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有生命力的花草樹木,總不是在溫室暖房中培育出來的,世上有才華的文學家,也往往經歷了慘淡悽苦的童年。左拉的生活歷程,就是在痛苦與不幸中起步的。
1840年4月12日,左拉誕生在法國巴黎聖·若瑟夫街10號的一座樓房裡。左拉的父親佛朗索瓦·左拉,原是義大利威尼斯共和國一個軍職世家的後裔,1813年曾在約瑟親王軍團供職,後因拿破崙垮臺,他才轉業成為一名建築工程師。左拉的母親是希臘人,姓歐白爾,名叫愛米莉·奧爾裡,原是貧苦手工藝人的女兒。
1847年,左拉的父親因患肺炎,不幸被病魔奪去了生命。當時,左拉的母親才27歲,左拉也還不滿7週歲。這時,左拉的家庭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不僅在精神上要承受失去親人的痛苦,生活上遭受沉重的打擊,而且在經濟上也陷入窮苦不堪的困境。喪事剛了,來自各方的債主蜂擁而至,先前欠左拉父親錢款的那些人卻乘機賴賬,許多既複雜又永無止境的官司從此開始拉開了序幕。左拉的童年,就是在這種訴訟和金錢的糾葛中度過的。
面對來自各方面的逼迫、冷眼和紛爭,左拉的母親深感無能為力,幸好有左拉年逾70的外祖母出來,給左拉一家以溫暖和關懷。她們以頑強的毅力,忍受著這種慘淡悽苦的境遇,極力使年幼的左拉承受最微小的痛苦和不幸。為此,她們決定把左拉送去私塾上小學。
左拉12歲時,進了埃克斯市立中學,他求知的慾望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滿足,很快小左拉成為一個勤奮苦學的優等生。在這裡,他與同窗學友巴第思丹·巴伊(科學家)和保羅·賽尚(畫家)結為至交。他們的志趣都集中在文學藝術和科學知識上。每逢假日,這三個同齡人常常一起到郊外遊玩。他們從黎明時動身,帶著乾糧,直到走得汗流浹背、酷熱難熬時才停下來。他們在樹蔭下一塊兒讀書,一塊兒爭辯,討論文學與詩歌;他們讀的文學作品不盡相同,但好在彼此志趣相投,喜歡交流讀書的心得體會。直至黃昏日落,他們才依依不捨地邊走邊讀,邊笑邊鬧地回去。
1857年,左拉的外祖母不幸去世,這構成了左拉生活道路上的又一重大轉折。當時,左拉母子倆已經失去了生活上的依靠,無法繼續在埃克斯城立足。他們決定去巴黎投靠昔日的親朋好友。到了巴黎,經過母親的多方託情,左拉才得以以公費生的資格進入聖路易中學讀高中。可是因為窮困,在左拉19歲時,還是被迫輟學了。
左拉決定自謀生計,那樣至少也可以幫助母親闖過生活上的難關。此後,他做過很多份工作,大多是低薪的苦力。因為沒有一技之長,左拉始終找不到一份合適的工作。每當求職碰壁的時候,他就轉向去追逐書本知識,終日在塞納河岸的舊書店裡瀏覽。他閱讀莎士比亞、雨果、狄德羅的著作,讀巴爾扎克的小說。當職業大門向他緊閉的時候,他想敲開文學創作的大門。
但文學創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時的左拉麵臨的是飢餓與貧苦,連最低的生活水平都無法保障。當時,他住在一個亭子間裡,既沒有爐火,也缺乏燈光,夜幕降臨,天黑得伸手不見五指時,才設法買支蠟燭,用以讀書寫作。華美的餐館飯店,素來與他無緣。他常常蹲在亭子間裡,只要能吃上一塊麵包和一個蘋果,就算是一頓豐盛的晚餐了。整個冬天,他全靠吃油浸麵包過活,這是他的朋友給他寄來的埃克斯產的油。那時,他還樂天知命地說:“只要有油,人就不會餓死了。”有時,他餓得實在難以忍受,就設法在屋頂上設下圈套,捕捉麻雀。天冷了,麻雀要覓食,一會兒就中了左拉布下的圈套。左拉將捉來的麻雀用一根窗帷上的小鐵籤串著,投進火堆裡烤熟……
1861年,這是左拉青年時代最為困苦的一年。他沒有任何收入,唯有等待親朋好友的一點資助。每當用餐時,他往往只吃上一小塊麵包和一小角乾酪。這樣一點食物,怎能填飽一個青年人的肚子呢?出於無奈,他只得將所剩無幾的幾件衣服送進舊貨市場,單衣不能禦寒,他只得躺在床上。整整一個嚴冬,他躲在小屋裡,不敢出門,除了偶爾閱讀幾本書籍外,就只有是眼巴巴地等待著,盼著埃克斯的朋友寄來橄欖油和麵包。
