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先生GL
-
2 # 謝詠老師
三國是一個戰爭四起的年代,在這短暫的不到100年的時間裡,英雄四起,群雄割據,人才輩出,然而在這樣的時代中,有幾個人物的名字是絕對響亮的。曹操、劉備、孫權、他們3個可以說是三國時期最有代表性的大人物了,然後最終蜀國吳國都在第二代就滅亡,魏國的曹丕登基7年病死後,曹睿的政權也出現了明顯的衰敗,最後被司馬懿篡奪政權,這看似偶然其實有一定的必然性。
曹操是三國最大的雄主,可以說魏國就是曹操一手打出來的,群雄割據混戰,曹操抓住了機會,慢慢發展起來了自己的實力,並且看準機會獲得了天子這張王牌,於是曹操很快就發展了起來雄霸一方。其實曹操是幸運的,曹操趕上了亂世發展的最好時機,打出了一方土地,還憑藉著自己的唯才是舉策略,招攬到有用的人才。曹操是三國裡面可以與諸葛亮比肩的軍事家,並不是說曹操比諸葛亮還聰明,而是曹操非常善於用群眾的智慧,也正是因此,歷史上曹營的很多謀臣都留下不小的名氣,正是因為曹操很好的聽取了他們的建議,集合了群眾的智慧。俗話說的好:“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說的就是曹操的這種智慧。
可能這裡面,劉備和孫權會給人一種不太會打仗的感覺,誠然孫權確實並不是什麼優秀的軍事家,孫權是一名傑出的政治家,曹操就評價過孫權“生子當如孫仲謀”,作為吳國的君主孫權的吳國政權是三國當中最晚建立的,卻是三國當中存在年限最長的國,這確實耐人尋味。孫權作為一個打仗不怎麼行的君主,卻真正意義上做到了他大哥孫策給他留下的囑咐,守護好江東的基業,可惜在孫權時候繼承人孫皓實在是一個暴君,即使是這樣,孫權留下來的班底人物也幫助吳國政權苟活了很多年。
說到劉備,一生敗仗無數,總是站錯隊,但是劉備打了那麼多場敗仗還能在當時有那樣的威信,在徐州兵敗後還能得到糜蘭的資助,在新野兵敗之際還能說服孫權這麼聰明的人聯盟起來共同抗曹,這說明了什麼,這說明劉備打仗的能力的絕對不弱。就算劉備吃了敗仗,也會給人留下是一塊硬骨頭的感覺,否則憑藉劉備的戰績鬼才會願意要他這樣的隊友。劉備是一個48歲才大業初成的人,你可以想象一個47歲都還在失敗的人,是要有怎樣的鬥志才能再站起來想著翻盤嗎。而且劉備在新野戰敗的時候,曹操的軍隊是那麼的龐大,當時訊息傳到吳國,吳國幾乎是全票透過投降曹操,最後是魯肅一句話點醒了孫權,讓孫權不得不戰。劉備是3個君主裡面起點最低的一個,劉備沒有在群雄割據的亂戰中像曹操那樣撿到便宜,也沒有想孫權那樣直接繼承了一個已經打下來業,劉備僅僅是抓住了幾個幾乎不可能的機會就崛起了,在曹操和孫權的眼皮子底下發展期了一個蜀漢。從這一個角度來看,劉備確實很厲害。
然而這3位君的後代並沒有守住基業,很快就結束了三國的時代,統一成了晉國。曹操的兒子曹丕在曹操死後是帶兵出征過的,然而每次的戰績都很悲劇,最後早早的就去世了,曹睿更是完全讓曹真和司馬懿等人帶兵出征作戰,結果後來曹睿死了司馬懿成功攛掇了曹魏的政權。
劉備這邊呢,雖然有諸葛亮在苦苦支撐,但在諸葛亮死後黃皓就開始禍亂朝堂了,孫權這邊更慘孫皓直接就是個暴君。可以說三國裡面的三位主公人物,他們的兒子都並不是特別出彩比起自己父親差遠了,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問題很簡單,就在於他們並沒有經歷過真正的磨鍊,不論是劉嬋還是曹睿,都是趕鴨子上架的型別,尤其是劉嬋諸葛亮死前的歲月雖然是將蜀國治理得井井有條,但是劉嬋自己卻並沒有經歷什麼磨鍊,丞相一死他就直接上任,也許在統一的盛世,劉嬋可以當一個不錯的皇帝,但是在這樣殘酷的亂世,劉嬋很難將蜀國發展好。
