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溫潤如玉37
-
2 # 憨寶媽666
如果說給崇禎的哥哥二十年,大明王朝可能會換個模樣,他哥哥重用魏忠賢不是沒有道理的,後續看魏忠賢下臺之後朝廷被東林黨把持之亂像可見一斑。
魏忠賢雖然下手很辣,也貪財。號稱自己九千歲。但亂世用重點,至少魏忠賢時期東林黨是被打壓的,至少那時候關外是被壓住了的。也應了石頭記語:凡鳥偏從末世來!
東林黨集聚資本與文人於一身,正如石頭記所著:安榮尊富者眾,運籌帷幄者無。自身利益高於國家利益的一堆寄生蟲。看看像不像當今的某山會那一眾資本大佬,。偏生這些人有一定話語權,所以魏忠賢的惡被誇大了,自古得罪有資產的文人就沒有好下場。
回到主題,為何說再給崇禎二十年依然沒用呢?因為崇禎本身並沒有作為王位繼承人培養過,而且他哥哥正值壯年,身體並無大礙。誕下子嗣是遲早的。況且成長經歷造成了崇禎性格多疑,雖聰慧勤奮,然其搖擺不定的個性乃治國大忌。看他當政時期頻繁換首輔大臣可見一斑,更不用說邊關重將的頻繁更替。袁崇煥之死便是大明崩潰之轉折點。
帝王之術重點在於駕馭平衡,而不是親力親為。這點他哥哥就做的很好,可惜早逝了。大概也是王朝氣數已盡吧。
我們看到的明史應該是被後清修改的面目全非的了,不然也不會出半部石頭記了,可見當時的文字獄有多慘烈。
依然是石頭記的一句話:這樣大的家族,若單從外面殺進來,一時是殺不死的,必先自賤自滅起來才會一敗塗地。
-
3 # 盧教練6
崇禎帝把一個大明朝葬送了,上天已給了他十六年,內抌外患直指京門,李自成的農民軍,打到北京,把老百姓逼極了,軍隊來源於百姓,軍無鬥志,外患多爾袞虎勢丹丹,早在十六年前,袁宗換從關外奔襲救北京,不獎勵反爾加害,傳首九邊,使邊關將士寒心,作為帝王,決策要有人執行,朝內文官不敢奏報,塞外邊關,將士不在用命,幫了敵人的忙,先斬棟樑袁宗換,在傳首九邊,誰還給你賣命,這樣的王朝,不亡才怪呢,別說二十年,老天爺一天也不會給他。
-
4 # Newh897
一個王朝的覆滅是有其深遠的歷史根源的,並不是僅憑一人之力就可以挽回的。
朱元璋當初懲治腐敗貪官,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怎麼樣呢,可以好不客氣的說,大明的結局是他埋下的。
崇禎帝一個人能解決200多年留下的問題麼?就算再能幹用原來的方法肯定是不行的。
-
5 # 花開時節思春秋
明末之時,大明最缺的就是時間。因為此時的大明,已經在小冰河期中經受磨難,在黨爭為禍、財政緊張、軍力不足的嚴峻形勢下,既要面對紛起的農民大起義,又要面臨從大明臣民反判為大明外敵的滿清軍事強盜集團的挑戰。歷史只給了年青的崇禎皇帝17年時間,挺過去了也許還有一片天,挺不過去可能就將與國諧亡。可惜,在這17年中,崇禎皇帝囿於性格、限於掣肘始終無法擺脫困局,一次又一次泛起希望,一次又一次堅持努力,卻仍然一次又一次遭遇失敗。
感謝藍小冰邀請,談一些個人看法,供你在構思玄幻歷史小說《明漢》時參考。
命運不會再給崇禎20年,除非小說中的玄幻奇遇和虛擬夢境。
當歷史來到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大順軍兵臨城下之時,崇禎皇帝遇上了玄幻奇遇(目前看主要會為主角帶來自身實力的增強,幾百有特種兵那樣水平的幫手,成祖的治國治軍經驗等),崇禎皇帝進入主角模式。
