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朝居士
-
2 # 雪穎溯史
“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這是李衛對雍正說的話,雍正當即把年羹堯貶為杭州將軍了。直到最後因張廷玉的一句話,雍正賜死了年羹堯。
表面看起來是因為李衛和張廷玉的話起了作用,甚至還有眾官員落井下石,但如果仔細回想,年羹堯在西北的所作所為已經為自己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起初,年羹堯被封為西北大將軍,掌管西北半壁江山,年在西北專橫跋扈,擅殺朝廷命官,朝中也無人參他,只因當時雍正身邊無可信任、可用之人(老十三身體有病且是雍正的左膀右臂,離不開;老十四又與雍正不和,是八爺黨的人),畢竟年羹堯是雍正一手調教出來的,自己人怎麼著也放心一點。
當西北戰事結束後,年羹堯的種種劣跡就現出來了,年羹堯可能沒有稱帝的心,但是種種跡象表明年羹堯西北稱王的野心還是有的。甚至連西北官員的任命都由他說了算,貪汙、剋扣軍餉等就更不用說了。
以雍正的性格為人,以年羹堯立的戰功,雍正不可能因為李衛和張廷玉的幾句話就殺年羹堯,更不可能因為朝廷裡那些言官御史幾道奏摺而改變主意。一是因為年羹堯居功自傲,其所作所為已經讓雍正忍無可忍了(在太后大喪期間不守國孝,花天酒地,已經超出了雍正的忍耐極限);二是因為年羹堯在西北專橫跋扈,為所欲為,已成尾大不掉之勢,朝廷甚至有點指揮不動他了,再發展下去就有可能是第二個吳三桂。
所以,年羹堯的死其實是因為他自己太過張揚,不懂韜光養晦,更不懂激流勇進,沒有看清自己所處的形勢,最終導致自己被殺。
-
3 # 饞嘴肥貓鏟史官
今天咱們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雍正王朝》的問題。
乾脆再拉進一個人來,鄔思道。
因為年羹堯最終的結局和他干係重大。
張廷玉、鄔思道、李衛、年羹堯。四位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咱們一起分析研究。
古話說的好:“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張廷玉和鄔思道這兩個人屬於勞心者,張廷玉處廟堂之高,而鄔思道處江湖之遠。
李衛和年羹堯兩人都是勞力者,李衛是文官,沉浮於宦海,年羹堯是武將,奔波於沙場。
張廷玉以前是屬於守舊勢力的陣營,依附於守舊派,但他最終認識到舊制度的巨大侷限性,思想開明,扶助和投入到改良派方面。
鄔思道是自由派人物,他為改良派出謀劃策,但他最終脫離改良派陣營,遁入江湖。從始至終不依附於任何一方。
李衛從社會最底層做起,投入和依附於改良派做基層工作,透過自己的努力和忠誠,進入中層。
和李衛同樣出身的是高福(坎兒),也是出身於最底層,他開始是依附於改良派,但又中途企圖改換門庭,向守舊派靠攏,最終成為雙方鬥爭的炮灰。
年羹堯是革命派,他其實也是出身於社會最底層,在改良派也是地位最卑微的奴才,透過自己的努力和奮鬥,他這個“勞力者”,不想再“治於人”了,就走向了與統治階層分庭抗禮的道路,最終失敗。
我們發現,依附於統治階層改良派的張廷玉和李衛都生存下來了。這是一個寓意:社會改良才有活路。
轉向守舊勢力的高福死去了,守舊派不需要他,改良派也不需要他。寓意:頑固守舊沒有出路。
鄔思道從改良派的助力到最終脫離,遁入江湖,寓意:社會變革是歷史的必然,可以推動,可以順應,也可以旁觀。
年羹堯是年輕的革命派,他雖然出身於最底層,但他終生為自己的尊嚴和自由而奮戰,他希望擁有與統治階層同等的地位,他也翻牌子,他也殺伐予奪,他也拒絕所有的妥協。他最終塵歸塵,土歸土。寓意:這個社會目前還並不能接受徹底的革命。
年羹堯真的該死嗎?
