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揚楊劉

    一個合格的帝王,最重要的是要精通馭人之術,即使文韜武略不在行,也是可以透過馭人之術彌補的。因為帝王管的是文臣武將,他們擅長文韜武略就夠用了。

    劉邦曾經說過:“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自己不如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供給軍餉),不絕糧道,自己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自己不如韓信。”張良、蕭何和韓信這三位,都是天下奇才,劉邦能駕馭並任用他們,這就是劉邦可以得天下的原因。項羽不懂馭人之術,只有范增一位大才,但因為猜忌而不用他,最後搞得眾叛親離,最終敗亡,這就是他失敗的原因。

    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和孫權,他們三位都精通馭人之術,擅長駕馭任用人才。所以才在漢末眾多的諸侯中脫穎而出,分別建立魏蜀吳三國,而其他的諸侯都敗亡了。所以說在亂世,一個能成就帝王大業之人,都是精通馭人之術的人。

  • 2 # 黃葉紅葉

    那是後來很多拘泥於小節成見的人,專門盯著那些個人品行細處方面來評價的,可以說是見小不見大,毛澤東曾經評價劉邦是古代帝王中最厲害的一個,這話說的不差,事實上,從那時候到現在,許多有大見識的評論家也都是這樣評論的,不管史記還是漢書,都是這樣。

    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草根皇帝,從一個窮苦出身的農民,直接走上了天下一人的皇帝寶座,他既缺少各個方面的經驗,也缺少政治背景和人脈,但他還是成功了,歷史書上一概評價他豁達大度,從諫如流,這個評價也是很準確的。

    劉邦勝利之後得了天下,在洛陽南宮擺開酒宴,跟大臣們一起慶賀,在酒席上,她問大家,我為什麼能勝利項羽為什麼會失敗呢?大臣們回答說,主要是他跟天下同理,也就是打仗取得的利益,能跟下屬們平分。劉邦聽完之後自己評論說,自己在智謀方面不如張良,在治理國家方面,不如蕭何,在帶兵打仗方面不如韓信,但是自己能夠用好這三個人傑,所以自己能勝利,項羽那裡的傑出人才只有一個范增,項羽還不能信任重用他,怎麼能不失敗呢?這個自我評價也評得很準確,也屬於千古定論。

    其實當年楚懷王決定兵分兩路進攻秦朝的時候,大家的評價也很能說明問題,當時要往西邊派兵,直接去攻打,秦國堅固的根據地,那可是大秦的老本營,所有的將領們都很害怕,不敢去,但是劉邦不怕他願意去,項羽呢?當然也不怕,而且為了給叔父報仇,他去的決心和願望更強烈些。可是楚懷王聽了大家的討論之後就否定了項羽,為什麼呢?他們認為劉邦仁義寬厚,可以不辱使命,而項羽則剽悍猾賊,殘暴寡恩,不能讓他去平定西方,這個比較其實也就說明了,後來為什麼項羽失敗,而劉邦勝利的主要原因,得道者多助得人心者得天下,即使沒有劉邦,項羽最終也註定滅亡的。

    秦朝滅亡之後,劉邦被項羽給封在一個封閉性的偏僻的關中地區,心裡特別鬱悶,對於自己的前途,也感到很沒有信心,他的手下呢,更不用說了,大家都是三天兩頭成批的逃亡,很多官員也是這樣,這時候劉邦聽信了蕭何的建議,在對當事人並未完全瞭解的情況下,就拜韓信為大將,這樣的魄力和膽識真是大格局,韓信登臺拜將之後,就把劉邦和項羽拿在一塊做了,比較,說項羽雖然勇冠三軍,但只是匹夫之勇,雖然待人特別恭敬,特別親熱,但只是婦人之仁,而且他暗殺義帝,已經失去了天下人的擁護,他派了秦朝的那三個投降的將領在,關中地區稱王,封住了漢中劉邦出去的門戶,而事實上呢?關中的老百姓都特別痛恨這些,殺死了他們親人的三個投降將領,特別思念那個跟他們約法三章,特別寬厚仁義的劉邦,因此,韓信判斷,漢軍只要一出兵,三秦地區可以傳檄而定,最終也一定能打敗項羽。這一席話分析的真是透徹,鞭辟入裡,一下子就讓劉邦提振起了信心,也讓整個劉邦的團隊提振起了信心,事實上,劉邦之所以最後能夠得天下關鍵,也就是在於這個。

    劉邦在處理很多跟天下大事有關的事情時,總是顯得格局特別大,眼光也放的特別長遠,有時候就難免不拘小節,甚至對眼下的一些事情處理的,有些讓人不舒服,有時候也表現出一些無賴的特點,但是正向太陽上的黑子不影響太陽的光輝一樣,劉邦作為千古一帝,他的大胸懷大品格是常人,學不了,甚至看不懂的。

    伏波將軍馬援在見到劉秀之後,就拿他與漢高帝劉邦作比較,說他不如劉邦,因為劉邦有一個特點,無可無不可。後來後趙王石勒在評價劉邦與劉秀時也是這麼說的,說他自己要是與劉邦生在同一個時代,那就只能跟著他做下屬,如果與劉秀生在同一個時代的話,還可以跟他一爭高下,看鹿死誰手。

    無可無不可,這樣的氣度就是真正的豁達大度,這就是天下情懷!

  • 3 # 吳百蘭

    哈哈,劉邦恰恰就是那個文韜武略,品格德性不凡的帝王。否則劉邦駕馭不了,這麼多的文臣武將,成就大漢四百年的基業。

    我們華夏兒女寫漢字,學漢語,沒有劉邦的雄才大略,哪有漢民族這一說。

    蕭何算不算賢臣良相,張良算不算智多星,韓信算不算兵仙。這麼多天才星是不是都圍著劉邦轉。

    如果劉邦沒有能量,能吸引這麼多天才星圍繞在他的左右嗎?

