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你有什麼看法呢?
6
回覆列表
  • 1 # 黃強黃不息

    出現這種情況,與古代社會與現代社會教育制度有很大關係,與社會的價值觀也有聯絡。

    一般來說,教育需要經濟支援,即教育會產生學費等成本,對於貧寒家庭來說,教育支出是一種奢侈,在溫飽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沒有經濟條件用於教育支出,因此,我們看到很多貧寒家庭的子女輟學打工,或者多子女家庭,多人打工保證一人上學。但是教育可以改變命運,知識就是力量,對於貧寒家庭的子女來說,上學受教育是他們改變現狀的唯一出路,鯉魚跳過龍門才能有所作為。這是“寒門出貴子”的心理動力,生存動力,發展動力。

    古代教育雖然沒有現在社會普及,學校不多,教師資源匱乏,但是古代教育制度對於貧寒家庭的寒門有經濟補助,社會上鼓勵好學,開明紳士也會資助貧寒學子,非功利性資助。衡量學子的水準,是否在科舉中脫穎而出,看成績,看結果,而不忽略家庭背景。就是說只要寒門學子有能力,就會得到學校、老師的賞識。古代參加縣試、鄉試等科舉考試,地方政府給予經濟不足,貧寒學子不要擔心沒有路費等盤纏。參加舉人考試,有公車接送。康有為等公車上書的公車典故即來源於此。宋代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臣范仲淹,少年生活艱難,隨母親改嫁,改姓,經過努力,考中進士,做到高官。

    家有勤勉好學的學子,不因為貧寒而受到社會歧視,反而受到社會的推崇。樂善好施的中國傳統美德,在資助貧寒學子方面,從來不吝嗇。私塾先生、縣學府學教授,也會對貧寒學生減免學費、資助。有倆這些經濟支援,保證了貧寒學子的學習。對於考中秀才、舉人的,政府還有經濟補貼,減免租稅、徭役等。甚至還有經濟大戶送房送錢送傭人的好事,《儒林外史》范進中舉等章節就有描述。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一樂也”,古代社會老師與學生的關係很融洽,彼此關愛,尊師愛教,師道尊嚴,因此才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古訓。

    現在社會教育制度很發達,但是傳統教育的美德並沒有得到很好傳承,教育成為經濟創收的陣地,教育資源被不公平的分配。上幼兒園、小學都要花費不菲的費用,有錢就可以購買好的教育資源,這樣就導致了受教育者所得到的教育資源不平等、不公平。寒門學子缺少經濟支援,一開始上學就輸在起跑線上,限制了他們得到最優、只好的教育,阻礙了他們成長、成才。

    大學教育不再是義務教育,需要交納費用,寒門學子最缺的就是錢,在這個關鍵的教育環境,又落敗下來。

    現代教育設立了經濟門檻,自然阻礙了寒門學子的進入。教育中的有償教育,補課、培訓都需要經濟支援,寒門學子無錢,在受教育方面又被阻隔,這樣“寒門難出貴子”也就是一種必然。

  • 2 # 陸棄

    競爭越激烈,寒門出貴子的機率越低。在古代,往往只重四書五經一門,貴族即使有教書先生,所教內容不過三二。寒門子弟十年苦功,總能鑽研摸透了這幾本書。科舉制度實行以後,國家考試所考科目淨是些古文雷同的東西,故而時常湧現出寒門弟子躍龍門的事情。不過,事實上我們必須明白古代文盲率很高,能夠識字且舞文弄墨者未必有多寒門,大部分還有有條件和機緣獲得較好的教育資源的。最不濟也是半個秀才家庭,透過不斷學習幾輩子累進從而成為達官貴胄。

    反觀現在,教育講究素質教育,學生要求文武理工樣樣皆通,語文要好,數學要好,歷史要好,英語要好,政治要好,生物要好,化學要好,物理要好,學習領域的寬度越來越大,但是深度卻並沒有得到更大的提升。所以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社會應運而生。

    有錢的孩子上許許多多的興趣班、輔導班,從小就上國際學校,感受的社會知識與寒門子弟大不小同。貴族的孩子小學就知道什麼是金融、股票,而窮人的孩子成年之後還不知道什麼是戀愛。

