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一條快魚

    父母的言行會對好像有影響,長期生活在父母感情不和經常家暴的家庭,從孩子角度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發展,而且孩子在家庭感覺不到溫暖,有些家長對於孩子做錯事,馬上罵,這其實最不好,家長應該問清事情的過程,幫助孩子找問題出在哪裡,同時要鼓勵孩子下次應該如何做,而不是一味的打罵,長期這樣孩子比較自卑不自信,另一種結果就是孩子產生叛逆心裡,對孩子安全感的嚴重破壞,所以作為家長首先夫妻之間要感覺和諧,和孩子要經常溝通,多做有利於孩子身心發育的事,家庭氛圍和睦。

  • 2 # 我的愛愛誰誰

    父母的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兒女成龍成鳳,但是也要讓孩子身心健康,我認為以下幾點要注意:

    1、對孩子的承諾不兌現:孩子的思想非常單純,對父母是無比的信任,孩子對父母提出要求的時候,如果不能實現,一定要與孩子溝通,說明原因。不要因為孩子不懂就不耐煩,亂承諾,這樣孩子以後對別人都不會信任,自己也不會守承諾。

    2、“我不要你了”:很多家長的口頭禪就是這句話,也許你覺得只是氣話,嚇唬孩子,但是你也知道,只有這句話才會打擊孩子,因為家長是孩子的全部,孩子最依賴的是父母,你不經意的一句話,令孩子沒有安全感,誠惶誠恐!

    3、在孩子面前放縱自己的不良行為:父母是孩子的全世界,孩子沒有價值觀、人生觀。你的言行舉止,孩子都會模仿。比如看到父母抽菸、喝酒、罵人、打架等惡習,這樣孩子會潛移默化的認為是很正常的事情。

    4、打罵孩子:孩子自控能力弱,沒有是非觀念,容易犯錯,很多家長不會引導孩子,只會發洩,打罵孩子,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讓孩子懼怕父母,這樣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會出現兩個結果:一就是懦弱,做任何事情都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都要與父母商量,沒有主見的典型;二就是叛逆,認為自己已經長大成人,終於脫離父母嚴厲的管教,父母說什麼都反其道而行,這樣的孩子容易誤入歧途。

    其實還有很多,畢竟人都有缺點,只是作為父母,平時多注意一些言行,多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平時多做引導,讓孩子不止在身體上健康,心理上更要健康。

  • 3 # 開心的一條魚媽

    耳濡目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些話用在家庭教育方面真是太對!什麼樣的家庭環境教出什麼樣的孩子!那父母的哪些言行會對孩子產生不好影響呢?我還不敢說毀掉孩子,每個孩子都有自身發展規律,在惡劣的環境,也可能養成優秀的孩子,世上無完人!

    一,不以身作則,對待自己與孩子雙重標準。人從外界接受到的資訊80%來自眼睛。孩子最剛開始透過看來了解這個資訊。父母說讓孩子養成吃飯良好習慣,要做好,按時上桌吃飯,吃飯不看電視手機。結果孩子看到:爸爸邊吃邊玩手機!爺爺邊吃邊看電視!父母要求限制孩子手機時間,結果自己在家成天打遊戲!我們家就一直是這樣,我太有發言權了。好在我陪伴孩子最多,他至少願意聽我一言。但不知道再長大些會怎樣,畢竟家裡只有我最嚴格。

    二,家中長輩意見完全不一致。現身說法,就像上面說的,我和爸爸的要求不一致,老人又有一套自己的方式。每個人都堅持自己,讓我特別頭疼。對於這種我完全改變不了的現狀,就是我多多陪伴。我跟孩子說的比較多的是:不要一味聽別人,首先自己學會判斷!有主見,個性鮮明,沒什麼不好。

    三,家庭氛圍不美好。吵架矛盾是必然的,惡性迴圈一直在繼續!我們家的爸爸,從小是奶奶寵大的,所有事情都是一手操辦。而且一家人都不懂得自律生活,長期顛三倒四的生活。這其中的相處,想想都知道!從小我家孩子都特別敏感,對聲音,察言觀色,包括身體也是敏感體質,睡眠飲食一直處於糟糕的狀態,身體各方面的發育都跟不上。勉勉強強睡眠主線是跟我一樣的。

    四,大人過多把自己的期望、情感寄託在孩子身上,這個期望過大害了孩子的事情報道也不少,希望家長都能警醒!至少要保證你的期望與孩子的接受能力保持同步,保證你的情感,尤其是喪偶式家庭中媽媽的情感,在孩子的承受範圍內。多則溢,少則虧,用在任何地方都合適。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不是植物,還能嫁接,父母的期望與情感,不是孩子的。

    老母親說多都是淚,兒子上上個月剛從死亡線上回來,曾經再早一些還為了兒子流掉一個孩子,因為兒子正巧生一種病,防止自己精力不夠。當然我說的很慘,實際我們現在過的仍然很好,大人再不和睦,沒少了對孩子的愛!我相信家庭裡只要有一個人願意積極向上,把握主線,生活都會美好的,其他都不叫事。孩子也會總體體積極樂觀的,會有一些毛病,也不要過於嚴苛!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希望天下孩子首先身心健康!