1862年2月1日,沉浸在可怕的飢餓之中的左拉總算得救了。經過左拉父親的一個朋友——佈德醫學博士的推薦,左拉跨進阿歇特圖書出版公司的大門。在這兒,他找到一份雜務性的工作。雖然,他的差使不過是充當事務科裡的一名下級職員,做的是釘箱、打包、搬運一類的重活,每月薪金也只有一百法郎,但比之先前捉麻雀充飢的境遇,真可謂是“小康生活”了。儘管昔日自由閒蕩的惆悵,不免使他傷感;可是野心卻鼓勵他振作起來,他想寫作,想成功,想做一個文藝上的革新者。在工作之餘,他便著手寫些小故事,那是一些牧歌式的短篇之作,小巧玲瓏,充滿俏皮荒誕的情趣,還略帶幾分詩意。
有一天,左拉把新近創作的《戀愛喜劇》的書稿,放在阿歇特圖書出版公司老闆阿舍特先生的辦公桌上,有意讓他看看,其目的在於試探一下,能否在這兒出版。第二天,老闆果然派人來叫左拉。阿舍特先生是一位有眼力的書商,待人乖藹,但工於心計。他之所以要找左拉麵談,並不是想出左拉的書,而是要用左拉這個人。阿舍特先生向左拉說明,詩稿已經拜讀,但本公司不宜出版這類詩作,奉勸作者捨棄作詩,去從事小說的創作。他引證巴爾扎克的話說:“文學就像所代表的社會一樣,具有不同的年齡:沸騰的童年是歌行;史詩是茁壯的青年;戲劇與小說是強大的成年。”現在的讀者喜愛的是小說,而不是詩歌。接著,阿舍特老闆話題一轉,對左拉的才華大加讚賞,並當場宣佈提升左拉為廣告部主管,月薪也隨之增加一倍。頓時,左拉受寵若驚。這就意味著,從此,不但他的藝術才華被發現了,經濟上也不會再貧困。他從苦難的童年裡一路掙扎,終於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著自己的夢想,但在追夢的途中,很少有人會一帆風順。就像左拉的文學道路,童年的不幸以及生活的貧窮等都阻礙過他前進的腳步。但值得敬佩的是,這位日後成名的作家,從來沒有因為這些外在因素而改變創作的熱情和痴心。透過他不懈地堅持練筆,最終在這混亂不堪的苦難里長成了參天大樹,可謂是石破天驚。
大凡有生命力的花草樹木,總不是在溫室暖房中培育出來的,世上有才華的文學家,也往往經歷了慘淡悽苦的童年。左拉的生活歷程,就是在痛苦與不幸中起步的。
1840年4月12日,左拉誕生在法國巴黎聖·若瑟夫街10號的一座樓房裡。左拉的父親佛朗索瓦·左拉,原是義大利威尼斯共和國一個軍職世家的後裔,1813年曾在約瑟親王軍團供職,後因拿破崙垮臺,他才轉業成為一名建築工程師。左拉的母親是希臘人,姓歐白爾,名叫愛米莉·奧爾裡,原是貧苦手工藝人的女兒。
1847年,左拉的父親因患肺炎,不幸被病魔奪去了生命。當時,左拉的母親才27歲,左拉也還不滿7週歲。這時,左拉的家庭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不僅在精神上要承受失去親人的痛苦,生活上遭受沉重的打擊,而且在經濟上也陷入窮苦不堪的困境。喪事剛了,來自各方的債主蜂擁而至,先前欠左拉父親錢款的那些人卻乘機賴賬,許多既複雜又永無止境的官司從此開始拉開了序幕。左拉的童年,就是在這種訴訟和金錢的糾葛中度過的。
面對來自各方面的逼迫、冷眼和紛爭,左拉的母親深感無能為力,幸好有左拉年逾70的外祖母出來,給左拉一家以溫暖和關懷。她們以頑強的毅力,忍受著這種慘淡悽苦的境遇,極力使年幼的左拉承受最微小的痛苦和不幸。為此,她們決定把左拉送去私塾上小學。
左拉12歲時,進了埃克斯市立中學,他求知的慾望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滿足,很快小左拉成為一個勤奮苦學的優等生。在這裡,他與同窗學友巴第思丹·巴伊(科學家)和保羅·賽尚(畫家)結為至交。他們的志趣都集中在文學藝術和科學知識上。每逢假日,這三個同齡人常常一起到郊外遊玩。他們從黎明時動身,帶著乾糧,直到走得汗流浹背、酷熱難熬時才停下來。他們在樹蔭下一塊兒讀書,一塊兒爭辯,討論文學與詩歌;他們讀的文學作品不盡相同,但好在彼此志趣相投,喜歡交流讀書的心得體會。直至黃昏日落,他們才依依不捨地邊走邊讀,邊笑邊鬧地回去。
