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壹貳叄叄叄12333

    宋代吸取前代亡國的經驗,講求以文治國,文官掌權,不注重武官的選拔,雖然避免了篡權的可能,但國家的軍事實力日益衰弱,再加上冗官冗員,辦事效率低,武器裝備上也多有以次充好,軍事衰弱。另外宋代皇帝的軍事力量多集中在都城附近,防止叛亂,日益不敵周邊的少數民族,由此宋代軍事日益衰弱,但是根源在於以文治國。

  • 2 # 沐海聽風

    宋代軍事衰弱的根源歷來眾說紛紜,我也來湊個熱鬧,談談幾點認識:

    一,崇文抑武的國策失誤。

    宋王朝建立後,汲取唐朝滅亡的教訓,為了鞏固皇權,就採取崇文抑武的基本國策,極其重視文化教育,採取各種手段削弱藩鎮勢力及地方武官權力!

    宋朝皇帝採取陰柔手段,鼓勵功臣們“多積金帛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這就導致宋朝的武官們公然大肆置辦田宅,驕奢淫逸之風氣日盛!雖然經濟文化高度發達,但是軍事武備卻鬆弛落後!

    這就導致,在臨北方的西夏、遼和金等強敵侵之時,無力與侵略者相抗衡,也就只好採取納貢稱臣的妥協政策,以換得和平苟安的局面。

    二,統治者無能,奸臣當道。

    這方面最典型的案例當屬岳飛的“莫須有”罪名了!南宋眼看再無可用之將,可戰之兵了,為什麼還要治岳飛“莫須有”的罪?歷史學界說什麼的都有,當前,一種流行的說法是:因為岳飛帶領岳家軍,勢如破竹,直搗黃龍,即將迎回“徽欽二帝”!岳飛的這一行為很難符合聖意!若迎回“徽欽二帝”,現任皇帝趙構往哪裡安插?我們到底該嘆息岳飛的耿直呢?還是該嘆息宋朝皇帝的狹小的心胸格局呢?

    中國古代,歷來文死諫,武死戰!嘲笑岳飛不諳世事者,只能說明那些人內心陰暗世俗!透過岳飛的悲劇,我們倒是清晰地看到了宋朝皇帝趙構的心胸和氣度,為了自己的皇權,靖康之恥也不算什麼了,置國運於不顧,大敵當前卻相信讒言,殺害帶兵的主帥!

    宋朝軍力衰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認為這兩點是至關重要的!

  • 3 # 東北三叔

      認為宋代軍事衰弱,這個觀點是不正確的,至少是不準確的。準確的說法是,宋朝軍隊的戰力很強,但因為種種原因,戰力發揮不出來,不能作到將勝利成果最大化。

      為何如此說呢?縱覽一下兩宋對外戰爭,無論是對遼、對金、對西夏,還是後來的對蒙古,兩宋的戰勝率還是非常高的。

      據統計,對遼戰爭中,較大規模的有27場,其中宋19勝8負,勝率為70.37%,宋與西夏的17場大規模戰爭中,宋12勝5負,勝率為70.58%,宋金25戰,宋18勝,平1,負6,勝率72%,宋蒙戰爭中,較大規模的15戰,宋11勝4負,勝率73.3%。

      從這組資料來看,說明宋代軍隊的戰鬥力不弱,甚至可以說很強悍,但為什麼總給人一種宋很弱的感覺呢,還是那句話,種種限制,軍力不能發揮出來。

      為何如此?無非以下幾點:

    戰爭成本不同

      一、攻守之勢不同,勝負的計算方法也不同

      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戰爭中,大多時候採取的是守勢,主動進攻的機率比較低,這就導致了戰場一般都發生在農耕民族的領土之內。就算打勝了,也是吃了大虧的,領土遭到蹂躪,百姓遭到屠殺、擄掠,社會秩序、生產遭到破壞,使很多的勝利變得沒有意義,名勝實敗。

      宋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也是如此。每次戰爭過後,宋若勝了,敵人一陣風地跑了,可留下來的,卻是城郭殘破、田廬盡毀的人間地獄,還有很多百姓被擄去,社會生產受到嚴重破壞。在這裡不一一舉例說明,太多了。

      二、戰爭方式不同

      相比遊牧民族的戰爭方式,農耕民族的戰爭,拿出來博弈的,不單是將領的軍事能力、軍隊的戰鬥能力、裝備、訓練水平,還包括後勤,打仗就是在打錢。

      戰爭的消耗是相當驚人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我的另一個問答《袁紹領兵幾十萬敗官渡,曹操幾十萬敗赤壁,劉備幾十萬敗猇亭,這之間有哪些失敗原因?》在那篇文裡,我談到了戰爭的消耗問題,在這裡就不多說了。

