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脈望書

    語文其實應該說是最基礎但也最重要的學科了。

    要說什麼是語文,個人認為,語文,其實就是自己本國的語言文字。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民族,從歷史到文化到科技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語言和文字,語言和文字對這一切都起到了交流和傳播的作用。任何一種語言和文字的傳播都會不可避免的攜帶它獨有的文化背景。所以說,一個國家沒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是非常非常可悲的事情,因為他們失去的不僅僅是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承,還有獨屬於他們自己的文化沉澱。

    而學校開設語文課,正是為了能更好的傳承和發揚我們的語言及文字,退一萬步說,即使不是為了對外傳播,僅僅只是為了滿足我們人民自己的生活需要,學好語文其實也是非常有利的事情。

    語文課可以教會孩子們全面的理解自己本國文化,賦予孩子們很多生存必須的能力:例如理解能力,總結概括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等等;同時,語文課程更可以籍由文字之美遨遊歷史文學理化等知識世界。

    所以,語文課又不單純只是一門語言課程,它所涉及和包含的內容太多太廣太深了。

    一位好的語文老師,他未必懂得十分深奧的理論,也未必有如花似錦的文采,可是他應該是一個熱愛生活懂得生活並熱愛表達的人——只有這樣的老師,才能在課堂幾十分鐘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好像“跑火車”一樣帶著學生們遊覽語言的世界,引導孩子們熱愛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也只有這樣的老師,才能真正承托起將本國語言發揚光大的使命。

  • 2 # 孤海一人心茫然

    這問題真的讓人無語,語文課不開你會說話寫字嗎?不就成文盲了,語文的重要性排所有課目的第一,是人告別愚昧的必要條件,進而明理求道,探索真理,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又曰:朝聞道,夕死可也。這些都需要先學習語文。

  • 3 # HONG6561

    語文——國語,也就是是中國母語。語言表達文字書寫的統稱。

    我們的啟蒙教學也是從語文開始的,從發音到書寫。只有掌握了語言能力和書寫能力才能有條件去學習其他知識。我們國家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要想學好語文這個科目可不簡單啊!

  • 4 # 內衣小助手

    中國中小學語文教育的現狀令人堪憂,這已經是大家的共識。上世紀末,出了兩本書:一本是王麗的《中國語文教育憂思錄》,另一本是孔慶東、摩羅、餘傑編寫的《審視中學語文教育》,影響很大,“堪憂”成了定局。

    以《語文課程標準》出臺為標誌的課程改革已經過去了十五、六年,整個語文界現在還在呼喊“真語文”的到來,這是不是證明“堪憂”仍在? “堪憂”屬正常,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堪憂”的現象到底重點表現在哪些地方,這個問題不弄清楚,“堪憂”的問題還是難以解決。

    在教學方面,公開課很盛行,各種形式的公開課比賽長盛不衰,對普通教師的課堂教學影響很大;同時,也因此走出不少名師。名師們的課多半是普通教師課堂教學效法的榜樣,可以說,從課堂教學的層面看,它們就是中國中小學語文教育現狀的一個縮影。

    之前我在其他的回答中有提到過,我的岳父岳母是公辦教師,一個是省重點高中的物理老師,一個是省重點小學的語文老師。從我在他們日常的對話中而知,公開課就是一種形式,很假卻在應付上頭檢查和提升職稱方面有著極大的助力。

    回想上大學之前,九年的讀書生涯,語文老師在上公開課之前,都會預先把內容上過一遍,然後吩咐幾個成績好且聽話的同學準備好課堂問題的答案,而後一場虛假又盛大的表演,在知情者(他的學生)與不知情者(來聽課的領導)的面前,拉開了帷幕。

    著實讓人感到噁心。尤其是那些平時就照著書唸的,在公開課卻表現出那種不曾見過的熱情與笑容。

    自然,在這九年期間,我也遇到過不少真正的語文教師。他們熱情,他們有活力,有激情。每一節課都是一次故事會,以古論今,以史鑑今。

    瞌睡蟲可不喜歡這種氛圍,我那時候的語文成績也是在他們的薰陶下,蹭蹭往上升,至今我都很感激他們。我以局外人的身份認為,這就是真正的好的語文課吧!

