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藍先生易學研究
-
2 # 馬振廷1
一陰一陽只是,道,統領的一部分。這一陰陽不在地球上,明說了吧,太陽,日,大陰,月亮,離坎是也。表現在地球上。對其它星球也有作用的。在天上。它所發出的能量地球只是其中的一個太陽能接收器而已。我們認為的天只是防太陽輻射的大氣過濾器罷了,揹負陰盈抱陽。就是老子所說的玄德,是坤德不離不棄的守護神。地就是人們所說的坤德。地德接收容納了這些能量,才產生了萬物的體現,基地是也。地球的自轉充分了能量的運用面積。表現發揮了一陰一陽之氣的最大作用化。給人們創造了生存生活最優越的客觀環境條件。這才是該充分理解應知的道理。別聽一些人瞎編神呀鬼呀的騙人了。神鬼只是智人給猴穿上花衣物騙人收錢的小把戲。
老子曰:大器晚成。沒有陰陽期間道是永遠存在的,只是沒人知。
-
3 # 無為24472
一陰一陽之謂道,出自《周易》繫辭,她是說:
"道以陰陽為本質,即陰陽為一,一是完整完備的意思,亦即是告訴你,道具備陰陽相反相成的完整性,即她是個完整的整體′一’也"。
一陰一陽之謂道!一陰一陽就是道。道即陰陽,陰陽即道;道體本陰陽,陰陽就是一,道就是一,一是一切的唯一。
中華數字文化文字、實數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虛數為十、百、千、萬,虛數中百為整數,千為多數,萬為大數。
《易》發展到了《周易》,已經基本完備了中華古代文化文明智慧邏輯。
在中華《周易》智慧認知的數字邏輯文化中:
″一、二、三為生數,四、五、為運數,六、七、八、九為成數"。
″生數與生數中每數或某數又可視為一,運數與運數中每數或某數也可視為一,成數與成數中每數或某數亦可視為一"。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皆可視為一"。
″十為虛數,前面不與實數,無實質意義;如果君是好《易》者,用一十的時候,請君不要省略那個實數一;而此一非彼一也"。
"百為虛數中的整數,前面不與實數,無實質意義"。
“千為虛數中的多數,前面不與實數,無實質意義;多數的多數即千、千的表示就是兆”。
"萬為虛數中的大數,前面不與實數,無實質意義;大數的大數即萬、萬的表示就是億;太極用數來表示的意思就是萬、萬,大、大就是太的意思"。
而這一切皆可用一來表示,就是道。
道就是一切的智慧總稱。
宇宙就是陰陽合和的產物、為一就是道;萬物皆具陰陽的牲質、為一就是道;人為萬物之和、為一就是道。
道可大、可小、可意識。
我們所處的一切皆在道中,皆為一;一可以表示一切,一切皆具備陰陽合和的完整性,就是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一,謂之道是為道,不可之謂道。
道,就是一。
-
4 # 易境2
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名言出自易經的“繫辭”之中。
那麼道的含義究竟是什麼呢?從道德經的21章的描述來講: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恍恍惚惚,應該理解為就是混沌運動的無極之“氣”。因此所謂的一陰一陽之謂道也就是說一陰一陽乃為“氣”。換句話說一陰一陽就是氣的存在方式,就是氣的兩種效能特徵。
但是為什麼又要把它說作是“一陰一陽之謂道”呢?!從字面上理解似乎有些吃力。這裡作者建議大家看一下太極☯圖象。太極圖象的陰陽二魚也就是我們所謂的一陰一陽,其抽象形成數則為6,9二數。因為它們的公約數是3⃣,故相約後則得2,3兩數代替6,9而象徵陰陽。因2+3=5。所以現在此一陰一陽之和我們就可以謂之為“5”了。但是此5與道又有什麼關係呢?
