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勒個去吧
-
2 # 瑋恆書屋
春秋末年,三家分晉,趙韓魏,魏國魏文侯在位接近半個世紀,經過一系列的改革,國內有不下於管仲之才的李愧,實行李愧變法,使魏國的經濟,政權穩定的同時,又快速發展,另外李愧又推薦吳起,軍事上吳起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打造一支軍事鐵軍,日行三百里,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使魏國軍事經濟達到空前繁榮,對外也是不斷的吸引人才來魏國,魏武侯時期魏國也是鼎盛,雖說吳起出走楚國,但強大的軍隊,魏文侯留下的基業政策都在,魏惠王的時候,公叔挫推薦了一個人才,這個人叫衛央,也就是後來著名的商央,但是由於衛央太過年輕,魏惠王也是一個年輕心高的主,瞧不上,讓衛央去了秦國,成就了秦國的虎狼之國,可能也是魏國的國策吧,畢竟魏國經過兩代君主,國內還是比較穩定繁榮,而秦國國內積貧積弱,所以需要商鞅,魏國需要稱霸,這個時候來了一個龐涓,龐涓也確實讓魏國稱霸,但是龐涓這人心胸太小,一路陷害孫臏,但是又不致孫臏死地,居然讓孫臏回到了故國齊國,後續在龐涓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派田忌領軍,孫臏為軍師,讓龐涓不斷敗走,然後在馬陵之戰中,自刎,讓魏惠王的稱霸霸業戛然而止,也讓魏國在歷史的長河中也漸漸沒落了
-
3 # 廖十三
戰國時期,到處都在分裂割據,自立為王,建立了大大小小几十個國家,長期處於兼併戰爭之中,統一早就是大勢所趨,歷史發展的必然。只是看由誰來統一而已,這麼多國家中,實力強大的就有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但最後橫掃六國,統一天下的是秦國,秦國笑到了最後。其實,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戰國初期,魏國就已經具備了統一六國的實力。理由如下:
一,魏國文化繁榮,培養大批優秀的人才,可以說是六國之中培養人才最多的國家。我們耳熟能詳就有商鞅、孫臏、樂毅、張儀、範睢等。在那種得人才者得天下的時代,魏國佔據了絕對優勢。
二,魏國是最先推行變法的國家和法制建設的國家。開啟了戰國變法的序幕。透過變法,魏國首先進入了封建社會國家,比秦國的商鞅變法早了快一百年,也就是說魏國已經統領先了其餘六國,走在了歷史的前列,有了統一六國的絕對機遇。
三,魏國的軍事也很強大,軍隊更是裝備精良。魏國擁有一支裝備精良——披重鎧、持戈配劍、背弓弩、跨矢囊,戰鬥力驚人,聞名天下的魏武卒,靠著這支強大的軍隊,除了楚國外,其餘五國,都曾被魏國完敗。
儘管有了可以統一六國的實力,可魏國的歷代統治者卻沒有統一天下的強烈慾望和決心。在後續的發展中也出現了許多錯誤,失去了統一六國的良機,最後秦國後來居上,橫掃六合,一統天下。
如有不當之處,煩請斧正!
-
4 # 鬥天鬥地鬥自己
先說一下晉國解體前後。晉國楚國爭霸的高潮是晉悼公時期,晉悼公雄才大略,平息了家族紛爭,國力空前強大。楚國失敗退出霸權鬥爭。晉悼公死後,之後50年晉國不是沒有發展,而是越來越強,強到楚國連爭霸的勇氣都沒有了。有的類似於蘇聯解體後的美國。但比美國更強!