  • 5 # 李雪波741

    什麼樣的語文課是好語文課。現在專家多了,語文課也五花八門了,所謂好和不好的標準,也變得奇怪了。得迎合格評價人的胃口,這才能成為所謂的好。但是,真想當好一名真正的語文老師,就應該深入思考這些問題了,對於語文課是什麼,怎麼才算好語文課,起碼要有你自己的認識。語文課,不管你搞什麼,但最終要落實到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提升上。這就是一般目標。條條大路通羅馬,不少方法都可以實現這個目標。當然,其過程中,能注意孩子學習習慣的養成,注意孩子學習興趣的激發,就不錯了。當然,做得更好的,會帶著孩子讀書,讓孩子愛讀書,孩子會讀書。總之,不管專家怎麼說,不管流行什麼理念,都不要忘了語文課必須要像語文課,不能只停留在以分數為目標的膚淺上。

  • 6 # 嚴師說字

    現在開設的應該叫語言課,重語輕文的原因,在於找不到很好的識字方法。用拼音識字的弊端逐漸顯現出來。提供以下文字供參考!

    近幾年一些名人文人讀錯字的現象屢見不鮮。並且越來越頻繁。難道是他們水平低嗎?絕對不是!這些名牌大學的校長,不論從哪方面講,都應該是高水平的。那是什麼原因造成現在這些高水平的知識分子讀錯字呢?如果是一人或兩人讀錯是偶然,那麼多名人,尤其是我們名牌大學的校長讀錯字,就應該反思我們的教育。從這些名人的生長和發展歷史看,應該是他們在中小學時期沒有正確的去認識漢字,肯定是語文教育出了問題。就像北大校長所說的,自己的學生時期沒有學好識字。那個時期老師是怎麼教和現在的語文教學沒有多大區別。不要都去當笑話看待,如果我們的院士或大學的校長,在識字方面,在北大校長之下的多的是。只是沒有出現在那個場合下吧。本人也是那個時代學習語文的,雖認識“鴻鵠”二字,可常用字也是經常讀錯的。有的只知讀音,不知字義。古文讀懂的沒幾篇。就像給個文字學家說個化學方面的字如“鍺”,他也不知道什麼意思。

    一、拼音識字造成了音形義三者的分裂

    漢字的音形義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漢字的“形”指是漢字是一幅畫,有的還是一幅動態的畫面、動態的場景,如“仝”,這個圖畫就是眾人打夯的畫面。有的字還是長篇的歷史劇,如“水滸”中的“滸”,這個字就展示《水滸》這部名著的主題。

    漢字的“音”就像一首動聽的歌,來源於自然界的擬音佔到80%左右,也即是說在漢字400多音節中,或者說有音調的1400多個音節中,80%是自然發出的聲音,模擬自然發聲的音,如“仝”讀音是模擬眾人一同夯地基的聲音,也就是打夯,夯落地發出的“嗵嗵”聲,這就是所有讀(tong)這個音的音源。

    解漢字必須具備兩把鑰匙,一把是“形”和另一把是“音”。必須用這兩把鑰匙,才可解開漢字“義”這把鎖,才能揭示漢字蘊含的自然、歷史、社會、科學的奧秘。

    眼(演)眼的左旁是“目”,在《新華字典》中,目的解釋是“眼睛”。既然有了這個“目”為啥還要造個這個“眼”字?是先人故意給後人製造麻煩嗎?絕不是這樣!那是小看了我們古人的智慧。用“目”這個字來指示我們的“眼”時,我們的先輩發現“目”的有些功能不能完全表達出來,還有什麼功能不能表達出來呢?我們的眼睛看東西有距離的限制,太遠或太近都是看不清的,就是說目的視力是有限制的。就用“目”和“限”(省形)組成的一個新的字(做個造字的流程圖:目+限=眼)。造完這個字後,還發現眼睛還有的功能沒有體現出來?眼是心靈的窗戶,演示人的喜怒哀樂,最後借“演”聲來補充其意義。在《新華字典》中對“眼”描述是“人和動物的視覺器官”,確切完善嗎?這樣解釋還是目是眼,眼是目,體現不出眼的功能,是不完善的。只有用“眼”的字形和它的讀音“演”,才可以全面解釋這個“眼”字。有一定視力限制的,體現人的心理特徵的視覺器官。才是“眼”的確切定義。

