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靜怡勤反覆練

    “文如其人”今天講講家鄉青作家韋延才(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廣西小小說學會副會長,廣西小小說八虎大將之一。)先看他的作品:

    《 棋聖》

    黃小奇那次回鄉,算是衣錦榮歸,當時他的棋藝與離家時已是不可同日而語,頭上戴著棋聖的光環。但小鎮資訊閉塞,黃小奇成為棋聖的事還沒人知曉。

    黃小奇是回家把父母接走的。這次一走,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來,黃小奇就在小鎮上多逗留了幾天,拜拜親戚,訪訪朋友。黃歌儒是黃小奇一定要拜訪的人,他是黃小奇兒時最好的朋友和棋友。

    黃歌儒在小鎮上棋藝可算一流,沒幾人能敵得了他。故友相逢,自然少不了要切磋一番。對於黃小奇來說,黃歌儒根本不是他的對手。小時候,他們棋盤上往往不分伯仲。黃小奇十幾年的走南闖北,黃歌儒知道好學的他技藝定會長進不少,故不敢掉以輕心,一開始就下得小心翼翼。

    黃小奇的心情卻沒放在下棋上,他只想敘敘舊,回憶回憶童年的那些美好時光。

    “看你還往哪走?”黃歌儒又下了一顆棋子,說。

    那天,黃小奇和黃歌儒連下三盤,各勝一盤一和棋。其實黃歌儒根本不是黃小奇的對手。過手幾招黃小奇就發現黃歌儒的技藝與十幾年前並沒有多大的長進,黃小奇就不動聲色地讓著他。

    回到家裡,想著兒時最好的朋友如今生活還是如此的艱辛,黃小奇心裡不是滋味,便萌生了幫他一把的念頭。怎麼幫他呢?直接給他銀票麼,那樣太傷黃歌儒的自尊了,他也肯定不會接受。

    第二天,黃小奇很不服氣地來到黃歌儒家裡,要和黃歌儒再次挑戰。黃歌儒是很久沒有遇到這樣的對手了,馬上擺上了棋子。下子前,黃小奇忽然說:“今天我們要玩就玩個痛快,輸一盤10個大洋。”黃歌儒以為黃小奇在開玩笑,笑著道:“好啊。”

    這一次,他們在棋盤上殺得天翻地覆天昏地暗,收盤時,黃小奇竟輸掉了100個大洋。黃小奇站起來,拿出一張銀票,遞給黃歌儒說:“這100個大洋就是你的了。”

    黃歌儒連連擺手:“千萬要不得,哥們這不是說著玩玩的嗎。”

    黃小奇認真道:“潑出去的水還收得回麼?你如果不想讓我陷入不誠不義之地,就把銀票收下。”

    時間一晃又過了十多年,一次,黃小奇參加完一個比賽回來,途經家鄉的城市,便取道回小鎮一看。

    回到小鎮,黃小奇直去鎮尾找黃歌儒。來到黃歌儒家門前,只見房門緊閉,上面結了大大小小的蜘蛛網,一派破落的景象。

    是不是黃歌儒拿著他輸的100個大洋在他處起家了?黃小奇一邊心裡生出這樣的想法,一邊去詢問小鎮上的人。

    物是人非,小鎮上很多人不認識黃小奇。一位中年婦女告訴黃小奇,多年前小鎮上出了一個棋聖,一次,棋聖到鎮上與黃歌儒對弈了一天一夜,結果棋聖敗給了黃歌儒,還輸給了黃歌儒100個大洋。

    “那他拿這100個大洋幹嗎去了?”黃小奇問。

    “賭輸了,”中年婦女接著說:“那個棋聖走後,黃歌儒才知道被他打輸的人就是號稱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棋聖。從那次的對弈中,黃歌儒看到了發財的路兒,你想想,棋聖都敗在了他的手上,還有誰敵得過他呢?於是他就以一個大洋一盤棋和人下棋,起先還贏了一些。”

    “後來呢?”

