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Mandy親子

    傳統的看法認為兩歲前的孩子主要是吃好、睡好就行了,談不上品德教育。其實從初生到兩歲是小兒腦發育最快時期。其大腦的基本生理特點已與成人近似,也就是說具備了接受教育的條件,並在生活過程中逐步養成了許多習慣。由於嬰兒的可塑性大,這時所進行的品德教育,尤其是行為習慣的培養,可以使終身受益。反之,養成了不良習慣,也難以糾正。

    培養良好的情緒是兩歲前兒童品德教育的重要內容。要創設一個歡樂的、有條理的教育環境。使幼兒在愉快、有興趣的活動中,接受品德教育。這時的活動,必須在成人參與、照顧、引導下,或與其他兒童的共同活動及遊戲中進行。與成人一起活動可以增加孩子的愉快情緒,並從中受到教育。有條件的,可讓其與小夥伴共同遊戲。共同遊戲可增加兒童之間的交往,培養和小朋友團結友好、不打人、不爭奪和獨佔玩具,並建立良好的關係,培養幼兒具有樂觀、愉快、活潑的性格。

    兩歲前兒童的品德教育主要培養行為習慣。如吃飯、睡覺、大小便、玩耍。

    對兩歲前兒童的品德教育,不能用說教的方式,而是透過成人的態度、行為和語言影響兒童。喜愛模仿是幼兒的天性,父母及常接近的人都將成為幼兒的形象生動的直觀榜樣。特別是父母,是孩子心目中最可愛的人,父母的言行舉止都將影響兒童行為。要培養幼兒的文明禮貌行為,父母必須做到對長輩要尊重,對人熱情,態度和藹,語言親切。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最初要教會孩子同不同的人打招呼。問“早”、“好”,說“再見”等禮貌用語。樂意關心和幫助別人,有機會帶孩子一起去看望老、弱、病、殘者。對摔倒的小朋友,前去扶起,表示關心和同情。處處做孩子的榜樣,使自己的行為習慣、道德品質對孩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培養良好的品質,需要長時間的訓練和反覆地實踐,從而形成牢固的行為習慣。

    培養品德教育過程中,對不良傾向要及時糾正。當孩子在一起爭奪玩具時,要機敏、果斷,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對孩子的良好行為要用點頭、微笑、當眾表揚等方式,給於一定的表揚、鼓勵,對不良行為也要適當有批評責備,以搖頭,不高興的態度,否定的口吻,斥責的眼光等方式表示。絕對不能打、罵、恐嚇孩子,造成恐懼心理。讓孩子初步懂得道理,糾正自己的不良行為。

    總之,家長要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細心觀察他的認識能力、情感、興趣、愛好,因勢利導,使他在愉快的生活中接受教育,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習慣。

  • 2 # 超級奶爸練成記

    兩歲以前父母要給孩子足夠多的愛,讓他感受到是被愛包圍的。只有孩子感受到足夠多的愛,他才是幸福的,將來在品德方面不會扭曲。兩歲以前這個時期,孩子在品德方面要明確是非善惡是很關鍵的,在他內心深處烙下善念,種下美的種子。父母要循循善誘,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引導孩子嚮往美好,走向善意。父母還可以透過講一些孩子愛聽小故事來闡述品德,引導孩子學習和追求好的品德。

  • 3 # 蒼穹新能源

    智者勤,能者達,勞者獲,勇者勝,專者精,聰者規,備者福,足者樂,學者升,謀者順,才者博,曉者知,誠者靈,舍者得,思者明,慎者行,慮者密,群者義,廉者安,信者盛,諾者守,容者大,謙者禮,忠者穩,忍者興,危者變,險者避,潔者輕,進者取,退者闊,難者幫,急者救,奸者懲,惡者除,叛者誅,犯者監,騙者罰,偷者關,搶者斃,狂者亡,縱者悔,貪者獄,拐者滅,坑者失,蒙者丟,賭者敗,困者助,貧者扶,懶者窮,浪者恥,節者榮,合者貴,和者諧,誠者盈,正者鋼,善者揚,仁者敬,老者尊,幼者愛,慈者美,孝者幸,律者強,恆者成,堅者贏,強者銳,德者重,王者懷,適者存。孩子太小,父母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讓孩子養成良好好習慣。

  • 4 # 魏偉孟於1

    要想使不聽話的孩子變得“聽話”,做父母的在細心分析孩子不聽話 的原因之後,要採取相應的辦法。

    競賽法父母可以抓住孩子好勝心強的心理,與孩子開展“競賽”,比比看誰做得快、做得好。比如,早晨起來,孩子往往不願意刷牙。這時,可以跟孩子說,我們來刷牙比賽,看誰刷得好、刷得快,孩子往往欣然應賽。當然在開始“競賽”時,父母應有意讓孩子獲性,以樹立起孩子繼續做的信心。

