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頓圖書

    3月13日,英國首相鮑里斯宣佈:“不再對輕症患者進行檢測,英國抗疫進入‘拖延’階段。”鮑里斯還讓大家“做好失去親人的準備”,“這次可能有更多的家庭將失去所愛之人。”這是繼中國、義大利、丹麥等多個國家實行“封城”抗疫策略以後,另一種聲音——英國決定實行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的計劃。

    英國首席科學官接受採訪時說:目前採取的政策中,包括需要約60%的英華人感染新冠肺炎,來獲得群體免疫,從而達到保護全體英華人的目的。

    群體免疫是個什麼鬼?

    所謂群體免疫,是指當相當一部分人群對一種疾病免疫時,他們就為其他一些易感染人群提供了保護,使得易感染人群也很難感染這種疾病。

    簡而言之:這並不是你打不打免疫不免疫的問題,而是為了保護那些沒辦法接種沒辦法獲得免疫力的人群。

    舉個栗子,小明今天身上出現了一個傳染病,但是小明生活圈中常接觸的朋友,包括小華、小美等人都對這個傳染病有抗體;小明要遇到另一個同樣沒有抗體而會被傳染的朋友的機會相當小,而要再傳染到第三個人的機會又變得更小,要爆發大規模傳染的機會更是小到接近於零。換言之,在一個群體中,只要達到相當比例的成員具有免疫能力,那麼要爆發大規模流行就近乎不可能。

    絕大多數的傳染病,我們都不必要求說整個環境中100%的成員都必須具有抗體,依照傳染途徑與嚴重性的不同,有些傳染病甚至只需要60%的成員有抗體就能阻斷了。不論是面對傳染病威脅而感到恐懼的一般民眾,還是必須將有限的防疫資源進行有效分配的政府機關,這個觀念都非常的重要。

    圖中,紅色代表的是傳染性疾病。可以清楚從圖中看出,整個群體中擁有免疫力的人越多,疾病就越難以傳播。當免疫率達到九成時,疾病從一開始就沒辦法傳播開來,但是一旦這個比率低於80%,疾病就可以感染相當一部分人群。

    18世紀時,英國出了個名叫愛德華·詹納(Edward Jenner)的醫生,發明了牛痘疫苗,徹底改變了人和病毒之間的關係。疫苗本質上就是一種滅活(或者減活)的病毒,透過人為的方式讓其迅速在人群當中擴散,使得這個群體內的大多數人都迅速獲得了免疫力,從而擺脫了該病毒對於人類的“自然”選擇作用。那麼,對於一個封閉社群來說,到底需要讓多少人獲得免疫力才能阻止該病毒的繼續擴散呢?這就需要數學家來幫忙了。數學家們很快推匯出了一個演算法,只要知道了某種人類病毒的R0值,就可以計算出讓它停止傳播所需的最低免疫率。通常情況下,一個病毒的R0值越高,所需的最低免疫率就越高。比如麻疹,最低免疫率大約為95%,即只有當95%的人都已接種了疫苗之後,這個病才能被防住。再如小兒麻痺症疫苗的廣泛使用,讓少數因故打不了疫苗的人獲得了保護,這就是群體免疫的價值所在。

    群體免疫的核心思想就是保護老弱病殘。作為一名身體健康的成年人,你必須意識到你自己不但有可能成為一名傳染病的受害者,更有可能成為一名傳染病的傳播者,後者才是你所能扮演的最危險的角色。

    群體免疫是否能幫助對抗新冠疫情

    答案取決於你所獲得的資訊到底是什麼。新冠病毒是一種全新的病原體,我們對這種病毒的瞭解每時每刻都在更新,相應的防疫政策也會隨之改變。

    在首相約翰遜發表了那次關於“群體免疫”的講話身邊的有兩人,分別是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帕特里克·瓦蘭斯爵士(Sir Patrick Vallance),以及英國政府首席醫學顧問克里斯·威提(Chris Whitty)博士。此舉的意思大概是說,英國政府的防疫政策絕不是鮑里斯一個人拍腦門想出來的,而是基於現有的病毒學知識而做出的科學調整。

