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Ghost1983
-
2 # 佛教故事
量變引起質變。如果萬曆朝再延續五十年,明朝也會完蛋在萬曆手上。從萬曆朝開始,民生凋敝,官僚腐敗,下情不能上達天聽,皇帝也幾十年不上朝,萬曆帝給他的孫子已經留下了一個爛攤子。幾十年的胡鬧,是真的要付出代價的。
崇禎皇帝17歲登基時,明朝處於內亂、外患、龐大的文官集團把持朝政,整個明帝國可謂內憂外患,風雨飄搖。崇禎登基伊始,大刀闊斧整頓宦官干政,處死魏忠賢等奸佞,不愧為有勵精圖治,闊清宇內之志。為政方面,崇禎勤儉勤勉,兢兢業業,付出全部的精力與明末龐大的文官集團抗爭,17年來用盡心力意圖復興明室,最終城破身亡。崇禎皇帝最大的性格特徵是剛愎自用、獨斷多疑。明末天下大亂,但是於末世湧現出來的能臣干將其實還是有很多的,因為崇禎的猜忌和多疑,大多被棄用,最為人所知的就是袁崇煥那段歷史。
所以說,明朝的滅亡,直接原因不在於崇禎,所謂積重難返,崇禎的悲劇是註定的。17歲登基,勤政17年,最終34歲的崇禎帝自縊於煤山。死時以發覆面,意思是無顏見大明王朝列祖列宗。於國家朝代的末代皇帝,是一個悲劇,個人對於命運的抗爭,算得上是一個英雄,只可惜時運不濟,英雄氣短。
-
3 # 日月惟明
明朝確實亡於崇禎
1、崇禎算不上精明能幹,只是比較勤勉而已,他多疑無決斷,施政方針不明確,無法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位期間,光首輔大臣就換了6位;
2、帝王需要的是平衡各方勢力,從而制衡天下,崇禎未能做到這一點,在位期間黨爭依然激烈,內耗嚴重;
3、萬曆雖然不上朝,但是朝廷還是在他掌控中的,他也放權給了各級官員,其實一個國家只要領導者不亂指揮,基本上就可以按照固有的持續經營下去。
-
4 # 春天裡8044
萬曆朝的前十年由於有名臣張居正的輔佐,萬曆朝政府面貌煥然一新,經濟狀況也大為改善。但萬曆十四年起萬曆開始沉湎於酒色之中,後因立太子一事與內閣爭執達數十年,後來乾脆二十多年不理朝政。萬曆中後期雖然不理朝政但並沒有出現宦官之亂,也沒有外戚干政。
反觀崇禎,崇禎雖有治天下之心,卻無治天下之才。他生性多疑,剛愎自用。
明朝後期,天災嚴重,農田顆粒無收,餓殍遍野,朝廷不聞不問反而變本加厲的盤剝,導致農民起義風起雲湧。
滿清的掘起牽制了明朝的軍力,導致兵力不足,造成了嚴重的內憂外患導致了最後的亡國。
-
5 # 開封人在鄭州
明朝後期的一攤子爛事兒,到誰誰完蛋,內憂外患民不聊生,外患北方女真的(清前身)步步緊逼,內憂李自成,張獻忠等民間的起義軍的造反。
加上越發嚴厲的苛捐雜稅(崇禎沒辦法,打仗要錢呀!)
政府軍跟起義軍拉鋸戰,打打停停,反正兩家領導能談判(錢到位一切好說,個別將領不吃此套:)。當然崇禎不知道,知道鼻子非氣歪不可。
明末的稅收達到了元末的九倍之巨,崇禎上臺以後對政府精兵簡政,其中在驛站工作的李自成同學不幸光榮下崗,(崇禎同學如果知道事情的嚴重性估計會親自跑來慰問李自成同志了),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軍民開門迎闖王,崇禎和他的太監大總管雙雙吊死在煤山的歪脖子樹上…
當然崇禎是一個精明皇帝嗎?我認為是的額,為什麼會亡國呢,是女真太厲害嗎,這一點不是主要的,內亂沒有的話努爾哈赤的兒子們沒一點辦法,崇禎殺了袁崇煥對不對呢,事實也沒那麼嚴重,袁崇煥能力龜縮防守還可以,讓他進攻跟女真硬懟,還是洗洗睡吧,幾年下來存功為立,辦了沒毛病…
這就叫官逼民反您不得不反,於是乎李自成同志就緊跟大哥張獻忠的步伐,一步兩步是魔鬼的步伐,幹他孃的反了啊,我日……
不成想,沒過幾年大哥好日子到頭,被征服收割人頭,李同志自立山頭,成功上位,事業發展越發紅火,最後成為推翻明王朝的扛把子………
各位你說咋沒斷送於萬曆的手上啊,明朝在位最長的兩個皇帝是兩位?
