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炫世紀更精彩

    這個需要說一下!國學是一個泛指,學習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

    現在很多培訓班打著國學的旗號來搖旗吶喊,所以一定要認清“國學”到底是什麼?

    國學,顧名思義,是說中國的學術思想和文化。更深一點的要說古代以國子監為首的官學國家的學校叫國學。

    那麼國子監的官學都教授什麼內容呢?禮、樂、律、射、御、書、數。對,學習中國文化,首先離不開一個“禮”字。中國的傳統文化都圍繞這個“禮”字展開,教授“道德”之學,然後是倫理和哲學,其次才是才能的培養,國學很多經典比如《論語》一半講倫理道德,一半講人生哲理。《孟子》、《荀子》也談哲理;莊子的主張,和哲學密切聯絡;所以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的教育主要就是德行的教育。從思想上、行為上、言行上以言行身教,正身清心的教育。所以國學也是指國家的學校,國子監也是教育國家棟梁之才學校。

    所以真正的國學就是這些,琴棋書畫也是國學內容,但不可混淆視聽,正本清源還國學真正的價值。——於此而欲為正本清源之法,則唯有力行精神教育之一策。正身教育是救命、救家、救國的教育良策。

  • 2 # TeacherBella

    什麼是國學?目前還沒有專門對國學進行定義,我的理解是,國學就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

    一說國學,大家腦袋裡面想的就是什麼呢?是不是四書五經?是不是弟子規,三字經?沒錯,這些都屬於國學。

    小孩子要不要學國學?

    當然要,為什麼不學呢?

    學國學的好處可多了。我家小朋友現在六個多月,我天天給他念三字經。他現在聽不懂,可是,朗朗上口,還是聽得很認真。那到底國學培養孩子哪些方面呢?

    學國學的好處

    1. 增強記憶力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就是說我們讀完書讀一百遍之後,意思自然而然就會慢慢明白。大家看古代的那些狀元們,讀的書都是按馬車計算,寫出來的都是文采。書中自有黃金屋,就是這麼來的。

    2. 培養孩子好的習慣

    古代的人之所以知書達理,是一種對國學的傳承。像孔融讓梨這些小故事,我們學習之後,孩子們自然而然會在生活中運用。很多道德品質的培養,以及,看待事物的觀點都可以從這些國學中學到。

    3. 提升閱讀能力

    由於科技的發展,很多小朋友都是人手一部手機,電腦,iPad,越來越多的小朋友,不怎麼愛看書,甚至有很多字都不認識。小朋友們,多多國學可以提升閱讀能力,又能豐富自己的見解。現在看到一個事物的觀點,大多數人都停留在表面現象,如果加深對國學的學習,可以深入學習一個事情的本質。

    4. 增強語言表達能力

    有的媽媽說,我家孩子到外面就不太會說話。其實是因為孩子在家裡練習的比較少,如果媽媽經常陪孩子讀國學的話,孩子一定會說的頭頭是道,引經據典,而且認識的字也越來越多。

    哪些國學書適合孩子讀

    簡單的,押韻的,基礎的

    孩子學習國學不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而是從最簡單的開始學習,三字經,弟子規,這些都很適合小朋友讀。

    沒有讀過三字經千字文的小朋友是不是就不適合讀大學呢?其實真的並沒有很固定聯絡,而是從簡單的開始有助於給孩子打學習基礎。

    還是建議從簡單的開始,培養孩子慢慢讀,慢慢學,慢慢增加閱讀量。

  • 3 # 飛媽叨劇

    國學經典凝聚了中國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和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讀起來朗朗上口。每個孩子從小就會背幾首唐詩,比如《詠鵝》、《靜夜思》、《憫農》《春曉》。

    孩子從小誦讀這些國學經典又什麼好處呢?