    “後來黃歌儒遇上了高手,老是輸,不說那100個大洋,連老婆也輸掉了。”

    “他就不知道收手麼?”

    “他總是不死心,因為他打敗過棋聖。”

    “那現在他在哪?”

    “也不知到底在哪,有人說在城裡看到過他和人賭棋,賭得只剩了一條褲衩。”

    “哦。”黃小奇神情沮喪,默默地走出了小鎮。

    黃小奇從小鎮回來,就把那個代表他棋藝最高榮耀的棋聖獎盃摔了個稀巴爛,從此,他就淡出了棋界,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仙逝。

    黃小奇的後人們在整理他的遺物的時候,才意外地知道他就是那個曾經名赫一時的棋聖。

    《書法家》

      送走了老周,高市長意猶未盡,又來到書桌前提筆龍飛鳳舞筆走龍蛇地寫了起來。

      高市長迷上書法後,性情得到了陶冶,每次放下筆,心情和思想都沉浸在文字的意境美之中,一天工作的煩惱便像天空中的雲朵在一場大風後消失得無影無蹤,整個人既輕鬆又安適。

      高市長以前對書法是毫無研究的,對書法歷史、書法流派、書法的名家他知之甚少,而且他寫的字也是毫無章法可言,想怎樣寫就怎樣寫,沒有一丁點的美感。現在對於書法的那些歷史與各大家的特點,高市長一張口就能像做報告那樣滔滔不絕地說上兩三個小時。畢竟對於書法的研究和練習高市長已一年有餘了。

      這天吃過晚飯,高市長又像往常一樣去書房裡擺弄起文字來。高市長自從擔任了市領導的職務,很多的愛好與運動都放棄了,整天公務纏身,會議、檔案、決策等等使他的身心變得有些疲憊與煩躁。而書法卻使他的疲憊與煩躁找到了一個釋放的埠。

      調好墨,鋪上宣紙,高市長把那支被他的手磨得光滑鋥亮的毛筆放到墨硯裡讓墨汁浸潤浸潤。高市長平時除了跟帖練習外,興起之時也搞一些創作。他的行草書法已具一定的功力。高市長先是寫了幾個斗大的單字後,就寫了一個條幅。高市長在很多領導的辦公室裡都看到過“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的條幅。那是從政者最好的座右銘。高市長也準備寫一個這樣的條幅,他也要把這個條幅掛到自己的辦公室去,在自己的辦公室裡,掛著自己寫的字,那種心情一定是無法言喻的。

      高市長已經在頭腦裡構思好了每個字的具體落筆和寫法,便用手把宣紙重新鋪展了一下,正欲提筆,市書協的老周走了進來。老周是書協的主席,也是高市長的書法老師。那天到文聯裡去調研,閒聊的時候高市長說起了工作上的壓力無法釋放,老周就建議他練習書法。後來高市長接受了老周的建議,並向老周請教。見老周進來,高市長就迎上去。老周忙用手製止了他。老周說寫字講究一種氣神,一氣呵成方能寫出神韻來,先把字寫了吧。高市長點了點頭,便揮筆疾書。筆像一隻遙控器,任由高市長的擺佈。筆未落停,老周大叫了一聲好。高市長看著剛勁有力錯落有致的字幅,也頗覺滿意,但又覺得有些美中不足。說真的,老周的進來已讓他剛才頭腦裡的那個構思和心中凝聚的那股精氣神打了個折扣。

      老周說高市長你的字寫得出神入 化是個書法家了。接著老周說明了來意,市書協要搞一個書法比賽,希望高市長也參加。高市長擺了擺手,咱怎麼敢班門弄斧呢?老周說,高市長的字既有書聖王羲之的風格,又有草聖張芝的風骨,可說是集各家之長自成一體;再說了,習書法也像做其他的事情一樣,拿出來和大家交流交流、到比賽場上參與參與,才知自己有沒有進步呀。高市長覺得老周說的也在理,正猶豫間,老周說這個“淡泊名利,寧靜致遠”就不錯,就拿這個了。

