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牆上的蜘蛛

    有道是識時務者為俊傑,其實諸葛亮心裡什麼都明白,但是,他只能用戰爭鞏固自己的地位!為一己之私而勞民傷財!這是最重要的的因素!再有一個客觀的就是,用戰爭牽制你強大國家的發展,這也是現今強國慣用的伎倆!從這兩個角度講,是影響了歷史發展程序的!

  • 2 # 說歷史的女人

    諸葛亮北伐失敗,他自己也清楚,不過說破的卻是易中天!

    在三國中,有一段疑案,千年來一直議論紛紛、爭論不休。這一疑案就是諸葛亮和他的北伐。不管是根據《三國演義》等戲說還是《三國志》正史的記載,諸葛亮都是一位才能傑出的重要人物,他在劉備基業尚未有雛形的時候,就為劉備制定了“隆中對”,那麼由此可見諸葛亮是一位非常有遠見的人,既然如此,那麼他為什麼要發動北伐?

    北伐,各位都知道蜀漢的國土面積最小,而且都是偏狹之地,人口最少,也最貧窮,兵力也是魏蜀吳三國中最弱。而曹魏不僅是魏蜀吳三國中實力最強的一方,而且他佔據的地方都是當時的富足之地,比如中原、河北等地,人口稠密,兵強馬壯。那麼在這樣一種實力懸殊的背景下,蜀漢北伐無異於自找苦吃。

    也就是說,蜀漢沒有北伐的力量,而曹魏卻有強大的實力足以對抗,當時連敵人司馬懿都說諸葛亮北伐絕對不會成功。那麼諸葛亮自己不知道嗎?他當然知道,在很早就知道,在他還沒出山時,就在隆中說了,想要北定中原、復興漢室,必須得有兩個前提條件,第一是等到天下有變,第二是必須兩路出兵。而在諸葛亮開始北伐時,荊州已經被關羽搞丟了,那麼也就不具備兩路出兵的條件了,既然條件不滿足,就難以成功。那麼既然如此,諸葛亮為何還要堅持自找苦吃的去北伐?

    這就要從劉備去世說起,劉備死後託孤於諸葛亮,當時劉禪年幼,才17歲。而蜀漢的政局卻不穩定,為什麼各位都奇怪了,蜀漢一向看起來非常好,為什麼會政局不穩定呢?暫且拋開劉備死後發生的南蠻叛亂不說,單說蜀漢的政治勢力。

    在蜀漢有三大利益集團,分別是荊州、益州和東州。這三大集團矛盾重重,其根本原因當然還是利益問題。而這種利益矛盾,根本不是靠劉備的仁義和諸葛亮的賢明短期之內就能化解掉的,它必須經歷很多年好幾代人的努力才行。

    所以在劉備去世後,這種矛盾還在,仍然很嚴重,諸葛亮也無法一時化解掉,所以歷史學家易中天說:“解決這個內憂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不斷對曹魏進行北伐,讓蜀漢處於長期的戰爭狀態,以外戰防內亂或內戰。”一般而言,戰爭確實是最好的辦法,它一方面可以轉移蜀漢內部的注意力,還能增加蜀漢上下人心的凝聚力,而在一致對外的這個過程中,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打擊益州勢力,藉口和理由就顯得充分而自然。

    但是為了“安內必先攘外”的這個大方針,諸葛亮發動北伐,畢竟還是有巨大風險的。第一曹魏不是紙老虎,第二蜀漢也是一種內耗。關鍵在於北伐戰爭的分寸控制,如果總是打敗仗,不但無法凝聚國內力量,還會起反作用,但是如果戰爭玩大了,曹魏傾巢而出,蜀漢就有被滅國的風險。所以北伐考驗的不是打了多少勝仗和敗仗,而是看諸葛亮把控北伐戰爭的分寸。

    那麼要想做到萬無一失,就必須穩步進行,每一步都不能出岔子,這也是為什麼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謀”的時候,諸葛亮以風險太高直接拒絕掉了。因為諸葛亮發動的北伐戰爭,勝敗不是關鍵,儲存實力才最重要,但最終的結果是:不斷北伐只是一種安定內部的政治手段。魏延作為將帥看不到這一層,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不採納魏延之計,諸葛亮卻幹了另一件事,那就是第一次北伐,以馬謖失街亭而退軍。但是回去之後的事情非常耐人尋味,第一是馬謖、張休、李盛被處斬,趙雲被降職,諸葛亮自己也降職。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這麼做?他這是什麼意思?諸葛亮的意思就是做樣子給益州集團、以及蜀漢上下看的。目的是什麼?目的就是諸葛亮要實施他的“依法治國”治國策略。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做給益州集團等人看呢?因為蜀漢三大集團的利益難以制衡,前面說了,這種矛盾不是短時間能夠解決掉的。而矛盾的核心又是利益,但是現在執政的是荊州集團,荊州集團不可能為了讓益州集團覺得舒服,就讓出自己的權利。但是益州集團又根深蒂固,處理起來又是傷筋動骨,麻煩很大,所以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對待所有人都一視同仁,我“依法治國”。