主角設定和全書寫作上的建議一、主角崇禎皇帝還是那個歷史上的由檢同學,不是被穿越了,但是自信了、成熟了、轉變了(臨死時的反思醒悟,祖宗理念經驗的加持,可靠幫手的到來)。作者必然會向主角植入後世的一些思想和世界觀、價值觀,可以透過一些人物和線索或者所見所聞所思來引導。比如,大航海方面的觀念和思想可以透過成祖(他肯定透過鄭和下西洋一清二楚,還可有一些秘聞)而來。
二、最好不要拘泥於《明史》,可以自由大膽一些。《明史》很多內容被黑太多,許多不實之處已經為後世的考古發現和文獻所證實(愛看歷史類小說的人,文史水平比較高)。因為主角所見的大明是真實的大明(小說裡需要自圓其說),而不是後人史書上所寫的大明。比如,對太監和大臣的看法,肯定應該從皇帝的角度去看。比如,開門投降的不是那個曹化淳,人家早回家了;可以帶走後宮家人,皇子不能送到外祖家。
三、需要透過多線多面來佈局小說中大明的演進和發展。一是透過李闖方面,展現北方特別是西北的狀況,民間的一些訴求;二是滿清方面,展現其強盜本性、軍事特徵,部族文化,異族文化與漢文明的交融變化等;三是南方傳統漢文明地區方面,展現其經濟文化景象,科技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帶來的衝擊變化等;四是海洋方面,需要展現海外特別是東南亞情況;五是遷都南京後的朝庭情況、政黨演變情況(東林黨復社等,政黨政治必然是要到來的)等。還需要帶出各個方面的關鍵人物。
四、小說需要再造大明盛世、實現中華復興這樣一條主線,構想未來二十年的崛起和輝煌。
1、需要有一箇中華復興思想和理論,可以逐步形成,這一點很重要。再次強調,思想很重要,宣傳很重要。明亡其實也是亡於此,大變之下無法凝聚國家力量,就是因為缺乏適宜的思想和理論,如果有統一的思想,黨爭不是事,改革祖制也不是事。可以參考一下明中後期的思想(已經很超前了)結合後世的一些適當思想(比如太平天國後期的《資政新篇》,不能一下子進入西方民主或者共產主義)。
2、小說前期:除了京城鉅變,主要是對北方的佈局,可以與李自成直接談判(以民族大義及特異功能),封李為平西王或陝王之類,治理陝西、山西、河南、河北等(類似於吳三桂在清初的待遇),維持北方邊防。許諾李自成未來支援其向西域開拓發展。仍以吳三桂為總督,鎮實山海關。天津一帶及山東、安徽仍由大明治理。由李自成查抄京城官宦和山西晉商八大家,估計可得銀1億兩,兩方各分一半。逐步遷北方流民到湖南、湖北,搞好大明的糧倉。四川類似處理,讓張獻忠治理,再要幾個戰將(如李定國)到長江以北鎮守。北方人口減少後,北方的治理就容易多了。只要李與吳配合好,清軍一時也進不來。
3、小說新明初期:遷都南京,建立新政。有了抄來的5000萬兩銀子打基礎,新明在財政上就立於不敗之地,可以大膽推出一些改革舉措。比如,提高軍人的地位和待遇,提高官員的待遇和反腐,集中力量進行科技攻關(南方這方面人才不少)。推進稅收制度改革,進行鹽政改革,收稅、海關稅。在江北建立防線,同時編練新軍,當然左良玉及其軍隊是要整治的,李定國、江陰閻應元等是要重用的。建立公司制,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條件。佈局和推進南方的交通建設、城市建設(不需要建城牆了)、公共設施建設。推進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發展,提高人民識字率。在湖廣等地建立糧食基地,引進良種、培育良種,推動農業發展。推動紡織、服裝、食品、鋼鐵、軍工等工業發展。利用好鄭芝龍等,開放廈門、廣州、松江等若干通商港口,開發臺灣和海南島等,建立面向東南亞和西方的對外貿易基地,謀取東南亞若干地域或者殖民地。進行政治制度的完善和改革,內閣制度可以保留,但是內閣領導人和成員的選拔機制需要改革,不能再象以前一樣搞什麼廷推、“非翰林不入內閣”之類的辦法,內閣成員除了一部分各部主要官員之外,應該更多從總督、巡撫、布政使等官員中產生。宗藩、勳貴制度改革也要進行,應該允許宗室勳貴以某種方式參與國家治理(如議會、部分政府部門等)。
