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忠與小忠
-
2 # 漁耕樵讀
首先這個說法是不正確的,因為武則天的武周並不被正史承認,因為首先歷史上並沒有武則天的《周書》,我們再看無論是《舊唐書》還是在《新唐書》武則天都是被列入本紀,本紀都名字是《則天皇后本紀》。
但是本紀並非一皇帝專屬,皇后一樣可以本紀,例如司馬遷在為呂后作傳的的時候也是本紀。甚至在《唐鑑》中把武則天的歸於中宗之下。
實際上武則天是否是被承認的皇帝,在史書上也一直沒有定論,何況她建立的朝代呢?而即便是承認武則天為皇帝的史書,仍然認為武則天是唐的皇帝,而不是周的皇帝。這個爭論實際上在唐朝時期已經開始了。在《舊唐書 神穿師傳》中就有提到沈既上過一道奏書《論則天不宜稱本紀議》。他認為武則天連列入本紀的資格都沒有,並且列舉了三個原因。
其一,追則天之事,取消上之尊號,稱為太后。其二,取消《天后紀》,將其併入《孝和紀》。取消則天皇后年號,太后之事繫於孝和年號之下。其三,別立則天皇后別傳。終唐一朝也沒有承認武則天的皇帝位置,直到趙瑩編撰舊唐書武則天被承認為皇帝的第一部正史,但是卻置於唐朝之下的。而在新唐書中歐陽修採取都則是既不承認,也部否認。歐陽修既為武則天立本紀,同時又為武則天立了傳紀。
而在史書上,對武則天的批判遠遠多於褒獎的,在新唐書中甚至認為武則天“為惡”遠甚於“褒姒”,“簒弒而喪王室”,“盜執國政”,惜“武后之惡,不及於大戮,所謂倖免者也”,蓋欲置之死地而後快也。也就是說雖然歷史上即便有承認武則天為皇帝的,也都是置於唐之下的。並且對武則天的貶是遠遠多於褒獎的。
所以,個人覺得題主之所在認為武則天的周被歷史承認是源於電視劇的看法,並非源於正史。而電視劇上對武則天的多是讚揚,那就是編劇自己的看法了,或者是為了迎合市場,在女權主義崛起的今天是很正常的。總之這是個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的事情,武則天在古人的觀點來看就是貶多餘褒,並非題主所認為讚揚。
-
3 # 鯤鵬歷史
我覺得後人應該是從王莽和武則天的政績方面評價這兩個歷史人物的,從這個角度考慮的話,武則天的功績當然要高於王莽了。
王莽是漢朝的外戚,從小發憤讀書,待人謙恭,正是詩中所言“王莽謙恭未篡時”,他又善於結交英俊有名之士,於是博得了家庭和社會上的一致稱讚。公元8年王莽改國號為新,當了天子之後,王莽曾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比如不許買賣土地和奴隸,大地主要把多餘的土地分給貧苦農民,事實上地主和貴族根本不願意這樣做;王莽雖然規定奴隸不許買賣,但他動不動就把成千上萬的所謂“罪人”作為奴隸,擴大了奴隸的佔有和使用,實際上是把殘餘的奴隸制度復活過來。
為了增加稅收,王莽還實行了“五均六管”制度,結果卻給大小官吏提供了貪汙剝削的好機會。 一般的小商、小販、城市平民和農民,卻大受其害。以上這些改革非但沒有取得成功, 反而增加了勞動人民的負擔,導致賦稅繁重,民不聊生,盜賊大起。最終王莽被漢兵所殺,新朝覆滅了。
而武則天雖是竊取皇位,自稱皇帝,但她智慧果敢,在位期間做了許多符合人民利益的事。
她打擊豪門貴族,發展科舉制度,獎勵農桑、興修水利、減輕徭役、破格用人、虛心納諫,加強邊防,改善與邊境各族的關係。武則天在位期間,發展了貞觀之治,把歷史推進了一大步,並對後來開元之治的全盛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儘管,武則天陰鷙好殺,荒淫殘暴,最終武則天還是聽從狄仁傑的建議,把江山還給了李家。這個決定讓後人對她的評價褒大於貶了。她建立的國號周在歷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
-
4 # 沙中土大溪水
