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靈魂詩人郭萬振

    我覺得不管評價一個人或則一個朝代。都不能武斷的說誰好誰壞。再則好是對誰好才算好?是對統治階級的官員還是對底層的民眾?明朝和清朝都有盛世和低谷。站在民族和諧的立場論,所以不能簡單的說明朝好還是清朝好?

  • 2 # 熊大的歷史小課堂

    在我的看法裡,我認為明朝好,首先我知道任何朝代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但是我為什麼還要說明朝好,首先,我是很欽佩明朝皇帝天子守國門的勇氣和責任,這點是清朝後期很多皇帝比不過的,第二點,明朝的體質比較開放,在清朝,國家大小事都是皇帝發一言堂,在明朝,大臣的作用就非常大,我們也都知道,治理國家這麼龐大的工程,當然是要更多智者來出謀劃策,第三點,明朝的思想比較開放,在明朝,很多東西為什麼都領先世界,尤其是科技,主要是他們思想沒有收到壓榨,清朝的文字獄,把思想搞殘了,老百姓基本沒有什麼新的思維,只會按照固定思維去生活,沒什麼創新,在清朝,沒有哪些可以拿得出手的創新的東西。

  • 3 # 尚新源蠍子

    歷史滾滾向前!

    明清兩個都是封建王朝,雖然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有一定發展,但是,專制制度逐步加強,老百姓的生活一樣水深火熱!

    都是不值得懷念的!

  • 4 # 圍爐趣談

    怎麼說呢?這個問題不能簡單的非此即彼的回答。因為一切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明清兩朝之所以能成為中國歷史上重要階段,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如果單純的以好與不好來劃分,是相當片面的,也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明朝是漢人政權的最後一個王朝。其開國皇帝朱元璋是苦大仇深的底層百姓,內心深處有強烈的慾望,就是推翻蒙元的暴政統治,充分迎合了當時廣大的被壓迫被奴役階層,為改變自身命運的迫切要求,是具有一定時代先進性的。

    而清朝呢?是關外女真族後金政權的擴張使然。對於漢族百姓佔大多數的區域,屬於外來的異族入侵,牴觸情緒自然由衷而生,導致滿清入關後,為消滅和震懾抵杭力量,採取了嚴酷的鎮壓手段,以致於出現了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的駭人暴行。

    再說說治國理政方面的得失,明朝自朱元璋立國起始,歷經16位皇帝,雖然沒有出現什麼如商紂隋煬帝那樣的暴君,卻也沒有唐宗漢武的英主問世,276年的漫長歲月,可以說是波瀾不驚,平平淡淡,沒有什麼可以令後人頌揚的作為。

    清朝雖是少數民族政權,可入關後,卻沒有禁錮於狹隘的自我膨脹中,而是積極地融入漢文化之中,也就是說主動的適應漢族環境,這一點和野蠻愚昧的蒙元還是有區別的,這也是蒙元短時間滅亡的原因。

    雖然明朝沒有出現什麼盛世,但大部分階段社會環境還是比較開放和寬鬆的,姶於永樂三年結束於宣德八年的鄭和船隊七次下西洋,航線通達西太平洋及印度洋地區,遍訪3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中國古代史上堪為第一的航海壯舉。

    清朝歷經268年間的13任皇帝,也沒有產生過什麼品行惡劣的暴君,反而出現了康乾隆這樣的盛世之君,對當時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然而清朝的政治環境還是比較壓抑的,從文字獄可見一斑。這也導致了近代中國固步自封,鮮有開放,被世界先進潮流所淘汰的結果。

    所以說,明清兩朝的建立與滅亡都是歷史的選擇,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更有走向滅亡被時代拋棄的必然性!

  • 5 # 當代劉邦

    很榮信可以在此回答你的問題。我們都知道朝更迭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新生事物最終會取代舊的東西。我們無法片面的去評價二者到底哪個更好,歷史雖然存在,但絕無可能再現。我們看到的歷史文獻,大多是作者為了服務於當時的統治者。所以,有些記錄並不完全客觀。所以,我覺得這個問題,需要我們有紮實的史學功底,方可推敲出客觀答案。我來說說我自己的看法,我覺得明朝要更為出色。大多數人可能從政治經濟上面來橫向比較,而我覺得只要一點就夠了,就是當時的百姓幸福指數。毫無疑問,明朝老百姓是幸運的,他們的皇帝同他們一樣,布衣出生,深知天下疾苦,制定了各種惠民政策。甚至,百姓可以敲登聞鼓來告御狀,動手押解貪官到京城讓朝廷去調查。這是,千年未有的福祉。

  • 6 # 卓爾艾米

    當然是明朝好,滿清孬!