    “文景之治”,“漢武大帝”是不是劉邦的後代,他們身上流的是不是劉邦的血。

    最大的文韜武略是駕馭文韜武略,最好的品格德行,是領導眾多品德高尚的人的人。

  • 4 # 歷史的瞧客兒

    其實這個問題我們現代人非常感興趣也想了解,其實劉邦本人自我已經分析過。

    史記記載,劉邦建立漢朝後一次在宮中擺酒設宴,說:“列為諸侯將軍不要隱瞞我,都說說我能的天下是為何啊?項羽失天下又是為何啊?”高起,王陵說到:“陛下傲慢有時還侮辱人,項羽仁愛,但是陛下讓人攻城略地,所打下的功勞好處,都能給下面的人分發,與天下人共利。而項羽嫉妒賢能,有功的都害死了,用賢者還總是提防著。打了勝仗總是自己貪功攬功,不與他人分享,得到土地也不分封,所以失去天下。”

    劉邦卻說,你們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糧草問題,我不如蕭何,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這三人都是人中龍鳳,得此是三人,我便可以取天下,項羽只有一個范增還落得被懷疑,殺害了他,他怎麼可能奪取天下。

    以上我個人覺得其實已經是劉邦奪取天下的重要原因了,但是他還有一點是比項羽懂得的一點,就是人心,市井出身的劉邦更懂得如何贏取人心,無論是諸侯將相,還是百姓,他都很出色。項羽殺戮之心太重,即使奪取天下,也不會長久。天下人是不會幫助一個殘暴殺戮的國君正所謂得到著多助,失道者寡助。

  • 5 # 飄雲少年

    文韜武略,品格德性都不具備的劉邦,為什麼卻能成就帝王大業?劉邦曾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自己不如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供給軍餉),不絕糧道,自己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自己不如韓信。”

    這是劉邦能取天下最重要的根本之因,集合大家所長,去面對一切逆境 。

    其次他的對手是項羽,不擅長用人之術的西楚霸王,換了任何其他人他很難成功。

    一、頑強性格

    他曾說我可以失敗無數次,同樣可以站起來無數次,只要最後的結果是成功,過程我可以不去在乎,因為人一定要贏最後一次。

    在他和項羽對抗無數次都是以失敗告終,但是他堅持到了最後一次的成功,不畏懼千萬人阻擋,只怕自己先投降。

    二、愛自己高於一切

    逢戰必敗,可以拋棄父母親人,可以拋棄妻妾兒女,可以拋棄金銀財寶,乃至一切一切。只要自己能逃掉,能活下去其他都不是問題,因為人只有活著,才能有改變未來的機會。

    三、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忘,功蓋天下者不賞,功高蓋主者身滅。

    君臣不能講感情,只講利弊,你若沒有利用價值,你阻擋了皇帝制衡天下富貴路,不需要任何理由皆可殺之。

    四、利用民心,為自己造勢。

    劉邦代表了廣大的農民階級,而且是被大秦暴政壓迫多年的百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總結:狠毒、厚臉皮、狡詐、頑強、人性的另一面在劉邦身上淋漓盡致,點點滴滴原因都可以解釋最後項羽玩不過劉邦的道理。如此天下落入劉邦之手毫不奇怪,一個手段心志成熟的政客。

  • 6 # 國哥愛生活

    凡能稱王稱帝的人,都有很高正能量的一面,得到人們由心的擁護,讓人們佩服得五腑投地,才能心幹情願跟隨他創業,跟隨他們去創業可不象跟企出家創業,不成攻賠點錢,可跟他們那是拿自己命做賭注,搞不好命就沒了,所以說他們沒有讓人佩服,信服的地方,別人是不會輕意跟隨他們的,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的。都是在長時間觀察,品味這個人行,能幹大事的,才去追隨他,甚至不惜搭上自己的性命。劉邦能當上開國皇帝,也具備了這些品行,否則怎能讓文武百官和天下人臣服。

    人都有多面性,特別是人中王皇帝,他比普通人有更多多面性,他們非常聰明,俗話說鬼點子多,具備常人少有的智慧,能充分發揮大眾的才智,並能聽取別人意見,才能成功,後人說劉邦年輕時遊手好閒,不學無術,品行不好,這也是人的多面性的一面吧。

  • 7 # 漫譚古今

    的確,劉邦在文韜武略上很一般,在品格德性上也不咋地,但是,打天下靠的不是這個,打天下可不是單槍匹馬個人奮鬥!打天下靠的是團隊合作,打天下是大兵團作戰。

    凡是能把團隊合作搞得好,大家擰成一股繩的,

    凡是能充分發揮團隊每個人的能力的,

    凡是能虛心聽取採納大家意見的,

    凡是能網路各方人才(包括敵人內部的)的,

    凡是能容忍下屬各種各樣的性格的。

    等等。

    只有這樣的團隊才能得到天下。

    劉邦雖然文韜武略一般般品格德性不咋地,但是,他是一個合格的團隊帶頭人!他手下有天下第一謀士張良,有戰神韓信,有大管家蕭何等等。這一批人都團結在劉邦周圍,死心塌地的為劉邦賣命。這是為什麼?就是因為劉邦有領袖胸懷領袖能力領袖風範。這就是劉邦成功的原因。

  • 8 # 帝國烽火

    劉邦從一個混混出生,年輕的時候,整日遊手好閒,不喜歡勞作,但是在天下動亂的局勢下,卻能帶領一支隊伍豎起反秦大旗,最後成為漢王。在楚漢相爭之時,劉邦軍事才能比項羽差距很多,但是最後能打敗項羽,建立漢朝。就是這樣一位既沒有高尚品德,又沒有文韜武略的人,為什麼最終能成為帝王之業呢?