    二、拼音的出現忽視了漢字產生的土壤

    自從拼音識字以來,採用西方拼詞的方式,來標註漢字的讀音,進而現在小學語文教材採用拼音識字的方法,偏離道統。拼音識字雖對掃盲起了促進作用,對語言的交流、普通話的推廣也有積極的意義。可是畢竟漢字的產生和西方拼音拼詞毫不相干,讀音只是漢字音形義三方面之一,孤立的把會讀音當作識字,那是機器片面的認識。對一些多音字你只能採用榫卯對接方式去理解。如“泊”

    泊(波、潑)泊中三點水“氵”指水,白表示白色,是水折光看到的顏色。《集韻》:“泊,水白貌。”泊讀波浪的“波”,借“波”聲表示波浪運動的景象,象波浪運動樣,到處流浪,比喻人無居處,漂泊。波浪運動到岸邊,受岸邊阻擋,就終止,又可表示船靠岸,停泊。《玉篇》:“泊,止舟也。”白色還可作為空色,表示純潔,如淡泊名利。水在潑灑的過程中看到水的貌相也是白色。借“潑”聲表示水潑地,形成的是一灘水,如水泊、梁山泊,做比喻如血泊等。泊和水道不一定是連通的的,可以理解水只進不出,單向流動,起不到保護水道的作用。湖和泊的區別在於能不能保護水道,和水道中的水雙向互動。能者為湖,不能為泊。字形相同,場景或者說貌相同,背景畫是一樣的。借音不同意義就不同。這樣才可理解多音字的區別。

    如果不從音源上給學生講明白,學生無法分辨多音字。就像老師講解“泊”:停泊(bo)、湖泊(po)。甚至有的語文老師教了一輩子也不明白為啥。“鴻鵠”讀錯是有情可原的。

    再如讀音相同,字形相似、意義不同的“即”和“既”。什麼時候用“即”?什麼時候用“既”?也是語文老師最頭疼的事。

    即(急jí )是描述竹子的兩個特徵,一“卩”表示竹節,二是“”表示竹筍,“”是艮的省形,艮去掉了橫八“”中的一點,說明竹的根部不發達,保留豎鉤“”說明竹根基本上只有垂直向下的主根。挖出的竹筍是白色尖狀,“”又作“皀”(白指示竹筍的顏色是白色,匕指示竹筍象匕首很尖銳),所以“”表示竹筍,就是竹子的幼芽,可以食用,一經長出地面立即就砍下作為一種蔬菜,長大成竹就不能食用了。借“急”聲來說明由竹筍“”到不能食用的竹節“卩”是個時間短的過程。即的本義為竹筍快速成長變為不可食用的過程。

    用拼音去硬性的死背其讀音,遇到這種情況,就會給學生造成思維上混亂。因學生不明白為什麼讀“鴻(hong)”?為什麼讀“鵠(hu)”?只是老師讓記住“honghu”,明白其衍生意義“鴻鵠之志--遠大理想”,不瞭解其本義。假若這位校長改為這兩字“宏浩”之志,也不用去道歉解釋,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優勢。反正聽者不見其書稿,只是改下這兩個字而以。也符合北大名校的創新精神,何必其和古人去爭這個“鴻鵠”之詞呢?