    英國科學家們認為,既然疫情已經防不住了,那就不如干脆改變策略,不再把工作重點放在防止疫情擴散上,而是轉入下一階段,即主要以減少損失為主,耐心等待以下兩件事的發生:第一,期待專門針對新冠的特效藥或者疫苗能夠儘快研製出來;第二,期待有越來越多的身體健康的中青年人能夠透過感染新冠病毒而產生免疫力,從而建立起一道群體免疫屏障,保護那些最危險的老弱病殘。

    英國首席科學顧問帕特里克說,如果封鎖一切,在解除這種封鎖以後,病毒還會捲土重來。因為短期不可能徹底消滅病毒,考慮長期防控目標,要讓足夠多的英華人被感染。

    英國科學家相信這個病毒不會像非典那樣從地球上徹底消失,而是會像流感那樣持續地捲土重來。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強迫老百姓長時間在家隔離是不現實的,早晚有一天會引起強烈的反彈,最終導致局面失控。既然如此,那還不如不做限制,改用其他較為溫和的方式勸說老百姓主動做出合理的防疫行為,以此來延緩病毒擴散的速度。

    此前有不少中文媒體把英國和新加坡等國的防疫政策稱為“佛系”,這個說法有點過於輕佻了。由於各國的國情都不相同,各國科學家所掌握的科學知識也有細微的差別,採取不同的應對策略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但是,英國政府的做法遭到了很多專家的反對。目前新冠病毒沒有疫苗,英國選擇了讓群眾直接感染新冠病毒。《柳葉刀》的主編、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和醫學科學院的院士理查德 · 霍頓 評價說,這是另一個重大錯誤。英國的應對措施需要從中國和義大利的經歷中吸取教訓,而並不只是基於英國當下的情況。政府似乎忽視了來自其他地方的最重要證據,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他表示,不少國家正在經歷中國此前經受過的考驗,中國、南韓、新加坡等國的方法,他國可以參考。“不要忘了中國、南韓和新加坡等國所取得的防控成果。這些國家已經使用了非常基本,但也強有力的流行病學監測,找到被感染的人,對他們進行測試和治療,尋找他們的親密接觸者,透過這種努力減緩甚至徹底截斷傳播鏈。”

    前英國伯明翰大學經濟學家託尼·耶茨(Tony Yates)就在《衛報》上撰文指出,助推理論是基於過去的經驗而得出來的,也許已經無法適應當前的情況了。比如,英國政府的做法和很多其他國家都不一樣,也和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相反,很有可能會帶來反效果。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醫師林炳亮看來,群體免疫最有效的手段是注射疫苗,當然疫苗短期無法很快研發出來。但新冠病毒危害性和傳播力非常強,而且所有人群都易感,尤其是一些免疫功能比較低下的人,如老年人,還有一些年輕人,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治療,病亡率還是非常高的。“因此,讓民眾自然感染,從而獲得群體免疫這種做法,我個人認為風險很大。”

    “傳染病的控制有三個途徑,一是控制傳染源;二是切斷傳播途徑;三是保護易感人群。”林炳亮說,當前這種不控制傳染源、不切斷傳播途徑,而讓所有易感人群都達到免疫的做法,從傳染病防控來講,是非常不可取的。可能致使很多人都會感染,而且約有10%以上會發展成重症,最終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林炳亮認為,英國可能是想透過這種措施來減少和控制其醫療成本,但這樣做後果很可怕,很可能是得不償失,付出的醫療成本代價更重。

    英華人口有6600萬人,要想獲得自然免疫,至少需要60%的人感染新冠病毒,也就是3960萬人。如果感染新冠病毒的死亡率是1%,那麼3960萬人中,將有39.6萬人將失去生命。犧牲39.6萬人的生命,去換取全英國6600萬人的生命,這個決策看起來好像挺偉大的?但問題是——誰願意成為這1%?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行紙黃金交易時間是哪時,有誰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