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育兒交流探討
-
2 # 雅樂之舞的公孫樹
我家小朋友也是這樣,現在上幼兒園就是那種調皮搗蛋的小孩,上課下位,課外活動自己跑去小角落不聽指令。上週他們幼兒園邀請了一名心理諮詢師過來講課,我去聽了一下,就是現在孩子的養育環境或多或少都會給孩子造成感覺統合失調,孩子說了不聽,就是前庭那一塊有點失調,結合孩子的所有行為我去問了一下那個老師,確實是跟我們平時養育有關係,她指出孩子總是說了不聽,是因為做家長的你總是在說,說的太多了,可能也不是你一個人在說,教養孩子你就得去做,做示範,對發出指令了你得落實效果。耳濡目染就是這個道理,於是我買了感覺統合的書在學習瞭解。(老師舉了個例子我印象很深刻,她問我蘋果是什麼味,我說是甜味。她又問我甜味是什麼味,能描述一下嗎?我就沒回答上來,她說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肚子有點不舒服,他一隻手摸肚子,一隻手放桌上,你去跟她說,請雙手放膝蓋上坐好,孩子無法跟你表達他哪不舒服,他也聽從你的指令,可根源問題你沒解決,過一會他還是把手放肚子上,大概你說他三次你就會不耐煩,最後就一巴掌上去了,其實他就是肚子疼,而你覺得他坐不好。孩子感覺統合某一方面失衡他是不可能跟你描述出來的,他只會有個表象,而你用自己大人的思維去衡量他,對他來說沒有什麼用)。我是很認同老師的描述的,因為我確實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把孩子照顧的過於精細,而導致孩子在平衡感(5歲3個月,因小時候爬行的不多,騎幼兒腳踏車、手扶式滑板車、他根本學不來那個動作,總是覺得要摔跤了)前庭覺還有個我暫時不太記得怎麼描述,因環境時而敏感時而遲鈍。當然老師說的話,我也沒全部相信,她說作為家長自身的水平也要記住學習和提升,所以我和先生買了書一起了解學習,並按照書裡的小方法去慢慢彌補和鍛鍊。最好的還是家長的耐心有效陪伴。希望個人小經歷對您有用處。
-
3 # 大搖科學育兒
推薦書籍《
P.E.T
父母效能訓練》和《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如何聽,孩子才會說》想讓孩子聽你說,試試這個方法:“我-資訊法”。
“我-資訊法”重在父母正確的將資訊編碼成孩子能聽懂的語言,一般以“我”開頭。
錯誤地說,孩子並不會聽
父母表達自己的需求時,往往發出一些無效的比如“提出解決方案”“傳送貶損資訊”的編碼語言,很容易將溝通之門關閉。
比如當家長想跟鼓勵孩子努力的時候,家長說“你現在很討厭學校,只是因為你這次考試沒考好,你從外界找原因”……
有效的表達法,以“我”開頭
有效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把“你-資訊”換成“我-資訊”,也就是父母僅僅告訴孩子,他那些不可接納的行為帶給自己的感受。
這個過程跟積極傾聽正好相反,父母成了資訊的編碼者,孩子需要去解碼。
如果父母編碼的是“你-資訊”,孩子就很難解碼。
比如爸爸累了的時候說成“你真煩”,但是如果換成“我-資訊”,就是“我累了”。
第一個資訊孩子會解碼成對他的評價“我很壞”,第二個資訊會解碼成爸爸累了的陳述事實。
很顯然,以“我”開頭的資訊就更容易被正確解碼。
再舉個例子,孩子放學後沒有按時回家也沒有跟你說,你很生氣。
以“你”開頭的貼標籤或評判語言是:“你不打電話說一聲,真的是不考慮別人的感受”。
換成以“我”開頭的不帶指責的行為描述,則是“你離開學校之後,沒有按時回家,又沒有打電話說你要晚回家時,我很擔心……”
“我-資訊法”三要素:“行為+感受+影響”
行為,即對不可接納行為的一個描述,比如“你答應了我10點回家的,但是現在12點才到家”;
感受,即父母的感受,比如“你回來了我真開心,但是你沒回來之前我特別擔心”;
影響,即這個行為對父母造成的實際而具體的影響,因為孩子需要知道他們的行為為何會成為一個問題。比如“你沒回來之前我都不敢睡,我也很擔心接到一些不好的電話,我一直都很焦慮”。
第三個要素“影響”很重要,傳送“我-資訊”的全部目的在於對孩子施加影響,讓孩子改變當前的行為。
通常,僅僅描述你認為不可接受的行為,並告訴他們這種行為讓你心煩、生氣、沮喪,是不夠的。
他們需要知道為什麼會這樣,知道了原因,並覺得合理,他們才可能改變自己的行為。
舉個例子,孩子沒有洗碗,你發起了對話。
“吃完晚餐後盤子被留在水槽裡,這讓我很不高興。我們不是說好了一吃完晚飯你就去洗碗的嗎?”
