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壺老酒z
-
2 # 歷史長河中的魚
陳友諒擁有當時中國最強大的艦隊,他的戰船有三層樓高,士兵從船頭都看不到船尾,各種火炮也威力無比。而朱元璋僅有一些漁船。他計程車兵也只有二十萬人,僅是陳友諒的三分之一。
但是,陳友諒是一個不講仁義、道德的人,他只崇尚暴力。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曾經殺害了自己的上司和兄弟。有這樣的一個首領,他的將領們肯定也都是這樣的人,之所以他們還沒有覆滅,是因為暴風雨還沒有來到!而朱元璋和他的將領們就是可以摧毀他們的暴風雨!
1360年6月,陳友諒率領他的艦隊攻打應天(今南京),朱元璋施巧計把陳友諒的大軍從船上引進了龍灣岸上的包圍圈,他的將士們奮不顧身、英勇殺敵。最終,陳友諒倉皇而逃,在戰場上留下了兩萬具屍體,七千名俘虜,朱元璋還俘獲了一百餘艘大船和數百條小船。
1363年四月,陳友諒率部六十萬人攻打洪都,守將朱文正(朱元璋的侄子)率領將領們眾志成城,誓於城池共存亡,打退了敵人的一次次進攻,奇蹟般的堅守了三個月,等來了朱元璋率領的二十萬援軍。這樣,兩軍在鄱陽湖形成了決戰的態勢,陳友諒的鉅艦雖然威力強大,但是行動不便,顧此失彼,為了能發動叢集攻擊,他把這些鉅艦用鐵鏈聯在了一起(看來陳友諒是沒有看過三國演義)。於是,朱元璋決定火攻,看來老天也是要除掉陳友諒了,東北風颳起!陳友諒的數十條戰船全部被焚燬,船隻火光沖天,不時傳出被燒死計程車兵們的慘叫聲。8月26日,決定要逃跑的陳友諒被一支冷箭射穿了的頭顱,他終於一敗塗地!
一支沒有士氣和信仰的軍隊,即使再強大,也不能逃脫最終的滅亡,這是無數的史實所證明過的!
-
3 # V哥電影
明初《紀事錄》中曾記記錄下鄱陽湖之戰的情況:
“友諒兵雖盛,而戰鬥死者亦不少,今江水日涸,賊之鉅艦將不利用,又師久糧乏,若援兵至必可破也。”(《太祖實錄》癸卯年六月壬戌條記張子明語)“我不當有安豐之行。使陳友諒乘我之出,京師空虛,順流而下,搗我建康,我進無所成,退無所歸。友諒不攻建康而圍南昌,此計之下者,不亡何待。”(《國初事蹟》記朱元璋對劉基語)“陳氏之兵曾經龍江、江州、湖廣三處大敗,善戰者損折,卻於湖、潭、荊、襄等處徵田夫市子,三丁抽一為軍,號曰「蓬合」,且十人無二三慣戰。及船相幫,望見白船水上週旋迅疾,旗幟帆幔,衣甲器械,又聞金鼓銃炮之聲,魂魄俱喪,安能操戈執弓哉。【略】友諒戰船塗紅為號,大者容三千人,中者容二千五百人,小者容二千人。其船以灰麻捻底,舟葛與兩廂頭尾不捻,或謂友諒曰:‘何止捻底?’友諒曰:‘此一去船,何須盡捻?’以致友諒戰船皆不及上船之堅。【略】白船往來湖中,仰而射紅船;紅船堅駐,不便轉動。一日攻數次,白船輪次而戰,紅船軍力疲倦。”現在我們都知道,陳友諒在鄱陽湖之戰中輸給了朱元璋,並且是被火燒戰船。也可以說是陳友諒方面戰略失誤,同時軍隊精銳折損,兵困糧乏,水師劣勢,最終導致輸給朱元璋。那我們先來回顧一下鄱陽湖之戰之前的事情吧。