一位一心要入仙道的大神嘉靖,另一位就是前期還好後期不上朝的萬曆大神了(不上朝跟不理朝政不是一回事兒),這兩位可都是玩心理學的高手,大臣們保管服服帖帖,這是本事不服不行,至於你說的萬曆心裡變態,跟自己的奶孃好,這你管的著嗎,重要嗎?
明朝的完蛋歸根結底的氣數已盡,好比一臺高負荷運轉的機器,過了報廢期,不管是接手看運氣罷了,崇禎只是攤上了而已。
至於上面說的精兵簡政,苛捐雜稅,都只是保養機器的一部分,崇禎騎虎難下,沒辦法,就算讓朱元璋活過來一樣還是推開棺材板再躺回去的,誰亡的大明有區別嗎?
-
6 # 墨跡梓史
又要為崇禎翻案嗎?崇禎精明能幹嗎?大明亡於他手是因為”點兒背“嗎?是因為大明真的”氣數已盡“迴天無力嗎?真的”明實亡於萬曆“嗎?
其實不然!
說他他精明,盡是小算計,沒有大局觀。大明當時形式確實不好,他也想逃跑,想遷都,但又不想自己說,就想讓大臣們提出遷都,但大臣都念私不想這麼幹,自己猜疑不定,最後沒跑成,臨死還說”皆諸臣誤我”,倒真落下個”天子守國門 君主死社稷“。
說他能幹?搞的都不是大事。政治生涯中最令人稱道的就數收拾魏忠賢了,可也正因如此,使他繼續追查閹黨,趕盡殺絕。因為嵩禎一直厭惡大臣結黨,所以上臺後一直打擊朋黨,喜歡任用不結黨大臣,鉅奸溫體仁和周延儒就因為在御前會議的辯論中處於劣勢,被他認為是不結黨忠臣,此二人後來編造袁崇煥結黨營私,結果袁崇煥最終被崇禎搞死。弄得滿朝官員都開始互相殘殺,不幹正事兒,天天忙著整人。最後整得自己沒人可用也算自作孽不可活。
另外,用人失誤,溫體仁,周延儒這樣的鉅奸竟然能受到崇禎重用,整日就喜歡玩弄權術,以整人為樂,一連整垮了幾任首輔,也確實厲害!就此可以看出崇禎的判斷和用人標準有多差勁。還有對袁崇煥的任用也有重大失誤,因為一句“計五年,全遼可復”便重用袁崇煥,而不是更適合遼東局勢的孫承宗,結果袁崇煥因權欲太重而自作主張殺了毛文龍,卻替皇太級除掉一個心腹大患。后皇太極兵臨城下,又認定袁崇煥叛國而殺之。終於自毀長城。
國政決策輕率隨意,處理問題片面簡單,聽信刑部給事中劉懋建議清理驛站的舉措,說是能節省八十萬兩銀子,結果幾萬驛卒被裁撤,沒想到的是其中一位驛卒叫李自成。
單從以上幾個小的方面就可以看出崇禎無論如何都不是一個合格的領導者,所以就不要說什麼當時的環境太差,自然災害,氣數已盡,無人可用之類的為崇禎辯解吧,當然,這些也都是客觀事實,但其自身的問題卻不是能迴避的。更不要說什麼”明實亡於萬曆“了,人家萬曆28年不上朝,文治上確屬懶政,但武功方面卻也拿得出手的,在位期間發動三大徵,平定了北韓倭亂,在此期間也出現了不少名將,不得不說也是萬曆的功勞,況且雖然28年不上朝,但國內當時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商品經濟空前繁榮。所以當時朝廷也照樣玩得轉的。
-
7 # 名字叫小羅
從萬曆皇帝於1572年登基到崇禎皇帝於1644年自縊於煤山大明朝一共經歷了72年。短短的72年大明朝經歷了從中興到滅亡的過程。這72年一共經歷了明神宗朱翊鈞、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檢四位皇帝。其中萬曆皇帝明神宗朱翊鈞在位48年,是大明朝在位最長的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在位僅29天,是大明朝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在位7年。明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在位17年,也是大明朝的亡國之君。