      遊牧民族對後勤的依賴則要小得多,他們一般都會採用“因糧於敵”的策略,比如契丹有名的“打草谷”,即軍隊出征只帶很少的糧草,全部靠從敵佔區搶奪,後勤壓力小,對敵國的破壞性大。勝了就多搶點,敗了也無非少搶點,對於他們來說,戰爭的成本相對要低得多。

    治國方略的限制

      北宋之所以能夠得周禪讓,就是因為太祖手握強兵,欺負柴家孤兒寡母,說穿了,得位不正。晚唐五代以來,大到國家政權的更迭,小到一個藩鎮的首領換血,無不如此。所以身為既得利益者的宋太祖,自然會想盡一切法子防備武將,他用趙普“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的策略,漸漸將軍權集中到中央。

      當然太祖採用的是相對溫和的方法,杯酒釋兵權,沒有掀起太多的腥風血雨,由此可見太祖為人比較寬厚。

      有宋一朝,其治國的核心是“強幹弱枝,重文輕武”,即不斷加強中央集權,防止武將權重,還採用了軍隊的訓練權、調動權、指揮權分離的方法,使得兵不識將,將不識兵,每當戰爭發生時,都要消耗一定的時間使雙方熟悉。這可不僅僅是消耗一些時間成本的問題,而是會造成上下隔閡、軍令不暢等問題,甚至會直接導致戰爭的失敗。

      重文輕武也是個很大的問題。隔行如隔山,術業有專攻,非要一群讀四書五經、不熟悉軍隊行伍的文人,去指揮武將,外行指揮內行,不出亂子才怪。

    上層軍事能力的欠缺

      在北宋初年的對外戰爭中,有個愛瞎指揮的太宗皇帝。他的軍事能力平平,但卻最怕武將掌握了兵權,再來一個“黃袍加身”,因此太宗酷愛“欽定”關於戰爭的一切問題。他往往一拍腦袋,靈光一現,就胡出主意,有時甚至在出兵時,就“欽定”了與敵人的作戰地點、排兵佈陣的陣圖。如果不按陣圖打仗,就算勝了,也沒有功勞,甚至還要被懲罰。

      敵人又不缺心眼,當然不會乖乖地按照你的戰略意圖跟你打仗。如果戰場形勢稍有變化,前方的將領往往就要重新請示。這一來一回,平白耽誤了許多時間,而戰場的形勢又瞬息萬變,等“欽定”的戰法回來,已經打起來了,甚至已經一敗塗地、全軍覆沒了。

      南宋名將岳飛曾說過,戰爭的秘訣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意思是,要根據戰場的形勢,隨時調整戰略部署。北宋如此死板的作法,軍隊的戰力再強,將領的能力再強,手腳卻已被綁得死死的,無異於自廢武功。

    兵員素質低劣

      北宋的軍隊,兵員良莠不齊,素質越來越低。每逢荒旱、洪水等自然災害,國家就會把災民中的適齡人群接納入軍隊,透過這個方法,給他一份軍餉,去養活一家老小,以免其淪為流民,成為社會不安定因素。這就導致了兵員素質越來越低。

      特別是到了徽宗朝,高俅掌管禁軍,更是變本加厲,加速了軍隊的腐敗。

      靖康元年五月二十日,有大臣上書皇帝,這樣彈劾高俅——

      “身總軍政,而侵奪軍營,以廣私第,多佔禁軍,以充力役。其所佔募,多是技藝工匠,既供私役,復借軍伴。軍人能出錢貼助軍匠者,與免校閱。凡私家修造磚瓦、泥土之類,盡出軍營諸軍。請給既不以時,而俅率斂又多,無以存活,往往別營他業。雖然禁軍,亦皆僦力取直以苟衣食,全廢校閱,曾不顧恤。夫出錢者既私令免教,無錢者又營生廢教,所以前日緩急之際,人不知兵,無一可用。朝廷不免屈已夷狄,實俅恃寵營私所致。”據《靖康實錄》

      高俅這個鼠目寸光的軍事長官,竟然把軍營的地皮建成私宅,把禁軍當作私役,不管訓練,專管為他營私出力。如果你沒手藝,那麼只能花錢再僱工匠。有錢的,就可以免於操練;沒錢的,只能再找營生賺錢,也無法操練了。於是就導致軍隊紀律廢弛、軍政不修,甚至成為“人不知兵,無一可用”的無用擺設,以至當國家危急,面臨虎狼之師金軍的進攻,開封城內幾十萬的禁軍很快瓦解,其罪難容。