代表統治階層改良派領袖的雍正,代表改良派高層的張廷玉,脫離社會變革的鄔思道,代表守舊派的大臣們,代表改良派基層的李衛,都無一例外的希望他死。
如果說年羹堯真的死於背叛,那他就是背叛了這個社會,背叛了這個時代,背叛了所有的人。
他背叛了規則。
那一刻,年羹堯就走上了絕路。難道他不知道這個後果嗎?他當然知道,但他最終選擇了不依附,不妥協。
雍正的處理方式是讓孫嘉淦去牽制他。其實,說句不客氣的話,雍正這就是要讓孫嘉淦去死。
孫嘉淦的性格雍正會不知道?年羹堯的性格雍正會不知道?但雍正依然把炸彈放到火爐邊上,要的就是那一聲巨響。
往下看。
雍正和李衛把他引向滅絕。
當雍正南巡,來到了李衛府上。
雍正:朕不斷接到京城轉來的摺子,說年羹堯在西北越發專橫跋扈了。本來朕派孫嘉誠到他那裡去就是為了讓他見到這個人會有所警覺、有所收斂。不知道他是沒有領悟朕的苦心,還是有意和朕頂著幹。孫嘉誠在那兒推行火耗歸公竟然寸步難行,而且從年羹堯開始,就都跟他過不去,他的日子很難過。
李衛:要是這樣乾脆把他的大將軍給免了,鄔先生早就跟我說過“年羹堯這個人遲早會闖出天大的禍來”。主子,奴才在底下聽到一句話,一直想同主子說,就怕……。
雍正:說。
李衛:說是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
雍正:你是從哪兒聽來的?
李衛:民間已經流傳很久了,只不過沒人敢奏給主子。
李衛透露出兩點,至關重要。
一、“鄔先生說”。
二、“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
劇中當他們說完,門外有人送來密報:年羹堯殺了孫嘉淦。
我們可以分析,雍正知道不知道孫嘉淦被殺的事?他提前就已經知道了,他這是在演戲,演給李衛看,他先前的話是探查一個態度,誰的態度?鄔先生的態度。
鄔先生從田文鏡那裡不告而別,雍正必須要知道鄔先生對此事的態度,對處理年羹堯的意見。而李衛這裡,其實還與鄔先生有一定聯絡的,鄔先生不能透過田文鏡表態,更不能自己表這個態,只能透過李衛來表這個態。
雍正獲知了鄔先生的立場和態度,那麼,送信的人就進來了。如果鄔先生不同意處理年羹堯,這封信就不會讓李衛看。
其實,對年羹堯的監控早就開始了,在雍正登上皇位以前,就開始了。
大家記不記得當初在四爺府,李衛跟翠兒偷情被捉,年羹堯求情,那就是計策。是鄔先生的主意,雍正合情合理把李衛安插到了年羹堯身邊。
從讓李衛開始監視,直到派李衛前去賜死,起頭結尾,有始有終。
雍王府舊僚達成了統一意見,那麼到了朝堂上呢?
張廷玉的態度當然是最關鍵的。
雍正:衡臣,你實話對朕說,年羹堯就真的該死嗎?
張廷玉:回皇上,各省的督撫都上摺子說話了,這件事應該有個了斷了。現在在整頓吏治,而年羹堯僅貪汙一項就達四百六十萬兩之巨,何況還有大不敬之罪九、跋扈之罪十,種種罪名累計有九十二款之多。朝廷雖然有議功一說,但是功過相抵,他仍然死有餘辜。我聽說,年羹堯在杭州守城門仍然穿著黃馬褂傲然踞坐。皇上,李紱摺子上說的一段話至為透徹,年羹堯現在仍然穿著黃馬褂昭示於城門之下,招搖於鬧市之中是何居心?無非是炫耀他平西北之功,示世人鳥盡弓藏之意,此人一日不去,皇上聖名就一日受到玷汙。
冠冕堂皇的大道理擺出來,至此, 年羹堯再無活路。
年羹堯坐在城門口,與牧童下棋。
他輸了。
歸根結底,他就是一枚棋子,他的命運永遠掌握在操縱棋局的人手中,讓你贏你就贏,讓你輸你就得輸。
年羹堯不懂這個道理嗎?他懂。
他只是想自己這枚棋子能不能以一種平等的方式與執棋者對話,他沒有背叛,他記得四爺的好,記得皇上的恩,他永遠隨身攜帶十餘年的“佛珠”,須曳不曾離身,他只是想有那麼一刻,他不是棋子,也不是奴才,雙方能平等的對視。
輸或贏,生或死都不重要了。