    也正是因為有了“依法治國”這個方略,最終才震懾住了一部分人。當然諸葛亮背後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扳倒李嚴。李嚴的存在影響到了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所以諸葛亮為了保護蜀漢政權,他最終聯合魏延、姜維等20多人聯名向劉禪彈劾李嚴,至於李嚴到底犯了什麼罪,具體罪名一直模稜兩可,但結果是李嚴被扳倒流放。

    結語:諸葛亮作為劉備選給劉禪的託孤重臣,那是非常慎重的,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其中最核心的原因,就是諸葛亮會絕對忠誠於劉禪,忠誠於自己一手打造的蜀漢政權。所以說諸葛亮也是不服劉備所託,在對蜀漢政權的維護上,可以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用盡了心力,而北伐就是諸葛亮後半生忠於蜀漢政權的最佳寫照。他不惜發動連年北伐戰爭,以促進蜀漢政權的穩定,然後在這個中間,逐步除掉對蜀漢政權有威脅的重要人物,逐步實現了蜀漢政權的穩定。這也是為什麼人們常說,為什麼諸葛亮死後,劉禪貪圖享樂、聽信奸佞小人,還能讓蜀漢之國堅持了二十九年?其中最關鍵的原因就是諸葛亮透過北伐戰爭,掃清了蜀漢政權的威脅者,並且為蜀漢留下了一個“依法治國”的清明社會根基。

  • 3 # 老貝家的小翊翊

    之前的回答,已經陳述過諸葛亮不得不北伐的原因。那麼諸葛北伐未競全功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老貝試著為大家解讀。

    第一,實力。蜀漢的實際實力是三國裡最差的。人口基數少,國土面積小而且以山地為主,實非人君基業。

    雖然漢高祖曾以蜀地為後方戰勝項羽,但劉邦獲得的蜀地和劉備不是一碼事。劉邦入蜀之前,秦國已經滅古蜀國百餘年,四川已有百年未遇戰火,秦末農民起義也波及甚少,有李冰的都江堰在,承平百年的四川無論經濟還是人口都達到了一個巔峰。

    而劉備入蜀前後,四川兵禍連線。郄儉、劉焉、黃巾軍、劉璋、劉備、張魯、曹操等人之間的戰爭早讓蜀地疲弊不堪,經濟凋敝,人口暴減。

    再加上關羽在曹孫兩家夾攻下失去荊州,劉備伐吳又遭遇夷陵之敗,可謂雪上加霜,萬事俱衰。

    第二,錯失良機。第一次北伐前,魏國上下均認為先失荊州,又喪劉備,再加上自平定荊州起就追隨劉備的百戰精銳夷陵之敗後損失殆盡,所以都非常看輕蜀國,認為過兩年安定好內部後對蜀國可一戰而下。

    這時諸葛亮的北伐可謂打了魏國上下一個措手不及,三郡響應,西涼騷然,魏國朝野震動。然而這種時候卻發生了馬謖失街亭。

    這也是諸葛亮在北伐過程中唯一的一次主動失誤,如果安排一個如廖化、張嶷、王平這種久經沙場的將領主持,再派馬謖輔佐,則肯定不會發生這種低階失誤,也起到了鍛鍊接班人的效果。

    若做此安排,街亭不失,則第一次北伐很有可能拿下西涼,甚至染指關中,這才是真正的帝王基業,以孔明的練兵奇才,不用幾年就能有一支遠超當年董卓的西涼鐵騎。以此逐鹿中原,天下屬誰,得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後人只能嘆息了。

  • 4 # 剛剛圖774

    諸葛亮北伐無功直接的原因就是運糧太艱難,很多次都是因為無糧而退兵!

    但是根本原因就是蜀漢太弱小了,已經無法承擔大戰役!劉備伐吳的時候就已經把蜀漢的壯丁給抽調得差不多了,結果還全軍覆沒了,此時的蜀漢已經無力北伐了。

    諸葛亮北伐距離劉備伐吳也不過五年而已,五年之間又能夠恢復得了多少呢!魏延曾經提出了“子午谷奇謀”,而諸葛亮卻不用,是真的不能用還是其他原因呢?其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蜀漢已經輸不起了,所以諸葛亮才會步步為營,從不弄險,即使打不贏或者贏得很慢,也不能有太大的損失!

    大漢和魏國天壤之別,曹魏兵馬損失了可以馬上補齊,而蜀漢的兵馬損失了卻很難補齊,魏國兵糧用光了可以迅速補給,而蜀漢卻不能!

    表面上看諸葛亮失敗是因為糧食的問題,殊不知這背後是國力的差距!所以曹真也好司馬懿也好,只要是穩紮穩打都可以擊敗諸葛亮,即使有小敗,也不會全面潰敗!

    所以說,諸葛亮北伐失敗,不是失敗在戰場上,而是輸在了支撐戰場的國力上!