因為太強了,所以晉國家族決定搞搞內訌,搞搞分裂。最後崛起三強魏,趙,韓。按照國力分:
魏國大概得到50%的晉國,和楚國,秦國差不多。
趙國大概得到35%的晉國,和齊國差不多。
南韓大概得到15%的晉國,略強於燕國,鄭國等小國。
魏國魏文侯勵精圖治。前鋒是雙殺嶽羊,吳起。中鋒有翟璜,西門豹,魏斯等,後場是李悝(kui)等。加上魏文侯這個超級教練。組成了一支夢之隊。利用世界對晉國的畏懼,聯合趙韓兩國,北滅中山(中原地區唯一白人國家,政治正確),西打秦國,協防趙國對付齊燕,幫助南韓滅了鄭國(很多年後)。一時風光無限。
但魏文侯清楚,魏國乃四戰之地,北邊趙國雖是盟友,且這個盟友內訌嚴重,但戰鬥力超強,韌性超強。最好不要得罪。南邊楚國強大,所以用南韓來緩衝。東邊齊國積累了幾百年底蘊深厚。西邊秦華人少,民風彪悍。如果魏國不想陷入死戰,必須從一個地方突破。
最後魏文侯選擇了吳起來對付秦國。吳起和他的魏武卒不負眾望,打的秦國北都找不到。這時的魏國終於成為了天下第一。
一旦滅秦國,南下巴蜀,走秦國一統天下的道路天下唾手可得。
可惜魏文侯早逝,魏武侯繼位。魏武侯先後趕走了吳起,衛鞅等名將名臣。而且放棄滅掉奄奄一息的秦國,轉向中原爭霸。交惡趙國,南韓。隨著楚國崛起(吳起扶楚),趙國交惡,秦國復興,齊國爭霸。魏文侯最怕的事情,魏武侯終於把它實現了。魏國成為四戰之地了。
從此魏國必敗!
-
5 # 雲說趣事
這裡面還得講個故事,新人多多支援,祝你每天都開心。
初期,魏文侯任用吳起、子夏、西門豹、魏成等人,國富民強兵也強,古代特種兵魏武卒。滅掉中山,連敗秦、齊等國,開拓疆土,讓魏國成為中原霸主。戰國初期魏國稱霸的時候,齊國、楚國、秦國、燕國、趙國、南韓都沒有崛起,秦國沒有商鞅變法,趙國沒有胡服騎射。這時的魏國是完全有機會消滅六國的。但魏國沒有。原因估計就是大一統的思想還沒有深入人心。
地理位置,魏國的領土形像個啞鈴,這就導致了沒有發展的向心力,不管國都在東邊還是西邊聯絡都不緊密。秦國受不了被壓著太難受,冒個頭出來槍打出頭鳥結果讓吳起暴揍,當時如果魏國全力去攻秦,估計歷史會改寫。奈何魏國只想做春秋霸主,誰不服就打誰,打到服為止。魏惠王的時候打趙國,打南韓,為了讓齊國徹底服還遷都大梁。這時秦已經強大,見魏國對西部放鬆警惕。立馬動手,可是這邊和齊國打得正高興呢。這就陷入兩面作戰,一個大腦同時做兩件事想想都知道不會有好結果。魏國夾在三晉裡東西與齊秦接壤,典型的四戰之地除非一直強大否則渣都沒有。(支援一下啦)
君主問題,魏國的君主文侯,武侯之外其他的真是談不上明君。幫助秦國的商鞅,范雎張儀都是魏華人,魏國隨便用一個估計也不至於這麼慘。
-
6 # 灤陽誠毅
大家好,我是麻雀誠毅。
由於魏文侯任用樂羊、西門豹、李克等一干人才,戰國初期魏國的確成為了最強的國家。但要說統一天下,那的確還是沒這個能力的。從結果上看秦國也不是商鞅變法之後就具備了統一天下的能力。真正的分水嶺是在秦趙長平之戰,白起在長平之戰中坑殺趙卒四十萬,之後東方各國的實力即便加起來也抵抗不住秦國了。要想具備統一天下的條件,非得集三至五代賢明君主的共同努力不可。以秦國為例,秦孝公時商鞅變法開始圖強,歷經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代國力大增,之後秦王嬴政才真正有實力開始滅國戰爭統一六國。