4、小說新明中期:鞏固改革發展成果,收復遼東及北韓(如清軍不能入關,估計會消滅並佔領北韓)。在新軍成軍後,以新軍為主力,以海軍、李自成軍、吳三桂軍為輔助,親征東北,收復國土。滅清後,安排開發東北,並向北推進邊防。在北韓建省,以防日本。
5、小說新明後期:繼續深化政治經濟文化改革,大力建設海軍和對外作戰部隊。與歐洲國家或合作、或交戰,在佔領或者殖民東南亞方面取得成果。一定要征服緬甸,使後世中國成為兩洋國家(太平洋、印度洋)。對美洲、澳洲制訂計劃,有所行動或者佈局。展現再造大明盛世、實現中華復興的局面。
最後小結一下,說明必亡、清當興,簡直就是反動。明亡清立,對中國和漢族而言只能說是一個歷史的偶然和悲劇。很多人一說明末,就愛說大明氣運已盡,必亡,似乎連穿越者過去都無計可施的樣子。我們要相信,變革總是在困難中孕育,轉折總是從激鬥中到來。正義必勝,進步必勝,才是真理和常態。滿清以反叛、強盜方式起家,從大明身上吸血生存,然後以武力乘大明天災人禍民亂之時竊取中國,從哪裡來的合法性和進步性?從中國歷史發展角度、從人類文明進步角度,明朝中後期的思想文化進步是很清晰的,科技進步是邁出較大步伐的,資本主義萌芽是確實存在的,政治制度(內閣制度的建立和政黨的出現)探索是取得進展的。只要大明延續下去,甚至那怕這時候大明亡了,或者後來又改朝換代了,只要是漢民族當家作主,這樣一箇中國總是會在未來走在世界文明發展的前列,而不是象大清那樣禁錮思想、阻礙進步,將中國拖入封建愚昧落後的深淵。這是可以預期的,後世的歷史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
6 # 江湖影院
如果再給崇禎20年,我覺得大明依然沒有輝煌的機會,明朝還是會滅亡。因為明朝內部存在的問題太多。每個朝代的興替,最大原因都是源於統治階級的腐敗,明朝設立的錦衣衛、東西兩廠原本是皇帝想蒐集大臣的隱私而設立,錦衣衛的存在讓皇帝和大臣之間無形的就產生了猜疑,所以勢必會讓忠義的大臣經常受到迫害;
東西兩廠放在現代,就是皇帝的情報機關而已,而這些機構又都是由宦官掌控。宦官基本都是小時候家裡窮或者走投無路的人,選擇當太監到皇宮混口飯吃,這些人眼裡往往就是利益和權利,才不管你的忠義廉恥,歷史漢代就是因為宦官的亂權才最終導致漢朝滅亡。
到了明代更是堂而皇之合法化的設立東西廠,後來魏忠賢把持朝政多年,殺害了大批的忠義之士,可以說朝廷的官員早就被這種風氣破壞的差不多了。崇禎即位後雖然殺掉魏忠賢,但並沒有就明朝末期的政治體制進行改革,也沒有對貪官進行整治,後來自己還殺掉袁崇煥等一批武將,朝中更是少有忠義之士。
後來老百姓也都實在受不了明朝官員的壓迫,李自成率兵起義,接二連三攻克城池,就可以看出,明朝早就不得人心了。就算給崇禎20年,他也沒有辦法改變積弊已久的明朝,明朝的問題已經不再是換個皇帝就可以解決的,這早就已經腐爛到骨子裡了。
-
7 # 月下沒有花
歷史事件有偶然性,但規律是必然的。再牛逼的人物也沒法逆轉歷史規律。
開宗明義,答案是幾乎不可能!