我再請大家觀察一下太極圖象☯,其連體的陰陽二魚互根,互為消長的運動軌跡即“道”乃就是陰陽二魚中間的連體曲線S象,抽象形成數則為阿拉伯數字5,對應為5行氣。那麼這樣一來陰陽合和謂之為“5”數也就自然可以相應解讀為“一陰一陽之謂道”了,進而對應表現為5行氣的陰陽運動之道了!
學習傳統文化是要把它融化在血液中,滲透到骨髓中,方能得其奧妙,獲其精髓!
-
5 # 風水大師趙永華
我看了之前朋友們的解說,可謂百家爭鳴
1,先說這句話的出處,這句出自《繫辭上》,整句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2,對這句話,幾千年來爭論不休,尤其是對“道”的理解,更是無一定足
3,我認為“道”,更能合理解釋為“事物發展的辯證規律”,這也符合《易》中貫穿始終的核心觀點,
4,任何事物,總有兩面性,即一陰一陽,無所謂好壞對錯,如有男必有女,有高必有低,
5,只有一陰一陽,才能成就事物發展的必然,否則,孤陰不長,孤陽不生
-
6 # 伾山風水
中國的易經文化博大精深,先賢們把宇宙間萬事萬物分成陰、陽兩大類,認為一切事物的變化與生成全在陰陽二氣的運動與轉化,純陰不生,純陽不長,萬物扶陰抱陽,對立統一,生生不息滋生萬物,這即是宇宙生存的根本道理。
-
7 # 風水一卦通國學文化
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交媾萬物生,這也是風水的核心,一陰一陽謂之道。陰與陽只是基本元素,交媾才是真諦。男人與女人是社會的基本元素,男女要相交才會孕育下一代,人類才能生生不息。天地交而六子生。
-
8 # 讀經論道
道是什麼,是我們中國古代形而上的本體,是宇宙,是一切萬物的規律。道推動宇宙萬物的發展。老祖宗則用陰陽來描述道,比如太極就是我們老祖宗對於道的一個形象化的東西。一邊黑一邊白,黑白相濟代表陰陽相揉,二者相對,卻也相融,相融也就既非陰也非陽。非陰非陽,陰陽也就平衡了,平衡了就是中。所以所謂一陰一陽的道,其實也就是一種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夫妻之道是什麼,其實就是一個平衡的關係,為什麼再好的夫妻都會鬧矛盾,因為兩個人如果老是太好了,愛情的天平就失衡了,所以必須得吵一吵來平衡一下,吵完了,平衡了,日子就能繼續過。
所以那種特別親密無間的愛情千萬要小心,因為親密到“可歌”的程度,往往都是“可泣”的。很多人都認為,自己的初戀就是個悲劇,覺得自己當初太傻,用情至深最終被傷的很深,甚至不再相信愛情。為什麼會這樣,其實這不是傻,而是因為初嘗甜蜜,太過嚮往愛情,抓的太緊,以至於把雙方未來的激情提前消耗了,未來沒有激情可以用了,所以走著走著,也就走到頭了。很多人都提倡再親密的夫妻,也要給對方一定的空間,這個空間是幹嘛的,不是單純給他隱私、自由,而是來平衡你們之間感情的。所以,夫妻兩時不時分開一下,吵一吵,各自做一些自己的事情,別擔心,距離不會變遠,因為這樣恰恰是給感情找了平衡。平衡了,也就是把握住愛情之道了。
同理,世間萬物都有其道,都有其平衡的關係,既不過,也不會不及,永遠保持在中間的位置,這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意思了。
-
9 # 釋然周無極
一陰一陽之謂道。很多人迷迷糊糊以為這句話說的意思是,一陰,一陽,就構成了道。這是很不確切的。米鴻賓《大易識階》中對這句話作了很認真的註解。
“陰”字最早出現在西周金文中,原義表示山之陰面或雲遮住了Sunny。關於陰的註釋有:《說文》曰:“水之南,山之北也。”《太玄》謂:“幽無形,深不測之謂陰也。”《管子?心術上》:“陰者靜。” 《尚書今古文集解?洪範》:“陰,降也。”《禮記?曲禮上》孔疏:“陰,卑也。”《戰國策?秦策》高注:“陰,小。”王逸注《楚辭》:“陰,臣也。”《左傳?僖公十五年》:“內為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者,真藏也。”《春秋繁露?基義》:“陰者,陽之合也。” 顏師古注《漢書?郊祀志下》:“陰為柔。” 王肅注《孔子家語?本命》:“陰,偶數。”等等。