    滿清對人的精神禁錮不僅僅是對漢人,對滿人也不例外。但是,老百姓的“幸福指數”才是評價一個王朝好壞的唯一標準。

    近來,網路上,有個很奇葩的現象。有這麼一群人,凡是滿清的就喊好,凡是明朝的都不好!清朝不好,也是明朝不好在先,“清承明制”嘛!可是,面對兩個古董朝廷,一個是正品,一個是贗品,你還能說“一樣”嗎?

    事實上,明代制度被滿清模仿不假,可是,人家“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滿清充其量只能是“邯鄲學步”、“亦步亦趨”,學了個“四不像”,最終成了滿清沒落的“擋箭牌”、“遮羞布”!

    贗品的“贗”,拼音,yan,外觀再逼真,裡面不一樣,這就是滿清為什麼對內那麼“牛”,也只是“外強中乾,色厲內荏”,面對列強入侵的時候,成了“銀樣鑞槍頭,繡花枕頭”不中用了!

    這是有依據的!

    滿清模仿明代“內閣制度”,依葫蘆畫瓢,搞了一個“軍機處”,結果呢,畫虎不成反類犬!

    明代的內閣制度是非常成熟的民主管理制度,它是國家的管理中樞,有效制衡了君權,“內閣首輔”的職能,雖然表面上和過去的丞相差不多,但更接近於今天的“職業經理人”的角色。這可不得了,“內閣制”其實就是把皇帝從紛繁複雜的日常事務中徹底解放了出來,皇帝也是人,不是機器呀,幹嘛拼死拼活呢,你說是吧?!

    這就好比今天一個企業的老闆、董事長,人家招賢納士,任人唯賢,慧眼識珠,有一個好的職業經理人把企業管理得井井有條,把老闆解放出來了,企業發展好了,效益有了,誰受益?當然是員工!而明朝呢,皇帝可以安安心心發展自己的愛好了,那個木匠皇帝,又何必再受苛責呢?而那個30多年不上朝,實際上有腿疾的萬曆皇帝,指揮抗倭三大徵,大獲全勝,不也在情理之中了嗎?!

    大明朝300年裡,正是受益於制度的完備,老百姓的“幸福指數”才會很高!看看當時外華人的感受,也許他們的“幸福指數”更具有說服力。

    明朝時,在中國傳教的兩個人最為著名。一個是利瑪竇,一個叫湯若望。他們都對明朝讚譽有加!稱讚華人“彬彬有禮,溫和氣質”,讚歎他們的生活舒適安逸!而傳教士們協助明朝製作的當時極其先進的世界地圖——《萬國輿圖》,讓明朝華人不僅知道了世界上有英格蘭,還有荷蘭、葡萄牙、西班牙等。

    而到了清代,別說世界地理了,就是英吉利,沒聽說過呀,人家都發動鴉片戰爭了,炮彈打到京城來了,我的媽呀,這英吉利,究竟是哪裡呀,官員們個個狂悲,卑躬屈膝,痛哭流涕,畢恭畢敬,慼慼然,一副慘象,“渺然不可考啊”!

    清朝皇帝在滿人歷史學家眼裡,個個英明神武,多麼親政、勤政啊!搞了個軍機處,說是和明朝一樣,什麼都要聽皇帝“聖斷”、“聖裁”,這樣的皇帝累不累,效率高不高?皇權高度集中,軍機處成了“秘書處”,還能和明朝“內閣制”一樣嗎?有點智商都會有比較的。結果臣子以“幸福的奴才”自居,有皇上定奪,啥思想都不要了,“禁錮思想”從這時候就開始了!更別說文字獄,讓官員和老百姓的思想都被禁錮,龔自珍怎麼能不感嘆,“萬馬齊喑究可哀”,併發出“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吶喊呢!

    明朝有了資本主義的萌芽,清粉們也沒有不承認的。但打死不承認,中國能搞資本主義!滿清那些皇帝,直到快玩完了,才發現要他們命的太平天國最終要搞資本主義,而這麼了不起的設想,也沒讓清粉們服氣過!他們總是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姿態懟回去,我大清版圖大呀!