    地理形勢導致的被動和劣勢

      一、幽雲十六州的失去

      五代時期,後晉石敬瑭被逼造反。他為了獲得契丹的支援,割讓了幽雲十六州。這十六州就是中國北方和東北長城內外的州郡。

      如果中原政權擁有這些州郡,就是完全擁有了長城這道天險;如果只是失去了長城以外的州郡,長城就成了雙方共用的天險,叫做共險;如果內外的州郡都失去了,中原政權徹底失去了這道天險,無異於將自家的院牆交給了別人,敵人在咱們家門口,願意架機槍還是大炮,咱們都管不了,敵人想啥時進來就隨時可以進來,這該是多麼的危險。

      這就使得中原政權失去了戰略上的主動性,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局面。另外天險一失,中原一馬平川,無險可守,就成了遊牧鐵騎的天然戰場,導致中原政權不得不將防禦的重點戰線,退到黃河沿線,大大被壓縮了戰略空間。

      二、河套產馬地的失去

      自唐僖宗時,因鎮壓黃巢之亂的戰功,党項族拔跋氏就佔據了夏州,被賜姓李氏。公元1038年,党項李氏改姓元氏,元昊自立為帝,國號夏,史稱西夏。西夏佔據了河套地區的大部分領土。河套地區不僅土地肥沃,是個糧倉,還盛產馬匹,河套馬是中國的優良戰馬。

      河套地區的失去,使得宋失去了產馬地,更使得宋擁有大規模的騎兵部隊成為奢望。

      冷兵器時代,自從戰車退出歷久舞臺,特別是高橋馬鞍和馬鐙的出現,騎兵在戰場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重,一度成為主流兵種,號稱冷兵器時代的坦克。

      因失去了河套產馬地,宋朝的軍隊只能以重灌步兵為主。他們的戰法雖然強悍,戰力也不低,但卻面臨著“腿短”的缺陷,時時要面對“贏了追不上,輸了跑不了”的尷尬境地,這也是宋朝對遊牧民族的戰爭中,勝則小勝,敗則大敗,勝率雖高,卻不能有效殺傷敵人的有生力量,戰果並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不是兩宋弱了,而是遊牧民族強了

      兩宋時期,遊牧民族政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無論是政治制度還是科技水平,乃至軍事素養,都獲得了進步。

      兩宋時期的遊牧民族政治制度漸漸與中原接軌,慢慢過渡到中央集權制,在遼國甚至出現了早期的“一國兩制”,即南北院制度。這是非常先進的制度,南院用漢法治漢事,北院用胡法治胡人,這樣更有利於發揮不同民族的特長。等到遼金夏元的全盛時期,其制度已與中原無異,這就大大增加了國家的綜合國力。

      在科技水平方面,相比漢唐時的匈奴、突厥嚴重缺鐵相比,契丹、女真、蒙古和党項都大幅度改觀,學會了採集、提煉鐵礦、鍛造精鐵的技術。鐵的大規模使用,使得遊牧民族的裝備水平大幅度提高。比如,契丹的意思就是“鑌鐵”,其冶煉、鍛造技術已相當先進;再比如金國曾出現了“鐵浮屠”,西夏出現了“鐵鷂子”這樣的重甲騎兵,其裝備水平由此可見一斑,這就使得中原政權之於北方遊牧民族,在科技和裝備上的優勢越來越小,直至蕩然無存。

      至於遊牧民族將領的軍事素養,比起漢唐時期,更是獲得了巨大的進步,比如契丹與五代時期的中原政權的戰爭中,手段越來越先進,特別是在滅後唐、後晉的戰爭中,契丹將領的軍事和謀略水平,已絲毫不落後於中原的將領,甚至隱隱有了反超的趨勢。

      西漢陳湯就曾有過“一漢抵五胡”的說法,這種說法雖然有些誇張,但在漢唐時期,中原政權對於遊牧政權,在軍事訓練、裝備水平上,還是大佔優勢的。而到了兩宋時期,形勢已經逆轉,使得遊牧騎兵對上宋軍,常常以少勝多。

  • 4 # 軍武次位面

    相對來說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因素,一是戰略屏障盡失,二是重甲騎兵衰落,三是兵制軍制問題。

