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河北薛之謙
-
2 # 今暢
新物種的產生滿足其中任意一個條件:①生存環境②基因變異
現在的地球上的各個物種都是大自然經過上萬年的甚至幾十萬年的優勝劣汰,最終抉擇下來的。
先說生存環境,任何單個物種生物或植物,都是需要有一個獨立的生態環境,能夠組成一個食物鏈才能生存,在這個食物鏈裡面,每增加一部分生物或植物,就相應的會失去一部分生物,這就是適者生存。而其中有些生物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就會逐漸改變,這種改變的前提是這個物種需要有一定的活體數量。比如有10萬隻活體數量的一種鳥類,它所吃的食物逐漸減少,那麼其中可能有1萬隻逐漸改變了食物種類,這些改變了食物的生存活體在於其他同類交配後,繁殖出來的後代就自然也就能食用新的食物。等這些鳥類再經過幾萬年的生存,到達不同的環境會分出幾個分支,這些分支逐漸又會衍生出其他很多種不同於始祖的新物種。比如家養豬和野豬,隨著野豬被人類圈起來豢養變成家養豬,到現在兩者之間已經變成兩種不同的生物種類。
所有的物種都是在不間斷的惡劣的生存環境中逐漸淘汰篩選下來的,而生存環境發生徹底改變,能生存下來的物種將會把有利於生存的基因和習性傳給下一代,就這麼一代代傳下去,直到另一種對生存產生的威脅的因素存在,就會再一次對單個物種群體進行又一次的篩選。物種就是這樣週而復始的一直在改變中。
對於基因變異,有3種,一種是變異導致疾病,活體無法生存,另一種是變異導致無法繁育後代。最後一種就是基因變異後形成了另外一種生物。貓和老虎基因上大概有96%是相同的,人類和大猩猩的基因相似度,甚至高達98.8%,如果從基因上來說,可能幾十萬年前都是同一物種,只不過某一個階段,出現了基因變異,而恰好後代能夠繁衍,就能生存不息,而新物種也就此誕生。
新的物種形成的條件:基因重組和突變,自然選擇,隔離。在這個過程中,突變和基因重組是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並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自然選擇下群體基因庫中基因頻率的改變,並不意味著新物種的形成,因為基因交流並未中斷,群體分化並未超出種的界限。只有透過隔離才能最終出現新種,所以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而且我們知道,生物是從低階向高階演化的,而且是螺旋式地上升演化,就像一張撒開的網,而且是立體結構的網,物種就是演化這張網上的每一個節點,如果我們發現的物種越多這張網就能拼接得越完整。按照達爾文進化理論,其實每一個新物種都是適應環境變化而被選擇出來的結果。
因此,生命並不是自主產生的,它是被動的產生的,就連進化也一樣。當那些可以產生生命的元素在很多種被動的情況下才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