當他放下念珠的時候,一切都解脫了。
這個世界不存在什麼誰比誰更聰明,只是我們長著一雙不同的眼睛。
讓我們用那首牧歌來結語吧:
牛兒牛兒在坡上,
田園綠野好風光。
一方黃土一方天,
山又高來水又長。
牛兒牛兒為誰忙,
忙完春耕忙秋糧。
風霜雨雪他不怕,
搖著鈴兒走四方……
-
4 # 聶鵬23
剛看完,其實說兩個人滑頭是不對的,要殺年羹堯的從來就是雍正。
劇中為了給雍正殺年一個正當的理由,大手筆渲染了年的居功自傲,狂妄奢靡,其實,西北平叛歸來,雍正指派孫嘉誠協助年處理政務,已經是傻子都知道的事情,那個時候李衛和張廷玉可沒有煽風點火。
年羹堯取死之道是他確實有謀反的能力和動機,而且個人覺得西北平叛,年的功勞確實大,不代表朝廷派其他人去就不可能凱旋,實際那句打仗打的是錢糧,可以說明,當時的戰事,後方的支援才是重點,可笑的是年不自知,反而向雍正勒索,提舉官員,感覺他智商有點問題。
李衛出身低微,但是做事用腦,對雍正更是忠誠不二,別人喊皇上,他私下裡還是以主子相稱,他如何不知,如果雍正不想殺年,根本不會在他面前提起年,所以,年羹堯的死,和李衛關係不大。
至於張廷玉,人精一個,他只是給了皇帝一個殺年而不至於背上兔死狗烹罵名的理由,且義正言辭,雍正愁就愁在這裡,好吧,殺吧,我也是被逼無奈啊!
雖然電視劇是創作,不是歷史,但是不可否認,雍正是個好皇帝,看了他當皇帝的樣子,覺得這個皇帝還真的沒啥意思,可惜,想當皇帝的人太多太多了,可悲可笑啊!
-
5 # 史味人生
因為這兩個人都沒有自己表明想法,而是分別提到了雍正非常相信的一個人,很雞賊。
劇情中,提出撤年羹堯的是李衛,而最後成為壓垮駱駝最後的一根稻草是張廷玉。
李衛&鄔思道雍正:原想在年羹堯處推行火耗歸公,可是……(一通訴苦),不知道他是沒有理解朕的苦心,還是有意跟朕頂著幹。
雍正是想聽聽李衛對此的看法,可是李衛一上來就搬出一個人——鄔思道。
鄔先生早就跟我說過,年羹堯這個人,遲早會捅出一個天大的禍。鄔思道,曾是雍正的謀士,雍正對其可謂是“言聽計從”,因此李衛提到他,無疑是幫雍正下了決心。
隨後提到了“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這句話大意是滿清入關在江南各地大興屠戮,因此有人在此地反清復明稱帝,而杭嘉湖平原等地必然是第一戰場。
暗指年羹堯有“反意”,這是李衛說出民間的想法,也是自己的想法,但是他先搬出鄔思道,耍了一點小心機。
張廷玉&李紱雍正問“年羹堯一定要殺麼”?
擺明是想聽聽“朝廷首相”張廷玉對此事的看法,結果張廷玉先是把百官的摺子說了一遍,又說了一堆亂七八糟的事實(穿著黃馬褂守城門),最後說到看法時,結果把“李紱”搬了出來。
李紱因為科舉一事,大受讚譽,被譽為“清流領袖”,代表的是天下的讀書人,是最“明理”的人,因此張廷玉雖然想年羹堯死,但是搬出李紱才更有力,而且自己也躲的遠遠地,免得將來皇帝后悔翻舊賬。
年羹堯好歹是進士出身,焉能不明白“收斂鋒芒”,只不過他知道西北所作所為,太平之後,自己必死的道理罷了,索性轟轟烈烈,逼的雍正下手,而電視劇透過這一點,把雍正塑造成一個“有情”的君子形象,
-
6 # 日小堯茗居
第123期總680期
這兩位在不同崗位的人,掌握著朝廷的命脈並能與雍正皇帝掏心肺腑的聊家常,說心裡話!【雍正皇帝也有心裡話】
能和雍正皇帝說心裡話的人不多,但是作為一代帝王;像雍正皇帝這樣與下面大臣做知心朋友,說心裡話的皇帝不多。
在康熙朝,康熙皇帝在煩惱的時候也找過張廷玉說心裡話,但那是含沙射影的“心裡話”,是有目的的心裡話,可以理解為“帝王心術”的一種傾瀉與資訊傳遞。
所謂的“孤家寡人”那就是隻有皇帝才被孤立。因為皇帝的每一句話都是聖旨,高不可攀,那才叫高處不勝寒的孤家寡人一個!