曹丕是跟隨曹操有過一定鍛鍊的,然而曹操出征真正在軍事上對曹丕的鍛鍊確實很不足,結果曹丕還御駕親征,所以這樣的失敗也是不全是偶然,存在了一定的必然性,當然曹丕在管理上是很有一手的這一點確實沒問題。
同樣的,孫權也存在與曹丕相同的問題,精於權術,帶兵打仗根本不行,孫權帶兵可是被張遼打傻過。孫權在自己老死後才讓兒子繼位,之前還在各種鬥爭中死掉好幾個兒子,最後上來一個暴君並不是吳國運氣不好,而是下一代的培養問題。
曹操對曹丕的培養還勉強算是說的過去的,但是曹丕對曹睿的培養就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了,曹睿死的早是有原因的,因為曹睿太貪圖享樂了,活生生的把自己享受死的。
最後說說司馬懿,他與他的兒子司馬昭可謂是帶兵打仗都一直父子在一起,小編對空城計那一幕印象特別深,“父親快看諸葛亮”,這句話給人什麼感覺,司馬昭在很多都不懂的時候,就一直跟著司馬懿耳濡目染,你說曹睿的兒子怎麼可能鬥得過司馬昭,更何況本來司馬昭就大權在握了。
所以說三國歸於司馬懿之手其實並不是劉備孫權曹操做的不夠成功,甚至諸葛亮也算是,他們缺乏對後代掌權者的鍛鍊,在亂世中就是生於安樂死於憂患。
-
3 # 陽明悟行學宮
首先《軍師聯盟》只是電視劇,裡面的時間線超級混亂,人物年齡完全不符合歷史,歷史錯誤更是不勝列舉。鄙人喜好三國曆史,看了一集實在是受不了小說式的歷史演義,兒戲式的政治鬥爭。當然,不妨礙它成為一部出色的歷史題材影視作品,就像《三國演義》一樣,是出色的小說但不能當歷史。下面是回答。
曹操打下的江山,為什麼落入司馬懿之手。先來看看,曹操的江山是什麼樣的江山,或者說他理想中的江山是什麼樣的。曹操有一首詩《度關山》,不太出名,但非常能反映他的政治理想,原作稍長,只選其中幾句。
1有燔丹書,無普赦贖 。 2嗟哉後世,改制易律。勞民為君,役賦其力。 3兼愛尚同,疏者為戚
大致意思就是:1.刑法是國家的要務,寧可焚棄丹書,盡廢成法,也不可輕赦濫贖,讓法令成為一紙空文。2.上古的法令已經消逝,只能在奴役百姓中尋找,如今人民被榨取賦稅和勞役,滋養可恥的奢靡。3.墨家提倡的“兼愛”思想若能深入每個人,縱使千山萬水也能親如一家。這3條,就是儒墨法三家的思想延續。儒家“民貴君輕”的思想,墨家“兼愛”的思想,都過於理想化,就是現代社會人們的覺悟也達不到,但輔之以法家的“權謀詐術”“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就有可能達到理想的社會狀態。
儒家為主核,墨家輔助,法家是主要手段,最終“化亂為治”,這就是曹操當時的社會理想。
知道曹操的理想之後,再看他從青年到老年的一系列行為,就很容易理解。他剛出仕,就毫不留情的處死權貴蹇圖,而後“京師斂跡,無敢犯者”,權貴們只能給他來個明升暗降,調去當頓丘令。後來當濟南相,懲治貪官汙吏,奏免十分之八的長吏(現在誰敢處理那麼大數量的貪官),之後“政教大行,一郡清平”。董卓入京,天下大亂之時,諸侯“日置酒高會”,而他獨自奮戰。實行屯田制,讓流離失所的百姓有飯吃。治軍嚴明,自己的馬誤入民田,割發代首,古代這是“髡刑”。任人為賢,唯才是舉,不注重封建道德和出身門第,扭轉了刻意作“道德秀”的社會風氣。曹操不斷向著他的社會理想前進,若是歷史程序真的按曹操的想法走,似乎非常美好,可是曹魏立國幾十年之後,就被司馬氏取而代之,為什麼?因為有人不願意社會到達曹操的理想狀態。那麼理想的社會狀態,居然還有人不願意?