“陽”字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中,原義表示高明。關於陽的註釋有:《說文》:“陽,高明也。”《禹貢》:“山南為陽,水北為陽。”《周禮?考工記?輪人》賈公彥疏:“向日為陽。”《禮記?曲禮上》注:“陽,尊也。”《禮記?曾子問》鄭玄注:“明者曰陽。”《左傳?僖公十五年》:“外為陽。”《莊子》成玄英疏《達生》:“陽,顯也。”;《人間世》:“陽,剛猛也。”《太玄經?玄告》:“陽動吐,陰靜翕。”《玉篇?阜部》:“陽,清也。”顏師古注《漢書?郊祀志下》:“陽為剛。”王肅注《孔子家語?本命》:“陽數奇。”
陰陽思想約萌芽於殷周之際,陰陽二字在文獻中首見於《詩經》。《詩經?公劉》雲:“相其陰陽。”即是指向日光的地方為陽,背日光的地方為陰。但,那時的陰陽還沒有對立屬性,用的都是原義。
漸漸地,陰陽的概念開始增大,開始“互動”, 開始成為了古代文化最基本的認知概念和方法。最簡單的稱法是“一陰一陽之謂道”。但是,這句話很多人都沒有鬧清楚,主要是因為不知曉裡邊“一”字的真實含義。在這裡,“一”並不是一個數詞,其本意是“所以”。所以陰所以陽,構成的是一種互相交替迴圈的動態狀況,這才稱其為道。再說得直白點,陰陽不是道,陽了又陰陰了又陽的這個過程才是道,一如朱熹所說“所以迴圈者乃道也”。黎靖德在《朱子語類》卷六十六中的解析是:“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是氣,不是道,所以為陰陽者乃道也。若只言陰陽之謂道,則陰陽是道。今曰‘一陰一陽’,則是所以迴圈者乃道也。”。
陰陽是氣,“通天地者一氣耳”,而在“氣”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陰陽學說,不僅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對立統一理論,也是宇宙的總規律。
(《周易·繫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世界上千姿百態的萬物和萬物的千變萬化都是陰陽相互作用的結果。《周易》研究的物件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為根本。三才又各具陰陽,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
《周易》一書起源於甲骨卜的實踐,或許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寫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辭。後來在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繼承了孔子對周易的發現,著了《易傳》。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李斯將其列為醫術占卜書而倖免於難。
一奇一偶之謂道,即一陰一陽之謂道;奇偶不測之謂神,即陰陽不測之謂神.(春秋戰國,張載)
-
10 # 小雨正能量V
可以說整部《易經》都是圍繞著陰陽,並透過一陰一陽搭建起來的符號模型,來表達事物的發生、發展、變化規律的學說。陰陽是《易經》描述事物的基本單位。那什麼是陰陽?陰陽又是怎麼來的呢?我們的先人透過觀測日出日落,發現最明顯的就是白天和黑夜,白天和黑夜此消彼長、交替變化、迴圈出現的規律,從來沒有改變過。於是人文聖祖伏羲氏在畫八卦圖的時候就用“━━ ”代表白天,用 “━ ━”代表黑夜。等後來慢慢有了文字後,人們便把白天稱作陽,把黑天叫做陰。白天黑夜交替變化是亙古不變的規律,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
當時的人們透過觀察Sunny投射到地面物體上形成的陰影時發現,白天有太Sunny照的時候,是光亮的、熱的、乾燥的;而夜晚沒有太陽的時候,是黑暗的、陰冷的、潮溼的。一明一暗,一冷一暖,一干一溼,這些互相相反的現象,此消彼長,互相生髮和轉化。所以人們就把和白天有關的明亮、熱、乾燥等現象,稱為陽;把黑暗、陰冷、潮溼等和黑夜相關的現象稱為陰。把陰陽互相生髮、此消彼長、交替變化的規律稱為道。