千里之堤毀於蟻穴。大明朝的興亡是以萬曆15年這一年左右這為轉折點的,從這一年開始皇帝開始不上朝了,也正是因為皇帝不上朝才引發了大明朝的慢慢崩塌。萬曆皇帝為什麼不上朝呢?原因有兩點:第一、文官集團與皇帝爭權。第二、皇帝與大臣爭皇太子。
萬曆皇帝少時聰明好學,機智過人,10歲登基為帝。剛剛登基的時侯有嘉靖皇帝留下的大臣進行輔佐,那時的內閣首輔是大明朝最有能力的政治家張居正,同時張居正也是萬曆皇帝的老師。
明朝的內閣制度到張居正任首輔時已經達到了頂峰。按照慣例皇帝在批閱奏章時只需親自批幾份奏章就可以,其它的都是秉筆太監根據皇帝意思代寫。到後來皇帝在批閱奏章時內閣在拿給皇帝看的奏章上貼上附有批示的紙條,皇帝只需用紅筆照著寫一便就可以了。後來萬曆皇帝閒費功夫,把這項工作交給了司禮監秉筆太監來做,於是宦官就得到了“批紅權”,獲得了權利,這也是明朝太監干政的根源。那時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名叫馮保和張居正有一定的交情,因此張居正作為內閣首輔的權利實際上已經相當於現在首相的權利了。在加上張居正作為老師對萬曆皇帝的教育是很嚴格的,萬曆皇帝實際上是很懼怕張居正的。萬曆皇帝在張居正做首輔時已經被以張居正為首的文官集團架空了。也因此張居正的改革能夠順利地實施下去,在萬曆朝的頭十年時間裡國家發展不錯,內憂外患皆平。後世把這段時間和嘉靖朝時期合稱為大明朝的“中興之期”。張居正雖為制世能臣但也為權臣,他在做首輔的時候徹底限制了皇權,開了先河。後來申時行等首輔也依照他的辦法來做。在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徹底進行了清算,查抄了張居正和馮保的家。
萬曆皇帝在萬曆29年的時候才不情不願的立了大兒子朱常洛為皇太子,即後來的明光宗。萬曆皇帝在萬曆14年的時候寵幸了鄭貴妃,生下了福王朱常洵,因為萬曆皇帝寵信鄭貴妃因此便想封鄭貴妃之子福王朱常洵為太子。大臣們堅持立長不立幼堅決不同意(這裡面牽扯了“東林黨爭”)。萬曆皇帝在萬般無奈之下以不上朝為手段和大臣們進行對抗,最終在堅持了15年之後失敗了,在萬曆29年立長子朱常洛為皇太子,此後便一直不在上朝。萬曆皇帝雖然不上朝但是他賦予了內廷(宦官)極大地權利,用來制衡文官集團的權利。這也為後來的黨爭買下了隱患。
朱元璋為了吸取元朝教訓保證言路暢通設立了督察院和六科給事中。這兩個部分負責檢查百官和皇帝,覺的什麼地方不對可以上奏章進行彈劾,但是有的言官為了能出名經常胡亂抨擊。萬曆33年被革職的官員顧憲成和好友在無錫東門外的“東林書院”諷刺朝政、品評人物、抨擊當權派。而一部分在職官員如趙男星等也與之遙相呼應,“東林黨”因此而的名。後來漸漸形成了“浙黨”、“魯黨”等黨派。這些黨派於地方豪紳互相勾結,互相之間為爭權利益相互攻訐。因“東林黨人”上書反對立朱常洵為太子一事,其它黨派群起攻之,於是“東林黨人”與他的反對派展開了長達22年的爭論。
明熹宗天啟年間,統治階層內部的爭鬥愈演愈烈。開始是“東林黨人”和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掌權的宦官)之間的爭鬥到後來“閹黨”和其它黨派之間互相合作對抗“東林黨人”,於是“東林黨人”也把和“閹黨”合作的其它黨派稱為“閹黨”。各掌握權利的黨派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爭鬥,致國家利益於不顧。此時,百姓民不聊生,各地流民四起。關外的滿洲人對大明江山虎視眈眈。
明思宗崇禎皇帝繼位之後,大力抓捕“閹黨”,意圖消除黨爭,但是為時已晚,幾十年的內耗使大明朝的江山千瘡百孔,搖搖欲墜。
崇禎三年,金兵攻克永平四城。北京震動,詔天下勤王。
崇禎八年正月,農民軍攻入鳳陽掘皇陵。
崇禎九年,張獻忠進入四川。
崇禎十四年,李自成攻克洛陽,殺福王朱常洵。
崇禎十五年,洪承軸被俘,降清。
