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孤城影隨

    歷史上真有這人

    于成龍(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號于山,清代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于成龍被任命為羅城縣知縣,在任上明確保甲制度,百姓安居樂業,全力耕作土地。1667年(清康熙六年),于成龍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後遷任湖廣黃岡的知州,歷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加兵部尚書、大學士等職。康熙二十年入京覲見。後升任江南江西總督。

    康熙二十三年,朝廷命令于成龍兼管兩地巡撫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贈為太子太保。

    歷史上真實的于成龍真的很“牛”。

    1、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被皇帝,而且還是以聖明著稱康熙皇帝讚譽為“天下廉吏第一,古今第一廉吏”的官員;

    2、他還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去世後被皇帝親自撰寫祭文碑文紀念並讓宮廷畫師御製畫像的官員。

    3、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死後用瓷碗扣白灰,松香做墓冢,寓意一世清白的官員。

    4、他是歷史上第一個由前朝的落榜生做到新朝的封疆大吏的人。

    5、他是第一個完全靠從政能力做到兩江總督位置的漢人。

    于成龍,出生於明末,當時還是我們漢人的江山,不過此時的大明江山已經是岌岌可危了。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老於來到了人世間,並且在22年後的明崇禎四年(1639)年參加了當時的科舉考試,雖然沒中榜,卻也做了個副榜貢生。什麼是副榜貢生呢,也就是當官暫時沒戲,但可以繼續深造,有了當官的資格,成了一個合格的備胎。後來清軍入關,明朝滅亡,老於還是不忘實現它當官的理想,在順治四年、八年又幾次去參加科舉考試,結果仍然還是沒考中,這樣的命運一直到了順治18年,老於終於等到了吏部掣籤這樣一個能當官的機會,其實就是一群備胎在一起抓鬮,抓到哪裡去哪裡當官,但是倒黴的老於這次轉到了廣西的羅城,也就是現在廣西桂林那旮旯,說到這裡大家肯定會想,去一個“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地方怎麼能算倒黴呢?當初的羅城非今日之羅城,當初的羅城還沒有開發,是罪犯流放之地,到處是煙瘴,很多人去了不適應當地氣候,輕則重病,重則必死,再加上那裡少數民族雜居,民風彪悍,別說你一個小縣令,就是一個軍區司令去了都難管理。當初的羅城剛剛被納到清朝政府版圖不到兩年,民生凋敝,一片荒蕪,整個縣城等同於一片廢墟,在於成龍之前一共也就去過兩任知縣,其中是一個死在任上,一個棄官逃跑,真不是一個人待的地方。

    可就是這樣惡劣的環境,老於還是決定去,並且還說出了一句至今震撼官場,讓很多貪官汗顏的名言:“此行絕不以溫飽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我這次去發誓要做出一番事業,以求對得起天地良心,就不是去享受的),於是他不顧親朋好友的勸誡,毅然告別了妻兒老小,帶上5個隨從就上路了,這一年他已經44歲。

    從山西老家出發,于成龍走了六七千裡,歷時幾個月的時間才拖著半條命到了羅城,一看那場景,又氣的差點暈死過去。好個羅城縣城,縣中人口不足6戶,到處是窮山荒草,老弱病殘,連縣衙也不過茅屋三間,長滿了荒草,別說桌椅,連鍋碗瓢盆都沒有。這下老於傻了,直打自己巴掌”我真是找抽啊,放著好好的家裡不待,到這種鳥地方來幹嘛,後悔啊。“(哀哉!此何地也!胡為乎來哉!悔無及矣!)於是更加一場,好容易才緩過勁來。

    然而倔強的老於不僅沒被嚇倒,意志反而更加堅定,既然來了不如好好幹上一把,我還真就不信這個邪了。後來他帶來的僕人也是死的死,病的病,回家的回家,最後幾乎就剩下他一個人,仍然動搖不了老於的信念。

    於是他在廣西羅城這個“煙瘴之地”開始了宦海生涯,而且一干就是7年,一度被朝廷忘了,後來終於因政績突出被廣西巡撫金光祖賞識,被評為廣西省當年地方官考核唯一的優秀“卓異”,50歲才從羅城調到四川合州任知州。

