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河間笑笑生

    黃帝(公元前2717-前2599年)黃帝誕辰是農曆三月初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為中華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少典與附寶之子,以姬為姓,有土德之瑞,尊稱黃帝。《史記·五帝本紀》載:“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據大量的歷史記載和文物佐證,黃帝統一天下,奠定中華,肇造文明,惜物愛民,被後人尊為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降於軒轅之丘,定都於有熊,漢代在新鄭北關軒轅丘前建有軒轅故里祠。

    黃帝誕辰相傳是農曆三月初三,黃帝即位據說是在公元前2698年,即位時20歲,據此推算黃帝出生於公元前2717年。相傳黃帝一生下來,就顯得異常的神靈。生下沒多久,便能說話。到了15歲,已經無所不通了。公元前2697年,20歲的黃帝繼承了有熊國君的王位。在黃帝成為氏族首領之後,有熊氏的勢力得到迅速發展,並形成一個獨立的黃帝部落。黃帝部落在從姬水向東發展的過程中,繼承了神農以來的農業生產經驗,將原始農業發展到高度繁榮階段,使本部落迅速發展壯大。因他發明了軒冕,故稱之為軒轅。

    統一華夏

    炎帝神農氏管治後期,中原各部族互相攻伐,戰亂不止。黃帝便乘時而起,打敗不同的部族,其餘部族的首領亦紛紛歸附,於是形成炎帝、黃帝、蚩尤人鼎足而立的局面。黃帝居中原。炎帝在西方,居太行山以西。蚩尤是九黎君主,居東方。炎帝與蚩尤爭奪黃河下游地區,炎帝失敗,向北逃走,向黃帝求救。黃帝在三年中與蚩尤打了九仗,都未能獲勝。最後黃帝集結在涿鹿上與蚩尤決戰,戰鬥十分激烈。黃帝在大將風后、力牧的輔佐下,終於擒殺了蚩尤,獲得勝利,統一了中原各部落。建都在涿鹿。戰後,黃帝率兵進入九黎地區,隨即在泰山之巔,會合天下諸部落,舉行了隆重的封禪儀式,告祭天地。突然,天上顯現大蚓大螻,色尚黃,於是他以土德稱王,土色為黃,故稱作黃帝。黃帝即位於公元前2697年。道家把這一年作為道曆元年。

    治國有方

    黃帝奠定天下後,制定國家的職官制度,如以云為名的中央職官,管宗族事務的稱青雲,管軍事的稱縉雲,又設定了左右大監,負責監督天下諸部落。風后、力牧、常先、大鴻被任命為治民的大臣。他又經常封祭山川鬼神。他以神蓍推算和制定了曆法。軒轅黃帝的功績之一是“藝五種”。“五種”,是指“黍、稷、菽、麥、稻”五穀。按古史傳說神農氏僅能種植黍、稷,而黃帝則能種植多種糧食作物,表明黃帝使當時的原始農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後來,在以黃帝為祖先的姬姓部落裡就出現了一個農業方面成績卓著的領袖——棄。傳說他是周人的祖先,被尊為后稷。他能認識不同土壤,並懂得拔去雜草,還知道挑選良種。

    中國史前農耕聚落分佈呈現出沿小河而居的特點。它反映出早期農業在水的利用方面對於河流的依賴,依據考古發現,水井最初出現在河姆渡遺址第1—2層相當於松澤文化下層的時期,其14C測定的年代距今約5700年。這裡是長江三角洲水位較高的沼澤地帶,無需深挖即容易見水,這裡首先發明井不足為奇。而水位較低的黃河流域,開鑿水井難度較大,而水井對於農業的意義遠非長江三角洲的水井可堪比擬。但大約到距今5000—4000年的時候,黃河流域的龍山時期文化遺址普遍發現有水井,它表明水井在黃河流域的經濟生活中已發生了顯著的效用。如河南洛陽矬李遺址和河南湯陰白營遺址發現的古井,距今約四千多年,基本上與黃帝時代相符。黃帝時代農業生產的發展還規定了中國文化後來發展的基本方向,形成建立在農業文明基礎上的獨特的中華文明。