      後來高市長又創作了幾幅“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的條幅,覺得無論從構思上,還是著墨上都要比老周拿走的那幅要好。

      不久,市裡的書法比賽結果出來了,高市長的那幅“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獲得了一等獎。高市長是在他的辦公室裡知道比賽的結果的。比賽結果一出來,老周就來到他的辦公室向他表示祝賀。高市長拿過獲獎名單看了看,笑了笑,然後嚴肅地告訴老周,讓老周把他的一等獎取消。

      老周有些不解。其實誰也不知道,高市長後來又透過郵局把他的幾幅作品寄給了書法比賽組委會,那些作品要比這幅獲獎的作品好得多,但那幾幅沒有署他真名的作品卻一一落選了。

      從此之後,高市長每天仍然堅持練習書法,但他再也沒有參加過任何的比賽。直到他死的那一天,他的書法已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但卻沒有一個獎牌能證明他書法的成就,世間上也沒留下他的一個題字。

    黃小奇在棋界的“至聖”不如說他心性的修煉達到頂點,黃小奇悟透的是人生這盤棋,因此,在盛名之下並沒有成為名氣的奴隸,為朋友不惜“屈尊”,相反,黃歌儒就淺薄的多,為虛擬之名所累,這就是不自知的人唯一的結局。

    同樣,書法家很知道自己的深淺,終生沒留下一個題字。

    在談到怎樣看生活時,韋延才說:“自知,人生如棋。”對極“人生如棋”!究竟應該如何看待自己?每一步,無論成與敗,得與失。智者總是站在山頂看自己的一切,舉重若輕,可貴在於輝煌的時刻保持一份自省。而世人又有幾個真正在自知呢?

  • 2 # 明道自清

    文如其人,道教裡的各位祖師多了去了。今天就講講葛洪《抱朴子》。

    抱朴子者,姓葛,名洪(公元284~364),字稚川,自號“抱朴子”,晉-丹陽郡句容人也。其先葛天氏,蓋古之有天下者也,後降為列國,因以為姓焉。葛洪為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早期的化學家。三國方士葛玄之侄孫,世稱小仙翁。他曾受封為關內侯,官至宰相,後隱居羅浮山煉丹、著述終老。 “不學而求知,猶願魚而無網焉,心雖勤而無獲矣!”這是葛洪的治學名言,他治學嚴謹,幾十年如一日,自經史百家到短雜文章,讀書近萬卷,一生著述繁多,《晉書·本傳》言:“洪博聞深洽,江左絕倫,著述篇章,富於班馬。又精辯玄賾,析理入微。”此並非虛言,據史志著錄,其著作約七十餘部,(今史可考書目66部,其中葛洪原著56部,後人託名所著10部.)約有九百三十餘卷,大多已經散佚,流傳至今僅十餘部,百餘卷,有《抱朴子》、《肘後備急方》、《枕中書》、《神仙傳》、《西京雜記》等。

    其中《抱朴子》為葛洪的著名代表作,也是道教理論的經典之作,是中國現存年代較早而又比較完整的一部煉丹術著作,它也是研究中國晉代以前道教史及思想史的寶貴材料。該書由《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兩部分組成。《內篇》主要論述戰國以來神仙家的理論、煉丹方法,集魏晉煉丹術之大成,闡釋他自己關於長生術的見解和實踐等,他把服食金丹、導引行氣、房中之術列為長生之道的三大要素,這對後世影響很大,中國古代長生術的諸多流派,幾乎都可以歸結於這三者之中,從此確立了道教神仙理論體系,也使葛洪成為當時金丹道的始祖。《外篇》則為政論性著作,表達的是葛洪的社會政治主張和思想,他主張文章、德行並重,立言當有助於教化。科學史界一般對《內篇》要更重視些。