自秦以後,天朝歷史上大一統的王朝享國時間沒有超過300年的。
西漢210年東漢195年唐朝289年北宋167年南宋152年元朝98年明朝276年清朝276年如果一兩個朝代如此,那是偶然,但大家都是這樣,則是規律性的必然。論述這種必然性的專著論文有很多,這裡不一一贅述,只簡述一種比較主流的觀點。
經濟規律決定社會走向古代最重要的社會資源的流轉速度決定了王朝興衰的週期。
中國封建王朝賴以存續的經濟基礎其實是自耕農經濟,最重要的社會資源是土地。新王朝建立之初,土地資源被重新分配,會形成數量龐大的自耕農群體。因為封建王朝的主要收入只有兩塊,田賦和鹽稅,因此這個階段的土地財政是最健康的狀態。
但是土地資源終究會發生流轉。經過兩三代人以後,大約一百年左右的時間,初始分配的土地資源自然而然的就會向那些經營的更好的人手裡流轉,一部分自耕農會失去土地從而變成佃戶。
如果國家經營的好,這個階段通常還不會出現致命的問題,因為這時候國家還能享受到人口紅利。從戰亂到太平,人口會大幅度增加並在這個時期達到一個小高峰。人口紅利往往意味著國家財政收入相應增加,區域性環節出現問題是可以被彌補的。
當再過了兩三代時間,土地集中的程度會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農民失去土地,社會上出現大量勞動力閒置。消耗閒置勞動力,其一是有大量僱傭需求,這一條封建經濟體系顯然是做不到;其二是國家大量進行基礎建設,但古代社會的基建工程很少,無非就是河道疏浚加固圍堰,而且這個階段國家財政也會因為土地高度集中而大幅下降,根本無力支撐實施大型基建專案。
閒散勞動力消耗不了,就變成流民,社會不穩定因素激增。如果這時候出現天災,國家財政很容易破產,大量流民四處遊蕩。不管是外部還是內部出現一個導火索,整個國家政權就會出現崩塌。
把上面這套邏輯理明白了,就比較容易破關於中國歷史的幾個悶兒。
歷史上的明君在內政方面,具體操作細節可能存在差異,但大方向基本一致:打擊土地兼併,保護自耕農。中國歷史上的收稅方式一直在丁稅和畝稅之間搖擺。歷史上的變法,內容五花八門,其實核心就是兩點:限制土地兼併、調整稅收方式。 -
8 # 秦右史
大明王朝的崩潰是內部矛盾與外部危機的綜合體。即使再給崇禎皇帝20年或者更多年,也對最後的結局沒有什麼影響。
客觀來說,崇禎皇帝確實是一個勤奮與不錯的皇帝,雖然性格上有一點衝動,但是充滿了治國理政的激情,也試圖扭轉局面。然而,歷史並沒有給他任何機會。天啟皇帝去世留給了崇禎一個爛攤子,內部民變四起,外部邊疆危機,加上朝廷財政能力有限,很多問題解決不了,就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剛剛繼位的崇禎,先是大力剷除閹黨,起用清流東林黨,同時勤於政事,生活節儉,曾六下罪己詔,安撫天下之心,可以說展示出了極強的素質。
中國古代王朝的迴圈週期,不僅和官僚制度關係密切,還與經濟規律互為表裡。崇禎縱然有志恢復盛世,但是並沒有這個歷史條件。況且,崇禎的性格特點也完成不了這個任務。
當李自成等人的兵鋒直至京師,崇禎皇帝所做的,不過是在煤山自縊身亡。大明末年時局之艱,可見一斑,崇禎也算是一個悲劇的末代皇帝。
當然,至於局勢是否還有轉圜的餘地,那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歷史圖文志,就是這麼六。 -
9 # 靜夜史
當然有,但前提是,誰給崇禎這20年?老天爺嗎?
連跪在路邊乞討的乞丐都知道“面子是自己掙的,不是別人給的”,難道高高在上的崇禎不明白這一點?
大明王朝的滅亡,固然有“難壽300年”的魔咒,但即便再加上20年,大明的國祚也不過296年而已,並沒有超出300年的大限,理論上這種情況完全存在。
再加上崇禎貴為天子,即便節衣縮食也是膳食均衡營養豐富,再加上不鬧什麼不治之症,再活個20年也才54歲,何難之有?
但前提是,這個花樣作死的天子,不想活,也變著法地不讓別人活。
明朝走到崇禎這一步,對於一個農業帝國而言,土地兼併程度早已超出了帝國承受的極限。但內有宦官保駕護航,外有地主階級兩肋插刀,即便社會矛盾尖銳,明朝依然能夠苟延殘喘一段時間。
但血氣方剛的崇禎表示:你們都滾蛋,我一個人就夠了!