    乘龍昇天的傳說

    黃帝的晚年,發明了鼎。當第一個鼎被鑄造出來時,天上突然飛下來一條龍,那條龍有著威武的眼睛和長長的、閃著銀光的龍鬚,整個龍身透著金光,降臨時好像帶來萬匹的金鍛,籠罩了整個天空。

    黃帝和大臣都很吃驚,那隻龍慢慢靠近黃帝,眼神變得十分溫和,忽然開口對黃帝說:"天帝非常高興看到你促使中國文明又向前邁進了一步,所以特地派遣我來帶你昇天去覲見天帝。“黃帝一聽,點了點頭,就跨上龍背,並且對群臣說:"天帝要召見我了,你們多保重,再會了。”“請讓我們追隨您去吧!"大臣們說完,就一湧而上,希望爬上龍背,隨黃帝一起走。可是那隻龍卻扭動身軀,把那些人都摔了下來。

    金龍帶著黃帝快速飛上天空,一下子就消失在雲霧中了。群臣沒有辦法,只好眼睜睜的看著黃帝昇天而去。一位大臣看著天空,若有所思地說著:"並不是每個人都上得去的啊!只有像黃帝那樣偉大的人,才有資格呢!"後來的人為了紀念這位帝王,就把黃帝昇天的地方叫做"鼎湖"。龍去鼎湖後因以“龍去鼎湖”謂帝王去世。

    為政舉措

    文化

    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明和製作,如文字、音樂、歷數、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堯、舜、禹、皋陶、伯益、湯等均是他的後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他在炎帝之後,統一了中國各部落。他推算曆法;教導百姓播種五穀;興文字;作干支,制樂器,創醫學。紀時:帝使大撓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紀時沿用至今農曆(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為一週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黃帝建立古國體制:劃野分疆,八家為一井,三井為一鄰,三鄰為一朋,三朋為一里,五里為一邑,十邑為都,十都為一師,十師為州,全國共分九州;設官司職,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設三公、三少、四輔、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個官位管理國家。對各級官員提出“六禁重”,“重”是過分的意思,即“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員節簡樸素,反對奢靡。提出以德治國,“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義,尤其是設立“九德之臣”,教養百姓九行,即擔任法官、后土擔任獄官,對犯罪重者判處流失,罪大罪極者判處斬首等。

    數學:隸首作數,定度量衡之制。

    軍隊:風后衍握奇圖,始制陣法。

    音樂:伶倫取谷之竹以作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養蠶以絲製衣服。 

    文字:倉頡始制文字,具六書之法。

    鑄鼎:在荊山(位於陝西中部)鑄鼎,分華夏為九州。

    水井:井的發明,古人也歸功於黃帝。

    其他:舟車、弓矢、房屋等之發明。

    物質

    黃帝在農業生產方面有許多創造發明,其中主要有實行田畝制。黃帝以步丈畝,以防爭端,將全國土地重新劃分,劃成“井”字,中間一塊為“公畝”,歸政府所有,四周八塊為“私田”,由八家合種,收穫繳政府,還穿土鑿井。對農田實行耕作制,及時播種百穀,發明杵臼,開闢園、圃,種植果木蔬菜,種桑養蠶,飼養獸禽,進行放牧等。縫織方面,發明機杼,進行紡織,製作衣裳、鞋帽、帳幄、氈、袞衣、裘、華蓋、盔甲、旗、胄。製陶方面,製造碗、碟、釜、甑、盤、盂、灶等。冶煉方面,鍊銅,製造銅鼎、刀、錢幣、鉦、銚、銅鏡、鍾、銃。建築方面,建造宮室、鑾殿、庭、明堂、觀、閣、城堡、樓、門、階、蠶室、祠廟、玉房宮等。交通方面,製造舟楫。兵械方面,製造刀、長矛、弓矢、弩、六纛、旗幟、五方旗、號角、鼙、兵符、雲梯、樓櫓、劍、射御等。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飯、酒、肉、稱尺、鬥、規矩、墨硯、几案、氈、旃、印、珠、火燈、床、席、蹴踘等。

