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言論史
-
2 # 新時媒
這個項梁有沒有死跟劉邦能否稱帝沒有太大的關係.
項羽在推翻秦朝後,一直都是處在優勢地位的.
甚至劉邦的封地,劉邦有沒有官位,有沒有地方紮根都是項羽指定的.
所以可以看出來,項羽在一開始都是佔主動優勢的,甚至可以說,是秦朝滅亡後事實上的皇帝.
那為何項羽會最終被劉邦取代了呢?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1.項羽適合當武將,不適合坐江山,當政治家.
項羽入了關中,進了咸陽,本來這種情況下應該是順勢登其稱帝.可他卻犯了政治上的幼稚病,居然想重回商周的分姓封賞的老路,周朝就是因此滅亡的.項羽把領土都封賞給劉邦等人,卻又不稱帝,還認為自己能擁有江山,號令他人為所欲為,這種想法的幼稚,政治上的不成熟是其失敗很大的原因.
2.項羽不能擇人善任,招人納賢,范增那麼優秀的謀士在身邊,一個反間計就被趕走了,身邊惟一的謀士,項羽竟然沒有一絲警覺,從一開始項羽就自恃武勇,不懂得招賢納士,廣招人才,導致人才都跑到劉邦那裡去,而且對身邊僅有的謀士又不懂的採納聽取,一人再武勇怎麼可能坐得了江山呢?哪個皇帝身邊不是要一大幫人幫忙才能穩固呢?
3.項羽沒有謀略,從劉邦起兵,收服韓信,收買彭越,項羽都是非常被動的反應,一直是自恃其勇,不把天下群雄放在眼裡,來了就打,疲於奔命,屢屢陷於張良陳平韓信的計謀之中.
綜上所述,項羽的失敗是個人的性格原因,個人英雄主義,自大狂妄,其性格根本不適合坐江山當領導當皇帝,項梁在不在身邊有沒有關係嗎?除非天命所歸,運氣暴表,否則結果都是失敗的.
-
3 # 煙雲吐秀
這兩種情況,對於劉邦的稱帝是有影響的。如果項羽沒有了還手能力,比如,垓下之戰之後,項羽就算逃過江,但劉邦的軍隊也追過江東,殺得江東血流成河,就算再逃到其他地方,也不會有項羽已沒有落腳之地,全國都被劉邦拿下,所有諸侯都投到了漢王劉邦,此時,有沒有項羽,劉邦都會稱帝。
因為,就算他不打算稱帝,他的左右謀士和將領也會勸他稱帝的,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國不可一日無君,這會天下大亂的,劉邦遲一天稱帝,就會有人夢想一天,這些諸侯都是手握重兵的人,保不準那位又頭腦發熱,再打起來,天下百姓受最大的苦。還有,項天下不定,劉邦怎敢去奪韓信的兵權,但他又是多麼的不放心這個才幹在自己之上的人。所以,他會一面派重兵繼續追殺項羽,一面稱帝,還會削韓信的兵權。
如果,項羽垓下之戰沒有死,而是逃到江東再起勢,正如老船工說的那樣,江東還有幾十萬百姓跟著他,抵住了劉邦的追兵,情況又不一樣了,因為天下的諸侯都在看著這楚漢之界的兩人,項羽的能力是所有人,包括劉邦都怕的。各路諸侯為什麼最後都集到劉邦身邊,也是因為項羽死了,沒有翻身的可能了,才一起歸順劉邦的。如果項羽不死,手上還有兵馬,就算只有江東一小塊的地方,這些諸侯的腳都可能踏兩隻船。此時的中原,還有兩個王,一個漢王,一個西楚霸王,這個時候的劉邦的主要精力是對付項羽,暫時不會稱帝的,困為稱帝沒有意義,和漢王也差不多。
但是,要注意到的一點是,這個問題不可能存在,劉邦不是項羽,會幾放劉邦,鴻門宴放,楚漢劃界放,讓劉邦能最後成功。劉邦只要把項羽打敗,絕不會給項羽這樣的機會,不會有一點仁慈之心的。一定會追到底,殺到底,不會給項羽以喘息之機的,這就是劉邦的為人,也是人們說他小人的地方,但做一名要做大事情的人,也沒有什麼不可以的。
如果項羽逃過江東,劉邦的大軍一定會追到江東,殺遍江東,煙雲認為,項羽也正是看到這一點。難道項羽不想東山再起嗎,如果他不想,就可以在垓下和劉邦絕一死戰,而不是帶著八百精銳騎兵而逃了。但他也知道,在自己沒有還手之力時,江東百姓將會為他血流成河,而且他自己的勝算也不大。所以,他才有死前說,不是我不能戰,而是老天要我亡。他不想死啊。但沒辦法,非死不可。