  • 5 # 布衣閒人10

    諸葛亮北伐失敗的原因,從軍事角度來說,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沒有建立起鞏固的後勤基地,糧食、軍備供應不及時,軍中一旦缺糧,只得引兵而退。在一定意義上說,打仗打的就是後勤。蜀中缺少簫何似的人物。

    二,沒有善於領兵作戰的大將,難以實現戰略戰役的目標和意圖。缺少韓信似的軍事統帥。

    三,沒有高超軍事謀略的運用,每戰都是與曹魏軍硬碰硬的正面對抗,不善於用奇兵,不敢出奇致勝。蜀軍弱於曹魏軍,常規戰法,豈能取勝?缺少張良、陳平似的權謀人物。

    四,諸葛亮過於謹慎,難以捕捉到最有利的戰機。

    五,至於說到實力,雖然蜀弱於魏,但如果謀劃得當,採用正確的戰略戰術,蜀軍是可以戰勝魏軍的。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比比皆是。可惜的是,諸葛亮不會。

    以上五點,應該說是諸葛亮北伐失敗的軍事上的主要原因,乃至導至其“出師未捷身先死”的令後人無限感嘆結局。

    僅供參考。

  • 6 # 山河獨白v

    諸葛亮北伐我們不能只看小說裡故事,我們還要看小說裡的人物。諸葛亮是一代智者,但他有很強的軟肋,那就是思維保守,事必躬親。思維保守是他身邊除了劉關張趙幾個結拜弟兄,沒有更多為事業傾盡全力的人才。那曹操雖是奸雄,可肚量寬敞,思維開放,該饒人處且饒人,所以身邊人才濟濟。諸葛亮又事必親恭,人有多大能量,況且他還不是很強壯的人所以萬事都操心,就會勞神傷身,人在不健康的情況下不會有好的思維好的智謀,所以北伐屢敗也是必然的。再有就是他在躲事,阿斗不才,他又太強,總呆在朝中必然生事非,生事端。所以他要藉故外出打仗,因此這仗就有點不倫不類,也枉費了蜀華人力物力。

  • 7 # 簡單就好108377431

    我覺得諸葛亮北伐失敗的原因,主要是天時,地利都不利其。先說天時,上方谷火燒魏軍所剩無幾,卻燒不死司馬懿父子,突如其來的一場大雨卻把他們給救了,這是天意,天命難違。其次是地利,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是其道難的真實寫照,長途跋涉,糧草供應不足,援兵應接不上,致使來回六次北上,最終嘔心瀝血,鞠躬盡瘁而命殞五丈原。

  • 8 # 軍緣鑫播客

    諸葛亮號稱六次北伐,其實進攻戰鬥只有五次,第三次應該是防禦戰。而且,如果不是連綿陰雨一個月,就沒有四五六了。

    說起北伐失敗,這是必然的,原因有四個。

    1.經濟上耗不起。

    諸葛亮的五次進攻戰鬥中,有三次因為糧草問題被迫撤退。其中,雖然有李嚴作梗,督辦不力的因素,但實際上李嚴也難做無米之炊。

    2.政治上越來越孤立。

    蜀漢的文官武將中,真心擁護北伐的就沒幾個。包括後主劉禪,根本就不想打仗。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只能做孤掌之鳴,以至於會用錯馬謖這樣的人。

    3.人才準備嚴重不足。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雖有詆譭廖將軍之嫌,但是,蜀漢缺將才卻是不可否認的。黃金一代的大將們死的死老的老,還能打的就魏延了,可是諸葛亮不太喜歡他。

    4.曹魏仍然強大。

    所謂草繩編麻袋,一代不如一代。諸葛亮出師北伐,是看中曹丕去世的好時機。誰成想,曹丕的接班人曹睿也不是草包,局面掌控得很好,文臣武將們都能賣力氣。尤其是司馬懿,都修煉成精了,專門用來對付孔明先生的。

  • 9 # 小鴻哥

    先來講下諸葛亮的北伐,共有五次:

    第一次是公元228年春,個人推測兵力在六萬人左右。趙雲鄧芝率萬人出箕谷,偽主力吸曹真部。諸葛亮率五萬主力攻三郡接收三郡(南安天水安定郡)攻隴西郡。隴西郡一破隴右以西可不戰而降。這時魏國派張郃率五萬人趕來支援。派馬謖去守街亭,隨行將領有:王平、張休、李盛,黃襲。軍隊數目不詳,只有記錄王平率千人。高翔還率軍屯柳城。(讓郭淮擊敗)個人推測馬謖軍加上高翔軍應在兩萬。損失當在一萬五千人以上。(諸葛亮退軍率冀縣數千家而還漢中,按一家四口人。也就一萬二,而已有男女老少。不足以補街亭的損失)王平收聚敗兵而還最多也就數千人。諸葛亮所率主力和趙雲鄧芝部損失不大。