  • 2 # 使用者9237435715631

    傳說中的人物應該是真識存在的,越古老越真識。每個為大眾謀福利的都會歷史留名,感恩是我們的傳統。名人就是好人。

  • 3 # 上古世界文明

    用人類今天的分類來看,黃帝屬於恐龍中的四象之白虎類別,稱為神。

    在漢代以前,沒有恐龍的稱謂,那時候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稱謂都是“人”。

    黃帝內經的記載,生而神靈弱而能言,說明了其非“凡人”。而事實是,中國任何時代的文獻對領導都是誇張表現手法,所以可以肯定的是,黃帝也不過一普通“人”罷了。

    至於他具體是個什麼樣的“人”,這個參考我們歷代開國帝王就可窺見一斑。

  • 4 # 跪射俑

    黃帝(約公元前2717年~約公元前2599年):他是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當時無文字,黃帝因功勳卓著,被人們口頭代代相傳。

    據說黃帝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 ,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等。

      早年經歷

      黃帝(The huangdi;Yellow emperor),公元前2717-前2599年。黃帝誕辰是農曆三月初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為中華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少典與附寶之子,以姬為姓,有土德之瑞,尊稱黃帝。《史記·五帝本紀》載:“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據大量的歷史記載和文物佐證,黃帝統一天下,奠定中華,肇造文明,惜物愛民,被後人尊為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降於軒轅之丘,定都於有熊,漢代在新鄭北關軒轅丘前建有軒轅故里祠。

      黃帝誕辰相傳是農曆三月初三,黃帝即位據說是在公元前2698年,即位時20歲,據此推算黃帝出生於公元前2717年。相傳黃帝一生下來,就顯得異常的神靈。生下沒多久,便能說話。到了15歲,已經無所不通了。公元前2697年,20歲的黃帝繼承了有熊國君的王位。在黃帝成為氏族首領之後,有熊氏的勢力得到迅速發展,並形成一個獨立的黃帝部落。黃帝部落在從姬水向東發展的過程中,繼承了神農以來的農業生產經驗,將原始農業發展到高度繁榮階段,使本部落迅速發展壯大。因他發明了軒冕,故稱之為軒轅。

      統一華夏

      炎帝神農氏管治後期,中原各部族互相攻伐,戰亂不止。黃帝便乘時而起,打敗不同的部族,其餘部族的首領亦紛紛歸附,於是形成炎帝、黃帝、蚩尤人鼎足而立的局面。黃帝居中原。炎帝在西方,居太行山以西。蚩尤是九黎君主,居東方。炎帝與蚩尤爭奪黃河下游地區,炎帝失敗,向北逃走,向黃帝求救。黃帝在三年中與蚩尤打了九仗,都未能獲勝。最後黃帝集結在涿鹿上與蚩尤決戰,戰鬥十分激烈。黃帝在大將風后、力牧的輔佐下,終於擒殺了蚩尤,獲得勝利,統一了中原各部落。[4-5] 建都在涿鹿。戰後,黃帝率兵進入九黎地區,隨即在泰山之巔,會合天下諸部落,舉行了隆重的封禪儀式,告祭天地。突然,天上顯現大蚓大螻,色尚黃,於是他以土德稱王,土色為黃,故稱作黃帝。 黃帝即位於公元前2697年。道家把這一年作為道曆元年。[7-8]

      治國有方

      黃帝奠定天下後,制定國家的職官制度,如以云為名的中央職官,管宗族事務的稱青雲,管軍事的稱縉雲,又設定了左右大監,負責監督天下諸部落。風后、力牧、常先、大鴻被任命為治民的大臣。他又經常封祭山川鬼神。他以神蓍推算和制定了曆法。軒轅黃帝的功績之一是“藝五種”。“五種”,是指“黍、稷、菽、麥、稻”五穀。按古史傳說神農氏僅能種植黍、稷,而黃帝則能種植多種糧食作物,表明黃帝使當時的原始農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後來,在以黃帝為祖先的姬姓部落裡就出現了一個農業方面成績卓著的領袖——棄。傳說他是周人的祖先,被尊為后稷。他能認識不同土壤,並懂得拔去雜草,還知道挑選良種。[13-14]