然後他雷厲風行地幹掉了魏忠賢。作為皇帝的奴僕,離開這些宦官集團最多就是沒人鞍前馬後地幹活,凡事得自己動手。
但沒有了地主階級支援,可就真要了崇禎皇帝的命。
很多人說,崇禎時期的西北天災,直接敲響了明朝滅亡的喪鐘,但天災的本質還是地主階級的土地兼併,在剝奪了農民賴以生存的生存資料土地後,不說大天災,哪怕是小小的旱澇,都能讓農民走投無路。
西北天災成為明末農民起義的導火索,最重要原因在於天災籠罩之下的西北,和農民直接接觸的地主士紳階層不改初心地剝削農民階級,連驛站這樣的餬口崗位也剝奪了,這讓老實巴交的農民化身為吃掉他們的猛虎。
而包括崇禎在內的地主階級之所以要如此為難天災中的民眾,是因為他確實沒錢,那些代表江南大地主階級的道貌岸然的東林黨,繼續扮演一毛不拔的鐵公雞,對西北天災和東北女真漠不關心。
崇禎恨魏忠賢等宦官,但他更恨以東林黨為代表的地主階級。
之所以更恨,一是因為他們掌握著大明的錢袋子;二是因為作為地主階級的一部分,崇禎需要他們的支援。因為沒有他們的支援,崇禎不說再幹20年,就連幹滿17年都費勁。
但現實情況明顯比崇禎的一廂情願更嚴重,因為即便崇禎不對他們開刀,他們也和崇禎離心離德了。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一來是因為崇禎在朝堂亂來,破壞了權力制衡的結構,嚴重影響了崇禎的個人權威;二來是因為崇禎執政以來的種種意氣用事等,加劇了內憂外患,雖然沒有直接針對地主階級,卻嚴重損害了他們的利益。
在這樣的情況下,才會出現大量地主階級望風投降李自成,而後又改弦更張投降清朝的醜惡現象。
歷朝歷代的發展已經一再證明:地主士紳階層的支援,是統治穩定的最重要支撐,因為他們掌握著社會大部分財富,並掌握了輿論導向。李自成集團的失敗,主要原因就是“追餉事件”得罪了幾乎所有地主士紳階層。
崇禎雖然沒有追餉,但也是官心盡失。除了崇禎的能力差,更重要的是脾氣大。
崇禎一朝十七年,內憂外患不止,除了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關外的,你真也蠢蠢欲動,不斷南下。面對這樣的局面,崇禎皇帝作為領導,進行了深刻的檢討,那就是釋出罪己詔。
但罪己詔的釋出從來不能體現崇禎皇帝的真誠,因為相比於寫檢討,他更善於推卸責任。最典型的是崇禎十年,為全力圍剿農民起義軍,崇禎想要和關外的清朝議和,並由當時的兵部尚書陳新甲辦理此事。
但此舉遭到東林黨為首的強烈反對並上升到民族大義的空前高度。然後作為領導的崇禎就把陳新甲幹掉了,實現了為官除害的偉大目的,但也寒了所有人的心。
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性格決定命運的崇禎,註定了他短命的德行。有這樣的領導人,即使跑到南京,跑到天涯海角,也無法避免大明王朝覆滅的命運。
所以想要向天再借20年,建議按時吃藥,一日三次。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10 # 百花爭豔只為你
別說給崇禎20年,就是50年,大明一定也會亡的。
崇禎皇帝是從皇兄朱由校手中接個皇位的,一上臺就打破了大明穩定的平衡,滅了魏忠賢,導致東林黨一家獨大。而且崇禎皇帝一手好牌打的稀爛,先殺袁崇煥,後逼死孫傳庭(急銘其與李自成決戰),再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非要文武百官全部同意才準備遷都),最後吊死在煤山結束了其帝王的一身。
崇禎上位,為了給自己樹立權威,便逐步瓦解魏忠賢勢力,重用東林黨,藉此來削弱魏忠賢。不久便下令抄了魏忠賢的家,滅了魏忠賢勢力,魏忠賢被逼自殺。東林黨開始了崛起,對於崇禎來說,這不是好事。東林黨掌握了大明大多數的財政,使得崇禎皇帝沒有足夠的錢支援遼東軍備以及孫傳庭部隊平定農民起義(崇禎皇帝自個也是鐵公雞)。
崇禎皇帝也是一個悲催的人,皇兄朱由校把瀕臨垂死的大明交給了自己,也沒有為自己留下什麼輔佐大臣,使得自己一個人在大明的舞臺是唱獨角戲,最後還是自己為大明謝幕。可悲!
-
11 # 真妄不二1
崇禎帝性格上存在致命缺陷,剛愎自用,榮譽歸自己,黑鍋別人背。就他這樣,別說是給二十年,就是再給他五十年,明朝滅亡也是鐵定沒跑的。
-
12 # 老實人楊二
給他多少年都沒用!一是明朝並不是一下子衰落的,給他就是這樣一個攤子,幾代皇帝造成的。二是崇禎當皇帝的能力不行,沒錯,他很勤奮,也很儉樸,但對治理一個國家貢獻很小,因為他對文官集團已經失控,釋出的政令沒法執行,下面的人都在混。三是性格優柔寡斷,不能殺伐果斷,也有點小氣。在他手上能人輩出,袁崇煥、孫傳庭、盧象升、楊嗣昌、洪承疇等人,但基本上被他用廢了,要不被他自己殺,要不被逼到山窮水盡自殺或戰死!