孩子說:“吃完晚飯我覺得太累了,因為我昨天晚上我做社團活動到凌晨三點才睡。”
這個時候,你就應該用積極傾聽的方法,反饋你聽到的資訊:“你不想吃完飯立刻洗碗。”
孩子說:“是的,我想先睡會,上床前我再洗碗可以嗎?”
初次使用誤區
我們注意,對於初次使用“我-資訊”法的家長,容易有幾個誤區,導致“我-資訊”無法發揮作用。
第一種是偽裝的“你-資訊”。
比如說“我覺得你很懶”,雖然是以“我”開頭,實際是對孩子評價和貼標籤,所以建議父母放棄使用“我覺得”,而是明確說出自己的感受。
第二種是強調負面消極的感受,而忘了傳遞正面的情緒。
比如對於晚歸的孩子,父母往往只會這麼表達:“你這麼晚回來讓我很擔心,我對你很生氣”。而實際你當下最強烈的感受明明是興奮和積極的:“天哪,你總算平安到家了,看到你真開心,我終於鬆了一口氣。”這種表達更能影響孩子的行為!
打一頓,只是暫時起了作用,長遠來講,弊大於利
被打了,其實你說的東西他還是沒有聽進去,但是他屈服於你的權威,他打不過你。
他滿肚子都是怨恨和報復,他會在你下一次看不見、管不著的地方變本加厲。
-
4 # 庭爸談育兒
這是經常見到的場景,整個發展邏輯是這樣:
好好說話--不聽--不耐煩的說話--還是不聽--生氣的說話/罵--不聽--動手打一頓--哭著去做了--自己後悔--下次繼續。
說說看,是不是我們經常是這樣的?
我雖然是教育工作者,我也不敢保證我能不生氣不罵孩子,但動手打孩子這條就能做到。這是底線。碰到這樣的情況,你可以對照這些方面來做個檢查:
1、關於說話抱歉,很多時候只是你在說話,孩子聽沒聽進去,你不清楚也不打算弄清楚。你只希望他“執行指令”。這種單向的溝通,不叫溝通,而是叫機哭人行動。當你把孩子當機器人看待,摁了按鈕發現沒用,你的想法是:這機哭人壞了!於是開始有情緒。
現在,我們改變一下,請你先蹲下來,如果做不到,可以看著孩子的眼睛,如果還是做不到,至少也別隔著房間開始說話。以上的做法,最佳的是:蹲下來,看著孩子的眼睛,用這樣的話來說:寶貝,媽媽想跟你商量一下......
