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功用行
-
2 # 相知白首休言負
詩歌好不好,不在於專家教授的評價,也沒有什麼客觀的標準,只在於讀者自己的心。在某種心境下讀到某首詩,可能覺得很好,過幾天再讀,可能又不覺得怎樣了。打動你,讓你產生共鳴的,就是好的作品。專家學者的點評,只能幫助你更好的理解詩詞,但不能左右你的心。自己喜歡的,就是最好的作品。每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都不一樣,人生的際遇也各不同,對事物的看法都是不一樣的。其實,不光是詩歌,生活中的很多事都是如此。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應該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像這首詞我就非常喜歡,不是什麼名家作品,而是出自宋代一個小歌妓之手。
卜算子 答施
樂婉
相思似海深,舊事如天遠。
淚滴千千萬萬行,更使人,愁腸斷。
要見無因見,拼了終難拼。
若是前生未有緣,待重結,來生願。
-
3 # 有你真好1949634
個人觀點:能讓大多數人永記不忘的詩就是好詩。如詠梅:牆角數株梅/凌寒獨自開。遙看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黑夜給我一雙黑色的眼睛/我用她來尋找光明。近期網上傳袁枚的巜苔》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種詩舉不勝舉,而且不是李白杜甫寫的,但只要一讀,就能永世不忘,個人認為能讓人過目不忘的詩就是好詩,至於有些媒體吹捧的所謂好詩,我就是記不住,比如:走遍大半個中國去睡你,僅僅只是記住了標題黨,這種詩最好我沒有記住,能算好詩嗎?這只是我的個人觀點,既然受邀,免為其難而答之。
-
4 # 疏影淺雪
怎樣去判斷詩歌的優劣,要說有具體的標準條目其實也沒那麼明確,畢竟一千個讀者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大家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偏好吧!但是它畢竟又是詩歌,自然有從詩歌文學角度評判的標準!
我簡單說說我的看法吧!
第一,平仄和韻律是一首詩的基礎。如果一點不講究平仄,不注重韻律,那麼創作出來的估計也就稱不上詩歌了!
第二,詩歌的主題應該是明確的,立意鮮明。開門見山也好,卒章顯志也罷,讓人讀後能明確作者的意圖,是歌頌還是批判!
第三,詩歌表達出來的情感與作者寫作時心情與境遇有強烈共鳴!是寄情山水的逍遙灑脫,是對故國故土的深切懷念,是對友情愛情的歌頌讚揚,是鬱郁不得志憤懣與心灰意冷,還是金榜題名,大器晚成的激動!
第四,詩歌能反映當時社會歷史的現實,帶走創作時代鮮明的映記。但凡是能夠創作時代社會生活,歷史現實,基本上都可以認定為佳作,因為這些是我們認識過去時代珍貴的史料!
第五,有明確個人風格的詩詞多被讚揚!唐詩裡有田園山水派的王維,有邊塞詩人岑參,有批判現實派杜甫,有浪漫派的李白,宋詞裡有豪放派辛棄疾,有婉約派李清照!他們的作品多得到認可,廣為流傳!