至正二十年(1360)年閏五月,陳友諒攻下太平(今安徽蕪湖一帶),殺朱元璋大將徐壽輝同時稱帝,但隨即在集慶(今南京)西北龍灣中伏,損失數萬精兵,大敗而歸。朱元璋方趁勢反攻,收復太平,攻克安慶。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陳友諒再出兵圍攻江西洪都(今南昌),號稱水陸六十萬大軍。陳友諒還動用水陸兩棲作戰,水船使用高大但是遲緩的樓船,並且相互間用鎖鏈固定,使船員能夠自由行走。卻圍攻洪都不下(守將是朱元璋之侄朱文正),朱元璋在七月親率20萬人救洪都,陳友諒於是撤圍,在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選擇所擅長水戰迎戰朱元璋。
後面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水面偏能用火攻,朱元璋一把火燒了陳友諒的戰船。
由此可見,陳友諒早已江河日下,威風不在,陳友諒組織的這次“載其家屬百官,空國而來”的攻勢,本就是在其屢戰屢敗的困境下做出的一次破釜沉舟式的反擊,所以最後在鄱陽湖戰敗,也就是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
4 # 高廣銀
陳友諒力量最強、疆土最大、野心最大、對朱元璋威脅最大。
陳友諒原來只是徐壽輝手下大將倪文俊的部下,後來他先後殺死倪文俊和徐壽輝,在應天附近的採石這個地方稱帝。接著,陳友諒和張士誠約定一起東西夾擊朱元璋。當時朱元璋的謀臣劉基認為,目前最危險的敵人就是陳友諒,必須集中力量消滅他。可是陳友諒勢力強大,怎麼辦呢?劉基分析,陳友諒有明顯的缺點,就是不得人心,他殺君自立,部下離心離德,連年征戰,人民厭戰,所以要戰勝他,並不難。
大方向已定,朱元璋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誘敵深入、製造戰機。朱元璋的部將康茂才和陳友諒是老朋友,康茂才寫信,假裝作內應。結果陳友諒上當,大敗而逃。最後,朱元璋又透過一系列交戰,尤其鄱陽湖水戰,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
5 # 風吟者
元朝末年,各起義軍之間的矛盾已經趨於白熱化。在元末的農民戰爭和地方勢力爭霸中,陳友諒可謂是朱元璋遇到過的最強大對手之一。
兩軍於鄱陽湖展開對決,這是陳友諒與朱元璋之間的最後一次戰略決戰,一場足以改變中國歷史程序的大戰!
陳友諒於是在短時期內打造了一支長江內河最強大的水軍。
據《明史》記載,陳友諒的船“皆高數丈,飾以丹漆,每船三重,置走馬棚,上下人語聲不相聞,艫箱皆裹以鐵,陳友諒的船高數丈,分三層,外包鐵皮,上面能走馬,首尾不相望,最大的戰艦可以容納3000人,相當於現在一艘大型運輸艦或航空母艦的兵力。反觀朱元璋,戰船是以至元二十年龍灣之戰中繳獲陳友諒的船隻為主力,甚至還有若干漁船在內……
然而,在如此大的實力懸殊之下,陳友諒究竟是怎麼把一把好牌打得稀巴爛,最終敗在朱元璋之手,命喪亂箭之下的?
陳友諒不聽逆耳忠言,不信屬下勸告,我行我素,一意孤行,讓陳友諒失了人心,更失了道義。
除了自身性格,戰術上的失誤是導致陳友諒兵敗鄱陽湖的直接原因。 陳軍戰艦如雲,速度快,但機動性不強。朱軍人少船小,佔了機動靈活的優勢。在這種情況下,陳友諒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
赤壁之戰,曹操八十萬大軍因為鐵索連環被大火燒得一敗塗地,陳友諒亦然。滔滔江面上,陳友諒用鐵索將戰艦連在一起,想要一舉將朱元璋吞噬。
然而,朱軍只是小小地點了一把火,便讓陳友諒的水軍頃刻間失去了所有優勢!