    劉邦的成功,源於他有三大優點,而這三大優點,可以彌補劉邦的諸多確定,最終使他成為一代帝王。

    危難時候、劉邦能“站得出來”,具有領袖氣質;

    劉邦的成功來源與在沛縣的起義,當時天下大亂,沛縣令也想響應起義,蕭何和曹參當時為沛縣吏,他們勸縣令將本縣流亡在外的人召集回來,一來可以增加力量,二來也可以杜絕後患。縣令一開始同意了,並派樊噲去找劉邦回來,但是當太看到劉邦已經聚集了幾百人的隊伍時,又擔心劉邦犯上,所有不讓劉邦進城。

    到門口的劉邦被拒,劉邦當然不甘心,他將一封信射進城中,鼓動城中百姓起來殺掉出爾反爾的縣令,大家一起保衛家鄉。 由於百姓對平時就不太體恤他們的縣令很不滿,殺了縣令後開城門迎進劉邦。

    劉邦等人進城之後,由於蕭何、曹參都是當時的縣官,所以百姓在推舉首領的時候,首先推舉的是蕭何,但是蕭何擔心身家性命,深恐舉事不成,被秦朝誅滅九族,不敢擔任首領,後來推舉曹參也是這樣。群龍不能無首,這個時候還是劉邦站了出來,他擔任“沛公”。

    劉邦這種站得出來的氣質,是一種領袖氣質,就如同來領南昌起義隊伍的朱老總,劉邦具有這種氣質,所以他具有成為領袖的能力。

    劉邦心胸豁達,有功必賞,積極納諫,善於使用人才:

    劉邦自己的才能不咋地,但是他所用的人才都是非常專業,劉邦一次在軍事慶功宴上總結總結自己取勝的原因說:“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論撫慰百姓供應糧草,我又不如蕭何;論領兵百萬,決戰沙場,百戰百勝,我不如韓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發揮他們的才幹,這才是我們取勝的真正原因。至於項羽,他只有范增一個人可用,但又對他猜疑,這是他最後失敗的原因。

    劉邦對人才的任用,是他取勝的最關鍵原因,而他的大度和豁達是他對待人才的辦法,這一定從劉邦對待季布就可以發現。劉邦和項羽爭天下時,季布是項羽手下的大將,季布領兵幾次將劉邦打敗,劉邦做皇帝后,記恨季布打敗過自己,就把他抓了起來。但想到自己也需要他這樣的忠臣來輔佐,就不再記仇,不但放了他,還封為郎中。這種寬恕敵人的做法,是需要很大的心胸才行。

    劉邦與項羽有一個非常大的不同,劉邦對人比較喜歡賞賜,而項羽對待有功的將軍卻非常吝嗇賞賜,英布也是因為這樣反叛項羽。這一點劉邦對雍恥的態度就能發現,雍恥從一開始就和劉邦鬥,在劉邦剛剛起步之初,劉邦攻陷其它城池的時候讓雍恥守家,結果雍恥背叛劉邦,投降魏國,讓劉邦無家可歸,這也造成劉邦對雍恥非常記恨。後來雍恥歸降劉邦之後,劉邦也有想殺的想法,但是因為雍恥建立不少功勞,所以劉邦沒有殺他,最後還是第一個封賞他。

    劉邦的駕馭臣子的手段非常高明,所以後人說“漢皇千古一英雄,休笑當年馬上功。試問後來為帝者,誰人曾出範圍中。”。

    劉邦屢敗不餒,能屈能伸,最後成就大業。

    劉邦一生能屈能伸,在實力不如項羽的時候,能忍氣吞聲,鴻門宴上更是唯唯諾諾,也是劉邦的這種忍耐,最終打消了項羽對劉邦的殺心,而項羽也措施了殺死劉邦的最佳時機,為自己以後的失敗埋下伏筆。

    劉邦東出之後,彭城之戰失敗、滎陽之身逃跑、成皋繼續失敗等等,劉邦可謂是屢戰屢敗,但是劉邦並沒有因為失敗就氣餒,而是一直堅持與項羽的抗爭,只到最後韓信建立圍剿項羽的包圍圈,十面埋伏打敗項羽。而項羽經受一次失敗就自刎而死,這是他與劉邦的巨大差距。

    總體而言,劉邦的個人能力可能不是很高,但是劉邦能恰到好處的發揮自己的特長,尤其是對人才的任用,最終讓他君臨天下。

  • 9 # 公元前
    一、劉邦的生平

    作為沛縣小混混,劉邦在文武雙全江東第一豪傑項羽的面前,就是一個屌絲青年,論出身、才能、背景一個是天上一個是地下。但是劉邦卻能超越項羽成就帝王霸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劉邦有蕭何、韓信、張良等這些人的幫助才成就了帝王霸業。

    劉邦曾經說過:""運籌策帷帳之中,他不如子房。鎮國家,他不如蕭何。帶兵打仗,他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傑,我能擁有他們,這是我成就霸業的主要原因。""

    但是劉邦能讓讓蕭何、張良、韓信等舉世無雙的人才為自己所用,估計也是無人能比的。

    二、劉邦的性格

    劉邦從小隻有一個愛好那就是四處留情。因為這個性格,很多人都喜歡和他交朋友。其實這也是一種本事,他能讓蕭何、張良、韓信等舉世無雙的人才成為自己的手下,擁有這樣的性格從歷史上來看只有劉邦一人能駕馭。