王莽是一個褒貶不一的歷史人物。由於其建立的新朝的失敗導致其本身的身敗名裂。古時對其多貶義,現代人看其做法多有現代的意思,對王莽又有讚美之意,有人戲稱其是穿越者。
王莽出身外戚王氏家族,其姑姑就是漢元帝的皇后。但其父兄早亡,王莽跟隨其叔叔生活,王莽其實在王氏家族並不受重視。王氏家族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外戚家族,王家先後有九人封侯,五人擔任大司馬。王氏家族多人為將軍列侯,生活侈靡。這些事是沒有王莽什麼事的,早期生活清苦,艱難。但王莽對此不但沒有任何怨言,而且侍奉諸位叔伯,十分周到。並且勤勞好學,服侍母親及寡嫂,撫育兄長的遺子,自己生活簡樸,為人謙恭,行為檢點。王莽就是儒家思想的合格代言人,完全可以成為當時的道德楷模。
其姑姑當皇后時也是王家興起之時。漢元帝登基為公元前49年,此時距漢武帝駕崩公元前87年已有38年。漢武帝駕崩時,因為漢昭帝年幼,怕有呂后之禍殺漢昭帝之母,然後託孤霍光等大臣。但漢昭帝21歲就死了無子,也有人說漢昭帝受制於霍光,鬱鬱寡歡而亡。此說法不見得正確。但後來霍光把海昏侯劉賀趕下臺另立漢宣帝,這就看出了此時的皇權已經受制於大臣。漢宣帝小心翼翼維持著,直到霍光去世才開始清算霍家勢力。漢宣帝在位26年,公元前49年駕崩,漢元帝登基。
漢朝到漢元帝時已有一百多年。西漢初年秦二世而滅給漢朝的教訓深刻,只能實行黃老之術,無為而治,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國策,帝國恢復相當快,農業、手工業及商業空前繁榮,史稱文景之治。但文景之治背後,是地方豪強勢力開始強大。漢武帝敏銳察覺到地方豪強的威脅,並且也為了打擊匈奴,經濟採取上鹽鐵論,遷豪強至邊塞等等措施,加強了中央實力。在這過程中就放棄黃老之術,採用獨尊儒術,外儒內法的治國理論。這也是以後所有帝國的大政方針。
但儒家的道理不僅是說說而已,不僅僅是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套儀式;儒家也有宗教式的神聖性、排他性、唯一性;並且儒家的是根植於血緣紐帶,其理論是有深刻情感需求。我們現在仔仔細細想想,儒家之前的法家,秦始皇的法家嚴刑峻法,條理之中充滿了冷冰冰的殺戮,一切均講求利益,對普通人來講只有畏懼沒有親近;漢初的黃老之術的無為而治,是看穿一切的冷漠,情感是冷冰冰的旁觀者。儒家恰恰與此相反,後世雖說批評較多,但儒家在漢代被獨尊時,並不是簡單僅僅當做牌坊;儒家從此開始吸收諸子百家合理的東西,並開始逐步的影響到普通百姓的方方面面。其實儒家在漢武帝前已在民間有了廣泛的影響力,武帝的獨尊儒術只是使其正式的走向了朝堂成為治國的一部分。這種情況和同時期的基督教的在羅馬帝國確立有像是的地方。唯一的不同是基督教是一神論的宗教體系,儒家是血緣紐帶的倫理體系,但他們的功用是一樣的。
漢書裡記載著宣帝對當時的太子元帝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嘆曰:‘亂我家者,太子也!’這句話被認為是對漢家治國的理論,並常常被用來說明帝王家並不怎麼看重儒家。但從這句話裡可以看出儒家的魅力以及其感召力。
事實上漢元帝最後也就真的重用儒家,並在元帝時形成儒臣、外戚、宦官的平衡體系。並且還真的在重用儒臣上帶來不可收拾的後果,後世就更加認可上面一句話了。
王莽從小便嚴格按照儒家的要求來行為處事,到成帝時就開始一時聲名鵲起。公元前22年,24歲的王莽開始進入中樞;到公元4年王莽建立新朝。其所作所為簡直就是一個合格的儒家典範。
王莽從不以自己為尊,總能禮賢下士、清廉儉樸,常把自己的俸祿分給門客和平民,甚至賣掉馬車接濟窮人,在民間也深受愛戴,朝野的名流都稱讚歌頌王莽。並且從其建立新朝以後的改制看,也是完完全全按照儒家經典去做的。
王莽並不是所謂的偽君子,說其篡漢其實有點委屈,他是真的相信儒家所說的理想主義。並且真真實實的去做了。比如恢復井田、釋放奴婢、按照周禮改革官職制,最無語的就是給異族起侮辱性名字。這些統統說明了王莽的“真”君子。
