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寫是一種信仰
-
2 # 子衿書法
執筆的方式會不會對書法水平造成影響?
可以肯定的說:會。古人說:“執筆無定法”。無定法不是不要法。而是根據不同習慣和書體而決定使用那種方法。
執筆無定法,指的是指筆的方法有多種,撥鐙法、雙鉤法、單鉤法、捻管法、鑷管法、握管法等。又有枕腕、懸肘、懸臂諸法。因書寫的字型不同和個人的習慣,採用不同的執筆法。以枕腕法去寫草書或大字,肯定不如懸臂書寫好。以懸臂法去寫蠅頭小楷,同樣也不能為佳。
血脈貫通的草書,手部如果接觸在紙面,勢必影響到毛筆的執行。在多字相接的時候,由於接觸點是支撐手的著力點,就成為了執行障礙。草書是不是一定要連貫在一起?不一定。但流暢的草書要比獨立的草書生動,也更富於自然妙趣。在寫一尺大的大字時,枕腕的運筆距離是無法達到的。別說寫好,而是無法完成。
蠅頭小楷,由於其精細的筆畫,需要有穩定的執筆才能做到精細。它的運筆距離只有幾毫米,枕腕於桌面也不會有影響。若是懸空書寫,在穩定性上就要大打折扣,無法精準的書寫。
所以說執筆無定法,要根據不同的書體靈活運用。不可一概而論。
-
3 # 盛世鳴鐘聲
蘇東坡說,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我一直質疑此話有誤導之嫌。蘇東坡為人率性,文采斐然,書法也和他的文章一樣流傳至今。但是同時代的黃庭堅譏諷他的字是趴地蛤蟆(蓋因執筆虛松所致)。可見當時人並不怎麼認可他的書法,後人則出於對蘇大學士的崇拜愛屋及烏罷了,他的字於是也成了法帖。
中國書法,第一講究的就是筆法,沒有筆法,便沒有書法。這是因為毛筆的特殊性所決定的。毛筆筆頭疲軟,在紙上寫字很不容易,難度很高。難度在哪裡?在手指對筆毛彈性的敏感度。凡是沒有經過長時間練習的人,拿起毛筆肯定無法寫字,一筆下去,不是東倒西歪就是一筆粗壯的墨豬。誰不服,誰來試試。所以,歷史上講書法,主要是強調筆法。世傳王羲之有筆陣圖,實際也無從考證。還有一些書家,把筆法視為珍寶秘而不傳,不肯公開。更有書家,大家仰慕,要看他寫字,他卻不允許,要關起門來寫好給你。這是為什麼呢?說明筆法的重要性。
中國著名書法理論家教育家實踐家沈尹默,曾著專文談筆法,畫圖詳解,這就是五指執筆法。後來有人提出反對,說撥燈法捻指法什麼的也很好,在書法界好像有過爭論,最終書界認為,還是五指法最為科學。
中國另一位著名書法家胡問遂,更從書法藝術發展的高度,再次強調了筆法的重要性。他認為,書法講究筆法字法章法,缺一不可。而筆法,則是書法藝術的核心,是書法中的憲法,具有根本性作用。竊以為,胡問遂先生的說法非常正確,也非常重要。因為書法實踐告訴我們,書法藝術是高度實踐的藝術,你三天不練筆,肯定退步,十天不練,恐怕要花費更長時間來恢復筆力了。我的體會是,五指執筆是唯一正確的筆法,其主要作用就是能夠靈敏地體悟筆毛的彈性,從而能在筆畫的細微處著力,筆筆到位,這樣寫出的線條是有力度的,即使細如髮絲,也能表現出線條的美感所在。
末了,補充說一下,練筆熟練要達到什麼程度?例如逆鋒起筆回鋒搶鋒下筆收筆,要達到什麼水準?要達到條件反射的程度!這好比練武之人,每一個動作,都要千百上萬次的重複,熟練到條件反射的程度,才可能在實戰中揮灑自如,你總不能臨場決鬥還在考慮拳頭怎麼出擊吧?實際上,舉凡一切技藝性藝術,莫不如此。
-
4 # 王廙
執筆方式對書寫影響很大,如果執筆方法不對會對書寫造成巨大影響,我們的思想是一體的,頭腦~身法~手臂~執筆~筆紙墨~筆法~結構章法~眼,這個回饋反射的體系是不可分割的。
下面說說執筆和筆法有哪些關係:
首先是筆法是什麼:最重要的即是“藏頭”也叫中鋒。沿著這個路線我們往下推,如何才能寫出中正的筆畫?答,筆正。那麼如何筆正呢?曰執筆!那麼寫小字和寫大字一樣麼?答曰筆手的揮舞直徑即字徑,字徑越大越要揮舞得來,筆越要拿的高。
下面分享下古人具體的指法,腕法,執筆法方法:
(一)指法,即手指的動作
衛夫人云:真書去筆頭一寸二分,(或作二寸一分。)行草去筆頭二寸一分。(或作三寸二分。)