      中國史前農耕聚落分佈呈現出沿小河而居的特點。它反映出早期農業在水的利用方面對於河流的依賴,依據考古發現,水井最初出現在河姆渡遺址第1—2層相當於松澤文化下層的時期,其14C測定的年代距今約5700年。這裡是長江三角洲水位較高的沼澤地帶,無需深挖即容易見水,這裡首先發明井不足為奇。而水位較低的黃河流域,開鑿水井難度較大,而水井對於農業的意義遠非長江三角洲的水井可堪比擬。但大約到距今5000—4000年的時候,黃河流域的龍山時期文化遺址普遍發現有水井,它表明水井在黃河流域的經濟生活中已發生了顯著的效用。如河南洛陽矬李遺址和河南湯陰白營遺址發現的古井,距今約四千多年,基本上與黃帝時代相符。黃帝時代農業生產的發展還規定了中國文化後來發展的基本方向,形成建立在農業文明基礎上的獨特的中華文明。

  • 5 # 濤說精彩歷史

    黃帝是個凡人,身上又混著神話特質;他是一個偉大的部落首領、君王,子孫眾多,是中華民族的超級祖先。早在公元前27世紀,黃帝勵精圖治,成了中華民族的政治、軍事、民政奠基者。

    關於黃帝身份的爭議:

    全世界都有神話君王的習慣,君主出生往往伴隨異象;這是君權神授,為統治者造勢之需要。黃帝因為出生久遠,所以會更多些。但不能因此否認黃帝的存在。

    譬如蘇美人、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臘都有大量的神話傳說存在,但是外國學者也把神話和早期歷史相混;為什麼到了黃帝這裡,就否認這個過渡人物的存在?

    總之,作為中華兒女,應相信隨著科學、考古進步,我們史書中的大多記載,都會被印證。

    關於黃帝存在的證據:

    基於分子人類學的現代研究,中國的王朝國家可以上推到6800年。復旦的嚴實等人認為,中國在6800年前、6500年前、5400年前誕生了三個超級祖先,發展出了40%以上的華人,即“三皇五帝”,也只有王朝,才可能有這麼多後代。

  • 6 # 拯救髮際線

    黃帝是凡人。

    黃帝是一位偉大的君主,是華夏的人文始祖,同時對於華夏民族的統一有著啟發的作用。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一、黃帝是凡人是毋庸置疑的,我們之所以會有那麼多關於黃帝的神話傳說,而且故事裡的黃帝似乎上天入地,無所不能。這主要是來自我們中華民族的特色文化——祖先崇拜。

    在我們的心裡黃帝是最值得尊敬的帝王,因為他給了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來能夠在世界民族之林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柱。

    源於此,我們自然而然的認為黃帝其人必定超凡脫俗,就像歷代的史書中,對於每個開國皇帝的記載一樣,剛一出生的時候都會伴有祥瑞,以示他們的與眾不同。

    我們對於黃帝應該也是有一份這種感情,所以才會有很多他的傳奇。

    二、黃帝是華夏族的人文始祖,根據各種傳說史料,我們的文字是倉頡發明的,而倉頡則是黃帝時期的左使官,漢字的發明使我們的民族徹底的脫胎換骨,這意味著我們的文化有了傳承的工具。這自然是歸功於黃帝的善政。

    除此之外,正衣冠,定禮儀等一系列讓我們更加文明的政策也是從黃帝開始。我們之所以被稱為“華夏族”或者“華族”,這個“華”就是指“華麗的衣服”,以此看來我們還是挺臭美的。

    三、往往大家都認為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是舉世無雙的,認為這才是“祖龍之功,絕世無雙”。其實“統一”的思想應該是黃帝時期帶給我們的啟發,黃帝帶領軒轅部落首先統一聯合了中原地區各個部落,隨後又征服了九黎、東夷等各個“蠻族”。這種功績就給後人帶來了啟發——部落必須聯合,地盤必須擴張,這就是“統一”思潮的萌芽。

    綜上所述,黃帝雖是一個凡人,但以凡人之軀使得華夏改天換地,是一位功不可沒的大英雄。

  • 7 # 流沙原

    黃帝是不是凡人?

