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地理的那些事
-
2 # 嗜慾者
中原,即“天下之中”!相傳人文始祖伏羲氏為僕吉凶,在河南地區“一畫開天”,創先天八卦演繹世間永珍。從而有了華夏文明。
此後,中原成為我華夏文明的搖籃,孕育著華夏文明,使她逐漸先進、厚重,不斷壯大,形成中洲。
其先進的文明不斷擴張與外部碰撞融合,逐漸形成華夏部落。
其範圍也逐漸從河南地區向四方擴大,最終與東方的東夷部落碰撞而引發大戰,後在阪泉之野爆發大戰並擊敗東夷部落,從而使炎帝發出決議,除了蚩尤勢力其餘全部融入華夏部落,並最終炎黃聯手擊敗蚩尤。
使華夏文明延伸到黃河、淮河下游,也使承載著華夏文明的中原擴大到此。
-
3 # 素黎9
中原一詞最早見於《詩經》為原野之意,後經演變成為地域概念。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華夏民族的搖籃。
古中原一般是指華夏族部落集中分佈的區域古豫州即現今的河南,作為中華文明的核心,河南自夏朝在這裡建都起,歷史上先後有二十多個朝代都在此建都。後隨著朝代的更替,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充套件,中原的地域範圍隨之不斷蔓延。春秋戰國時期中原的區域以延伸到華夏各諸侯國。到了秦朝,區域進一步擴大,泛指黃河中下游的大片地區,包括今河南、陝西、山西和河北、山東、安徽、江蘇的大部分地區。
-
4 # 淺夏淡殤84
展開全部中原是現在(河南省以及河北邯鄲\山東聊城.濟寧\山西晉城地區)
另:
江南 是在封建社會後期指江淮地區(含)以南的蘇浙皖地區.
關中 是指陝西潼關以西地區.要和關內(主要制山海關以南)分清楚.
關外 是指山海關以北的東北地區.中原維中原,在中國古語和漢語的史料和典籍中有以下含義:
一是平原、原野。《詩·小雅·吉日》:「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相對於邊疆地區的對應區域的稱呼即中土、中州。俠義上,指河南一帶。先秦時期已有雒邑(今洛陽)、陶(今山東定陶縣)為天下中心的說法;隨著華夏族向周圍遷移,其活動範圍擴大,古代豫州被視為天下中心。《明實錄·永樂十四年》:「伏維北京,南俯中原。廣義上,指黃河中下游一帶大片地區,或指黃河流域。《宋史·李綱傳》:「自古中興之主,起於西北則足以據中原而有東南」之「中原」即指黃河中下游流域,諸葛亮《出師表》:「當獎率三千,北定中原」之「中原」即指黃河流域。古人常將「中國」、「中州」用作中原的同義語。一般認為,古代中原係指黃河中下游地區,華夏族部落集中分佈的區域,中心是古豫州。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華夏文化或周文化的擴充套件而有所漫延。居住在黃河中下游地區,文化較先進的華夏族自視文明,自稱中國,以別於四夷。一些夏、商時期尚屬夷蠻狄的周邊地區,隨著華夏文化的傳播,成康之世的分封,也納入中原文化區。實際上兩週時期的中原地區除了今河南省外,主要還包括陝西、山西、河北、山東等省的部分地區。一般認為,古代中原係指黃河中下游地區,華夏族部落集中分佈的區域,中心是古豫州。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華夏文化或周文化的擴充套件而有所漫延。居住在黃河中下游地區,文化較先進的華夏族自視文明,自稱中國,以別於四夷
豫,晉南,冀南,魯西,陝之關中,另外皖北,蘇北,鄂北部分也是.中原之南為蠻,東為夷,西為戎,北為狄.