    葛洪還是古代一位鼎鼎有名的科學家,在醫學和製藥化學上有許多重要的發現和創造,在天文學、自然學、製造上也有很多卓越的見解,並撰有《渾天論》、《潮說》,他的《肘後備急方》,成為中國第一部急診手冊,他發現的結核病,狂犬病,天花,羌蟲病等病因及治療比西方早500-1500年!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說:“公元4世紀早期,道家中產生了最偉大的博物家和煉丹術士抱朴子”,把葛洪稱為“公元4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家”,並由此認為,“整個醫學、化學源於中國”。“抱朴子”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葛洪在《抱朴子內篇·雜應篇》中還記述了一種叫做“飛車”的飛行器,是螺旋漿和直升飛機發明以前,中國有關利用空氣反作用力託升重物的最早歷史記載。

    在歷史的長河中,歷經1600多年的風風雨雨,葛洪的各種經典著作和珍貴資料,逐漸散佚,為了保護和弘揚這筆燦爛的歷史文化遺產,使後人能夠全面的,更進一步的認識和繼承古人的心血結晶和文化傳承,今建立“抱朴子”-----網上“書房”,留待有緣,冀同志好者能窮微暢遠。“書房”儲存的各種書籍和資料,為葛洪的仰慕者經過多方考證留傳下來的各種珍本,以及大量的歷史資料,經過校驗,基本恢復其原貌(部分書籍正在整理中);歡迎大家一起交流,仁智各見。

    PS:屠呦呦教授從《抱朴子》中獲得靈感提煉出青蒿素獲諾貝爾獎。

  • 3 # 汪靜妤

    印象最深的應該是有關三毛的作品和這個人物吧!

    上學時經常品讀她的作品,遣詞造句 構思以及她文中所描素的地理環境人物心境場景尤其是她和荷西的愛情故事都充滿嚮往。

    三毛的成長經歷以及她的留學經歷足以看出她的才氣和魅力。記得在讀她的成長經歷時,看到她幼時對閱讀的痴迷我也學過一陣子的(但都是找她相關的)在她中學時已經看遍了市面上所有的世界名著。我想這是非常重要的積累經歷吧!

    那時經常翻開書頁盯著她的這張照片看很久。在她的眼神裡好像看到了很遠很深邃又幹淨透明又飽含著未知故事。

    她的文章裡透露著對生活的熱愛,即使在撒哈拉沙漠艱苦的條件裡也可以把日子過的有滋有味。在《撒哈拉的故事》裡的描素,感覺那就是她自己過往人生真實發生或者嚮往發生的美好縮影。

    她被稱為著名女作家、旅行家。在她短暫的人生走過千山萬水也經歷了滾滾紅塵,精彩又鮮活。在和荷西的愛情故事中流露了幸福快樂,在丈夫意外去世後透露著悲涼和絕望。這些,三毛都透過文字一一表達並讓讀者共鳴的感受到。

    被三毛稱為“夢裡的情人”的撒哈拉沙漠的描素中詳細又豐富的生活場景。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中,她同情過、無奈過、憐憫過而又關愛過的左鄰右舍,居民又讓日子過成了幸福的樣子。這些經歷如同她本人一樣那麼的自然存粹。

    三毛和荷西的愛情是撒哈拉沙漠中的美好,也是她短暫的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在《撒哈拉的故事》中有詳細的描述,如何相遇、如何相愛、如何結婚、如何過日子,更多洋溢著的幸福好像在當時那樣的歲月裡熠熠生輝又溫暖彼此。這也正是後來十幾年三毛走不出陰鬱甚至自殺的主要原因!

