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千島美惠子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的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乃國學大師王國維總結自己人生三境界。

  • 2 # 華夏家史

    王國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其實,我很贊同他這種說法,這三種境界,第一種是自己入門前沒有頭緒,找不到求索之路的困惑和痛苦!是啊成功的道路並不擁擠,但是很多人都選擇了安逸!這一句詩其實我覺得低層次的理解的話,就是天無盡頭,路途遙遠,自己站在高樓上可是高處不勝寒啊,秋風漸起,而自己的伊人相隔遙遠,天氣再陰涼也無法與思念得痛苦相比,距離再遠都阻隔不了自己心中的渴望,肝腸寸斷,思念之苦註定要自己揹負,自己站在高樓上,所有的一切在萬般無奈中都變得無法承受。在這廣闊天地之間,凝聚起了跨越時空的力量,自己也是獨自一人看破阡陌紅塵,望盡天涯路!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寫第二境界我覺得是最主要的了,敲門時不畏辛苦,勤奮努力,不斷探索的堅持和承受,路漫漫其修遠,也只能上下求索,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這還是帶有情詩的味道,是啊,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可是衣帶漸寬我都不會後悔,為了你願意消瘦憔悴!其實這也是一種很偉大的愛情,也佩服古人對愛情的理解和執著,不像是今天的愛都可以用做了,就顯得特別的廉價,這種愛的態度其實是值得學習的,如果愛就要認真愛,你愛一個人的時候,就要把她當做全世界,你的全世界不過是他的心,我覺得能達到這個境界的人肯定都不一般了!

    眾裡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修成正果,領悟真理,躍入門中的釋懷!是啊,真正成功的人,心理都十分的強大,愉悅釋懷,就像是你說一個窮人他很窮,他就會與你理論,與你爭辯,可是你如果說一個富人窮,他也只是莞爾一笑罷了!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我們曾經總以為不會忘記的事情,最後都在我們念念不忘的日子裡忘記了!哪怕是人,誰又會真正的當你回頭的時候,他就在那燈火闌珊處呢?

    其實,人生,無非就是以自己的喜怒哀樂過一生罷了!

  • 3 # 木落子音

    我想從人生履歷的角度來理解。

    當你看到社會上百行百業、各有各的繁榮,卻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要向何方時,你可能處於第一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所愛,發自內心的為這個事業、工作而歡喜,自然而然就會激發出前所未有的衝動與幹勁,想把它做好,這是第二個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到最後就是技近乎道的境界,技藝經過刻苦的磨練已經到達了一個技藝能達到的天花板,想要再進一步就是不成,痛苦萬分時無意間把握到了這項技藝的本質規律,這就是第三個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大多數人處於第一個境界,可能一輩子都不知道自己應當做什麼;少數已經走到第二境界,認清楚自己的定位併為之奮鬥著;極少數走到第三個境界——明白自己這一輩子的所好並且把自己所好提升到技近乎道的地步,這種就是這一領域的大師了。

  • 4 # 文學大小姐

    樓主問的非常有深意。其實,現代人們說的人生三境界,並不是王國維一生認為的那三種境界。

    小女子第一次聽到王國維這個名字,是在上高一的時候,聽到班主任在黑板上為我們抄寫了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這些話對當時的我說來十分可笑,因為我並沒有理解這三種境界,在我的腦海裡,只有最後一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我印象比較深刻,為什麼呢? 因為我把這句理解成了愛情的相思之情。我是不是很膚淺,想想也很幼稚。

    後來,我聽說了一個故事,我就改變了自己的看法。我覺得,我要向王國維學習。什麼事呢?就是王國維在清華大學給大一學生的一次演講,深深震撼了我,讓我覺得滿腹經綸是一種多麼偉大的事。 我們對王國維其實瞭解的並不多,世人只是大概瞭解他兩點,第一種就是他的人生三種境界,第二種就是他的死因。其實我個人也一直都對他的死因心存疑惑,早在1924年,馮玉祥逼迫溥儀出宮的時候,王國維就有“君辱臣死”的念頭,他與羅振玉等人相約在神武門前投河,結果他被家裡人阻攔未果。後來,辛亥革命不久以後,王國維和羅振玉等人,去了日本神戶,從此以大清遺民的方式處世,僑居日本五年。