鄱陽湖水戰其實就是陳友諒集團劣勢的全方位暴露
與之相對,陳友諒的地盤就無法同朱元璋的兩淮和江南相比。其集團掌握的核心技術就是造船。但這些船隻往往為了增大規模而被建造的非常笨重,基本只能夠在風浪較小的內湖活動。與龐大的船體所不匹配的,是異常低效的風帆動力系統。為此,陳友諒的船隊還必須徵發超額的人力來做槳手。結果當然就是自己的船隊,會比朱元璋的部隊更快消耗掉更多的物資。不僅口糧吃緊,連飲水供養都會出現問題。加之沒有成熟的攻城武器技術,在攻打城牆不靠水岸的城市時就表現十分掙扎。
所以,陳友諒的失敗其實沒有太大懸念。在近乎單挑的狀況下,他麾下集團在物資、技術、人力和地緣環境方面都不如朱元璋的要好。若非有長江下游的張士誠等勢力牽制,鄱陽湖一類的慘敗可能會更早發生。
-
6 # 漂浮在陽光之上的砂粒
其實二人均為元末梟雄,都在反元,當時,元廷未滅,兩強相爭之時,奇葩的是元軍居然以打醬油的身份圍觀。
大戰前夕,從表面實力上看,陳友諒水軍實力遠強於朱元璋:從天時來說,當時,陳友諒、朱元璋為反元兩強,陳友諒挾持皇帝徐壽輝(儘管這只是個傀儡),心理上有優勢;從地理上來說,陳友諒居江上游,水軍可以順勢而下;從人和上來說,陳友諒、張士誠聯手,可以說以眾擊寡進攻;從當時的形勢來看,朱元璋的手下都覺的無可抵抗,許多人都嚇破了膽,都在準備著逃跑。
但勝負不僅僅取決於上述因素,自大的陳友諒盲目自信,而且文化水平不高吧,止少不懂三國,三國中赤壁之戰,就是以少勝多的戰役。不過,三國演義那時也還沒出版發行,不知道很正常。仗著自己戰船和士兵眾多,並沒有把朱元璋放眼裡,最終中計,一敗塗地。
當時的陳友諒手下個個兵強馬壯,而且還擁有數百艘的戰艦。其中“撞倒山”、“混江龍”、“塞斷江”等七艘戰艦,聲勢浩蕩,一日行千里,真的是投戈就能阻擋河流。陳友諒一邊在積極地聯絡張士誠進攻朱元璋,一邊在日夜地操練著士兵。
朱元璋民眾和官兵聽到陳友諒、張士誠聯手進攻,許多人都嚇破了膽,都在準備著逃跑。朱元璋為了穩住軍心,表情嚴厲地對大家說:“誰要是再敢提出投降又或者是棄城逃跑的,就地按軍法處置!”在強敵面前,朱元璋趕緊和劉伯溫商量對策,因為己方實力太弱了,不能主動出擊,拿著雞蛋和石頭相碰,誘敵深入是最好的取勝方法。陳友諒盲目自信,仗著自己戰船和士兵眾多,並沒有把朱元璋放眼裡,最終中計,一敗塗地。
朱元璋與陳友諒在潘陽湖上進行了一場殊死決戰。
大戰之日,潘陽湖上,陳友諒的戰艦旌旗檣櫓,望之如山,順著風勢和水流呼嘯而來。朱元璋沉著應對,命人封鎖潘陽湖出長江的湖口,以便堵住敵人的退路,原來朱元璋發現了陳友諒的一個致命的弱點:陳友諒的大船隻大都用鐵索聯結起來,如曹操當年一樣,很不靈活。如果用火攻的話,必破無疑。
於是,朱元璋派若干精兵駕七艘小船,內裝火藥和蘆葦,看準風向,直闖敵陣。點火之後,順著風勢,陳友諒的大船馬上就被蔓延的滔天烈火燒壞了。由於大船都是連在一起的,許多將士欲逃不能,只能被活活燒死。一時間,整個江面上碧海赤船,慘叫通天,陳友諒的部下不是被燒死了,就是隨著戰艦的沉沒被淹死了,折損大半。(此段情節,後人看來很眼熟)
陳友諒遇到如此巨大的重創之後,十分憤怒,又組織了幾次大戰,結果都慘遭失敗。陳友諒又氣又急,不聽部下忠言勸告,怒殺抓來的俘虜。朱元璋聞知此事,反其道而行之,傳令全軍,今後如俘獲陳軍將士,一律不許加害。朱元璋優待俘虜的訊息傳到陳軍後,陳軍鬥志頓減。而朱軍將士聽說陳友諒殺害俘虜,個個義憤填膺咬牙切齒,發誓一定要殺死陳友諒不可。