    東北是滿清帶來的?!西藏是滿清帶來的?!蒙古是滿清帶來的?!說別人是“地圖開疆”,清粉們在自家裡“開疆拓土”,結果把嫁妝給了俄毛子!說蒙古不是明朝的,可土爾扈特迴歸帶回來的憑證就是明朝冊封的印信,不然憑什麼說自己是華人?!

    那個被閻崇年吹成了“神一樣存在”的康熙大帝,雅克薩之戰,5000清軍打800俄毛子,打了一年,終於打勝了,卻把土地割給了人家!在這樣的屈辱下,幸福指數,從哪裡來?!關鍵是,他還開了一個不好的頭,從此割地賠款,一瀉千里,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偏偏還有人甩鍋,不是太平天國運動,他們能擋不住俄國的入侵嗎?!這是打誰的臉呢?!

    沒有思想的滿清,卻締造了一個個奴才遍地跑的盛世景象!當八國聯軍打入北京,才醒悟,這樣的屈辱生活不是老百姓要的!

    這樣的生活沒有任何“幸福指數”可言!

  • 7 # 北洋海軍炮手

    本質上,明清不過是一丘之貉,都是君主專制王朝,都一樣把老百姓當奴隸使喚,從歷史大背景來比較根本比不出誰好誰壞。當然,如果硬是要比較的話,只能從一些歷史細節來比較一番。

    第一個方面,對老百姓人身控制。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說戶籍制度,戶籍制度起源於元朝,衰落於清朝。元朝設戶籍制度得原因有兩點:社會基層結構以及調動一部分人比如工匠、軍人、儒士的勞動積極性。元朝社會基層是社,五十戶編為一社,推舉德高望重之人來作為社長,社長的主要任務就是在本社勸課農桑,同時還負責協助官府收稅、抓捕以及執行社群監禁;另一方面,元朝給工匠、軍人、儒士等編為戶籍,給與其一部分利益,增加他們的職業認同感,調動勞動積極性。

    但是到了明朝一切就反了過來,戶籍制度成為限制人身自由以及階級固化的工具,老百姓出遠門還得找縣太爺開路條,否則就是黑戶。比如說軍戶,在明朝當大頭兵沒有今天這麼多的榮譽,可以用不是人來形容,因為軍戶除了承擔軍役之外,還要承擔繁重的田賦,隨時還會被王公貴族當奴隸使喚,而且那點微薄的份地以及軍餉隨時還要被長官剋扣,使得軍士們愈發赤貧。正如一位西班牙人說的,當一個國家的軍人處於奴隸和不光彩地位的情況下,這樣的軍隊能有什麼作為?所以這也是明朝軍事制度早早衰落的原因之一。

    工匠則很慘,工匠的匠籍到了明朝從調動勞動積極性的制度變成了限制工匠人身自由以及社會地位的工具,工匠只能世世代代成為國家的奴隸,而不能脫籍,也不能給私人打工,只能給國家幹活。而那點微薄的收入根本和勞動劃不上等號,既然勞動創造不了價值,那麼工匠就沒有勞動積極性可言,在軍工生產方面尤為明顯。比如說回回炮這種大殺器,元末的城市民兵還能憑藉回回炮和各路軍頭談笑風生,到了明朝就迅速失傳,以至於無人再會製造回回炮。所以,你也可以理解為什麼宋元還欣欣向榮的工業到了明朝就變得萬馬齊喑了。

    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廢除了工匠的匠籍,工匠可以自由流動,不管是給官府打工還是給私人打工,最起碼不用再受國家的盤剝,對得起自己的勞動,則是調動了工匠得勞動積極性,要不然怎麼提到明清資本主義萌芽都會著重說清朝而不是明朝。

    不止工匠,在康熙、雍正廢除丁稅(人頭稅)之後,老百姓可以自由遷徙,不再受戶籍的束縛,進城、下鄉都可以。而對於因為自然災害而逃難的流民,清朝都允許這些流民在逃難的目的地編戶齊民,而不是嚮明朝一樣屠殺、驅趕流民回故地。比如,清朝曾有大量的流民逃到口外的吉林、阿勒楚喀等地,清朝也僅僅是允許他們在當地落戶,只要不私佔國有林場、農場、不進入長白山等禁地就可以了。所以,清朝的戶籍制度雖然還存在,但是已經失去了限制老百姓人身自由以及階級固化的功能,同時對經濟發展也有極大的助力。