    戰略屏障盡失,主要體現在北宋對契丹丟失了幽雲十六州。作為華北關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幽雲十六州及其所憑藉險要地形構建的長城-關隘防禦體系是中原農耕民族對抗關外草原遊牧的屏障,可以堪稱中原民族“國土的鎖鑰”。丟失幽雲十六州後,宋朝無法憑藉傳統的太行八脛及燕山各關構築防線,只能憑藉華北平原各條河流如拒馬河、滹沱河構建河防體系,效率低下且極為耽誤農業生產,更導致北宋首都汴梁幾無任何屏障。

    重甲騎兵衰落,主要是幽雲十六州丟失的副產品。作為秉持襲擊戰略與後勤戰略的民族,草原遊牧民族長期以來習慣於破邊牆滋擾農耕民族的生產生活,由於草原民族以輕裝騎兵為主,因此要有效抗衡草原遊牧,中原民族必須針對地發展自己的騎兵力量,以保證能追上並殲滅草原遊牧騎兵,在大型戰役中包抄並圍殲敵軍主力。由於河套產馬地、涼州產馬地的丟失,宋軍長期以來無法維持大規模的重灌騎兵存在,主力是重甲步兵。相比較而言契丹與西夏已經完成了甲騎具裝體系的進化,宋軍的重步兵防禦能力較強,但是機動能力較弱,無法殲滅草原遊牧的大量有生力量。

    兵制軍制問題,主要是太祖自身就是重兵起家,對於晚唐以來節度使可以左右政權走向的教訓有著切身體會。儘管宋太祖自身透過杯酒釋兵權的方式從諸勳臣手裡完成了溫和的軍權交接,但後續宋朝的軍事體系漸漸走上了邪路。一是禁軍制度,二是將領對調製度,三是文人統軍制度。過分的直接指揮導致將領既不瞭解戰場情況,也不瞭解部隊實力,過分的武人不得干政導致大多數文人統帥壓根就是軍盲,還打壓了軍人的社會地位。當老百姓把士兵稱為“賊配軍”的時候,部隊的戰鬥力怎麼可能高的了?

  • 5 # 犬大將

    北宋時軍事並不弱,王安石變法後引起時局動盪,軍事力量才開始下降,再碰上宋徽宗這種不會當皇帝的皇帝,北宋就被金國一口氣滅了。南宋時軍事力量下降很嚴重,就是南宋丟失了重要兵源地,北方。南宋不想收復北方,等當年南渡的北方將領士兵全都消耗光了之後,南宋的軍事力量就徹底只能防守了。相反,蒙古佔領南宋失地之後,充分使用當地漢人,南宋不想收復失地,北方漢人對南宋自然沒什麼感情。看史料,消滅南宋的主力哪裡是蒙古人,就是北方漢人。南宋自討苦吃。宋被滅掉更像是一種活該。

  • 6 # 網購質檢員小劉

    沒有騎兵 就這麼簡單 另外遊牧民族已經掌握了中原的冶金技術 製造的武器盔甲甚至比大宋還好 然後裝備他們的騎兵 有名的鐵浮屠就是這樣產生的 我們看看中國以往的遊牧民族是什麼樣子的 最早的匈奴大量裝備的是石頭做的箭 所以漢軍裝備的是皮甲 等漢軍自己組建了騎兵 匈奴就被趕到了西方 到了唐 遊牧民族還沒有完全掌握冶金技術 不能大量裝備鋼鐵武器 導致不能中原軍隊的對手 但是到了 大宋完全不一樣了

  • 7 # UNTARRE

    很多很複雜的原因 一是得國不正 宋太祖陳橋兵變 黃袍加身後 因為害怕有別的武將集團取代自己 宋趙將很大一部分權利都割交給了士大夫 與士大夫共天下不是說說而已的宋朝的文官集團把持著這個帝國幾乎所有的權利 而文官階層不遺餘力地打壓了武將200多年 我覺得這時候宋國的軍事如果是蓬勃發展的 那才是不正常的 二的話其實和第一個原因也有關係 宋朝的軍事力量其實也並沒有想象中那麼不堪 宋朝組織過很多次北伐戰爭 為了燕雲十六州 多少宋朝將士的遺骸埋葬在了這片土地上 但文官集團是不會允許有人 或者說有一個武將去做到樣的事情的 但具體的事情年代久遠 而且這樣的事情也不能拿到明面上來說 但我們從一些當時的文學作品中看到一點點端倪 從楊家將來說 雖然楊門7將有一部分經過改造和編排 但我一直認為文學作品是不可能憑空編造一些東西出來的 他必定代表了作者內心深處的一些想法和理念 而楊家將為什麼會慘敗金沙灘?戲曲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龐太師出賣了楊家七將 這就很有意思了 為什麼身為宋朝高官的龐太師敢出賣自己國家的軍事力量 甚至皇帝被殺都無所謂?小說裡沒有詳細解釋 估計是怕和現在一樣被404了但作者已經很隱晦地表明 宋代對待有可能強大起來的武將集團 一直是採取割草一樣的方式 不停地殺一批換一批 你的軍事能力絕對不能太強 太強了就意味著一大堆文官在等著狠狠地捅你一刀 我想 這麼200年下來 應該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軍事力量是強大的吧 一些個人的小意見 歡迎大家斧正