    他每到一處都是嘔心瀝血,豁出命的幹,一路上得到了上至君臣同僚下至平民百姓的不斷點贊,其為官期間的很多優秀事蹟也先後被多位任地內最高長官寫成專題表揚稿發到各自朋友圈,引發了整個滿清官場的不斷轉發擴散,連康熙皇帝的手機都被刷了屏,把表揚他的資訊在金鑾殿官方微博上置了頂,引得滿朝文武每天集體圍觀,老於的官運這才亨通起來。

    他於是一路從知州做到湖廣黃州同知、知府,武昌知府,再後來就是天子腳下的直隸巡撫、一直到宦海生涯的最高峰,成為威震江南的兩江總督(管理江蘇、安徽、江西、上海四地民政軍政),幾乎是已經達到了那個年代一個漢人能做到的極限。

    老於從到廣西羅城這個蠻荒之地做一個七品小縣令開始一直到後來做到清朝位高權重的兩江總督,一路走來,有狠的一面,比如面對匪盜和吳三桂的叛軍,從不心慈手軟,該殺的殺,該滅的滅,他甚至曾經活埋過欺壓百姓的土匪。但對治下的百姓,老於一向是充滿了慈愛。

    作為縣長一級的人物,縣裡人又不多,很多羅城縣的老百姓有時也到縣衙裡看看這位新來的縣官長啥樣,于成龍這時候總是熱情的招呼他們坐下來喝杯他從山西帶來的老酒,一起聊聊天。但他說的是山西呂梁一帶的方言,羅城百姓說的是當地民族語,要體會對方的意思,實在困難。老於就用手勢、眼神、笑容跟大家交流,慢慢的與百姓們拉近了距離。時間久了,溝通暢了,羅城縣的公務也能逐步展開辦理了。

    他為了和羅城百姓同甘共苦,主動把原來的日食兩餐減成一餐,老百姓看不下去了,說堂堂父母官怎麼能這麼寒磣,於是在繳納錢糧時,他們通常會多帶幾個銅錢,順手放到他的桌案上。于成龍發現後,立馬就翻臉,”說好的同甘共苦,你們這樣子大家還能不能在一起愉快的玩耍了。“

    老百姓也急了,大人像你這樣折騰下去,就怕你過不了幾天就坐都坐不起來了,命都沒了還玩什麼耍,堅決要送。後來實在沒辦法拒絕,老於就只象徵性收一壺酒錢,說我們山西人,有酒喝酒餓不死。百姓還是可憐于成龍清苦,湊集少許銀錢,為他購買鹽米。老於又說:“我一人在此,何須如許物,可持歸奉汝父母,一如我受。”意思是:我現在就一個人在這裡,不需要這麼多東西,有稀飯鹹菜吃就行了,我既然是父母官,你們把這些東西拿回去奉養你們的父母,就跟給我用一樣。“

    後來老於因治理羅城有功被調到四川合州(今重慶合州區)做知州,身為市長級別的人了,仍舊經常和衙役百姓不分上下尊卑,誰有事都可以直接找他訴苦,而老於不是在衙門跟大家聊天辦事就是到地裡和百姓一起種地,在合州呆了兩年,任是把一個城區人口不到1000人,庫銀不到14兩的窮地方治理的井井有條。

    上級官吏看到合州富裕了就開始加稅,要老百姓交魚課,被老於是各種阻攔,想著法的上書求人情,任是給當地免除了很多苛捐雜稅。

    老百姓都記得他的好,直到離任的時候,當地很多百姓夾道相送,哭著不讓他走,老於也是說了很多諸如服從組織安排,我會永遠想念大家之類的話,最後還是走了。不同的是,那年頭流行建生祠,於是很多當地百姓一起湊錢給他蓋起來一座於公祠,年年燒香紀念他,世世代代感激他。

  • 2 # 面朝大海X春暖花開

    有的,于成龍(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號于山,清代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于成龍被任命為羅城縣知縣,在任上明確保甲制度,百姓安居樂業,全力耕作土地。1667年(清康熙六年),于成龍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後遷任湖廣黃岡的知州,歷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加兵部尚書、大學士等職。康熙二十年入京覲見。後升任江南江西總督。