    第二次北伐諸葛亮率數萬,估計在三四萬左右。打了二十多天,糧退而還。此次為支援東吳之戰。諸葛亮在給他哥的信中講:使魏賊不得盡力向東。張郃傳講:司馬宣王治水軍於荊州,欲順沔入江伐吳,詔郃督關中諸軍往受節度。至荊州,會冬水淺,大船不得行,乃還屯方城。諸葛亮復出,急攻陳倉,帝驛馬召郃到京都。(有人講張郃是去支援石亭之戰的,這是不對的。石亭之戰在七八月。司馬伐吳的計劃因冬天水淺,大船航行不了。才暫停計劃。諸葛亮是在十二月攻陳倉倉)諸葛亮撤退時大破魏國追兵,斬殺王雙。諸葛亮有數萬人,魏國追兵應不少於五千。史書記大破之,往往是大勝。魏國損失在數千以上。

    第三次北伐諸葛亮派陳式率軍攻下陰平郡武都郡,郭淮率軍前來。諸葛亮率主力至建威,準備一舉殲滅郭淮。郭淮發現了,於是退軍。陰平武都各有數千戶,算六千戶。一戶四五個人,大約在三萬人口左右。(曹操曾從武都遷走五萬餘落。這個落到底是指口還是戶,我也不是很清楚)

    第四次北伐:公元231年諸葛亮率軍攻祁山,軍隊數量大約在六萬左右。還誘鮮卑柯比能,應該在萬人以上。戰績:1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2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3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此戰打得司馬懿不敢出戰,部下講: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這些內容都出自東晉人的漢晉春秋,除了張郃的事三國志有記錄)

    第五次北伐:公元234春年諸葛亮率十萬人北伐(唯一一次有數量記錄的)八月諸葛亮病死退軍。個人認為諸葛亮北伐當在三月初春耕之後,因為打仗要運糧草。需要大量的勞役。打了五個月時間。在這傳時間裡諸葛亮邊打仗邊種地。諸葛亮傳: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三國志中對於諸葛亮跟司馬懿兩次交戰,一片空白。根本沒有勝負記錄。如果諸葛亮敗了,陳壽不會不記。如果是司馬懿勝了,陳壽敢不記嗎?個人認為是諸葛亮勝了,司馬懿才堅守不戰。(連公畏蜀如畏虎,死諸葛走活仲達這些記錄是出自漢晉春秋和晉書)此戰晉書有司馬勝的記錄:會有長星墜亮之壘,帝知其必敗,遣奇兵掎亮之後,斬五百餘級,獲生口千餘,降者六百餘人。(斬五百人,降六百人都講是必敗?也值得記入史書?雙方十餘萬人就是空手打架都不止死這些了)諸葛亮集中,諸葛亮給阿斗的上事表:臣先遣虎步監孟琰據武功水東,司馬懿因渭水漲,以二十日出騎萬人,來攻琰營。臣作車橋,越水射之,橋成馳去。 (晉書中司馬講:諸葛亮要是西上西丈原我們就不用怕了。三國志郭淮傳中郭淮反對講:如果諸葛亮西上五丈原再佔據北原,就能切斷隴道。這樣雍涼境內的民夷將動盪不安,非國之利。司馬接收了郭淮的意見,馬上在北原佈防。諸葛亮果然來攻。)

    縱觀五次北伐,損失和戰果相當。戰果稍勝點。但距離興復漢室還有非常大的距離。

    諸葛亮北伐會失敗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1蜀道難於上青天,漢中南鄭甚為天獄。秦嶺崇山峻嶺,道路艱難。所以諸葛亮北伐,都糧草不繼。無法長久作戰。而魏國本土作戰,運兵運糧都方便的多。而漢中人口已讓曹操遷空,蜀地雖然是天府之國。但從蜀地運往漢中,再從漢中運往秦川要經過棧道。

    (蜀漢蜀地漢中的棧道)

    2諸葛亮北伐時天下未大變。降中對講:天下有變,兩路進軍。現在天下無變,荊州已失。在諸葛亮北伐228年至234年間,魏國統治已經是非常穩固。自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中原士族已經是支援曹魏了。而魏明帝又一代明君。諸葛亮第一北伐,魏明帝親自坐鎮長安。東西未併力,雖然東吳已聯盟。雙方同時北伐的只有公元234年那次,但東吳早早敗退了。

    3蜀魏國力軍事力量人才對比差距過大。魏國有四百多萬人口,軍隊四十餘萬。蜀漢不到百萬,軍隊只有十萬。蜀漢的謀臣龐統法正劉巴英年早逝。五虎大將皆死,就算活著也七十歲了。而魏國謀士將軍大多比蜀漢的要長壽。本來蜀漢的人才就比魏國的要少。