    炎黃始祖黃帝確確實實是個凡人,但他為什麼在神話傳說中以神的面目出現,在史料記載中也是神一般的存在?這是因為中國先民對他的神化造成的,更與司馬遷有莫大的關係。

    神話傳說

    很多人都知道,中國的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產生於大約3500年前,而黃帝生活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距今大約有4000多年至5000年左右。在有文字記載之前這段時間的故事和歷史,是人們以口口相傳的形式流傳下來的。出於對黃帝這位統一華夏的大英雄的崇拜,人們透過想象對他的故事加以神化和附會。到產生文字前的這大約1500年間,歷代先民更是為他增光添彩,將他撰造成為一個超凡脫俗的神人。有了文字之後,人們也只能依據這些神話故事進行記載,畢竟這些故事要3000多年前人去考證其真實性,是很難做到的。但西漢初年的司馬遷卻在他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認真考證一番,其著作《史記》對黃帝的記載更是極大影響了後世的歷史理論。

    《史記》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西漢的太史令,太史令的工作就是管理皇家書籍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曆法。司馬談死後,司馬遷承襲父職,於漢武帝太初元年開始編寫《史記》。但他畢竟生活在2000年前,無法對史實進行科學的考證,參照一些史料及民間傳說把一些神話故事寫進了《史記》。

    《史記》的開篇《五帝本紀》便以黃帝開始,關於黃帝的記載,在當時雖然沒有條件考察其真實性,但司馬遷仍要到各個有關黃帝故事的源發地採訪考察,把採集的民間傳說與歷史記載對照,推敲真實性並加工整理。他自敘經歷:“餘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間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

    司馬遷嚴謹的態度與其身份,確立了《史記》在史學界的地位,在不知不覺間左右了後世的歷史理論,也使有關黃帝的神話記載傳承至今,造就了人們心目中黃帝的神話形象。在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已經認知到黃帝確實是一位在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凡人,但他不是一個普通的凡人。

    黃帝是個怎樣的人?

    《史記·五帝本紀》開篇便是黃帝的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黃帝是有熊國君少典的兒子,本姓公孫,因生長於姬水,故改姓姬。居軒轅之丘(今新鄭市軒轅丘),故號軒轅氏。以土德王,土色黃,故稱黃帝。後面幾句是誇黃帝自出生起,便聰明異常。在《史記》中,黃帝除了建有統一華夏部族的豐功偉績外,更是一位卓越的發明家,他的發明創造包括衣食住行、農工礦商、文字貨幣、圖畫音樂、弓箭車船、婚喪禮俗等等,集眾多榮譽於一身。

    雖然,這些記載有些言過其實,但這些發明確實是黃帝時期的成果,是那個時代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把這些發明創造加到黃帝身上的原因,是人們英雄崇拜的心理所致。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成果之中,確實是有許多東西是黃帝發明的,否則後代的人們也不會把他列為華夏人文始祖之一。黃帝最大的功勳是統一了華夏,確立了華夏民族的基礎,這是其他任何成果都無法比擬的。

  • 8 # 機哥聊野史

    黃帝:“他”是一個方四面的天神上帝,漫漫雲朵之上的神官是“他的臣子”,在沒有完全神能的弱化和神格的消失時,“他”身邊總是伴隨著神靈、

    身為“他”的後代子孫的幽都的王與天界中央土的管理者;大地之神“后土”,

    身份為十二地支中的毀滅之神;戌與申的風伯,

    身為光的本身的黃帝大司馬官“容光”,身為殺戮之神“的雨師”等等等。

    當黃帝吟唱起宮音出行之時,天神們護行出架,黃帝的六相官之一“大常”凜者官,齊地八神之中二位,既“升龍日主”與“降龍月主”,又有的為掌時官的兵主“蚩尤”,歲星之神蒼龍為下師官,火之神祝融為“司徒”官,光之神大封為司馬官,大地之神后土為理宮“地主”。

