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雛姬吖

    美國心理學家黑伯等人,首創了一種“感覺剝奪”實驗。假定你現在就是被試,他們把你領到一個小房間裡,按照事先的約定,你得儘可能長時間地躺在床上,只有吃飯、上廁所才能起來。他們給你戴上一副半透明的護目鏡,啥也看不見;再給你戴上一副厚厚的棉手套,你就啥也沒法摸了:而且給你塞上耳塞,你就啥也聽不見了。

    在黑伯的實驗中,被試者在被隔離12、24、48小時後,被要求做簡單算術、字謎遊戲和組詞等測試,結果,被隔離時間越長,測試的成績就越差。有的被試者變得很難集中注意力,並容易激動,還有對刺激過敏,緊張焦慮,情緒不穩,思維遲鈍等症狀,奇怪的是,有的還出現了錯覺和幻覺。儀器顯示出他們的腦電波比隔離前明顯減慢。隔離時間如果過長,有些人會無法忍受,要求中途退出實驗。

    這個實驗達到極端會是怎樣呢?德國法西斯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

    他們把兩個犯人各自關在一間房子裡,與外界完全隔絕。經過比較長的時間,一個人發瘋了;另一個人自己和自己下棋,被放出來時成了一流棋手。

    這些實驗都告訴我們,人如果不能持續地從外界獲得刺激,人的身心就會變得不正常。這個定律叫做“感覺剝奪定律”。

    所以說,生命賜予我們各種感官,就是要我們去使用它的,不使用還不行呢!

    也許小時候我們都玩過“瞎子抓人”的遊戲,把一塊布蒙在眼睛上,變成什麼都看不見的“瞎子”。假如跌跌撞撞好不容易抓住了一個小夥伴。可是他是誰呢?我們用手摸他的頭、臉、眼睛、鼻子,如果說對了,就算贏了。然後再換一個小夥伴來當“瞎子”,否則,就只得繼續裝“瞎子”。

    可能“瞎子抓人”的遊戲,曾經讓幼小的我們感到刺激和有趣,可是一旦真正的生活中出現了這種“盲目”的行動,可就沒有那麼好玩了。

    其實感覺剝奪定律的例子經常可以在生活中看到。比如,雷達監測員和長途司機,因為工作枯燥。長時間沒有變化,就容易處於輕微的感覺剝奪狀態。這會導致他們看見實際並不存在的、莫名其妙的東西,從而引發事故。

    有時,高層住宅裡的人在一個毫無聲響的房間裡獨處,會突然感覺到強烈的不安。這也是感覺剝奪造成的。在南極考察的隊員,如果長時間只看雪地的白色,不看其他顏色,容易得雪盲症。這也是感覺剝奪造成的生理失調。

    由此可見,感覺雖然是一種簡單的心理活動,卻十分重要。首先,它向大腦提供了內外環境的資訊。透過他人可以瞭解外界事物的各種屬性,保證機體與環境的平衡。也可以說,感覺是認識的開端,知識的源泉。

    以上實驗可以證明刺激和感覺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對於一個正常人來說。沒有感覺的生活,就像坐精神牢房,是無法忍受的。所以崔健的歌裡才這樣唱:

    快讓我哭快讓我笑

    快讓我在這雪地上撒點兒野

    因為我的病就是沒有感覺

    快讓我在雪地上撒點兒野

    我們大概都知道美國著名盲人作家和教育家海倫·凱勒,她是一個既盲又聾啞的殘疾人。但是她透過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很大程度上克服了這些困難,取得了甚至超出常人的成就。她在感人至深的自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表達了對正常人生活的強烈渴望。

    眼睛能看,耳朵能聽,嘴巴能說話,這些對於一個健全的正常人來說是與生俱來的,也讓我們對它習以為常,不覺得有什麼可貴。但是沒有它們的人,才知道擁有這些的人是多麼幸福。

    有位外國的哲人說過,當我們看見醜陋的東西,我們要慶幸我們還有眼睛可看;當我們聞到不好的氣味,我們要慶幸我們還有鼻子可聞…是啊,我們該慶幸我們所擁有的各種感官,沒有它們,我們哪裡知道什麼是快樂!讓我們珍惜它們吧,儘量抓住生活中美好的感受……

    我們大概都體會過,身體上生病會導致心情不愉快甚至痛苦,比如“牙疼不算病,疼起來真要命”。那麼,反過來,如果心情不愉快,遇到了不順心的事,心情鬱悶或煩躁,會不會影響到身體的健康,導致身體生病呢?恐怕這樣的情況我們都經歷過。

    最簡單的,比如我們嘴上起個泡,往往是心裡上火、煩躁導致。還有面板病,也往往和心情有關,就是著急想解決事情,在現實中卻感到力不從心,心裡著急,就容易得面板病。還有許多疾病都和心情有關。我們自己也會有所體會,就是心情不好的時候,身體也容易出毛病。比如遇上巨大災難,人會大病一場。自己很清楚這是由心情導致。

    心情導致身體生病,早已被古人所認識。中國中醫早已發現心理對健康的影響,如中醫經典中早就指出:在過度的情況下,喜傷心、怒傷肝、悲傷肺、思傷脾、恐傷腎。這些觀點已被現代醫學所證實。

    中國俗話說“心病還須心藥醫”,就是這個道理。中國的名著《聊齋志異》也記載了許多類似的事,比如年輕男女相遇,一見鍾情,之後茶不思飯不想而生病。所謂“心病還須心藥醫”,就是看到了問題的本質,從根上施治才能見效。

    那麼為什麼心情會影響到健康呢?因為人體中生理、生化過程是物質活動,而心理活動是非物質活動,它們總互相伴隨著,不可分割地聯絡著、相互影響制約,在我們的身體中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身體疾患可以影響人們的正常心理活動,而強烈或持久的心理刺激也往往導致身體健康水平的下降,甚至發生心理疾病或心身疾病。

    所謂心理疾病,就是指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引起的疾病,如各種神經症、焦慮症、恐懼症、強迫症、疑病症等;所謂心身疾病。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身體疾病,如原發性高血壓、冠心病、胃潰瘍、哮喘等。

    為了避免身心疾病,我們就應該儘量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其實心態對人的健康和壽命是有很大影響的。許多長壽老人。不一定是參加多少鍛鍊,而是總能保持樂觀、平穩的心態。

    心理學家欣克爾博士曾對一群工人進行研究,他發現在這批工人中,那些有明確生活目標,對婚姻、家庭和工作都感到滿意的人,身體比較健康。相反,那些沒有正確的生活態度、婚姻失敗、家庭不幸福、對工作灰心失望的人,則比較容易得病。所以,要防止心身疾病的發生和操持心身健康水平,不僅要最佳化我們的自然環境和增強個人體質,還要最佳化我們的社會環境,培養良好的世界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讀書不為吃和穿,為的是什麼?寫詩不為世人吟,為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