而且王莽的禪讓也不是簡簡單單的所說的王莽的政治野心;其背後真的是有很多人希望王莽改朝,因為王莽更像是他們希望的的三皇五帝。這情況和希特勒是民選的有相似之處。
當時,西漢經過二百多年的發展,匈奴早就臣服,西域也相當穩固,社會經濟極度發達,農業、手工業及商業也達到了空前繁榮。在這時候地方豪強的勢力已經壯大起來,地方官員的選拔也逐步被儒家大族把持。在地方政治形態上豪強已經和儒家大族合流,形成了以後計程車族。西漢政府此時已經失去對地方的控制,王莽的儒家的理想主義色彩正好符合這些士族的想法,西漢末年外戚、宦官、儒臣的爭鬥也大大降低了政府控制。在這些背後勢力的合力下,一個新朝建立了。這個“新”本身就是指向,就是想建立一個完全不同的的符合儒家理想的政府。
但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王莽真心就是這樣去幹了,首先損害的就是士族的利益。儒家的最大問題就是不明白:道德問題是對內,是對自己的要求,是時時刻刻規範自己的行為的。道德不能作為治國的辦法,簡單的說在法律層面還是法家管用,法律是對外是要求人們不能做什麼。僅從這一點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這一句是對的。其實也是王莽以後,後世才對這句話有感悟。
從這一點士族中儒家才知道自己錯了,一直想象的是別人應該怎麼樣做。真到王莽要求士族、豪強們應該怎麼做的時候了:土地國有,要實行井田了等等,他們坐不住了。
公元17年綠林赤眉起義開始,起義能壯大的背後就有這些世家大族的放縱,他們或者借防禦“盜賊”,或本身就參加起義,在這形勢下地方豪強勢力隨並起。
公元25年光武帝劉秀登基,劉秀是在南陽豪強勢力支援下滅掉綠林、赤眉起義和其他豪強勢力而建立的東漢,從一開始,除光武帝和漢明帝對地方豪強還有些控制力,以後的諸帝失去對地方勢力的控制。
王莽其實就是後世書呆子的鼻祖,書生誤國。沒法認王莽的新。認了就證明儒家失敗啊!
秦二世而滅給漢朝的教訓深刻。西漢早期只能實行黃老之術,無為而治,也就是休養生息的政策,史稱文景之治。可一味無為帶來就是地方豪強勢力興起。到漢武帝時期的鹽鐵論,遷豪強至邊塞等等措施。一是充實國庫,充實邊塞,打擊匈奴的目的,二來就已經顯示出地方豪強勢力的已經影響到漢帝國的政策。此時,漢武帝敏銳察覺到地方豪強的威脅,然後放棄黃老之術,採用獨尊儒術,外儒內法的治國理論。這就是以後所有帝國的大政方針。
但帝國太大瞭如何管理就依然是個麻煩是事,儒術就是一個好工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套教化,自覺管理自己多少比嚴刑峻法有效果。這就為什麼要獨尊儒術了。
但皇帝的是一個人,必須要依靠一部分人間接管理這個國家。漢武帝后,很多皇帝幼齡登基,有客觀條件因素,也有外戚,太后,宦官的有意為之。中間的爭鬥,對錯不論,但帝國逐步失去地方控制,豪強勢力和儒家大族合流,透過把持察舉,薦舉控制了帝國地方政治形態。到東漢時期就形成了事實上計程車族。東漢光武帝也是在南陽豪強勢力支援下才建立的東漢,也就開國是光武帝和他兒子漢明帝對地方豪強,士族勢力多少有些控制力。其他皇帝也就失去控制了。這其後大多是幼齡登基,估計背後就是外戚,太后,宦官,士族平衡體系有意為之。漢朝就在這些勢力爭鬥中搖搖晃晃走著,無法平衡時,但國家還要管理,這些人只管顧自己利益,沒事還好,一有荒年歉收,百姓活不下去,還是爭爭吵吵,農民只有起義,然後在鎮壓農民起義中,豪強勢力雄起,漢朝滅亡。
事實上,漢末到魏晉南北朝就是地方士族豪強興起時期。就是這些勢力是統一的阻力,他們的存在阻礙了對地方的有效管理。