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第一強,不僅僅是本身國力強大,它還集結三晉討伐諸國,當時的三晉合力可以說是打遍天下無敵手。所以有這兩個條件的魏國才能強盛。問題的關鍵在於魏文侯打下了基礎,魏武侯對外交戰頻繁、魏惠王想要在中原稱霸,沒做到積蓄國力奮發圖強,這屬於魏文侯積攢下的人品,讓後代子孫一朝敗光。因而魏國根本沒有統一的條件。魏文侯建立的基業僅夠支撐到梁惠王中原爭霸。想要一統天下那是痴人說夢了。
-
7 # 積翠古亭
如果想要一統天下,僅靠一、兩代人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事實上,秦國也是奮六世之餘烈,才最終統一天下的,只能說戰國初期的魏國,具備統一天下的基礎。
戰國初期的魏國,魏文侯率先任用李悝推行變法,相比其它戰國,魏國的制度要先進很多。特別是推行新的私田經濟,吸引民眾移居魏國,實行法律公開,鼓勵自由商業活動。凡此等等,在當時都是大大有利於社會進步的。
同時,魏文侯非常重視人才,大批起用當時出身卑微而具有真實才學的新興名士,此所謂“親賢急士”。文侯之世,魏國群星璀璨、文武濟濟,僅見諸史冊的便有:
才士:李悝、樂羊、吳起、西門豹、趙倉唐;
儒家名士:卜子夏、田子方、段幹木等
故舊能臣:翟璜、魏成子等
至少,魏國初期一舉擁有了李悝、樂羊、吳起、西門豹這四個大政治家,實在是天下奇蹟。以至於秦國想攻伐魏國而被人勸阻,理由是:“魏君賢人是禮,華人稱仁,上下和合,未可圖也!”
正是在這一系列新政策之下,魏國的對外戰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幾乎是戰無不勝的效果。據史料記載:吳起在魏國為軍事統帥期間,對天下諸侯大小74戰,只有兩戰打平,其餘72場戰爭都獲得了勝利。究其原因,這不僅僅是吳起的軍事天才,更重要的原因,是戰國初期魏國新政對天下人心構成的巨大吸引力。
除此之外,魏國還任用樂羊為統帥,一舉攻滅中山國。緊接著,魏國聯合趙韓兩國對齊國大舉進攻,斬首三萬,俘獲兵車兩千輛。公元前400年,魏國又聯合趙韓兩國大舉攻楚,戰勝楚軍。
魏文侯病逝之後,魏武侯即位,魏國依然對秦國、楚國、齊國等大國,以及對鄭國等中等諸侯國,保持了強勁的連續攻勢。並取得了一連串的巨大勝利。之後,名將吳起被排擠出魏國,魏國的大國攻勢戰爭才陷入低潮,但魏國變法後的強大實力,仍然是其餘六大戰國不可企及的,特別是魏國對秦國的強大壓力,其戰爭優勢,也一直保持到商鞅變法之後。
總而言之,魏國在文侯、武侯兩代的苦心經營下,推行改革、重用人才,使得魏國一舉成為戰國初期的超強戰國,應該說此時的魏國具備了統一天下的良好基礎,也積累了一定的實力,但是還遠遠不夠。如果後繼的國君仍然能夠堅持文侯時期的力行改革、重視人才的方略,我相信魏國是可以一統天下的。