-
5 # 時間的車輪
一般認為,中原地區在黃河中下游流域,這一代是古代華夏族的發源地,即今天的河南省。中原地域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充套件而有所蔓延。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族自稱中國,以別於四夷。一些夏、商時期的河南省周邊地區,隨著中原文化的傳播,也被納入中原文化區。 現代中原地區稱謂一般使用廣義的大中原地區,即“黃河中下游地區”,以河南省為中心,涵蓋周邊地方的廣大地區,包括河北省南部、山西省東南部、山東省西部、安徽省北部等地區。
史上中原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一般都集中在現在的山西,陝西,河南,山東等地區。古時候也有稱華夏就是中原的,“中原人”“中原馬”等。現在我們說的中原,一般指河南省。
中原,廣義上是指以河洛地區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與淮河上游以北。包括今河南省、山西省東南部、河北省南部、山東省西部、江蘇省西北部、安徽省北部等廣大區域。狹義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是華夏族的搖籃,是漢民族祖居地,被華夏民族視為天下中心。中原也被稱作中國、中土、中夏。中原地域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充套件而蔓延。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族以別於四夷而自稱中華,一些夏商時期尚屬四夷的地區,隨著中原文化的傳播也被納入中原文化區。 在中華文明肇始時期,因“天下之中”和“河洛”的地域稱呼專指洛陽一帶,這裡因夏商周三代奠基,河洛文化的繁盛而成為中原地區的心臟地帶。先秦時期已有雒邑(今洛陽)為天下中心的說法。隨著華夏族向周圍遷移,其活動範圍擴大,春秋戰國時期,中原的概念延伸至華夏各諸侯國,與秦、吳等邊遠地區相對應。秦代開始,中原一詞的含義進一步拓展,可以指黃河中下游一帶大片地區,包括今河南、陝西關中一帶、山西和河北南部、山東西部、江蘇西北部、安徽北部。《宋史·李綱傳》:“自古中興之主,起於西北則足以據中原而有東南”之“中原”即指黃河中下游流域。偶爾也指黃河流域,諸葛亮《出師表》:“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之“中原”即指黃河流域。 從夏朝到宋金時期的3000多年間,中原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先後有200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於此。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歷代統治者皆認為把中原納入版圖的王朝才是中國的正統王朝,統稱中原王朝,中國有歷史記載或考古證據表明較長時間的主要政權的八大古都中,中原地區佔據四個,分別是洛陽、開封、鄭州和安陽。 現在我們說的中原,一般指河南省。但是,河南又是自三皇五帝到北宋中國長期的政治文化中心所在地。所以,這個中原就是泛指以河南為代表的廣大中部地區了。
-
6 # 歷史逸事
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在春秋到兩漢時期,許多史料中,中原就是“原野”的意思。到了東晉南北朝,中原地區已經作為一個相對完整的地理概念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後來的每一個朝代都沿用了中原地區的地理範疇。
1936年版的《辭海》釋“中原”一詞雲:“古稱河南及其附近之地為中原,至東晉南宋亦有統指黃河下游為中原者。”(P84)
《辭源》解釋“中原”雲:“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整個黃河流域。
中原在古代很多年間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於是歷代王朝都為這片區域戰爭,也在努力經營中原地區。
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充套件而逐漸向外蔓延,擴大了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漢族和各民族之間的交流。
所以造就了中原成為華夏民族的搖籃,成為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
中原地區是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歷史最長,古都數量最多的地區,中國有歷史記載或考古證據表明較長時間的主要政權的八大古都中,中原地區佔據四個,分別是十三朝古都洛陽、八朝古都開封、七朝古都安陽、夏商古都鄭州,此外還有商丘、南陽、濮陽、許昌、登封、夏邑、偃師、虞城、淮陽、新鄭等古都。
現在,廣義上來講,按照省行政規劃,中原地區為: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具體來講指包括河南省大部分地區以及河南鄰近的安徽北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陝西省東部及山東省西部各一部分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
-
7 # 我愛菏澤