    王國維他生在末世,但是他是一代文人生在末世。像三國之亂,出了很多英雄,他們大多都是武將,所以,小女子覺得他也只能文字護國,所以代表他個人信仰的就是他的“辮子”,在他心裡,“辮子”是一種精神和人格的榮辱,也是他對大清的一種信仰,可以說清朝滅亡是在辛亥年,但是清朝的文化滅亡是在王國維投湖的1927年,一個有入世情懷的書生,(我也是一個有入世情懷的女子),他“憂生”“憂世”也“棄生棄世”,他的一生也是坎坷。人們都說華人有三大不幸:幼時喪母,中年喪妻,老來喪子。這種種的人生痛苦,王國維,一個書生,嚐遍了冷暖離別。

    其實,在小女子眼裡,這三種境界,可以根據人的處境而變化,也許,以前的王國維是個詩人,書生,所以他的三種境界追求的是大學問的層次,但是大清的結束,三種境界,第一種已經是“憂世”第二種是無可奈何,第三種是歸去。 其實,我們可以理解王國維的信仰,因為,

    在三國裡有一個人和他一樣,這個人也是小女子非常喜歡的人,他就是——荀彧,荀彧雖然輔佐曹操半生,但是荀彧始終忠於漢室王朝!曹操的心腹謀士。 最後,小女子用高更的一句話來追問自己一生,也追問你的一生。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 讓我們努力,做一個平凡中不平凡的人吧。

  • 5 # 洛水采薇

    結合自身體會談談咱普通人是不是“大學問”、“大事業”者,三境說能不能把咱普通人也劃拉進去。

    先不看王國維三種境界說正文,先看三境說的引言部分,“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三種之境界”,靜安先生三境說針對的目標劃定了“大事業大學問者”,是天才、是先哲,不包括我等普通人!(這是與王國維的思想一脈相承的,王氏認為:只有天才才能成就大事業大學問)

    我是斷然不同意此說的。我想說的是:普通求學者、求知者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遇到的心境也適用於三境界說。 試看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說的不正是我們接受任務或學習一門新知識時茫然四顧不知所措嗎?企圖“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看清一切,看到的卻是茫茫又茫茫,都在雲裡霧裡理不清頭緒!

    第二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你我普通人做事或求知過程中熟能生巧,漸漸摸著做事的規律,逐漸有了興趣,甚至沉溺其中不可自拔,“衣帶漸寬”——不悔”!“人憔悴”——無所謂!這分明就是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架勢啊!如果你曾經拼搏過努力過,即便普通如你我,對此過程也一定有體會!

    再看第三境“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說的是雖然我們歷經千辛萬苦,費勁所有周折,竭盡全力去拼搏去爭取,最後的結果卻不一定受我們控制,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我們奔向東,她卻在西邊,一切似乎背道而馳!即便沒有得到我們想要的,我們的努力我們的探索有價值嗎?有!價值就是我們終於穿越層層疊疊迷霧看清了真相!認識到了事物的本質!這在認知上是一種昇華。當然,樂觀者此處還能一種“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或者“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這就更好了,說明成功偶然當中有一定必然,必然中又有一定偶然性,不管怎樣,總是得到了!

    綜上三境,你有類似體會嗎?你成了大學問家做成大事業了嗎?沒有,我也沒有!不過我們還是自覺把自己划進了王國維大師的三境界說中,為的不是蹭熱點、提身份,為的是感悟人生,體味文學給我們帶來的樂趣,如此就夠了。

    最後上個圖,細心的朋友會發現小弟草稿中初擬了兩點今只談了一點,而且第一點寫著寫著跑偏了,哈哈哈,也不改了,時間關係第二點有機會再噴。

    “也耕也讀也采薇”期待與你思維碰撞!

  • 6 # 人憑寬厚超自然1

    對王國維人生三境界的一點感悟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依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她千百度寞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清人王國維借用宋詞名句,表達了自已對人生三種境界的看法。我要走的路,自已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了目標。但是這一目標的確立與發現不是什麼人都人明白的,都能看到的。只有那些面臨艱難環境的人才能明瞭。那是什麼樣的艱難環境呢?你看秋風肅剎,萬木凋零,你人生的冬天就要來了。只有面臨這樣的環境,你才會自覺不自覺地登高遠望,尋找自已的人生目標。目標有了,要實現它必須追求。這就有了"依帶浙寬終不悔”的執著!這種執著是矢志不移的,是堅定不移的!有了這種精神就一定能實現自已的目標嗎?不一定。這不,眾裡尋她千百度,寞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你千百度苦苦尋找的人生目標,不經意間卻在你回頭的那一剎那發現了!立志,追尋,成功。我不知道王國維是不是暗喻如此人生境界。但我以為,人生在世,是要有目標,有追求的。至於是否成功道不必在意。你大可抱得之我幸,失之坦然的態度。或許不經意之間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等著你呢!