只可惜的是,到了魏惠王時期,魏王只愛珠寶,不愛人才。魏國的人才大量流失,從魏國流失的乾坤大才就有四個,商鞅(衛人,魏國小吏)、孫臏(齊人,先入魏任職)、樂毅(魏人,樂羊之後),張儀(魏人)。若再加上此前的吳起,此後的范雎、尉繚子,以及不計其數的後來在秦國與各國任官的各種士子,可以說,魏國是當時天下政治家、學問家以及各種專家的滋生基地。
在所有的流失人才當中,最為令人感慨者,便是商鞅。所以令人感慨主要有三:
商鞅後來的驚世變法改寫了戰國格局。
商鞅是魏惠王親自放走的。
魏惠王后來後悔沒有殺商鞅。商鞅的志向本來是在魏國施展抱負。魏國的歷史遺憾就在於,當商鞅被丞相公叔痤三番幾次舉薦給魏惠王時,魏惠王非但絲毫沒有上心,甚至連殺這個人的興趣都沒有。
用一句話來講,魏國的成敗皆在於用人。
-
8 # 摳腳大漢東躺躺
自春秋時期開始,東齊、南楚、西秦、北晉一直牢牢佔據著華夏四方霸主的地位;期間雖偶有宋、鄭、吳、越等國小霸一下,但終因底蘊不足而曇花一現。這四方霸主中,又以晉的軍事實力最強,綜合國力最盛;齊、楚次之,秦國最後。
熟悉晉史的人們總會猜測:如果沒有“三家分晉”,龐大強盛的晉國定能死死地把秦封鎖在函谷關內無力東進,還會有奮六世之餘烈,吞二週而亡諸侯的大秦帝國嗎?還會橫掃六合,併吞八荒,舉山河內外皆匍匐腳下的始皇帝嗎?可惜歷史沒有假設。
公元前453年,晉大夫智伯瑤滅趙襄子不成,反被趙襄子聯合韓康子、魏桓子把智氏滅族;隨後趙、魏、韓把持朝政、瓜分晉土、廢晉靜公、獲周封候,一鼓作氣完成三家分晉,趙國、魏國、南韓為由此成為三個新的諸侯國。
其中魏國得到晉河東郡、河西郡、上洛之地等領土,無論是土地面積、肥沃程度、還是人口數量都是三家之最。再加上魏文侯雄才大略,文用翟璜相國、李悝變法,物阜民豐、繁榮昌盛、國家機器高速運轉;武有樂羊吳起,滅中山、伐西秦、拒齊楚,魏之武卒威震華夏,魏國儼然成為諸侯中最強者。
不過,魏國這個“最強諸侯”其實是很微妙的,他的國土縱深、軍隊數量、糧草儲備等遠不具備戰國後期秦國那樣的壓倒性優勢;他只是一時經紀富裕、兵鋒銳利,雖東征西討拓地千里,卻都是區域性戰役的勝利,並沒有觸及齊、楚等老牌帝國的根基,哪怕是西邊那個半睡半醒的赳赳老秦也僅是被魏打傷,遠未到滅亡的地步。統一天下則要打的是滅國戰、持久戰,以當時魏一個“小霸王”的國力,根本無力支撐。就像二戰時的德國,短期內可以把盟軍打的手忙腳亂,但等美、蘇、英等老牌帝國、超級大國緩過神來,以雄厚的國力全面開動戰爭機器後,很快便攻陷柏林。
總之,魏國的改革變法確實是開諸侯之先河,最先富強起來的;若能像秦國那樣代代名君、貫徹變法、奮六世之餘烈,步步為營、蠶食鄰國、直至百萬秦軍橫掃六合的話,一統天下也未可知;但以戰國初期魏國的國力、根基來講,談統一還為時尚早。
-
9 # 喜歡歷史的大叔
戰國初期魏國有沒有一統天下之實力?說實話,戰國初期之時,魏國確實有這個實力,如果魏文侯的後代一直像魏文侯一樣文治武功的話,一統天下不在話下,誰知他的後代就像黃鼠狼下崽兒,一窩不如一窩,當然也就失去了一統天下的這個機會。