曹魏被司馬取代就是司馬家是士族得到士族支援。曹魏根基太淺。沒有得到地方士族的有效支援。而且曹魏出身寒門,雖說有東征西討打下北方一片江山。但士族們依然看不起曹魏。否則袁紹也不會天天把什麼三公掛嘴邊,就怕人家不知道他是士族。同期的東吳和蜀漢也是士族把持的。諸葛本身也是出身士族,否則不會,諸葛家兩邊都有人。諸葛亮舌戰群儒其實也是替蜀漢造勢,說給東吳我們家也是豪門。其本質上當年士族勢力控制著中下層社會,只有得到士族的支援才能有根基。所謂的人心向背其實是控制於這些人之手。
既然是得到士族的支援才有天下,那麼也就受制於士族。士族不是一個單一一個人或什麼家族,本質上是就是多個地方豪強勢力,本身就統一的最大阻礙。而且他們之間就是紛爭不斷,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的戰亂不休,就有他們的影子。他們的爭亂嚴重影響了對北方的入侵的抵抗,這就是五胡亂華的原因。
很多結論都說,西晉統一後執行了錯誤的分封制。其實不盡然,西晉有天下,是士族勢力的大族支援下血腥屠殺曹魏勢力後才立的國。這種情況下,司馬家政權受制於世家大族,迫於無奈只有分封諸王去看守地方的世家大族。但後來事情表明,諸王更不可靠,這就是西晉的有名的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後西晉徹底不行了。本來東漢末年由於戰亂人口損失較多,已有大量胡人內遷中原,西晉八王之亂的打來打去,算是消弱了西晉的軍事實力,胡人開始造反起事。這就是後來的五胡亂華。
中原大族一看不行了,隨即攜帶著司馬家的人,南渡長江避禍去了,這就是衣冠南渡,隨後建立東晉。這種情況東晉王朝就更加受制於世家大族,也就是所謂的王於馬共天下。
士族也不見得就是歷史書寫得腐朽,落後的代表。士族的形成其實就是,自秦滅六國,六國貴族消失後,朝廷對地方管不過來的自然而然形成的在全國各地一種血緣紐帶的地方勢力。士族的毛病就是誰當皇帝無所謂,就是別影響我家的利益。於是這些勢力之間紛爭不斷,而且這些勢力往往只關注自己的利益。各個士族之間互相爭鬥使得問題不但得不到解決,而且會擴大問題。最後就是血腥的內訌,刀兵相見。東晉以及其以後的宋齊梁陳內部的殺戮不斷,背後就是士族之間的紛爭。
中原的無險可守只得由著五胡亂華,然後是鮮卑的魏朝的興起。在北朝由胡人部落,軍事酋長戰亂兼併,最後這些人中的一部分形成了類似士族的軍事貴族,這就是關隴軍事集團,最後形成八柱國的貴族集團。基本上北朝後期以及隋唐前期的統治勢力。楊堅,李淵,宇文家族,孤獨家族等均是出自這一軍事貴族集團。
南朝經多年士族內訌,已沒多少實力。隨後被隋朝統一。雖隋統一,但楊堅知道自己的王朝受制於關隴軍事貴族,要想辦法制衡這些人,所以就得其他人當官。出於察舉,薦舉最後受控於士族的教訓,那就考試吧。這就是科舉制度的由來。這一制度徹底摧毀了士族再次興起的可能。使得世家大族再有勢力也得來考試才有當官的資格。從此以後,中央才算是對地方豪強勢力有控制力。在這之後,中國就再無百年以上的分裂了。雖有短時分立,但隨即就統一。
但科舉制度明顯的是影響了關隴軍事貴族的利益。於是借隋煬帝東征北韓半島的失敗,關隴軍事貴族推翻了隋朝。然後李淵在這些人的支援下建立了唐朝。但唐朝不也一樣繼續執行打擊關隴軍事貴族辦法。從開唐,經李世民,武后,直到唐玄宗時這些勢力才退出歷史舞臺。在這之中武后任用酷吏,使勁折騰百官,但卻沒有太大後遺症。其實背後真相就是武后以株連的方式,打擊李氏皇族的同時也是在有目的處理這些八柱國的人,然後提拔科舉的人。開元盛世的人才其實都有武后朝提拔的。
武則天和王莽正好是兩個見證人。武則天后門閥士族們徹底消失了,王莽時門閥士族們正興起。
-
5 # 使用者101550121599
武則天的周也沒有被承認啊,她的事績是歸入唐史啊,而唐也沒有象漢分東西漢一樣分為兩個唐,一直就是從李淵一直到尾就一記載一個唐,沒有多的。
-
6 # 平沙趣說歷史
新朝和武週一樣,都是篡位而來的大一統王朝,但正統史觀不承認它們為正統王朝,提及漢唐時,人們很容易會忽略掉它們,不過武周有一點比新朝要好,那就是它的形象比較正面,沒多少人刻意抹黑它,新朝則被抹成了黑炭。
為什麼新朝的形象要比武周差?