  • 7 # 古之善

    就其人生境界而言,中國哲學的教育有助於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正因為,個體的人不可能脫離社會而獨立的生存,所以,人道中個體的人做各種事的各種意義會構成一個自我的思想整體,進而就會形成個體的人生境界,而且個體的人生境界也就決定了自身的世界觀。人生境界存在以下三個層次的境界:

    1、遵從現象現實的人,其境界是人的功利境界;(相對於自身)

    2、遵從人道倫理的人,其境界是人的倫理境界;(相對於自身處在的社會環境)

    3、遵從天道德行的人,其境界是人的天地境界;(自身的行為與自然的行為相統一)

    人的功利境界和倫理境界相統一,就是人的自然境界。而人的自然境界是隨歷史時空,人對自身的倫理行為原則有不同的認知(如,不同的族群、宗教、意識形態)。因此說,人的自然境界具有相對性。

    人的自然境界和天地境界相統一,就是人的最終最高境界,即“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國古哲人稱謂的“聖人之道”的境界)。中國古哲人稱謂的“天人合一”,其本義是指“人類的目的”與“自然的目的”相統一,或者說,“人類的最終價值取向”是遵循服從於“自然客觀規律的價值取向”。

    特別指出:中國古哲人老子、孔子在公元前6世紀就已經告誡人類,“天道之德”,就是人類之上的、客觀的、絕對的、最高最為普遍的“道之德”或“宇宙本體之德”。這就是說,“道之德”,不是人類發明的、是客觀的;“道之德”,需要人類去發現、去遵從。道之德,在當下哲學範疇,是指“道的陰陽行為原則”或“宇宙本體的陰陽行為原則”或“宇宙萬物的行為原則”,也就是人類之上必須遵循服從的道德普遍原則。

    道德普遍原則,必須具有一般的形式,必須普遍有效適用於一切場合和一切人,即適用於宇宙萬物(不涉及具體的人、習俗、宗教、意識形態)。也就是說,針對人道而言,道德普遍原則能夠作為人類相對行為標準次序的終極絕對標準來接受。

    摘自《老子的智慧之學》南京出版社,2015

  • 8 # 唐風宋月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說的是一個樂字。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個人如果想在學問上做出點成績(當然任何領域都一樣),關鍵在一個樂字。能入門,愛好,還能在研究中找到樂趣,樂在其中。獨上高樓,天涯路遠,耐得住寂寞,沒有急功近利之心,假以時日,或有可成。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說的是一個忍字。也就是劉震雲家訓,慢。為了目標寢食俱廢,橫下一條心,一條道走到黑,不畏蜚語流言,不聽說三話四,即使把一生搭進去一事無成,也就三個字,不後悔。

    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經歷過多年的刻苦奮鬥和頑強忍耐,機會來了,站在風口上,豬能飛上天。就如小編我,堅持看書寫字長達十幾年,都是消磨時間,一毛錢沒見到。現在趕上自媒體時代,一年也能整個幾十萬,也算這麼多年的書沒白看。當然了比起一年整個幾百萬上千萬的,還是差很多,但是也就滿足了。

    王國維先生的意思是,萬事沒有捷徑可走,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氣,抵得住誘惑。急功,是近不了利的。

  • 9 # 人文之眼

    我看很多人的回答基本上是答非所問,《人間詞話》這本書,我已經細細品讀了十年,儘管我的答案也只是一家之言,但還是在此拋磚引玉,不足之處,還望各位不吝賜教。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對於一個研究學問的人來說,以身殉道是最好的歸宿。若真“聞道”,為之死也沒有什麼不可以。

    王國維,何許人也?王國維是中國近、現代之交時期最著名的大學者之一,即使是在國際上也享有很高的聲譽。清華的四大導師之一,治學範圍包括文學、史學、哲學、文字學、考古學、美學和戲曲等方面。留下《人間詞話》、《後樓夢評論》和《宋元戲曲史》等學術著作,。其一生的著作很多,後來編入《王忠愨公遺書》、《王靜安先生遺書》和《王觀堂先生全集》中。

    1927年,王國維自沉昆明湖而死。事後人們在其內衣口袋內發現遺書,遺書中寫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短短數言,卻給了後人無數的猜測。