  • 4 # 紫夢軒

    常言道: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作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兒女長大成為有擔當、有責任、有愛心、有成就,有孝心的人,但在父母愛他們的同時在不經意間又傷害了他們,我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我認為這幾點作為父母不可行的行為:

    一、作為父母不能當著孩子的面吵架,更不能說假如父母離婚了你是跟著爸爸還是跟著媽媽,在孩子成長中誰都不可缺!

    二:不能對孩子說你真笨……連這點小事都作不到等等打擊他們的語言,我們要鼓勵他們下一次會做得更好,更不能動不動就對孩子發脾氣,大打出手,其實孩子們心裡很脆弱的。

    三:作為父母要以身作則,事非分明,對孩子的承諾一定要實現,不能言而無信,長久以往孩子會對你失去信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心靈是一張白紙,父母所做所為就是孩子的榜樣!

  • 5 # 漫風說教育

    不知道大家是否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個脾氣非常暴躁的小男孩,他經常口不擇言,用刻薄的話語傷害親人與朋友。

    有一天,父親給了他一袋釘子,告訴他,每次發脾氣時,就在後院的籬笆上釘一枚釘子。  

    第一天,男孩就在籬笆上釘了37枚釘子。接下來的日子裡,男孩慢慢控制自己的脾氣,發火的次數也在變少,每天釘的釘子逐漸減少。他發現,控制自己的脾氣要比在籬笆上釘釘子簡單得多。  

    終於有一天,他全天都沒有發一次脾氣。於是,父親要求他,如果某一天一次脾氣也沒發,就再從籬笆上拔一枚釘子下來。  

    日子一天天過去,男孩終於拔出了籬笆上所有的釘子,他興奮地告訴了父親。父親把男孩帶到了籬笆邊,對他說:“你已經做得很棒了,我的兒子,但是看看籬笆上的這些釘子眼,這面籬笆再也不能恢復到從前的樣子了。當你生氣而出口傷人時,你就會在別人的心裡留下釘子。即使你最後收回了它,疤痕仍然存在。言語的傷害和肉體上的傷害是一樣的。”

    這個小故事雖然說得是父親對孩子的教育,但是反過來同樣成立。

    斥責、命令、教訓孩子,並不會讓孩子的行為變好或得到教育,反而會啟用孩子的爬行腦,讓他們的情緒進一步反彈。這些從小就被父母言語苛責的孩子,也會在長大之後習慣於用暴力解決問題。甚至有可能變成罪犯。這並不是危言聳聽,外國一項研究是掃描那些因為一時衝動而殺人的罪犯,發現他們的爬行腦(低階腦)十分活躍,而他們的高階腦很少被啟用。這意味著什麼呢?就是這些罪犯根本無法對正在發生的事情進行反思、斟酌與思考,這就是童年經歷帶來的隱患。他們的父母習慣用暴力和刻薄的語言攻擊與傷害他們,讓他們無法獲得平靜。

    心理學家的看法是:語言的暗示是改變行為模式的有效方式之一。因為我們怎樣去稱呼一件事,往往就決定了我們怎樣去思考它,而我們怎樣去思考它,往往就決定了我們怎麼去對待它。

    回到提問,父母的哪些言行會毀掉孩子?

    1.孩子失敗時,父母只是一味斥責但並不分析原因,安撫孩子。

    當孩子犯錯誤時,千萬不要批評他的性格或否定他的能力。也不要說“你怎麼總是...就是...從來....”這種負面詞彙。這種帶有絕對批判意味的評價,會讓孩子在心中買下負面的種子。讓孩子害怕失敗,不敢去嘗試。

    正確做法: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分析錯誤的原因,看看哪些是透過努力可以改變的。並且指出孩子在失敗中也學到了教訓,讓孩子重拾信心。

    2.孩子成功時,父母只是表揚孩子但沒有肯定孩子所作出的努力。

    如果孩子成功時,父母只是習慣表揚孩子聰明有天賦,那麼孩子就會認為是自己的聰明成就了成功,而不是透過自己的努力。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因為害怕失敗而裹足不前,不敢嘗試。

    正確做法:成功的時候,父母肯定孩子的努力,幫助孩子總結成功的原因。

    要記住,一些人在童年時的強烈情緒未得到妥善排解,在成人後就會實施家庭暴力。用不成熟、不理智的做法來宣洩自己。這是我們為人父母,最不願意看到的。

    因此父母必須採取有效的管教策略,才能啟用孩子高階腦的思考活動,從而抑制他們的低階腦在面對威脅和攻擊時出現各種衝動的行為。

    願每一對父母都能帶給孩子幸福與歡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憐憫和悲憫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