2、關於不聽有可能寶貝正在玩玩具,可能寶貝有自己的想法,總之,你發現你的話對他沒作用,沒有達到你想的要效果了。
這裡要劃重點:不聽,不代表孩子不配合。有可能是:1、他在做別的事;2、他有自己的想法。
好,你要分別處理,如果他在做別的事,提醒他,寶貝,媽媽有事跟你商量一下,就是前面的做法。如果他有自己的想法,你已經說了是商量,可以聽聽他怎麼說。只要有迴應,正好你們親子關係還都不錯,那麼發展到打罵的機率就大大降低了。
3、關於態度很多媽媽跟我倒苦水時,總是先說,我家孩子不聽話、不乖、脾氣差、叛逆,結果我要見到孩子。發現孩子並沒媽媽所說的那麼差。
這是什麼意思呢?我想說的是,你可能已經先入為主,你家孩子身上貼滿了這樣的膏藥,我們稱呼它為:負面標籤。就像一件衣服,非常漂亮非常合身,但有個線頭出來了,你覺得礙眼,於是整件衣服你會立刻不喜歡了。改變你的看法,一是剪掉線頭,二是把焦點放到好的方面。
所以,你對孩子時,你會發現,當你態度是和顏悅色時,孩子也總是乖乖配合。當你情緒波動時,孩子也驚恐不安。當你烏雲壓頂時,孩子瑟瑟發抖。
回到和孩子溝通這個問題來,你跟孩子說話時,先別老想著,這傢伙不乖,不聽話。你的這種暗示會讓你的表情、動作和語氣都發生變形,你也會把這樣的暗示給孩子。於是他真的就不乖不聽話不配合了。
說得有點囉嗦,以上這些分析清楚了,你也就知道該怎麼改變了。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如果你覺得鏡子裡的人扭曲著,那你先看看自己,調整一下心態,給點耐心和愛心。孩子也會往你要的方向改變的。
什麼?你說聽你這麼說很容易,做起來很難。沒錯,這個需要刻意的訓練。你試著彆扭改變可能沒效果。但你不改變,就一定還是這麼打罵的迴圈。要怎麼做,你看著辦哈。
-
5 # 甜甜妞
我覺得父母不要用我們成人世界的標準來批判孩子,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有各種表現,當孩子的表現不如我們預期的要求時,我們總覺得失望,再來使用暴力壓制孩子,但是暴力真的解決問題了嗎?孩子因為暴力發生的改變,僅僅是在力量上感到畏懼的表現而已,因為害怕所以按照你的要求作出改變,所以我並不建議用暴力來解決問題,影響孩子的心理和成長
那麼怎樣讓孩子聽話呢?我建議在某件事情你制止孩子不要做時,耐心的講解了理由後孩子並不理會,那麼是不是可以嘗試用其他事情或者東西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例如你讓孩子寫作業,孩子非要玩鬧,那是否可以建議孩子我們玩多久寫作業呢,作業不交明天老師可是會有懲罰的,其他小朋友都完成了,可以讓孩子自己選擇,但是如果最後他沒有完成那麼讓他帶著未完成的作業去學校,體驗一次未完成任務的感受看看,自己吸取了教訓下次可能就不需要你叮囑了
也可以根據事情來制定獎勵計劃,但制定了選擇就應該遵守,否則孩子永遠覺得你是可以討價還價的
但是如果孩子做了非常錯誤敗壞品行的事情,例如偷拿東西,再告訴他如果他就是丟失心愛東西的人會多傷心,並且告訴不能再犯,再發現了嚴重同樣的事情,我是建議偶爾使用暴力的,畢竟有些道理他還不懂又不聽,極度敗壞品行的事情我才建議,並且一次制服,不能經常如此,注意避開重要部位
最後想說,孩子是慢慢教育出來的,但是他也是個體,有自己的思維和情緒,太乖巧的孩子未必一定是好事,孩子有自己的天性,努力讓他走向正大光明熱愛生活的明天就好
-
6 # Go策略
不由分說,直接打,用鞭子從小腿打,屁股打,不打不能養孝,不打不能勤讀,不打不能尊師,初生小犢子,越寵越傻,越疼越呆,孩子疼在心,教在口,打在手,不嚴何以立規矩,無規矩怎能成方圓,不懲何以戒,不醒怎麼能領悟。
-
7 # 萌寶玩具精選
這種情形相信大部分家長們都遇到過,孩子就是說不聽,非得家長將他打一頓,然後委屈的聽話了。現代的父母,多多少少都會看很多關於育兒的知識,覺得不應該對孩子吼罵,應該心平氣和跟孩子說教,但是往往好好說,孩子更不聽。
一、為什麼孩子越好好說越不聽?
其實每個孩子都又一顆逆反的心,父母態度強硬的要孩子做一件事情,往往得到的迴應就是“我不”。這個時候很多父母的做法就是開始越來越大聲的說,直到脾氣爆發,打一頓。而孩子小,不記仇,這次打完轉頭可能他就忘了,下一次繼續重複。
二、父母應該如何做呢?