    康熙二十三年,朝廷命令于成龍兼管兩地巡撫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贈為太子太保。

    于成龍在20餘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被康熙帝讚譽。

  • 3 # 平凡人的赤子之心

    于成龍(1617—1684),字北溟,號于山,清代山西永寧州人。電視劇《一代廉吏于成龍》《于成龍》都有講到,康熙帝稱其為“當世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45歲才遠赴廣西羅城任知縣,宦海浮沉20年後,官至兩江總督。三次被地方各級官員舉薦為“卓異”(清代定期考核地方官員政績的等級,為最高等級),是對他最好的嘉獎。

  • 4 # 三千愁

    于成龍(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號于山,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清初名臣、循吏。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龍被任命為羅城縣知縣,在任上明確保甲制度,百姓安居樂業,全力耕作土地。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龍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後遷任湖廣黃州府的同知和知府,歷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等職。康熙二十年(1681年)入京覲見,升任江南江西總督。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命令于成龍兼管江蘇、安徽兩地巡撫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贈為太子太保,賜諡“清端”。有《於清端政書》八卷等著作傳世。

    于成龍在二十餘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被康熙帝讚譽為“清官第一”。

  • 5 # 歷史怪誕說

    在康熙年間有兩個于成龍!同朝為官,都是好樣的!

    于成龍這個人是真實存在的,生於明朝萬曆年間,在滿清入關統治中國後才開始了自己的仕途,所以他“成龍”的時間比較晚。

    順治十八年,44歲的于成龍拋妻別子,遠赴廣西羅城為縣令。

    當時的廣西羅城只有6戶居民,府衙已經破敗不堪,跟隨前來的隨從或死獲逃,只留下了于成龍一人在羅城縣理事,但是這確實其邁開仕途的第一步。

    幾年後因為政績頗佳,50歲的于成龍升任合州知州。

    其後多次因為政績突出被連續升任。

    到了1674年,于成龍已經是黃州知府,但是時值三藩作亂時期。

    當地麻城縣有人附庸吳三桂作亂。

    于成龍當機立斷,組織數千鄉勇主動進剿,最終平息了叛亂。

    之後仕途一路平坦,先後出任湖廣下江陸道道員、福建按察使。

    最終出任為兩江總督。這一年于成龍已經63歲了。

    在升任兩江總督後四年,于成龍病逝,當他去世後,僅僅留有一套官服,別無他物,可以說是清如水明如鏡,南京的父老百姓為之動容。

    康熙也親自撰寫碑文,表彰他的一生廉潔刻苦。

    在康熙年間,除了這個于成龍外,還有一個于成龍。

    一樣做到封疆大吏,同樣受到皇帝的表彰。

    兩個于成龍同朝為官,先後都任過直隸一把手,但年紀卻差了一大截,為了敘說方便,我們暫且把這個于成龍叫小於成龍吧。

    他與出身平民的老於成龍不同,他是位旗人,但他不是滿族人,他是漢八旗的鑲黃旗人,雖然不算是貴族,但做為一個八旗子弟,出路自然要比身為平民的老於成龍寬得多。

    他的父親名叫於得水,有軍功,因此這個小於成龍自成年以後,就因為父輩的軍功被授與了樂亭知縣,一年後又置理了灤州知州,因為他懷著一顆善待百姓的心,就把監獄中的一些善良的平民釋放。

    上級要把他降職調任,但老百姓可不答應,兩次到省城上訪,巡撫見到他這麼得老百姓的心,就把此事重新調查清楚,讓他留在了原任。

    幾年後,因為限期捕盜的任務沒有完成,按例應當降調它任,又是這個巡撫向朝廷請求免去了降職處分。

    就這樣,他在州縣任上,幹了近十三年時間,大功末立,小錯不斷,始終得不到升遷。這說明,這個軍營出身的八旗子弟,雖然有為國為民的心,但理政才能還是欠缺。

    若不是百姓的愛護,巡撫的維護,他早就在官場上混不下去啦。

    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老於成龍調到了直隸。

    這個老於成龍欣喜,在這個地方還能發掘了一個與自已同姓名的英才,他顯然認為,這個一心為民的人是個好官,但缺乏歷練和經驗。

    於是就對他刻意的進行了培養和磨練,使這個小於成龍的火候漸漸成熟啦。

    於是,在老於成龍調任兩江總督後,就向朝廷舉薦了小於成龍。

    從次以後,這個小於成龍也躍入了康熙的眼簾,朝廷就把他列為與老於成龍具有同類操守的人,老於成龍即然是第一清官,小於成龍當然也是大清官啦!