    起點的差異,配件的差別,必然會造就社會地位的差別,窮人越窮,富人越富,這將是不可挽回的趨勢。

    未來的社會,金錢將會是天然的避孕藥,寒門子弟上不了高等學校,沒有特別好的工作,找不到老婆,生不起小孩,買不起房子,如此三兩代許許多多消滅光了。相反富人不會為這些擔心,他們通過幾代的積累對掌握財富會越來越得心應手。

    寒門真寒,貴子不再。

  • 3 # 西奈山的火柱

    在隋唐之前,中國貴族士大夫基本上都是依靠世襲,寒門怎麼可能出貴子呢?也不是完全沒有,數量極少,世家大族才是出貴子的地方。只有到隋唐科舉考試打破貴族和庶族的分界線以後,階層對流開始活躍起來。科舉考試很難,當然就考試內容而言,範圍較為狹窄。唐代科舉考試有不同科目,比如科舉考試比賽寫詩,唐代知識分子最喜歡這個考試形式,但也有明經等科目,差不多就是背誦儒家經義吧。宋明以來,就不考寫詩了,根據儒家經義寫文章成了主流。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當然是說論語裡面有很多好東西,但其實也是因為科舉考試的範圍也就這麼點東西,四書五經,論語在其首。(唐太宗:天下英雄盡入吾觳中矣)

    大家會覺得只考四書五經太搞笑,弄得天下儒生盡白首,想想范進中舉的瘋狂,那不就是毒害社會的例證麼?所以科舉考試是新文化運動以來一直批判的東西。但我以為並不能完全這麼看。因為科舉考試只考四書五經其實是非常公平的,這種公平遠遠超過今天的高考,這也是為什麼古代容易“寒門出貴子”,而今天“寒門再難出貴子”的原因所在。(范進中舉)

    科舉考試的公平就在於,門檻非常低。只要家裡有這幾本書,買得起這幾本書,或者找得到這幾本書,就可以在家好好複習,今年考不上明年考,明年考不上後年考,六十老明經不是也有很多麼?范進家裡那麼窮,但一旦中舉,什麼都有了。正因為有了這個門檻低的保障,寒門子弟才有了機會可以“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要是科舉考試什麼都考,寒門那還有什麼機會?!

    這也不是指責高考。今天高考也不是說不公平,但今天的高考門檻比四書五經的的確確要高了不知道多少。這也不能把火力指向高考制度,而是因為今天要學習的知識比古代多很多。現代社會以來,技術、知識和資訊大爆炸,人類所要掌握的知識比古代要多很多。大家看看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要考的科目就知道了,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政治英語資訊科技,等等。別說高中,小學現在學的東西都比二十年前多很多,更別提幾百年幾千年前了。作為一個現代人,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識太多,所以學校考試內容,就比宋明以來的科舉考試內容多了很多。

    門檻變高了,寒門培養優秀人才相對困難很多。為什麼這樣呢?這又涉及到門檻費的問題。這個門檻費各位父母恐怕心裡都在滴血。不是有位香港婦女說要贏在射精前麼?優生優育,比的是什麼?金錢、地位、人脈、環境等等。從小各種培訓班,補習班,還有各種擇校費,學區房,各種隱形的討好學校的費用。一些私立學校在入學前還要考家長,家長有沒有不良嗜好,婚姻狀況,智力狀況等等。農村的父母們能比什麼?就只能跟孩子說,你要好好讀書啊,除此之外,都是有心無力。

    還有其他型別影響到孩子在學校受重視的程度,同樣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比如說,相信很多家長都知道,很多中小學其實對孩子都摸過底的,誰家爸爸是什麼職務,什麼職業,等等,都弄的清楚得很,因為這會給老師和家長帶來便利,倒不一定全都是私事兒,公事也有可能,比如說學校要搬遷,涉及到土地啊什麼的,如果有孩子家長在有關部門呢?比如說學校要搞才藝表演,需要智力支援呢?有家長是藝術家最好了。學校要搞講座,有家長是專家呢?