【李衛最早出的主意】
年羹堯在大西北青海打了打勝仗,給剛剛登基不久的雍正皇帝長了大臉,可雍正皇帝也沒有一丁點虧待年羹堯,加官進爵不算,還把節制西北四省的軍政大權交給了年羹堯管理,年羹堯享受著一個王爺的待遇還不滿足嗎?
自從年羹堯回京述職以後,更加猖狂無底線,那怪朝廷上下對年羹堯議論紛紛,說他“專橫跋扈”,濫殺無辜不算,還想涉獵皇權,毫無人性的無節制霸道!
年羹堯是對雍正皇帝有恩情的人,這是雍正皇帝自己親自說的,事實的確如此,在八爺黨想看笑話的時候,年羹堯露臉了,可年羹堯不能無止境的索取皇恩。雍正皇帝對年羹堯不能委決的時候,李衛的一句話讓雍正下了決心。
【雍正帝不想殺年羹堯】
李衛的一句話讓雍正皇帝下決心拿下年羹堯,貶為杭州將軍,這也是對年羹堯的一種懲罰。可不知這位年大將軍咋了,不但不收斂還越來越張狂,在去杭州的路上竟然大擺其譜,繼續挑戰雍正。
“用膳、翻牌子、侍寢”,這年羹堯竟使用皇帝規格來滿足慾望,特別是在皇太后烏雅氏大喪期間,年羹堯帶著蒙古小妾一路上招搖過市,惹的監察院御史及朝廷上下的強烈不滿,要求皇上殺他!
雍正皇帝不想殺年羹堯,可朝廷上下讓年羹堯死的呼聲和年羹堯自己往死了作,怨不得別人。【張廷玉建議除掉年羹堯】
年羹堯的事鬧騰了這麼久,朝野振動,起始雍正皇帝對年羹堯難以委決,想聽聽李衛的主意,李衛說“撤了年羹堯”的大將軍,現在把年羹堯撤了,御史們還是不饒。
最後把年羹堯交部議處,竟然“議”出九十二款大罪,讓年羹堯死的呼聲越來越高,怎麼辦?雍正帝想;難道真的把年羹堯殺了?
上書房大臣張廷玉如同年羹堯的催命鬼,又奏報:“年羹堯的事得有個了斷了”,他天天仍然穿著黃馬褂在城門樓下招搖過市,意圖很明顯,是在向世人展示他年羹堯的西北大捷軍事之功!
【張廷玉如是說;】
電視劇《雍正王朝》在年羹堯治罪與定罪,乃至於建議雍正皇帝殺了年羹堯這一系列的過程做了詳細的介紹,引人入勝。
首先在處理年羹堯時候也體現了雍正皇帝有民主的一面,突出了“張廷玉和李衛”這二人在雍正皇帝的心目中的重要位置。年羹堯雖然戰功赫赫,可是他觸動了皇權的底線,雍正皇帝已經有“拿下”年羹堯的設想,問道李衛的想法時候;李衛的一句撤掉年羹堯的大將軍職務,可年羹堯已經引起了朝廷上下的憤恨,議罪九十二款大罪,此時的張廷玉又建議儘快除掉年羹堯,這就讓雍正皇帝殺了年羹堯決心!