士族不願意,因為社會達到曹操的理想狀態,他們過的反而不如原來。
士族(也稱世族、勢族、望族)在當時,壟斷了做官的權利。聽起來,非常荒謬,但在當時確實有一些家族壟斷了做官。清末民出的時候,識字率剛過10%,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能夠讀書識字的比例應該更低。在那個生產力低下的時代,能夠讀書識字的已經是社會精英階層。而漢代以來實行的人才選拔制度是察舉制,簡單說就是推薦一些道德才學都很高的人做官,官員是擁有推薦權的,做官的人自然會培養自己的後代做官。他們也會推薦一些人,這些人又會報恩,由此滾雪球般成為地方豪強。而所謂道德水平,本就很難形成一套評價標準,一些人為了做官就可以作秀,什麼“孔融讓梨”“孝悌徐家”的故事都是這樣,不然你讓個梨會搞得天下人都知道?士族享受了做官的好處,自然用一切合法不合法的手段保住自己的利益,他們的後代哪怕是豬也要做官。
可是,曹操要的是“唯才是舉”就是不看出身,法家手段就是要公平,自然損害了士族的利益。曹操建立的,用陳寅恪先生的話就是“法家寒族之政權”,士族必然要對抗。士族力量太大,曹操只能又利用又打壓,造成了他晚年的疑神疑鬼殺人無數,崔琰、荀彧、楊修、孔融哪一個都是世家大族。事實上,孫權也是如此,陸遜、顧譚、朱據哪一個也是江東世家大族。諸葛亮執政的時候,也處理了一批益州士族,只是貶謫、流放,倒沒有像曹、孫那樣大開殺戒。
可悲的是,曹操死後,他的兒子曹丕接受陳群的建議,實行“九品中正”。“九品中正”簡單說就是,中央政府依據人的出身門第、才學,定出品級(分九個等級)。它的初衷是好的,反正你們士族力量大,要看門第、才學推薦人才,不如把這個權利完全收回中央,把一些名額給一些寒門子弟,取消地方的推薦權。但在實行過程中,慢慢被士族歪曲,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是什麼時候歪曲的呢?是“州中正”的建立。“州中正”的建立,簡單說就是把推薦權又放回地方,更方便地方豪門壟斷做官。哪個腦殘建議的“州中正”,哪個腦殘皇帝接受的呢?
司馬懿建議的,曹芳接受的。當然,司馬懿不是腦殘,曹芳只是傀儡皇帝,有人反對這個建議的,曹羲、曹爽,然後被司馬懿幹掉了。司馬懿本身就是士族的代表,代表著士族利益。之所以看起來在政治鬥爭中那麼順利,並不是曹爽真那麼腦殘,是士族知道司馬懿掌權,他們過的更好。士族掌握了政權,他們的後代就是豬也要做官。當然,豬治理不好國家,必然會亂。整個魏晉南北朝的歷史都逃不過這個迴圈,被迫重用士族→豬也要做官→國家混亂→有才能的寒門建立政權→被迫重用士族。加上這個時代,民族矛盾加劇,造成了華夏文明近400年的大亂。
這樣,三國其他很多事情也就好解釋了。赤壁之前,為什麼東吳一片投降論調?魯肅道出了利害。
“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江東士族知道,曹操代表中央,解放江東之後,他們過的比在孫權手下好。赤壁之戰之後,孫權重用江東士族,成了利益共同體,孫吳才能慢慢向外發展,但一方面他又要打壓。
為什麼蜀國被滅的時候,也是一片投降論調。因為蜀國士族知道,被解放之後他們也會過得更好。諸葛亮治理蜀國,用的也是法家,並且極其公平正義,蜀國士族過得更慘。諸葛亮為了打壓士族,只能不斷北伐,轉移注意力增加國家凝聚力。所以,馬謖犯錯只能殺掉,不能給士族一點口舌的機會。整個蜀國曆史,就是不斷對外進行戰爭,利用戰爭打壓國內士族,而諸葛亮治理的越好,蜀國士族的怨恨就越大。蜀國就像在走鋼絲一樣,但走的卻很好,這樣的操作諸葛亮當然要累死。一旦外部入侵,繃緊了幾十年的弦自然要斷。
司馬懿為什麼能奪取曹操的江山,不是他從孃胎裡出來就在謀劃,只是他被歷史的潮流推上歷史舞臺。以上,好像沒人民百姓什麼事。文彥博已有論斷,“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也。”畢竟魚肚子裡塞張紙條都能讓百姓高潮。現代社會,塞紙條的方式改了而已。
-
4 # 遊逛歷史村
準確的說,三國並沒有落入司馬懿之手,不過司馬懿為他的子孫鋪平了篡魏的平坦大道,進而在此基礎上,司馬氏才統一了天下。