陳友諒屢戰屢敗,被迫突圍,剛到湖口,一支朱軍前來堵截,陳友諒把頭探出艙外,正想了解情況,就被一支飛箭射中眼睛,直穿頭顱,不久就一命嗚呼了。
潘陽湖大戰不僅是朱、陳雙方在兵力交鋒上的一次大決戰,更是一場智謀之戰。朱元璋善於抓住機會,吸納謀士計謀,終於剪除了強大的對手,為日後稱帝鋪平了道路。
-
7 # 奔跑的蝸牛灬
鄱陽湖大戰,陳友諒兵多艦巨,五千艘艋艟巨大無比,猶如一片紅色城廊,而朱元璋不僅人馬少40萬,而且戰船大多小舢板,聲勢不壯。
一開始,朱元璋想用火攻,趁陳友諒戰艦首尾相連,讓其變成一片火海。誰知當時正值七月,風平浪靜,沒有風勢助力,毫無火攻之力。反而朱元璋被陳友諒屬下張定邊發現,被追的無路可走,幸好韓成將朱元璋戰袍脫下,投湖而亡。正當張定邊得意之時,常遇春從右側殺出,一箭射傷張定邊,朱元璋才得以脫險。
朱元璋退回康郎山之後,陳友諒的漢軍緊追不捨,朱元璋脫下身上綠袍套在一棵槐樹上,穿上卒衣,從亂軍中逃命。
第二天朱元璋又出現在了指揮船上,陳友諒大驚,胞弟陳友仁挺身而出,率五百隻艋艟鉅艦圍攻常遇春,常遇春化整為零,派20名敢死隊員分乘7只小船,船上裝滿硫磺,火藥以及身穿盔甲的稻草人,迅速接近陳友仁船隊,待小船靠近,20名敢死隊員跳進船艙,將點燃的火把,硫磺,火藥全部扔向鉅艦,湖面頓時變成一片火海,陳友仁被活活燒死。
船焚弟亡,陳友諒心灰意冷,退保康山,堅守不出。後朱元璋行樞密院同知丁普郎來降,將陳友諒騙至梅溪嘴,朱元璋大隊人馬從磯山殺來,陳友諒再次損兵折將。
次日朱元璋指揮艦隊強攻康山水寨,七隻熊熊燃燒的火船衝向陳友諒的鉅艦,頓時火光大起,陳友諒60萬人馬損失大半,不得不退守鞋山,準備回武昌修養。誰知半路行至安徽宿松縣江口,朱元璋部將郭英和廖永忠早已守候在此,一箭射中剛準備伸出頭指揮突圍的陳友諒,當場斃命。張定邊拼死保護陳友諒屍體以及陳友諒次子陳理,逃回武昌。相持兩個多月的鄱陽湖水戰以陳友諒中箭身亡而告終。
-
8 # 任馳贏天下
鄱陽湖之戰,是朱元璋與陳友諒之間的一場強強搏鬥,在歷史上也是一場規模較大的戰役。
朱元璋大家都知道,一介布衣皇帝。當年朱元璋在南方發展勢力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強敵,這個強敵就是陳友諒。鄱陽湖一戰,陳友諒六十萬精兵強將沒有敵過朱元璋的區區二十萬大軍。
究其原因,無非就是勝在謀略上,當初陳友諒率領大軍從採石沿江東下,想一舉吐並應天府,佔領朱元璋的地盤的時候,朱元璋便召集手下謀臣議事。其中大部分部下都勸朱元璋投降和逃跑,因為敵我力量相差懸殊,陳友諒浩浩蕩蕩大軍達到了六十萬之多,而朱元璋一共兵力加起來才僅僅二十萬。所以一旦戰爭爆發的話,朱元璋不投降也得失敗。眾人是七嘴八舌,議論紛紛。
其中就有一個人悄悄的站在一邊,一聲不吭。朱元璋覺得奇怪,就上去問他有何看法。這個人不是別人,他就是朱元璋的謀士劉基。劉基告訴朱元璋那些投降和逃跑的人就該殺!朱元璋不解其中之意,就在散會之後偷偷的召見了這個劉基。劉基告訴朱元璋說:“陳友諒固然有六十萬大軍,可是敵人屬於遠道而來入侵我們,我方雖然與他兵力相差懸殊,可是我們是以逸待勞,將軍如果在多賞給將士們一些財物,在設下埋伏,假裝詐降的話,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還怕不能取勝嗎?”