    當黃帝在崑崙之上的天宮安養時,天女們與“他”的音樂神官做起天之樂,雷公是“他”的宮殿尋邏官。

    在可追溯的到“他”的原生神話,“他”創造了“宮音”進而演化成為六律(元氣)的根源,乃是樂之本,才有了美好的事物,宮音成為自然的種子在混沌之中發芽,十二地支諸神運起力量,十二地支既十二時,自然被十二地支諸神運作 。

    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農曆三月三,是軒轅黃帝的生日。

    史記記載他: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換句話說,就是天生奇才。

    他確實沒有辜負天才這個詞,文治武功,無人能及。

    是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天文學家,醫學家,音樂家。

    統一華夏,治國有方。

    是華夏文明的創始人。

    放在時代的大背景中看,他是第二次農業革命的開啟者和奠基人,

    中國農業革命由三皇五帝開始,而黃帝是其中的傑出和集大成者。

    農業革命的意義在於:

    從遷徙生活到定居生活

    社會分工開始產生,生產效率提高。

    中國社會的運轉模式,由此開啟。

    黃帝的功勞,恩澤蔭及後世:

    農業革命帶來社會繁榮,中國一直成為世界領先的封建帝國。

    社會繁榮帶來人口規模的擴張,華人口總量一直佔據世界首位。

    中國屢次遭異族入侵,華夏文明卻巋然不動。

    至今我們稱自己為龍的傳人,炎黃子孫。

    人類生存的三大問題是饑荒、疾病和戰爭。

    農業革命,解決了食品問題,

    黃帝內經為疾病提供解決方案。

    黃帝內經作為四大醫學經典之首,對人和大自然關係的經典描述,至今沒有無人能超越。

    黃帝內經體現了他對知識的執著探索,高度的智慧,對民眾的愛戴。

    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僅此一人。

    當身體的那片DNA, 跨過飢餓、疾病、戰爭帶來的死亡威脅,穿越時空,在我身體綻放的時候,敬佩和感激之情,從內心油然而生。

    黃帝是我心中偉岸的大丈夫,

    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大英雄。

  • 9 # 範鯉學社

    黃帝是人嗎?從各種資料看,黃帝顯然是個人。

    凡人是人嗎?名家說,凡人不是人,可大家都說,凡人也是人,所以黃帝也是凡人。

    黃帝是凡人嗎?當然是,只要他是真實存在的,就是凡人,呼天喚地可以是神話,乘龍昇天可以是傳說,他就是凡人。

    但是,黃帝卻不是凡人,因為在史書中,他就已經不是凡人了,他是聖人?卻沒有聖人之言,他是神人,卻幹了些凡人的事,在史記中,他不是神,在華人心目中,他不是凡人。

    所以,他到底是個怎樣的人,他就是走在中華歷史前面的一個偉人,說他是偉人,總是對的。

    他戰勝了炎帝、蚩尤,他製作衣冠,他探討人類思想、他推廣語言文字,他統一了華夏,他就是一個偉人。

  • 10 # V盟文史

    我是小七,一個喜歡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個沉迷於扯淡的萌妹子。

    最近由於懷孕了,幹活越來越沒有心力啦,後面文章估計大多數就靠好基友們支撐了,這篇文章是我的好基友知北遊寫的,希望你們像喜歡我一樣喜歡他。

    黃帝是凡人嗎?這個問題要回答起來還真有點兒糾結,因為這個牽扯到古人的觀念的問題。

    首先,得弄清楚“黃帝”這個名詞是怎麼來的,才好繼續說。

    楊寬先生在《中國上古史導論》的第五篇裡,早就指出來“黃帝”來源於“皇帝”,也就是“上帝”,這個看法是很正確的。在殷墟卜辭中,有“帝”、“上帝”、“下帝”,看不到有“皇帝”的稱謂,最早見於出土文獻的資料的,是西周中期的《師訇簋》銘文(《殷周金文整合》04342),裡面說:“肆皇帝亡旲(斁),臨保我氒(厥)周”,可見“皇帝”一詞很可能是周人的發明。