    首先,提高文化涵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溫家寶總理在美國哈佛大學演講說到“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孔夫子到孫中山,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它的許多珍貴品質,比如,強調仁慈,強調和而不同。吃苦耐勞、勤儉持家、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世代相傳。”

    其次,增加記憶力,有助於記憶力集中與持久。兒童在大聲讀詩背詩時,看書上的字會刺激右腦,朗讀的韻律激活了右腦,識字以記憶則用到了左腦。有研究表明。左右腦能夠同步效用時,學習能力可增加2-5倍。而且兒童再讀詩時,身心安靜放鬆,心無雜物,更有助於記憶力集中並持久。

    第三,提高閱讀興趣,增強語文能力。孩子讀懂經典後,就會不滿足於此,慢慢就會主動去找書讀,就會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在作文時就會文思泉湧,也更有深度。

    第四,讓孩子從小就知道他是華人,不要忘記中國文化,不要忘根。朱永新老師說過,“一個人的精神啟蒙,往往始於傳統經典的滋養。人們習慣將國學經典比喻為母乳。母乳的價值在於她是無可替代的。”

    國學經典,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很多有成就的學者大家,在談起小時的學習,都感慨得益於兒時的國學誦讀,培養了他們紮實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鑑賞力,和正確的人生信念。

  • 4 # 指尖教育帝國

    我一直推崇“國學進課堂”活動,並積極響應。

    國學教育的目的主要在於:德、文、言、行。

    一、德

    即“道德操守”,學國學,教會孩子知禮明義,教會孩子如何做人。

    《弟子規》是古人的做人做事,日常禮儀的行為準則。如果孩子深刻學習了《弟子規》,可以培養孩子的禮儀規範,懂得尊老愛幼、做事有節有度,做人有擔當、負責人,有所為有所不為,行君子之風。

    古人是沒有青春期的,學文化的,他們九歲就可以賣字養家了,作文就開始憂國憂民了,原因就在於國學教育。不像現在的孩子各種叛逆期、青春期,能耐沒長多少,正事沒幹多少,脾氣倒挺大。

    國學的啟蒙教學內容包括《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幼學瓊林》等,這些都注重道德操守的教化,教會孩子做一個有敬畏之心的謙謙君子。

    二、文

    即韻律作文。啟發孩子的美感,讓內心的情感在國學學習中得以啟發、感化、昇華,然後“言為心聲”,“我手寫我心”。

    韻文學習包括《笠翁對句》《唐詩》《宋詞》《元曲》等。

    此部分學習因詩詞格律詩的美感和詩人豐沛的情感啟發,不但讓學之人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一顆善於產生情感共鳴的心,還會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

    三、言、行

    古人講究“言行統一”。國學教化最重“道德操守”,內心思想的高度決定“言行”的高度。

    從啟蒙教學《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等,到經學講授《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老子》《莊子》等,都注重規範人們的思想言行,講“為人之道”“交友之道”“為學之道”“為君子之道”等面面俱到。教化孩子成為一個道德守極高的,言行一致的人。

    我們的國學博大精深,而且我們作為炎黃子孫,對傳統文化極有認同感,雖然現在很多人嚷著“老祖宗的東西”過時了,但是當你成年,步入社會,你會發現那些有道德,有擔當,明義知禮,有節有度的人才能最終成就大業,獲得圓滿的人生。

    總之,進行國學教育,你將收穫一個謙和有禮、認真負責的好孩子,收穫一個平靜和諧、幸福美滿的家庭。

  • 5 # 紅塵過客甲

    首先,老夫不支援家長強迫孩子學國學,教育的最個最高境界,是寓教於樂。選擇範圍,可參考古代蒙學讀物,如《千家詩》,《弟子規》,《三字經》,《幼學瓊林》,《顏氏家訓》等,簡單的背誦唐詩宋詞及《四書》及《五經》等古文。指導孩子學習歷史,諸如《上下五千年》等簡易歷史讀本。還可以指導孩子練習漢字書法及國畫,記住培養興趣為止。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學習中華禮儀及文明禮貌,養成為人處事的好習慣。以上範圍足矣,千萬別拔苗助長!

  • 6 # 霹靂火76228767

    如果就論幫助孩子:

    第一、認字。

    第二、知道一些歷史。

    第三、知道一些為人做事的道理。同時,如果由於選材不當、教育不當,會形成先入為主的禁錮,重陷古代儒教的流毒。

    第三點很多人沒在意,也沒注意到。不要以為什麼古書都可用,都可教,都可學。古代思想垃圾也很多。

    同時,國學這種傳統文化的教育的比重也需注意,不宜喧賓奪主,以正常學業為主,這個不能顛倒。否則會與時代格格不入。以免造成與時代的陰陽顛倒,主次不分,學,不如不學。

    另外,不要寄託太高,就像最簡單的《千字文》、《三字經》、《增廣賢文》等等,三十以上,四十能全懂就不錯了。別指望孩子就能理解了。

    而且,在教育孩子之前,最好自己先懂得,知道其中利害取捨。不是全教,不是往小孩腦袋裡面灌。這其中一樣滿是封建流毒、思想垃圾,沒人給分辨,只有家長自己努力去分辨了。

    這工作早晚會有人作,因為這也是商機。但不建議看網文,還是看正統的出版物,正統的出版社出的。即便如此,這世界,誰能保證什麼是真的假的?自己能懂國學還是最好。

    至於《道德經》《周易》這種難度的,讓孩子四十以後自己再看吧,反倒好些。因為這時候思想、經歷已相對成熟,多少知道些善惡是非,知道取捨了。

    國學是傳統,是歷史,是古人的智慧,但不是現代。至少家長先清楚這個。

  • 7 # 5A情感大師

    國學博大精深,傳統文化對我們每一代人都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你承認也好,不承認也好,文化對一個民族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對孩子的影響也很大。

    首先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堅強意志。孟子:天將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一個孩子想要在今後社會上立足,必然要有堅強的意志,我們不期待孩子能成名成家;成為達官顯貴,但至少可以在社會上正常地工作和學習,那就要像孟子一樣,對孩子不能太嬌慣,而是嚴格要求,這樣培養出的孩子才能有所作為。現在很多家長對孩子過於嬌慣,以至於孩子基本的生存能力和動手能力都沒有,怎麼面對社會的競爭。

    其次培養孩子的好學不倦的求知慾望。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孩子的好奇心是很強的,求知的慾望也是很強的。家長們可以因勢利導,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就是最好的老師,言傳身教是最重要的。家長的學習完全可以潛移默化影響孩子,不要你自己每天玩手機,卻告訴孩子手機有害健康,這怎麼讓孩子信服呢?

    再次培養孩子仁愛厚重的做人美德。儒家: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以德為本,德才兼備,是我們培養孩子的最大目標,先學會做人,培養孩子做人的美德,是第一重要的。有德無才是庸人,有才無德是禍害,所以儒家的思想對培養孩子的美德是最重要的。

    國學中還可以培養孩子很多東西,包括學習的方法,處理問題的思路等等。

  • 8 # 微笑的芒果

    國學的範圍雖然很廣,但普遍的理解主要以古代流傳下來的經典書籍為主。

    過去古人的教育,從小講三件事情,第一是做人,仁義禮智信為主要內容;第二是和自然環境的相處,古人講天人感應,人與自然息息相關,不是割裂地看待自然現象;第三,與不同維度空間如何相處,比如祭祀之類,有儀式有儀軌,慎終追遠,看到自我的渺小,眼觀太虛萬境。

    所以,普遍來說,古人謙虛、厚道,且社會風氣也淳樸。過去一個縣的治安,縣太爺+一個捕快足夠了,現在來看很難想象。原因在於,村落中一般的爭執,有威望的族長都可以公允解決,人人都很好教,都崇尚德行的深厚,那偶有作奸犯科,一個捕快也足夠了。

    因此,國學經典影響孩子的內容,也無外乎孔夫子教導學生的四件事情:德行、言語、政事、文學。

    1、德行。

    從孝開始,所謂百善孝為先,然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這個字,上半部分是“老”,下半部分是“子”,孝本身的含義:往上追溯祖先“過去無始”,往下看子孫“未來無終”。從兩個方向說明,祖先跟子孫是一體,所以祖先德行若有虧,後世子孫蒙羞,子孫德行若有虧,先人也蒙羞。

    包拯在堂屋東壁的37字家訓,說後世有貪墨的子孫不是我的子孫,這麼做的道理就在此處。

    明白這個道理,孝字的涵義透徹,才知道為什麼父母如此愛護我們,也能從內心懂得知恩報恩,幸福從這裡才能發芽,智慧從這裡才能增長。

    過去這些都是社會普遍共識,社會現象都是註腳,不需要像現在還解釋這麼多,所以經典裡開蒙的讀物,如《三字經》《弟子規》,對於做人的孝悌之義,點到為止,言語很簡短。但是現在不一樣,要跟孩子講解清楚,還要講的透徹,才可以理解。

    2、言語

    諺語常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所謂“一言興邦”“一言喪邦”,因此孔夫子把言語排在德行教育之後,可見言語的重要性。

    會說話,是重要的功課。《唐詩三百首》《千家詩》《詩經》,都是學習說話的示範性教材,教小孩說話含蓄、謙卑、優雅。特別是早期的《詩經》,孔夫子教導自己的孩子孔鯉,不學詩無以言,就是說不學《詩經》,就不懂得怎麼說話。