除非他早點讓位,而接皇位的人又有朱元璋或朱棣那樣的牛人,重新崛起!
-
13 # 胡不歸17
把崇禎換成朱棣或者朱元璋才行
-
14 # 聰明的小龍女
再給二十年崇禎也再創大明輝煌了.
-
15 # 東流君
崇禎欲延明室江山,勢必南遷方可,除此無二策,北地各省,瘟役,鼠疫,旱災,民思亂,兵思亂,滿清虎視耽耽,李闖軍死抗不滅,故崇禎,應南遷,回老家安徽,既得全保山海關吳三桂全師精銳以定長江之險,在地緣上來說,必要時,其老巢安徽必成其堅實後盾,當其時,南中國,富庶之地也,善布之險阻,當固若金湯,可延續明家天下。
-
16 # 比李白白
類似問題有很多,我一直認為崇禎還是有多次翻盤的機會的,他在位的十七年其實是有機會力挽狂瀾的,中國歷史上南宋所面臨的問題與明何其相似?在外有強金屢次南侵,在內江南一帶多次農民起義(鐘相、楊么等),長江以北在偽齊劉豫手裡,國土周邊基本沒有可援力量(大理、西夏、吐蕃、西遼、北韓等),蒙古此時並未與宋有聯絡,可以說南宋所面臨的困境比明朝要大得多,它能延續國祚一百五十多年,而明朝江南有完備的行政系統,有雄厚的財政支援,完全是戰略失誤的結果。
金軍南下,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很明顯沒有任何屏障可守,趙構果斷的南渡,看似一路失魂落魄,毫無尊嚴,其實是“以退為進”儲存了實力,只要趙構在,在國土上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快速的“再建政權”,而崇禎沒有南遷,其結果是被李自成一舉端掉“首腦”,那麼這個政權結構就失去了頂層權威,導致了後來南明根本守不住。
趙構定都臨安(杭州)以後,看似偏安一隅,不思圖進取,其實正是中國古代“保泰持盈”之道的體現,在軍事上任用“中興四將”,內平造亂外拒金兵,這也是兵法之中的“以守為攻”策略,不求能直搗黃龍,但求尋機殲敵,能打則打反之則守,實在不行形成長期對峙的局面,對宋也是有利的,宋朝是在家門口作戰,而金兵是客場長途奔襲。
後來,金國滅宋無望,只能議和(雖然這當中條件比較屈辱),但是,畢竟給了宋朝自“靖康之亂”後的一個重整河山的機會,明朝所對的關外滿洲卻並沒有或者說急切的政治訴求,滿洲八旗從未突破山海關一線,說明薊遼防線是非常牢固的,那麼為什麼不暫時“議和”而避免兩線作戰呢?況且皇太極政權要的是明朝的認同,並沒有取而代之的準備。
在解決內部問題時崇禎與趙構也是不同的,比如岳飛平定了洞庭湖之亂後,收降俘虜歸為官軍,以及“苗劉兵變”和“淮西軍變”後妥善處置,成為為國而戰的有生力量,而明朝徵百姓以“重餉”,所謂兵無糧則擾民,民無糧則從賊,賊無糧則成流賊,因此,根本就剿不完,單純的軍事行動從來不解決複雜的問題。
-
17 # 威風八面6
不能解決問題,給他多少年都沒有用。
-
18 # Baby
基本沒戲,性格弱點極難改變,能改的人都可以被稱作聖人。而他的性格使得上下離心,作為一個團隊領導,是不合格的。所以最後人心散了,自然垮臺了!
-
19 # 小超快
沒有。明朝末年,即便張居正於謙復生,奈何君王無量,加之天災人禍,土地兼併劇烈,貧民無立錐之地,成為流民,李賊一呼,奮起響應。建奴勢強,靠關寧鐵騎阻擋,奈何殺袁督師!袁督師死,大明大廈崩潰。
-
20 # 紅黑聖西羅
這樣的問題比較多了,我的答案還是一樣。
只要明朝還是崇禎當皇帝,就翻不了盤!勤勉不能說明一切,更不能掩蓋無能,崇禎不是沒有機會翻盤,可都被他自己一一葬送。
如果他哥天啟能活的長一點,明朝都可以成功續命。
回覆列表
不行。
歷史是給過他16年執政機會的,不是每個人都有這幸運的機會,也不是每個幸運者能坐穩龍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