最終在崇禎十七年,崇禎皇帝於煤山自縊。
崇禎皇帝有力挽狂瀾的志向,可他本身能力一般,適合在太平盛世做箇中庸之君守成之君。
大明朝的滅亡是因為黨爭,而黨爭起於萬曆皇帝長期不上朝造成的權利真空。嘉靖皇帝時期也出現過黨爭,但是在可控的範圍內,嘉靖皇帝及時壓制沒有造成影響。萬曆皇帝不上朝實際上是縱容了黨爭的持續發展。大明朝滅亡的罪歸禍首就是萬曆皇帝,崇禎皇帝只是個背鍋俠而已。
-
8 # 森蟻聊史
明朝有一套完善的內閣制度,即使皇帝不作為,國家也會按照最起初的設定機制進行運轉,所以對於國內所遇到的任何問題,它都可透過內部的機制,進行自行消化。從而讓國家繼續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正因如此,萬曆皇帝即使28年不上朝,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崇禎皇帝就有所不同了,其本身對國家的形勢,就沒有深切的體會,卻還要獨斷專行,所以才打破了以往固有的平衡模式,出現了政局混亂的局面。
明朝之所以會亡於崇禎,原因也正在於此。由於對國內形勢的不夠了解,以及對自己錯誤方針的執行,才導致了許多固好的局面,出現了逆轉,如殺死有能力的袁崇煥,卻重用沒能力的宦官高起潛,杜勳之輩等,也讓朝堂的政局,變得烏煙瘴氣。
有能力之人埋沒,無能力之人跳梁,獨斷專行,卻又剛愎自用,終於把偌大的王朝給折騰沒了。這是他為君者的不察,也是他為君者的無能,雖然他勵精圖治,精明能幹,但卻沒有一雙智慧的眼睛,在黑暗中找準方向,而是自斷臂膀,孤舟遠帆,終於在風浪的席捲下,消散於雲海之中,與世長眠。
-
9 # 盛說紛紜
謝謝邀請!正好前段時間聽到一個段子,說如果你要比懶,那你看看明朝的萬曆皇帝,既然比不過,那就勤奮點!那麼這萬曆究竟有多懶呢,28年不上朝的記錄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言歸正傳,那麼究竟為什麼明朝沒在萬曆年間滅亡而是亡於崇禎皇帝手裡呢?該說是萬曆運氣好呢,還是說崇禎出生沒看黃曆呢?
首先說說萬曆皇帝這個人以及萬曆期間明朝的情勢。
明萬曆皇帝朱翊鈞,5歲立為太子,10歲當上皇帝,在位時間達48年。而在這48年間,除去年幼不懂事的那幾年,事實上這個本該日理萬機的紈絝皇帝不理朝政的時間長達35年之久。即使如此,明朝都沒有亡於他之手,這要歸功於他的先祖們的賢明瞭。自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這兩任皇帝的勵精圖治下,明朝已經逐漸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官僚體系和社會體系,而在之後的皇帝手裡更是把這套體系發揮運營到了極致。所以到了萬曆時代,即使皇帝天天不上早朝,國家看似照樣可以按部就班的執行。只是這執行也只是表面上的正常而已,內部早已矛盾重重,支離破碎了,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了。
然後再說說崇禎皇帝以及明朝的滅亡。
萬曆皇帝是明朝16位皇帝中的第13位,而崇禎皇帝是第16位,看似這中間隔了兩個朝代,其實從萬曆1620年駕崩到崇禎1627年即位,這中間僅僅隔了七年。這樣來看是不是就更清晰明瞭,整個大明王朝的軀體,早在萬曆手上,就已經是風雨飄零了。在封建時代,一個王朝的滅亡大都是農名起義的結果,明朝也不例外。萬曆年間,可以說是風調雨順,而一旦出現天災人禍,農民們面臨的就是生存危機,在出現災難的情況下,根本無法有效的讓農民們得到救助,這樣的後果就是農民起義,恰恰這樣的天災人禍就被崇禎遇見了。所以說即使崇禎皇帝多麼的年少有為,精明強幹也不可能拯救大明王朝於水火之中了!