    前幾天的新聞,內涵段子被勒令永久關閉,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一些粗鄙言語影響惡劣。

    人和人之間說話,如果只剩下譏諷、挖苦,你想一想這個關係能相處維持麼?這種風氣瀰漫開了不得了。

    一個人在世,成就不論大小,看似是個人的本事、能力,然而還需要很多助緣,如果你一開口跟別人交流就令人討厭,沒有人肯幫助你,那麼再優秀的孩子也成就不了。

    3、政事

    這個指可以謀生的專業技能。

    現在我們的學校教育,所做的工作基本上就是這個。知識傳習所在。

    只是每個人的天資有高下的區別,因此在知識傳習所,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遊刃有餘。

    過去,學文不成可以習武,沒有死磕在書本知識一條路,學習的途徑不存在歧視。等級的劃分以社會貢獻和德行為依據。

    《史記》裡的人物傳記、《漢書》XX志,如貨殖列傳、食貨志。就是很好的專業知識學習素材,告訴你一個行業的故事,還在最後講這個行業的操守。

    這個在現在情況變的很複雜,標準變了,變成能賺大錢的專業就是有前途的。因此,可以維持溫飽,或者一般富足的人,很容易心態失衡,做事的時候就容易浮躁、不專心。這種磁場的惡劣影響之大,已經蔓延至在校的學生。

    我過去上學的時候,風氣還很淳樸,特別是高中,學習基本上就是全部的事情,很少拉拉雜雜還有其他事情摻和。不像現在的學生,心裡面裝著過量的社會訊息,看似這個知道一點那個知道一點,實際上精專不多。除非是家長有很強的規劃意識,或者學校的教學安排科學,根據時間段,逐步引導增加學生的見識、讓其舉一反三付諸實踐,就這樣,也要看個人的秉性天賦。

    所以,即使是專業技能的教導,尚且也要在個人天資的基礎上,加強正向的引導。

    4、文學

    《弟子規》裡說“有餘力,則學文”。文學,在孔夫子處,教授學生的用意在於,提高精神生活的享受。

    所以我們看古人的詩歌,無處不美。即使義理在詩歌中,也能以自然或社會現象中的生動事物譬喻。剛剛提及的詩歌典籍,既是言語學習也是文學修養的教材,圓融在內。

    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中說:“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不僅僅是因為過去沒有電視、沒有網路,精神娛樂少,主要是因為過去知識分子作文的用心,都有高度的責任感,特別是經典著述,下筆就考慮到的是千萬年後世子孫,因此字斟句酌,考量意境,言辭莊重華美,那真是做到了極致。

    因為精專,所以時時有悟處,智慧常生,作文愈發得心應手、妙不可言。

    這就是為什麼,古人的文學作品,我們不用心看,不用心體會,不知典故、不知平仄、不知韻律,就無法體會其高階的審美意趣。

    現在學習古代文學作品,最大的好處,就是為了體會作品的妙處,帶動自己學習這些不懂常識。而孩子的求知慾和記憶力又是最強的黃金期,少讓他們接觸文化快餐,用心國學文學作品,加強引導後,所收穫的絕對在意料之外。

  • 9 # 四夕公子

    謝邀: 國學文化是一種傳承,一種精神。一個國家的文化,當外華人提起華人便會想到中國文化,中國特色氣質,中國精神。 所以要不使後代在國學文化上斷層就必須從小進行培養加強啟蒙教育,不至文化西方化。 四書五經及儒家思想對所有華人都有氣質和文化的影響。耳聞目染,俗語文章總不經意間迸出一兩句出來。 告訴我們處世立業的方法原則,獲取得到一步步的步驟。品德修養的層層建立。 總之以經說經,能在國學書籍中找到答案。什麼修身齊家冶國平天下,知上後能定,而後能靜等等就不多說了。 當國學文化深入人內心中其外在現象是 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 10 # 燕北林叢

    國學能夠培養孩子哪些東西?針對兒童,這個提問,或者說這個想法,本身就是個錯誤。因為,國學這個命題很大,現代人的知識結構和過去人的知識結構又天差地別,所謂國學,傳統文化,是一個潛移默化的東西,並非是幾本所謂的國學書籍能夠解決的。

    但是,對於兒童的教育,國學又是必不可少的。我不知道過去的私塾,先從《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等入手是否科學,但過去,知識結構單一,從兒童開始除了一股腦地灌輸國學知識,再也沒什麼了。那麼現在呢,再這樣給孩子灌輸這些“仁義道德”、“誠信謙讓”,就無形中會給孩子增加了思想壓力。又有多少必要?

