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少年兒童健康守護

    我曾今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可以分享一下自己的經驗。

    有一天,孩子(二年級)回家後,我們例行聊天,主要是孩子分享在學校的事情。他一直很興奮,情緒和平常也沒有很多差別。突然,他隨口提到當天被老師罰站了十分鐘。我就警覺起來,但還是不動聲色地問他原因。孩子說因為新同桌上美術課時沒帶顏料,想借他的,但事先並沒有和他溝通,直接就拿走一把還弄得亂七八糟。我兒子不喜歡這樣的方式,就把筆和顏料拿回來了並告訴她不能沒經過允許就拿東西,但同桌不服氣又來搶,就不小心讓顏料灑在了衣服上。同桌的女孩當時就哭了,去跟老師告狀,然後老師就不問青紅皂白把我兒子“請”出教室罰站。

    我在聽孩子講述的時候一直留意他的表情,但看不出什麼低落的情緒,後來我就直接問他有沒有覺得自己委屈或難過,他很輕鬆的說一點都沒有,他覺得平時老師挺好的,就是這次沒有時間瞭解清楚,而且那個女孩衣服也的確髒了,所以他心裡並不抱怨自己接受處罰。一方面我覺得孩子有包容心和抗壓能力是一件很欣慰的事,但另一方面我覺得不管如何還是需要將事情解釋清楚,畢竟罰站不算很輕的處罰,對孩子還是會有負面影響。

    首先,我讚賞了孩子坦然接受處罰的態度,然後和他討論了和同桌的爭執可以從哪些方面避免,比如等課後再去溝通、溝通方式要符合對方的情況等,同時我也告訴他,老師雖然當時沒有了解清楚事情就處罰了他,但老師仍然是講道理會傾聽的人,只要在合適的時候,向老師好好說明事情的經過,老師也一定會理解。

    由於對於負擔著幾十個孩子教學管理任務的老師來說,這個事情是很普通的。所以,我鼓勵孩子自己去和老師溝通解釋,並且向老師說明自己明白的道理和以後改進的措施。幾天以後,老師主動發信息給我,說感謝孩子那麼積極的去找她解釋,也感謝我們家長的理解。

    當然,不同的事件,有不同的應對方法。我們需要根據事件的性質,老師的做法,以及孩子在事件中的反應來選擇最合適的解決辦法。但最重要一點是,我們作為家長,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要以積極正面的態度去與孩子溝通,不要把自己的憤怒和焦慮傳染給孩子,讓他們變得更難受。這也是一個機會,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引導他幫助他最終解決問題,這對於孩子今後的性格和能力養成有著很大的影響。

    希望以上回答可以幫到您!

  • 2 # 香柚媽咪

    感謝未邀。

    我的小孩還小,所以暫時還沒有碰到很嚴重的冤枉孩子的問題,但是有一次我去早教中心也是有領教過了經驗。

    那次我帶寶寶去一個叫做某園寶寶的早教中心進行體驗,那邊的老師給寶寶做了幾個遊戲,然後課後就問我,你家的玩具是不是很多,我說是的,然後她就跟我說,你的寶寶沒有去選那個串珠的玩具,這說明他的專注力不夠,而且,就算他選了這個玩具,我估計他也不會玩兒。

    乖乖,這樣子的評價,真的讓我感覺很不舒服了,首先你怎麼可以去這樣評價一個一歲多的小孩,況且他並沒有真正的去拿到玩具,你就開始說,哪怕他拿到玩具也不會玩,這樣其實是很過分的。

    像這樣的老師,首先,我不會認為是我孩子的問題,一定要區分清楚,這個問題到底是我孩子的問題,還是你老師本身的問題,分清楚之後再來解答。這天這個問題明顯是老師的問題,所以我就去向他們上級反映了,結果,得到的答覆竟然是,這個老師並不是他們的授課老師,而是他們的託班老師。什麼意思呢,就是託班老師水平比較低,代表不了他們的整體素質。但是其實不是這樣的,你們怎麼樣處理問題我們家長都是看在眼裡的。這至少說明你們很會推諉。要是以後出點什麼問題,保不齊會怎麼樣呢。