首要一點,就是來自於之後王朝的輿論導向。新朝之後的東漢,雖然與西漢皇帝世系不同了,但也是漢朝,劉秀也是以漢室宗親的名義起兵稱帝,東漢官方對於篡奪漢室江山的王莽自然不會手軟,那是可勁地甩黑鍋,對王莽的改革等等全部予以否定。
班固在《漢書》中給王莽定了性:“王莽始起外戚,折節力行,以要名譽,宗族稱孝,師友歸仁。及其居位輔政,成、哀之際,勤勞國家,直道而行,動見稱述。豈所謂“在家必聞,在國必聞”,“色取仁而行違”者邪?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又乘四父歷世之權,遭漢中微,國統三絕,而太后壽考為之宗主,故得肆其奸惹,以成篡盜之禍。推是言之,亦天時,非人力之致矣。及其竊位南面,處非所據,顛覆之勢險於桀、紂,而莽晏然自以黃、虞復出也。乃始恣睢,奮其威詐,滔天虐民,窮兇極惡,流毒諸夏,亂延蠻貉,猶未足逞其欲焉。是以四海之內,囂然喪其樂生之心,中外憤怨,遠近俱發,城池不守,支體分裂,遂令天下城邑為虛,丘壠發掘,害遍生民,辜及朽骨,自書傳所載亂臣賊子無道之人,考其禍敗,未有如莽之甚者也。昔秦燔《詩》、《書》以立私議,莽誦《六藝》以文奸言,同歸殊途,俱用滅亡,皆炕龍絕氣,非命之運,紫色蛙聲,餘分閏位,聖王之驅除云爾!諮爾賊臣,篡漢滔天,行驕夏癸,虐烈商辛。偽稽黃、虞,繆稱典文,眾怨神怒,惡復誅臻。百王之極,究其奸昏。”
班固承認王莽在前期的正派形象,這也沒法反駁,因為王莽當時就是道德楷模般的存在,也就是白居易詩中的“王莽謙恭未篡時”,但之後就扯開了罵,什麼類比都搞出來了。
可以說,從建國伊始,東漢就一直貫徹著否定王莽的方針,對王莽建立新朝、治理新朝持全面否定態度,這種態度,即便漢朝滅亡後也一直持續,直到近代有人給王莽翻案。
而武周之後還是唐朝,且當朝皇帝李顯是武則天的親生兒子,為人又是懦弱,他連武氏都沒誅殺,又怎會抹黑自己的母親,而且此後唐朝所有皇帝都是武則天的後代,誰沒事抹黑自己祖宗?
第二點,就是漢唐不同輿論的原因。王莽是外戚出身,跟皇帝是親戚,但再怎麼親也不是皇家的人,你竟然敢奪皇位?!漢室的人豈能饒你?
而且王莽不僅得罪了漢室,還得罪了黎民百姓,他搞的改革把百姓們整的死去活來,最後扯旗造反。百姓們有多恨王莽?他的屍體最後可是被人分食了!
至於武則天,皇室肯定是得罪了,她殺了很多李唐皇室宗親,但最主要的一點,她是皇帝他媽,只要之後在位的是她子孫,一般不會扯開嗓子罵。
畢竟在古代,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武則天是唐朝的皇后,雖曾稱帝,但臨死前去帝號,以後位下葬,她是皇室的人,天然會少接受來自皇室的攻訐。這一點就如王莽的姑母王政君,她是王莽能夠篡位的根源,但東漢仍將她與漢元帝一起供奉。
百姓這方面就更好說了,武則天的成就主要就在內政,她執政時期有貞觀遺風之稱,百姓生活較為安逸,對她的怨念也就少得多,自然沒人編排。
-
7 # 謀士說
王莽的“新朝”和武則天的“周朝”都不被歷史所承認,只是一個評價趨於負面,一個趨於正面。王莽的新朝被記錄在了西漢歷史當中,而武則天的“周朝”被記錄在了《唐書》當中,其實他們都不被歷史所承認,都是篡位而得,且王朝短暫又沒有子嗣延續,所以正史都不承認他們的合法地位。我記得我上初中的時候,《新華字典》裡面的朝代年表,都沒有寫這兩個朝代,而是最後備註的。可見“新朝”和“武周”都被史學家所忽視的,都不是正統,也不被史學家所承認。
我們先來說說王莽的“新朝”,王莽從漢元帝以後開始從政,在漢哀帝時曾經被剝奪了權力。漢哀帝死後,王莽又開始從政,且一步又一步竊取了西漢的政權。王莽在漢哀帝死後,立了一個漢平帝,但是被他毒死。毒死以後,又立了一個劉子嬰,當時還很小,所以自己監國,稱為“假皇帝”。做皇帝會上癮,沒有多久就把繼承人廢掉,假裝對方禪位。所以,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一個全新的朝代——新朝。他愛做皇帝,全是在自嗨,且以一種穿越者的方式改革。在今天看來,他的政策的確很有創新,但是他一個人思想是新的,其他人的思想卻保守,所以很難實施,在做了15年的皇帝就滅亡了。