-
10 # 文史江湖客
明朝為何亡於崇禎而不是萬曆,這就好比問:清朝為何亡於宣統而不是慈禧。
一個樹大根深的王朝的衰亡,不是一觸即潰,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昏庸懶政的萬曆,無疑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傳統史學觀點,認為明實亡於萬曆而非崇禎,萬曆後期荒怠朝政,二十多年不再上朝,導致國家運轉幾乎停擺,朝廷各部門缺員嚴重,甚至連六部長官也人數不足,萬曆根本視而不見,整個朝廷幾乎陷入癱瘓狀態。
這還僅僅只是萬曆懶政帶來的危害。更不必說,萬曆在位後期,窮奢極欲,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派出的礦稅使無惡不作,像瘟疫一樣禍害百姓,以至於全國各地到處爆發反抗礦稅使壓迫的起義。
萬曆這種難看的吃相,連北韓使臣李恆福也看不下去:窮極侈靡,以龍腦沉檀屑雜以椒末塗屋壁,又督珠市,盡納其珠……又遣太監採珠於外,南方貢以珠,其重四兩,天下所貢無於此。此外大者不過三四錢,取之不遺餘力。
可以說,在萬曆末期,明朝就已經危機四伏。取代明朝的清朝,正是在萬曆末年崛起,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國號“大金”;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在薩爾滸大敗明軍,而萬曆面對後金的崛起,束手無策。
崇禎只不過比較倒黴,遇上了萬曆留下的危機四伏的爛攤子,正如宣統接下了慈禧留下的爛攤子一樣,兩者均雖有亡國之名,卻無亡國之實。
但現在有種很逆反的觀點,認為崇禎志大才疏,如果不是崇禎蠻幹,明朝根本不會亡。而萬曆,非但不是昏庸之主,反而是英明之君。萬曆雖然不上朝,但並不代表不工作(不知道這有什麼好驕傲的!這就好比學生不去學校上課,在家裡讀了幾本故事會,是不是就算刻苦學習了?),何況萬曆還有著名的萬曆三大徵呢!
所謂的萬曆三大徵——寧夏之役、北韓之役和播州之役,全部發生在萬曆中期,這與萬曆晚年怠政並不矛盾。而且,打戰就是打錢,如果沒有張居正改革,積累大量財富,以改革前朝廷年年財政赤字的情況來看,萬曆很難打贏這三戰。
然而即便如此,比如萬曆北韓之戰,也打得比較艱難,打打停停,時戰時談,遠不如唐代白江口之戰酣暢淋漓,直接將日軍殺得鬼哭狼嚎,一敗塗地。
萬曆的三大徵,並不足以讓萬曆摘掉昏庸之主的帽子,也無法使其擺脫亡明的責任。最後,我們比較一下萬曆和慈禧:
萬曆有抗日援朝之戰,慈禧也有鎮南關大捷。
萬曆平定內亂,慈禧也平定太平天國運動。
萬曆有張居正新政(張居正主導,萬曆打醬油),慈禧也有洋務運動和清末新政。
而且,慈禧還更善於駕馭群臣,也沒有放縱太監亂政。如果按照某些人評判萬曆的標準,慈禧豈非更是英明之主?
回覆列表
崇禎精明能幹?幹的都是自毀長城的事,他的政治手段跟朱棣或朱元璋相比差遠了。他在看待事物發展上格局太小,崇禎朱由檢作為明朝的亡國君主。也是命運的安排吧!上吊自盡,也算有氣節。不苟且偷生,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就這點,為崇禎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