    因為,教育需要言傳身教,尤其是在禮儀道德方面,小孩子從家長、老師和他信任的親人身學習的,要比從書本學的要多。反過來說,你讓孩子學了,他卻要在現實中找榜樣,而你大人確沒做到,對孩子會是什麼影響呢?因此,我不贊成過早地給孩子灌輸《弟子規》這些東西。

    我認為,兒童學習國學最好的一本基礎書籍就是清人車萬育的《聲律啟蒙》,或李漁仿照《聲律啟蒙》編寫的《笠翁對韻》。這不只是兩本用來學習詩詞、對聯的基礎書籍,裡面還包羅了天文、地理、花草、鳥獸、人物等自然和人文的一些知識,如果引導正確,還能誘發孩子學習的興趣。這兩本書內容大體一樣,任選其一就可。如果這兩本書能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那麼他就有了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腹有詩書氣自華,孩子有了學習的興趣,漸漸的知識就會取代他身上本能的頑劣。我想,雖然差不多都是同一時代的人,車萬育和李漁比李毓秀(《弟子規》作者)見識高的可不是一點半點。

    《幼學瓊林》也不錯,裡面有成語故事、禮儀風俗、警句格言、天文地理、釋道神鬼等等等等,包羅永珍,有中國古代百科全書之稱。

    取材於《戰國策》、《左傳》、《國語》、《史記》等書的古代歷史小說《東周列國志》、《論語》……

    行了,只要認真去讀,讓包括古詩詞在內的這些書,陪伴孩子高中前這個階段,對孩子的文化修養、社交和表達能力的提高肯定大有幫助!

  • 11 # 南召緣人

    學習國學,能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文化觀,歷史觀,有助於青少年理解中國文化的魅力,增加國家和民族的自豪感、認同感。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傳承延綿不絕,璀璨的歷史文化瑰寶,應當繼續傳承下去,這是當代華人,中國的青少年義不容辭的責任,只有深處中國文化的濃郁氛圍當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發自內心地熱愛國學文化,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責任!

  • 12 # 元尚

    可以培養孩子的逆來順受能力。堅持學,長大了,說不定還能弄到國學教授。如果一生治經學(國學之首在經部),再有一些顯著成就,說不定就能進經學史了。從小學國學好處多多。學晚了就變成業餘了。

  • 13 # 超然智者

    國學經典特別是以孔夫子倡導的儒家學說或說思想在我們文明古國流傳了兩千多年,是國之瑰寶。現在很多教育學家也看出恢復傳統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個人認為不能完全模擬傳統,但也要讓孩子們掌握傳統的知識和思想。比如可以先背三字經、明賢集。這兩本書能朗朗上口,很容易背誦下來。語文課本增加了古詩文的量,這也是重視國學的具體表現,家長可以跟隨老師的進度,業餘時間檢查孩子的背誦情況。我歷來主張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做到兩個同步(一與老師同步,二與課本同步),不同意董卿父親的魔鬼訓練辦法。但是有時間還是讓孩子多背一些,即上面提到的三字經,名賢集。其實教育學是一門系統學科,比如說父母的言傳身教很重要,不但是知識的學習,還有思想品德的學習,工作方法和作風的學習等等。孩子稍大一點就開始四書五經伴隨著《聊齋志異》。我說大人都可以多看看《聊齋志異》,因為它是文言文又有精彩的故事和深刻的思想,對我們提高文言文或國學水平很有幫助。也附合現代教育學“寓教於樂”的理念。

  • 14 # helloSunny

    學習國學的好處有:1.瞭解中國深遠的古文化故事;2.透過學習體會國學的精美詞語;3.學習國學提高個人的思想境界;4.通過了解到欣賞到分享到開闊眼界拓客視野是有幫助的。小時候的積累會在一定的程度的時候爆發,知識不會白學,總有用到的時候,這不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說法嘛,最怕就是要到用時方恨少。