針對這件事,父母不妨轉變一下教育形式。
1、降低父母身份,跟孩子一起分擔
當需要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首先父母應該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榜樣,跟孩子一起分擔,一起做,孩子就會比較願意。
舉個我家的例子:
我家孩子3歲,從來不喜歡收拾玩具,玩的到處亂扔,開始我也是用命令的口吻讓孩子把玩具收拾到玩具櫃上,但是她偏不,試了幾次都沒有用。後來我就換了方式,跟她說:寶貝,玩具們累了該回家了,我們一起來收拾,帶玩具回家吧。這時候她就會很願意收拾了。
2、給孩子自己決定的權利
孩子也是一個個體,他們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父母應該尊重,並且給孩子選擇和決定的權利。如果父母用命令的口吻讓孩子做一件事,孩子往往會產生逆反心理,為什麼我要聽你的!
比如:讓孩子去做作業這件事,以下兩種方式,你會更容易接受呢?
方式一:快去把作業做了,不要只顧著玩!
方式二:你是想要玩10分鐘再做作業呢,還是先做完作業再玩?
給孩子選擇的權利,因為最終做決定的是孩子自己,所以一定會接受自己做的選擇。
3、適當的獎懲機制
孩子聽話了,並且做得很好,就應該得到讚許,當孩子得到表揚,就會很開心,覺得這麼做是對的,下次會做的更好。不聽話就應該懲罰,但是懲罰並不主張“打一頓”,比如可以懲罰看動畫片時間減少5分鐘。而且一定要嚴格執行。
---------------
-
8 # 銘坤的世界
孩子搗蛋是因為想引起家長的關注。不妨放下手中的手機、家務等事情。認真瞭解一下孩子的真實想法。也許孩子真的有問題需要你去關注他。
-
9 # 楊楊爸親子驛站
你的孩子可能進入叛逆期了。
孩子成長過程中,有不同的階段,叛逆期就有3個,分別是2-3歲,6-9歲,12-16歲,具體年紀只是參考,不同的孩子,叛逆期也不一定相同。
而對於叛逆期的孩子,家長要做到知已知彼,若即若離,才是與孩子成為知心好朋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1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他的問題與感受與孩子處朋友,收起家長的權威。孩子的想法,他不說,你又怎麼知道他不對呢。有時候家長的主觀臆斷,常常成為打擊孩子的武器。
孩子在成長過程,會遇到諸多問題:
有的自己為覺羞怯,而不願意與你說;有的認為是自己的秘密,不應該跟你說,有的則是與朋友的約定,不能跟你說;有的是做了錯事,不敢跟你說……不管是哪種原因,請站在孩子的角度,與他一起分析和麵對所發生的問題,讓孩子覺得,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2鼓勵孩子說出他的需求處於叛逆期的孩子,都是堅持自己的固有想法,即使錯了,他也要做一回,才知道結果是什麼。這是孩子成長過程,探索世界必須要走的路。
對於孩子的需求,家長出於幫助孩子成長的角度出發,鼓勵孩子說他的想法、辦法、思路和預期結果,如果你可以幫助,早與孩子一同完完此事,陪伴孩子成長。
3讓孩子做選擇,尊重孩子意見叛逆期的孩子做事,都有自己主意,家長出於主觀,急於打擊與否定。而是知道事情始末,給出意見或解決辦法,考慮可能結果,孩子自己做選擇,並言明,選擇了不許後悔,結果必須自己承擔。
這樣即培養了孩子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也鍛鍊了做事果敢和勇於承擔的品質。
4學會讚美在家長眼中,自己的孩子,永遠不是“別人家的孩子”,永遠是笨呆差,很多親子關係差的家庭中,孩子是錯的,錯的在家長。
家長心中是愛孩子,可嘴卻像把刀子,總是打擊孩子,不聽孩子說,從心底認為自己的孩子做不好什麼事。
而優秀的孩子,都有一個口含蜜糖的父母,與和諧的家庭,家中每一位成員都互相尊重彼此,相互鼓勵,讚美,在他們眼中,家人才是最棒的。
孩子的成長,是本不能回看的書,但每一天都會新的閱讀體驗,請用愛去珍惜與呵護孩子的成長。每一個孩子,都是家長最值得的擁有。
-
10 # 小風車媽咪
好好的給孩子說話,他不聽,非要把他打一頓,他才聽,遇到這種孩子,該怎麼辦呢?