說實在的,王莽的“新朝”之所以不被史學家所承認,主要是王莽是第一個篡位的,給後世留下了不好的影響。尤其是後代的統治者,為了警示後人,不可能將其描述成正面象形。所以,歷代的統治者對其行為感到可恥,連儒家對他也是口誅筆伐。此外,他做了皇帝以後,無論對內對外,可以說四海不寧,當時對他的評價都不好。連西域諸國和周邊國家都反抗他,可見他做皇帝有多失敗。不過王莽是一個優秀的改革家,卻不是一個好皇帝,所以不被歷史學家所承認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武則天建立的“周朝”卻比王莽的“新朝”趨於正面。
武則天雖然也是篡位,但是武則天並沒有大肆屠殺李氏皇族。武則天當政以後,政治開明,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甚至在“貞觀之治”的基礎上再發展,歷史學家稱其為“貞觀遺風”。可見,武則天時代政治風氣很好,人民的生活水平很高,沒有老百姓起來反抗她的。歷史學家郭沫若也給予武則天很高的評價,稱其:“政啟開元,治宏貞觀。”連近代史學家都稱讚他,可見武則天的“周朝”相對於王莽的“新朝”來說,已經很正面了。此外,武則天被《新唐書》記錄在“本紀”當中,稱為“則天皇后”且與唐中宗並列在一起。而王莽在《後漢書》當中只為他列了一個“傳”,兩人在歷史學家眼中的地位,可以說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不過,兩個人雖都建立了自己的王朝,但是都不是正統,也不獨立成史。歷史學家都不認可,只是武則天的評價很正面,而王莽被詬病。
-
8 # 尋根拜祖
一是典型的“勝者王侯敗者寇”使然!二是特定歷史環境下,政治對二人角色設定的結果。
第一個理由好理解,王莽的新朝被推翻了,王莽本人也身死亂軍。作為失敗者,他理所當然地要為國家的混亂,人民的苦難買單,至於他的初衷,他的努力,他的高尚,都變得蒼白無力,儘管新朝是在大家推動下才成立的。武則天很幸運,她的大周不是敗亡,而是她主動歸政,儘管她獲得權利的過程要比王莽血腥得多!
重點說第二個理由。王莽的新朝很不幸夾在兩漢之間,這個不起眼的歷史偶然,恰恰是王莽必然戴上“篡國者”帽子的理由。怎麼講?在常人意識中,東西兩漢為一體,只是中間被王莽“截斷”了。可是,如果推翻王莽的不是劉秀,而是張三,情況會怎麼樣?
這個問題看起來讓人摸不著頭腦。這裡有個玄機,即古人非常注重一個王朝存在的法理。也就是說,你這個王朝改朝換代是否合法。儒家學說認為,王朝的傳承有兩大法統:君主德位相配,就按嫡長子繼承製傳承,如果君主德不配位,那麼就改朝換代。這就是古人的“天命”觀。
按照這個理論,劉秀推翻新朝建國,他有兩個選擇:一是承認新朝,論述王莽德不配位,他替代王莽是“天命”。
以王莽的威望和德行,即使他是失敗者,劉秀要想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那麼他還有一個選擇:宣佈自己繼承的是祖業,不需要驗證“天命”。這對他來說有個天然的優勢:他就是漢室後裔。於是,他繼續沿用“漢”國號,可實際上兩漢根本沒有任何政治傳承,只是老百姓不管那個,接受了劉秀的“謊言”。
這麼做的結果就是王莽成了犧牲品,他的新朝就不能被承認,他必須被描繪成反面形象,這就是王莽成為失敗者的原因。
武則天運氣好到家,她本來搶的兒子皇位,“家庭內部矛盾”,這個看起來很搞笑的理由,竟然成了武則天篡位的遮醜器。當她歸政後,兒子們也不能把老媽推到審判臺上吧,於是武則天“成功”了。
假如,王莽的新朝可以傳承幾代人,假如代替新朝的不是劉氏宗族人,你認為王莽可能罵名千載嗎?
-
9 # 音樂小妖
在歷史上是王莽跟武則天做了同樣的事情,但是在我們所認知的歷史上王莽的朝代新不被後來的正史所承認,但是武則天所以謂的國號周卻被記入了歷史的史冊之中,為什麼同樣是奪取了當時的朝代,卻有這麼大的差距?