《周易·繫辭》: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這依然是陰陽變化的結果。把陰陽互相生髮、轉化的過程細分,則春、夏、秋、冬四象成也。再透過觀察不同季節地球上植物的變化,人們發現“春播、夏長、秋收、冬藏”的道理,這為中國古老的農耕文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陰陽,表示事物相對立的兩個方面,既可以是同一事物內部,也可以是兩個不同事物之間。一般來說,凡是運動的、外向的、積極的、明亮的、熱的、上升的、堅硬的等都屬於陽;而靜止的、內斂的、消極的、黑暗的、冷的、下降的、柔軟的等都稱之為陰。天是陽,地是陰;男是陽,女是陰。人體上部為陽,下部為陰;六腑為陽,五臟為陰;自信為陽,悲觀為陰;高興為陽,傷心為陰;奇數為陽、偶數為陰等等。
事物的陰陽屬性,不是靜止的,而是運動的、相對的。陰陽互用,道方產生。陰陽運行於宇宙,道彌綸於天地。陰陽變化的規律是宇宙間一切事物執行的根本規律。陰陽合則生,陰陽離則滅,陰陽錯則變,陰陽平則佳,把握陰陽則統御整體。那麼,我們該如何理解《易經》裡的“一陰一陽之謂道”呢?
筆者認為:一陰一陽,陰陽平衡即為道。當然陰陽平衡不是靜止的,而是運動的。當條件發生改變,陰陽又會互相生髮轉化,達成一種新的平衡。這大概也就是孔子說的“中庸之道”吧?!在我們生活中,要做到陰陽協調平衡,就必須懂得動靜結合、剛柔相濟、能屈能伸、能上能下、能文能武、能進能退等詞彙的道理。
-
11 # 晉永霞love
《易經》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一部文化精神財富,它給每個時期的易學者們點亮前進的方向,更是造福於人類社會
一陰,陰著,女也,陰者,背向也
一陽,陽者,男也,陽者,向陽也
一陰一陽,萬物通之,一陰一陽,五行輔之
懂得陰陽,看透萬物,通靈天地,造福社會
-
12 # 陌上逢卻在少年v
出自《易經繫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概述為:迴圈不已乃道也,問一陰一陽之謂道,便是太極否,曰陰陽只是陰陽,一乃是太極,陰陽只是一氣,陰氣流行即為陽。
翻譯為:一陰一陽就是“太極生兩儀再生四象,繼之生八卦至六十四卦乃至成之與天高”的道路,始終以“一陰一陽”繼續壘生並繼承“生爻”的過程叫做“善”,使“一陰一陽”繼續壘生至天高而成就萬物的秉性叫做“道性”。
大意即認為事物都有陰陽兩個方面、兩種力量,相反相成,相互推移,不可偏廢,構成事物的本性及其運動的法則。無論自然、人事,都表現此道。
老子在道德經中也闡明瞭這種思想,兩者講的都是大道。道德經中不把一、二、三看作具體的事物和具體數量。它們只是表示“道”生萬物從少到多,從簡單到複雜的一個過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論。這裡老子說到“一”、“二”、“三”,乃是指“道”創生萬物的過程。主要講述了一、二、三這幾個數字。
《淮南子·天文訓》是迄今看到的對它的一個最早的哲學上的解釋:“道(曰規)始於一,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照《淮南子》的解釋, “二”是“陰陽”,三是“陰陽合和”。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自名也。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覲殷死,議而教人。強梁者不得其死,我將以為學父。
譯文:道是獨一無二的,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萬物在這種狀態中產生。萬物背陰而向陽,並且在陰陽二氣的互相激盪而成新的和諧體。
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可道之道並非常道。常道,不可道,不可明言,只可體悟。
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意思非常豐富,一般人很難對其全面把握,故曰:“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見仁見智者只是領會到其中的區域性,故會有這樣那樣不同的理解,百姓每天遵照此道行事,但卻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然道理本來是明擺著的,它不是人制定的,卻是人應當遵行的。
通俗來講就是存在即合理,理是道的體現,所以稱為道理!