    三、劉邦的眼光

    劉邦在成就帝王霸業的過程,他最大的個性就是善解人意和發現人才。韓信,當初只是劉邦手下的一個管糧餉的小官,後來蕭何發現韓信肯定能成為一個將才。蕭何就極力向劉邦推薦韓信,於是劉邦就拜韓信為大將軍,委以重用。後來韓信沒有辜負劉邦的信任,他擒魏、破趙、南滅楚垓下,威震天下,成為了漢朝的開國第一功臣。

    舉例說明:我們在說說項羽

    在鉅鹿之戰中項羽一舉成名。項羽實在是太優秀了,所以他感覺手下沒必要有太多的人才跟隨。當初韓信在項羽的手下幹了三年多,結果仍然沒有得到重用,韓信一身才華無處施展。於是他才轉投劉邦,後來韓信打敗了不可一世的項羽。

    劉邦能夠成就帝王霸業就是擺正了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劉邦利用了張良的運籌帷幄;韓信的攻城拔寨;蕭何的總管後勤等人的能力,他只是坐在中央指揮,就可以了。

    總結

    楚漢之爭,霸王應的名稱是屬於項羽,戰神應該屬於韓信,但是帝王卻只能屬於劉邦。

  • 10 # 鑑古君

    《破窯賦》中,“楚霸雖雄,敗於烏江自刎;漢王雖弱,竟有萬里江山。”短短兩句,項羽和劉邦截然不同的命運結局躍然紙上。

    一、劉邦出身卑微、白手起家。

    劉邦出身卑微,既未受過什麼教育,又無強大的外援,可謂白手起家。但是,他在擔任沛縣泗水亭亭長(亭長是管十里以內的小官)一職後,卻和沛縣的官吏們混得很熟,手下還有一幫同樣出身卑微的兄弟,包括盧綰、蕭何、夏侯嬰、曹參、樊噲等,在當地也小有名氣。

    劉邦起義後,正是這些好兄弟和他一起南征北戰、出生入死,從起義到最終勝利僅用了八年時間。

    劉邦有一次奉命押解犯人到驪山,途中有不少人逃脫。因為當時讓人犯逃脫是要和人犯一起處死的重罪,所以劉邦索性放走所有人,寧願和他們同罪。這些人也成為他後來爭奪天下的左膀右臂。

    從上可以看出,出身卑微的劉邦卻有一定的組織管理和號召能力。

    二、劉邦知人善用、上下一心。

    劉邦手下可謂什麼人都有:落魄貴族張良、遊士陳平、縣吏蕭何、平民韓信、狗屠樊噲、布販灌嬰、車伕婁敬、強盜彭越、吹鼓手周勃……這些人看似一盤散沙,劉邦卻能夠讓他們各盡所長,一個都沒浪費。

    比如有名的“漢初三傑”:韓信、蕭何和張良。

    軍事天才韓信在項羽營中只是一個小小的執戟郎中,但是到了劉邦營中卻拜為大將軍。劉邦最終能幹敗項羽,韓信之攻理應居首位;

    “後勤部長”蕭何,開發巴蜀,鎮撫關中,足食足兵,支援前線,為屢敗屢戰的劉邦提供源源不斷的物質和兵力支援;

    “謀聖”張良“六大奇謀”安天下:佐策入關、約法三章、鴻門斗智、明燒棧道、下邑佈局、巧定太子,每個謀略都堪稱完美。

    對比之下,項羽只有一個謀士范增,雖然“素好奇計”,卻不為功高自大、剛愎自用的項羽所用,最後因為陳平使了一招離間計,項羽還把范增也趕走了,可謂離心離德。

    稱帝后,劉邦面對群臣,道出心聲:自己運籌帷幄不如張良,安撫百姓不如蕭何,率軍打仗不如韓信,但能合理地使用他們三位俊傑,所以能得天下。

    三、劉邦深諳人性,賞罰分明。

    《史記》有云:“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史記》中多處記載劉邦“少無賴”,“好酒及色”,“貪於財貨好美姬”,但劉邦對人性有深刻的瞭解,他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所以深知物質刺激的意義。

    在他奪取城池後,總是和自己的部下有福同享,所以大家才能夠和他有難同當。

    特別是劉邦奪取天下以後,對功臣論功行賞,最為可貴的是,他聽從了張良的建議,封賞了自己最討厭的倒戈將軍——雍齒。

    而對比之下,項羽為人猜忌信讒,他最得力的助手就是亞父范增和鍾離昧等人,可是每一次獎賞功臣的時候,項羽都捨不得爵位和封地。

    最要命的是,項羽分封18路諸侯時,竟然把大將彭越給忽略了,彭越憤而到齊地叛亂。項羽的“捨不得”,導致很多人都不願為他賣命。

    四、劉邦心狠手辣,六親不認。

    公元前203年,楚漢兩軍對峙於廣武鴻溝(今河南滎陽)。

    項羽將被俘的劉太公(劉邦之父)綁在高臺上,旁邊是煮沸的大鍋,隔岸向劉邦喊道:“劉邦小子,你若不趕快投降,我就把太公煮了吃掉!”