關於中原的範圍,我得從歷史上說,不可一言概之。由於古代交通工具所限,中央王朝直接管理能力所及的範圍即為中原。 殷商之前,中原僅以今西安為中心的“八百里秦川”。以西的西歧,商稱之為西戎,出了潼關稱東夷,秦嶺以南為南蠻,陝北高原稱北狄。 到了秦漢,始皇帝“車同軌、書同文”,中原的範圍擴大了。西擴到甘肅,東至河南,北至燕趙,南至長江。 唐宋以後,在中原再擴大,西到青海寧夏,東到海邊,北達遼東,南至南嶺。以後基本固定下來。 補充: 一是平原、原野。《詩·小雅·吉日》:“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相對於邊疆地區的對應區域的稱呼即中土、中州。 狹義上,指河南一帶。先秦時期已有雒邑(今洛陽)、陶(今山東菏澤定陶區)為天下中心的說法;隨著華夏族向周圍遷移,其活動範圍擴大,古代豫州被視為天下中心。《明實錄·永樂十四年》:“伏維北京,南俯中原。” 廣義上,指黃河中下游一帶大片地區,或指黃河流域。《宋史·李綱傳》:“自古中興之主,起於西北則足以據中原而有東南”之“中原”即指黃河中下游流域,諸葛亮《出師表》:“當獎率三千,北定中原”之“中原”即指黃河流域。 古人常將“中國”、“中州”用作中原的同義語。一般認為,古代中原係指黃河中下游地區,華夏族部落集中分佈的區域,中心是古豫州。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華夏文化或周文化的擴充套件而有所漫延。居住在黃河中下游地區,文化較先進的華夏族自視文明,自稱中國,以別於四夷。一些夏、商時期尚屬夷蠻狄的周邊地區,隨著華夏文化的傳播,成康之世的分封,也納入中原文化區。實際上兩週時期的中原地區除了今河南省外,主要還包括陝西、山西、河北、山東等省的部分地區。
-
8 # 一條大扁扁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華夏,傳統上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大概是今天的河南省全境。
廣義上包括今河南省全部、山西省東南部、河北省南部、山東省西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蘇省西北部等區域。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整個中部地區外加山東江蘇的邊邊角角。而在與北方外族相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
中原地區是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歷史最長,古都數量最多的地區。先後有20多個朝代在這裡建都,如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遼朝、北宋、南宋、金朝等。
雖然宋朝之後的朝代一般都在北京建都,但這裡仍然是繁華依舊的地區,無數賢人義士聚集此地,共謀大業。300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於此,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在中國八大古都中,中原地區佔據四個,分別是洛陽、開封、安陽和鄭州。
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被視為天下中心。
中原地區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充套件而逐漸向外蔓延,擴大了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漢族和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民族以別於四夷而稱中華
-
9 # 山鷹176
中國古代中原具體指的是哪裡?
關於中原的範圍,我以為得從歷史上說,不可一言概之。由於古代交通工具所限,中央王朝直接管理能力所及的範圍即為中原。 殷商之前,中原僅以今西安為中心的“八百里秦川”。以西的西歧,商稱之為西戎,出了潼關稱東夷,秦嶺以南為南蠻,陝北高原稱北狄。 到了秦漢,始皇帝“車同軌、書同文”,中原的範圍擴大了。西擴到甘肅,東至河南,北至燕趙,南至長江。 唐宋以後,在中原再擴大,西到青海寧夏,東到海邊,北達遼東,南至南嶺。以後基本固定下來。 補充: 一是平原、原野。《詩·小雅·吉日》:“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相對於邊疆地區的對應區域的稱呼即中土、中州。 狹義上,指河南一帶。先秦時期已有雒邑(今洛陽)、陶(今山東定陶縣)為天下中心的說法;隨著華夏族向周圍遷移,其活動範圍擴大,古代豫州被視為天下中心。《明實錄·永樂十四年》:“伏維北京,南俯中原。” 廣義上,指黃河中下游一帶大片地區,或指黃河流域。《宋史·李綱傳》:“自古中興之主,起於西北則足以據中原而有東南”之“中原”即指黃河中下游流域,諸葛亮《出師表》:“當獎率三千,北定中原”之“中原”即指黃河流域。 古人常將“中國”、“中州”用作中原的同義語。一般認為,古代中原係指黃河中下游地區,華夏族部落集中分佈的區域,中心是古豫州。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華夏文化或周文化的擴充套件而有所漫延。居住在黃河中下游地區,文化較先進的華夏族自視文明,自稱中國,以別於四夷。一些夏、商時期尚屬夷蠻狄的周邊地區,隨著華夏文化的傳播,成康之世的分封,也納入中原文化區。實際上兩週時期的中原地區除了今河南省外,主要還包括陝西、山西、河北、山東等省的部分地區。
-
10 # 文物考古聊歷史
狹義上的“中原”專指今天的河南省。河南省的位置正好是中國的中部平原,所以稱河南為中原。可以肯定的是,起初“中原”一詞並無特別含義,甚至也不特指河南,只是指的方位。因為“中原”一詞最早見於《詩經》中,在詩經中,有“中原有菽,庶民採之。”顯然,這裡的中原,就是一塊小平原。
而廣義的“中原”,指的是黃河中下游地區,主要包括河南、山西、河北、山東的部分地區。如《左傳》中的“問鼎中原”,這裡的中原指的就是廣義的中原。這裡的中原除了指代區域範圍,也有天下、政權的意思。諸葛亮的《出師表》中: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這裡的“中原”顯然也是指的是黃河中下游地區。
所以,“中原”一詞,發展到後面,可以表地域範圍,也表“權利的中心”。根據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語境,有不同的內涵。
