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遊》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複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時候,“月色入戶”,於是“欣然起行”,月光難得,不免讓人欣喜。可是沒有人和自己共同賞月,只好去找同樣被貶的張懷民,這裡面有多少貶謫的悲涼與人生的感慨呀!兩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閒的。自比“閒人”,則所有意味盡含其中。 《書上元夜遊》所表現的思想內涵是表現出作者悠然自得的心境,並由此悟出一種因緣自適、隨遇而安、達觀的生活態度.蘇軾曾自評其文學創作:“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文說》) 《記天承寺夜遊》全文僅八十四字,抒情如“月夜入戶”,行止流暢自然,其情其景,讀來歷歷在目。作此文時“元豐六年”時蘇軾被貶於黃州達三年餘,“自放于山水之間”,淡然於胸,含蓄以待。 蘇軾的隨筆小品尤擅勝場,其遊記小品更多佳構(筆小品之體,起於魏晉,繁盛於兩宋)。《書上元夜遊》記於海南月夜出遊的片斷,上元佳夜,蘇軾應老先生之邀出遊,城西的風光,僧舍的景物,小巷的民情,紛然攘攘地生意人,鮮活生動的情境,撲拉拉如乳鴿待飛;恬靜的心境躍然紙上。“放杖而笑”本於《莊子·知北遊》,作者此引,亦有他意自知。每每讀此文,皆心閒恬然也。 附: 書上元夜遊 蘇 軾 已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先生數人來過,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 予欣然從之。步城西,入僧舍,歷小巷,民夷雜揉,屠沽紛然。歸舍已三鼓矣。舍中掩關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為得失?過問先生何笑,蓋自笑也。然亦笑韓退之釣魚無得,更欲遠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魚也。 記承天寺夜遊 蘇 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夜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如吾兩人者耳!
《記承天寺夜遊》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複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時候,“月色入戶”,於是“欣然起行”,月光難得,不免讓人欣喜。可是沒有人和自己共同賞月,只好去找同樣被貶的張懷民,這裡面有多少貶謫的悲涼與人生的感慨呀!兩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閒的。自比“閒人”,則所有意味盡含其中。 《書上元夜遊》所表現的思想內涵是表現出作者悠然自得的心境,並由此悟出一種因緣自適、隨遇而安、達觀的生活態度.蘇軾曾自評其文學創作:“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文說》) 《記天承寺夜遊》全文僅八十四字,抒情如“月夜入戶”,行止流暢自然,其情其景,讀來歷歷在目。作此文時“元豐六年”時蘇軾被貶於黃州達三年餘,“自放于山水之間”,淡然於胸,含蓄以待。 蘇軾的隨筆小品尤擅勝場,其遊記小品更多佳構(筆小品之體,起於魏晉,繁盛於兩宋)。《書上元夜遊》記於海南月夜出遊的片斷,上元佳夜,蘇軾應老先生之邀出遊,城西的風光,僧舍的景物,小巷的民情,紛然攘攘地生意人,鮮活生動的情境,撲拉拉如乳鴿待飛;恬靜的心境躍然紙上。“放杖而笑”本於《莊子·知北遊》,作者此引,亦有他意自知。每每讀此文,皆心閒恬然也。 附: 書上元夜遊 蘇 軾 已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先生數人來過,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 予欣然從之。步城西,入僧舍,歷小巷,民夷雜揉,屠沽紛然。歸舍已三鼓矣。舍中掩關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為得失?過問先生何笑,蓋自笑也。然亦笑韓退之釣魚無得,更欲遠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魚也。 記承天寺夜遊 蘇 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夜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如吾兩人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