    天真的項羽還想用親情逼迫劉邦退軍,誰知劉邦竟然回答:

    “我們曾經結拜為兄弟,我父即你父,你若煮了你父親,請分給我一杯羹。”

    項羽暴跳如雷卻無可奈何,因為即便殺了劉太公,劉邦也根本不可能退軍。

    結果,項羽只得與漢訂盟,引兵東歸。

    不久,無情的劉邦就撕毀合約,和韓信、英布、彭越合圍項羽於垓下,曾經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自刎烏江。

    綜上所述,劉邦雖沒有文治武功,但卻是個天才的政治家,他擅長“攻心之術”,手下人才濟濟、上下一心。他的成功,正是歷史的必然。

  • 11 # 揚楊劉

    一個合格的帝王,最重要的是要精通馭人之術,即使文韜武略不在行,也是可以透過馭人之術彌補的。因為帝王管的是文臣武將,他們擅長文韜武略就夠用了。

    劉邦曾經說過:“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自己不如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供給軍餉),不絕糧道,自己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自己不如韓信。”張良、蕭何和韓信這三位,都是天下奇才,劉邦能駕馭並任用他們,這就是劉邦可以得天下的原因。項羽不懂馭人之術,只有范增一位大才,但因為猜忌而不用他,最後搞得眾叛親離,最終敗亡,這就是他失敗的原因。

    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和孫權,他們三位都精通馭人之術,擅長駕馭任用人才。所以才在漢末眾多的諸侯中脫穎而出,分別建立魏蜀吳三國,而其他的諸侯都敗亡了。所以說在亂世,一個能成就帝王大業之人,都是精通馭人之術的人。

  • 12 # 黃葉紅葉

    那是後來很多拘泥於小節成見的人,專門盯著那些個人品行細處方面來評價的,可以說是見小不見大,毛澤東曾經評價劉邦是古代帝王中最厲害的一個,這話說的不差,事實上,從那時候到現在,許多有大見識的評論家也都是這樣評論的,不管史記還是漢書,都是這樣。

    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草根皇帝,從一個窮苦出身的農民,直接走上了天下一人的皇帝寶座,他既缺少各個方面的經驗,也缺少政治背景和人脈,但他還是成功了,歷史書上一概評價他豁達大度,從諫如流,這個評價也是很準確的。

    劉邦勝利之後得了天下,在洛陽南宮擺開酒宴,跟大臣們一起慶賀,在酒席上,她問大家,我為什麼能勝利項羽為什麼會失敗呢?大臣們回答說,主要是他跟天下同理,也就是打仗取得的利益,能跟下屬們平分。劉邦聽完之後自己評論說,自己在智謀方面不如張良,在治理國家方面,不如蕭何,在帶兵打仗方面不如韓信,但是自己能夠用好這三個人傑,所以自己能勝利,項羽那裡的傑出人才只有一個范增,項羽還不能信任重用他,怎麼能不失敗呢?這個自我評價也評得很準確,也屬於千古定論。

    其實當年楚懷王決定兵分兩路進攻秦朝的時候,大家的評價也很能說明問題,當時要往西邊派兵,直接去攻打,秦國堅固的根據地,那可是大秦的老本營,所有的將領們都很害怕,不敢去,但是劉邦不怕他願意去,項羽呢?當然也不怕,而且為了給叔父報仇,他去的決心和願望更強烈些。可是楚懷王聽了大家的討論之後就否定了項羽,為什麼呢?他們認為劉邦仁義寬厚,可以不辱使命,而項羽則剽悍猾賊,殘暴寡恩,不能讓他去平定西方,這個比較其實也就說明了,後來為什麼項羽失敗,而劉邦勝利的主要原因,得道者多助得人心者得天下,即使沒有劉邦,項羽最終也註定滅亡的。

    秦朝滅亡之後,劉邦被項羽給封在一個封閉性的偏僻的關中地區,心裡特別鬱悶,對於自己的前途,也感到很沒有信心,他的手下呢,更不用說了,大家都是三天兩頭成批的逃亡,很多官員也是這樣,這時候劉邦聽信了蕭何的建議,在對當事人並未完全瞭解的情況下,就拜韓信為大將,這樣的魄力和膽識真是大格局,韓信登臺拜將之後,就把劉邦和項羽拿在一塊做了,比較,說項羽雖然勇冠三軍,但只是匹夫之勇,雖然待人特別恭敬,特別親熱,但只是婦人之仁,而且他暗殺義帝,已經失去了天下人的擁護,他派了秦朝的那三個投降的將領在,關中地區稱王,封住了漢中劉邦出去的門戶,而事實上呢?關中的老百姓都特別痛恨這些,殺死了他們親人的三個投降將領,特別思念那個跟他們約法三章,特別寬厚仁義的劉邦,因此,韓信判斷,漢軍只要一出兵,三秦地區可以傳檄而定,最終也一定能打敗項羽。這一席話分析的真是透徹,鞭辟入裡,一下子就讓劉邦提振起了信心,也讓整個劉邦的團隊提振起了信心,事實上,劉邦之所以最後能夠得天下關鍵,也就是在於這個。

    劉邦在處理很多跟天下大事有關的事情時,總是顯得格局特別大,眼光也放的特別長遠,有時候就難免不拘小節,甚至對眼下的一些事情處理的,有些讓人不舒服,有時候也表現出一些無賴的特點,但是正向太陽上的黑子不影響太陽的光輝一樣,劉邦作為千古一帝,他的大胸懷大品格是常人,學不了,甚至看不懂的。

    伏波將軍馬援在見到劉秀之後,就拿他與漢高帝劉邦作比較,說他不如劉邦,因為劉邦有一個特點,無可無不可。後來後趙王石勒在評價劉邦與劉秀時也是這麼說的,說他自己要是與劉邦生在同一個時代,那就只能跟著他做下屬,如果與劉秀生在同一個時代的話,還可以跟他一爭高下,看鹿死誰手。

    無可無不可,這樣的氣度就是真正的豁達大度,這就是天下情懷!

  • 13 # 吳百蘭

    哈哈,劉邦恰恰就是那個文韜武略,品格德性不凡的帝王。否則劉邦駕馭不了,這麼多的文臣武將,成就大漢四百年的基業。

    我們華夏兒女寫漢字,學漢語,沒有劉邦的雄才大略,哪有漢民族這一說。

    蕭何算不算賢臣良相,張良算不算智多星,韓信算不算兵仙。這麼多天才星是不是都圍著劉邦轉。

    如果劉邦沒有能量,能吸引這麼多天才星圍繞在他的左右嗎?