    那這個機構在我印象中就是個不負責任的代名詞了。後來我聽說這個機構已經卷款逃了,很多家長在那邊付的錢都打了水漂,所以啊,很多事情,要練就你的火眼金睛,並且要有自己的判斷,並不是說,老師覺得孩子做錯了,那就是真的做錯了。被冤枉了也別急,慢慢處理,有點耐心,會有辦法的。

  • 3 # 教育智造

    學校的老師,在教育教學管理過程當中,冤枉批評孩子的事,雖然不會經常發生,但也沒有辦法杜絕,這樣的事情發生之後,很考驗家長的智慧。

    家長首先得千方百計弄清事情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嘛。其次當然得看一下自家孩子對這件事的反應。

    根據孩子自己的反應,來引導孩子健康向上成長,是家長對待這樣事件必須把握的一條原則。

    孩子的反應可簡單分三類:

    一是過激的非常強烈的反應。主要表現在覺得滿腹委屈,憤憤不平,不接受老師的批評,甚至有極端的表現行為。

    二是相對理性的看待,即先接受批評,再找合適的時機跟老師溝通。

    三是消極的應對,對老師的冤枉批評全盤接受,不做辯解。

    家長當然希望孩子能夠選擇第二種,但是由於孩子的性格,成長各方面因素,以及學習教育接受能力,決定了許多孩子只有在家長和老師引導下,才能夠理性的去面對這件事情。

    對於第一類的孩子,家長首先要做好撫慰工作,穩定的好孩子的情緒,切忌事件一發生,就強硬小孩必須要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做,留待合適的時機再來引導孩子理性處理。

    對於第三類的孩子,家長也不能夠任由他,自己沒有錯的事情不能認,不該背的鍋不能背,孩子的合法權益,一定要鼓勵他積極爭取,並做好自我保護。

    老師的工作會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學原則,但不是不講理之人,在特定的情況下,冤枉批評了學生,家長要持理解寬容態度,同時要正確引導小孩理性面對,家校結合,實現教育效果的最最佳化。

    以上為個人看法,不當之處願和大家共同探討。

  • 4 # 中小學學霸秘籍

    看了一些人的回答我很失望,難怪現在家校關係比醫患關係還緊張。

    1、孩子在學校被老師冤枉了,多大點事兒啊,至於搞得興師動眾嗎?

    很多家長說要千方百計搞清真相,然後誓死捍衛真理,至於嗎?

    有的家長說這件事情會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甚至給他造成一輩子無法磨滅的陰影,呵呵,這點小事都過不去,如何順利長大成人,如何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

    鹹吃蘿蔔淡操心,很多家長太緊張了。

    我的態度很明確:不過是批評兩句,不要去找老師,找其他孩子的家長!

    2、這不過是件小事,不應該興師動眾,但是需要跟孩子溝通和引導。

    問問孩子事情的經過,看看孩子的闡述中是不是有毛病,有這麼幾種情況:

    第一種,孩子自己認為自己沒錯而已,家長要指出;

    第二種,孩子跟其他孩子發生矛盾,雙方都有錯,孩子感覺被冤枉,覺得委屈。其實,可能雙方都有做得不對的地方,老師批評也不是全然沒有道理。

    這種情況,家長應該引導孩子正確的行為該怎麼處理,並教會孩子包容。

    第三種,老師就是冤枉了孩子,應該肯定孩子,同時,告訴孩子要大度,老師一時搞錯了,不要太計較。

    讓孩子去找老師說明情況,好好溝通,這才是教孩子做正確的事。不要家長衝去找老師,真的不好!

    3、家長擔心孩子這受不了,那受不了的,純粹是給教育添火加柴,唯恐天下不亂,恨不得地球都圍著自己的孩子轉。

    我們給了孩子太多呵護,卻沒有教會他大度、寬容、樂觀積極。

    關注“學霸秘籍”,看看學霸都是如何學習的~

  • 5 # 嫻聊成長

    對於該情況,作為家長,一般會透過兩種方式知道:一種是老師告知,希望家長能引起注意,核實後發現不是如此;另一種是孩子覺得委屈告訴了家長。

    無論是哪種情況,歸根結底都是孩子表示受到委屈,所以關注的重點在於孩子的情緒和因情緒帶來的思考。可以透過理解-信任-引導三個步驟來解決:

    理解

    包括理解老師和孩子,最好的表達方式是共情。

    一、老師

    作為家長,首先要明白一點,這種情況老師找我們決不是小孩子玩過家家告狀讓你撐腰的——他是為了讓孩子能向著自己希望的方向改變和提升。

    所以,我們要真誠的感謝老師,因為只有真正對孩子負責的老師才會管你的孩子,不被關注的孩子,連被冤枉的機會都沒有。

    二、孩子

    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孩子的說的是他的一面之詞,所以會習慣性的質疑孩子:如果你做的都對,老師為什麼會冤枉你?