    師訇簋

    “皇”是個形容詞,有偉大、光明之類的意思,看看《詩經》裡經常用“皇”作為讚美上帝的詞彙,比如“有皇上帝”(《小雅·正月》)、“皇矣上帝”(《小雅·皇矣》)、“上帝是皇”(《周頌·執競》)、“皇皇后帝”(《魯頌·閟宮》)。在《尚書》裡也能看到,如“皇帝清問下民”(《呂刑》)、“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召誥》)。

    所以“皇帝”的意思就是“偉大光明的上帝”的意思。

    因為“皇”、“黃”古音同可通假,所以“皇帝”也會被寫作“黃帝”,這個寫法最早大概要數戰國中期齊國的《陳侯因齊敦》銘文(《殷周金文整合》04649),上面說“紹緟高且(祖)黃啻(帝)”,這個“黃帝”就是“皇帝”。

    可見,“黃帝”一詞本來就是對上帝的一種讚美的稱謂,或者說它是一個神的尊稱或敬稱,所以單就“黃帝”這個詞來說,他準定不是凡人,而是神,而且是最高的至上神。

    但是事情總不能說得這麼絕對。

    陳侯因齊敦

    郭沫若先生在《先秦天道觀之進展》一文中曾經詳細論述,殷人的“上帝”觀念和周人的“上帝”觀念是不同的,殷人的上帝是有意志的一種人格神,同時又是宗祖神,其至上神(上帝)是殷民族自己的祖先,同時指出殷墟卜辭中的“高且(祖)夒”就是帝嚳、帝舜、帝俊,他就是殷人的上帝兼高祖。

    那麼在殷商人的觀念中,皇帝絕對不是一個虛無縹緲的神,而是確有其人(或神),自己就是他的子孫。

    同時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他們的“黃帝”就是高祖夒,也就是帝嚳、帝舜,《山海經》裡寫作帝俊,是到了戰國時期人們編排歷史,把黃帝、帝嚳、帝舜分化成三個人,而且逐漸都歷史化為人間帝王了。

    周代則把“上帝”和“天”等同起來,認為上帝是天的化身,開始變得很虛化,而且對天的權威產生了各種的懷疑。可有一點我們需要注意,就是根據《史記》,殷人和周人都認為自己是帝嚳的子孫,帝嚳的妻子有娀氏簡狄生了契是殷人的祖先,另一個妻子姜嫄又生了后稷是周人的祖先,那麼我們就可以知道,在周人最初的觀念裡,他們的上帝也一定是帝嚳,也是他們的高祖。

    至於說黃帝名“軒轅”,那是戰國時期的人對於天文星占學的附會,根本就不可靠,或者說並非是古傳。

    到了戰國時代,五行學說大興起來,其中有一項就是用五帝配五行、五方、五色,好了,炎帝被說成是“赤帝”配在南方,中央呢,正好有個“皇帝”也寫作“黃帝”,所以就拿來當了中央黃色的帝,就鐵定被寫成了“黃帝”。

    因為五行學說在戰國中後期的廣泛影響,“黃帝”這個寫法就這麼大致確定下來,可是仍不能避免古書裡混用,比如《易經·繫辭》裡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風俗通義·聲音》則寫作“皇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好了,說了這麼多,總結一下吧,“黃帝”就是“皇帝”的另一種寫法,是一個神的尊號,指的就是上帝,他就是卜辭中高祖夒、傳世典籍中的帝嚳、帝舜、帝俊。商、周時期人們的觀念認為上帝也是他們最遠的祖先,是真實存在的,所以稱為“高祖”。

    那麼古人的觀念裡就是:黃帝本來是神性、人性兼有的神,既是最高神祇也是最高祖先,他是許多方國氏族的始祖,這種情況,大概類似希臘神話中的宙斯,他是最高神祇,卻又能和凡間的女子媾和生出一堆英雄來,這些英雄常常就是一些國、族的祖先。

    參考文獻:

    楊寬:《中國上古史導論》,《古史辨》第七冊上編,上海書店出版社1982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殷周金文整合》(修訂增補本),中華書局2007年

    郭沫若:《先秦天道觀之進展》,《郭沫若全集》歷史編1,人民出版社1983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若患上慢性胃炎,在飲食上應該怎樣調理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