    每每讀到三毛的作品,會不自然的帶入到情景中,能感受到她的一顰一笑,她的善良單純,她的喜怒哀樂……《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來》、《哭泣的駱駝》、《溫柔的夜》、《滾滾紅塵》等都是非常體現她情感情緒的書籍。貌似很多章節已經預示著她的人生結局。

  • 4 # 小喵愛聽故事

    有一位既是美女,又是才女的女子讓我念念不忘。

    她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約1155年),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後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

    李清照因為那首悽絕千古、驚豔四座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而被眾人熟知。作為婉約派的一代詞宗,她的詞作清新絕美、意蘊深長,更重要的是,她還是公認的中國古代社會文學成就最高的女性。她的作品中充斥著揮之不去的離愁別緒、索然寂寥,能夠很輕易地深入讀者心裡,牢牢鉗住那個最隱幽的自我。女詞人,宛然化身千秋憂鬱的代言人。

    李清照的詞作可以說,是她生活狀況的寫實,情感的傳達,才學的展示,性格的表現。

  • 5 # 老薑扯閒篇兒

    文如其人嘛,我到覺得有一個人可以說道說到。你道是誰?張宗昌。

    張宗昌何許人也?民國奉系軍閥頭目之一,長期盤距山東。別稱狗肉將軍、混世魔王、三不知將軍、五毒大將軍、張三多。

    其實稱張宗昌為狗肉將軍,並非是因為他喜歡吃狗肉。而是有一次他騎著戰馬,一條野狗闖來,戰馬受驚把他摔下地搞了個狗吃屎。一時氣急,就派兵在濟南城的大街小巷,進行了大肆的打狗行動,於是城內狗蹤絕跡。老百姓以為張宗昌愛吃狗肉,所以稱他為狗肉將軍。

    三不知將軍,即“兵不知有多少,錢不知有多少,姨太太不知有多少”。

    他那不著調的故事太多太多,一時半會也說不清,說多了都能讓人懷疑人生。

    老百姓送他一首歌謠:“也有蔥,也有蒜,鍋裡煮著張督辦;也有蔥,也有姜,鍋裡煮的張宗昌,張宗昌,先吃肉,後喝湯。”可以看得出來,老百姓有多恨他,這人絕對不是什麼好鳥。

    就這麼個人,少時讀過幾天私塾,認了幾個字,也弄起文來,這不?還弄出一本《效坤詩鈔》(效坤是他的字號) 的詩集來。

    來看看他的“文彩”,是不是“文如其人”,現在只掛出他的兩首詩來:

    詠雪

    什麼東西天上飛,

    東一堆來西一堆;

    莫非玉皇蓋金殿,

    篩石灰呀篩石灰。

    求雨

    玉皇大帝也姓張,

    為啥為難俺宗昌?

    三天之內不下雨,

    先扒龍皇廟,

    再用大炮轟你娘。

    怎麼樣,文如其人,舍張宗昌還有誰?

  • 6 # 雲刃看點

    喜歡一卷詩書在手,或品讀“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的慵懶與情思,一抹淺淡的遠山黛,畫出女子的婉麗;或感受太史公筆下暗潮湧動的政權爭奪,爾虞我詐,險象環生;或帶著一顆心和三毛共赴撒哈拉沙漠,體味異域風情。正如古人所言,“言為心聲,文如其人。”不錯的,在文章中確實能感受到作者的性情,或瀟灑坦蕩,或自由不拘。

    大凡在文學界受人敬仰的,讀者都能找到與文章匹配的詞語去概括作者的性格,想來這就是我們所能感知的“人品”了吧。他並不是僅從一篇文章中體現,而是滲透在作家一生的寫作歷程中。初識袁中郎是在《滿井遊記》: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如此瀟然山水的才子,想來也是一位人生的哲學家,他自言 “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其實,這話不但說出了中郎的文學主張,也說出了他的人生態度。在那些讚美自然風光的遊記中,每一篇都是他對這種生活本色的探尋,一種行胸臆的格調。他的文章就是他的內心,我們能從文章中感受到作者人格的真,才會讓我們的心產生一種共鳴。

    文學貴在思想的碰撞,金代元好問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觀點:“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我們總認為的在人格與文章之間的等號卻在這裡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文章會成為人心的面具,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也許我們需要用一雙聰慧的眼,一顆睿智的心去感知。