-
7 # 待我施為地煞變
李衛決不想殺年羹堯。可張廷玉跟年羹堯雖然都是扶保雍正的,但自雍正即位那一刻起,兩人就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張廷玉的地位和權力是一步步上升的。老四江南賑災回來,尚書房的排名是佟國維、馬齊、張廷玉,再加上太子、大阿哥、四阿哥、八阿哥等一干有實權的親王貝勒,張廷玉此時在帝國中心的排名,應該是七八名。
(右為尊,佟國維、馬齊、張廷玉)後來太子第一次被廢,去掉了大阿哥、佟國維,馬齊也被康熙降兩級,排到張廷玉後面。
等雍正即位,張廷玉前面只有八阿哥廉親王,十三阿哥怡親王。但八阿哥是雍正的死對頭,早晚除掉;十三阿哥又身體垮了,估計撐不了多久。張廷玉隱然已成了帝國實際上的二把手。
張廷玉死後還配享了太廟,這不僅是漢臣的無上殊榮,還能帶給子孫許多實際利益。因為,你宰相再厲害,頂多給兒子弄個巡撫的當,巡撫頂多給兒子弄個知府、知縣當,知縣就夠嗆能給兒子弄官當了,頂多當個富戶,慢慢變成普通人家,最後甚至飢寒交迫。配享了太廟,其實就是變相地封了鐵帽子王,你的子孫一直有朝廷照顧有個官當,不然太落魄了朝廷也沒臉面。
當時軍機處的馬齊、隆科多根本沒威脅,八阿哥想都別想,怡親王是皇族跟他不夠成競爭關係。
但有一個人對他威脅極大。
秦始皇死了後,遺詔傳位扶蘇,丞相李斯想照辦。趙高就勸他,扶蘇身邊有大將蒙恬,曾北擊匈奴,無論從功勞還是感情上,你能比得過蒙恬嗎,到時候你還能繼續當這個丞相嗎?李斯一想,對啊,於是跟趙高合謀殺了扶蘇跟蒙恬。
年羹堯也一樣,從功勞上講,江夏鎮護駕,剿滅江夏鎮,奪胤禵兵權保雍正即位,平定西北叛亂,雍正甚至直接說〖你是朕的恩人,也是天下人的恩人〗。
從感情上講,年羹堯是雍正一手帶出來的,任勞任怨,髒話累活都替他幹,雍正一不高興就跪一下午半晚上,他還是雍正的大舅子。
雍正一朝,太廟裡安排一個漢臣還不行,還想塞倆?所以,年羹堯對張廷玉配享太廟構成了極大的挑戰。
年羹堯才略非凡,上任四川提督一年就剿滅所有土匪,供給後勤能保證糧草充足,再加上軍功,如果支援下雍正的新政,進入軍機處是早晚的事。
況且,年羹堯又心狠手辣,剿滅江夏鎮不眨眼,探子探不到訊息一律殺。張廷玉也是要才能有才能,要功勞有功勞,年羹堯也肯定視擋在他前面的張廷玉為眼中釘。到時候別說權力、地位、配享太廟了,就是性命都未必能保住。
所以,張廷玉怎麼會不想殺年羹堯,以絕將來的大禍?
大臣們群起彈劾年羹堯,馬齊拿著摺子過來,雍正說了兩句
〖年羹堯已經被貶為參將了,他們不知道嗎〗、〖他們為什麼一定要逼朕殺了年羹堯呢?〗
可以看出雍正是非常不想殺年羹堯的,可張廷玉怎麼會錯失這樣的機會,回雍正的話,句句暗藏殺機?畢竟,等年羹堯受段時間苦想通了,支援雍正的新政了,再啟用他是百分百的事。雍正又不是沒這樣幹過。
所以,張廷玉清楚雍正正在實行新政,吏治是他的痛點,於是就說年羹堯貪汙太多,不殺他對整頓吏治不利。
雍正猶豫了,還失手打翻了杯子,這點就可以看出他對年羹堯的感情,但也說明這還不足以讓他殺年羹堯。
於是張廷玉接著說年羹堯現在天天穿著黃馬褂招搖過市,讓人都知道皇上忘恩負義,敗壞您的名聲。好面子的雍正一聽急了,下令賜死年羹堯。也就是說,沒有張廷玉上傳的這段話,年羹堯頂多官被貶成負數,但不會被殺。
然而,李衛實在沒有殺年羹堯的動機。他向雍正提年羹堯的不是,只是如實彙報下工作,年羹堯死了對他百害無一利。
年羹堯在軍界,李衛在政界。年羹堯以後很可能入閣,但李衛想都別想,因為他既不是親貴,又不是科舉,還沒有軍功,只是王爺府裡出來的識不得幾個字的小廝。所以,二人根本構不成競爭關係。