  • 8 # 舊夢殘煙

    通貨膨脹,國力外強中乾,看上去是個龐然大物實際上啥也不是。

    宋的GDP演算法嚴重有問題。

    從北宋從百萬軍隊,到發明紙幣,到軍隊可以做生意。

    這北宋基本上就是軍隊過多,導致軍費來源不夠,結果北宋聰明的發明了紙當錢的技術,然後不用想通貨膨脹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那個年代沒有匯率,北宋的GDP是十足的水分。然後軍隊的軍餉發放不足額都是廢紙,怎麼辦?軍隊開始自己做生意,朝廷憑什麼管?

    這種朝代如果不他媽弱就活見鬼了。

  • 9 # 是我非我

    無馬 步兵為主

    無將 基本上都是文官領導武將,制度控制將領及其變態,寧願輸,也不給軍權。

    地形 燕雲十六州沒有收復,失去了戰爭主動權

  • 10 # 沙中土大溪水

    宋朝給人的一個基本的感覺就是文化繁榮,軍事不行的王朝。從一開就被遼吊打,然後是西夏,以後又是金,南宋是和蒙古死磕了五十多年。感覺就沒贏過,除了納幣就是稱兒皇帝,就這也沒逃脫了靖康恥以及以後的崖山之後。連帶著一提宋朝就是恥辱,只能拿清明上河圖和經濟文化發達聊以自慰。

    如果從皇帝個人的出發點考慮這些,會發現宋朝是一個很自卑的王朝。從一開始的陳橋兵變的黃袍加身,杯酒釋放兵權就意味著宋朝戰場上拼殺出來的,是偷來的,是談來的。所以中國鴉片戰爭前就宋朝談了一堆合約,對比明朝崇禎吊死煤山都不敢輕啟談判一事。由此帶來終宋一朝從未有傾國一力死戰的雄心,總是以為可以談,但不知沒有戰場上東西做後盾,談判得到的只是虛幻,就這樣一步步丟,丟到後來,就啥也不剩了。

    再從陳橋兵變到討論發現,這一系列的事情不是發生過去了就沒事了,閒言碎語中帶來宋朝以後幾代皇帝的疑神疑鬼,帶來皇帝的極端不自信。 這一系列論點背後就是證據就是,北宋一朝賦稅十之六七用於養兵,剩下還有十之一二居然不時用於神問卦。可以看看宋朝的皇帝,居然有皇帝自稱神仙,如果一個皇帝這樣也罷,但終宋一朝多個皇帝均這樣,就不免有些顯得心虛之至。

    本來中國信鬼神就是實用主義,但做為治國大道,堂而皇之用於廟堂也就宋朝。而且,說來不免報應之說的警示,宋朝多個皇帝無兒子。不像其他朝代出現此類狀況,均是權臣外戚宦官的廢立皇帝引起的皇帝年齡太小引起的。最有名的就是八哥趙構,北宋第四個皇帝仁宗在位四十多年居然也是沒子嗣,這其中不免更讓疑神疑鬼。

    一些事情積累下來,趙宋一朝只有不問蒼生問鬼神。也就可以理解靖康恥時,軍國大事居然能相信撒豆成兵的神棍,就可以理解。

    說宋朝重文輕武,只是從結果說,其實宋朝是太重武了,對武將的猜忌有些過。而文官的存在作用就是為養的兵收稅。真是泛泛而談容易得出看似正確的理論,但離歷史真實差多了。

    從本質上講,宋朝還是得國不正,造成立國之本不紮實。不是經過血雨腥風的鐵血戰場上得到的東西,終究是心虛。對掌控王朝之力不免不自信,帶來結果就是終宋一朝的憋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哺乳期的寶媽,感覺很累,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