    因為經濟發展離不開工商業,而工商業又和人口流動、貨幣以及商品的流通分不開關係。說道商品經濟發展,明朝也不如清朝。明朝貨幣發行量很小,很多地區都出現了以物易物的交易形式。再加上明朝打擊工商業的國策,商品和貨幣的流通量不大,自然對經濟發展起不到什麼作用。同時明朝閉關的國策以及厚往薄來的朝貢貿易,對經濟也起不到刺激作用,反而被人當冤大頭耍著玩。相反,清朝由於康熙、乾隆多次蠲免賦稅,以及將國庫存銀都放到市場,促進了商品的流通,從而刺激了消費,這樣朝廷就可以降低田賦,增收商業稅。再加上清朝開放的態度使得海外貿易發展迅速,僅廣東一口每年就有數千萬兩白銀的成交量,為清朝帶來了大量的財政收入。所以清朝的田賦稅率極低,大體上維持在2%到4%這一區間,這對於一個農業國家來說是非常低的稅率,但是清朝全盛時期稅收卻高達8000萬兩白銀之巨,這不僅在在中國歷史上少見,在世界歷史上也不多見。

    再加上清朝廢除了明朝士紳不上稅的特權,對稅收進行了合理化改良,降低了老百姓的負擔同時又緩和了社會矛盾,也充分調動了老百姓的勞動積極性,畢竟收入增加的同時稅率卻不高,誰不會更努力的勞動去創造價值呢。

    再一點,清朝對民間的思想控制也不高,尤其是對知識分子,只要你不反清朝廷也不會收拾你。罵皇帝又如何?張存仁和皇太極對罵罵的面紅耳赤,孫嘉淦大罵雍正殘害兄弟,錢大昕罵乾隆玩文字獄,陸懋宗罵咸豐是近女色的昏君,這幾位都沒被迫害。當然有明吹會把海瑞給抬出來,不過明朝就一個海瑞沒死,最後因為嘉靖死了才撿了一條命回來。

    當然,清朝不止這些,舉幾個有名的。崔述質疑君主專制制度,主張君主民選,並預言君主專制制度終將滅亡;袁枚主張解放婦女,並招收女弟子;戴震把傳統樸素主義哲學推向了近代,意義不亞於盧梭,而且戴震還反對當時主流的理學和漢學。結果這幾位不僅沒被迫害,還名震一時,戴震還被乾隆賜了同進士出身,去四庫管當編修。正因如此,高翔先生稱讚清朝是近代初曙,我倒是覺得這是思想解放的前夜。

    當然會有人拿王陽明當擋箭牌,只不過王陽明的心學比理學還極端,最後也快速沒落。而且明朝好不容易出了個李贄,還被迫害自盡。我實在找不到明朝在這方面有什麼值得稱讚的,所以顧炎武才說明人好刻古書而古書亡。

    結果到了清朝輯軼學興起,大量亡佚的古書得以重見天日,因此梁啟超、胡適都曾稱讚清朝是中國的文藝復興。當然清朝復興的不僅是古書,若非清朝引進西方算學,中國傳統數學和天文學就不會復興,也不會有今天的農曆。如果清朝不引進地心說,不引進西方測繪學,那麼華人對世界的認知還是天圓地方。

    日本學者太田錦城就對明清學術發展做了一個評價:得明人之書十卷不如得清人之書一卷。話說不僅是太田錦城,日本德川幕府也對清朝推崇備至,稱清朝為上國,稱讚康熙是上國聖人,稱讚雍正為稀世仁君,還把康熙的十六諭翻譯成日語並稱之為聖諭廣訓。

