帝原因是當時的時局不好,趙恆的父親宋徽宗是宋朝的第八位皇帝,在宋徽宗即位之初,開始還有明君的風範,可無奈宋徽宗是個藝術天才,不是當皇帝的料,終日沉迷於藝術之中無法自拔,任用一些溜鬚拍馬的宦官,將整個朝廷搞得烏煙瘴氣。
公元1125年,金國派兵大舉南下,一路勢如破竹,連連攻克了易州、中山、信德等地,直逼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宋徽宗趙佶給嚇傻了,當即就打算南逃,卻被手下計程車大夫李綱等人制止了。
此時的宋徽宗害怕自己會成為亡國之君,死後無臉面對列祖列宗,又急又氣的宋徽宗萬般無奈,思來想去決定把皇位禪讓給自己的大兒子趙桓。
這樣的話,宋徽宗就可以置身事外,如果亡國,自己不是最後的亡國之君,如果沒有亡國,依然可以安安穩穩的繼續享受榮華富貴!
趙恆在接到宋徽宗的禪位詔書之後,趙恆並沒有因為馬上要登上九五之尊的位置而感到喜悅,而是堅辭不受,並且哭暈幾次,因為這個時候趙恆也不是傻子,稍有不慎就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雖然趙恆堅決不接受詔書,並且還傷心的處於昏迷狀態,但是大臣們不管這些,有宋徽宗的詔書,再有大臣們的認可,趙恆即使是在不願意也得登基為帝。
無奈之下,已經是太上皇的宋徽宗只得命內侍將趙恆打暈,強行穿上皇袍,派人抬他上殿,把已經昏迷的趙恆放在了皇位之上,就這樣在趙恆昏迷的時候,大臣們完成了對於新皇登基的朝賀,趙恆也成為唯一的無意識即位的皇帝。
其實很好理解,都到了存亡的時刻了,沒有誰敢保證自己可以扭轉乾坤,既然沒有扭轉乾坤的本事何必去接這個燙手的山芋,所以趙恆成為了歷史上最不願意當皇帝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