    故事法故事裡的人物(動物)形象往往是孩子模仿或崇拜的“偶象”。因此,父母可以透過講故事的方法,為他們提供仿效的“偶像”,引導孩子學習故事中的人物(動物),做懂道理的乖孩子。

    遊戲法可以將要求孩子做的事情透過遊戲的形式來完成。比如.孩子不肯識圖形、辨顏色、數數字,父母不妨和孩子一起開展玩積木、拍皮球、畫圖畫、跳繩等遊戲,在遊戲中教育孩子,引導他完成有關的學習任務。

    選擇法當有些事情必須做但孩子不肯做時,可以採用選擇法。所謂選擇是要孩於選擇“先做”還是“後做”,是“立即做”還是“等會兒做”,而不是要孩子選擇 “做”還是“不做”:比如,頭髮長了,但孩子不肯理髮,父母不必強行要求,可以用商量的口氣說:“是你先理,還是我先理?”孩子往往回答“你先理。”等父母理好發後,孩子就不得不理了。

    轉移法孩子不聽話,有時可以採用轉移法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和興趣。比如,看見一件玩具,孩子鬧著要買,大人覺得不該買,怎麼辦?這時,父母可採用“轉移法”,即不與孩子談這件玩具該不該買,這樣就在不知不覺中轉移了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忘記他要買玩具的想法。

    知道了管教孩子的科學方法,並能巧妙地加以運用,孩子會“聽話”起來的

    1、轉變方式:不要堅持讓寶寶按照你說的辦。可以為寶寶提供一個選擇的空間。如寶寶該上床睡覺了,但寶寶遲遲拖延。在此情況下,你可以設定兩個選擇:(1)“你該睡覺了,上床去好嗎?”(2)“你還不睡?媽媽要睡了,媽媽要關燈了,你自己到客廳去玩好嗎?”一般寶寶會依著自己的性子選擇,但沒關係,只要父母堅持信守承諾,寶寶會在總結失敗的選擇中,接受大人的建議。

    2、適當中和:如果不是非常關鍵的問題、非常重要的決策,當寶寶不情願時,家長可以和寶寶商量,確定一個折中的辦法,使雙方都滿意。比如,外出時先做什麼,後做什麼;吃什麼......在非原則的大事上,讓三四歲的寶寶參與討論,比讓他服從更有價值。即便寶寶的意見欠妥,也不妨聽他的,引導他透過決策失誤中形成經驗,才能實現引導成長。

    3、堅持原則:在大是大非面前,寶寶不聽話,大人不讓步,會更有利於對寶寶的教育。如在公共場合耍賴、外出做客沒規矩、影響妨礙別人的生活、活動等等。只要寶寶違背事先的約定,家長可以運用中斷活動、帶離現場等方式,讓寶寶體驗不遵守約定的後果。但是,家長切記:事先要針對可能發生和曾經發生過的問題,和寶寶一起制定彼此都要遵守的約定,使寶寶心理上有準備,行為上有比照,這樣寶寶才能心悅誠服的接受大人的意見。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俗話說:七、八嫌。這時的孩子好奇心強,事事都想自己做主,去試一試,逆反心理也在逐漸增強,以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遇到這種情況,可以從如下著手:

    一、冷靜對待,當孩子發脾氣耍賴時,讓他獨自在一個屋子裡呆一會,不要急於去說服他,沒有多久,他就會安靜下來,這時在和他講道理,他就會接受。

    二、適當體驗,有時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本來是不正確的,這時,大人不妨在沒有危險的前提下,可以讓他嘗試,當他碰壁時,在給他講道理,他也會樂意接受。

    三、交流溝通,當孩子做錯事時,不要一味的指責,要耐心的詢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並幫他分析這樣做的後果,使他認識到嚴重性,學會以後如何解決此類的問題,調控自己的情緒。

    四、及時鼓勵,鼓勵對任何一個調皮的孩子都是良藥,當發現他有一點進步,就要鼓勵表揚,給他信心,他就會自覺的約束自己的行為,不斷的強化,逐漸改變不良的習慣。

    五、榜樣作用,可以給孩子講一些名人從小聽話的故事,讓孩子說說你從故事中知道了什麼,也可以用孩子身邊聽話的孩子做榜樣,引導孩子效仿故事中的人物和身邊的孩子,做個懂道理的孩子。