  • 15 # 螺旋真理

    國學是什麼

    國學對是中國傳統學術的統稱。歷史上其實存在“國學”這個概念,但是當時是指“國立學校”的意思。近代以來,我們接觸到了西方的學術,見識到了一種和自己不一樣的學術正規化,在這種接觸下反觀我們的傳統學術,又和列強入侵背景下誕生的民族救亡思想結合,於是就有了“國學”這個稱呼。但是現在知識市場上的國學則真假莫辨,騙子層出不窮,想要學習者一定要選擇可靠的知識來源。

    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構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存在核心的知識體系,其基本架構就是“經史子集”,核心是經典,一般指儒家所遵從的“十三經”,拓展至“二十四史”,再延伸至“諸子百家”,最後發散為詩詞歌賦筆記小說等文學藝術作品。格物致知的“小學”,即傳統的名物考釋之學,是否可以單獨提出作為一個結構存在,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觀點。

    我們如何學習傳統文化

    從時代發展上看,傳統文化的學術意義,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絕大部分都已經過時了,除非是專門的歷史文化研究者,不然不推薦從這個維度學習。

    自民國以來,蔡元培、魯迅的教育觀是用審美的觀點來看待傳統文化,這個思路足以為現代兒童學習傳統文化所借鑑。在現代的背景下,我們可以把傳統文化作為審美材料教授給孩子們,所以在書本教育領域,可以從詩詞的審美和背誦入手,像唐詩宋詞三百首啊,古來開蒙用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都是很好的學習材料。在實物教育領域,可以帶孩子去各地的博物館,來欣賞一下傳統文物的藝術性,以求潛移默化的教育孩子的審美能力。

    此外,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是互補的,在學習傳統文化的時候,一定不要忘記和現代文化相結合,我們畢竟是現代人,也不可能回到古代去。

  • 16 # 毛毛蟲的希望

    中醫和西醫!!各有所長,各有所需!國學也一樣,幫助肯定有,但不是就可以完全改變孩子的一生。懷著學比不學好,學有所用之地才會提醒學習的價值。學的再多,無用武之地都是白學。

  • 17 # grace草莓樹

    請注意,國學不僅僅是古代經典文籍,國學教育,教的是德行,是如何做人,是延續和繼承古人千年來的智慧結晶。所謂立德樹人是根本——如果教育教的是知識和技能,這是未來機器人勝過人類,必然的悲哀,但是如果教育強調的是內在的動力和創造力,那麼未來可期,那都不是事兒。 國學教育,是孩子身心靈一起成長的養份。

  • 18 # 王定明最強大腦培訓師

    國學那是中華文化的愧寶,包羅永珍,豐富多彩。比如說古時候的經典蒙書,包含著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學習經典可以讓孩子吸取修身,做人,治學之道,比如如何孝敬父母,團結同學,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據有關多年的實驗表明,都孩子學習過去之後呢,變得非常懂事。同時呢,古典的一些經典呢,有的富有文采,有的語言精煉,有的生動形象,有的包羅宏富。學習經典的可以豐富孩子的想象力,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鍛鍊記憶力。增強認識到你擴大知識面,為孩子的一生打下深厚的文化基礎。

  • 19 # 五尊園林藝術生活

    國學是經典的學問,歷經這麼多朝代還是經典,國學能培養孩子的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在德育體教育方面能選對方向,也是人們說的三觀可以正確,那麼青少年的犯罪就少了,社會安定團結,國泰民安,人人學習國學就是這個景象!!

    阿彌陀佛

  • 20 # 使用者93322158351

    孩子學國學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現在的語文教育與考試對文言文、古詩詞分數大大提高,孩子越早學習國學,以後應試就越省勁。再者,國學博大精深,是我們老祖宗的智慧結晶,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學國學百利而無一害。

    但是學習國學也不能太盲目,現在市面上國學課堂太多了,線上、線下國學課程琳琅滿目。該如何選擇,又從何學起呢?

    我個人覺得如果是3歲到6歲的寶寶,可以從《三字經》、《弟子規》學起,之後是《千字文》、《聲律啟蒙》、《唐詩宋詞》,它們的規律是從《三字經》、《弟子規》三個字三個字學起,之後是從四個字的《千字文》慢慢延伸到一句一句的《唐詩宋詞》。如果是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學一學《論語》、《孟子》、《道德經》四書五經這種經典著作。

    鼓勵孩子學國學,但不強迫孩子學。我們可以利用一些影片動畫或者是APP應用,讓孩子邊玩邊學,寓教於樂,比如說現在很流行的《婷婷詩教》、《凱叔聲律啟蒙》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相思》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