更何況,李衛能當這麼大官,關鍵在雍正的寵幸。雍正倒了,他也玩完,而年羹堯是雍正的重要支柱。如果年羹堯活著在外領兵,借八爺、四個旗主王爺十個膽他也不敢發動政變。
從感情上來說,更不想殺年羹堯了。聽到要賜死年羹堯,他妻子翠兒第一反應是上個摺子保保他。知道無望後,翠兒情不自禁地掩面哭著出去,要做幾個小菜給年羹堯帶去。
最後訣別時,李衛也是一臉痛苦,不忍直視。年羹堯也沒叫他李大人、李衛,而是叫他狗兒,可見二人的友情。
年羹堯被賜死的時候那個《牧童謠》,無論旋律還是歌詞,我都很喜歡。
牛兒牛兒在坡上喲
田園綠野好風光喲
一方黃土一方天
山又高來水又長喲~
牛兒牛兒為誰忙喲
忙完春耕忙秋糧喲
風霜雨雪它不怕
搖著鈴兒走四方喲~
-
8 # 秋媚讀史
這個世界上,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也沒有無緣無故的失敗。人是一切的因果,能夠久居朝堂而不倒的人,必然有自己獨特的處事哲學。《雍正王朝》中,張廷玉和李衛就是兩個成功的典範,而年羹堯悲劇也早已註定。
“西北大捷”後,雍正的皇位坐穩了,年羹堯也成了雍正的恩人,威望如日中天。人在得意的時候最容易膨脹,年羹堯也不例外:
百官朝拜視而不見,得罪群臣,隆科多、孫嘉誠、十阿哥當場就氣急敗壞了;
保舉名單上百人,分明是搞“小團伙”,想另起爐灶的節奏。國家“缺額有定”,“年選”擠壓了科舉出生的官員名額。張廷玉是科舉出生的代表,當他看到年羹堯長長的保舉名單時,那臉上的表情已經寫滿了嫌棄;朝堂上只知軍令,不知皇命,氣得雍正只能找年妃發火;飯局上,連續拒絕雍正的要求,搞得領導的面子都沒地方擱;上面的行為,雍正還能勉強容忍,那接下來的事,就碰到底線了。
當時,雍正跑到江蘇,視察新政的實施情況,也考察一下自己的嫡系李衛。
主僕二人先聊了幾句新政,雍正批示了一句“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表示工作上認可了,接著便開始吐槽年羹堯,這分明是在給李衛預報“天氣”,也是在觀察他的立場。
李衛當巡撫前,曾與年羹堯關係密切,這個時候如果幫年羹堯說話,會讓雍正起疑心,我將大清財源交給你,你居然還幫著我政敵說話,一個是大將軍,一個是江南的財神,兩個人會不會有什麼勾兌。所以,李衛為了打消雍正的疑慮,只能擠兌年羹堯,以劃清界限。
就在兩人相互吐槽年羹堯時,雍正突然收到奏摺,年羹堯殺了孫嘉誠。孫嘉誠是雍正安插西北監視年羹堯的耳目,也是“新政”的執行人。
雍正看完,一言不發就將奏摺遞給李衛。孫嘉誠和新政對雍正意味著什麼,李衛不可能不知道,此時的他除了順從雍正的意思棒打年羹堯,別無他法。
如果說李衛是雍正的“小棉襖”,那張廷玉與雍正的關係更像是盟友。
歷史上,張廷玉與雍正的關係好的不得了,張廷玉生了幾天病,雍正就說自己手臂疼,以表示張廷玉是肱股之臣。也是在雍正朝,張廷玉才真正開始發家,尚書、大學士、軍機大臣等職位,源源不斷地送上門。而張廷玉和年羹堯都是康熙三十九的進士,兩人一同入翰林,後來張廷玉在張英的點撥下,遠離了年羹堯。
《雍正王朝》裡面,張廷玉在康熙時就是上書房的首輔,在雍正登基的過程中,有策立之功。在年羹堯的問題上,他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一、形勢。年羹堯的行為已經天怒人怨,上天預警、清流聯名彈劾、八爺黨出手,殺年羹堯的輿論、群眾形勢已經造好。張廷玉如果不順勢而為,就會成為異端,成為下一個攻擊的靶子。
二、公事。年羹堯九十二條罪狀都已經擬好,隨便一條都夠別人死十次了。年羹堯不死,如何對得起被他殺的幾十名官員?張廷玉是百官之首,需要拿出相對公正的態度,以服百官。