至於為什麼說,司馬懿能在曹魏朝廷站住腳,進而控制曹魏的朝廷,這個原因,我想熟讀三國的人,都能知道個大概,一是他的軍功,二是他善於玩弄權術。但是,有了赫赫軍功,有了百變權術,也不一定能控制一個國家的政權。這是帶有偶然性的,必須要果斷抓住轉瞬即逝的機會。所幸的是,司馬懿抓住這個機會。
當時司馬懿的死對頭權臣曹爽控制了朝廷,老奸巨猾精於算計的司馬懿只好裝病。我不知道當時的他,有沒有篡奪曹魏的野心。他當時肯定是在想,保住他世家大族的地位,獲得一生平安足矣。或許他也做了兩手準備。退,可以做一個安樂翁。進,就要除掉曹魏,簒魏奪權。所以這個七十多歲的老翁,病殃殃的睡在床上,憑著他敢和影帝梁朝偉叫板的演技,騙過了曹爽的刺探。大笨蛋曹爽則放心大膽的帶著他的一夥人去高平陵祭拜魏明帝。
龍精虎猛的司馬懿,從床上跳下來,立即召喚他暗中豢養的三千死士,聯絡上他以前的那些老同僚,發動政變,請到太后詔書,罷黜身在宮城外的曹爽。
高平陵之戰奠定了司馬家族掌握曹魏政權的基礎。這裡有它的必然性,也有它的偶然性。必然性就是司馬懿一直是在做兩手準備。他在曹爽身邊安插眼線,在朝廷中聯絡老同事,在家族內培養死士。他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尋找曹爽的安全漏洞,來一個鹹魚翻身。而反觀曹爽,自從執掌了曹魏大權,他就得意洋洋,忘乎所以。他在朝廷裡得罪的人越來越多,而司馬懿的統一戰線卻越來越長。
總的來說,司馬懿能夠奪權成功,除了他自身因素,主要是因為他遇到了豬一樣的對手。
扳倒了曹爽,控制了曹魏朝廷,他便把目光投向了蜀漢和東吳。司馬家族把曹魏的政治遺產據為己有,就相當於戰國的田氏簒齊。坐擁了無可比擬的經濟實力和政治資源,改了姓氏的政權更有野心也更有能力逐鹿天下。
-
5 # 饒大條
東漢末年,各路英雄紛紛登上歷史舞臺,幾經較量,最後只剩下三路英雄,一路是以曹操為代表佔據中原,一路以孫權為代表割據江東, 一路以劉備為代表立足四川,形成三國鼎立之勢,然而,幾十年之後,三家後代都未能統一中國,取而代之的竟然是司馬家族,由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而司馬炎之所以能夠統一天下,當然要歸功於有一個好爺爺司馬懿。而在司馬懿出道之時,在眾多英雄中他應該是排不上號的,但他竟然笑到了最後,成為三國最後的贏家,雖然沒有在他身上實現統一天下的宏願,但由他的子孫完成,可以說司馬懿是晉王朝的奠基人。 司馬懿為何能成為三國最後贏家呢?仔細分析司馬懿的一生,我們不難發現,司馬懿在眾多英雄中能夠笑到最後,應該有以下七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司馬懿站隊正確,是他能夠成功的基礎。司馬懿被曹操多次徵召之後最終於公元208年出山,他進入曹營之後,首先選擇的就是和曹丕搞好關係,這說明司馬懿的眼光十分獨到,知道曹魏未來的主子必定是曹丕,正是因為和曹丕關係好,雖然曹操發現司馬懿有“狼顧之相”,料定司馬懿不是甘為臣下之人,但因為有曹丕的保護,才讓司馬懿最終逃避了曹操的打擊。後來,曹丕立為王太子之後,司馬懿又成為曹丕的老師,這樣,司馬懿就成為曹營中的核心人物,雖然在職務上並不是很高,但因為是曹丕的老師,實際影響很大。所以,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用,埋頭拉車固然重要,但抬頭看路才是關鍵。司馬懿之所以能夠笑到最後,第一步站隊正確是基礎。 二是不顯山露水,是他能夠保全的根本原因。司馬懿是奇才,這是曹操幾次請他出山的根本原因,可曹操雖然愛才,但他嫉妒有才之人也是特點,當曹操發現司馬懿有“雄豪志”和“狼顧之相”時,曹操就起了殺司馬懿之心,但是,司馬懿從此只研究學問,裝進書本里只幹他的本職工作,從不過問與工作無關之事,讓曹操以為司馬懿只不過是研究學問之人,是個書呆子,這樣也就騙過了曹操,所以,在開始之初,司馬懿在曹操眾多的英雄中,表現極為一般,可以說是不顯山露水,直到公元219年,關羽發動湘樊之戰,斬龐德,擒于禁,震驚華夏,曹魏政權受到動搖,曹操因此想遷都,司馬懿一計,頓時讓曹操坐山觀虎鬥,孫權派呂蒙、陸遜在關羽背後出兵,最終俘殺了關羽,使其兩敗俱傷,而且瓦解了東吳和蜀漢的聯盟,讓孫權主動向曹操稱臣,最後導致雙方發動夷陵之戰,讓雙方都沒有力量與曹魏抗衡,曹魏因此依然保持老大的地位。