    文章是抒發人性的途徑,而有時這條道路會被外界因素阻隔,讓我們看不真實,文章本身也淪為了工具。郭沫若以一首《天上的街市》成為中國現代詩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詩人,當革命的烈火蔓延整個中國大地時,他的詩便成為了配合革命形勢的產物,毫無立場的歌頌與批判,是成為“御用文人”的悲哀。也許在郭老的骨子裡是崇尚自由的浪漫主義,但他的心被拷上政治的枷鎖時,所有藝術的美感就消失殆盡了。曾經歌頌出《女神》這樣唯美詩篇的人,湮沒在革命的浪潮中,我們只能扼腕嘆息了。

  • 7 # AudiQuattro

    現代女作家有以機智聰慧見長者,有以抒發情感著稱者,但是能將才與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進入又保持超脫的,張愛玲之外再無第二人。張愛玲既寫純文藝作品,也寫言情小說,《金鎖記》《秧歌》等令行家擊節稱賞,《十八春》則能讓讀者大眾如醉如痴,這樣身跨兩界,亦雅亦俗的作家,一時無二;她受的是西洋學堂的教育,但她卻鍾情於中國小說藝術,在創作中自覺師承《紅樓夢》《金瓶梅》的傳統,新文學作家中,走這條路子的人少而又少

  • 8 # 命必由己

    我個人覺得要說“文如其人”的作家,從陝北貧困山村走出去的路遙得算一個。他雖然只活了42歲,卻用自己真誠質樸的文字,深深影響了一代人。

    路遙原名王衛國,1949年出生在陝北清澗縣一個赤貧農戶家裡。他的父親是大字不識一個、性格軟弱又十分窩囊的農民。在路遙的記憶中,小時候家裡“沒有吃的,沒有穿的,甚至於一家只有一條被子”。

    在貧困的重壓下,父親把7歲的王衛國過繼給他遠在延川縣的無兒無女的伯父,伯父家裡同樣一貧如洗,但好歹稍有餘力供衛國唸書,這是最讓他開心的事。

    1963年,王衛國考上了當地最好的延川中學,但是家裡的日子實在太艱難了,伯父伯母不再讓他上學,給他準備了砍刀繩子讓他上山砍柴幫助家裡幹活。

    可他實在不甘心,不讓他上學比要了他的命還難受。他和家裡對抗,硬是自己跑到縣城想辦法去了,當時學校已開學半個月,按規定不收了,幸虧有個大隊長幫忙說情這才上了中學。

    那個時候上學要自己從家裡帶糧食到學校換成糧票,王衛國帶的那點糧食永遠不夠吃,他每天學習完後就在學校外的野地裡挖野菜,找一切能吃的東西吃,再加上好心的同學接濟,這才一天一天地把中學讀了下來。

    1970年,他開始在當地的報紙,刊物上發表文章,並給自己取了“路遙”做筆名,來紀念從清澗到延川這一路走過的遙遠漫長的貧困生活。

    1973年,路遙被推薦到延安大學中文系讀書,大學時期他的生活極其簡樸:經常是一身灰的卡中山服,吃的是玉米發糕或者饅頭,再加一碗白開水衝菜湯,沒課的時候就買一個餅子去圖書館閱讀各種中外名著,一坐就是一整天。

    他寫的第一部中篇小說《人生》發表後在全國引起了轟動,獲得一等獎,他連去北京領獎的路費都是借的。緊接著《人生》又被拍成了電影,影響了那個時代很多的年輕人。

    1982年,路遙開始構思創作《平凡的世界》,這部作品的時間跨度從1975年初到1985年初,全景式反映中國間的巨大歷史性變遷。

    這部宏篇鉅作整整寫了六年,他把自己關在一個小房間裡,一根大蔥幾個饅頭,每天寫十多個小時。在寫第三部的時候,他的身體已經被拖垮了,身邊的親友曾勸他停下來先不要寫了,但他說“我要用生命來寫完它!”