1857年,左拉的外祖母不幸去世,這構成了左拉生活道路上的又一重大轉折。當時,左拉母子倆已經失去了生活上的依靠,無法繼續在埃克斯城立足。他們決定去巴黎投靠昔日的親朋好友。到了巴黎,經過母親的多方託情,左拉才得以以公費生的資格進入聖路易中學讀高中。可是因為窮困,在左拉19歲時,還是被迫輟學了。
左拉決定自謀生計,那樣至少也可以幫助母親闖過生活上的難關。此後,他做過很多份工作,大多是低薪的苦力。因為沒有一技之長,左拉始終找不到一份合適的工作。每當求職碰壁的時候,他就轉向去追逐書本知識,終日在塞納河岸的舊書店裡瀏覽。他閱讀莎士比亞、雨果、狄德羅的著作,讀巴爾扎克的小說。當職業大門向他緊閉的時候,他想敲開文學創作的大門。
但文學創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時的左拉麵臨的是飢餓與貧苦,連最低的生活水平都無法保障。當時,他住在一個亭子間裡,既沒有爐火,也缺乏燈光,夜幕降臨,天黑得伸手不見五指時,才設法買支蠟燭,用以讀書寫作。華美的餐館飯店,素來與他無緣。他常常蹲在亭子間裡,只要能吃上一塊麵包和一個蘋果,就算是一頓豐盛的晚餐了。整個冬天,他全靠吃油浸麵包過活,這是他的朋友給他寄來的埃克斯產的油。那時,他還樂天知命地說:“只要有油,人就不會餓死了。”有時,他餓得實在難以忍受,就設法在屋頂上設下圈套,捕捉麻雀。天冷了,麻雀要覓食,一會兒就中了左拉布下的圈套。左拉將捉來的麻雀用一根窗帷上的小鐵籤串著,投進火堆裡烤熟……
1861年,這是左拉青年時代最為困苦的一年。他沒有任何收入,唯有等待親朋好友的一點資助。每當用餐時,他往往只吃上一小塊麵包和一小角乾酪。這樣一點食物,怎能填飽一個青年人的肚子呢?出於無奈,他只得將所剩無幾的幾件衣服送進舊貨市場,單衣不能禦寒,他只得躺在床上。整整一個嚴冬,他躲在小屋裡,不敢出門,除了偶爾閱讀幾本書籍外,就只有是眼巴巴地等待著,盼著埃克斯的朋友寄來橄欖油和麵包。
1862年2月1日,沉浸在可怕的飢餓之中的左拉總算得救了。經過左拉父親的一個朋友——佈德醫學博士的推薦,左拉跨進阿歇特圖書出版公司的大門。在這兒,他找到一份雜務性的工作。雖然,他的差使不過是充當事務科裡的一名下級職員,做的是釘箱、打包、搬運一類的重活,每月薪金也只有一百法郎,但比之先前捉麻雀充飢的境遇,真可謂是“小康生活”了。儘管昔日自由閒蕩的惆悵,不免使他傷感;可是野心卻鼓勵他振作起來,他想寫作,想成功,想做一個文藝上的革新者。在工作之餘,他便著手寫些小故事,那是一些牧歌式的短篇之作,小巧玲瓏,充滿俏皮荒誕的情趣,還略帶幾分詩意。
有一天,左拉把新近創作的《戀愛喜劇》的書稿,放在阿歇特圖書出版公司老闆阿舍特先生的辦公桌上,有意讓他看看,其目的在於試探一下,能否在這兒出版。第二天,老闆果然派人來叫左拉。阿舍特先生是一位有眼力的書商,待人乖藹,但工於心計。他之所以要找左拉麵談,並不是想出左拉的書,而是要用左拉這個人。阿舍特先生向左拉說明,詩稿已經拜讀,但本公司不宜出版這類詩作,奉勸作者捨棄作詩,去從事小說的創作。他引證巴爾扎克的話說:“文學就像所代表的社會一樣,具有不同的年齡:沸騰的童年是歌行;史詩是茁壯的青年;戲劇與小說是強大的成年。”現在的讀者喜愛的是小說,而不是詩歌。接著,阿舍特老闆話題一轉,對左拉的才華大加讚賞,並當場宣佈提升左拉為廣告部主管,月薪也隨之增加一倍。頓時,左拉受寵若驚。這就意味著,從此,不但他的藝術才華被發現了,經濟上也不會再貧困。他從苦難的童年裡一路掙扎,終於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著自己的夢想,但在追夢的途中,很少有人會一帆風順。就像左拉的文學道路,童年的不幸以及生活的貧窮等都阻礙過他前進的腳步。但值得敬佩的是,這位日後成名的作家,從來沒有因為這些外在因素而改變創作的熱情和痴心。透過他不懈地堅持練筆,最終在這混亂不堪的苦難里長成了參天大樹,可謂是石破天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