    尚且不說老師真有判斷失誤的可能,單就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

    孩子找我們訴說的是他的感受而並非判斷,他需要的是一句可以安慰的話,一個可以依靠的臂膀,一顆可以安撫他的心,並不是一個置身世外幫他進行客觀分析的判官。

    所以,我們要先接納孩子因感到被冤枉而失落鬱悶的心情。告訴他,你能理解被冤枉而受到批評的鬱悶,如果是你心理也會很難受(如果你有類似經歷,也可以代入)。

    記住一點:沒有錯誤的情緒,只會有不合理的思維或行為。

    信任

    一、老師

    對於老師,信任既指我們要信任老師,也指我們要成為值得老師信任的人(不讓老師失望)。

    所以,當事情沒了解清楚時,不要因為相信孩子直接說自己孩子會不會這麼做,也不要因為一拍即合立即表現決心。在整件事沒有調查的清楚前,任何結論都是不負責任的,最好的做法就是:老師,您反饋的事情我明白了,這件事確實不是小事,我會和孩子好好談一談。

    二、孩子

    剛才說了,孩子告認為自己被冤枉,我們要堅定的相信他的感受。但要注意的是,沒有錯誤的情緒,不代表沒有誤解的事情。

    所以,我們不能簡單的相信孩子就結束了。而是耐心的聽一聽,孩子到底經歷了什麼,為何有這種不悅的感受。這是才我們信任孩子的正確開啟方式。

    引導

    其實,這是個典型的誤會案例,要麼一方有誤會,要麼雙方都有誤會,因為倘若沒有誤會這件事就不存在了。

    所以,這件事的處理重點是引導孩子找到問題產生的原因,這樣下次才能處理的更好。

    關於引導,主要有以下幾個建議:

    1、讓孩子明白老師的出發點是好的

    批評教育也是一種關注,班裡學生那麼多,老師能關注你,說明老師認為你可以做到更好。

    如果老師行為確實有孩子不適應的(無論是否合適),都要接納孩子的感受,並告訴孩子,每個人的表達方式不同,有些確實會引發一些人的不舒服(如果孩子年紀大一點,可以和孩子進一步探討他認為他更願意接受哪種形式),然後給孩子一個擁抱。

    注意:不要評價老師的對錯,一是老師未必是錯的,一是評價會讓孩子牴觸老師,影響孩子在學校的生活。

    2、讓孩子明白溝通是避免誤會的有效方式

    很多時候,很多孩子在學校都不敢表達自己。有時候,老師只是為了弄清問題產生的原因,而孩子卻因為怕被批評而嚇得不敢說話。

    這時候,我們得幫助孩子們從他恐懼的預設中跳出來——多做假設,如果我解釋了實情,會怎麼樣?讓孩子慢慢明白,溝通需要相互的對話,該表達的時候不表達,就會讓對方失去很多資訊而作出不準確的判斷——冤枉了孩子。

    3、讓孩子明白麵對結果重要的是解決問題而不是追究責任

    不論這件事對錯在誰,我們都要保持這樣的狀態:找到原因後,我們要和孩子開心慶祝。因為我們找到了問題的突破口。只要這裡進行調整,以後孩子就可以免於被誤會(老師問題大)或者免於受批評(孩子問題大)。

    這就是對孩子的逆商的培養——抗挫折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

    當一個孩子不畏懼困難,也不擔心別人的評價時,他會更加自信、自尊,充滿動力。

    當我們透過上面步驟處理時,其實已經脫離了事情本身,讓孩子站在更廣闊的視角去體會經歷的事情。這樣,孩子的情緒會得以釋放,孩子的世界也將從非黑極白的刻板逐步過渡到充滿灰度的希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絲綢之路首尾和中間是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