-
13 # 女王朱瓊
現在的很多人和別人發生矛盾了都在說要講道理,那什麼是道?換句話說什麼才是對的?你跟上司講道理,你贏了,你被記恨或者開除了;你跟朋友講道理,你贏了,朋友關係淡陌了;你跟配偶講道理,你贏了,搞不好就得離婚;你跟流氓講道理,你贏了,說不定會被打成重傷……
有的人為什麼脾氣好?有的人為什麼脾氣暴躁?其實說的不好聽一些,愛發脾氣的人是一種自私行為,我們華人很喜歡那種能夠換位思考問題、能夠照顧別人面子的人,說話要合適,點到為止,而不是隻追求的對的;而不喜歡那種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如果兩個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在一起生活會矛盾不斷,可能為了一頓飯都會大打出手。你愛吃魚,讓別人都要吃,不吃就不高興,這不是無賴嗎?
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的人心中是“無道”的,這類人不會認識到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是一種客觀存在,一個人如果心中“有道”,就會把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看得很正常,會很巧妙的化解矛盾,而不像“無道”之人與人發生矛盾,總以為別人在針對他,沒有正確的去化解矛盾,反而將矛盾激化的越來越大。
有人會問: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為何會是一種客觀的存在?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思想、立場、利益,人與人相處就如陰與陽在對立中達成交融和合,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立場、不同的利益都會擦出火花。有的親朋好友相處時間短了不會發生矛盾,但是時間一長就很容易發生矛盾;人的缺點就是陰,別人沒有這個缺點就是陽,這就形成了一種客觀的對立,若有這種意識,化解矛盾的最好方法就是有缺點的人盡力去改正,對方不要過分的針鋒,能夠換位思考包容別人的缺點;因為每一個人都有缺點,你包容別人的缺點,自然別人才會包容你的缺點。
我們中國的年輕人處理不好人際關係,就是沒有領悟《易經》中“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句話,一個人只有認識到客觀存在的矛盾,當矛盾發生之時,才不會措不及防,也不會惱羞成怒,要知道憤怒會降低一個人的判斷力,在憤怒的時候做出的決定幾乎都是錯誤的。
就如我上篇文章所說的宋江和李逵一般,李逵只聽劉老漢的一面之詞,並不去深究真相,便是提著兩把板斧要砍上級宋江的腦袋,若是後來沒有那麼多人求情,險些送命;這就是一種“無道無腦”之人,說好聽點是直性子,說難聽點就是腦子缺根弦,一輩子除了給人當小弟受使喚,沒有什麼前途;而宋江則不一樣,處理矛盾有條不紊,不但合理的化解了矛盾,還在這場矛盾中立威。
現實之中,你會發現,如李逵這般頭腦越是簡單的人,越是愛跟別人講道理,越是無知的人越愛和人爭辯,而這種人根本不知道什麼是“道”,他們意識之中的道理,就是他們自己的觀點,而你瞭解了這種人的真實面目,那你便是懂得了“道”,在與這種人發生矛盾後,要學宋江,不要與他多費口舌,只要把事實擺在他的眼前,並讓他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以後會老實很多。
回覆列表
易經裡,一陰一陽!
從陰陽魚啟示。
濁之為陰,指降,
陽之為氣,指升。
大氣場中,陰為地,陰中有陽,
也是地球釋放場中,存在接納與放射關係。
意指存在交媾,茲生,釋放關係。
陽主氣,陽復陰,
意指陽氣中存在陰濁下降。
六十四卦中存在陽升陰降之理。
詳解參六十甲子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