-
4 # 傑哥000
不好說。因為:1假如項梁打敗群雄統一天下選擇郡縣制,廢除諸侯制自稱帝不稱王劉邦就不會統一天下。
2項梁和項羽一樣選擇諸侯制,那劉邦就只能成為一方諸侯,不會和項羽一樣殺了楚懷王,劉邦會成為關中王。
因為項梁仁慈,不像項羽那樣霸道。
-
5 # 欄杆拍遍
每一個人的命運都是由自己的性格決定的,可能再加上一點偶然的突發因素。劉邦、項羽如此,項梁也是如此。
項梁之亡,亡於驕傲。楚軍雍丘一戰,大破秦軍,斬李由,於是項梁“益輕秦,有驕色。”此時,宋義看出了問題所在,並向其進言:“戰勝而將驕卒惰者敗,今卒少惰亦,秦兵日益,臣為君畏之。”但是項梁根本不以為然。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宋義然後被派往齊國,路上遇到了齊國的使者,對他說:“你是要去見武信君(項梁)嗎?我認為他很快就會戰敗,你走慢點就不會死,如果走得快,就必然會遇到災禍。”果不其然,章邯得到援軍後,大破項梁於定陶,項梁戰死。
由此可見,項梁作為主將,也有他致命的缺點。戰勝而產生驕傲自大的情緒或許大部分人都會有,但項梁還聽不進納諫,從這一點上來說,他的軍事才能還真不如宋義。
宋義於是獲得楚懷王的青睞,拜為上將軍,引兵救趙。宋義自以為坐而運策遠勝項羽,“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意欲觀秦趙兩敗俱傷後再戰。熟料急於擊敗章邯後西入關中稱王的項羽根本不按套路出牌,一舉斬殺宋義,自為上將軍,然後破釜沉舟,於鉅鹿大敗秦軍主力。此後,項羽名震諸侯。
如果項梁不死,局勢會如何發展呢?我覺得如果項梁不死,那麼宋義不會上位,之後的很多事都不會發生,包括鉅鹿之戰。
項梁是個狠角色,從起兵之初斬殺會稽太守殷通一事上就能看出來,他不是個甘心屈居人下的人物。有人說如果項梁不死,鴻門宴上劉邦很可能被他所殺,是有這個可能,但更大的可能是項梁此戰不死,下戰必亡,他活不到鴻門宴那個時候。
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他的理由,項梁的死、項羽的敗以及劉邦最終笑傲江湖都是如此。一句話,性格決定命運,以他們做人處事的風格就決定了最終的結局。項梁不死,歷史可能會改寫,但變動不會太大,劉邦最終還是會奪得天下。
-
6 # 鬼谷之離殤
歷史沒有如果
這個真的不好說,就像蝴蝶效應一樣,一個小的變化都會影響全域性,就更別說是項梁這個楚軍中的領袖人物了。
拿項梁沒去世這個影響來說如果項梁沒去世,那麼以項梁的眼光來說,可能後來就沒有給劉邦什麼事了,什麼給分兵劉邦一起打秦國之類的,讓劉邦做大也不會發生了,韓信會不會得到重用這個也不好說,而且劉邦身邊的謀士能人會不會繼續投奔劉邦都不好說。
劉邦對上項梁按理來說,如果項梁沒去世,楚軍中最高領導就是項梁,項羽就是撈個將軍噹噹,戰略決策都是項梁和范增以及其他謀士來商量,項羽也可以發表意見,但是作用不大,范增其才遠大於劉邦的謀士張良等人,所謂老謀深算,而且項梁的心胸寬廣,很信任范增,對上劉邦,真不知道劉邦他們怎麼應對!!!反正我不看好
-
7 # 遙望燕園
秦二世時,章邯率軍平定叛亂,於定陶斬殺楚軍統帥項梁,而後率軍北上擊趙。
後楚懷王熊心趁機拿過軍事指揮權,並對楚軍中幾個重要勢力進行分封,其中,劉邦被任命為為碭郡長,封武安侯,將碭郡兵;項羽被封為長安侯,號為魯公;呂臣被封為司徒,呂臣的父親呂青被封為令尹。
楚懷王在對楚軍進行一番洗牌後,制定了分兵策略,一隊應趙國之邀,北上救趙,一隊扶義而西,繼續攻秦。
宋義、項羽、范增得到北上救趙的任務,劉邦得到西進的任務,由此,劉項之爭埋下。六年後,劉邦於垓下擊敗項羽,在定陶被擁立為帝。
倘使項梁沒在定陶戰死,劉邦還能否成為笑到最後的贏家呢?還能否即皇帝位,成為天下共主,開創兩漢四百年的基業呢?