    4失荊州東征兩次大敗,蜀漢元氣大傷。失荊州損失六七萬精銳和文武將領全部喪失(戰死投降)只有廖化逃回來了。劉備東征大敗文武損失三分之二(投降戰死,有記錄的)回到蜀中的文武不過六七人。中精銳盡喪夷陵之戰。據東吳的捷報斬殺蜀漢軍八萬。就算這資料誇張,打個對摺也有四萬。用後師表講:數十年集四方精銳,非一州所有。光憑一州之地如何恢復得了元氣。

    諸葛亮明知不可為卻依然不斷的北伐,我認為(很多史家也這樣認為)諸葛亮是以攻為守。向魏國展示自己力量有餘,使魏國不敢輕視蜀漢。所以從公元221年到263年四十年間魏國伐蜀漢只有兩次。(還有一次半路而回)而魏國經常打東吳。公元220年曹丕詢問群臣:劉備會不會為關羽報仇徵東吳。大家都說:蜀漢小國,名將也只有關羽。關羽死了,蜀漢上下憂懼。不會伐吳的。劉曄講:會的。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

  • 10 # 諸葛解卡

    第一,神坑隊友。李嚴和馬謖。相信不用再解釋了;第二,糧草問題。幾次退兵都因為糧草跟不上;第三,後期我師父由理性轉變為感性,太過心急;第四,我師父是個廢寢忘食的工作狂,身體拖垮了,北伐也就後繼無人了。。。。。。

  • 11 # 隔壁上鋪

    諸葛亮伐魏違背了世道人心,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把先帝主義進行到底,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實走哪條路他也是贏不了的,自己的一相情願,代表不了天下民心,民心己不思漢了

  • 12 # 興海亭

    1劉家江山大勢已去,官民均對劉家徹底失望。2劉家剩餘的一點政治資源已被曹操壟斷,所謂佔天時也。3東吳政權經過三世經營以擁有江南及後來奪回來的荊湘之地,即所謂“地利“。4劉備伐吳以徹底破壞吳蜀聯盟,僅僅是諸葛亮憑自己的努力維持脆弱的同盟,若大舉進伐成功,東吳會不會第二次白衣渡江不得而知。5蜀的基本軍力比魏差不少。6當年韓信暗度陳倉,魏肯定防著你呢!

  • 13 # 使用者13688672191

    謝謝邀請,一點淺見。關於諸葛亮北伐伐,贊同有的網友的觀點,諸葛亮北伐是以攻為守的戰略。按照這一戰略,諸葛亮的北伐並沒有失敗。理由:一是憑諸葛亮的智慧,他不是不清楚消滅曹魏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如果不主動北伐,可能就坐以待斃。他死後的事實已證明。二是魏延提岀的奇襲方案,誰都看岀是一招高棋,諸葛亮也不是不明白,但他為什麼棄之不用,因為這不符合他以攻為守的總體戰略。如果奇襲成功後,敵方大敗,後面怎麼辦?在離開有利地形和元氣並沒大傷的魏軍決戰,不但不可能取勝,而且損兵折將後,可能被魏軍一追到底。三是諸葛亮每次岀祁山,都不孤軍深入走的很遠,更不深入到敵方核心區域。這就是他以攻為守的底線。個人淺見,歡迎指正。

  • 14 # 巴顏鵠09

    這個問題其實涉及到很多問題,很少有人會回答的完美,我只能勉為其難的回答幾條吧,一家之言不喜勿噴。

    我認為諸葛亮最終北伐失敗有以下幾點:一、內鬥。母門知道,劉備在公元221年稱帝改元章武,章武三年劉備永安託孤諸葛亮後,隨即駕崩,這就是是著名的永安託孤,而永安託孤也是三國曆史上的一件大事,因為他把蜀漢政權一分為二,前期領導人是劉備;後期,以諸葛亮為核心政權代表。而這個節點就是永安託孤。但是問題就出在這個託孤上,《三國志·先主傳》說的很清楚“先主病篤,託孤與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好了,劉禪繼位後也確實貫徹了他父親的遺言,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府治事,領益州牧。(也就是說劉禪把蜀漢的大權全交給了諸葛亮)封李嚴度鄉侯,賜尚方寶劍、宮廷侍衛長,然後又升為前將軍,榮耀可見一斑,看上去步步高昇,但是劉備遺言還有一句“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針永安”。這就很明顯了,雖然李嚴和諸葛亮並受遺照,但是諸葛亮在內,一切大小事務都他一人說了算,李嚴卻在外,長期不在權力中心的李嚴,一句話插不上,也就慢慢的被諸葛亮邊緣化了,由於他遠離朝廷,一不能輔佐天子;二不能舉賢社稷;三又不能入朝理政。就此為李嚴後來的敗北也埋下了伏筆。那麼你會說了,那這排擠李嚴不是劉備安排的嘛?那跟人諸葛亮有啥關係!是的,諸葛亮是領會了先主的意圖貫徹執行的,更何況為了蜀漢的政權,為了克服中原匡扶漢室,諸葛亮也不得不這麼做。為什麼?我給你解釋一下你就明白了。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是由三股政治勢力組成的。一坐地戶,也就是原來益州的官僚和本地豪強組成的,也就是“益州集團”。二劉璋的人,隨劉璋進益州的老部下,“東州集團”。三就是追隨劉備來益州的人,“荊州集團”。這下就熱鬧了,本來劉備妹來的時候,東洲集團跟益州集團就水火不容,現在劉備來了,這倆哥們互相有矛盾不說,跟荊州集團也相互不服氣,這可就熱鬧了,劉備這屁股還沒坐熱乎膩就一命嗚呼了,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劉備要託孤李嚴為副的原因。李嚴原為荊州劉棕手下,曹操南下李嚴投奔了劉璋屬於東洲集團,劉備來了又是李嚴提前向劉備獻媚投降了劉備,那麼不難看出劉備留下來的政治遺囑就是,拉攏東洲集團這有屬於新人又屬於老人的集團來打壓益州集團的坐地戶,用李嚴來調和東洲集團、益州集團、荊州集團的矛盾,當然了荊州集團是政治的主體,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上幾次北伐也是諸葛亮消除異己的政治手段,如果不是諸葛亮六出祁山掀起北伐戰爭從而消除和打壓異己,諸葛亮的丞相位置也未必能坐的陣麼穩當,所謂的借力打力也不過如此罷了。那麼李嚴最後是如何掣肘諸葛亮乃至於最後諸葛亮是如何收拾的他我在這裡就不多講了,大家看看歷史資料就都知道了。