-
5 # 此心安處是吾鄉
其次一首好詩還要能讓讀者感受到一定的韻律和節奏。韻律和節奏就要透過押韻來實現,押韻不僅使詩具有了音樂性,便於朗讀和記憶,相同的韻腳又構成一種復沓,起一個強調的作用。所以,中國古代詩人、民歌手以及不少新詩人都很重視押韻。再次,詩歌就是創造,就是要給讀者提供新的東西。這就必須打破陳舊的思維定勢,做生活的有心人,不斷髮現、挖掘新的東西,或從舊東西中翻出新意來。要想有發現、有創造,要懷有一顆博大的愛心,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說:“美啊,在愛中找你自己吧。”一句話點明瞭美的發現,詩的發現與愛的關係。要想有發現、有創造,還要懷有一顆純真的童心。前蘇聯作家烏斯托夫斯基說“對生活,對我們周圍一切的詩意的理解,是童年時代給予我們的最偉大的饋贈,如果一個人在悠長而嚴肅的歲月中,沒有失去這個饋贈,那他就是詩人或者作家。”
-
6 # 直須看盡洛城花
詩詞與詩歌的優劣,另一網友回答說,不能寫的太透,不能寫的太白,想要表述的思想主旨,最好遮遮掩掩,給讀者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間。
竊以為不完全對,中華文化的底蘊是含蓄,而非隱晦,流傳千古的詩詞名作,皆是表意通暢,不只文字雋永,而且寄託深遠。當然詩詞之含蓄,是指不露堆砌,不作狂怪之語,不譁眾而取寵。而不是以艱澀之語,故作高深。古人中有這樣的作品,多為人所垢病。
作詩無今古,欲造平淡難。(梅堯臣《贈杜挺之》詩)。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贈江夏韋太守良宰》詩)
可見好的詩詞,一定是渾然天成,不露堆砌生硬,這裡的平淡,並不是平淡無奇的“平淡”,而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天然”之平淡。“平淡”中蓄含一個“真”字,《紅樓夢》第四十八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詩。黛玉教香菱學詩,說:詩不過是起承轉合,平仄相對,虛實相對,若是得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可見詩詞貴一“真”趣,真則感人,真則易引起讀者共鳴,語言因“真”而諧美。究竟平仄也是餘事,詩言志,可律可古體,有何不可?
如今有些網友見我寫的古體詩,不說詩好壞,先問律(我寫律一定註明律詩,否則全是古體),其實大可不必,古人寫的古體詩名篇很多,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就是古體詩,沒有人因為它無律,就否認它是千古名篇。古風因為對律不甚講究,更易直抒胸臆,才是現代人應該寫的。律詩,如果力量不夠,還是不要作的好,因為現代人,本來語言就饋乏,戴著腳鐐跳舞,生搬硬套的寫出更可憎的字句來,得不償失。所以不要本末倒置的一味追求格律,待寫古風有了語言基礎,再涉及格律為好。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說,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 必經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調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晏殊的《蝶戀花》句)。意思是說人生做學問或成大事者,如登高望遠 ,須耐得寂寞和他人的冷眼。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的人憔悴。”(柳永《蝶戀花》末句)原詞是寄託對愛的艱辛和無悔。喻:成大學問 ,大事者,須堅定不移,孜孜以求,廢寢忘食,即便憔悴、消瘦下去,也無悔。此第二種境界也。“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的《青玉案》詞末二句):是人生經歷很多次的山重水複疑無路的絕望後,而不經意的回首間,那心裡尋求的她,已經在燈火闌珊處等著你了。
可見流傳千古的詩詞名篇,皆是經過這三種人生境界的陶冶,洗盡黃沙始到金,返璞而歸真的。古人之詩才 ,莫不是讀書破萬卷的詩外之功!