    “文景之治”,“漢武大帝”是不是劉邦的後代,他們身上流的是不是劉邦的血。

    最大的文韜武略是駕馭文韜武略,最好的品格德行,是領導眾多品德高尚的人的人。

  • 14 # 歷史的瞧客兒

    其實這個問題我們現代人非常感興趣也想了解,其實劉邦本人自我已經分析過。

    史記記載,劉邦建立漢朝後一次在宮中擺酒設宴,說:“列為諸侯將軍不要隱瞞我,都說說我能的天下是為何啊?項羽失天下又是為何啊?”高起,王陵說到:“陛下傲慢有時還侮辱人,項羽仁愛,但是陛下讓人攻城略地,所打下的功勞好處,都能給下面的人分發,與天下人共利。而項羽嫉妒賢能,有功的都害死了,用賢者還總是提防著。打了勝仗總是自己貪功攬功,不與他人分享,得到土地也不分封,所以失去天下。”

    劉邦卻說,你們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糧草問題,我不如蕭何,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這三人都是人中龍鳳,得此是三人,我便可以取天下,項羽只有一個范增還落得被懷疑,殺害了他,他怎麼可能奪取天下。

    以上我個人覺得其實已經是劉邦奪取天下的重要原因了,但是他還有一點是比項羽懂得的一點,就是人心,市井出身的劉邦更懂得如何贏取人心,無論是諸侯將相,還是百姓,他都很出色。項羽殺戮之心太重,即使奪取天下,也不會長久。天下人是不會幫助一個殘暴殺戮的國君正所謂得到著多助,失道者寡助。

  • 15 # 飄雲少年

    文韜武略,品格德性都不具備的劉邦,為什麼卻能成就帝王大業?劉邦曾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自己不如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供給軍餉),不絕糧道,自己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自己不如韓信。”

    這是劉邦能取天下最重要的根本之因,集合大家所長,去面對一切逆境 。

    其次他的對手是項羽,不擅長用人之術的西楚霸王,換了任何其他人他很難成功。

    一、頑強性格

    他曾說我可以失敗無數次,同樣可以站起來無數次,只要最後的結果是成功,過程我可以不去在乎,因為人一定要贏最後一次。

    在他和項羽對抗無數次都是以失敗告終,但是他堅持到了最後一次的成功,不畏懼千萬人阻擋,只怕自己先投降。

    二、愛自己高於一切

    逢戰必敗,可以拋棄父母親人,可以拋棄妻妾兒女,可以拋棄金銀財寶,乃至一切一切。只要自己能逃掉,能活下去其他都不是問題,因為人只有活著,才能有改變未來的機會。

    三、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忘,功蓋天下者不賞,功高蓋主者身滅。

    君臣不能講感情,只講利弊,你若沒有利用價值,你阻擋了皇帝制衡天下富貴路,不需要任何理由皆可殺之。

    四、利用民心,為自己造勢。

    劉邦代表了廣大的農民階級,而且是被大秦暴政壓迫多年的百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總結:狠毒、厚臉皮、狡詐、頑強、人性的另一面在劉邦身上淋漓盡致,點點滴滴原因都可以解釋最後項羽玩不過劉邦的道理。如此天下落入劉邦之手毫不奇怪,一個手段心志成熟的政客。

  • 16 # 國哥愛生活

    凡能稱王稱帝的人,都有很高正能量的一面,得到人們由心的擁護,讓人們佩服得五腑投地,才能心幹情願跟隨他創業,跟隨他們去創業可不象跟企出家創業,不成攻賠點錢,可跟他們那是拿自己命做賭注,搞不好命就沒了,所以說他們沒有讓人佩服,信服的地方,別人是不會輕意跟隨他們的,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的。都是在長時間觀察,品味這個人行,能幹大事的,才去追隨他,甚至不惜搭上自己的性命。劉邦能當上開國皇帝,也具備了這些品行,否則怎能讓文武百官和天下人臣服。

    人都有多面性,特別是人中王皇帝,他比普通人有更多多面性,他們非常聰明,俗話說鬼點子多,具備常人少有的智慧,能充分發揮大眾的才智,並能聽取別人意見,才能成功,後人說劉邦年輕時遊手好閒,不學無術,品行不好,這也是人的多面性的一面吧。

  • 17 # 漫譚古今

    的確,劉邦在文韜武略上很一般,在品格德性上也不咋地,但是,打天下靠的不是這個,打天下可不是單槍匹馬個人奮鬥!打天下靠的是團隊合作,打天下是大兵團作戰。

    凡是能把團隊合作搞得好,大家擰成一股繩的,

    凡是能充分發揮團隊每個人的能力的,

    凡是能虛心聽取採納大家意見的,

    凡是能網路各方人才(包括敵人內部的)的,

    凡是能容忍下屬各種各樣的性格的。

    等等。

    只有這樣的團隊才能得到天下。

    劉邦雖然文韜武略一般般品格德性不咋地,但是,他是一個合格的團隊帶頭人!他手下有天下第一謀士張良,有戰神韓信,有大管家蕭何等等。這一批人都團結在劉邦周圍,死心塌地的為劉邦賣命。這是為什麼?就是因為劉邦有領袖胸懷領袖能力領袖風範。這就是劉邦成功的原因。

  • 18 # 帝國烽火

    劉邦從一個混混出生,年輕的時候,整日遊手好閒,不喜歡勞作,但是在天下動亂的局勢下,卻能帶領一支隊伍豎起反秦大旗,最後成為漢王。在楚漢相爭之時,劉邦軍事才能比項羽差距很多,但是最後能打敗項羽,建立漢朝。就是這樣一位既沒有高尚品德,又沒有文韜武略的人,為什麼最終能成為帝王之業呢?

