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上南山1

    我不是詩人,但寫詩可以先有韻可以先有句,二者不矛盾。比如拈字做詩,唱和做詩就是先有韻,如想到好句再尋韻就是先有句。也有先有了對事情的感懷去韻句尋韻的。有感而發多先有句,命題而作多先有韻。先有句者多好句,先有韻者多應和。

  • 2 # 吳德芳5

    一般寫詩人要寫首詩。首先考慮的自己應該寫什麼內容。表達什麼思想。然後才寫句。在寫句的時候便要考慮。推敲語言言儉義明並要求押韻。這是本人一點認識。

  • 3 # 阿木中醫李建勳

    《靈藥》

    詩詞歌賦晨晨新,

    景色宜人妙妙言。

    春秋夏冬人人心,

    創作平凡巧巧宜。

  • 4 # 狼煙一九三一

    詩是靈魂,詩是靈感,詩是觸景生情,詩是美麗碰撞一瞬間。抓住了才為詩。太凡詩人都是先有句,後有韻與角,二者是相互,相連,相通,相融的。一首好詩,一般都是一氣呵成,在文字的跳動間,如彈九韶,如吟詩歌,流暢,通俗,使人回味無窮。如泣,如訴,如春波盪漾,如飛雲,如狂濤巨瀾,如潺潺流水,如風雲雷電,如麗日春天,而這一切絕非搜腸刮肚得來,而只有在山水間,生活中,苦難時,得意時才能如高山流水,一瀉千里,非死板教條,陳腐板結,咬文嚼字得之。

    句成之後才可以,修飾,打磨凌角,雕塑裝璜,最終天然生成,而美輪美奐!

  • 5 # 童146569245

    詩人寫詩肯定是先有句,其後文才能跟著韻腳寫。可以說,詩的首行差不多奠定了作者要寫的景物,其後才是觸景生情。而韻腳,完全是後來才加考慮的,也就是說,一首詩初步完成,其後為了讀來朗朗上口,會有許多改動。但一般詩的首句改動很少。

  • 6 # 陳道農

    這個問題使我想起高中時與某同學的一個爭論。同學認為好文章是雕琢出來的,推敲是他做的最多的工作。我認為好文章是從心裡自然流淌出來的,無需修飾。現在看來我會接受同學的觀點,但要稍作調整,把琢磨、推敲放到平時,再加上深度閱讀的積累和細緻的思考、生命的體悟,這些都會融在血液裡沉澱在心裡。當你想寫點什麼的時候,文章或者詩詞就會“自然”的流淌出來。這就像學武術,總要從基本功和套路練習開始,但真的要實戰卻是要忘掉套路的實訓。打架的時候再想怎麼打就晚了。寫東西時重點還是要在意境、內容上,落筆後再個別推敲也無不可。當然,詩歌是有著自己的獨立知識的,需要平時專門的學習、研究、訓練,寫的時候才不至於為了一個字而丟了意境。

  • 7 # 喋血詩箋

    寫詩首要考慮意境,邏輯,有了一個完整的句子,再選擇韻腳,最好選擇寬韻,就是一個韻可以有很多字的那種,如:an.en.等。請參考

  • 8 # 草根清雅

    沒有一定之規,理論上來講是先有句,但嚴格要求自己的詩人,都會自查韻律和平仄等,發覺韻和格律不妥,就會重新換句(大的修改之後也算換句)。那麼,此時,先有句就不成立了。因為在詩人的腦海裡絕對不只有哪一句(就算這句是精品)之外就出現詞窮了!

    總的來說,賈島的推敲才是寫好詩的一個關鍵。而修改是寫好詩的必經之路。

  • 9 # 阿福順天

    不知自己是何人,

    無文韻味寒風門。

    稻草破板擋不住,

    先焊鋼面交聯跟。

  • 10 # 菩提魯

    詩都是作者透過生活感悟出來的情感,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一顰一笑、一花一草,情致則心生,心生則有感,有感則出句,出句則押韻,押韻則成詩。押韻的目的是為了增加詩的韻味與美感,朗朗上口,抑揚頓挫,則有感而生的詩就更有感染力。不是先有句和先考慮韻腳的問題。新體詩不能以舊體詩的格律去要求。詩者有感而發,都是心靈的感悟,同樣的一草一木,詩者的角度不同,心靈之感也不同,出句的詩的意境和深度也不同。好詩者都是從不同的著眼處來看詩的組句和韻律、內涵。試做一首,諸君莫笑:《桃花酒》桃紅入酒處,春風不得閒。趕來問梨花,香客去哪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管什麼遊戲,當你遇到有外掛的玩家,你會以什麼態度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