詩還有一字,“雅”,寫詩是雅事,誦詩也是雅事,所以好詩一定不是用俗不可耐的語句堆砌而成的。“雅”與“真”是詩的靈魂,“腹有詩書氣自華”,是濡養詩的不二法門。然而現代詩歌,卻全不是那麼回事,以前還有顧城,席慕容等現代詩人,均寫出了具有一定高度的現代詩,而現在一個稍識文字的人,也可以寫詩,一個得了腦癱的村婦也可以寫詩,詩好像真的是誰想寫都可以寫了,而不再是飽學之士的事情了,她的那篇《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真的不忍卒讀,而專家卻額手稱歎,津津樂道。
不能不說中國西化的太嚴重了,中國中西方的毒太深了。人的道德墮落了,詩也墮落了。如果說欣賞古詩詞需要一定的學養。現代詩則不用了,因為它有兩個極端,有的人寫的詩就是人人會說的大白話,有的真的象那位朋友所說,遮遮掩掩,晦澀難懂,如同天書,給讀者留下的充足的想像,是不知所云。
-
7 # 半瓣花上閱乾坤
誠邀!這個其實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不過,詩詞或者詩歌的好壞,雖然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但是“見仁見智”不代表可以不懂裝懂或者胡說八道。它們的好壞或者優劣還是有一些最基本的評判標準的。
第一,總體來說,是否體現了真善美的要求。
其實,“真善美”在文學作品中的確不是一句空話。“真”是指情感上的真,如果一個人寫的東西,別人一眼就看出是空話套話,一看就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東西,而是套用格式來“為賦新詞強說愁”,那麼就談不上真。要“真”,就得動情,就得寄情,作者沒有情,詩詞就顯得乏味。
《詩大序》中說: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善”則是一個價值觀導向的問題,對於中國的文學來說,尤其如此,所以白居易他們說“歌詩合為事而作”,一定要有所諷刺,有所寄託,這才算是好的文學作品。所以這幫人為了有所諷刺和寄託,把歌詩當成奏章,就像魯迅先生的“投槍匕首”,這種唯工具論,最後必然會損害文學作品的美感。
“美”是一種形式上的要求,它是文學之所以為文學的最起碼基礎。孔子個人非常喜歡《詩經》,他跟子夏談論《詩經》的時候,其著眼點卻是“善”大於“美”。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繪事後素”的意思是,形式在內容之後。也即不能只顧形式而不顧內容,更不顧價值觀。梁陳之際的宮體詩之所以遭人詬病,即在於此。
不過,文學之所以成為文學,其基本仍在於形式。因為即使你的意思很好,但是你拉拉雜雜說了一大堆,別人都不想聽的話,那就不是文學。因為“文”的本意就是事物錯綜所造成的紋理或形象,也即好看的花紋。我們形容一篇文章很好的時候,竟然會說,如同天機織錦,燦若雲霞等等。不外乎是在強調其形式的重要性。
那詩詞呢?“美”就體現在形式上,體現在音律的和諧,言辭的美麗,搭配的得當等等上面。但是無論如何,“美”也應該有所附麗,如果單純的形式美而無法引起人們內心的情感波動的話,這種“美”是空洞而失敗的。
第二,具體來說,詩和詞的評判標準略有不同。
其實無論是詩還是詞,歷來都有不同的評判標準。根據詩歌的風格不同,有不同的流派。詞也是。一部古代文學史,基本上都是在介紹不同流派的發展。這點大家可以找來文學史隨便翻翻。
不是單單隻有一樣,百家爭鳴,這才是豐富多彩的文學。
二者都注重情感的參與性,只是詞的情感濃度更大;二者都注重音律的和諧,但是詞的要求更繁瑣細緻一些,詩歌只要按照平仄詩律就好了,但是詞必須按照詞牌名來。
最初的詞其實是由詩歌發展而來,所以也叫“詩餘”,在唐朝的時候就有人寫過,但是正經計程車大夫是對此不齒的。
它們的區別就是“詩莊詞媚”,就好像一個英姿勃發的帥哥和一個嬌俏柔媚的美人一樣。
如果說詩歌的巔峰,我推崇李杜。一個是浪漫派,一個是現實派。這是兩個極致。
如果說詞的巔峰,我推崇秦觀。他寫的詞是真正的詞,也即符合詞之“本色”,既雅緻,又真摯。也即所謂的“情韻兼具”。
-
8 # 風雅正
大千世界,眾生萬品,各有其性靈,各有其美好。作為文學藝術王冠上最為璀璨的明珠,詩歌本就是一個紛繁富庶的王國,其中的奇花異草,色澤馨香各異,其神韻美好亦復不同。春蘭秋菊,夏蓮冬梅,其時不同,形狀色香有別,然其為花也,皆可賞愛。評價詩歌好壞,宛如評價花朵妍媸一般,直面作品,心知其然,但卻難以簡單幾句交待清楚,更難以總結出一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規則來。不過,我們仍舊能夠找到一些方法和原則,以為人們評判詩歌之參考。
首先,判斷其體式。詩歌本身難以定義,套用生物學概念,詩歌門下,有許多綱,綱下又有目,復有科、屬和種等之別。詩歌的分類雖然遠比生物學分類困難,但是,我們仍舊能根據文化傳統和人文習慣,對一首詩歌作為簡單的判別。
一首詩歌放在眼前,則須是格律詩,還是自由詩?繼而根據其體式,檢查其是否符合傳統。如是格律詩詞,則須符合相關規定,平仄押韻,皆須合格,否則,可能就是失敗之作,劣質產品。
[好詩似美人,其美可感卻難言。好詩又不似美人,難以給出諸如五官、面板、身材、氣質和談吐等明確的標準來]
其次,品味其語言。是文言寫作的詩歌,還是白話寫作的詩歌?如是格律詩,則是五言,還是七言?如是文言雅語作品,是否符合比他傳統規範?如果不合規範,其嘗試是否可取?除了要求語言的純一性外,語言表達是否準確?是否精煉?是否傳神?能否進一步錘鍊?