所以,有奇才的司馬懿,因為不顯山露水既逃過了曹操的懷疑,也讓眾多英雄感受不到壓力,所以,司馬懿最終能夠保全自己,讓他能夠等待機會。 三是曹操的繼任者都短命,使司馬懿能夠有機會把持朝政。司馬懿出道時是公元208年,曹操已經53歲了,而曹操於公元220年去世後,曹丕繼任,只幹了七年,而這個時候,第一代英雄絕大多數相繼離開人世,司馬懿就成為老資格人物,而接下來的繼任者曹叡又只幹了13年,於公元239年駕崩,這個時候司馬懿才60歲,但他經歷了三代,不說功勞,那資格也是相當老,而且還是開國元勳,司馬懿也就成為輔佐之臣,有機會把持朝政。其實,在三國之中,除司馬懿之外,蜀漢的諸葛亮、東吳的陸遜都有這樣的資格,但是,蜀漢的繼任者劉禪長壽,而東吳的孫權更長壽,活得比他們都要長,所以,即使諸葛亮和陸遜才能了得,但他們沒有司馬懿這樣的好機會。 四是司馬懿懂得內樹威信,外樹強敵。司馬懿一步步走向權力的核心,那也是透過戰爭打出來的,但他指揮戰爭很有一套,一方面面對諸葛亮這樣的強敵,他選擇耗,諸葛亮五次北伐,最後兩次面對的是司馬懿,司馬懿如果真要和諸葛亮硬碰硬,相信也不會差到哪裡去,但犧牲會很大,所以,他拒不出兵,他並不是害怕諸葛亮,而是在耗,因為此前和諸葛亮對陣的將軍,雖然勝多輸少,但都有損失,而司馬懿耗,就沒有損失,而且司馬懿的耗很有內涵,是啟奏皇帝之後和諸葛亮僵持,而且皇帝親自派人堵在軍營前,最終耗死了諸葛亮,這等於是打了一個大勝仗,但又讓蜀漢政權儲存下來,這等於是告訴曹魏政權,對付蜀漢,非他莫屬。而司馬懿對於其他敵人,那又是另一套,如擒斬孟達這樣的軟柿子,那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解決,而對於遼東公孫淵,那又是另一套模式,先是耗,接著是乾淨徹底的消滅。司馬懿的這套戰術其實是內外有別,諸葛亮畢竟是外敵,對於外敵不輸就是贏,就是獲得存在的資本,如果真消滅了外敵,那司馬懿將無立足之本,但又要讓政權內部知道,對付這樣的敵人非他莫屬。而孟達和公孫淵,那是內政,對於內政之敵,那必須消滅。這樣,司馬懿既樹立了威信,又樹立了強敵,這確實是司馬懿人生的高明之處。而另觀曹爽、曹休,這些政治對手,竟然皆被外敵打敗,這樣,政治對手就沒有資本向他叫陣,至少沒有底氣,因為事實擺在這裡,尤其是曹休敗給陸遜最終被氣死。 五是懂得選拔優秀人才,這是司馬懿能夠笑到最後的關鍵。司馬懿要笑到最後,關鍵還是選拔了一批忠於自己的下級或不得意的人才,如果啟用那麼官二代、紅二代,那是不現實的,一方面這些官二代、紅二代,往往都是名不符實,中看不中用,另一方面,他們是既得利益者,不但不會忠於司馬懿,而且會壞了司馬懿的好事。所以,司馬懿在選擇人才方面眼光向下,如鄧艾,50歲時還是一個看草料的小官,但司馬懿認為他是難得的人才之後,迅速重用,鄧艾於淮河屯田,一舉困死東吳,然後揮兵西進,陰平奇襲,一舉消滅蜀漢。這方面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等繼承了這一優秀傳統,如杜預、王濬、羊祜等都是失意人才,尤其是王濬,70多歲還只是太守之職。這些人才一方面都是奇才,另一方面因為被司馬家族的發現並重用,那自然是忠勇之人。所以,司馬懿包括司馬昭在清洗內部之後為何能夠迅速恢復元氣,曹魏政權依然是三國最強大的政權,根本在於他們手中掌握了一大批更優秀的人才,而且能夠迅速挑起重擔。 六是司馬懿確實長壽,這是他能夠笑到最後的法寶。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在司馬懿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司馬懿活了七十二歲,雖然在三國時期壽命不算最長的,但他耗過了曹家三代,第四代曹芳又是一個娃娃,如果諸葛亮能夠耗過劉禪、陸遜能夠耗過孫權,那蜀漢和東吳的命運或許同樣會改變。