    中國的孩子從小最常聽到的一句教育用語就是:小孩子要聽大人的話。父母最不滿意孩子的時候就是孩子不聽話。總之,聽話似乎成為了“好孩子”的最高標準。正因為如此,在中國孩子身上體現出來的最明顯的缺點就是缺乏獨立性和創造性。

    從現代教育的觀念來看,用“聽話”做為教育孩子的目標,顯然是一個誤區,不利於孩子個性的發展和潛能的激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過於聽話的孩子反而有可能是一個“問題兒童”。

    為什麼說“聽話”的孩子是“問題兒童”呢? 我們稍加觀察即可發現,最受大人誇獎的“聽話”孩子,常見的特點是外表膽小、怯懦,很少有自己的不同意見。但是不說出來不等於沒有不同看法,只不過這樣的孩子更善於壓抑自己,即使心裡有問題也不提出來,更不與長輩爭議。有的孩子表現為在幼兒園或學校是個特別聽話、特別守紀律的好孩子,在家裡也很少反抗父母,聽慣了周圍人的表揚和誇獎;但他們往往最受不了別人的批評,心理脆弱。

    學齡前階段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獨立意識,凡事有了自己的想法,這時更不能片面強調讓孩子聽話,也應該多聽聽孩子的話。大人雖然經驗豐富,但也不乏片面、錯誤的認識。要平等地與孩子交流,多思考一下,孩子是否有他自己的道理。父母也應該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勢壓人。不要因為你是父母,就強迫孩子對你言聽計從,要給孩子思考和說話的機會,要讓孩子心服口服。

    實際上,只強調“聽話”容易培養兒童的奴性,使其毫無獨立性,對所有問題缺少個人見解,對邪惡勢力無力抗爭,甚至會因長期壓抑而引起性格扭曲。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某個公認的“好人”出人意外地自殺或走上犯罪道路,他們往往是由“問題兒童”演化為“問題大人”的,這更說明這一問題猶如潛伏的癌症一樣可怕,應該引起人們高度的重視。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有“六大主張”,他提出:“解放兒童的頭腦,使其從道德、成見、幻想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雙手,使其從‘這也不許動,那也不許動’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嘴巴,使其有提問的自由,從‘不許多說話’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空間,使其接觸大自然、大社會,從鳥籠似的學校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時間,不過緊安排,從過分的考試製度下解放出來;給予民主生活和自覺紀律,因材施教。” 他的主張十分精闢。

  • 5 # 濃茶20

    家庭教育是孩子社會教育的啟蒙,兩歲以內的孩子正是智力和模仿能力的萌芽階段,作為家長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是一生的烙印,好的習慣和教育方式決定孩子的性格變化和良好習慣的傳遞,子不孝,父之過,老祖宗傳下來的傳統文化不能丟,一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是知識改變命運,科技促進發展,知識方法科學運用,勤學多問,以身作則,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給孩子一個溫馨安全的依靠,只有這樣社會和諧,人與人之間互幫互助,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

  • 6 # v小號

    一、家庭教育對兒童道德品質的作用(一)家庭教育對兒童道德認識的作用道德認識主要是指對事物的是非,行為的善惡的評價。掌握是非標準,劃清善惡界限,才能使孩子知道應該怎樣行動,為什麼要這樣行動,從而自覺地產生相應的道德行為。孩子的道德認識是從無到有,由淺入深,從簡單到複雜,由零碎到系統地發展起來的。在學齡前期,他們在家庭和社會的生活中,逐漸懂得了什麼是“乖”,什麼是“不乖”,他們從影視劇和畫冊的形象中慢慢分清了誰是“好人”,誰是“壞蛋”。這種最初的是非善惡觀,往往離不開具體的個別的事物和人物。隨著年齡的和眼界的開闊,他們才可能漸漸形成一系列的抽象的道德認識,比如無私和自私、誠實和虛偽、文明和野蠻、公正和偏邪、勤勞和懶惰等等。在孩子的道德認識形成過程中,家長要抓好“曉之以理”,堅持正面教育。生活中的許多現象,往往涉及到是非善惡的評價問題,而孩子的道德評價能力最初是在大人的影響下形成的,開始他們常常只是重複著大人的看法,以後,才慢慢地學會了獨立分析。所以,家長對周圍現象的評價,應有堅定的原則性和高度的鮮明性,熱烈的肯定和讚揚那些屬於“是”和“善”的事物,痛切地否定和貶斥那些屬於“非”和“惡”的東西,以給孩子打下愛憎分明的烙印。如果家長是非含混,善惡不明,甚至是非混淆,善惡顛倒,就很難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道德評價。在周圍人要求一致的環境裡,孩子的道德認識就比較容易形成並趨於穩固。但是,如果在一個家庭中,不同家庭成員對孩子教養的要求、內容、方式和方法產生差異,有時甚至態度相反,那麼,要求孩子形成一致的道德認識就很難了。再加上孩子年紀小,不能分辨是非,對不同的教育要求,不知道接受哪個好,往往得不到一貫的正確的教育要求,即使獲得了正確的道德認識,也難以鞏固。(二)家庭教育對兒童道德情感培養的作用道德情感是指人依照一定的道德認識去評定自己的或別人的行為時,所產生的一種內心情緒體驗,是人對事物的愛憎褒貶的態度。孩子的道德情感是伴著他們的道德認識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而不是把這種認識僅僅停留在口頭上。所以,豐富孩子的道德情感,是家庭道德品質中不容忽視的一環。兒童往往以父母和周圍成人為榜樣,把他們的行為規範和價值觀化成自身的品質,並以此來指導自己的行為。