再次,審視其主題。不同作品往往有不同的主題,詩歌亦然。如果題目與愛情相關,內容卻與之風馬牛不相及,則這類作品很難算作成功之作。
第四,諷誦其文字。所謂詩歌,可以歌唱的詩性語言者也。如果一首號稱詩歌的作品,佶屈聱牙,文氣混亂,音韻失調,讀來拗口,除非是寫極為異常的經驗,否則,很可能是不成功的作品。
第五,評定其地位。一首詩歌評價的高低,不完全由其思想內容和藝術水準決定,還由其在詩歌史上的位置決定。如果一首作品,不僅語言傳神,而且其所描寫物件是前人從未染指的,則其價值可能更高,因為它拓展了詩歌王國的疆域。與此相對,一首作品題材內容陳舊,縱然語言精美,然而它卻少有創新,算是因襲前人,只是稍加切割編排,並無清新脫俗的表達方式,便難以算作佳作了。
最後,能否感動人心,促人嚮往理想與美好。一首詩歌是好是壞,還看它是否能夠感動人,讓人拓展生命經驗,使人在享受藝術之美與純的同時,促人追求理想與美好,而非沉淪於感官物慾之中。
此外,中國古代的文藝思想家,對鑑別作品好壞有著豐富的經驗總結,齊梁時期的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篇中,提出了“六觀”說以鑑賞作品好壞,自然可以用來評判詩歌。六觀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觀位體,看文章體裁的安排。
二觀置辭,看作品遣詞造句。
三觀通變,從繼承與革新的角度審視文章。
四觀奇正,從語言表達的角度看作品與既有傳統和正規化之關係。
五觀事義,看作品典故運用的情況。
六觀宮商,從音節音韻角度評判作品。
以上是具體的操作方法。在劉勰看來,評判作品好壞,對評判者也有些要求:“凡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批評者首先應該多了了解批評物件,對相關領域非常熟悉才好。然而,還要屏除個人偏見,“無私於輕重,不偏於憎愛”,然後就“能平理若衡,照辭如鏡矣。”
如對文學批評和欣賞很感興趣,建議讀下《文心雕龍·知音》篇。如不懂文言,可看陸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龍譯註》或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
若問答主心中的好詩歌是怎樣的?請參看2017.12.15的一個回答——在你心中,什麼樣的詩歌是好詩歌? https://www.wukong.com/user/?uid=68012600234&type=0
更多精彩人文分析及解讀,敬請關注:風雅人文觀察。
-
9 # 古詩今詞
常言道,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詩詞也有一定的門道。
如何判斷一首詩的優劣,自古以來沒有標準答案,我只能談談個人的看法。
第一步,先通讀全文我認為先讀一遍,感受詩的意境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有的人在看詩之前,先看的是詩的格律,如果有出律的情況,這種瑕疵感往往會先入為主,繼而影響對意境的看法。
要知道,我們讀古詩可從來不會先看格律,很多出律的句子,不注意看都不知道。古詩即使出律,也瑕不掩瑜,那麼讀今人之詩,又何必本末倒置?