所以,司馬懿雖然一生稱臣,但他在有生之年能夠將政權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長壽是其根本的法寶,曹魏政權最終淪為傀儡,完成替代只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七是子孫皆有才是司馬懿能夠笑到最後的根本。司馬懿最終沒有取代曹魏政權,而是由孫子司馬炎完成,那根本原因還是司馬懿的子孫有才,司馬懿兩個兒子司馬昭和司馬師都是當時的驚天之才,消滅蜀漢就在司馬昭手中完成,這使得司馬家族取代曹魏在旁人看來那是順天命,諸葛亮如果有這樣的後代,那蜀漢是否會變天或許不需要懷疑,而陸遜後代雖然也是驚天之才,可惜的是孫權壽長,竟然歷經陸遜和陸抗兩代,當然,南方人比北方人更忠君也在這裡體現了出來(諸葛亮雖然出生山東,但他在荊州長大,受南方文化的薰陶)。
-
6 # 老許說事
主要是三國的國君後代並沒有守住基業,很快就結束了三國的時代
曹操的兒子曹丕在曹操死後是帶兵出征過的,然而每次的戰績都很悲劇,最後早早的就去世了,曹睿更是完全讓曹真和司馬懿等人帶兵出征作戰,結果後來曹睿死了司馬懿成功攛掇了曹魏的政權。
劉備這邊呢,雖然有諸葛亮在苦苦支撐,但在諸葛亮死後黃皓就開始禍亂朝堂了,孫權這邊更慘孫皓直接就是個暴君。可以說三國裡面的三位主公人物,他們的兒子都並不是特別出彩比起自己父親差遠了,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問題很簡單,就在於他們並沒有經歷過真正的磨鍊,不論是劉禪還是曹睿,都是趕鴨子上架的型別。
曹丕是跟隨曹操有過一定鍛鍊的,然而曹操出征真正在軍事上對曹丕的鍛鍊確實很不足,結果曹丕還御駕親征,所以這樣的失敗也是不全是偶然,存在了一定的必然性,當然曹丕在管理上是很有一手的這一點確實沒問題。
同樣的,孫權也存在與曹丕相同的問題,精於權術,帶兵打仗根本不行,孫權帶兵可是被張遼打傻過。孫權在自己老死後才讓兒子繼位,之前還在各種鬥爭中死掉好幾個兒子,最後上來一個暴君並不是吳國運氣不好,而是下一代的培養問題。
曹操對曹丕的培養還勉強算是說的過去的,但是曹丕對曹睿的培養就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了,曹睿死的早是有原因的,因為曹睿太貪圖享樂了,活生生的把自己享受死的。
最後說說司馬懿,他與他的兒子司馬昭可謂是帶兵打仗都一直父子在一起,司馬昭在很多都不懂的時候,就一直跟著司馬懿耳濡目染,你說曹睿的兒子怎麼可能鬥得過司馬昭,更何況本來司馬昭就大權在握了。
所以說三國歸於司馬懿之手其實並不是劉備孫權曹操做的不夠成功,甚至諸葛亮也算是,他們缺乏對後代掌權者的鍛鍊,在亂世中就是生於安樂死於憂患。
-
7 # 食傷生財
東漢末年,當時支撐朝廷的三根大柱子,外戚,宦官,士族。外戚的代表何進和宦官代表十常侍,在董卓進京之前,已經斗的兩敗俱傷。
東漢末年的三大支柱倒了兩根。隻身下了士族集團,士族集團在兩漢時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形成了門閥士族,影響著整個朝局,士族集團的訴求很簡單,就是讓他們的子弟世代做高管。我們分別看看魏蜀吳選官制度存在的情況。
一、魏國情況:
曹操在世的時候,任人唯賢,並不滿足士族集團的政治利益。 但是曹操死後,曹丕繼位,士族集團代表陳群提出一個新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這個制度簡單的說就是保護士族壟斷仕途的特權。曹丕瞭解了之後,心裡馬上知道了這些士大夫天天喊著擁立漢朝,反對曹操篡漢,就是因為要得到這個權力,曹丕為了鞏固曹家的政權,就和士族集團達成一致,這樣九品中正制就在魏國首先開花結果。
司馬懿就是出生在這個家庭,司馬家族其實是代表了士族集團的利益。
曹操集團三代領導,曹操,曹丕,曹叡其實可以算得上明君,但是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好色貪酒,短命,特別是曹丕和曹叡都是30多歲就去世的,明帝死後曹芳繼位,給了司馬懿一個輔政大臣的角色,導致司馬懿逐漸掌權,控制了曹魏政權。