    二、經濟。劉備入蜀之後苦於部隊妹有糧餉,再苦思妙想之後決定採用劉巴的建議“直百錢”,說白了就是統治者發行大額貨幣,一枚是原來貨幣價值的一百倍,就用這種方法劉備確實在幾個月之後達成了府庫充實的目的了,那麼陣麼一來懂經濟的朋友會說了,這政府強制造錢來換取老百姓的錢,小額度的都在政府手裡,老百姓手裡的都是大面額的貨幣這不是會造成通貨膨脹嗎?其實早期蜀漢政府對待通貨膨脹的事情上還是做的挺好的,劉巴為了防止通貨膨脹又建議由政府出面強權干預物價,這樣事實上一定程度上是解決的膨脹過度的問題,但是隨著統治者看到這種策略的甜頭之後,變本加厲從原來的直百錢,變成了後來的直五百錢,在加上諸葛亮連年被罰,以至於屬地的經濟很大來源於婦女織蜀錦賣與魏、吳等地,大家想想壯丁要去打仗,糧食要交給國家,物價飛漲,實際蜀國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三、人才。諸葛亮率軍在五丈原同魏國求戰時,司馬懿高掛免戰牌,於是諸葛亮就派人給司馬懿送去一套女裝,意思為你怎麼像女人一樣畏畏縮縮。但當使節將女裝送去以後,司馬懿非但沒有生氣,並將來人重賞並穿上諸葛亮送來的女裝。 試過衣服以後,司馬懿就問來使:諸葛亮近來工作忙不忙,累不累?飲食飯量如何?使者一聽這並不是什麼軍事機密,就如實說:丞相每日都晚睡早起,二十軍棍以上的處罰都要親自過問原委,每頓飯量差不多三四升米。待使節走後,司馬懿便大小著對身邊人說,諸葛亮工作量如此之大,但飯量卻只有三四升,他肯定活不了多長時間了。這句話中有個細節我們可以說,諸葛亮連二十軍棍以上得處罰都要親自過問,這說明什麼問題呀,諸葛亮軍權抓的太細了,不放手也不培養也不相信手下將領,那你說了諸葛亮不是培養了姜維當接班人嗎?但是姜維只是軍事接班人,並不是政治接班人,更何況姜維只管軍事,政治方面諸葛亮並妹有像魏國一樣因為《九品中正制》的實施,造成人才井噴式的出現,而蜀國事實上無論內政和軍權都屬於諸葛亮“點單”制,長此以往國家無論是帶兵將領和內政人才越來凋零,就算有好苗子,諸葛亮也不培養,再加上早些年東征西討的將領相繼去世,這樣得國家又和談北伐呢。