撥鐙法,李後主得之陸希聲。希聲所傳於光者止五字,後主更益二字,曰導送,謂之七字訣。
趯。大指骨上節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千鈞。(趯,烏葉反。)壓。捺食指著中節旁。此上二指主力。(捺手按。)
鉤。中指著指尖鉤筆令向下。
揭。名指著指爪肉之際,揭筆令向上。
抵。名指揭筆中,指抵住。
拒。中指鉤筆,名指拒定。此上二指主運轉。
導。小指引名指過右。
送。小指送名指過左。(此上一指主來往。)
右名撥鐙法。撥者,筆管著中指名指尖,令圓活易轉動也。鐙即馬鐙。筆管直則虎口間,空圓如馬鐙也。足踏馬鐙,淺則易出。入手執筆管,淺即易撥動也。
(二)手腕法
枕腕。以左手枕右手腕而書之。
提腕。肘著案而虛提手腕而書之。(鈍吟雲:此法好。)
懸腕。懸著空中而書之,最有力。
枕腕以書小字,提腕以書中字,懸腕以書大字。行草即須懸腕,懸腕則筆勢無限,否則拘而難運。今代惟鮮于郎中善懸腕書,問之,輒瞑目伸臂曰:膽膽膽!
唐太宗曰:大凡學書,指欲實,掌欲虛,管欲直,心欲圓。又曰:腕豎則鋒正,鋒正則四面勢全。次實指,指實則筋力均平。次虛掌,掌虛則運用便易。
簡緣雲:管直則心圓。
(三)執筆法
撮管。以撥鐙指法撮管頭,大字草書宜用,書壁尤宜。
扌族管。以大指小指倒垂執管,扌族三指攢之,就地書大幅屏障。
捻管。以大指與中三指捻管頭書之,側立案左書,長幅釣字。(捻,乃葉反。)
握管。四指中指節握管,沉著有力,書誥敕榜疏。
(四)臂法身法
一,若字三寸至於五寸(約十釐米到十六釐米),可以端坐而書,亦必運肩及肘之力,使手離紙足許,所謂上腕也。伯高得法於賀季真,其筆如空中拋彈,壯偉奇怪,高視千古。正以能運上腕全力在筆,筆與神會,不自知其所以然而然也。
二,其徑寸以內(三釐米以內),如《蘭亭》、《乞假》、《金丹》,小而《姚恭公》、《化度寺》、《宣示》、《力命》、《憂虞》、《樂毅》、《方朔》、《黃庭》、《曹娥》,細而河南《陰符》、法暉《塔經》,則運自肘至掌之力,亦必手離紙三二分,所謂下腕也。
-
5 # 羽墨書院
一、以我多年的教學實踐看,執筆方法不對的話,對書寫會有很大的影響。
二、對硬筆書寫影響頗大。執筆方法不對直接影響你的書寫,而且習慣養成難以改正。過死的執筆方法,將會讓你寫久了手會酸、非常累。
三、對毛筆書寫的影響,分兩種:
對懸肘書寫沒影響,對枕肘懸腕書寫影響不大,因為懸肘、懸腕時,手臂活動空間很大,足夠遊刃有餘。
對坐著枕腕書寫影響很大,如果執筆過死,手不靈活的話,寫字易累,寫的字也易僵硬。
四、古人云:執筆無定法。是指執筆有很多方法,不只一種。通常我們用的普遍是五指執筆法。但你寫榜書時你就不能用五指執筆法,你得用抓筆法,用五指來抓鬥筆書寫。還有其他的方法,只要不影響手臂手腕靈活使轉就行。行書特別是草書有很多圓轉的動作,如果你執筆過死的話,你就沒辦法使轉,用筆會很不順,書寫就會寫不流暢,從而寫不好。
五、下圖為常用的毛筆執筆方法:
-
6 # 筆墨詩書
執筆寫字,手指、手腕兒、手臂,各骨關節之間、就像一個智慧的機械臂,在協調運動。而手指的用力點會決定它在運動中的準確性,靈活性,這是物理性定義。怎麼執筆都能寫字,恰恰掩蓋了,讓人們忽略了,優劣的選擇。
執筆有定論是歷史以來書法界的主流觀點,王義之的老師衛夫人所著的《筆陣圖》說“凡學書字,先學執筆”,顏真卿向張旭求真草之法時,張旭說“妙在執筆”。
唐代有了《五字執筆法》被後來的好多書法家接受和應用。這種方法好在:筆在五指之間,直立夾在兩個受力點之中,指腕協調運動,根據筆的需求,指可帶碗,腕可帶指,運動自如。
總之,練書法時,選擇執筆方式很重要,以後再改很難,練成以後不改,或許你只能在一般和良好之間遊蕩,一點之差,影響多年。
-
7 # 不二齋
練習書法,執筆方式的不同並不一定會影響書寫的水準,但是直接影響到書寫的風格。
對於一個書法高手來說,無論他怎樣去執筆,對於他的書寫水平都沒有影響。有可能的只是對於他的書寫風格有一定的影響,比如說,我們知道蘇東坡的執筆和我們現在標準的執筆有很大的不同,他是怎麼執筆的呢?