    六年的文學遠征,流血、流汗,《平凡的世界》終於在他頑強毅力支撐下完成了。

    這是一部描述國家大事、政治形式、家族矛盾、農民生活的艱辛、新一代年輕人的感情糾葛,以及黃土高原古樸的道德風尚、生活習俗的宏篇鉅作。

    路遙用真實細膩質樸的文筆把這些全景式描繪了出來,既透露出作者對家鄉父老溫馨動人的情愫,又體現了作者對生活、對社會、對歷史、對人生富於哲理性的深刻思考與理解,讀來嚴峻悲壯、真切動人。

    《平凡的世界》在1991年獲得了中國文學的最高獎——茅盾文學獎,路遙同樣沒有路費去北京領獎,更沒有錢去買自己寫的書。

    1992年11月17日,42歲的路遙病逝了,他短暫的一生都是在貧困和不屈的奮鬥中度過。正如他自己在平凡的世界裡所寫:

    “生命裡有著多少的無奈和惋惜,又有著怎樣的愁苦和感傷?沒有哪代人的青春是平凡的,亦沒有哪代人的生命是虛度的。”

  • 9 # 海之魂山之魄

    新年將至,又是一年大掃除。裡裡外外、上上下下的一陣忙碌之後,廢紙、包裝盒、舊家電之類的廢品,把我家的院子堆成了一座小山,大約有幾百斤吧。

    於是跟妻子商量怎麼處理這些廢品。

    我說:"這麼多的廢品,我們自己挑下去,雖然可以換點零花錢,但這100多級的臺階,上上下下要爬好幾趟,只怕我們的身體都吃不消,不如叫個撿廢品的人收去,讓他們賺點小錢吧。"妻子一聽,表示贊同。

    第二天,我下班回到家時,果然已不見了堆擠在院子裡的廢品。

    我便問妻子:"收廢品的人把這些廢品都收去了?沒收人家的錢吧?"

    "是的,就那臺電視機收了20元錢,別的廢品都送給她了,沒有收錢。"妻子回答。

    "幹嘛要收那20塊錢呢?那麼一臺大彩電弄下去,夠累的呢"。

    這臺彩電是我們10多年前買的當時最流行的平面直角電視,應該有大幾十斤重。家裡早已換了液晶電視,這臺大彩電便一直廢棄在那裡。為了把它從二樓搬到一樓,全家三口齊出動,方才搬了下來。我想,收廢品的人要把它從100多級臺階上弄下去,再送到廢品收購站,一定很辛苦,便埋怨妻子這麼辛苦的事,不該收人家的錢。

    "只是20塊呢,她自己硬要給我。那個收廢品的女人也真厲害,那麼重的電視機,一個人就扛下去了。"妻子顯得很無辜地說。

    20塊,肯定不止是一臺彩電的錢,雖然那臺電視已老舊淘汰。也許僅這一臺舊彩電,就能讓那個收廢品的女人小賺了一點錢,但為什麼就不能讓她再多賺20塊呢?

    雖然,我們只是一個普通的工薪家庭,但20塊對我們來說真的是可以忽略不計。可是,對於一個靠收廢品維持生活的人來說,每天能多收入20塊錢,又意味著什麼呢?

    是孩子的書包費、服裝費、生活費,或者贍養老人的錢,還是家中病患者的醫療費?

    一切均不得而知。

    但是此時,我卻想起了自己的母親。母親年輕時為了撫養我們,正是以犧牲健康為代價,日夜勞作才把我們兄妹撫養成人,以至當她可以坐享清福的時候,卻因年輕時落下的各種病根,飽受折磨,晚年是在病痛中度過的。

    這位收廢品的母親又何償不是如此?為了養家也好,為了餬口也罷,無論如何,作為辛勤的體力勞動者,她們因為尚有未老的身軀作為資本,可以拚身體、拚體力、拚"命"掙錢,然而當她們老了,是否也會如我的母親一般付出健康的代價呢?

