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苔》清,袁枚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下面到改為臨合平仄,學為模仿,似為本色,學改為似意境深,也似牡丹開則300年前就火了。 《苔》 白日不臨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似牡丹開。
6
回覆列表
  • 1 # 萬畝福田

    最近我看到這句話就納悶,怎麼就沉寂了300年呢?

    沉寂是相對於那些不讀詩、不看報、不看電視的。

    早在百家講壇劉心武講《紅樓夢》時,他就引用過這首詩了。那時他的意思是,自己雖然不是正統的紅學專家,只是個業餘愛好者,但他“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也學著來研究一下紅學,是一個自謙之詞。

    另外很多報紙、幼兒啟蒙讀物也都引用過。

    比如他寫的一首《雞》:

    “養雞縱雞食,

    雞肥乃烹之。

    主人計固佳,

    不可與雞知”。

    這首詩的意思是,主人用雞食餵雞,目的就是為了吃它。這個計策雖妙,但不能讓雞知道.....好吧,還是挺幽默的。

    袁枚這個人還是挺有意思的,坊間傳他好色,因為他收的女弟子很多,至於有沒有上下其手,這就不得而知了,趙翼因此還曾損他男女通吃,大約隱隱有不平之意,哈哈。

    不過此老還是挺豁達的,活到82歲,挺好的。

    清代有意思的人非常之多,一時意猶未盡,又讓我想到了錢謙益,沒錯,他的老婆就是大大有名的“柳如是”,他們兩人相差三四十歲,據說有一次兩人溫存完,老錢對小柳說,“唉呀,我愛你烏黑頭髮白個肉”,柳如是挽了挽凌亂的作案現場——頭髮,說:“我愛你雪白頭髮烏個肉”。。。。。

    當時看了不禁大笑!

    錢老這人也很有意思。

    ——

    有清一代,個人覺得還是納蘭性德的詞足可觀,另外曹雪芹的詩也不錯,他的詩在《紅樓夢》裡已有體現了。

    趙翼、龔自珍、鄭板橋的也偶有神來之筆。

  • 2 # 遠景之景

    春華女士對袁枚的《苔》作詩《致自己》

    煦風隨春至,細雨恰自來。

    此生無所求,甘做石上苔。

    苔花小如米,並立牡丹開。

    花王多嬌豔,苔米自傲然。

    編者語:

    今年的春晚火了清代詩人袁枚的一首詩《苔》,作者把苔和牡丹放到一起,春天來了,苔和牡丹一樣迎春開放。一首小詩表達的確是深奧的哲理,就如人生,不盡如人意時不要放棄,只要堅持自我,一樣可以迎來美麗如畫的春天。 “春華”的《致自己》依《苔》意而寫,自喻為“苔”,甘願平淡、簡單,確品高心靜,意境深遠。不嫉羨牡丹美,不與牡丹比豔,“並立”而開,“平等,和平”相處,形成和諧的自然風光。

    其實,這就是人的一生,有些人長成了“牡丹”,在百花園中傲然而立,更多的人成為匍匐在地“青苔”。這裡面有努力的因素,更多的是身處自然、社會的差異。 人的一生是不可逆的,假如“苔”在“羨慕嫉妒恨”中度過一生,那真是浪費了“人間時光”。積極的態度,就是順勢而為,平和健康。 無異,作者的心態是積極的,不卑不亢,不妒忌牡丹,不自貶自棄,從平凡中尋找到快樂和幸福。“無所求”可能是無奈,“並立”和“傲然”就是品行和格局了。

    我第一次讀袁枚的《苔》,還是有些想法的,什麼“也學牡丹開”,作踐了自己(苔及苔自喻的人)。為什麼要學?牡丹很好嗎?學了就有意義嗎?能夠學到嗎?學了就像嗎?待到秋風瑟瑟,天寒地凍,牡丹和苔又在哪裡?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選擇做“牡丹”還是“苔”,但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的心境和品行,可以“傲然”地與“牡丹”並立於自然。做不起眼的“苔”,一樣沫春風,親夏雨,開花結果,快樂幸福。