我們現在人執筆是用的“五指執筆法”,而蘇東坡用的卻是“三指執筆法”,也叫“單勾法”,就是隻用中指勾住毛筆,和我們現在執鋼筆的姿勢差不多。整個毛筆都是傾斜的,他這種執筆寫出來的字也可以很好,但是風格上會有一點的變化。
我們看蘇東坡的書法,整體會向右傾斜,而且筆畫的右邊會比較肥,左邊光滑,右邊粗糙,這是由於他毛筆比較斜造成的,稍微有一點側鋒,但這些並不影響他的書法的高度,還形成了他書法的特色。
但是對於初學者來說,還是要學習“五指指筆法”,這個是我們現在總結出來的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的執筆方法。 -
8 # 昭銘軒書畫
毛筆的執筆方法,歷朝都有人總結髮展,主要原因還是由於書寫環境、條件的變化使然,比如席地而坐時的書寫,座椅出現後的書寫等,都需要相適應的執筆方法。
目前大家比較認可和通行使用的,是五指執筆法。
這種執筆法得沈尹默先生的重視並推廣。因為沈先生本身的字就寫得極好,其解釋又清晰明白,故而成為執筆法的主流,為大眾所接受。
五指執筆法,以“擫、押、鉤、格”為五訣。
①擫:專講拇指的作用,即指按之意。以拇指骨上節緊貼筆管內側,略斜而仰。
②押:指食指的作用。用食指第一指節貼住筆管的外側,位置和大指內外相對,和大指隔著筆管捏一起,控制住筆管。
④格:無名指的作用。格有擋住的意思。無名指用指甲的位置頂住筆管,和中指鉤向內的筆管,使兩股力在行筆過程中形成內外、上下的著力方向。
⑤抵:指小指的作用。有頂住或託著的意思,托住無名指,與之共同發力。
五指執筆法使各手指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各盡其力,共同控制,完成書寫時的各種動作。蘇東坡說:“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虛而寬”正是“指實掌虛”,即五指用實,掌中空,形成拱形的、撐起的手型,便於形成穩定的蓄力空間和釋放力量的源泉。
口決是這樣的:
大指食指對著捏,
中指向裡頂勾天,
無名指頭向外頂,
小指幫忙不要歇。
指虛掌實虎口開,
腕平掌豎筆直立。
具體點講,五指執筆法的要領是:指實、掌虛、掌豎、腕平、管直。
1、指實
就是手指執筆要有力量,外側四指相互靠攏,骨節向外,密實而不鬆散。內側拇指中部骨節尤其要注意使之向外凸起,使虎口圓如馬鐙形(撥鐙法由此而來),這樣五指一齊用力,執筆既堅實有力,又有助於運筆。使之鬆緊適度。太緊,運轉不靈;太鬆,使不上勁。指實,才能做到“毫無虛發,墨無旁溢,力聚管心,執筆穩定。”
2、掌虛
就是執筆時掌心要虛空,不能曲指塞掌,無名指和小指都不要貼到掌心,好像手心裡拿著了雞蛋。大拇指和食指間的虎口要張開大些。這樣,運筆就能穩實而靈活,容易把字寫得健美。
3、掌豎
就是執筆時手掌要豎起來。掌豎才能筆直,筆直才能鋒正,鋒正則四面勢全,運轉自如。
4、腕平
是指手腕與桌面要平行。康有為說“欲用一身之力,必平其腕,豎其鋒”。因為管直則鋒正,這與運腕、掌豎有密切關係,掌豎、腕平、管直鋒正,加之懸肘用筆,既靈活又有力。
5、管直
執筆寫字時要儘量保持筆管紙面垂直,使筆畫容易保持中鋒。但在具體的運筆過程中,筆管有時要有俯仰傾斜的情況,重要的是斜而能正,重心平穩。
這類內容,網上有更加詳細的解釋。我想闡述的,是自己的一些理解。
五指執筆法,適用於現在的桌、椅條件下的書寫場景。五指的位置及用力規則確定之後,我來說明一下發力的問題。