    以上三點就是我簡單的認為北伐失敗得願意,其實能寫的從細節上看,還有很多,等以後退休了,有時間我好好研究一下。

  • 15 # 張毅梵每日一笑

    後代歷史學家對待諸葛亮北伐失敗的原因這個問題共總結出了兩個原因,一是街亭失守,使得諸葛亮一招走錯滿盤皆輸,馬謖的翫忽職守讓諸葛亮三次北伐都化作一堆泡影,第二個因素是因為後主劉禪懦弱無能,他不能給諸葛亮帶來貢獻反而拖了諸葛亮的後腿,使得諸葛亮5次北伐都失敗。其實諸葛亮北伐失敗的原因最重要的一點還是因為諸葛亮會治國,但不會治人,他雖然是智慧謀略的化身但是他在軍事將領的任用上確實存在著不足, 姜維等大將沒有得到諸葛亮的重用,但是馬謖這種粗枝大葉的人卻深受諸葛亮喜愛,最後丟了街亭造成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悲劇,側面說明了諸葛亮在識人用人方面存在一定短板,他不能夠知人善用,對於馬謖這種人也不能狠得下心去。導致了諸葛亮北伐均遭失敗。其實影響諸葛亮北伐的還有劉禪,劉禪是 劉備的兒子,劉備臨死前把託孤大業寄託給了諸葛亮,諸葛亮答應劉備要好好照顧 劉禪,然而劉禪卻不給諸葛亮爭氣,一直在後宮中尋歡作樂還拖諸葛亮的後退,使得諸葛亮的北伐大業不能夠成功,其實諸葛亮北伐失敗很大程度上歸結於劉禪的荒淫無道懦弱無能。除了這兩個重要因素之外,諸葛亮北伐失敗的原因還應該包括其他客觀因素,例如那時候蜀國實力還不太強盛,還不能夠支援諸葛亮進行大舉進攻,而且北方地區已經幾十年沒有經過戰爭,相對和平,政權也相對穩定,諸葛亮選擇北伐的時機是不對的。諸葛亮北伐失敗只因錯殺了此人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的軍師,可以說蜀國很多戰役都是因為有諸葛亮的智謀才取得了成功,但是諸葛亮五次北伐卻失敗了,並且在第五次北伐的時候死在了路途中,那麼諸葛亮北伐失敗是因為什麼呢?有人說 諸葛亮北伐失敗只因錯殺了一個人,那麼這個人是誰,諸葛亮為什麼要殺他呢?又為什麼說諸葛亮北伐失敗只因錯殺了此人呢?這個人說起來在 三國中也比較出名,就是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這一回中的馬謖。

  • 16 # 顧老師V5

    諸葛亮之所以北伐失敗,總結最重要的三點原因:其一,國力差距,曹魏地處北方,農業發達,軍民身體素質好。其二,北伐路途遙遠,蜀軍糧草不濟。其三,諸葛亮手下人才不濟。

    劉備逝世於白帝城後,丞相諸葛亮受託孤重任輔佐後主劉禪。經過一番休養生息,蜀國國力逐漸恢復,諸葛亮說服吳國孫權,吳蜀結盟為他北伐中原做準備。 諸葛亮北伐一是為了完成先帝遺願,二是為了先發制人,曹魏日益強大,蜀國不能坐以待斃。但北伐的結局並沒有取得成功,諸葛亮也沒等到北伐結束,隕落五丈原。

    北伐失敗我們總結了幾點最主要的原因:一是國力,劉備死前在與吳國的交戰中把諸葛亮積攢的家底都打光了,丞相費心費力平定了南蠻,儲備了北伐的物資,但這個過程中曹魏卻是憑藉自己廣闊的北方領土,大力發展農業國力日漸昌盛。

    二是,蜀國北伐路途遙遠,且蜀道難行運送糧草困難,沒有軍糧補給,諸葛亮只能退軍。

    三是蜀國在關羽、張飛等人死後,人才不濟。諸葛亮提拔的馬謖失守街亭,搭檔李嚴在後方攛掇後主劉禪讓他退兵。

    本來北伐已經步履維艱,身邊沒有能幫忙的,還盡是些拖後腿的人,最後諸葛亮心力交瘁死於五丈原,接任的姜維也沒能力挽狂瀾,北伐以失敗告終。

  • 17 # 彩塘燦榮

    一、北伐戰爭違背了人民意願

      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災禍。關中地區“強者四散、贏者相食、二、三年間,關中無復人跡”;洛陽及其周圍“二百里內無復孑遺”;徐州“墟邑無復行人”;青州“州遂蕭條,悉為丘墟”,以致出現了“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絕而無民者,不可勝數”的局面。為了逃避戰亂,人們大批逃往相對較安定的江南和荊州一帶。“人民流入荊州者十餘萬家”,“自廬江,……戶十餘萬,皆東渡江,江西遂虛”。但是,江南、荊州相繼爆發了赤壁之戰、襄陽之戰、夷陵之戰,人民再一次受到了戰火的煎熬。唐代李賢在給《後漢書·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作注時說:“孝靈遭黃巾之寇,……白骨膏野,兵亂相尋三十餘年”。這“三十餘年”如果從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算到魏文帝曹丕的黃初二年(221年),據不完全統計就達八十五次之多,平均每年近三次。長期的戰亂,使人民急切盼望著和平的到來。在當時情況下,無論誰發動戰爭,都會遭到人民的反對。然而,諸葛亮卻違背廣大人民的意願,以喚不起人民的共鳴的“興復漢室”為號召,發動了北伐戰爭,必然會遭到人民的反對和反抗。於是,蜀漢的西南地區相繼爆發了劉胄、張慕、越巂、汶山郡羌民等多次人民起義。為了逃避遠征和徭役,百姓也大批逃亡山中,據記載,呂任巴西太守時“募取兵五千人諧亮,慰喻檢制,無逃竄者”。“無逃竄者”以其功而記入史冊,可知“逃竄”之常見,同卷還記載,呂調任蜀郡太守時,“為之防禁,開喻勸導,數年之中,漏脫自出者萬餘口”,一郡逃役者就達“萬餘口”,約佔當時蜀國總人口的九十分之一,可見逃役現象之普遍。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在事實上已經摧毀了漢王朝統治的根基。魯肅曾對孫權說:“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此時要“興復漢室”,只能使人民想起那個他們要推翻的黑暗、腐朽的王朝對他們的壓榨。但是,諸葛亮卻不顧人民的意願,執意發動北伐戰爭,所以必然會失敗。