三、私事。年羹堯的種種行為,已經侵犯到張廷玉的利益。他又是雍正的潛邸奴才,如果這次沒有徹底消失,那將來很有可能會東山再起,萬一進了上書房或軍機處,張中堂的位置還不一定穩。
張廷玉借李紱之口,選擇當最後一個出手的人,將來即使雍正反悔,要追究責任,也輪不到他,畢竟前面還有那麼多人;李紱是清流領袖,分量重,影響力大。這既是一種自保之術,也是借刀殺人,給年羹堯的一記重錘。
李衛與張廷玉,兩個人倒年的方式雖不一樣,但出發點一致,順應形勢以保全自己。
-
9 # 風雪夢不逝
“再造之恩,無以為報,肝腦塗地,在所不惜。”雍正王朝中,李衛本是一流浪兒,幸得四爺與十三爺搭救,這才不致顛沛流離,任人欺凌。
所以,四爺在李衛心中不僅是主子,更是恩公,是神一般的存在。年羹堯雖然與李衛交情匪淺,但孰輕孰重,李衛還是拎得清的。
西北大捷後,年羹堯自恃功高,驕橫跋扈,不僅引得群臣激憤,就連雍正在朝堂上也顏面盡失。年羹堯的問題一點點暴露出來:結黨營私,驕奢擅權等等。雍正只能將直臣孫嘉淦派往西北,以警醒年大將軍。
一邊是家國主子,一邊是故舊好友,李衛很自然選擇了前者。李衛不是滑頭,而是盡一位臣子應盡的義務,大是大非面前,容不得半點猶豫。
李衛身為兩江總督,對民間的謠言“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是有必要上報的,否則,就不僅是失職了,還會落人以口實。李衛將與情上報,方能顯其賢臣本色,這裡壓根談不上滑頭。張廷玉呢,張廷玉確實滑頭。張廷玉為官謹慎,老成持重,是一個人精。張廷玉的言行將其個性體現的淋漓盡致。
在年羹堯殺掉孫嘉誠後,雍正將其一貶再貶,最後年羮堯當上了守門小吏,眾臣依舊不依不饒,奏請將年羹堯正法。
此時,雍正尚在猶豫之中,張廷玉的一席話給了雍正定心丸,也徹底將年大將軍送上了黃泉路。此人一日不除,皇上聖名就一日受到玷汙。可以說,張廷玉勸雍正殺年羹堯,既是時勢的需要,也是個人情感與利益的體現。科場舞蔽案,孫嘉誠曾相助張廷玉,年羹堯卻將老孫給殺了,張廷玉心中,必定怨恨年羹堯頗深。
再者,年羹堯與隆科多沾親帶故,在朝堂上顯然孤立了張廷玉,除掉年羹堯,還能打擊隆科多等人,張廷玉在軍機處的位置將更加穩固。最後,年大將軍確實驕橫不法,該當受罰。年羹堯所犯罪狀有九十二款之多,僅貪汙一項就達460萬兩之巨,人情沒有,國法卻在,年羹堯該有此報。
總的來說,張廷玉比李衛滑頭,李衛是在盡本分,張廷玉心裡或許還有許多小心思。
-
10 # 青燈問史
雍正本不想殺年羹堯,因為殺年羹堯就有扇自己嘴巴子的嫌疑。從本心而講,雍正只想對年羹堯進行懲戒,讓他知道自己的過失。畢竟,年羹堯對於雍正皇帝的統治是立過大功的。
但是年羹堯不知趣,自以為有功,就居功自傲了,不僅在百官面前趾高氣揚,接受百官跪迎,還在朝堂之上說出“只知軍令,不知皇上”的狂悖話。這還只是表面的東西。
雍正初年對西北的用兵可謂耗盡國庫,戰爭永遠打的就是錢糧,為此,雍正還設定了軍機處,以便更有效率的支援西北戰場。戰後,年羹堯借勢“年選”,天下督撫,半由己出,這是年羹堯對人事的左右,更有甚者,在推行新政的路上,大肆阻礙,還殺了清流黨的主要骨幹孫嘉誠,直接激起清流黨與年羹堯的對立。八爺黨趁機煽風點火,暗中準備看雍正玩出什麼樣的笑話。
倒年之勢就此愈演愈烈。
說雍正殺年羹堯是李衛起頭,張廷玉收尾,這話不對,說他們很滑頭,倒是沒錯。李衛和張廷玉不過是在臨門給了年羹堯致命的一腳,將年羹堯從雍正皇帝的心中直接踢出去。在《雍正王朝》中,李衛和年羹堯都曾是雍王府的奴才,從忠心的角度講,剛開始是不相上下的,但是年羹堯有投機心態,自從年羹堯一家被胤禛抬旗之後,年羹堯就處處在胤禛面前博取價碼,比如在升任陝甘總督的過程中,故意跑到八爺府上,其實質就是在胤禛那裡套取更大的價碼,迫使胤禛納娶其妹年秋月為側福晉以拴住年羹堯。