    劉邦的成功,源於他有三大優點,而這三大優點,可以彌補劉邦的諸多確定,最終使他成為一代帝王。

    危難時候、劉邦能“站得出來”,具有領袖氣質;

    劉邦的成功來源與在沛縣的起義,當時天下大亂,沛縣令也想響應起義,蕭何和曹參當時為沛縣吏,他們勸縣令將本縣流亡在外的人召集回來,一來可以增加力量,二來也可以杜絕後患。縣令一開始同意了,並派樊噲去找劉邦回來,但是當太看到劉邦已經聚集了幾百人的隊伍時,又擔心劉邦犯上,所有不讓劉邦進城。

    到門口的劉邦被拒,劉邦當然不甘心,他將一封信射進城中,鼓動城中百姓起來殺掉出爾反爾的縣令,大家一起保衛家鄉。 由於百姓對平時就不太體恤他們的縣令很不滿,殺了縣令後開城門迎進劉邦。

    劉邦等人進城之後,由於蕭何、曹參都是當時的縣官,所以百姓在推舉首領的時候,首先推舉的是蕭何,但是蕭何擔心身家性命,深恐舉事不成,被秦朝誅滅九族,不敢擔任首領,後來推舉曹參也是這樣。群龍不能無首,這個時候還是劉邦站了出來,他擔任“沛公”。

    劉邦這種站得出來的氣質,是一種領袖氣質,就如同來領南昌起義隊伍的朱老總,劉邦具有這種氣質,所以他具有成為領袖的能力。

    劉邦心胸豁達,有功必賞,積極納諫,善於使用人才:

    劉邦自己的才能不咋地,但是他所用的人才都是非常專業,劉邦一次在軍事慶功宴上總結總結自己取勝的原因說:“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論撫慰百姓供應糧草,我又不如蕭何;論領兵百萬,決戰沙場,百戰百勝,我不如韓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發揮他們的才幹,這才是我們取勝的真正原因。至於項羽,他只有范增一個人可用,但又對他猜疑,這是他最後失敗的原因。

    劉邦對人才的任用,是他取勝的最關鍵原因,而他的大度和豁達是他對待人才的辦法,這一定從劉邦對待季布就可以發現。劉邦和項羽爭天下時,季布是項羽手下的大將,季布領兵幾次將劉邦打敗,劉邦做皇帝后,記恨季布打敗過自己,就把他抓了起來。但想到自己也需要他這樣的忠臣來輔佐,就不再記仇,不但放了他,還封為郎中。這種寬恕敵人的做法,是需要很大的心胸才行。

    劉邦與項羽有一個非常大的不同,劉邦對人比較喜歡賞賜,而項羽對待有功的將軍卻非常吝嗇賞賜,英布也是因為這樣反叛項羽。這一點劉邦對雍恥的態度就能發現,雍恥從一開始就和劉邦鬥,在劉邦剛剛起步之初,劉邦攻陷其它城池的時候讓雍恥守家,結果雍恥背叛劉邦,投降魏國,讓劉邦無家可歸,這也造成劉邦對雍恥非常記恨。後來雍恥歸降劉邦之後,劉邦也有想殺的想法,但是因為雍恥建立不少功勞,所以劉邦沒有殺他,最後還是第一個封賞他。

    劉邦的駕馭臣子的手段非常高明,所以後人說“漢皇千古一英雄,休笑當年馬上功。試問後來為帝者,誰人曾出範圍中。”。

    劉邦屢敗不餒,能屈能伸,最後成就大業。

    劉邦一生能屈能伸,在實力不如項羽的時候,能忍氣吞聲,鴻門宴上更是唯唯諾諾,也是劉邦的這種忍耐,最終打消了項羽對劉邦的殺心,而項羽也措施了殺死劉邦的最佳時機,為自己以後的失敗埋下伏筆。

    劉邦東出之後,彭城之戰失敗、滎陽之身逃跑、成皋繼續失敗等等,劉邦可謂是屢戰屢敗,但是劉邦並沒有因為失敗就氣餒,而是一直堅持與項羽的抗爭,只到最後韓信建立圍剿項羽的包圍圈,十面埋伏打敗項羽。而項羽經受一次失敗就自刎而死,這是他與劉邦的巨大差距。

    總體而言,劉邦的個人能力可能不是很高,但是劉邦能恰到好處的發揮自己的特長,尤其是對人才的任用,最終讓他君臨天下。

  • 19 # 公元前
    一、劉邦的生平

    作為沛縣小混混,劉邦在文武雙全江東第一豪傑項羽的面前,就是一個屌絲青年,論出身、才能、背景一個是天上一個是地下。但是劉邦卻能超越項羽成就帝王霸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劉邦有蕭何、韓信、張良等這些人的幫助才成就了帝王霸業。

    劉邦曾經說過:""運籌策帷帳之中,他不如子房。鎮國家,他不如蕭何。帶兵打仗,他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傑,我能擁有他們,這是我成就霸業的主要原因。""

    但是劉邦能讓讓蕭何、張良、韓信等舉世無雙的人才為自己所用,估計也是無人能比的。

    二、劉邦的性格

    劉邦從小隻有一個愛好那就是四處留情。因為這個性格,很多人都喜歡和他交朋友。其實這也是一種本事,他能讓蕭何、張良、韓信等舉世無雙的人才成為自己的手下,擁有這樣的性格從歷史上來看只有劉邦一人能駕馭。