比如,在夏朝、商時期,“中原”這一詞,我認為應該取狹義上的含義。夏朝是作為中國第一個朝代,它的統治範圍具體有多大,沒人知道。但是肯定比不上秦統一的區域,甚至可能比不上西周時期的。目前所知的夏朝的都城都在河南省(無論怎麼遷都,都在河南)。所以,無論是地域上,還是漢有政治含義,它都應該指的是河南。
但是在後面的朝代中,尤其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中原”所指代的範圍應該是更廣闊的區域,即河南、山西、河北、山東等地。
再者,如果指的是“中原文化”,那也應該是廣義上的。因為從新石器開始,就是多種文化並存的,不單是分佈在河南區域。最後形成的“中原文化”也是在這些文化的共同作用下,絕不是某一區域之功,是各地文化合力完成的。
回覆列表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中原就是古代的河南,其實事實並不是這樣。中原又稱中土、中州、華夏,傳統上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大概是今天的河南省全境。廣義上包括今河南省全部、山西省東南部、河北省南部、山東省西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蘇省西北部等區域。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整個中部地區外加山東江蘇的邊邊角角。而在與北方外族相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
中原,顧名思義就是“天下至中的原野”,這可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稱得上是華夏民族的搖籃。在古代,中原一直被視為天下中心。有句古話說:得中原者得天下,可以看得出中原在古代戰略家、軍事家、政治家心中的地位。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充套件,原本狹小的中原地區逐漸擴張,形成了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華夏族群體。
既然中原地區在古代的地位如此重要,那麼就少不了各位兵家的戰爭。這裡曾經一度瀰漫著戰爭的硝煙,無數朝代在這裡建都,你唱罷來我登臺,好不熱鬧。這裡也就成為古代中國的核心地區。中原地區是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歷史最長,古都數量最多的地區。先後有20多個朝代在這裡建都,如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遼朝、北宋、南宋、金朝等。雖然宋朝之後的朝代一般都在北京建都,但這裡仍然是繁華依舊的地區,無數賢人義士聚集此地,共謀大業。300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於此,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在中國八大古都中,中原地區佔據四個,分別是洛陽、開封、安陽和鄭州。
中原一詞最早見於《詩經》。《尚書·禹貢》將天下分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稱中州,又名“中原”、“中國”、“中土”。中原北、西、南三面有太行、伏牛、熊耳、外方、桐柏、大別諸山環抱,中部和東部是一望無際的黃淮海平原,被譽為中華民族搖籃的黃河自西向東穿境而過。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的主流以及長江水系的支流丹江也流經此地。中原自古為咽喉要地,被視為“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
中原文化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1978年9月發掘的南召猿人說明50萬年前就有人類在中原生息和繁衍。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和磨光石器,充分反映了新石器時代我們先民們的生產生活狀況。5000年前的龍山文化,發現了相當豐富的陶器動物浮雕及鼎、罐、壺等文化遺存,都充分表明中原在整個史前文明時期都處於領先地位。
在關於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帝時代的文獻記載中我們可以發現,中原地區奠定了中國古代文明的基礎,孕育了中國古代文明的諸多特點。
中原地區的文化非常豐富,其中以河洛文化、漢字文化、姓氏文化、根親文化、三商文化最為著名。
中原地區在古代創造了很多第一。比如:商聖——范蠡,河南南陽人,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復國之後隱退經商,熱心公益事業。第一個重商理論的倡導者——桑弘羊,為西漢洛陽人。一字千金——呂不韋、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義的人口超百萬的國際化大都市就是北宋時的汴京(今開封),當時人口達到150多萬,宋代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是這一盛況的真實寫照,而歐洲最古老、最發達的城市之一倫敦當時只有5萬人。
中原地區的世界文化遺產有很多,比如長城、龍門石窟、殷墟、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中國大運河、絲綢之路。國家5A級旅遊景區:少林寺、龍門石窟、殷墟、雲臺山-青天河-神農山、清明上河園、白雲山等。
這裡的名人更是佔據天下一半。政治家有黃帝、嫘祖、顓頊、帝嚳、舜、商湯、姜子牙、伊尹、司馬昭、冉閔、謝安、司馬光、長孫無忌、唐玄宗、趙匡胤、趙構、高拱、劉福通、朱元璋等。軍事家有岳飛、吳起、龐涓、灌嬰、諸葛亮、司馬懿、張良、呂蒙、常遇春、年羹堯等。思想、文學家:老子、孔子、墨子、莊子、列子、惠子、韓非子、鬼谷子、王守仁等。