鄔思道說過,年羹堯遲早闖出天大的禍來。正是年羹堯在政治上與雍正處處進行博弈,才導致最終惡果。對於年羹堯的所作所為,雍正皇帝其實也有心除掉他,只是他擔心自己的聖名,害怕揹負殺害功臣的罪名,所以才遲遲下不出手來。
這種矛盾的心態,使得雍正皇帝難以決斷對年羹堯最後的判決。為什麼他找上了李衛和張廷玉?實際上是為他最後的判決找一根“定海神針”,以下定最後的決心。李衛和年羹堯的情誼應該是比較深厚的,到後來李衛奉命監督年羹堯,再後來年羹堯升任陝甘總督牽制十四阿哥胤禵,李衛則是糧草轉運使,不知諸位是否還記得,十四爺回京奔喪期間,李衛對西北大軍的糧草供給改為“一日一供”,這說明李衛和年羹堯在當時還在齊心協力為老四辦差,李衛對年羹堯的情況應該是直接的知情人之一。
雍正登基之後,年羹堯任撫遠大將軍,在西北平叛,李衛則在富庶的江南糧草基地,為年羹堯保後勤,西北一仗,打空了大清的江山,李衛作為糧草供給者,自然深知雍正當時的困難。
李衛的忠既是他安身立命的本錢,也是他能取得雍正絕對信任的條件,雍正皇帝也清楚,李衛不會像年羹堯一樣時刻對他進行政治博弈。所以,才會去徵求他的意見。
李衛很滑頭,是因為他必須幫助雍正皇帝下定決心,以報答雍正的無上之恩。“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這是所有滿清統治者都忌諱的故事,何況雍正乎?鄔先生之言“年羹堯遲早闖出天大的禍來”,鄔思道,雍正最為信任的謀士,這兩兩相加,還擊不碎雍正的糾結?至於說到李衛與年羹堯的情誼,在君為臣綱,父為子綱的帝王社會,情誼永遠在第二位,李衛也只能感嘆人生多舛。
張廷玉與李衛不同,是康熙留給雍正的股肱之臣,他們之間是最直接和最簡單的君臣關係,雍正徵求他的意見,實際上是看朝中臣子的最終意見。
張廷玉與年羹堯其實沒什麼交情,只不過有一次禮尚往來。但是透過江夏鎮事件,張廷玉也看出了年羹堯的狼子野心,我想,他和鄔思道一樣,對年羹堯的看法差不多。
張廷玉深知雍正皇帝的心意,如果沒有確鑿的年羹堯可以翻身的依據,張廷玉當然也是臨門一腳,這不光是因為孫嘉誠曾經為他做出過決斷以報一箭之仇,而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像張廷玉說年一日不除,就一日有辱皇上聖明,每日穿著黃馬褂招搖,無非是告訴世人皇上鳥盡弓藏之意以陷害皇上,還搬出李紱摺子說事,無非就是最後送年羹堯一程而已。
在滿朝倒年的大形勢下,張廷玉不可能保持緘默。在歷朝歷代的政治風口之上,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這是政治的基本法則。張廷玉的滑頭之處就在於能夠鑑別時局關鍵,抓住關鍵點順勢而為。如果是僅僅害怕年羹堯危及自身利益,為孫嘉誠報仇雪恨,那就太小看張廷玉的胸懷和格局了。
回覆列表
用別人的腦袋作自己的踏腳石,你說呢?
年羹堯有點囂張跋扈,甚至有點擁兵自重的嫌疑,皇帝開始反感他,但沒人敢說,
皇帝想收拾人,不是一句話就能行的,特別是年羹堯這樣位高權重的人,如果皇帝在朝堂說年羹堯,馬上有人站出來替年羹堯說話,你說皇帝怎麼辦?
這時候有人讀懂了皇帝的心思,找人彈劾年羹堯,皇帝不說話,然後彈劾的人越來越多,皇帝拿出來說,這時候就沒人敢為年羹堯說話了,
年羹堯死了,那些給皇帝遞枕頭的人,自然獲得皇帝的好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