陳群
二、蜀漢情況:
蜀漢其實是三股勢力組成,位置最高的是劉備從荊州帶去的荊州集團人員,包括劉關張,諸葛亮等等,其中關羽特別看不起士大夫。位置次之的是原蜀主劉焉後來是劉璋帶去的東州集團人員,地位最低的是本地士族集團,但是不容小覷的是本地士族集團人員最多,隱含的實力最大,比如勸劉禪投降鄧艾的譙周,就是本地士族代表,因為蜀國不能滿足本地士族的政治利益,對本地士族集團進行制裁,鎮壓,盤剝,所以三國的蜀國本地士族大多不滿朝廷,結果導致大難臨頭飛向曹魏,因為曹魏有九品中正制啊。
譙周
3、東吳的情況:
東吳是吳人治吳,孫家剛到東吳的時候,世家大族已經在此盤根錯節,孫策家族勢力較弱,最初孫策是對士族進行彈壓統治,因此被許貢所殺,後來孫權上臺和士族集團妥協。
綜上所述,魏蜀吳三國都不是代表了士大夫集團的政權,所以都最終會滅亡,但是司馬家族代表了士大夫集團的根本利益,所以三國歸晉是歷史趨勢,即使沒有司馬家族也會有司‘牛’家族、司‘驢’家族等代表士大夫階層的政權統一中國,但是九品中正制的也是有弱點的,隨著歷史的發展,西晉受這個制度的影響下,316年就亡了,之間經過了200多年南北朝混亂局勢,直到隋唐的科舉制度才結束了九品中正制度。
-
8 # 燕然居胥
司馬懿比較能活,熬死了其他人,就成了老大,當然這是玩笑啦。事實上,司馬懿得了大勢,可以說是他自己的努力和當時情勢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大勢方面。三國後期,蜀漢諸葛歸天,基本上後繼無人,國勢衰頹,已經沒有能力再行北伐,總體處於守勢。東吳政權,孫權死後,繼任君主荒唐無能。呂蒙陸遜之後,名將也沒多少,所以也只能偏安江南。曹魏方面,曹丕時期,司馬懿得到重用,之後漸掌大權。曹丕死後,能夠鉗制司馬懿的大都督曹真也早逝,剩下的曹睿、曹爽基本就是送人頭的。曹魏朝廷基本沒能與司馬懿抗衡的人了。
其次,士族的選擇。漢末三國到兩晉,是中國士族門閥力量最強大的時期。曹操初成事時,為招攬人才,釋出求賢令,網羅了眾多寒門才子。但這不可避免的冒犯了士族門閥的利益,所以曹魏一代,並沒有得到門閥力量的支援。司馬氏,本就是洛陽豪門,代表士族勢力,九品中正制也極大的維護了士族的利益,所以能夠得到士族豪門的全力支援。
最後,個人方面。司馬懿比較能活,這雖然是玩笑話,但也是一個事實。司馬懿,少年成名,能力超群,輔佐曹丕得位。之後數十年掌握曹魏大權,內鬥政敵,外拒漢吳。該忍時忍,該張時張。熬死了曹丕、曹真、諸葛亮、孫權、曹爽等等眾多牛人,最後已經沒人能抗衡他了。
到後來,雖然他也熬不過去了,但是打下的江山已經牢不可破,加上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也是不世出的牛人,最後司馬氏的天下,就順理成章了。
-
9 # 新銳歷史
三國曆史終結於司馬氏(統一三國的是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所以才有了三國落入司馬懿之手這個結論,說到原因,我認為主要有兩個:
1、主觀上,司馬氏家族共同努力的結果。
2、客觀上,三國歸晉順應了歷史潮流,是大勢所趨。
一、主觀原因。1、知識就是力量,打鐵還得自身硬。
司馬懿年代已經是儒家開始橫行的時代,熟讀儒家經典這個是不爭的事實,包括與楊修的那一場爭論也是奠定了自己被曹操看上的契機。
司馬懿一生是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的,特別是擔任曹操秘書的十多年,學會了不少曹操的韜略,很多頗有見地的意見也得到了曹操的肯定。
只不過是當秘書,雖然有才氣的表露,但很難有決斷的作為。但從曹操晚年曾做過“三馬同槽”的夢來看,曹操對司馬父子三人是極端相信和倚重的。
(司馬懿)
2、高調做事,低調做人。
司馬懿每次做事,都會前思後想,畢竟帝王家不等於自己家,很多時候得要看著皇帝脾氣說話的,俗話說伴君如伴虎,雖然輔助曹丕居功之偉,最後還是會被曹丕猜疑。