    三、劉邦的眼光

    劉邦在成就帝王霸業的過程,他最大的個性就是善解人意和發現人才。韓信,當初只是劉邦手下的一個管糧餉的小官,後來蕭何發現韓信肯定能成為一個將才。蕭何就極力向劉邦推薦韓信,於是劉邦就拜韓信為大將軍,委以重用。後來韓信沒有辜負劉邦的信任,他擒魏、破趙、南滅楚垓下,威震天下,成為了漢朝的開國第一功臣。

    舉例說明:我們在說說項羽

    在鉅鹿之戰中項羽一舉成名。項羽實在是太優秀了,所以他感覺手下沒必要有太多的人才跟隨。當初韓信在項羽的手下幹了三年多,結果仍然沒有得到重用,韓信一身才華無處施展。於是他才轉投劉邦,後來韓信打敗了不可一世的項羽。

    劉邦能夠成就帝王霸業就是擺正了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劉邦利用了張良的運籌帷幄;韓信的攻城拔寨;蕭何的總管後勤等人的能力,他只是坐在中央指揮,就可以了。

    總結

    楚漢之爭,霸王應的名稱是屬於項羽,戰神應該屬於韓信,但是帝王卻只能屬於劉邦。

  • 20 # 鑑古君

    《破窯賦》中,“楚霸雖雄,敗於烏江自刎;漢王雖弱,竟有萬里江山。”短短兩句,項羽和劉邦截然不同的命運結局躍然紙上。

    一、劉邦出身卑微、白手起家。

    劉邦出身卑微,既未受過什麼教育,又無強大的外援,可謂白手起家。但是,他在擔任沛縣泗水亭亭長(亭長是管十里以內的小官)一職後,卻和沛縣的官吏們混得很熟,手下還有一幫同樣出身卑微的兄弟,包括盧綰、蕭何、夏侯嬰、曹參、樊噲等,在當地也小有名氣。

    劉邦起義後,正是這些好兄弟和他一起南征北戰、出生入死,從起義到最終勝利僅用了八年時間。

    劉邦有一次奉命押解犯人到驪山,途中有不少人逃脫。因為當時讓人犯逃脫是要和人犯一起處死的重罪,所以劉邦索性放走所有人,寧願和他們同罪。這些人也成為他後來爭奪天下的左膀右臂。

    從上可以看出,出身卑微的劉邦卻有一定的組織管理和號召能力。

    二、劉邦知人善用、上下一心。

    劉邦手下可謂什麼人都有:落魄貴族張良、遊士陳平、縣吏蕭何、平民韓信、狗屠樊噲、布販灌嬰、車伕婁敬、強盜彭越、吹鼓手周勃……這些人看似一盤散沙,劉邦卻能夠讓他們各盡所長,一個都沒浪費。

    比如有名的“漢初三傑”:韓信、蕭何和張良。

    軍事天才韓信在項羽營中只是一個小小的執戟郎中,但是到了劉邦營中卻拜為大將軍。劉邦最終能幹敗項羽,韓信之攻理應居首位;

    “後勤部長”蕭何,開發巴蜀,鎮撫關中,足食足兵,支援前線,為屢敗屢戰的劉邦提供源源不斷的物質和兵力支援;

    “謀聖”張良“六大奇謀”安天下:佐策入關、約法三章、鴻門斗智、明燒棧道、下邑佈局、巧定太子,每個謀略都堪稱完美。

    對比之下,項羽只有一個謀士范增,雖然“素好奇計”,卻不為功高自大、剛愎自用的項羽所用,最後因為陳平使了一招離間計,項羽還把范增也趕走了,可謂離心離德。

    稱帝后,劉邦面對群臣,道出心聲:自己運籌帷幄不如張良,安撫百姓不如蕭何,率軍打仗不如韓信,但能合理地使用他們三位俊傑,所以能得天下。

    三、劉邦深諳人性,賞罰分明。

    《史記》有云:“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史記》中多處記載劉邦“少無賴”,“好酒及色”,“貪於財貨好美姬”,但劉邦對人性有深刻的瞭解,他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所以深知物質刺激的意義。

    在他奪取城池後,總是和自己的部下有福同享,所以大家才能夠和他有難同當。

    特別是劉邦奪取天下以後,對功臣論功行賞,最為可貴的是,他聽從了張良的建議,封賞了自己最討厭的倒戈將軍——雍齒。

    而對比之下,項羽為人猜忌信讒,他最得力的助手就是亞父范增和鍾離昧等人,可是每一次獎賞功臣的時候,項羽都捨不得爵位和封地。

    最要命的是,項羽分封18路諸侯時,竟然把大將彭越給忽略了,彭越憤而到齊地叛亂。項羽的“捨不得”,導致很多人都不願為他賣命。

    四、劉邦心狠手辣,六親不認。

    公元前203年,楚漢兩軍對峙於廣武鴻溝(今河南滎陽)。

    項羽將被俘的劉太公(劉邦之父)綁在高臺上,旁邊是煮沸的大鍋,隔岸向劉邦喊道:“劉邦小子,你若不趕快投降,我就把太公煮了吃掉!”

    天真的項羽還想用親情逼迫劉邦退軍,誰知劉邦竟然回答:

    “我們曾經結拜為兄弟,我父即你父,你若煮了你父親,請分給我一杯羹。”

    項羽暴跳如雷卻無可奈何,因為即便殺了劉太公,劉邦也根本不可能退軍。

    結果,項羽只得與漢訂盟,引兵東歸。

    不久,無情的劉邦就撕毀合約,和韓信、英布、彭越合圍項羽於垓下,曾經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自刎烏江。

    綜上所述,劉邦雖沒有文治武功,但卻是個天才的政治家,他擅長“攻心之術”,手下人才濟濟、上下一心。他的成功,正是歷史的必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一首歌曾讓你淚流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