本質
雖然這件事聽起來相差不多,但是他們之間是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首先王莽當時的情況是把當時的皇帝給逼下了位置,也就是說用了不太光明的手段,等後來漢朝又一次重新回到正規之後,當然不會承認這一段黑歷史,只能以謀反這樣的詞語來形容王莽。
而武則天不一樣的,當時的李治因為重病的原因使整個唐朝處於沒有皇帝的局面,武則天不是很信任自己的這些兒子,所以直接就接過手自己當成了皇帝,雖然都帶有奪的意思,但是本質上卻是天差地別。
這就相當於一個是自家人鬧矛盾,不論結果如何,但是總歸全是自家人在當皇帝,而王莽這個就相當於隔壁王大爺侵佔了自家的財產,如果不是自己家裡的人比較強勢,很有可能這個家產就跟漢朝一點關係也沒有了。
而武則天這個在古代哪種夫唱婦隨習慣中,不論武則天如何的折騰,但是都是自家人,不存在財產歸了外人這個說法。
利益
說實話王莽的事情爭議相當的大,有很多人說王莽腦子幾乎就是我們現代的想法,不論是田產公有制、還是廢除奴隸制度等政策,這些東西就跟我們現代人所學的知識太像了,如果王莽兄再剃個小平頭,再穿箇中山裝,這就不用說了,一定是我們現代某個人不小心回到了過去。
這些制度聽起來相當的有用,但是要知道我們現代所有的制度都是建立在無數的朝代破滅跟重生之後的經驗上才得到的,也就是說很多時候不是我們想怎麼就可以怎麼樣的,要整 個社會的形勢達到這一步的時候才可以有這樣的制度。
但是王莽的水平可能就是我們的初中生的水平,他知道這樣做是有好處的,但是卻不知道如何讓大眾接受這樣的思想,尤其是不能一下子就進行所謂的改革。
在古代的人就是那樣一個環境活了大半輩子,突然有一天說要他們改變自己的行為規範,不要說古代的那些貴族了,就是我們現代村裡的一些老人,你把他們的思想給改變一下試試,成功率可以說不到百分之一,畢竟人家就是這個思想活了幾十年了,已經成為自己身體的本能,根本就不是你說幾句話就可以改變的。
當時的權勢主要在哪些世家手中,他們對於田地公有,還有奴隸廢除這樣事已經習慣了一輩子,也有可能幾輩人都是過來的,如果把這些東西全部廢除,這些世家可以說一直就破滅了,而當時的王莽可以說擋了所有世家的道路,能支撐了十幾年的時候才被滅掉,已經算是實力很強大了。
而武則天可以說直接執行著李治生前的政策,本來李治生前因為生病的原因一直是武則天在代為管理朝政,所以這些政策就都是武則天定下來的,而等到武則天成為皇帝后,雖說在當時被一個女人當了皇帝,讓這些臣子們聽起來很不爽,但是基本的政策是不變的,也就是說除了從內心讓大家不太好接受之外,幾乎對於整個國家是沒有多大影響的。
面子
王莽除了自己實行的種種看起來讓我們很熟悉的政策之外,還相當的好面子,也就是特別的注重所謂的形象工程,就好像一個出色的設計師一樣,一定要讓自己的設計看起來完美無缺。
比如當時的漢朝的統治區域有北海郡、南海郡、和東海郡,這讓王莽聽起來感覺相當的彆扭,就好像一個完美的設計出現了個巨大的缺角一樣,每當王莽看到自己國家地圖的時候,這個強迫症就發作了,於是在某一天就派人去逼迫了一下當時的羌人,讓他們把青海湖這一片地區獻給大漢,然後王莽將這個地方改名為西海郡,這樣一聽很是完美。
本來這樣的到此為止也就算了,但是王莽認為還不夠完美,要知道相當的北海郡等地方相當的熱鬧,而西海郡雖然成為大漢朝的地盤,但是這裡以前是羌人的部落,幾乎沒有什麼人煙,所以王莽就派了大量的囚犯來這個地方改作這片土地。
說實話本來這是一件好事,但是罪犯的數量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多,於是王莽就出了一個餿主意,就是新立了一些法令,差不多有五十條左右吧,聽起來好像是為了懲罰罪犯,但是實際結果就是多出了數不清的罪犯,這些人是不是真有罪就不太好說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不要說世家會反對王莽了,就連百姓也看他不順眼了。