講實在的,很難說,但劉邦稱帝的可能依然存在,只不過相對來說比較小。
劉邦君臣目標更清晰、領導班子更完善。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談到作《史記》的目的,“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後世研究者認為,《史記》的確達到了司馬遷所要達到的目的。
那麼,司馬遷的“一家之言”有哪些呢?這個問題很大,我們先不去管它,今天只說一點,即天道有報,什麼是天道有報呢?
其實不單是《伯夷列傳》,在別的篇章中,這種天道有報的意思,也時有體現。
如李斯,司馬遷寫李斯看到廁鼠,想起倉鼠,因此不欲久處卑賤之位,從而西進事秦,終於爬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位;
如韓信,司馬遷寫韓信少懷大志,將母親的墳墓埋在一大塊高地上,也終於由一個連飯都吃不上的平民成為高高在上的楚王;
如張良,司馬遷寫張良矢志為韓復仇,雖在博朗沙刺秦失敗,但最後還是以劉邦謀臣的身份,見證了秦王子嬰捧著玉璽向劉邦投降的場面。
我們注意到,跟其他諸侯不一樣,劉邦君臣起事時,舉動就很特殊:
眾莫敢為,乃立季為沛公。祠黃帝,祭蚩尤於沛庭,而釁鼓旗,幟皆赤。由所殺蛇白帝子,殺者赤帝子,故尚赤。
這裡有兩點與眾不同,第一點是稱“沛公”而不稱王,“公”是一個模糊的詞,可大可小;第二點是“祀黃帝祭蚩尤”,這一舉動背後包含的野心不言而喻,同時配以“殺白帝子”的傳奇故事,更能凸顯野心。
而項羽叔侄起事時就很平常了,殺人,自稱會稽守,整個就是一軍人政府;比劉邦項羽早一些的陳勝吳廣,目標則更是明確,“王侯將相”嘛,陳勝為了稱王,都能拒絕張耳陳餘“成帝業”的戰略;田儋三兄弟,目標也就僅僅是在齊地稱王罷了。
按照司馬遷天道有報的思路,劉邦君臣必然一統天下。
其實,天道有報的思路背後,蘊藏的是目標導向,一個團隊有什麼樣的目標,便會向什麼目標努力,劉邦君臣的目標是一統天下,所以會一直向著一統天下的目標努力。
雖然劉邦君臣起事之處因雍齒的叛變而受阻,但劉邦君臣並沒放棄一統天下的目標,在投靠項梁後,劉邦君臣和項梁一起擁立義帝,又在項梁死後得到西進的任務,都是因為劉邦君臣目標明確。
正是因為劉邦君臣目標明確,所以即便項梁不死,劉邦君臣也會向著自己的目標挺進。
與目標相配的是,劉邦君臣搭建的領導班子非常完善,早在起事之初,蕭何就作為開始履行丞相職責,這與項家那種軍政府截然不同;同時,為了吸納人才,劉邦君臣並沒有採用齊之田氏那種任人唯親的策略,劉邦四弟劉交,劉邦族人劉賈、劉澤雖然從軍,但並沒有擔任要職。
項梁定陶戰敗,決定了楚國政治格局的變化。雖然劉邦率部投靠了項梁,但項梁對於劉邦,只有名義上的指揮權,並不能徹底干涉劉邦君臣的行動。
項梁的楚軍,之所以能夠迅速壯大,原因有三。
第一個原因是項梁的軍事才能比較強,能透過戰爭的手段迅速擴充部隊;
第二個原因是項梁藉著項燕的名望,能吸引一些諸侯率部來投,如陳嬰;
第三個原因是項梁擁立楚懷王后,能夠打著復楚的旗號繼續擴充部隊。
但是,在那樣一個有兵便是王的時代,別人率部來投靠你,只不過是尊你為一聲老大哥罷了,如果你沒有善待人家,人家依舊會率部投靠別人或是自立為王的,因此,項梁雖籠到好多軍隊,但實際上,項梁只對這些軍隊有名義上的指揮權罷了。
同樣的,項梁死後,楚懷王熊心從盱臺跑到彭城,奪了項羽、呂臣等人的軍權,也是拿去了表面上的指揮權而已,楚懷王在拿去表面上的指揮權時,還得對劉邦、項羽、呂臣進行封賞。
以沛公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封項羽為長安侯,號為魯公。呂臣為司徒,其父呂青為令尹。