無獨有偶,我家孩子也出現了這種情況。根據我的觀察,這是最近一段時間才出現的。別的孩子都是吃軟不吃硬,需要家長哄,要順著孩子的意願進行引導,都是“順毛驢”。而我家孩子卻是吃硬不吃軟,平心靜氣的和他說話不行,一定要我大吼一聲“你到底去不去?”這才迅速起身,活生生一個“逆毛驢”。
其實我家孩子算是比較乖巧聽話的,基本不用我操心,但是最近發現孩子經常和我對著幹,讓往東,偏往西,還經常把“我就不,怎麼了?”這句話掛在嘴邊,經常用來頂撞我。讓他做個什麼事的時候,磨磨蹭蹭的一動不動,非要訓一頓才聽話。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從乖巧型變為了小魔頭呢?從孩子的成長過程來看,這是因為孩子進入了自我意識的敏感期,即第二叛逆期。我家孩子9歲,剛好處於叛逆期的邊緣。那麼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第二叛逆期的孩子的心理特點。
這個時期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心理上的尊重、信任和自由。這一時期,孩子的自我意識增強,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有時候想法會和大人的發生衝突。如果大人強行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那麼孩子會更容易產生逆反心理。雖然有時候孩子逼不得已接受了大人的安排,但是心理上確實不接受和抗拒的。長期下去,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不好的影響,容易讓孩子偏激、脾氣暴躁、壓抑、性格軟弱等。
而對於我們家長來說,孩子不聽話,我們就會一遍又一遍的嘮叨,雖然我們覺得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心裡想的卻是“你能不能不要管我?”“你能不能不要管這麼多?”而當我們的嘮叨起不到作用的時候,我們家長就會習慣性的以“吼叫”“打罵”的方式,逼孩子接受自己的安排。雖然最後孩子按照我們的意願做了,但是孩子心理孩子不服氣或者很不舒服。這樣下去更不利於家庭關係和親子關係的發展,還容易加劇孩子的叛逆心理。
那麼我們家長遇到孩子這種叛逆期的“逆毛驢”,該怎麼辦呢?
第一、學會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
傾聽是最有效的溝通方式,也是我們瞭解孩子想法最好的方式。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耐心的聽孩子把話講完,從中感受到孩子的內心世界和想法,這樣才能知道孩子在想什麼,需要什麼,想做什麼。才能針對性的對孩子進行引導和幫助。
我在發現了孩子這個叛逆的問題之後,就開始注意和他說話的方式和內容。之前他經常在我忙的時候,和我講話說事,我都會對他說:“等會,等我忙完了再說。”現在我就會放下手中的事,先坐下來,陪著他,讓他把話說完,然後在和他討論這個話題的意義,以及他的想法和目的等,然後在和他討論我的意見,讓孩子明白我是在乎他的,也想幫助他。
傾聽能夠讓孩子感受到家長對自己的尊重和愛,也能夠讓孩子變得愛說愛溝通,對孩子性格的塑造也有影響。
第二、與孩子站在平等的角度交流。
我們家長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平等的身份去交流,而不是“我是家長,就應該聽我的”這樣的做法。命令式的口吻和做法,雖然會讓孩子接受,但是孩子並不是心甘情願的。所以我們要放下身段,和孩子站在同一個高度,或者坐在一起,拉著孩子的小手,望著孩子的眼睛,減輕孩子的心理壓力和負擔。讓孩子有話語權,讓孩子感覺我們就是朋友,這樣孩子才能敞開心扉。
第三、多對孩子進行鼓勵和表揚。
每個人都喜歡被表揚,包括大人。所以對於孩子來說,表揚和鼓勵更能給自己增加信心,每個孩子都會很在意父母對自己的評價,如果父母對孩子多鼓勵和表揚,孩子就會在潛意識裡強化這種正面的形象,努力讓自己做的更好。