    在這樣的情況下,寒門學子想要有出息,就比古代困難得多了。

    也許有人說,你這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優秀人才不等於“貴子”。我想說,在一個正常社會里面,這應該是劃等號的。白卷英雄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甚至連八十年代那個賣茶葉蛋比造導彈更好的時代也過去了。也許的的確確有人沒讀過書,成為大企業家,還有一些因為房屋拆遷賠償等獲利的人,但這畢竟是少數,社會絕大部分人的收入和地位還是依靠學歷的。

  • 4 # 創業投資家

    寒門再難出貴子,這個話題大家已經聊了很多。階級固化、父母的格局、教育水平、性格等等等等大家都一一分析了,我也覺得很有道理,但是今天我想說說現在不是寒門難出貴子,而是窮家富養出太多敗家子。

    寒門裡的父母大多是一輩子都窮怕了的人,隨著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家裡生活開始改善,也慢慢的有了積蓄,但是他們不想孩子再受這份苦,所以從小就慣養著孩子,培養出十指不沾陽春水,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寒門子弟。他們大多身穿名牌,花錢大方,不知尊老愛幼,自我為中心。

    富養孩子不是一味給予物質上的滿足,甭管是寒門之子,還是天之驕子,都要窮養與富養並行。窮養就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雖不必空乏其身,但意志磨練必不可少。富養就是拓寬眼界,提升格局,雖未必大富大貴,但一身貴氣傍身就好。

    限於自己的眼界,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父母很容易在教育上犯第三個錯誤:認為只要學習好就行。

    他們的孩子不管學習好不好,反正從來不洗內衣、不打掃衛生、見到陌生人不打招呼,成績以外的事情跟他沒關係。

    這樣直接導致孩子的責任感差、社交能力差。工作後,成了團隊裡做事不動腦筋,出問題就想推卸責任的小公主小王子。

    他們從沒把自己當成一個完整的人,可以對某個綜合性的專案負責,而是一枚螺絲、一個零件,幻想後面有為自己收拾戰場的家長。

    貧富差異,本質上是教育的差異。當富人已經轉變教育方向,開始培養能夠更好適應社會的複合型人才,窮人卻走起了10年前富人的彎路:無限度地寵溺孩子,只求成績,不求其它。

    結果,富人家的“窮二代”越來越富,而窮人家的“富二代”越來越窮。

  • 5 # 書染水墨

    1.城鄉教育資源差異。雖然現在國家大力支援農村教育,硬體設施逐步提高,但農村教育的軟體設施跟城市比差距很大。富人家孩子業餘時間除了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還在家人的陪同下經常出去旅遊,開闊視野,提升膽量。而寒門孩子大部分時間待在家,很少接觸新鮮事物,有的還要幹農活。

    2.性格原因

    經濟地位低的家庭的孩子,需要處理更多高壓事件,這會讓孩子不斷保持警惕,對陌生環境產生敵意。此外因為長期資源匱乏,對生活擔憂,分散注意力造成焦慮和資源管理困難。

    3.家庭消費方向

    富人更願意把金錢,時間花在教育上,而經濟地位低的家庭需要把錢花在生活上甚至是生存上。

  • 6 # 愛陪娃的熊叔

    悲觀地說我也是認同這個觀點的。

    1、現在孩子的比拼不再是單純學習成績的比較,更多的是綜合能力的比拼,孩子的視界,對世界的認知,思維,社交等等,這每一項能力的背後都需要高昂的投入和良好的環境氛圍。條件寬裕的家庭,會帶孩子去到處旅行,去看演出,參觀博物館,去參加各種拓展活動,而沒有這些條件的孩子,對世界的認知只停留在書本上的描述,這是有本質區別的。再說到興趣愛好,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擅長學習的,如果有一技之長也是有光明未來的,但是這種興趣愛好的培養成本以及面臨的風險不是寒門子弟可以承擔的,唯有讀書,唯有分數才是他們唯一的競爭力,但是這種競爭力在離開了考量分數的學習,進入社會之後,就再無優勢了。

    2、家庭氛圍的差異也是巨大的,我們知道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庭的影響遠大於學校,寒門子弟的父母可能更多的精力要用在維持生計上,對孩子難免疏忽,就更別提什麼先進的家庭教育理念了,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寒門子弟永遠無法彌補的減分項。