從楚懷王對劉邦、項羽、呂臣等人的封賞來看,這時的劉邦,軍事實力當和項羽不相上下,和呂臣有一定的差距。
一是項梁、項羽收攏的軍隊,此為項家的嫡系,在劉邦投奔前,應有三萬左右。
二是陳嬰領來的兩萬人,但陳嬰毫無軍事才能,所以應當是交出了軍權,安心地做了上柱國;
三是呂臣帶來的蒼頭軍,人數不詳,但從呂臣父子皆被楚懷王封賞來看,當不次於陳嬰;
四是英布、蒲將軍等人的軍隊,蒲將軍的人數不明,而後也一直在項羽帳下活動,料想應少於英布的軍隊,而英布的軍隊只有幾千人,因此,蒲將軍和英布的軍隊加起來,應當少於五千。
這時候,楚軍共有軍隊六七萬。
五是劉邦帶去的軍隊,人數不詳,但從劉邦也能被楚懷王封為侯爵來看,人數當遠超英布,低於陳嬰和呂臣。
劉邦起事時即有三千兵,在雍齒叛變引兵攻碭時還有五六千人,但這五六千人卻打不下雍齒佔據的豐,而後得到項梁的五千兵與十大將,才在雍齒逃跑的情況下拿下豐,因此,豐地的人馬,怎麼說也得有五六千,所以劉邦帶到楚國的兵,往少了說也得有一萬人。
我們可以看到,項梁、項羽的直系部隊,也就只有三萬左右,項梁又在定陶戰敗,全軍覆沒,即便是項梁沒有戰死,直系部隊也沒法壓制住其他諸侯,加上必須為戰敗負責,所以項梁怕是也得失去表面上的指揮權。
我們說得再直白點,楚國政治、軍事格局的變化,主要在於項梁兵敗定陶,不在於項梁死於定陶。
項梁若不死,劉邦依舊有西進關中的可能。項梁兵敗定陶後,楚國上下進行了反思,認為昔日的策略有問題,於是改弦更張,提出“扶義而西”的政治戰略:
楚數進取,前陳王、項梁皆敗。不如更遣長者扶義而西,告諭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
比起之前率軍攻城略地的思路,“扶義而西”的確技高一籌,但也困難重重,孤軍西去,無依無援,僅憑一個“義”字,就能拿下城池嗎?所以當時的楚國實力派,幾乎都不敢去踐行這一戰略。
唯有項羽和劉邦表示願意去,但項羽願意去的原因是仇恨:
獨項羽怨秦破項梁軍,奮,願與沛公西入關。
項羽的這種憤恨之情,顯然與“扶義而西”的戰略相悖,所以項羽沒領到西進的任務。
倘使項梁不死,項梁是否會跟項羽一樣,表示願意西進呢?或許會,或許不會,不好說,一半一半。
如果項梁痛定思痛,也認為曾經的攻城略地的思路有問題,則可能會願意西進,如果項梁只認為自己的失敗是戰術問題而非戰略問題,並不會願意西進。
如果項梁願意西進,是否能領到西進的任務呢?一半一半。
但如果是項梁西進,有一個很大的隱患,即章邯。
《史記》中明確記載了,章邯之所以北上擊趙,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項梁兵敗定陶。
章邯已破項梁軍,則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北擊趙,大破之。
章邯已破項梁軍,則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擊趙,大破之。
二世益遣長史司馬欣、董翳佐章邯擊盜,殺陳勝城父,破項梁定陶,滅魏咎臨濟。楚地盜名將已死,章邯乃北渡河,擊趙王歇等於鉅鹿。
以上三段文字分別出自《高祖本紀》、《項羽本紀》、《秦始皇本紀》,三段文字都提到了項梁兵敗定陶,但在《秦始皇本紀》中明確說明了,章邯之所以北上,除了項梁兵敗外,還有一個原因是作為楚地名將的項梁已死,如果項梁不死,怕是章邯要追著項梁打的。
因此,項梁即便西進,也躲不開章邯,所以項梁怕是沒機會去完成“扶義而西”了,由此,“扶義而西”的任務,十之八九還得落到劉邦手裡,一旦劉邦西進,則還是很有可能拿下關中,進而在關中稱王的,然後,劉邦憑藉關中的地理優勢和自己的人才優勢,依舊有一統天下的可能。