    題主所問的這個問題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的第二十六則中所論述的,原文是: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他所引用的這幾句詞風別是出自晏殊的《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柳永的《鳳棲梧·佇倚危樓風細細》和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三人的詞,大家理解其中原本的意思想必也不難。

    但是,王國維先生是站在治學研究的角度理解的,詞中的原意也有所改變,他自己也說“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第一種境界中,王國維所表達的意思重點在於理解“獨上高樓”中的“獨”字,一個“獨”字,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的必須經過孤獨的過程的這個樸素的道理清晰地講了出來。西風凋碧樹,則是秋天之意,秋天,萬物搖落凋零,一人獨登高樓,極目天涯,正像一位大學者治學時孤獨的身影。治學都是孤獨的,過程孤獨,取得成就後,高處不勝寒,曲高和寡,依舊孤獨。

    第二種境界,作者引用的這兩句詞在此應當理解為一位學者治學為了追求“道(正像孔子所說的道)”,嚐盡千般辛苦,衣帶漸寬,面容憔悴,但也像飛蛾撲火一般無怨無悔。

    第三種境界,在治學的過程中,尋尋覓覓所要找的“道”,終於在回首的那一瞬間,出現在燈火闌珊處。

    這幾句詞連貫起來就是治學雖然艱辛,但是為之不懈努力,經過一番徹骨寒之後,總會抵達理想的彼岸。即鼓勵人們為自己的信仰努力奮鬥。

    近代大學者梁啟超在為李鴻章作的《李鴻章傳》一書的序例中曾這樣寫道:

    英(國)名相格林威爾嘗呵某畫工曰:“Paint me as i am.”言勿失我真相也!吾著此書,自信不至為格林威爾所呵。合肥(李鴻章)有知,必當微笑於地下曰:孺子知我。

    以上所言,純屬個人的胡亂猜解。只願王國維先生泉下有知,勿呵我失其真相,誠如是,則善矣。

  • 10 # 讀與居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將做學問歸納為三個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人類文明幾千年,不知有多少前人的著述觀點,面對浩如煙海的學海,當心懷執著,視野寬廣,目標和方向明確。第二境,學海辛苦,有了方向目標,執著於所求,廢寢忘食的辛苦耕耘,汲取前人精華。第三境,當你付出之後,待到時機成熟,回首再看,所尋覓的答案,所追求的目標,自然呼之欲出,水到渠成。

    結合王國維老先生一生做學問的道路,這三個境界恰是最好的寫照。

    王國維先生早年間出身書香門第,深受傳統文化薰陶,但是當時正處西學東漸的甲午亂世,大量的西方思想文化湧入中國。新舊思潮交織,傳統文人的科舉仕途之路也走不通了。戊戌變法失敗後,他深感不平,“頗有扼腕槌胸、搔首問天之慨”。這不正是“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迷惘困頓嗎?

    於是轉而求學,在羅振玉等人的幫助下去往日本,次年因病回國,主要做編譯工作。王國維也就接觸到了大量西方新鮮的思想。他閱讀大量西方著作,研究康德、叔本華、尼采的哲學,也涉及倫理學、美學邏輯學、心理學等,他自稱這一時期為“兼通世界之學術”之“獨學”時期。這個時期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的辛苦耕耘時期。

    之後,以西方的理論視角結合中國古典傳統,寫了一系列文藝理論著作《紅樓夢評論》、《人間詞話》就是其中代表。他也最早向華人介紹了托爾斯泰、莎士比亞、拜倫、但丁、歌德西方文學家。他對中國戲曲史進行研究梳理,撰有《曲錄》等多部著作,為《宋元戲曲考》的完成奠定了基礎。回首時,已將中西學術貫通,所發言論都是前人所未發,正是應了“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

  • 11 # 田家樂樂田思悅

    人間詞話中的三種境界是怎樣理解?第一種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出自宋朝的鵲踏枝,就是指做學問成大事者首先應該豋高望遠,能夠鳥瞰路徑,瞭解概況,第二種境界則是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這是出自宋朝柳詠寫的蝶戀花,它指的就是做學文成大事者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必須經過一番辛勤付出的過程,要像渴望知己那樣,能夠廢寢忘食,孜孜不倦,最後一種境界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出自南宋辛棄疾寫的青玉案,指的就是經過反覆的追尋,研究,到底是取得了成功,這些就是人間詞話中的三種境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2年農曆8月搬家有哪些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