韓趙魏三家分晉之時,魏國拿到了晉國最大的地盤,魏文侯重用李悝進行變法,三晉聯合,滅中山,敗秦國,防齊燕,後來又幫南韓滅了春秋第一霸的鄭國。用吳起為大將,統魏武卒,屢次大敗秦國,打的秦國連函谷關都丟了(想想後世,秦惠文王的開關東出),當時的魏國之猛無人能敵。但是文侯知道魏乃四戰之地,所以只能三晉聯合不停地打秦國,就像我們現在打策略遊戲一樣,不停地找邊,只有這樣打起仗來才能沒有後顧之憂,可惜上帝賦予人們最公平的一件事,就是文侯也到了壽終正寢的時候,武侯繼位,趕走了吳起,不再去攻打秦國反而向中原爭霸,至此三晉交惡,魏國終於成了四戰之地,秦國商鞅變法幾十年尚不能一敵六,何況今日之魏國。 秦國開始進行了商鞅變法,楚國開始進行吳起變法,南韓之申不害變法,齊國的齊威王變法,各國都追上了魏國的腳步,何況秦國都已經超過了他,從此魏國就失去了爭霸天下的機會,秦國抓住了機會,一舉後來居上,終於一統天下。
所以說魏國是有能力統一天下的,但是他沒有像秦國一樣能有一個六世之餘烈。沒有死磕秦國,在地圖上找邊,這是他從最根本上戰略上的錯誤,與一統天下,失之交臂也在所難免。
-
10 # 這些歷史要讀
透過變法後首先崛起,成為戰國第一位霸主的魏國,實際上還是具備一統天下的實力的。
首先,魏國敢為天下先,首先推行變法,率先實現富國強兵;魏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先透過變法實現富國強兵的。之後其他六國的變法,實際上都是以魏國變法作為藍本而推行的。
戰國初期,魏文侯任用李悝推行變法,透過獎勵耕戰,提升軍隊戰鬥力和社會生產力;同時,透過打擊貴族權力,廢除世卿世祿制,強化中央集權;使魏國實現富國強兵,奠定了魏國的百年霸業。
透過變法率先實現富強的魏國,其實對當時周邊的諸侯,都具備了顯著的優勢,幾乎把周邊的諸侯都打了個遍,並且戰必勝,攻必取。即便是日後素有“虎狼之師”之稱的秦軍,在魏軍面前,也就是個渣。陰晉一戰,五十萬秦軍硬生生的被五萬精銳的魏武卒給擊潰。而強大的魏國更是長時間將秦國壓制在河東以西,不得東進半步。
所以,當時的魏國,可以說已經基本具備一統天下所需的軍事實力。
其實,魏國的人才儲備十分強大,戰國頂級人才,十有六七出自魏地;魏國不僅佔了變法的先機,並且還具備比其他諸侯都要強大的人才資源。
雖說魏國處於四戰之地,四周強敵環伺。但地理區位的優勢,實際上並不影響魏國的發展。因為,魏地可是人傑地靈,社會發展水平是列國之最。
戰國時代的那些頂級人才,實際上十之六七都出自魏地。比如李悝、翟璜、西門豹、樂羊、商鞅、張儀、范雎、尉繚子、吳起、龐涓、公孫衍、魏章......換句話說,“天時、地利、人和”,戰國初期的魏國已經佔了兩項,是具備統一天下的能力的。
魏國最終與一統天下的霸業失之交臂,其實主要是因為缺乏統一天下的合理策略和幾代君主的前赴後繼。如果魏文侯和魏武侯之後,繼位的魏國君主同樣是雄才偉略的君主,能夠像秦國那樣可以“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能夠形成如秦國那樣遠交近攻的統一戰略,那麼魏國一統天下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可惜,魏國兩代雄主之後的魏惠王,不過是個固步自封之人。魏惠王不思進取,想憑藉過去半個多世紀的國力積累,繼續過自己的霸主生活,結果被其他諸侯趕超。於是,在魏惠王時期,魏國國力不斷衰退,東敗於齊,西喪於秦,南辱於楚,失地七百餘里。此後,魏國便快速淪落成一個三流諸侯,成為和韓燕一樣的弱國。