參考資料:《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陳涉世家》、《史記·張耳陳餘列傳》、《史記·黥布列傳》。
-
8 # 帝國的臉譜
確實,項梁倘若不是那麼早的去世,楚漢戰爭的走勢和勝敗可能完全不同,甚至有沒有楚漢戰爭都是一個問號,劉邦稱帝,那要看項梁是不是同意。然而,歷史雖然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姑娘,可以以自己的思維去理解,去分析,去判斷,但結果卻是鐵板釘釘,已成事實,項梁畢竟是死了,死於秦朝最後一名大將章邯之手。
項梁也確實智勇雙全,有能力、有膽識、有勇氣、有謀略。項梁是楚國下相人,就是今江蘇省宿遷。項家世代為楚將,其父項燕,楚國名將,後被秦國大將王翦打敗,自殺身亡,楚國隨即覆滅。項梁國亡父喪,國恨家仇,埋在心底,一直等待著機會。
陳勝起義,東南郡縣風起雲湧,項梁與侄兒項羽一起,殺死會稽郡守殷通,自命為將軍,項羽為偏將,到處招兵買馬,然後率“江東八千子弟兵”,跨過長江,西進攻打秦朝。項梁西征,沿途先有東陽令史陳嬰率三萬部眾來投,後又英布率兩萬人加入,再有蒲將軍率兩萬人來投,一下子集結七八萬兵馬,人多勢眾,聲勢浩大。
項梁率軍先攻取了彭城,又西進打下了薛城,恰在此時,陳勝被部下殺死,一時群龍無首,項梁有意自立為王,居鄛人范增以陳勝過早稱王而敗死來勸說項梁不要稱王,又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為由,建議項梁立楚王后裔為王,樹起一面醒目的大旗,項梁聽從了范增的建議,立了楚王后裔熊心為王,號稱楚懷王,自稱武信君,因而引得各路英雄紛紛來投,聲勢越來越大。
當時,秦將章邯一路東征,打得各路義軍紛紛敗退,還進軍到東阿,打敗了齊將田榮,項梁便至東阿,打敗章邯,為田榮解了圍,又一路追殺章邯,章邯帶領敗軍退入濮陽,固守不出。項梁多次攻城,章邯堅守。項梁攻城不下,便率軍進攻定陶,定陶的秦軍也死死堅守,項梁久攻不下,於是乾脆派項羽西征,自己則在定陶城外,守株待兔。
這個時候的項梁,因為一路征戰太過順利,連名將章邯都成了自己手下的敗將,他的內心開始膨脹起來,天天與手下眾將飲酒作樂。然而,章邯名將的名頭不是吹出來的,所謂名將,就是敗時不爭鋒,有忍勁,等待時機,一旦機會來到,便如出山猛虎,殺敵人一個措手不及。
章邯對付項梁就是如此,當項梁在定陶城外飲酒作樂時,章邯已經磨刀霍霍,於是,一個風雨交加的黑夜,章邯率軍銜枚疾走,連夜偷襲楚營,楚軍還在楚中酣睡,隨即殺聲震天,許多人在夢裡就做了秦兵的刀下鬼。項梁倉促應戰,被章邯一刀劈成兩截,智勇雙全的項梁,就這樣死於章邯之手。倘若項梁當時沒有死,劉邦不過是一個小頭目而已,遑論稱王稱帝。
-
9 # 風雨的學習園地
劉邦稱帝的可能性很小,但他的子孫稱帝的可能性很大。
項梁素有威望,知人善用,有政治頭腦
項梁是楚國貴族後代,項燕之子,項羽的叔父。秦末,項梁因殺人躲避在吳中。
有威望、有準備—項梁在吳中時很有名望,當地有什麼大事都委託他辦理。項梁利用這個便利條件,暗中按照兵法訓練子弟,並以此考察團體中成員的能力。
知人善用—項梁起兵後,有一人覺得自己能力強、官職小。項梁就告訴他,某年某月某日,安排你做某事,你未完成,於是該人心服口服。
心狠手辣—會稽郡守殷通與項梁一向交好,陳勝、吳廣起義後,殷通也打算起兵,並且打算讓項梁和桓楚統兵。但是項梁二話沒說,直接讓項羽把殷通殺了。殷通若起兵,項梁必居於殷通之下,項梁怎麼願意!