    三、用拼音識字造成孩子思維慢半拍

    縱觀中國漢字教學的歷史過程,從教孩子《三字經》、《千字文》,看起來像是死記硬背,由於他們與自己的母語相同,逐漸會理解漢字的字義。讓孩子在最佳的記憶年齡(3-7歲)去掌握多數常用的漢字,就會剩下大量的的精力去學習其它知識。用拼音識字,在孩子的大腦中存在一個字母轉化的過程,時間長了雖然感覺不出有時間的差距,可總會有個轉化的瞬間。現在教學中,當我們的學生看到這個字,首先想到的是這個字是怎麼拼出來的,不是意識它的直接讀音。如從開口學說話,就會叫“爸爸”“媽媽”,當見到這兩個字,老師會去拼這個字“ba ba”“ma ma”,勢必造成孩子重新去學這個兩個字的讀音。不是透過字義瞭解讀音,而是用一個毫不相干的字母去拼。給學生的大腦奠定一個機械的思維模式,影響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的開發。會讀爸媽,可總不明白爸爸的作用和媽媽的偉大。在教學上也擴大了老師的描述量。這就是漢語拼音推廣以來,我們的孩子智力和國外孩子相比有一定差距。驗證了“錢老之問”,幾十年我們的大學培養不出頂尖科學家的根本原因。

    四、字的標音用音源字(借音字)還是用拼音有助於記憶和理解

    漢字的讀音來源80%是模擬自然發聲。不同的區域影響著漢字的發音,所以,產生了很多地方方言。為了便於交流,推廣普通話,把漢字的讀音硬性規定下來。使得人們錯誤的認識“漢語就是普通話,學習漢語就是學習普通話”。尤其是那些來華留學的外華人,學了幾年的普通話,就認為是學好了漢語,離開北京到了中國的某些偏僻的地方,什麼也聽不懂,發出了強烈的懷疑聲:“地方話是不是漢語?”。有種被騙的感覺,認為自己白學了漢語。漢語是建立在漢字的基礎上的。漢語系中地方話的紐帶是漢字,離開漢字就沒法把不同區域的地方話聯絡起來。

    在漢字的形成過程中,相同的字並不是都產生於同於區域,不同的區域所造之字描述相同事物採用了不同的參照,讀音會有一定的差異,如上學的“學”,有的地方讀“穴”,有的地方讀“曉”,都有道理。相同的過程有的用一字,有的用兩字,如整理檔案的“整”,有的用“折騰”,都源於他們的本義是相同的,都是梳理柴草樹枝,將樹枝柴草捆起來,擺放整齊;再如旁用“偏房”、輥用“鼓輪”、搞用“顧到”等。這些本義相同,由於地域不同產生的漢字,表現成不同的漢字形式。如果把這些字理教給學生,就非常易於記憶。

    漢字的讀音來源於擬音和借音。漢字的讀音400多個音節中,80%來源於自然發聲,相同相近讀音的字是由密切關係的,是有音同意近的原理。借音字有兩類,一類借單字的音,如“仝”和“同”,讀音相同,意義相近。“仝”是擬聲字,模擬打夯,夯落地,放出的“嗵嗵”聲,同借“仝”,打夯要按口號一致,共同用力。含有一類是借兩字的切音,如長借“朝陽”、山借“石尖”等,知道這些就會明白古人教漢字識字是怎麼教得了。所以,原來的私塾先生,用半年左右的時間就可以教會孩子識文斷字。為什麼現在孩子識字用的時間很長,原因就在於用拼音識字的弊端,把漢字當作了外文符號。丟失了漢字應有的科學體系,盲目去追求單一的讀音,用沒有任何關聯的字母去標音識字,必然會造成“會讀不懂義”的普遍現象。

    五、字源識字和拼音識字哪個更適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從孩子出生,跟媽媽呀呀學語,有的孩子6個月開始會叫爸爸或媽媽。到三歲左右就已經很流利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是受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影響形成地自然優勢。這是人類母語形成發展的自然規律。就是一些動物也有交流的聲音表象。所以,對多數孩子來說,母語是自然生長過程中形成地最基本的技能。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語是漢語,一些生活中的漢語言是孩子自然生長過程中非刻意訓練形成的。那麼和母語對應的漢字,只是我們語言交流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記錄語言的一種符號。開始那些常用的簡單的漢字,也是來表示那些簡單的語言的。在孩子的思維中,已經明白什麼是一二三或爸爸媽媽,父母或老師會告訴漢字這個字是什麼?在孩子的大腦中就像教孩子認識物品樣,這是電視、電話樣,他們中語言體系中已經有了這些字的概念。沒有必要再去用字母去拼讀。所以,有的孩子在3-7歲就認識千字以上。拼音在他們的腦子中根本是不存在的。