第二步,排除法在對全文意境有大概瞭解之後,我們再來用排除法。
首先,不同體裁有不同的要求,我們要看的是詩是否符合對應的要求。古體詩看押韻;近體詩看格律,小拗或有一處出律,可以忽略不計,但過多說明基礎並不牢固,律詩還得注意對仗;詞則須對應詞譜格律,有些詞牌還有對仗、疊句等要求
其次,看句子用字是否得當,是否有語病,語境是否連貫。初學者常見的一點是章法雜亂,缺乏構思佈局,經常會出現上句談天,下句就說地的現象。
在排除這些之後,基本可以判斷是一首合格的詩,但不一定就是好詩。判斷是否好詩,這方面比較複雜,我簡單舉一些好詩的特徵。
煉字煉句,不落俗套寫詩常用的手法是移情入景,所以在詩人筆下,萬物皆有靈,這點透過煉字便可體現出來。
例如直觀的[風吹荷葉],在詩人筆下便是感性的[風吻荷香],雅緻立現。從基本的煉字,就可以看出作者的水平。
而今人寫詩有些喜歡搬用或抄襲古詩,寫一首短詩,古人名句便佔去一席之地,還能算創作嗎?此當慎用。
角度新穎,佳句畢出如寫詠秋之作,十之八九都是悲秋,便覺乏味,此時或有喜秋之作,自然令人耳目一新,也見作者非凡的構思。
另外這類作品往往不同俗詩,常出佳句。例如[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意境高遠,言猶不盡詩雖短小,亦如文章。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中,蘊藉無限的內容,往往最能考驗作者的底蘊,詩的高低正在於此。
大部分人寫詩雖能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意境多淺,所言之情皆見於言表,言盡則意盡,這類詩只能稱為泛泛之作。
把生活經歷寫入詩,每個人都可以做到,也很容易引起共鳴。但要引人遐想,餘味不散,卻不是輕易可以做到的。
刪繁就簡,返璞歸真在我看來,好詩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也是最難的一點。
寫詩或許有這樣的經歷,寫詩慣用辭藻之後,卻發現最打動自己的往往是一些簡單的字眼。於平凡之處見不凡,比瑰麗奪目的詩更容易引人入勝,但沒有深厚的底蘊很難達到這種境界。
有一個形象的比喻,[最美味的食物不需要用名貴食材,而是用普通食材就可以作出山珍海味],也許領悟了這點,也就知道怎麼寫出好詩了。
-
10 # urna風之度0
如何判斷詩歌的優劣?當然好判斷,有四個標準:一是思想情感;二是資訊形象性、豐富程度、跨度;三是表達技巧,四是結構佈局。
一,情感思想。詩歌的本質是情感思想。沒有真實思想情感的詩,就是無病呻吟的資訊組合。情感思想有如下層次:
1.感覺層。只寫感覺層面的資訊:如《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2.情緒層。有喜怒憂思悲驚恐等情緒。如:
《憶江南》唐 · 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賀知章《詠柳 / 柳枝詞》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絕句 唐 · 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3.情感層。有愛恨情感。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 · 李白。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 。宋 · 柳永。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闌意。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4.情懷層。情懷是一種持久的情感,久久塊壘難消。
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宋 · 李清照。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滿江紅·寫懷 。宋 · 岳飛。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涼州詞二首·其一 。唐 · 王之渙。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江雪 唐 ·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5.思想層。情感易生,思想難得。
登鸛雀樓。唐代: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古豔歌 。煢煢白兔,東走西顧。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但像“玄言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等詩鑿空說理,形象基無,則落於下乘。
其他像:資訊形象性、豐富程度、跨度;表達技巧(如平仄音律、修辭等),結構佈局(起承轉合等),不是最主要指標,只是技術的層面,即一個人所穿戴的外袍,是俊是醜,只是表面。具體喜好當然要看個人的側重點。
-
11 # 翰墨寒雲
我個人覺得,詩詞詩歌無所謂優與劣之分。一個作品呈現出來,作者所要表達的是他(她)此時此刻的心情,但在別人看來,這可能不是詩、不像詩,但對作者看來這就是詩,因為表達出了此時作者真實的感情。
漫卷詩書喜欲狂也罷,此心安處是吾鄉也罷,欲覓吾心已自難,更從何處把心安也好,都是作者真的感受!