善納人言—陳勝失敗後,范增建議他擁立楚王,利用楚王的威望使將士、百姓歸心。於是,項梁擁立熊心為楚懷王。
梁聞陳王定死,召諸別將會薛計事。居人范增,往說項梁曰:“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起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於是項梁然其言,張良勸項梁立南韓公子為韓王,項梁也準允。
張良說項梁曰:“君已立楚後,而韓諸公子橫陽君成最賢,可立為王,益樹黨。”項梁使良求韓成,立以為韓王。所以,如果項梁活著,他正好與項羽互補。在他麾下,韓信、張良還會不會背楚投漢,還是疑問!
劉邦性明達,好謀,知兵、能聽
劉邦的用兵能力在秦末也就僅僅次於項羽和韓信。他麾下還有蕭何、曹參、樊噲等鄉黨,即便沒有了張良和韓信,也能夠在秦末成為一方諸侯。
如果項梁在世,仍然會遇到北上救趙和西征秦國的事情。當時楚軍中,除了項梁就是劉邦的勢力最大。劉邦西征關中,項梁率領項羽北上救趙。之後和歷史中一樣,劉邦滅秦,項羽滅章邯。
之後,我認為項梁不會坑殺投降的秦兵。因為,如果項梁沒有死在定陶的話,他們叔侄手裡的兵力足以鎮壓投降的秦兵,不像歷史中項羽手中的嫡系估計不足三萬人,沒法鎮壓降兵。
之後仍然分封劉邦去巴蜀,項梁在,項羽就不會擔心楚王會奪他的根基—楚地九郡,而趕緊回去處理楚王。他們叔侄就可以一人在關中,一人鎮守楚地。這樣,劉邦毫無機會也沒有理由出關,也就沒有機會爭奪天下。
子孫之爭
項梁、項羽叔侄可以鎮壓一世,但不可能鎮壓一輩子。
劉邦子孫中,文帝、景帝、武帝,都是一代明君。對上項羽之後,大家認為會怎麼樣呢?
-
10 # 化州大叔
項梁其實就是項羽的孔明。項梁沒有孔明的名聲大。劉禪對孔明言聽計從尚不能一統天下,項羽經常不聽項梁勸告,憑什麼能成功?
回覆列表
歷史沒有假設,但不是不容許假設。對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倘若項梁不死,劉邦稱帝的難度可能還真有點大。
劉邦的稱帝之路,其實總結起來就是項羽擊敗了所有的對手,然後劉邦擊敗了項羽而已。那麼,如果劉邦擊敗不了項羽呢?
項羽最大的優點,就是他能打;他最大的缺點,就是在他不會用人。而這些並不完全怪他,因為他的人生太過順利。他二十三歲起兵,二十七歲就做到西楚霸王,他的人生太過順利,沒受到什麼挫折,使得他覺得沒人能勝過自己,沒人能輔佐自己。
然而倘若項梁還在,這個問題也許就不是問題了。項梁吃過虧,比項羽更懂得人生的艱辛,也更懂得人才的可貴。有他在,項羽就只能是個二把手。就算項羽越俎代庖,成了一把手,有項梁在,他也不至於腦子那麼熱。
作為項羽橫掃天下的最後一個對手,劉邦對項羽的威脅是顯而易見的。以項梁認人之狠,也許還沒等到劉邦成氣候,就會殺掉劉邦以除後患。當然,這一切也只是後人的臆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