    尤其是他還是八旗子弟的出生,更引起了朝廷的重視,為了給那些日趨沒落的八旗子弟,樹立起一個正面典型,對小於成龍的培養和表彰者更是強烈。

    康熙在巡視江寧的時候,召見了小於成龍,大張旗鼓地表彰了小於成龍的愛民與廉潔,並把他提拔成了安徽按察使。

    回到京師後,又召見了他的父親於得水,表彰他是教子成龍最有辦法的人,並要求八旗子弟中在外為官的人,都得向他學習。

    小於成龍在江南歷練四、五年後,就又調回了直隸。

    但這時候他已經升任直隸總督,也成為了封疆大吏了。

    他將從老於成龍那裡學來的治理才能,靈活的運到了直隸,大立推行保甲法,讓旗人和漢人共同編組保甲內,不管是旗人還是平民,如果遇到強盜,都要通力保護,這樣子大大地緩和了民族矛盾,並且對危害百姓的特權階層不留情面地進行打擊。

    先後把為非作歹的旗丁沈顛、太監張進升及大盜司九、張破樓子等,抓捕並嚴懲。直隸很快就恢復了安定與繁榮。

    於是,康熙大帝就又一次地對他進行表彰,升他為太子少保。

    這還不夠,康熙又在霸州接見小於成龍,賜給他重金以資獎勵。

    後來,因黃河氾濫,他又成為了河道總督,在不擾民,不增加老百姓負擔的情況下,有效的控制了黃河的險情。

    又以同樣的方式治理了京畿附近的河道。從此後,北京附近就多了一條安穩的河流叫永定河。

    就這樣,小於成龍以愛民之心,做了大量了好事,實事,加之為官清正、廉潔。

    又受到朝廷的多次表彰,民間所流傳的清官隊伍裡又多了一個於公的形象,為了和老於公分開,又稱他為小於公。

    如果把其中一個于成龍送到雍正時代的話,說不定就沒有當時那麼混亂的年代了,真是可惜。

  • 6 # 鄉野老甲

    清朝有這位人物,而且還是位為百姓謀福的清官,被譽為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龍是一位很接地氣的官員,生活儉樸常吃青菜,為官一方,常讓無數人懷念, 百姓又稱之為“於清菜”。

    于成龍 漢人 清朝初期名臣 出生於明末清初,山西汾州永寧(今呂梁市方山縣) 。

    于成龍是位大器晚成的人,青年時期本欲以考取科舉,從明朝崇禎時期一直到清朝順治年間皆科場失意。直到順治十八年,四十五歲時,才被朝廷宣佈到遙遠的邊荒地區廣西羅城任知縣。心懷“此行絕不以溫飽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負,開始了仕途,在宦海浮沉20年後。他歷任知州、知府、道員……一直官至兩江總督。

    所到之地,始終清廉自守,多行善政,作為地方官,曾三次被舉“卓異”(政績卓越),他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受百姓愛戴,被康熙帝讚譽為“清官第一”。乾隆也曾御書“清風是式”。

  • 7 # 翻書公子

    歷史上的確有于成龍這個人,他可是清朝的名臣。他為官清廉,剛正不阿,有“天下第一廉吏”之稱。

    于成龍是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他生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卒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明朝的時候,他科舉不順,在明朝于成龍並沒有一官一職,他的仕途是在清朝開始的。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當時已經44歲的于成龍,不顧親朋好友的勸阻,拋家舍業,接受了清廷的委任狀,來到了遙遠的廣西羅城做縣令。