      二、北伐戰爭不符國情

      益州原本是一個“蜀土富實、時俗奢侈”的地方。但是,劉備攻取益州時,卻使之受到了破壞。“計益州所仰唯蜀,蜀亦破壞,三分亡二,吏民疲睏”。但好在劉備取得益州之後,社會比較安定,加上諸葛亮等人的治理,蜀漢的經濟有了一定的恢復和發展,但是,隨之而來的多次征伐,如:章武元年(221年),劉備討吳戰爭;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平定南中之戰,都消耗了蜀漢大量的人力、物力,其恢復、補充決不是短期可完成的。然而,與南征僅隔兩年多,諸葛亮就不顧蜀漢國情發動了北伐戰爭,其失敗是必然的。而且,當時蜀漢政權“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由此推算,蜀漢每六個半人就要養活一個將士或官吏,除去老人、婦女、兒童,大約也就是每兩人中就有一人不從事生產活動。而曹魏“有戶六十六萬三千四百二十三,口有四百四十三萬八百八十一”。當時蜀漢有軍隊十萬,而曹魏用於一線作戰的部隊就有二十多萬。就疆域來說,“曹魏三分天下有其二”,而蜀漢僅據一州之地。如此懸殊的實力差異,必將使諸葛亮發動的北伐戰爭以失敗告終。

      三、北伐戰爭沒有穩固的政權基礎

      劉備死後,後主劉禪懦弱,而早期跟隨劉備的謀臣猛將也相繼去世。蜀漢政權的核心統治力量大為削弱。諸葛亮執政後,蜀漢內部矛盾重重,文臣武將相互傾軋,影響了諸葛亮的北伐大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楊儀和魏延的矛盾。楊儀很有才幹,他“規畫分部,籌度糧谷”均能“不稽思慮,斯須便了”,但他“性狷狹”而不能顧全大局。魏延,雖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但卻“性矜高”而剛愎自用。他們二人是諸葛亮帳下一文一武兩員干將,但卻勢同水火。“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同時,楊儀與蜀國尚書令劉巴不睦,諸葛亮本人與魏延相互猜忌。即使在北伐戰爭中,也有許多蜀漢官吏對諸葛亮陽奉陰違,“丞相諸葛亮連年出軍,調發諸郡,多不相救”。就連諸葛亮十分敬重的李嚴(平),也對北伐不滿,甚至假傳聖旨,誆諸葛亮回師。諸葛亮曾上書劉禪說:“臣當北出,欲得平兵以振漢中,平窮難縱橫,無有來意”。由此可以看出,對於北伐,蜀漢內部意見並不一致,加之官吏相互傾軋,使北伐戰爭沒有鞏固的政權基礎,所以必然失敗。

      四、北伐戰爭後勤保障困難

      益州地處四塞之地,東面有巫山;西面有邛崍山、大雪山;南面有婁山;北面有秦嶺,大巴山,將益州緊緊包裹在其中。因此,益州的交通十分不便,每次北伐,蜀軍的運輸線就長達數百里乃至上千裡。十萬大軍的衣食、輜重都要靠“木牛流馬”在崇山峻嶺中運來,其艱難可想而知。後勤供給的不足常常導致北伐戰爭的失敗,如第二次和第四次北伐就是這樣。自然條件的限制,決定了諸葛亮必須速戰速決。而魏軍則正好利用了諸葛亮這種弱點,堅持“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飢”的原則,使諸葛亮陷入了求戰不得,決戰無門的境況之中。於是他只好在渭南“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直到其病逝於五丈原軍中,北伐戰爭徹底失敗了。

      總之,諸葛亮的北伐戰爭是場不該發動的戰爭。連年的北伐戰爭,使蜀漢“受其荒殘,西土苦其役調”,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即使在當時,也有不少人認為蜀漢應該“固守要害,為持久計”。費禕曾對姜維說:“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業,以俟能者,無以為希冀徼倖而決成敗於一舉。”就當時蜀國的國情來說,諸葛亮應當“閉關守險,君臣無事”, 而不應以“區區一州,介在山谷,驅蠃卒,輔孱主,衡擊中原,撐拒強敵”。諸葛亮無視蜀漢的國情,民心,執意發動北伐戰爭,其失敗的命運也就不可避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跑才是有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