    當孩子7歲左右上小學後,撇開已經掌握的母語,重新開始用拼音識字。用一種未知的符號,毫無意義的符號,去認識漢字。雖有意義關聯,可是中間有個無意義的符號間隔,讓思維意識過程存在間隔期,看起來似乎沒有影響,實際影響深遠。它改變了我們孩子認識漢字的思維方式,把漢字當字母記憶;它浪費了孩子認識漢字意義的思維時間,把三年應該認識的字變為六年;它失去了我們東方民族認識文字的天然優勢,依據“音形義”一體去記憶優勢。現在的孩子本來就錯過了黃金識字的時期,錯過了最佳的記憶年齡。進入小學後,又不按華人識字的方法去識字,撇開母語採用無意義的字母去識字,把學習普通話的發音當作識字方法,把標音方法和識字方法混為一談。

    六、字源識字和拼音識字影響孩子不同的思維方式的形成和發展

    孩子出生後,某些醫院的護士為了推銷某種奶粉,讓孩子不去吸取自己的母乳,而是首次餵食自己推薦的品牌的奶粉,就會造成孩子對該品牌奶粉的依賴性,達到推銷的目的。這種現象說明什麼問題?最初的味覺是孩子接收的最理想的感覺。同樣,兒童識字也一樣,當他們從開始識字就用拼音,他們的感覺意義認為拼音就是理想的唯一的識字方法。在他們的意識中,就會形成依賴拼音識字,利用字母去拼字就成了他們獲取識字的唯一方法。在母語和漢字之間,去機械地去拼讀,再也不去思考漢字的音形義之間的關係,和漢字的獨有的科學體系。用一種機械的、公式性的外文識詞的方法取代幾千年以來的傳統的識字方法,改變了我們華人的多點透視的思維方式,即從音形義三方面識字的思維方式。減少了孩子從小“多點思維”的東方人的思維活動,影響了我們孩子智力的發揮。如老師教學生認識“山”這個字,只是用拼音教會學生髮音“shan”,然後再用描述性的語言去說明山的特性,或展示山的圖畫。因山的特性多數孩子已經基本明白,字音在孩子的電腦中已經存在,去拼的結果只是矯正了孩子的發音,起了推廣普通話的作用。對理解山的意義,沒有多大幫助。如果用傳統的筆畫和音源去教學生認識“山”這個字。先讓學生先理解“山”字中筆畫的意義,豎折“”表示山的形狀為高低起伏的弧形,或圓形的山頂、山頭等;兩豎“〢”的高低不同,表示縱立的山高度不同,印證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山的畫面。從讀音上,山是借“石和尖的切音”,來說明山是由石頭組成的,尖表示山的形狀為“下粗上細或上小下大”的尖狀結構。

    再如“秀”這個字大家都知道本意為禾苗吐穗的過程,喻意為美麗、聰慧。禾作為本體,孕作為喻體(“乃”為“孕”的省形),禾苗吐穗的過程就像女人懷孕樣,慢慢地鼓起肚來(構形會意)。古人把女人能懷孕認為女子健美的一方面,現在多數人還這樣認為。當我們先人造好這個字後,還要給他起個名字,就像生個孩子要給他起個好的名字樣,如姓張的叫“張偉”的特多,就是希望孩子將來成為偉人。這個秀字造好後,還不能完全體現禾苗吐穗的過程,就借了衣袖的“袖”的音(借音補義),禾苗吐穗就像手從長袖中出來樣,完善了秀穗的過程。理解了“秀”這個字,就很容易理解“繡和鏽”,你觀察下針繡品的生產過程和金屬生鏽的物品和過程,它們肯定有一個什麼相似的現象?如果採用拼音去教學生認識“秀”這個字,先會去拼讀“xiu”,再去用秀的演義去描述,讓學生理解秀的意義。這個過程沒有孩子思維考慮的過程,把孩子天生那個“為什麼?”給抹殺在最初的識字過程中,影響了孩子智力開發。