    我不想再對比了,我實在找不出來明朝對於清朝來說有哪些優勢。正如我之前所說,漢唐元明清五個大一統王朝當中,明朝是最差勁的。

    全文完

  • 8 # 名非名139

    清比明更多了兩層壓迫。民族壓迫,小民族壓迫大民族 。文化壓迫,剃髮易服和文字獄。還有文明科技的逆淘汰。所以兩個朝代人的精神面貌是不同的。

  • 9 # e_listen141814398

    說起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就不得不說起馬士英。明朝史書《甲乙事案》是清朝的禁書。史書記錄,方國安是馬士英策反的,馬士英派官員看押魯監國,但官員是突然發病,魯監國登舟入海,這就是馬士英的晚節。中國曆來是禮儀之邦,聞名於世。近代的蠻族入侵,或許使華人喪失了禮儀之邦的稱號,而以俗稱豬尾巴的辮子而聞名於世。明朝 的大炮是很有威力的,據說順治帝死於明朝鄭成功的大炮。史可法用400兵力防守揚州,史可法用大炮轟擊,面對多鐸統帥的清軍主力都對清軍造成了很大傷亡。後來的江陰保衛戰,面對尼堪親王(後來死於張獻忠的養子李定國)的小股清軍堅持了很長時間。劉宗周說:馬士英亡國之罪不用言矣。明朝史書《甲乙事案》:有明之失,不在他人,實士英一人耳!這是當時人們最普遍的評價!就是明朝的滅亡,實際就是馬士英一個人造成的,這才有了後來的清朝全民一個剃頭令,.這種說法現在看來很片面!但代表了當時人們普遍的看法!只是後來的統治者不太宣傳!清朝的人不愛講,就像曾國藩說的清朝的天下得來太容易了

    當時的人們,就是明末清初,那時候的人們認為要是沒有馬士英,清兵能夠統治整個中國簡直不可能的。要知道清兵之前,直到1644年,花了幾十年都攻不下一座寧遠城。

    義大利傳教士馬丁諾·馬蒂尼(1614—1661,中文名衛匡國,字濟泰)所著《韃靼戰紀》記錄了他在中國的見聞:

    “他們的攻勢如閃電一樣,用不了多久就佔領它,除非那是一座武裝防衛的城市。

    這些地方中有一座城市英勇地抗拒了韃靼的反覆進攻,那就是揚州城。

    一個韃靼王子死於這座城下。一個叫史閣部(史可法)的忠誠的內閣大臣守衛揚州,它雖然有強大的守衛部隊,最後還是失敗了,全城遭到了洗劫,百姓和士兵被殺。

    韃靼人怕大量的死屍汙染空氣造成瘟疫,便把屍體堆在房上,城市燒成灰燼,使這裡全部變成廢墟,堪稱人間地獄。”

    這一點有幾個事實在眾多史籍中都有記錄。首先,當時史可法名望極高,所謂忠義著於華夏而被弘光政權排擠,在揚州的禮賢館,史可法聚集了很多火炮專家,從包括澳門葡萄牙人手裡引進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炮技術,能夠製作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炮,當然這些火炮在揚州之戰中對清軍造成了多大殺傷在史書上是有爭議的,南明軍隊的單兵實力遠遠不如清軍,當時的圍攻揚州清軍是最精銳的八旗鐵騎,史可法手下的劉肇基殺死的一千多清軍,主要是用火炮殺傷的,而不是用步兵作戰殺死了清軍。另外史可法是在違抗軍令的情況下防守揚州,兵力部署極其單薄,沒有任何外援助。

    當時馬士英民憤極大被臣民們比作秦檜,當然我們都知道實際上馬士英比秦檜壞多了。在那個時代不斷有人要求史可法起兵清君側,起兵討伐馬士英,但史可法始終委曲求全,直到最後死在了揚州,馬士英則始終不斷破壞,不斷給史可法小鞋穿,讓他始終無所作為。

  • 10 # 武品文史

    好不好,無非以下幾點

    1、是否連年征戰。

    2、是否天災之後能夠及時解決。

    3、是否有苛捐雜稅

    4、皇帝是否勤政,那就根據這4條分析一下。

    征戰:明末出現了李自成起義,而清朝出現過9年白蓮教起義,和13年太平天國起義。

    天災:天災是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明清小冰河”時期農民吃不飽穿不暖,讓本來就搖搖欲墜的明朝徹底走向滅亡。

    賦稅:明朝老百姓不僅要交國稅,還要交養各地藩王的地稅,而且每次打仗還要交三餉,所以明朝的苛捐雜稅較重。

    皇帝:清朝的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所有皇帝都非常勤政的一個朝代。而明朝皇帝甚至都懶得上朝。綜上所述,除了因為滿漢不和導致清朝大型起義較多以外,其他方面都是比明朝的幸福感要好。所有非要說那個朝代好的話,那就是清朝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辣椒油怎麼做才香而且又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