我們使用的桌椅,是按照通常人的身高確定高度和寬容度的。
坐下之後,身體放鬆,辦法如同練武:沉肩墜肘,含胸拔背。就是要見不放鬆,肘墜下來放平。腰是直的,胸部含住,背拔起來,稍前傾。這樣的姿勢有利於腰部發力。
右手執筆書寫時,懸腕時,以前臂和桌面相接的地方為支點,左右前後移動;懸肘的時候,以肩部運動,帶動前臂,腰部為中樞,左右前後運動,力量來自腰部,前後臂之間保持相應的的夾角,基本來說,筆尖和紙面處於相對平行的軌跡,提按之類的動作,腕部微調即可完成。
站立書寫時,類似於太極古武的站樁,小字手臂的力量就夠了,大字力量發源於腰腿,要全身力到。
雖說執筆無定法,但是,合理的執筆方法,能夠適應各種特點的筆法行筆特徵;不合理的執筆方法,無法完成一些特殊的行筆,甚至影響到身體,產生變形,比如兩肩不同高,佝僂腰、眼睛出毛病、脖子扭曲等。不合理的姿勢還會影響到眼睛對整幅作品的全域性把控,不利章法的整體性。
尤其是,不合理的執筆會影響到發力,使單子乃至整篇力弱、虛浮。這也是運筆如椽、舉重若輕的道理。過去的秀才往往“手無縛雞之力”,但是寫出來的字力量感十足,也是因為發力掌握的好,能夠“入木三分”。
吳昌碩先生的石鼓文,王遽常先生的章草,無論大字小字,都給人極強的力量感。那一定是發力到位。
沈尹默先生的執筆法,也是非常好的書法作品,
大家可以汲取雙重營養。
-
9 # 文山書畫院
現如今常用的執筆姿勢是五指執筆法,現在的書寫環境是高桌、高凳,以坐姿書寫為主。要求指實、掌虛,腕豎、身正、足安、含胸、拔背,左手置於桌面,胸前距桌面一拳距離,眼睛與書寫紙面有一尺距離。
隨著寫字的不同大小,手腕距離紙面距離可以越來越大,有枕腕、懸腕、懸肘、懸臂之說。
根據書寫書體的不同,根據書寫字的大小,手指握筆管中的上下位置也不同。
寫楷書一般手指距離筆尖較近,字越小越近,比如寫蠅頭小楷。寫行書、草書,臂法往往比較靈活,運筆幅度比較大,在握筆指法不變的時候,握筆高度略高。
如果是寫大字,無論什麼書體,握筆的指法變成抓握,也就是五指齊力,加上肘和肩的力量,甚至是全身的力量,進行書寫了。
在宋朝以前,人們不是高桌、高凳 ,而是坐(跪姿)著進行書寫,一般是左手拿著載體,右手懸空而書,或者是放在小矮几上書寫,一般尺幅較小。執筆的方法一般是三指執筆,據古代壁畫中可知,王羲之很可能就是這種執筆方法。
從這一點說執筆無定法,它是為書寫效果服務的,只要有利於書寫,方法可以靈活多變,前提是必須符合手臂和手指的運動規律,同時結合自己的特殊生理習慣。
不過我們這些方面都達到最佳狀態,當然有助於我們書寫效果的全面提升。
-
10 # 千年蘭亭
關於執筆方法,古人弄的很神秘,創造出所謂龍眼、鳳眼、撥蹬等方法。
其實執筆就如用筷子一樣,與人的習慣有關,與所夾菜的品種有關,與夾菜的重量有關,與菜碗的距離有關。
菜遠了,要站起來夾;菜近,稍稍動腕就夾起;夾青菜,輕輕一挑即可;夾雞腿,非得使上小臂的力量。等等,不一而足。
非到書法,寫榜書,非得五指用力將筆抓緊;而寫二王一路的小行草,三指執筆也可以,握筆相對輕鬆。
再比如,習慣運指的人喜用鳳眼法,握筆稍松;習慣運腕的人喜用龍眼法,握筆較緊。
總之,不管何種方法,要以方便書寫為第一目的。
回覆列表
會影響啊!雖然蘇軾提倡執筆無定法!作為教學生學習書法還是要按照規則執筆!特別是小學生書寫硬筆書法,執筆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