回覆列表
假設可以,但終究是沒有統一。
所以,結論還是如此~戰國時期除了秦國,從來沒有任何一家諸侯哪怕有過一絲機會完成統一——準確的說,應該叫兼併列國。
戰國時代長達200年,在長達兩個世紀的時間列國實力不斷變化。
下面,分幾個時期來分析一下:
魏文侯時期:
齊、楚、秦的低谷時期。魏、韓、趙三個新興諸侯在大肆擴張。
這段時間內,處於強勢的魏國更多是為了擴大自身的生存空間,尚不具備兼併列國的可能性。
魏武侯時期:
魏國國勢仍處於上升態勢。但三晉聯盟出現已裂痕。吳起出奔出國,在楚悼王的支援下進行變法,楚國國勢強勢崛起。
魏、趙為爭奪泗上十二諸侯(今河南東部,宋、魯、衛等國)爆發戰爭,韓、楚等國相繼捲入,戰爭上升至“天下”級。
楚軍為支援趙國,侵入魏境,併成功切斷了魏國東西領土的聯絡,魏軍陷入被動。後因楚悼王去世,楚軍撤退,讓魏國逃過一劫。
這段時期主要是魏國維持的自身優勢,而楚國開始向魏國發起挑戰,至於齊、秦仍尚未覺醒,仍然沒有任何一國諸侯具備統一的可能性。
魏惠王前期:
楚悼王死後,吳起被殺,楚國變法終止。
魏惠王實行二次變法,魏國國勢達到頂峰。此時魏國選擇的策略是“稱霸”,也就是透過武力迫使列國臣服,而不是滅國。
注意,即使在秦始皇橫掃列國的時期,滅國仍被視為十分殘暴的行為(因為滅國的標誌是毀了別人祖廟)。稱霸,僅僅是迫使對手臣服,讓自己成為諸侯中的老大。
這段時期魏國的實力和地緣特點能不能兼併列國很難過,但可以明確的說,魏國本身也沒有吞併列國的計劃。
魏惠王中期:
齊威王、秦孝公相繼變法,戰國中後期的強國在此時迅速崛起。此時的楚國處於“宣威之世”的強勢期,東(齊)南(楚)西(秦)北(趙)中(魏)五強並立。
魏、趙的交戰再度引發“天下”級大戰,趙、秦、楚、齊組成聯盟,魏、韓、宋組成聯盟。最終的結果是,魏國強行攻取趙都邯鄲,迫使趙國求和退出戰爭,隨後魏國集中精力對付東部,逼迫楚、齊退軍。秦國勢單力薄,只能吐出剛剛吞下的安邑,向魏國求和。
此時魏國依舊處於最強國的位置,但國力已經大幅度削弱,地緣的弱點開始暴露。
魏惠王后期:
魏、韓戰爭,齊國圍魏救趙。齊將田忌、孫斌在馬陵擊殺魏將龐涓。魏國霸權被粉碎。
此時,位於天下中心且極度富庶的魏國已經成為列強都在垂涎的大肥肉。
秦惠文王在西部快速崛起,瘋狂搶奪魏國的西部領土,引起了老牌強國的注意。合縱開始出現,天下正式進入縱橫時代。
當時的秦國無力以一國之力同時和齊、楚、趙三強中的兩強聯合抗衡,函谷關外開始拉鋸戰。仍沒有任何一國能夠完成統一
魏襄王時期:
合縱連橫的威力開始發揮,魏國頻繁向秦國割地,列強又頻繁逼秦國吐出來。
齊、楚實力達到頂峰。楚懷王一度成為“縱長”,齊閔王與韓魏舉行合縱,一度攻破函谷關,迫使秦國再度吐出韓魏的故地。
此時魏國已經退出強國行列,更多運用縱橫手段頑強生存在天下中央。秦國勢佔優,但天下整體處於均勢,沒有一方可以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