可以說無論是本質、利益還是面子上王莽跟武則天的作法相差不說有十萬八千里,也有兩萬五千裡了,在這樣的情況下,王莽失敗後,當時的漢朝一定不會承認他的地位,而武則天這邊卻是平穩過渡,並沒有引起太多的人來反對,所以還是被史冊所承認。
-
10 # 爾朱少帥
就篡位而言,王莽以外戚身份篡位,武則天以皇后身份搶兒子的皇位,本質上沒什麼不同。區別在於,王莽廢漢朝建立新朝,最後身死國滅;武則天廢唐朝建周朝,在晚年卻將政權歸還給了李唐後人。
王莽與武則天都是人們不齒的“篡奪”行為。武則天為了篡奪皇位,大肆培養酷吏,製造大量株連冤案,對待李唐宗室則肆意迫害,毫無仁慈可言。相比武則天,王莽手段溫和多了。儘管各種折騰,但是並沒有專門對漢朝宗室肆意殺伐,對劉嬰也僅僅是讓他退居山野,也並沒有迫害。兩人的歷史評價卻是武則天高出不少。至少武則天被歷史承認是正牌皇帝,而王莽卻不被認可。究其原因,其實就一點——武則天之後的政權被他兒子李顯(唐中宗)得到了。
選對了一個合適的接班人,才造就了武則天和狄仁傑的歷史政治地位(保證了有人在官方,給他們說好話)——也就是說,狄仁傑重新擔任宰相的最後之年,成就了李唐的復辟,也成就了武則天和他自己。
在狄仁傑重新擔任宰相宰相之前,武則天是什麼樣子的統治風格呢?玩弄權術,玩弄人心,扶植武家族人打壓李唐宗室,培養酷吏,大興冤獄。喜怒無常,凡是有不同政見者,非死即貶。為了清除異己,寧願網殺一千,不願放過一個。利用酷吏搞清洗,然後卸磨殺驢,殺酷吏,以收攬人心。
武則天坐上皇位後,開始考慮接班人的問題,武周王朝的繼承人,無外乎就是選武家人,還是選李家人。這讓武則天很糾結,選武家侄子作繼承人吧,宰相李昭德一句話,讓武則天心裡面瓦涼瓦涼——自古以來,從來沒有侄子給姑姑立祠祭祀的。選兒子李顯貨李旦做繼承人吧——他的皇位就是從兒子手上搶來的,費了好多心思,搶來皇位再送回去,咋想咋彆扭。
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當時的李唐威望還在。假如武則天把皇位傳給武家,必然會引起內戰,假如李家經歷戰爭搶奪皇位後,那麼李唐的史官對武則天就沒那麼客氣了,她的評價只可能是:荒淫和暴虐。
狄仁傑的政治貢獻就是:促成了武則天把李顯立為了太子。當然,李顯成為太子也沒那麼順當。武則天和狄仁傑為了保證日後政局的平穩,把李顯、李旦賜姓武,又讓李家和武家子弟盟誓,讓李家和武家成為一家人。為了保證李顯順利接位,狄仁傑臨死前還加了一把保險——推薦張柬之做宰相。
張柬之沒有讓狄仁傑失望——神龍元年,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武則天被迫遜位,李顯上臺。畢竟,李顯是武則天的親兒子,他總不好罵他母親是篡國逆賊吧。最後李顯和復辟的唐朝給出的說法是:武則天做皇帝和遜位統統是“奉天承運”——這就等於承認武則天做皇帝是合理合法了。
連人家李唐自家都給武則天留足了顏面,外人和後世也就沒啥說的了。當然了,武則天在歷史上是有很大貢獻的。她在位時,人口在增加,經濟在繁榮,疆土在擴張,為後來的“開元之治”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反觀,王莽自己身死國滅,被劉氏宗族重新搶回皇位。王莽在位時,一直被社會動亂和經濟混亂所困擾,他被綠林軍殺掉後,留給世人的是一個滿目蒼夷的爛攤子。誰會給他說好話呢?
同樣是篡權,但是王莽給人的感覺為什麼是奸詐小人不被歷史所榮,但是同為篡權的武則天卻有著很多正面影響,也不招人反感,反而很多電視劇都是儘可能的美化她。
回覆列表
因為武則天再怎麼篡權,再怎麼殘害唐氏宗親,至少她沒有趕盡殺絕,也沒有把大唐玩沒。相反還有貞觀遺風,政起開元的美譽。最後皇權也有驚無險回到了李家。
王莽篡權後把西漢玩沒了,百姓怨聲載道。雖然劉秀後來又讓皇權回到了劉家,但這跟李家的比起來可就艱難多了。
以民為本,其實誰做皇帝,老百姓,賢明的官員都不太關心。只要生活過得去就可以了。這是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