    當時羅城還是一片荒蠻之地,城內只有居民6戶,茅草數間,縣衙也是破茅草屋,當時的這裡治安環境也是混亂不堪,之前這裡的兩任縣令一死一逃。當時沒人願意到這裡為官的,當時恐怕除了于成龍沒有第二個人願意千里迢迢的來的這裡做官了。

    于成龍在廣西羅城為官六年,三年的時間就使得這裡大變樣,百姓安居樂業。由於政績突出,之後于成龍不斷連續升遷,官也是越做越大。他歷任四川合州知州、湖北黃州府同知、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直隸巡撫、兩江總督等職。

    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入京覲見,並升任江南江西總督。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命令于成龍監管江蘇、安徽兩地巡撫政事,不久于成龍在任上去世。

    于成龍可謂是大器晚成之人,他入仕晚,但是他的升遷速度很快,從一個邊陲小縣令到清朝的封疆大吏。他的升官不是靠溜鬚拍馬,走後門來的。而是在任期間真真切切的為老百姓去辦實事,是靠良好的口碑得來的。于成龍去世後被康熙皇帝追贈為太子太保,賜諡“清端”。于成龍在二十餘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被康熙皇帝讚譽為“清官第一”。

  • 8 # 飲盡世俗

    于成龍(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號于山,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龍被任命為羅城縣知縣,在任上明確保甲制度,百姓安居樂業,全力耕作土地。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龍升任四川合州知州。後遷任湖廣黃州府的同知和知府,歷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等職。康熙二十年(1681年)入京覲見,升任江南江西總督。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命令于成龍兼管江蘇、安徽兩地巡撫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贈為太子太保,賜諡“清端”。有《於清端政書》八卷等著作傳世。

    于成龍在二十餘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被康熙帝讚譽為“清官第一”。

  • 9 # 仁宇侃侃談

    清朝是真的有于成龍這個人的,他雖然生於明朝,但是他的仕途是在清朝逐步升遷,從一個地方縣令升遷至兩江總督,最後因公殉職,病死於任上!

     崇禎十二年(1639)22歲的于成龍參加鄉試,只考取了副榜貢生,正當于成龍為博取功名努力的時候,改朝換代了,大明朝沒了,于成龍在家蟄伏了幾年準備再次應考,無奈35歲的于成龍又落榜了。此後于成龍再也沒有參加科考,順治十三年于成龍以貢生身份參加吏部考試,成了候補知縣,直到順治十八年于成龍才來到廣西羅城這個蠻荒之地當了縣令。

      康熙十三年,麻城一帶發動暴亂,劉君孚父子脅迫鄉民挑起事端,由於于成龍在當地很有威望,被請出來處理此事,,他以招撫為原則,貼出安民告示,使許多被迫參與暴亂的鄉民返回家中,又隻身入虎穴,成功勸說劉君孚父子及其頑固的300獵戶放棄暴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一場動亂順利平息。

      他認為飢寒起盜心,對當地飢寒起盜心者,主張“勿戕民命"“勿剝民膚",“稍疏一面之網,多方招撫,開誠佈公,消疑釋嫌。"照此方針實施,外逃的百姓紛回家,開荒種地、安心生產。每逢春季農忙,於縣會就乘坐滑竿到四野巡視,對辛勤勞作者慰問有加,與百姓親如家人,對勤耕豐收的,在門前樹立標誌表彰;對懶惰,聽任田園荒蕪的,開群眾批鬥大會,促其改正。幾年後,羅城嘉禾遍野,牛羊滿山。羅城仫佬族、壯族頭人常帶人到縣城搶劫,於縣令帶兵進山,恩威並施,逼頭人講和,並約定每年十月送他們耕牛花酒,供其謀生。民族矛盾緩解。

      于成龍政績優良,于成龍幾任的幾個地方官都做出了優良的成績,在羅城,剿匪、農桑兩不誤。在合州,為流民建舍、借耕牛種子等,有效的提高合州人口。在福建,處理因禁海帶來的冤案,使上千百姓免於被殺。于成龍任兩江總督後,兩江嫁喪嫁娶,一改奢靡之風,均以節儉為榮。