    或許她們就是生活的最底層。但既便如此,卻有尊嚴、有原則,不是她的,堅決不要。20塊,是一百塊、一千塊、一萬塊的基礎。如果每天能多收入20塊,於她而言,何樂而不為呢?

    其實,這些所謂的"廢品",只不過是一些急待運走的垃圾,也許請人運走,還需要付運費。但收廢品的女人卻不僅沒有索要"運費",反而還給了我們20塊的"收購費"。

    只是,收的這20塊錢,卻時時讓我感到不安。

    今後的大掃除,倘又有家電要處理,是決計不能再收錢了。

  • 10 # 華軍abc

    你有哪些“文如其人”的故事來分享給大家嗎?我的回答是:

    文如其人意思是說文章的風格同作者的性格特點相似。文如其人【出自】:宋·蘇軾《答張文潛書》:“子由之文實勝僕,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其為人深不願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

    人常說文字是人的第二門面,一個人的談吐、文章完全可以體現這個人的心態、思想、為人出世的作風等等。讀到一篇好的文章,我們會驚喜會讚歎會有心靈的共鳴,對作者其人,自然先是敬慕了幾分。其人的文字一路看下來,多多少少也會有了些隱約的瞭解。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確實可以透過文字來體現出來。若文章氣勢十足善於旁徵博引,讀來又沉實厚重,那作者想來肯定是學識淵博的;若字字婉約句句雋秀,必想象著躲在那文字背後的心事該是多麼的清麗脫俗……這種相處方式是美好的,一點點朦朧一些些神秘,以自己感覺的來揣摩文章後面的人。

    “文如其人”的故事較多,這裡說以下3個與大家分享:

    1、讀了諸葛亮的《出師表》,這篇文章的風格宛如作者之為人,而且更由於作者傾注了真摯的思想情感和寫入了以身許國的政治經歷。因此它才具有如此深切的感人力量。

    2、北宋的大文學家蘇軾,他的詞開豪放派一宗,他的詩青雄高遠,他的散文如滔滔江水,恣意縱橫,另外他還是自成一派的書法家和畫家。“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從蘇軾的文章中我們充分領略到他的才情,他的情趣。

    3、 讀魯迅先生的文章,能感受到他那種激憤的心情,他關注落後中國的精神文化面貌,痛恨封建官僚專制制度。他大聲疾呼,輾轉奔走,力求喚起華人的覺醒。讀他的文章,我們能看到他嬉笑怒罵的神態、錚錚不屈的傲骨。“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敢為孺子牛”,魯迅先生的偉岸人格矗立在我們的面前,讓我們無限敬仰,並不斷的激勵我們前進。

    類似上述的正是文如其人的例子。文章是作者的所感所想,是作者的生活閱歷的間接體現。 文如其人,言為其聲。一個對自我缺乏認識,對生活沒有發現,對生命沒有感恩的人如何寫得出一篇好的文章?

    一篇好的文章不是靠單一的技巧和方法就可以寫好的,從某一方面看,它是最好的人品和素質的體現。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作文與做人如出一轍。

    作文要先懂得如何生活,敢於走出自己思想中的那片狹隘的天地,在與外界事物的接觸中學會欣賞和感動,同時去領悟做人的真諦,學會包容、寬恕、感恩,去正視一切事物。

    看文章的人往往從一篇文章去了解作者,或是一個故事的表達思想語言裡去審視作者的人文風貌與精神,他也會因此瞭解作者的快樂與憂傷。

    如果對生活的感悟甚少,那麼你拿什麼去感動這些人?缺少了對生活的感動和對生活的發現,也就失去了寫作的真正意義。

    受到文如其人的啟迪,我們就可以在學習寫作知識的同時,開拓思維視野,加強自身修養,提高品行道德,美好心靈情操,最終提高寫作水平,提升文章的品味境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有你的生活就沒有意義是什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