    2018年2月22日

  • 3 # 風中的棍子

    所謂耳熟能詳的詩詞幾乎都是上學時課本上學到的,反之就很少被人所知。當然透過讀書和媒體等途徑也能瞭解不少,但大部分人還是從課本瞭解。因為苔這首詩並未選錄課本,所以知道的就少了。

  • 4 # 使用者59751601096

    莫學牡丹

    一、苔花莫學牡丹開,且留清氣滿人間。榮華富貴何足羨,綠滿天下心自安。

    二、牡丹豔麗色佳好,難持東風一晌開。苔花青蔥留清氣,綠染芳菲不自哀。

  • 5 # 隨手談詩

    前面有答主說沒有沉寂,這點我不太同意。

    從詩詞的流傳度、普通人的知曉度來說,這首《苔》確實算是沉寂了。我們不能說詩詞愛好者都知道這首詩,他就不沉寂。

    這是事實,大可不必感到不平。透過節目火起來,這是《苔》和袁枚的幸運,作為愛好者,我們也該感到高興。

    俗話說金子總會發光,《苔》這首詩確實不錯,寫得清新自然,讀起來意味悠長。

    前面有位答主說得好:經典的文學不會被遺忘,而是永駐大眾心中。

    至於說為什麼會沉寂?

    一言以蔽之,就是袁枚不出名,這首詩也沒有入選課本,加之現代傳統詩歌式微,所以傳播途徑少。

    不說跟李杜比,就是跟當時同名的紀曉嵐比,他當今的名氣也真是太小了。而紀曉嵐怎麼出名的?是因為電視劇。

    再者說,整個有清一朝,雖然號稱詩詞中興,但是實際上流傳的詩詞真不多,主要還是人們興趣的轉變,大家都愛看小說看戲了。

    袁枚其人

    這個人啊,很有才,中過舉人,當過大guan,一部《子不語》也算流傳比較廣。

    但是他的詩呢,真算不上出眾。硬要說那就是白話詩,不過讀起來還是蠻好玩的。第一次讀到《雞》的時候,我也是捧腹大笑:

    養雞縱雞食,雞肥乃烹之。

    主人計固佳,不可與雞知。

    這不就是大白話,打油詩麼?最後一句不要告訴他倒是有幾分人文主義情懷。

    以上。

  • 6 # 新興電子電器

    唐代韋應物的

    《滁州西澗》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更勝一籌。

  • 7 # 知常容

    這一首詩我也是最近才讀到發現這首詩挺火的,很多人都說他是勵志的詩,我越讀越覺得這怎麼會是勵志的詩,這是一首謙卑的詩。

    我查了一下,別人的解釋是:這是清代詩人袁枚的一首詩歌,苔多寄生於陰暗潮溼處,可他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並沒有因為生活環境惡劣而喪失了勇氣。詩人能夠看到這個,並且歌頌。

    但是我想說我讀了好幾遍,越讀越覺得這根本不是自強不息。這完全是一首很謙卑的詩。為什麼這麼說呢?

    苔就是很謙卑的,這個跟其他人通俗的解釋都一樣。點睛的是最後一句,叫做也學牡丹開。什麼叫做也學,就是說跟著學,有一點嘲笑,有一點自不量力。苔鮮跟牡丹是完全兩個不同級別的,所以用了個學。也就是把自己擺在下位。

    我們常常這樣說,你沒有金剛鑽也學別人攬瓷器活?所以也學本來就是一種自嘲,或者說是被輕視的感覺。這裡面怎麼能讀的出是自強不息和勵志呢?我非常不解。

    所以整首詩越讀越感覺就是很謙卑的,作者把自己放得很低,Sunny照不到的地方,也就是皇帝看不到的地方,那就是我在民間,然後我有些自不量力,我的水平很低,所以我也學著像牡丹一樣的盛開,讓你們見笑了。這感覺是像對著一個大人物在說,我覺得這才是他想表達的意思。