朱元璋一聽言之有理,於是就在當晚與劉基商量了一個制敵之計。
後來,朱元璋按照劉基的計謀,佈置了一個完美的計劃。首先朱元璋利用自己部下康茂才與陳友諒老相識的關係,讓康茂才假裝投降,答應他給陳友諒做內應,誘敵深入,然後在來個甕中捉鱉。
朱元璋佈置的天衣無縫,果然陳友諒上當了。朱元璋派大將徐達,常遇春等分兵多路沿江設下了埋伏。自己親自率領大軍守在盧龍山,用紅黃旗做暗號,就等陳友諒大軍到來好一舉殲滅。
就這樣陳友諒率領六十萬大軍,5000多艘戰船聲勢浩大,氣勢磅礴的開了過來。朱元璋一聲令下,埋伏在岸邊的伏兵和朱元璋的大軍一齊加入了戰鬥。陳友諒幾十萬大軍瞬間亂了陣腳,被朱元璋的突然襲擊殺死淹死的將士們不計其數。儘管陳友諒中計了,可是畢竟人家戰船高大,朱元璋的小船怎麼說也比不上陳友諒的。經過幾個戰役的廝殺,陳友諒終於佔了上風。
朱元璋給將士們下了死命令,命令將士們拼死一搏,不得後退。而且他還一連斬首了十幾個船隊頭領,可是依然無濟於事。最後朱元璋的戰船被陳友諒的敵軍死死盯住了,炮石和弓箭一齊朝著朱元璋的戰艦發射。朱元璋只好四處躲避,後來換了好幾次船還是被敵軍發現。最後,沒辦法朱元璋手下大將韓成和朱元璋換了衣服,裝扮成朱元璋的樣子。當韓成正在指揮作戰的時候,被陳友諒的太尉張定邊一箭穿心射中,韓成晃了幾下就落戶湖而亡。朱元璋見勢落荒而逃,僥倖撿回來一命。
回到駐地的朱元璋是怒火中燒,將士們任憑朱元璋訓示,可是沒辦法,人家實力太強,戰船又佔優勢,而且又連成一片,形成一個攻不破的陣勢,強攻是肯定不是陳友諒的對手。朱元璋與謀士們總結經驗教訓之後,郭興提出了一個辦法,強攻不行,那就採取火攻偷襲的辦法。朱元璋覺得此計不錯,於是就與郭興,常遇春等人商議,安排了一支由七條快舟組成的敢死隊。在快舟上面佈滿了蘆葦,然後裡面安裝上火藥。
朱元璋找了一天大風的天氣,藉著風力點燃快舟上面的蘆葦,然後命令敢死隊駕著快舟撞向陳友諒的船隊。然後集結了全部力量反攻陳友諒,一時間,敵軍連成片的戰船瞬間起火。戰船失火,陳友諒的將士們那見過這陣勢,戰船失火不說,又被朱元璋大軍圍剿,所以逃命的逃命,是投降的投降。
陳友諒的六十萬大軍經過幾次戰役的洗禮,再加上這次火燒戰船,是損失慘重,元氣大傷。陳友諒接二連三的受挫,已經沒有經歷和實力在於朱元璋戀戰,於是他收拾殘局退守到了諸磯。後來有因糧草救濟不上,失去了後勤保障,無奈陳友諒決定突圍前往武漢。
可是朱元璋的追兵早已堵住了他的退路,已經嚴嚴實實把陳友諒的殘兵包圍起來了。面臨四面楚歌的陳友諒根本無法衝出包圍圈,後來在突圍途中,陳友諒身負重傷,因失血過多而死在了戰場上。
至此,朱元璋的二十萬人馬戰勝了陳友諒的六十萬大軍,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
9 # 蚌埠吃貨小周