  • 7 # 金小小

    二歲前的小孩只會呀呀學語,不能理會大人的話語,但平時成年人的一舉一動就是他以後啟蒙,因為環境很重要,舉止也是如此。

  • 8 # 九華勝哥

    道德品質,即品德,是一種個體現象,它是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表現。一個人依據一定的道德準則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某些穩固的特徵,便是他的道德品質。一個人的品德如何,對一生有重大的影響。現在不少家長在關心孩子身體健康、注重智力開發的同時,往往忽視了品德教育。“等孩子長大懂事了,再教育也不晚。"這是一種頗有代表性的看法,事實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它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育。品德教育也要從幼小時抓起,才能有好的效果。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們向母親和父親講,從兒童懂事的初期起,就應該讓公民的品質在兒童心靈中形成、樹立和鞏固起來。公民意識和公民情感發源於兒童時代,播在兒童心靈中的一粒小小的種子,會長出茁壯的幼芽,長出深根。"由此可見,對兒童早期的品德教育是何等重要。作為家長首先要創造一個舒適的環境,讓兒童感受到父母的情意和家庭的溫暖,在具體方法上要根據孩子“知、情、行”的發展以及外界的要求來決定。所謂¨知”是指對兒童進行說理教育,使他們初步知道具體的行為準則。最好從形象事例教育著手,因兒童的形象思維較先發展,具有很好的模仿能力。英雄模範和發生在孩子身邊的好人好事,往往會獲得孩子的敬仰,並引起他們模仿的自覺性。也可透過看電視、連環畫等形象化的藝術手段,來形成對人的道德認識,陶冶情操,培養性格,啟發行動,使他們懂得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逐步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情’’是指對待是非的感情態度,父母對好的言行、習慣表示滿意、欣慰,並願意學習和模仿,對壞的言行和不良習慣表示不滿和厭惡。這種良好的道德情感就是榜樣,可使兒童耳濡目染,潛移默化。“行”是指兒童良好品德和意志行為的培養,給兒童創造實踐的條件。譬如,願意拿出自己的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愛吃的東西也樂意和大家分享等,並創造條件讓孩子去這樣做。

      總之,對年幼的孩子要少說空洞乏味的大道理,側重於行為習慣的培養。隨著年齡的增大,孩子的認識和理解能力提高了,就可適當增加一些道理上的講解,使他們逐步養成尊敬父母和師長、團結友愛、文明禮貌、忠誠老實、正直善良、勤勞儉樸、熱愛祖國的良好的道德品質。

  • 9 # 四隻角的牛2

    我有一兒一女,對這個問題還是有些想法的,題目給的命題是二歲,那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世界充滿了好奇,更是啟蒙教育最好的時段,好奇意味著膽子很大,什麼都想去接觸,什麼都喜歡問個為什麼?這時候需要家長做的是,要有足夠的耐心,不要覺得孩子問的問題幼稚就不耐煩的簡單回答,你的回答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我的孩子在這個年齡的時候,我有空就帶他們去戶外(公園,農田之類的),他們的問題那可是千奇百怪,好多沒辦法回答也只能百度了,但確實收穫到很多,大自然是最好的環境。比如:小草有生命,我們不能因為自己高興就踩他們;高高的大樹需要多久才能長這麼高;類似的例子太多太多,這些難道不是對孩子最好的品德教育嗎?

  • 10 # 每天搞笑的妹妹蛋蛋喲

    兩歲談不上什麼教育吧,我們這邊生下來算一歲,兩歲主要吃好睡好吧,主要家長做好,以後孩子長大不知不覺中學著家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果樹腐爛有什麼危害?如何防治腐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