  • 8 # 寒露遺夢

    苔這首詩之所以沉寂,原因是清代的著名詩人很少,反倒是以小說著稱。而袁玫本人所做的詩也很平平,恰恰這首『苔』詩寓意深刻。只是沒有入選小學課本,加之袁玫本人的知名度有限,喜愛詩歌的人讀的自然少。

    但『苔』這首詩確實耐人尋味,小詩短短數語,卻充分表達了自強不息的人生觀,讀後很值得反思。苔這種生物,生長在陰暗、潮溼的地方,Sunny照射不到,任人踐踏,不引人注意,而作者確出乎意料地,以苔的自信自強,不卑不亢,以牡丹為目標,頑強地自生自長,有著堅定的信念,不自暴自棄,把握住自己的命運,不達目的絕不罷休!

    這首詩,對當代社會更有現實意義。當下之青少年,很多農家子弟、普通工人子弟,有的豔羨官二代、富二代,嫌棄自己父母無能,不拼搏進取,發奮讀書,這些青少年,若讀了這首『苔』詩,自然會受到啟發和教育。

  • 9 # 建林君

    所謂沉寂只是相對而言,詩詞在唐宋達到了藝術高峰,其後成為典範廣泛流傳,後世在文學藝術的創作上則另闢蹊徑,如明清以小說再創歷史高度。

    前人已樹高峰,後世的詩詞創作難以企及前人,非名家大作也就沒有那麼多受眾去關注;另一方面由於詩詞創作的盛況不在,也客觀上造成了佳作少。

    所以不是這首《苔》沉寂,客觀的說是唐宋後詩詞在文壇逐漸的沉寂下來,到清朝時也只有納蘭性德這顆明珠在詩詞上靈光一現,但也掩蓋不了詩詞的凋零。

    而袁枚的藝術成就主要在於詩詞的點評與詩詞理論,並提出了詩詞的“性靈說”這一獨到的美學思想,其最有名的《隨園詩話》就是一部詩詞評論書,按現在的說法就是一個文藝評論家,懂詩詞但自身造詣一般,其詩詞的流傳度自然不高,《苔》也就淹沒在名家大作中鮮有人提及,尋常百姓更是知之甚少。

    這首《苔》生逢在一個詩詞凋零的時代,其創作者也不以詩詞著稱,在浩瀚的璀璨詩詞裡顯得就如苔一樣不起眼,但一首好詩會有其自身的命運,總會在某個契機顯現它的魅力。

    時光荏苒,300年後忽然一夜爆紅,更多的是因為這首詩切合了這個時代,它詠出了千千萬萬平凡老百姓,面對命運時的態度,雖卑微但有志不在出身,正是這樣的生活態度,才造就了今天我們全民奮發,從一窮二白的落後國家發展到世界經濟老二。

    這首詩帶來的共鳴,正是觸動了平凡人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再配以民謠優美的旋律,歌者的勵志,想不紅都難。

    聽的何止是歌,詠的又何止是詩,是內心低語的獨白!

  • 10 # 月下起舞弄清影

    《苔》這首詩因為被鄉村老師梁俊和山裡孩子小梁在《經典詠流傳》舞臺樸實無華的詠唱,讓更多人被他們感動的同時,也讓它在一夜之間爆紅,讓更多人知道原來還有這樣被埋沒了的一首好詩,這可能是我們大多人心中的想法。

    其實這個是相對的,對於愛好詩詞的人來說,《苔》這首詩肯定是“廣為人知”的;平時較少關注詩詞的人來說,肯定是小眾且偏冷門的。當我們喜歡一樣東西併為之著迷的話,我們肯定是全身心的投入其中的去研究它,與之相關的所有東西我們都如數家珍,反之則是停於表面的理解,詩詞也是如此。可能對於今天的人來說更多的時間都被手機佔據,成了一個個“低頭族”,在當今浮躁的社會下,很少有人花時間靜下心來讀一兩首詩詞,所以像《苔》這樣的詩詞才不會被更多人熟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武磊梅開二度,西班牙人2:0獲勝順利晉級國王杯次輪。如何評價武磊本場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