-
12 # 沂州老莊
中國詩詞講詩如其人,用孔夫子的話說,即詩如其仁。仁,是天地精神的移情,它即包容善,也包容惡,既包容正,也包容邪,即相生 又相剋。但最終是善勝惡,正壓邪……
詩詞亦如此,表現惡,不是為了惡,而是為了抑惡楊善。表現邪不是為了鼓盪邪氣,而是為了扶正固本。
孔子謂《詩經》,一言一蔽之,思無邪。講的就是這個理。
當下的詩都以揚惡抑善,去正固邪!嗚乎哀哉!我的國!
-
13 # 冉茂然
許多人都說能打動人的就是好詩,這個說法不一定就正確,要看打動什麼人,能打動文人算雅詩,打動文盲的不一定是詩,能打動善人的是善詩 能打動惡人的就不一定是好詩,詩向會人吟,對牛彈琴肯定是吃力不討好的。
-
14 # 餘與吾
詩的優劣可從不同方面評價,最主要一條,要看是否“感人”,這是能否給高分的標準。以建築做比,可以富麗堂煌,也可以荊蘺柴扉,陋室茅屋,要看人能不能走進去,進到屋裡來,並且看了客廳看廚房,最後,還要進到臥室裡。做作,矯情,買弄,顯示,泥古,如面首的假情意,像景區的仿古建,讓人不能卒讀或轉身即忘。能讓人似有所感,似有所思,似曾相識,領略回味,流連忘返,是為詩。愚見,一哂。
-
15 # 使用者名稱驀然回首
讓大家判斷吧!《臨江仙》人生
歲月匆匆花易落。
多少楊柳春風,
一年一度競枯榮。
昨天春草夢,
今朝霜葉紅。
自古人生苦晝短,
時光老了英雄。
回首萬事流水中。
難酬平生志,
換來白頭翁。
-
16 # 胡先生北京2018
好詩重真情,有感而發,最忌無病呻吟,堆砌辭藻。李紳的"憫農“淺顯直白,卻傳揚千古(此人當官後的事情暫不論),目前的一些讚歌也是索然無味,聽完就忘,還不如“北京的金山上”。其次邏輯通順,能自圓其說,詞句間應當血肉相連,神魂暗接。當代的一些歌詞實在不忍聽,比如“朝花夕拾杯中酒”及其中的童白:“風雪連天萬戶候 ,蓮花寶座伸出蘭花手, 妙語解開心中事, 幾家拜我(歡樂)幾家愁”,真的不知道在說什麼,全是一堆畫面的堆積,有的很美,但連線起來就不知道是什麼了,很像不同的螢幕桌布。第三是韻,讀下來拗口不能算好詩,無韻是散文,很多現代詩不押韻實在太扯。第四是聯想,“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有情/有內在邏輯/有韻/有想象力,第五是技巧,比如對仗工整,平仄和諧,比喻恰當,體裁合適等。
-
17 # 冀之筆
評價一首詩詞是否是上乘之作,個人認為最主要看它這幾方面是否過關或達標!
(一)意境。沒有意境的詩詞算不得好詩詞!什麼是意境?所謂意境就是畫面感,一首好的詩詞就是一幅構思奇妙構思奇絕構思旖旎構思瑰麗的的畫!正如大文豪蘇東坡評價唐人王維的詩:“觀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是大詩人也是大畫家,摩詰是他的字,王維可謂詩書畫三絕吧!最起碼應該是詩畫雙絕吧!這就是意境!