    用音源識字,是我們東方人具有的天然屬性,可以發揮孩子的發散思維,提高孩子思維能力,加深對漢字音形義的理解。用什麼方法識字的方法對孩子智力的開發和早期思維能力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7 # 王者歸來131310711

    我認為語文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並且在課堂的授課中,拓展學生對歷史,人文的瞭解。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樹立愛國主義思想。

  • 8 # 逆風翻盤麻麻

    語文教育是基礎中的基礎,語文學不好會直接影響其他所有的科目。語文學習是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結合,現在還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加強了力度。

  • 9 # 缸裡捉黿魚

    語文指語言和文字,教人說和寫。要能說會寫,先要肚子有貨,這是人文素養;然後要掌握講話和寫作技巧,這是實用方法。

    因此語文教育目的,一是提高人文素養,二是培訓說、寫技巧。語文的基礎知識、閱讀理解(文言文和現代文)、作文等三大塊內容,都應緊扣這兩大目的。

  • 10 # 春蠶夜話

    我們從小學到大學,始終堅持學習語文學科,語文教育到底給了我們什麼?我上學的時候就在思考,語文教育讓我認識更多的字,讓我學習閱讀和寫作,學好語文更多是讓我在考試中有個好成績,那麼我學習語文除了應付考試之外,語文還給了我什麼?我離開學校走出校門之外,我才發現語文教育的重大作用,大到生活之中我無時無刻不在應用語文知識,甚至自己常常後悔上學的時候沒有好好學習語文。你是否常常困惑自己的溝通能力特別差,你是否常常覺得自己寫的東西表達不出自己的思想,你是否常常覺得自己語言知識真的太差了。

    首先語文帶給我的是溝通的能力。我們在職場中常常要和形形色色各種各樣的人溝通,語言就是我們溝通的橋樑;我們透過組織語言把自己的意思準確的傳遞給對方,也透過語言來準確理解對方的意思,良好的語言能力往往帶給我們良好的職場溝通,我們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準確理解對方意圖,從而順利完成工作任務。然而,良好的語言溝通能力並不是天生的,溝通能力一方面來自我們的表達傳遞邏輯,另一方面來自能夠正確理解對方的意圖。語文老師常常在課堂上採取問答的方法讓學生來展示自己,一方面培養學生自己的理解能力,透過自己對文章的的閱讀品鑑,來理解作者的心情、作者想表達的意思,另一方面培養學生能夠透過語言、把語言口語化,用語言準確生動地來傳遞他所理解的知識。所以語文教育我們了正確理解別人語言所蘊含的思想和情感,也教育我們對語言的準確表述能力,也就是正確傳遞自己思想的能力。語文教育了我們表達清晰,邏輯嚴密,思想明確的能力,這是日後在生活中伴隨我們一輩子的能力。

    其次,在書面文字方面。在實際生活中,每個人避免不了和文字打交道,無論在黨政機關,還是在公司企業,文字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有大量寫日常的應用文字,報表材料,發言稿,新聞稿等等很多需要書面文字內容的工作。文字功夫好的人往往能夠更好的得到領導的青睞,甚至一些單位會把文筆的好壞作為評判員工能力的標準,把寫好材料作為晉升的唯一渠道。那麼語文教育,從讓我們認識字開始的,到讓我們進行寫作,都是在鍛鍊我們的文字功底。文字功底不是天生就有的,我們也是需要在語文教育的過程中一點點的提升。從要表達自己的意思開始,構思文章的結構,闡述自己的見解,到最終成稿。我們經歷了至少9年的義務教育,才得以用書面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

    與其說語文是一套知識,不如說語文是一種技能。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讓我們獲得語言的運用技能;我們學會理解對方表達的意圖,我們學會傳遞自己的思想,我們學會應用書面文字理解和表達情感。生活中我們離不開這些技能,我們不光注意說什麼,還要要把語言說好,這才是我們學習語文的基礎技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董明珠成功連任格力董事長! 您認為企業管理者與股東應如何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