      民為幫本,本國邦寧。一個國家靠的是百姓,百姓安定,國家也就安定 。于成龍心裡始終裝著百姓,不讓百姓受苦受累。而且,于成龍還守法執法,不怕威脅,不畏權勢。在封建社會中,皇帝的權力至高無上,擁有掌握生死的大權。可是,于成龍偏偏不懼威皇上,在康熙王不依法治守時,于成龍,敢於獻身,為維護法律的尊嚴,堅決不退讓。

      歲月悠悠,人世滄桑。今天的中國,同清朝相比發生天翻覆地的變化,但是,于成龍的秉公執法仍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但願在今天的一批官員中,能湧現一批像于成龍這樣的清官,好官。“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臧克家的詩句于成龍當得起,他像一座豐碑永遠矗立在百姓的心中!于成龍必將流芳百世!

  • 10 # 鄧海春

    在中央一套播出的歷史劇《于成龍》獲得了廣泛好評,大有成為經典古裝劇的潛力,劇中主人公于成龍愛民如子、心繫百姓,又清正廉潔、兩袖清風,儼然是新時代清官能吏的代表。

    其實,很多年前,《一代廉吏于成龍》、《廉吏于成龍》等作品就已經問世,從此也可以看出于成龍這一形象是多麼的被人喜愛。作為優秀官吏的代表,于成龍在那個“十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年代實在堪稱難能可貴,這樣一位完美的官員得到人們的喜愛和追捧也在情理之中。那麼,清朝真有于成龍這個人嗎?

    筆者的答案是:歷史上,清朝真的有于成龍這個人,而且有兩個。清朝的兩位於成龍都是當時的名臣和重臣,他們一個曾任兵部尚書、河道總督,一個更是在去世後被追贈為官居從一品的太子太保。筆者要說的,便是品級更高的這個。

    萬曆四十五年(1617),于成龍出生于山西永寧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一帶。他生於農家,年幼喪母,但他孝順父親和繼母,一家人生活十分和諧。崇禎十二年(1639),于成龍參加鄉試,但明末吏治腐敗,考場徇私舞弊現象氾濫,於是于成龍便直抒胸臆,批判時政。直言不諱的于成龍沒有遇到伯樂,於是他便放棄求取功名。

    清兵入關後,于成龍苦學四年,參加了清廷組織的考試,但遺憾落榜。順治十八年(1661),于成龍在國子監學習,學成後得以直接入仕,不過於成龍被清廷分配到廣西羅城,也就是今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擔任縣令,他不顧家人阻攔,毅然前去就職。

    據史書記載,當地“遍地榛莽,縣中居民僅六家,無城郭廨舍。”于成龍到任後,便召集官吏和百姓,講解政策、安撫民心,有盜竊案件時,于成龍立刻將其逮捕,證據確鑿後便依法處置。不久,“民安其居,盡力耕耘……與民相愛如家人父子。”

    此後,于成龍上書請求減免當地賦稅,並修建學宮、養老救濟機構,全縣有條不紊的發展。他出色的政績得到了兩廣總督的青睞,於是被推薦到四川合州,也就是今重慶市合川區一帶當知州。于成龍延續自己一貫的治理風格,將合州也治理的政通人和。

    此後,于成龍升遷湖廣黃州府同知、武昌知府、黃州知府。康熙十六年(1677),清廷為管理江河防務而設立了江防道,于成龍被封為湖廣下江防道道員。第二年,他又升任福建按察使,官居正三品。兩年後,于成龍就任直隸巡撫,一路躍升到從二品。

    康熙二十年(1681),康熙帝親自召見他,並稱贊他為“清官第一”,並在不久後封他為兩江總督。三年後,于成龍去世,享年六十八歲。史載:“金陵人為之巷哭。相率香燈祭與寢。日幾千百人,衙舍至不能容。遠近聞之,皆輟市,如喪其親……士民數萬人步二十里外,伏地哭, 江干江水聲如不聞。公之得吏民之心,江寧人謂數百年來無能如此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未來宇宙發生大終結的話,人類有可能生存下來嗎?你是怎麼認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