歷史的程序是沒有人可以去改變的!陳友亮佔據了中國南部的半壁江山,兵力和財力都遠遠高於朱元璋!那時候能和陳友亮爭奪天下的,也就只有朱元璋!可就在他率領60萬大軍,攻打朱元璋卻失敗了,陳友亮當時有戰艦有300艘左右!都是巨無霸級別的!反觀朱元璋都是小艦艇!就是因為,陳友亮沒有戰略眼光,前期就登基做了皇帝,他不得民心,反觀歷史有幾個不得民心的做的天下的?最主要是他沒有統帥才能,他是靠殺主得到的統帥之位!完全沒有指揮千軍萬馬的才能,最起碼,他和朱元璋相比是差了很多!論人才,朱元璋身邊有很多的能人,給他出謀劃策!陳友亮身邊最後基本是眾叛親離,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投降了朱元璋,失敗是必然的!
-
10 # 致守仁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古代打仗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但是陳友諒和朱元璋的這仗只能讓陳友諒背鍋,領袖的差距擺在這裡。
在鄱陽湖之戰開打之前,陳友諒和朱元璋就已經發生過幾次摩擦,每次陳友諒都是來勢洶洶,但是每次都被朱元璋迎刃而解。反而丟了不少土地,比如洪都,洪都時當年南唐國主李璟的都城,“粵戶閩庭,吳頭楚尾”、“襟三江而帶五湖”戰略位置極其重要。
所以鄱陽湖之戰一開打,陳友諒就直奔洪都而去。
但是有一點,你再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也得有人守才行,朱元璋的軍隊因為要去救援小明王恰巧不在屬地,洪都只有朱文正的萬餘守軍。此時朱元璋的地盤可以說是隨便你進出,但是陳友諒就不,他仗著他有60萬人,四面強攻洪都,一打就是三個月。等朱元璋把他的主力聚齊了,他才放棄洪都找朱元璋決戰。這是陳友諒戰略上的第一個失誤。
鄱陽湖之戰開打後的第二個失誤就是六十萬大軍全部擺在前線,被朱元璋把後路堵了,戰事順利還好,一但打的不順跑都跑不了。
最後一點,也是最關鍵的一點,陳友諒集團人心太不齊了,陳友諒先坑死倪文俊,再殺徐壽輝才上的位,他從下往上一路坑倪文俊,殺徐壽輝。他以身作則給他的部下帶了個好頭,所以鄱陽湖之戰陳友諒稍有不利,他的部下就有兩員大將投降朱元璋,內部也是爭權奪利極其不穩定。
而朱元璋就是鐵板一塊了,自己從零開始,誰都撬不動,雙方的戰鬥意志不可同日而語。
回覆列表
開始一直都是陳佔優勢,但是後開朱元璋利用陳船大,朱用小船打騷擾,陳煩了,腦子一熱用鐵鎖把船全部連起來了(這不是學的赤壁,而是後來三國演義作者在這兒學到的,然後寫下來了,陳朱才是原創)60w大軍全部連到一起了,朱也想到了用火,可偏偏沒有東南風,不過後來還是有了,然後陳就打敗身亡。
和運氣有關係,但是朱自身實力強過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