    3、社交環境,很遺憾,階層這個東西一直存在,而且始終以收入水平來劃分,家庭環境寬裕的孩子學習,玩耍的孩子也是和自己類似的孩子,而這些家庭組織在一起的活動也是豐富而有意義的,這也是寒門子弟無法比擬的。我有個朋友家境寬裕,居住在很高檔的小區,周圍全是高知高收入群體,一到假期,人家孩子根本不用報什麼興趣班,這些家長輪流給孩子們上課就好了,那陣容太奢華:人大中文教授講國學,中央美院老師教孩子畫畫,音樂學院的教授帶著欣賞古典音樂,朋友在著名的IT公司,負責帶孩子學習視覺化程式設計......如何去比?

    4、孩子的比拼實際就是家庭資源的比拼,這種比拼和資源的有效性一直延續到孩子的一生,即便寒門子弟和富裕人家的孩子考取了同一所學校,將來走上社會,可借用的資源也是天壤之別。

    所以在這樣一個優質資源越發集中的社會,寒門想要出貴子,實在太難了。

  • 7 # 藍鋒

    首先表明我的看法,我是贊成這個觀點的。我絕對相信窮人家的孩子也能是貴子,也能成為一流的人才,但是他們所付出的努力絕對要比家境優越的孩子多的多。所以說說寒門出貴子相對來說更難。教育:我們常說知識改變命運,讀書目前還是大多數窮人家孩子唯一的出路。好像我們讀書的時候成績好的大部分都是窮人家的孩子,然而現在卻不同了,家長都注重教育,當今社會良好的教育確實又需要大量的金錢,各種早教班、興趣班、輔導班哪一種不花錢。家庭條件好的孩子還沒上學前就學了鋼琴、繪畫、武術、英語等。而好的學校入學考試都是奧數和英語,有些還需要才藝展示。這些都是窮人家的孩子可望而不可及的,要想成績好,光吃苦是不行的,更何況家境好的孩子在學習上吃的苦也不少。儘管我們不得不面對這個殘酷的現實,但我們也不要妄自菲薄。作為家長,如果沒有很好的物質條件,孩子上不了名校,出不了國,但這依然不影響我們對孩子的教育。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我們教不了他們武術、鋼琴等等等等,但我們可以教會孩子要做一個怎樣的人,至少做一個有教養、積極向上、有正確價值觀的人。

    當然,和一出生就含著金湯匙的人相比,更多的人生活在普通的家庭裡。如果你不認同這種觀點,你更應該拼盡全力去證明自己,出身寒門,我依然可以成功。如果你認同這種言論,也認清了這種社會現實,也絕不能坐以待斃,你需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更要對你的孩子負責,你的努力不會白費,你的每一點進步都可以讓你孩子的起點更高一點。而你的孩子也可以從你這裡學到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 8 # 學習力教育視點觀察

    這應該是沒有辦法的事,在全球範圍內都是如此。中國在五、六、七、八十年代的時候,教育發展是相對比較均衡的。因為這幾個時代,全國的收入差異並不明顯,教育資源相對比較均衡。隨著貧富差距的拉大,那麼教育資源自然就必然就會重新洗牌。富裕的家庭,無論在人力物力上,在教育的投入上,都比普通家庭要多得多。他們有條件也更願意花更大的代價來獲取更好的教育資源。

    另外地區的差異也是非常明顯的,大城市的教育資源顯然比小城市的教育資源更好更集中。小城市的優秀師資也很容易被吸引到大城市去。

    所以這樣的結果最終導致的是,越落後的地區教育資源越滯後,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間,城鄉之間都會越來越拉開距離。雖然國家也一直在朝這個方向,努力盡量維持教育資源的均衡,但現實中其實是非常難做到的。所以寒門難出貴子,也就必然會成為一個現實問題。

  • 9 # 世紀晨陽

    我是一名從教18年的三線城市教師。學校裡的孩子絕大多數來自周邊的農村。據我觀察,最近這十幾年來,農村學生的確考上本科大學的比例大大減少,而且985、211這一類的重點大學最近這五六年一年出一兩個而已。

    一、學生家庭原因:

    農村的學生家長本身素質的原因,不能象城鎮人一樣力度的重視教育,他們對本身改變命運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雖然有強烈願望,但並不清楚怎麼做。另外由於人口紅利的消失,勞力價格日趨上升,很多人對於讀書將來的出路沒有經驗,也就感覺“讀書無用”。加之現在一般本科的大學生就業越來越嚴峻,對於讀書改變命運就更加不認同了。於是在學生成績不好的情況下,初中畢業就早早的停止了學業。

    二、學生自身原因:

    農村學生由於沒有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學習基礎和習慣不良,導致學生對於學習並無興趣。另外隨時代發展,智慧機價格低廉,農村學生也可以買得起手機,網路遊戲也是導致其荒廢學業的主要原因之一。加之農村家長通常都一個怪思想:即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不是學習的早鳥,就是白搭工夫。因此學習不好,便就順勢停止學業了。非常可悲的是,直到今天,這樣的思想仍然很有市場。學生中間也非常認同這一觀點。

    三、教育產業化的結果:

    在義務教育階段還好,學校幾乎沒有什麼費用。但是進入高中後,教育產業化的力量就開始發揮作用。只要是高考的科目,培訓班的費用都是很高的。大班額教學也在上百元一小時。一般的農村家庭根本負擔不起這樣的補課。因此只能不補課。單純的靠在校內學的基本無法滿足學生學業需要。在高考時,考中重點大學的機率就大大降低了。甚至近些年已經趨近於無。

    四、教育“減負”的結果。

    有識之士早就指出:“減負是寒門的一場災難。”到現在為止,關於“減負”到底應該減什麼,根本就沒有個標準。理論上應該是減學生課業負擔。但是學生負擔少了,成績就下降。學生在校時間短了,在課外班的時間就長了,實際上又是家長經濟負擔的增多和學生的學業負擔的增多。教師呢?忙於應付各種檢查、督導、評比,也沒減下來什麼負擔。可以看出來的是“減負”成了實打實的偽命題。

    結果呢?農村學生無法應付昂貴的輔導班費用,只能靠自己去拼,自然就拼不過那些在輔導班上課的學生。考不上重點大學,就是自然的事了。

    2018年初,《意見》稿出來後,其中涉及了加大農村學校投入和教師待遇的問題。但是時間為2035年前達標,坦率的講,這漫長的整整一代人的時間,請問,這麼長的時間,誰為這個政策背書?農村教育怎麼能等待這麼久呢?難道我們就眼看著這整整一代人完全喪失了向上流通的希望嗎?

    我不知道如何才能讓寒門學子掙脫“命運之手”,僅能盡力讓“漏網之魚”儘量多一些罷了。

  • 10 # 山人的生活感悟

    “寒門再難出貴子”這個觀點的依據在哪?你有什麼看法呢?

    首先我要肯定的是“寒門再難出貴子”這個觀點,在當今的社會是正確的。這個觀點的依據就是寒門與富門、權貴之家相比,可供利用的學習手段和進升資源十分匱乏。

    寒門子弟出生就輸在了人生的起跑線上,曾經唯一能奔出路的高考,因為城鄉教學資源的差別,還有各種加分培訓競賽補課培優等,都是寒門子弟不敢奢望的。

    自從大學開始擴招的那年起,中國的教育就已經商業化了,一個被商業化了的教育體系,很難做到不“向錢看”,我還清楚地記得曾有幾年,大學二類可以買進一類,一類可以買進重點,專科可以買進本科,甚至有人分數不夠直接花錢進大學。

    這種唯市場經濟的做法,我們普通老百姓能有什麼看法?教育機構就象醫院,如果講求的是經濟效益,倒黴的不是窮人那才怪!有時候我還真覺得古代的科舉考試,對寒門子弟來說挺照顧的。

    一篇文章就行,根本不需要太多的東西參與競爭,所有能阻隔寒門的諸如英語、體育、美術、這競賽那競賽的加分,統統無用!富門的錢財、權貴的關係都打不到應考的文章裡。因舞弊被斬的官吏也有記載,現在因舞弊殺頭的誰見過?

    所以說,高考的形式越複雜內容越多,加分的專案越多,對寒門子弟來說就越不公平。不過有人會反過來說,誰讓你投胎寒門的?這有點涉及到出生定終身了,只能無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活在世界上的意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