比如我們可以針對一些生活和學習上的細節對孩子進行鼓勵和表揚:“我發現你最近的字寫的很整齊,不錯,繼續努力哦!”;“你幫媽媽洗碗啦,洗的真乾淨,你真能幹!”;“我覺得你這個想法很不錯!我都沒有想到呢。”
經常性的對孩子進行鼓勵和表揚,能夠讓孩子更自信,也願意和父母交流,溝通,利於親子關係的發展。
第四、給孩子信任和自由,但要堅持自己的原則。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我們的私有物品,尤其是當孩子的自我意識增強的時候,想要擺脫父母,想要自立,想要自由。但是我們家長要讓孩子明白,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自由,只有相對自由。因為我們是一個社會人,做事要對自己,對社會負責任。
所以當孩子想要獨自做某事的時候,家長要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讓孩子大膽去做,但是不能碰觸到家長的底線和原則。
比如可以讓孩子自己安排週末的學習和玩耍時間,但是一定要保證作業的順利完成;讓孩子獨立去超市購物,買東西,但是不能亂買零食……這樣既能讓孩子感覺到了自己被需要,被尊重,被信任,還能鍛鍊孩子的獨立性。
總之,我們要走近孩子的內心世界,用心、耐心的瞭解孩子的需求,加以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度過這一段所謂的“叛逆期”。
-
11 # 平常心vlog
多讀繪本,多編造一些實踐場景,比如不好好吃飯,不好好學習,不能打人等,爸媽晚上沒事自己編造個劇情演給孩子看,可以讓孩子參與進來,實踐見真理。
-
12 # 夢畫685
好好講話孩子不聽,那是注意力不集中,因吼聲大才引起他們注意,我外孫也是這樣,所以給他講話時要多重複幾遍,然後讓他把你所講的內容再講給你聽,聽了之後鼓鼓掌,鼓勵一下。
我外孫很調皮,有時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經常假哭,見無人理就倒地放賴,這時大人要裝作不在乎,不要吼也不要抱,該幹啥就幹啥,就象沒看見一樣,過一會兒他就會自己爬起來,以後也不會再發生。
-
13 # 糖家小女的日記
啊,為什麼啊。
難道從小被你們打習慣了。
怎麼辦呢?
還是試試和孩子好好說話吧。即使孩子不聽,也不要去打他。
我記得自家孩子有時候給我說過一句話。
也是有一天他把自己的玩具亂放,然後呢,我說讓他把玩具收拾好,不然很容易丟。
孩子不聽,我就不說了。 我也不理他了,我自己幹自己的事情。
然後孩子對我說:媽媽,我不收拾玩具,你不生氣了嗎? 不打我一頓了嗎?我當時也是哭笑不得啊。
所以你說的時候,孩子不聽,你也不要著急。不要因為孩子不聽,你氣了,或者是急了就開打。這樣也容易把孩子打皮,會習慣,然後越大越打越不聽,也會惡性迴圈的哦。
孩子不聽的時候,你就不理睬他啊,讓他不習慣你做好媽媽,好爸爸的時候,他就會自己來找你了,讓你告訴他要做什麼事情了。孩子的事情讓孩子自己操心著急去。 -
14 # 簡真父母課堂
真的替你的孩子感到一絲心疼。聽你的語氣你應該不止一次這樣用武力解決了。孩子完全沒有被放在平等的位置。你生氣了就給孩子一頓胖揍,換做是你你願意嗎?為什麼不能聽聽孩子的聲音,他為什麼不願意聽你講。沒有無緣無故的壞孩子,只有不願好好聽孩子說話的家長。說的有些直,希望家長有所感悟,既然希望得到解決,就找找根源吧!
-
15 # 胖川的幸福生活
根據孩子情況,一件事如果做錯了,告訴他們怎樣是正確的,然後讓他們按正確再做一遍,這樣慢慢的他們就知道這樣是錯誤的,那樣是正確的。如果小孩堅持不聽話的情況下可以打了
-
16 # 賴頌強講孩子抑鬱休學
家長期望孩子說了就聽,其實是希望孩子服從自己。
聽話應該有兩個含義:你聽我的,我聽你的。
往往彼此傾聽得出的結果執行力更好。
“我以前兇吧,態度不好,他不聽我理解,可是現在我好好說了,他還是不聽。”這是家長困惑的地方。
常常家長會走進一個誤區,是什麼呢?