在影視劇中,曹丕為什麼會猜疑司馬懿,部分也是因為司馬懿太過於完美了,一點缺點都沒有,這樣的人是容易遭受帝王猜測的。
司馬懿在低調方面是做得有點過頭了,看上去全部是一心為國,這樣的人到哪去找?又不貪色,又不貪財,貌似也不貪權,那隻能想著當皇帝了。
曹丕不放心啊,所以直接搞了個絕色美女看住司馬懿,只可惜如同吳國一樣,只不過曹丕是陪了夫人沒有折兵,不過卻送了一個聰明的謀士到司馬懿身邊。
若不是皇帝講究平衡之術,不能讓宗親一家獨大,又不能讓世族獨大,兩相權衡之下,還是需要制衡的,不然估計司馬懿就危險了。
(曹操)
3、最主要的原因,司馬懿活得夠長。
司馬懿比曹操、劉備要年輕,比諸葛亮、孫權要年長,在曹操活躍的時代,司馬懿已經登上政治舞臺。不過,當時的他並沒有什麼作為。
許多人都以為司馬懿隱忍避禍,這確實算一個方面,更多的,其實三國初期英傑輩出,司馬懿在其中不過是庸中佼佼。
司馬懿熬死了曹操,熬死了曹丕,在魏明帝曹睿手上登上政治高峰。魏明帝登基時不過是二十歲左右的毛頭青年,可後來一晃多年過去,魏明帝也熬不過司馬懿。
結果,荀彧、郭嘉早早死了,荀攸、賈詡等也跟著死了,老一輩的英傑幾乎都凋零了。這時候,司馬懿越來越露鋒芒。
等到司馬懿出手時,他的對手是曹爽,曹爽放在三國前期,那時根本不入流的貨色,可就是這樣的曹爽,硬是壓制了司馬懿十年。
(曹操和司馬懿)
二、客觀原因1、曹丕上位後,為了穩定江山,透過由陳家提出的九品中正制,從而繼續得到士族的支援。
九品中正制是推舉制度,官員的晉升需要上司舉薦,這些上司就是士族,司馬家族本就是當世的一流士族,其先祖就是項羽分封十八諸侯中的殷王司馬卬。
司馬家族的崛起,與士族的權利膨脹有關,而能壓住士族勢力的曹丕死得早,司馬家族自然獲得最後勝利。
(曹丕)
2、司馬氏家族施政方針上要優於曹氏,得到了眾多平民的支援。
用東吳張悌的話說:
“曹操雖功蓋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懷其徳也。丕、睿承之,刑繁役重,東西驅馳,無有寧歲。司馬懿父子累有大功,除其煩苛而布其平惠,為之謀主而救其疾苦,民心歸之亦已久矣。”同時代的人看得明白,曹氏執政嚴苛,而司馬執政平和,所以即便有針對司馬家的動亂,也發動不了群眾。
3、司馬氏能夠選賢任能,使其各盡其心。
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要成大事,一人一姓是難以成功的,恰恰司馬家能夠容得下,且籠絡得住比自己有才能的人,讓他們盡心盡力的發揮作用。
如伐蜀的鐘會、鄧艾等,伐吳的羊祜、杜預、王睿等,以及在朝的一些其他能臣武將,都能各司其職,為司馬家盡忠盡力。
(司馬炎)
總結司馬懿去世的時候,大局已定,這才有了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司馬炎繼承晉王的位置以後就順理成章的取代了魏國,建立了晉國。
綜上所述,三國之所以會落入司馬懿(司馬氏)之手,是司馬氏三代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加上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這是大勢所趨。
-END-
回覆列表
說起司馬懿,讓人總會聯想到諸葛亮。司馬懿與諸葛亮交手是在諸葛亮北伐戰爭中,在這次戰爭中司馬懿表現的‘差強人意’,認為司馬懿害怕諸葛亮,只能拖死諸葛亮。
【1】司馬懿是魏國的人,呃,魏國的皇帝是一個疑心極重的人(曹操的兒子),當時魏國皇帝為了防著司馬懿造反,於是將於封於某邊疆城主,這也為司馬懿的成功創造了條件。
【1】司馬懿有勇有謀,在與諸葛亮的爭霸中表現出聰明的才智,可以說得上是歷史上的一位奇才。
【3】初期的時候,諸葛亮的對手是曹真,到了後期曹真因為一場大病撒手而去,從此軍權落入司馬懿手中。這也為後面司馬家族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為晉朝提供了軍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