(二)表達。有好的意境有好的創意,有豐富的畫面感還必須要有好的表達!什麼是好的表達?所謂好的表達其實就是修辭煉句!就是措辭煉意!作為一個優秀的詞人或詩人必須掌握普通作家三倍以上的詞彙和詞彙量,這樣才能寫出意境高古瑰麗,立意高遠深邃的詩詞佳品!有的人文章寫不好就去寫詩填詞,其實創作一首好的詩詞作品,不亞於寫一篇優美的散文!大家熟知王安石的那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吧!一個“綠”字使整句詩整首詩充滿了不可言傳的意境之美,可當初“綠”並不是最早用字,開始使用“過”、“來”、“吹”等字但都覺得效果不好最後選用的是“綠”!這就是表達!
(三)詩“眼”。詩有詩眼,詞有詞眼!一首沒有詩眼和詞眼的詩詞作品,總會有一點美中不足,或者乾脆說是不完美的!什麼是“眼”?眼就是高度,眼就是主題,眼就是中心,沒有眼就沒有高度,沒有眼就沒有寬度,沒有眼就沒有厚度!也就不會傳唱流經久遠!
別的我個人認為就不是太重要的了!能夠做到以上三點就是一首非常不錯的詩詞了!
-
18 # 百里司魂
1,本詩之內自有高低。一馬平川基本不是好詩。既要寫好的一面,也要寫壞的一面。對比之間才能看出真感情。
2,和其他詩歌同一高低。可以遠遠不如李白的詩,但至少要在視線內能看到李白的詩。最好還能看到詩經,能看到楚辭,看到詩歌誕生的第一天就有的樣子。如果看不到,也許連詩都不是。如果完全的盜用意象,也連詩都不是。
3,和同一歷史同一高低。也就是不要脫離歷史實際。比如在今天寫婉約詞的,最多在老古董圈裡會被認為好,絕對都入不了14億人眼的。要入14億人眼,一定要寫14億人懂的東西。
4,文字之間自有高低。這個通俗指韻律(不一路平到底,也不一路仄到底),更普遍的意思,是指儘量不使用同一範疇的字眼。比如少用成語,少用二字以上詞語,少用多個專業詞彙,少用口頭詞彙。。。最高階的詩歌,是上述少用,皆稍有所有,並於一詩之內,表達一定的意思,必是好詩。
5,和乍讀之人同一高低。也就是感情儘量的通俗。在第三四點的基礎上,可以用少量的領域詞彙,達成該語義範圍之內,所有人都懂的某個意思。讀者讀的第一句就能形成大概的範圍預期,卻又能對之後的走向大興感嘆。
慣例,寫詩一首。
《感詩》
羈旅怕荒漠,
病雀恨殘樓。
詩中無一字,
立睹慰風愁。
回覆列表
詩是文字藝術的一種。一首好的詩,不能寫的太白、不能寫的太透、想要表述的思想主旨最好遮遮掩掩,給讀者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間。讓讀者讀完之後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是判定一首詩好壞的重要標準。
能留下印象的讀者越多,詩就越好,讀者心裡的印象越深,作品就越好。
如果讀者讀完後能記住詩中的句子或者具體內容,這首詩就是能夠傳世的佳作。
若詩中寫得太完整、太細緻緊密,讀者缺乏想象的空間,那就無法感受到詩的魅力。
這樣的詩,無論文字用得多優美、所寫的內容據說有多吸引人;無論某些人吹噓的如何天花亂墜;無論如何自我標榜。若是大多數讀者都無法讀進去,或是不想繼續讀下去,或是讀完就忘記的詩歌,那就是失敗的作品。
那麼好的詩歌具體有什麼標準呢?
1,好的詩歌要注意精簡字數,逐字逐字斟酌。廢話連篇的文字是論文,不是詩歌。
2,好詩需具備不低的思想深度,有內涵,有共鳴,能進入生命。
3,詩歌的語言需要反覆琢磨,字需用少又得達意。所用文字優美而流暢,富有美感。
4,好詩的語言要陌生化。讓人耳目一新,眼睛一亮。善用比喻、隱喻。
5、保持整首詩的意境格調,或前後一致,或極致反轉。避免營造平常的意境或思想。
6,文字需具有音樂性。樂感的語言節律容易讓人印象深刻。
7、極端、瘋狂、低階、下流、赤裸、黑暗、沒有美學內涵的文字,不是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