如果我放下身段,跟你好好說,那麼一定能到達我的目的:“讓你好好聽我的話。”
家長的目的就是要:你聽我的。
這個想法有個根本性的問題:沒有把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上。
想想看配偶間如果這麼要求對方:你要聽我的,顯然會有矛盾,那麼放在孩子身上也一定遲早會出現矛盾,且隨著孩子年齡增長,矛盾會增大或激化。
孩子不聽話的原因有哪些?我們一起來看看
(1)孩子的想法和大人的期望不一致
那麼孩子的想法呢?我還沒玩夠呢,等我玩夠了再說啊
所以家長的期望和現實就存在差距了,所以矛盾就出來了。
大人的感受就是,我的孩子不聽話
(2)孩子的好奇心讓他一而再而三地嘗試
比如說,商場裡面亮晶晶的商品,可能昂貴,也可能是易碎的;但是孩子對商品的價格和材質沒有概念,他對自己的能力認知不足,他也沒有辦法以預判形式是什麼樣。他沒有我們大人的社會概念,比如說碰壞了要賠,賠還要不少錢,而且這個錢賠出去沒有回報,是冤枉錢,這些孩子統統沒有概念;即使家長跟他說:“不要碰哦,壞了媽媽要陪的”這樣的話,他也只是聽,對他來說,不能理解是什麼意思。但是商品呈現出來的漂亮的樣子或者功能在實際地吸引他,讓他去一探究竟,所以他沒法聽大人的“離得遠遠的”
給大人的感受就是,這孩子越說越做,不聽話
(3)這是孩子一個個性化過程,對說“不”的產生的力量很享受
有的時候孩子說“不”或者反抗家長的時候,家長的激烈反應,讓孩子體會到“不”這個詞真的很有力量,那麼大的孩子很享受這樣的力量感。
比如說今天是規定的穿校服上學的日子,孩子說“我不想穿校服”。家長就著急了,“今天是規定要穿校服的,你不穿校服,你穿什麼?其他小朋友都穿,你不穿?”家長就噠噠噠,一頓講道理,目的是要說服孩子,給孩子的感覺就是被大人控制了,也感覺到我只要說“不”,就能把大人搞得雞飛狗跳,這個很有意思,所以他會常常來刺探一下大人
給大人的感受是,這孩子怎麼就說不聽呢,真不聽話
(4)孩子對“不要”的理解和大人不一樣
比如說,過馬路,大人認為過馬路就是快步走,謹慎前行,注意前後左右的行人啊,拐彎的車輛啊,總而言之要小心地儘快走到安全的地方
孩子聽到大人說過馬路不要跑,他拉著你的手,一蹦一跳,因為紅燈變綠了,大傢伙一快往前走的人流很讓人興奮啊,我是其中一個很讓人開心啊,剛才停著等,現在齊步走,這個很讓人激動啊,所以他的動作完全表現出他的感受和心情,他沒法理解那些個危險和緊張。
那麼大人的感受是:這孩子真是越是危險,他就越做危險動作,真是不會聽話的熊孩子
(5)大人不傾聽孩子
有沒有過這樣的情形,孩子說:“媽媽,快快,快看我”,他可能把你的大衣服披在身上了覺得很好玩,他可能把枕頭、玩具或者水桶頂上頭上了,他想要跟你分享他的創意,通常家長們沒有感受到危險,或者正在忙著的時候,都是很敷衍地看一眼,“哦,看到了”或者很不耐煩“唉呀,正忙著呢,沒看到嗎”於是這樣的反應也給孩子做了個榜樣,他也學到了,下一次,他也會這樣對待大人叫他比如吃飯啦,睡覺啦
這個時候家長忘記了自己曾經做過的示範,他只感受到當下孩子的行為:怎麼叫都不聽,真是不聽話哦。
那麼解決方案是什麼呢?
(1)審視自己的行為
每次孩子來找我們的時候,你覺察一下自己的行為,你有沒有在認真地聽孩子說話,你有沒有敷衍孩子,有沒有給孩子做“不聽話”的榜樣?
這個可以觀察一下自己或者你的配偶或者家人,當孩子叫你們或者跟你們說什麼事的時候,你的迴應方式是什麼,記錄下來
然後從現在開始,可以很認真地迴應孩子的每一次呼叫,即使你手裡正忙,正在炒菜,也可以把火先關掉,然後蹲下來,看看孩子是什麼事情,如果是需要花很長時間的,可以跟孩子說:“我聽到你叫我啦,我現在正在炒菜,吃完飯我們一起玩,好嗎?”或者你們可以約個時間,每天一個固定的時間一起交流的,讓孩子把要跟你做的事放到那個時間去,這個固定時間稱之為特殊時光。
(2)給孩子權力和選擇
比如孩子今天要穿一條紗裙子上學,可是天很冷;可以讓孩子先穿上衫裙子在門口試一試,讓她自己決定要不要穿;可以這麼說:“今天天氣比較冷,媽媽打算要穿絨的衣服。你如果要穿紗裙子的話,可能會冷,也可能不會冷;或者你可以先穿了在樓下走一走,再來決定穿不穿,好嗎?”
當然也可以根據裙子的厚薄和大小,給孩子有限的選擇:“你打算在裙子裡穿保暖衣還是穿外套呢,這個由你決定”——當然我們說這個有限選擇給出的選項是大人能接受的,就比方剛才那個例子,不管是穿保暖衣還是穿外套,大人都可以接受,就可以給出來做為選項,大人不能接受的,就不做為選項來提供。
(3)傾聽,進入孩子的內心
比如孩子一定要去看看那個電飯煲,可以抱著他在安全的範圍內,去看一看你是怎樣把米和水放進去的,是怎樣按鍵的,或者也可以抓住他的手指,讓他按正確的鍵。讓他體會參與的快樂
或者是孩子睡覺前怎麼也捨不得玩具,還想玩,可以跟他說:“嗯,這些玩具都很有意思,你一定想要玩到不想再玩為止,現在是睡覺時間,是你自己收玩具還是媽媽和你一起收?” 用共情的方法去理解孩子,讓他覺得被關注到。
(4)運用幽默
比如說洗了澡,不及時穿衣服,可以先用被子把孩子先圍起來,孩子通常很喜歡不一樣的處理方式,他會很享受光魯魯在被子裡的感覺。這個時候你還可以跟孩子玩遊戲,拿著他的衣服說:“嘖,這件衣服是誰的呢?他找不到他的主人了,是椅子的吧?........”
(5)尊重孩子,留出時間
通常我們說培養孩子的專注力,不讓孩子受打擾,就是在他看書,玩玩具的時候不讓他在那個場景中被打斷。如果剛好到吃飯時間了,怎麼辦呢?提前一點知會孩子,讓孩子有一個心理預期,不要讓他立刻放下手裡的工作。
可以這樣說:“我們馬上就要吃飯了,你需要多長時間可以過來?”
也可以說:“還有五分鐘就要吃飯啦,你可以準備一下嗎?需不需要小鬧鐘提醒你?”如果孩子同意,那麼按個小鬧鐘,孩子可以聽到鬧鈴響之後按計劃行事。
回覆列表
一、家長反思自己
孩子不聽話,家長應該先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自己過分寵愛孩子導致的?還是對孩子過分控制導致的?12歲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選擇,有時候不喜歡家長的安排,只想按著自己心裡想的去做,就會出現不聽話,和家長對著幹的情況。
二、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孩子不聽話肯定是有理由的,家長可以試著走進孩子的內心,和孩子好好溝通,聽孩子說說他們不聽話的理由是什麼,理解孩子,尊重孩子。這樣的教育方式孩子會比較認同,在聽孩子說完理由後再教育,孩子會更容易接受。
三、講道理而不是威脅
孩子犯錯很多家長不是打就是罵,也不講道理,孩子雖然當時被打,但他們不能徹底明白自己被打的原因是什麼,也不能瞭解到做了錯事的後果。孩子不聽話,不要馬上處罰他們,可以先和他們講道理,再和他們說明這樣做錯在哪裡,並且告訴他們正確的做法。
四、朋友般對待孩子
五、制定規則
和孩子立好規矩,比如電視看多久就不能看、每天需要完成多少的學習量、做錯事該怎麼辦等,如果破壞了這些規矩該怎麼辦。立規矩的同時也是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